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采用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的相关作用和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新方法——缺血后处理的研究现状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新方法——缺血后处理的研究现状

床应用前景 , 临床试验结果提示 I ot -s p C可望成为 I / / R防治 的新 方 法 。本 文 综 述 I ot 的 实验 研 究 方 - s p C 法、 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Ip sC的 实施及 研 究方 法 -ot
亡 。多数实 验结 果显 示 I o C保 护 作用 程度 与 -s pt
应用前景, 本文对 I ot -s p C实施方法、 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的现状作一总结。
关 键词 缺 血 预处 理 ; 血 后处理 ; 灌 注损伤 ; 缺 再 心肌保 护
R 6 . ;5 1 3 3 2 R 4 中图分 类 号
缺 血性 心 、 脑及 外 周 血 管 疾 病 是 严 重 危 害人 类
的实验模型 , 其操作方法基本 同心脏组织。
二 、-ot 的保护 作 用 Ip s C
( ) 一 心脏保护作用
1 .减 轻 缺 血 心 肌 组 织 坏 死 : 目前 研 究 证 实 ,— I ps ot C可缩 小 IR 所 致 心 肌 梗 死 面 积 , 少 肌 酸 激 V 减 酶 ( rai iae K) L H 漏 出 , 轻 细 胞 凋 Cetek s,C 和 D n n 减
IC相 近 ,ho等 在 犬 心 梗 模 型 上 证 实 , 灌 注 P Za 再
目前 I ot -s p C的研究 主要 集 中在 动 物 心脏 , 以下 概 括 I ot -s p C的实验 研究 方法 :
( 整体动物模型 一)
或 R 1mn/I1mn诱 导 I ot 护 ( 1 。 一 i - i - s p C保 表 )
健康 的常见病 , 尽早恢复血供是减轻缺血组织损伤 的根 本 措施 , 但是 , 过一 定 时 间缺血 的组 织器 官在 经 恢复血液灌注后 , 其功能代谢及组 织结 构的损伤反 而加重 , 甚至出现不可逆性再灌注损伤。探索激发 机体内源性保护 机制 , 减轻缺血一 再灌 注 ( ce i i hma s / r e ui ,/ ) 伤是 心血 管领域 的研 究热 点。 e r s n IR 损 pf o

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的平 均 光 密 度 显 著 升 高 , 且 以P C x 4 3为 主 ( P<0 . 0 1 ) , 左 心
心肌 缺血再灌 注损 伤( m y o c a r d i a l i s c h e m i a/ r e p e r f u s i o n i n j u r y , r / R) 是指 缺血损 伤后处 于可 逆期 的心 肌细 胞 , 在恢 复 血液供应 后造成的不可逆损伤 。 目前在 减轻心 肌缺血再 灌
第3 O 卷第 8 期

确 南中运橡志
V o 1 . 3 0 N o . 8
1 6 N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u g 2 0 1 4
前列地尔预适应对兔急性 I / R保护作用 , 结果显示前 列地 尔
预适应组血清肌酸激 酶同工酶 ( C K—MB) 、 肌 钙蛋 白 I ( c T -
n I ) 漏 出减 少 、 心 肌 梗 死 范 围缩 小 , 具 有 类 似 缺 血 预 适 应 的 保
程, 包括早期保护和延迟 保护 , 通过 释放 内源 性心血 管活性 物质触发细胞 内信号 传导 途径 所介 导 _ J - 2 ] 。I P C作用 机制
( G L ) 组与 I Z R 组 比较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说 明 前 列 地 尔 可 能 是
通过 K A T P通道 开放 激活 而 发挥 预适 应样 的 保护 作 用 的。 张建军等 。 。 用羟 基红 花黄色 素 A( H S Y A) 预适 应心 肌对 抗 缺血再灌注损伤 , 实验结果 显示 , 与I / R组 比较 , HS Y A组与 I P C组心肌梗死面积 缩小 , C K—MB含 量 降低 , 内源 性活 性 物质 降钙 素基 因相关肽 ( C G R P ) 、 6一酮基 一前 列腺 素 F 1 显著升高 。6一酮基 一 前 列腺素 F l o 【 是 P G 1 2在血浆 中的代

miRNA对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miRNA对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miRNA对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符珍珍1,彭瑜2,张钲21 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脏中心,兰州73000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也是血流再通治疗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现有研究表明,部分miRNA能够通过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磷酸酶和紧张素同源物、Toll样受体4、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家族成员FASLG蛋白、分泌型磷蛋白1等蛋白表达,减少凋亡蛋白的活性及表达量,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减轻MIRI。

miRNA还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和线粒体能量代谢、调节细胞自噬和细胞增殖等机制,达到减轻MIRI的目的。

实验研究发现,多种手段调节miRNA表达,有助于减轻MIRI动物心肌细胞凋亡。

然而目前相关技术并不完善,基于miRNA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微小RNA;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细胞自噬;细胞增殖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32.027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32-0112-04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全球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随着各种药物和再灌注技术的应用,AMI患者急性期病死率有所下降,但仍然高,高病死率与心肌梗死面积的增加密切相关[2]。

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导致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3-4]。

MIRI可引发一系列不良生物学效应,包括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加剧、凋亡相关信号通路激活、细胞内钙超载、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膜功能损害及微血管损伤等,这些因素加重组织缺氧损伤并扩大了梗死面积[5-7]。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分子量在21~25 nt的非编码RNA[8],参与基因转录后表达调控,能通过促进体内各种mRNA的降解和沉默[9],导致细胞生理功能改变,并最终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10]。

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脏保护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脏保护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积、 减轻细胞水肿 , 改善心功能, 出现与 IC相似的 P
心脏 保 护 作 用 , 把 这 种 现 象 称 之 为 缺 血 后 处 理 他 (shmcps odtnn ,P , 用 实验 证 实 I i e i ot nioigI )并 c c i P与
的磷 酸 化 。 Sr7 e 3或/ T r0 4 和 h3 8位 点 的磷 酸 化 是 A t 活 的必 要 条 件 , A t 活 是 其 发 挥 促 细 胞 k激 而 k激 生存 功能 的重 要 前 提 。激 活 的 A t 细胞 周 期 、 k对 凋 亡 和血管 新生 等产 生 调 节作 用 。Tag等 l 研 究报 sn 4

P3 IK途 径 中 , 当上游 信号 刺 激 细胞 膜表 面 时 ,I3 P2 、
P 2和 P3 4 5 3可 与 A t I 、 、P k 结合 , 导致 A t k 从细胞 浆 转 位 到细胞 膜 , 并促 进 A t Sr7 k 的 e 3和 , r0 点 4 r 3 8位 h
3 再 阻 断 ,总 时 程 达 3 mi, 以缩 小 梗 死 面 0s n可
氧模型 时发 现 , 果在 长 时 间复 氧 之前 经 过 3次 短 如
暂 的复 氧 、 氧处理 会 比直接 长时 间 的复氧/ 缺 缺氧处
梗死范围 , 提示 I P的保护作用 不仅限 于再灌 注早
期 , 能存在 于再 灌注 的全 过程 。 可
2 缺血后 处 理 的心 肌保 护机 制
理在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方 面均有明显的改善 ,
从 而提 出了缺 氧 后处 理 ( y oi p s o dt n 的概 h pxc ot n io ) c i 念 , 内外 学者 对此发 现非 常重 视 , 行 了深入 的研 国 进

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_夏强

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_夏强

处理能缩小心肌缺血再灌注导致的梗死面积开 始, 经过 20多年的研究, 进一步发展了药物预 处理、远距缺血预处理、药物 /缺血后处理等多 种减轻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手段。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1960年, Jenn ings等 人 [ 2] 首次在犬 科动物 上发现 缺血 后再 灌注 加重 了 心肌 坏 死; 1985 年, B raunw a ld和 K loner明确提出了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的概念 [ 3] 。再灌注在改善心肌供 血的同时, 又加重了单纯心肌缺血所造成的损 伤, 出现心律失常、梗死面积扩大、持久性心室收 缩功能低下等状况, 此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1. 1 介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机制 如表 1所 示, 心肌缺 血再灌注损 伤机制复 杂。 早期研究发现, 心肌缺血期间细胞内 N a+ 、H + 、
552
浙江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第 39卷
Ca2+ 积聚, 造成组织酸中毒; 而再灌注迅速改变 了细胞内离子流量, 在快速纠正细胞 pH 的同 时反而增加了细胞毒性 [ 4] 。缺血缺氧期, 由于 心肌细胞的无氧代谢增强使 H + 生 成增加, 再 灌注 期 间 细 胞 通 过 N a+ H + 交 换 体 和 N a+ HCO3 - 转运 体 排 出 多 余 的 H + , 而 细 胞外 的 N a+ 内流, 细胞内 N a+ 浓度增高, 后者继发性激 活 N a+ Ca2+ 交换 体, 促 进 Ca2+ 内流; 此 外肌 浆 /内质网 Ca2 + ATP 酶功能障 碍进一 步加重 了细胞内钙超载。钙超载可以激活蛋白酶和钙
DNA、RNA 交联甚至断裂, 影响心肌细 胞基因 表达; 过量 ROS 促使 mPTP 开放, 后 者又增 加线粒体 ROS 释放, 由此形成 ROS激活 ROS 释放的正反馈回路。以上这些 ROS 攻击均可 导致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心肌顿抑, 细胞凋亡与 坏死, 微血管与大血管结构功能损伤等。此外, 缺血再灌注期间不仅心肌细胞本身产生 ROS, 血管内皮细胞 NO 也过量生成, 与超氧阴离子 ( O2- )反应转化为活性更强的过氧亚硝基阴 离子 ( ONOO- ) , 增加了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氧化 应激损伤。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 •6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 j ury ,MIRI )指心肌缺血恢复血流供应后,造成代谢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加重的现象[1]。

MIRI 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病理过程与冠状动脉血管形成术,冠状动脉重建术,心脏移植等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2]。

MIRI 涉及的机制复杂,尚有待更深入的研究阐述。

近年来,由于电生理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技术的应用,对MIRI 机制的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其主要机制概述如下:1 氧自由基与MIRI自由基(free radical ),又称游离基,指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具有不配对的单个电子、原子、原子团或分子的总称[3]。

由机体内氧诱发化学性质活泼的自由基称为氧自由基,包括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

生理状态下自由基存在较少,在细胞缺血时,其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4]。

当组织恢复血液供应时,触发氧自由基“爆增”并累积,攻击自身和周围细胞,造成损伤[5]。

自由基损伤细胞膜,致其结构破坏造成心肌酶溢漏;自由基氧化破坏机体蛋白,改变蛋白酶表面结构使功能受损;自由基诱导遗传物质DNA 、RNA 断键或破损,影响核酸正常功能[6]。

自由基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细胞凋亡等事件[7]。

2 炎症反应与MIRIMIRI 发生时心脏组织内皮结构受损触发功能障碍,而中性粒细胞趋集、黏附血管内皮是炎症“级联”反应的诱发阶段[8]。

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合成释放肿瘤坏死因子、IL-1、IL-6 等炎症介质,介导其他炎症细胞共同攻击心肌组织[9]。

此外,白细胞浸润在MIRI 中涉及的主要机制为,MIRI 使细胞膜受损和膜磷脂降解,具有很强趋化作用的白三烯等代谢产物增多,使更多白细胞循环浸润,对心肌细胞造成多次损伤。

MIRI 时,心肌缺血细胞生成大量的促炎介质如补体C 5a 、LPS 、IL-8等,激活并诱导心肌细胞多种黏附如ICAM-1,ICAM-2等分子表达[10]。

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及应用进展

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及应用进展

与受体结合 , 通过抑制心脏交感神经 阻止 钙超载来减 轻细胞
损伤 。但 Iot Ps C是通 过增加 内源性 阿片 的释 放还是增 强 阿 片受体 的亲和力来 发挥 作用有 待进一 步研究 。( ) O。N 3N O
通过 拮 抗 内皮 素 、 进 血 管 扩 张 、 护 内皮 功 能 、 制 血 小 板 促 保 抑 聚集 、 制 超 氧 化 物 形 成 等 发 挥 心 肌 保 护 作 用 , I I 生 时 抑 MR 发 N O释 放 减 少 。Z a ho等 对 犬 心 梗 模 型 实 施 Iot Ps C后 , 测 观 到N O释 放 增 多 , 实 了 内 皮 释 放 N 的 功 能 受 到 保 护 。 正 证 O
【 关键词 】 缺血后处理 ; 缺血再灌 注; 心肌保 护
【 中国图书分类 号】 R 8. 5 72
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 心病 m运重建等心 脏病治疗过 冠
程 中常 常 发 生 心 肌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 ycri shm a m oada i e i l c / rpr s ni uy MI I , 响 治 疗 效 果 。MI I 由 多 种 触 eef i n r, R ) 影 uo j R 是
注 (/ , IR) 能提高心肌对之前发生 的较长时间缺血 的耐受性 , 可显 著降低 MII减少心肌梗死 面积 , R, 改善 心功能 。2 0 0 5年 Sat t 等 首次将 Iot a Ps C应用 于 临床 , 急性 心肌 梗 死患 者 在 介入治疗 中 , 将球囊置于支架近心端 , 通过球囊 的充放气 , 实
19 04
武 警 医学
21年 l 01 2月
第2 2卷
第1 2期
Me hnP P V 1 2, o1 De e e , 01 dJC i A F, o. N . 2 c mb r 2 1 2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机制(一)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机制(一)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机制(一)作者:马建伟杜会博温晓竞【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缺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心脏缺血损伤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既往认为短暂的心肌缺血造成的心肌可逆性损伤会使之更难以耐受再次缺血损伤。

因此认为多次短暂缺血必然发生累加而导致心肌坏死。

80年代Murry1]首次在狗的实验中发现短暂的冠脉缺血可以使心脏在经历后续长期缺血时的心梗面积较单纯长期缺血时的面积明显缩小,于是提出缺血预处理的概念。

而在2003年,Zhao等2]在犬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前进行了3次30s的再灌注,发现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较单纯长时间再灌注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心肌梗死范围也明显缩小,其保护程度与缺血预处理相似。

因而提出了缺血后处理的概念。

这两方面的发现为缺血心肌的保护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1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1.1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及损伤表现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是指心肌缺血时,心肌的代谢出现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功能异常;缺血一定时间的心肌再重新恢复血液供应后,心肌不一定都会恢复其正常功能和结构,反而出现心肌细胞损伤加重的表现,即所谓缺血—再灌注损伤,IRI)。

这一损伤是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等手术期间心肌损伤的主要因素。

其损伤表现为心肌细胞的坏死、凋亡、线粒体功能障碍、脂质过氧化物增多、自由基大量生成,并导致恶性心率失常发生,左心室收缩力减弱、室内压下降等心肌功能的抑制。

1.2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尽管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进行研究,但至今其详细的机制未被阐明,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有:1.2.1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的功能异常心肌缺血时,对于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变化各家报道不一,有研究表明在体大鼠缺血区G蛋白含量明显降低3],有结果表明,离体大鼠缺血区G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4],也有结果表明,在体狗心肌缺血时,心肌G蛋白含量出现明显增加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新进展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新进展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新进展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心肌在短暂缺血后重新获得血液供应时,反而加重心肌损伤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不断加深,也为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以往的研究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钙离子超载、炎症反应等。

其中,氧化应激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自由基的过度产生和清除失衡会导致心肌细胞的进一步损伤。

另一方面,钙离子超载也会导致心肌细胞死亡,而在再灌注过程中炎症反应的加剧也会加重心肌损伤。

针对这些机制,临床上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治疗措施,如缺血预处理、远程缺血预处理、药物干预等。

其中,缺血预处理和远程缺血预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肌细胞的死亡,而药物干预则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等方式减轻心肌损伤。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干细胞修复和新技术的应用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干细胞修复是指利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将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的心肌组织中,以替代受损的心肌细胞。

新技术的应用则包括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纳米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为心肌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如何确保干细胞在心肌组织中的生长和分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将这些治疗方法与传统的冠心病治疗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新进展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明确其机制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我们可以更精准地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法问世,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带来希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干细胞修复和新技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以期发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_陈旻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_陈旻
[5 ]
。 现将其
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组织损伤 缺血时, 无氧代谢占主导, 使细胞内 pH 降低。 + Na + / H + 交换增加, 为了缓冲细胞内积累的 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导
+ 致大量的 Na 涌入细胞内。 缺血也会耗尽细胞内 + + ATP, 使 ATP 依赖酶 ( 如 Na / K ATP 酶 ) 失活, 降 2+ 低活性 Ca 的流出, 并通过内质 网 限 制 钙 的 重 吸 收, 从而导致细胞内钙超载。 这些变化都伴随着线
山东医药 2014 年第 54 卷第 41 期 种方法将有很大的治疗潜力。 同样, 针对钙蛋白酶—钙蛋白酶抑制蛋白的蛋 白降解系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蛋白酶 ( MMPs ) 已 [22 ] 成为新的潜在治疗途径 。 半胱氨酸钙蛋白酶抑 制药物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心功能。然而, 使 用钙蛋白酶抑制剂的主要限制是半胱氨酸蛋白酶与 [23 ] 其他蛋白水解酶相比, 缺乏其特异性 。 MMPs 可 以转录上调, 并在 IRI 后的修复过程中发挥心肌重 塑作用。 膜脂质降解和脂肪酸氧化途径已成为近年来研 究抑制 IRI 的焦点。 例如米屈肼, 一种脂肪酸氧化 抑制剂, 能阻滞肉毒碱的生物合成, 减弱缺血后心功 [24 ] 能不全, 减少梗死面积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这些 保护作用是由于缺血性条件下能量代谢从脂肪酸的 氧化转变为葡萄糖氧化, 或者归因于预防脂肪酸代 谢产物积累。 参考文献:
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 MPTP ) 的开放, 此过程会消散 线粒体膜 电 位, 进 一 步 妨 碍 ATP 的 产 生。 在 心 脏 中, 这些细胞的变化都伴随着细胞内的蛋白酶 ( 如 钙蛋白酶) 激活, 它会损害肌原纤维和导致收缩带 坏死。这些改变和组织损伤的程度, 由血液供应减 少的幅度以及缺血期的持续时间来决定 。当血液供 应恢复后, 血液中的氧和有形成分 ( 血液中红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总称 ) 增加, 会触发加剧组织损 伤的级联反应。 虽然快速再灌注能恢复供氧和用于有氧代谢产 + ATP 生 所需的底物, 以及通过排出积累的 H 使细 胞内的 pH 恢复正常, 但再灌注本身会有不良后果。 50 年前, 在心脏冠状动脉结扎时, 有学者观察到再 [2 ] 灌注后心肌坏死加速发展 。 有学者认为, 致死性 的 IRI 是独立于早期缺血造成的损害, 但仍存在争 议。然而, 心肌再灌注过程中的干预确实可以减少 梗死面积多达 50% , 支持再灌注阶段存在病理损 [3 ] 伤 。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机制

冠脉搭桥术 等手 术期 间 心肌 损伤 的主 要 因素 。其 损 伤
表现 为心肌细胞 的坏死 、 凋亡 、 线粒体功 能障碍 、 脂质过 氧化物增 多、 自由基 大 量生 成 , 导致 恶性 心 率失 常发 并 生 , 心室 收缩 力减弱 、 内压 下降等心肌功能 的抑制 。 左 室 1 2 心肌 的缺 血一 . 再灌 注损 伤的机 制 尽 管 几 十年来
1 2 1 G蛋 白、 苷酸 环化 酶的 功能异 常 心肌缺 血 . . 腺 时 , 于 G 蛋 白、 苷 酸 环化 酶 活 性 的 变化 各 家 报 道 对 腺 不一 , 有研究 表 明在体大 鼠缺 血 区 G蛋 白含 量 明显 降
低 , 结果表 明 , ]有 离体 大 鼠缺 血 区 G 蛋 白含 量 无 明 显 变化[ , 有结果 表 明 , 体狗 心肌 缺 血 时 , 4 也 ] 在 心肌 G 蛋 白含 量 出现 明 显 增 加 [ 。对 于 这 众 多 不 一 致 的 报 5 ]
异 。有 人认 为心 肌缺 血一 再 灌 时 , 脏功 能 受 到 明 显 心
注 , 现冠 状 动脉 的内 皮功 能 较 单 纯 长 时间 再 灌 注得 发
的损伤 , 苷酸 环化 酶 活 性 明 显 降 低 , 示 细 胞 膜 信 腺 提 号传 导 系统发 生 了明显 障碍[ ,腺 苷 酸环 化 酶活 性 的 6 ] 下 降 , 导致 c 可 AMP生 成 减少 , 而抑 制 细 胞 的 C 计 从 a 内流[ , 内 C 的 下 降 , 抑制 蛋 白磷 酸 化 等 多 种 7胞 ] a 可 途径 , 导致 心脏 的舒 缩 功 能发 生 障 碍 。心 肌 缺血 一再 灌 注损伤 时 ,腺苷 酸 环 化 酶 活性 的 下 降 , 是腺 苷 酸 不 环化 酶本 身损 伤 造成 的[ , 瑶 等[ 的 研究 也 进 一 步 5王 ] 9 ] 证实 在心肌 缺血一 再灌 注 时 , 脏 抑制 性 G 蛋 白含量 心 升高 , 而对 腺 苷 酸 环 化 酶 的 活 性 进 行 抑 制 , 从 因此 认 为 , 肌缺血 再 灌 注 损伤 时 , 起 受 体一 腺 苷 酸 环 化 心 引 酶信 号 转 导系 统 的 功 能 障 碍 , 能 发 生 在 G 蛋 白水 可

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预处理的保护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预处理的保护机制
烷自由基(L·) 烷氧自由基(LO·) 烷过氧自由基(LOO·)
(2)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 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线粒体 (Mitochondria) 黄嘌呤氧化酶 (Xanthine Oxidase)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s)
活性氧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ROS & I/R Injury
cells and neutrophils)
1.自由基 (Free radicals)
指在外层电子轨道含有一个或 多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 分子的总称 。
为表达不配对电子,常常在其 分子式后上方加一个点如(R·) 。
(1)自由基的种类
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 脂质自由基(lipid radical, L•) -· 氯自由基 (Cl•) 气体自由基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 甲基自由基(CH3•) 过氧亚硝基(ONOO-)
缺血不但减少了细胞的氧供应, 而且造成糖酵解底物缺乏和乳酸等代 谢产物清除减少。
急性缺血期
心脏pH从7.2降到6.5
酸中毒加重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 障碍,并促进细胞坏死和凋亡。
4.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正常: 心肌能量的85% 心肌收缩
15% 膜的离子转运 和蛋白质合成
缺血: ATP生成减少 心肌钙转运异常 蛋白磷酸化障碍 心肌舒缩功能降低
Becker LB. Cardiovas Res 61 (2004): 461– 470
研究历史
1955年Sewell报道结扎狗冠状动脉后,如突 然解除结扎恢复血流出现室颤
1960年Jennings提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1968年Ames报道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1972年Flore报道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1978年Modry报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1981年Greenberg报道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保护作用

心肌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保护作用
6 / n 吸 :呼 为 1: 。左 旁 正 中 切 开 胸 壁 , 露 心 脏 , 左 心 0 mi , 2 暴 在 耳 与肺 动 脉 圆锥 间 于左 冠 状 动脉 主 干下 穿 过缝 线 , 备 缺 血 一 以 再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 9 2 0 )2 l l O l 7 —1 4 (0 9 0 —0 8 — 2
2 结 果
心肌缺血一 灌注损伤 ( R ) 防治在心脏外科手术 中占 再 MI I的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 其 重 要 性 , 何 对 其 进 行 有 效 的 防 治 成 如
组 : 断 5 mi 冉 灌 注 5mi 循 环 3次 , 次 阻 断 3 n 再 通 阻 n, n。 再 0 mi ,
与 ]R 组 相 比 , )P< 0 0 , )P 0 0 / 1 .52 < .1
24 电镜超微结构 .
I R组 心 肌 细 胞 明 显 水 肿 , 小 节 明 暗带 / 肌
为众 多专 家学 者 研 究 的热 点 。 当今 心 肌 缺 血 预 处 理 和 缺 血 后 处 理 是 两种 最 常用 而有 效 的心 肌保 护方 法 。 本 实 验将 两 种 方 法 相 结 合 , 过 建 立 大 鼠 MI I 型 , 通 R 模 观察 其 对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的 发 生 率 、 灌 注 末 丙 二 醛 ( ln i d h d , A) 含 量 及 心 肌 含 再 ma da e y e MD次 后 再 灌 注 l 0 mi 。 0S阻 0s循 2 n 1 2 模 型 的 制 作 鼠冠 状 动 脉 阻 塞 和 再 灌 注 模 型 , 要 步 骤 如 . 主
下 : 2 乌 拉 坦 腹 腔 麻 醉 。气 管 内 插 管 , 胸 时 用 人 工 呼 吸 用 o 开 机行 人 _ [呼 吸 , 气 量 ( . 潮 1 0~ 1 5 mL/ g。 气 频 率 . ) 10 通 0

缺血预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缺血预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缺血预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姚震;冯建章;焦解歌;翁阳;尹瑞兴;顾申红【期刊名称】《海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5(11)6【摘要】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在预防或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新西兰兔制备缺血预适应(IP)、缺血-再灌注损伤(RI)、持续缺血(CI)和正常对照组(control)4种模型.模型制备后采集血标本,以及心脏病变部位心肌标本,并常规组织学处理、石蜡包埋后切片.结果:①CI组心肌梗死面积最大,其次为RI组,均明显高于IP组(P<0.01);②RI组和CI组的血清各项心肌酶含量均明显高于control组和IP组(P<0.01),而后两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RI组和CI 组的血浆SOD活性均明显降低,尤其以RI组最为显著,与IP组和control组相比较(P<0.01);而在control组和IP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RI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④缺血预适应组虽然也有一定的心肌细胞凋亡率,但较再灌注损伤组和持续缺血组则明显为低(P<0.001).⑤从各组心肌梗死面积与细胞凋亡发生率的相关分析中,可见心肌凋亡细胞的数量与心肌梗死面积的大小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RI、IP和CI组的γ值分别为0.92,0.94和0.87,P<0.01).结论:在心肌缺血缺氧早期,心肌梗死面积的大小与心肌细胞凋亡数量的多少有关;缺血预适应处理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和持续缺血引起的心肌损伤,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同时能明显减少这2种情况所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率.【总页数】6页(P477-482)【作者】姚震;冯建章;焦解歌;翁阳;尹瑞兴;顾申红【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海南,海口,570102;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广东,广州,510080;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海南,海口,570102;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海南,海口,570102;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广东,广州,510080;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海南,海口,57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相关文献】1.青蒿素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J], 沈秀珍;王凌;方毅华;2.川芎嗪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J], 吕磊;张洁;殷宇刚;徐军3.七氟醚后处理调控cAMP/PKA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J], 陈倩;李查兵;康路4.川芎嗪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调节线粒体自噬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J], 陈乘波;陈天宝;许友榜5.富马酸二甲酯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J], 徐桂萍;朱倩倩;杨振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远程缺血预处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肠远程缺血预处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而产生心肌保护 。 3其他受 体 配体 : . 在大 鼠远程 肾预处 理 引起心 肌 梗死 面积减少 的研究 中 ,发现使用血 管紧张素 Ⅱ 体 受 阻滞剂氯沙坦能 消除此保护作 用 ,但其 中涉及 的保 护 机制 尚不清楚l。由于研究结果 的不一致 , 3 1 1 还无法定论 去 甲肾上腺素是 否在 RP IC介 导的心肌保 护 中作 为介 质起作用 o 2 ] 。 ( ) IC中的神经通路 二 RP Go 3 h 等[ 1 已证实肠系膜上动脉短暂性 I / R产生的心 肌保护效应能被神经 节阻滞剂六烃 己胺逆转。目前 , 有 关神经通路的假说得 到了进一步证实 , 认为是 RP IC器 官释放 的 内源性物质 如缓 激肽嘲 腺 苷[ C R ] 、 s G Pi刺激 l 、 n 传人神经纤维 ,然后通过传 出神经纤维并最后终止 于 心肌 , 而产生 心肌保 护。 从 1 缓激肽 :com kr 5 明在短暂性肠系膜动 . She ae 等l I 证 脉夹闭和再灌注产生心肌保护 的研究 中 ,若先给予特 异性缓 激肽 B 受体拮抗剂 H E 10 2 O 一 4 能消 除此保护效 应 。同时 , 他们发现肠系膜动脉 内给予缓激肽后 , 同样 能够以对六烃己胺导致神经节阻断敏感 的方式产生心 肌保 护。因此认为肠远程缺血预处理期 间产生 的缓激 肽能刺激肠系膜感觉传人神经 , 而介导 心肌保护 。 从 之 后在 Worm等[ lu f 6 1 所进行 的研究 中, 这些发 现得到进一 步证实 。他们 同样 观察到 由短暂性 肠缺血引起的心肌 P C £ 的激活能 够被 H E 10及 六烃 己胺所阻 断 , K一 O 一4 这提示 P C K 一£位于缓激肽和神经通路 的下游 。 2 腺苷 :i . Le m等圈 发现在短暂性肠 系膜 I / 生心 R产 肌保护 的研究 中 ,先给予神经节 阻滞剂六烃 己胺或非 特异性 腺苷受体 拮抗剂 8 S T能消除此保 护效应 , -P 还 证明在肠系膜血管床 中局部给予腺苷能 以对六烃 己胺 敏感 的方式产生心肌保护 。这些发 现证实 小肠 的短暂 性偶发缺血能产生腺苷 ,同时激活肠系膜感觉传人神 经, 通过腺苷相关的神经通路产生效应 。同时 , 研究者 发现远 程 预处理 后 给予 8 s 亦 能消 除心 肌保 护效 一 应, 这说 明保护效应 的产生也需要 心肌中的腺苷受体。 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a i n n —e t e- . cl t i g e r/e pp co n e ad

药物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药物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ce cpeo dt nn (P )ni hmi—rp r t nijr n ac ecncl au . to s T e er h mi rcn io ig I C o ce a e ef i uya dt s rht l i le Meh d : h at i s uo n oe h i av h
o a bt r s d t d c e a—rp ru in mo e i u x ei n . lh a t r u jc o2 n f b i weeu e oma ei h mi e efso d l n o re p rme tAl e rswees be tt Omi . r s s
内蒙古 医学杂志 I e n oa d 0 8 n r n Mo gl 2 0 年第 4 i Me J o卷第 1 期 O
1 7 11
药物 预处 理 与缺 血 预 处 理 对 心肌 缺 血 再 灌注 损 伤保 护 作 用 的 实验 研 究
张 宝 红 ( 包头市 第四 医院 心 内科 , 内蒙古 包头 0 43 ) 1 0 0
[ 关键词 ]再 灌注 损 伤 ; 心肌 保 护 ; 预处理 ; 心肌 缺血 2 2 文献标识码] A [ 论文编号 ]10 —9 1 20 )O1 7 .5 0 40 5 (0 8 l 一110
P o e t eEfe t fPh r c l g c lP e o d t n n n s h mi r t ci f cso a ma oo ia r c n i o ig a d Ic e c v i
fs ni uyo h er. oi et aetepoet eefcso h r clgcl rcn io ig P C a di ui jr f eh atT v s gt h rt i f t f amao i eo dt nn ( P ) n . o n t n i cv e p o ap i s

电针预处理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电针预处理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DOI :10.13935/j.cnki.sjzx.190337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立项(ZHY18-01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申田青年人才基金立项(KY -201806)作者单位: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通讯作者:李宏玉,Email :lihongyu_1991@126.com 电针预处理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唐强1,2张世强1郑婷婷1李佳帅1尹侠1秦萍1李宏玉1,2【摘要】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而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心血管手术中无论是用溶栓、介入、还是外科搭桥手术等治疗方法,冠状动脉再通后都会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因此,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已在临床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章对电针预处理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包括减少氧自由基和炎性损伤、保护线粒体、减轻钙超载、抑制细胞凋亡等,以便于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电针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654【文献标识码】A随着社会医疗条件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上升,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持续增长,而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就是采取再灌注,但是再灌注治疗往往会导致组织和器官功能损伤,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MIRI )。

MIRI 是一种炎症级联反应[1-3],其机制主要包括氧自由基生成增加、钙超载、炎性反应、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内皮细胞活化或损伤以及复杂的自噬等。

目前对MIRI 的防治主要侧重药物治疗,但长期的药物治疗通常会对肝肾产生损害。

所以人们越来越对非药物治疗感兴趣[4],尤其在电针预处理方面。

缺血后适应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缺血后适应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医堂盘查 2 O 生笙第 3 O 卷第 3 期
4 9 9
缺 血 后适 应 与 心肌 缺 血再 灌 注 损伤 的研究 进 展
刘远 辉 综述 谭 宁 审校
急性 心 肌梗 死 ( A MI ) 是我 国 目前 能在 一定 程 度减 轻 MI R I . 起 到 保护 心 在 I P o s t C保 护作用 中的重要 性 | 4 _ 。( 2 ) 致死 率及 致残 率最 高 的疾病 之一 尽 肌 的作 用 。 早、 尽快恢复心肌 血共的再灌 注治疗如 2 I P o s t C的分类及机 制研究
谢需求之 间的稳态 . 而缺血再 灌注后 的 ( C A B G) 过程 中进行 , 可 能导致 血 管 内 放 , 线粒体基质 和胞浆 内的离 子得 以平 氧化 磷酸 化和 氧化 应激 引起 再灌 注损 皮 损伤 ,所 以逐 渐 出现 改 良后 的后适 衡 流动 ,从 而使原 来存 在 的线粒 体 内 伤。 目前 M I R I 较公认 的机 制主要涉及 应 即药 物和远 隔器官后 适应 。( 1 ) 药物 膜跨 膜 电位被 驱散 。影 响呼 吸链 的正
再 灌注 治疗 的价 值 。致死 性 的再灌 注 长 时间 缺血损 伤 ,初 次提 出心脏 内远 E R K阻断剂 .发 现 I P o s t C的心 肌保 护 损 伤大部 分 发生 在梗 死相 关血 管再 通 端 预适 应 的概念 。 除 心脏组 织外 , 其他 作用受到 明显 的抑 制。可见 R I S K途径 后 的开始 阶段 ,并 导 致原 有梗 死 面积 组织 如 肾脏 、小肠 及肢 体经 历短 暂 缺 在 I P o s t C保护 M I R I中的重要性 。
多种 生物 活性 分子及 细胞 内信号 转导 后 适应 : 是 以药 物替 代 I P o s t C. 克服 手 常运 行 。 而I P o s t C可以有效 阻止 MP T P 通路 如氧 自由基 大量 产 生 、钙离 子超 术 缺血 损伤 的缺点 , 操作 性更 强 , 为 心 的开放 .抑制 线粒 体 膜 的跨 膜 电位降 载、 内皮 细胞 和中性 粒细胞激 活的炎症 肌 保护 提供广 阔的应用 前景 。( 2 ) 远 隔 低 , 从而抑制细胞凋 亡『 5 ] 。( 4 ) 激活再灌 反应、 线 粒体损伤 以及 细胞凋亡 和 自 噬 器 官后 适应 :早期 研究 发 现结 扎冠 脉 注损 伤 补救 途径 ( R I S K途径 ) : 主要 由 等[ 。 回旋支 使 其 经 历 短暂 缺 血 再 灌 注后 , P I 3 K / A K T和 E R K两 条 通 路 组 成 。 MI R I 的发生 在一定程 度上 削弱 了 能 够减少 左前 降支 支配 的心肌 区域 的 T s a n g等[ 6 J 通过再灌 注早期给予 P I 3 K 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采用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的相关作用和机制研

目的探究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选取100只雄性大鼠,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后处理组、缺血再灌注预处理和后处理组,测定血清中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含量,估算心肌梗死的面积大小,同时检测丙二醛含量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结果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含量在缺血再灌注组中明显升高;丙二醛在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升高而在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组中含量较低;组织髓过氧化物酶在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而在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组中含量显著升高。

结论缺血再灌注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心肌均有保护作用,但预处理和后处理并不能协同保护,这说明预处理和后处理组之间的信号传导机制可能相同。

标签:心肌缺血再灌注;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含量
心肌缺血损伤是由于心肌缺氧及营养成分导致心肌细胞的暂时性功能缺损或坏死[1],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则是由于氧和受损心肌细胞或者坏死心肌细胞的反应导致氧自由基对心肌存在损伤作用[2]。

主要表现心律失常、心室收缩力下降等不良后果,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曾有报道显示,缺血预处理可以使冠状动脉在多次短暂缺血后增加心肌对之后一段时间内缺血的耐受性,它是一种内源性的保护机制[3]。

而缺血后处理是指当心肌再灌注发生时,出现多次短暂的停灌、复灌,同样具有对心脏的保护作用[4]。

为探究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作用及其机制,笔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100只雄性大鼠,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后处理组、缺血再灌注预处理和后处理组,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雄性大鼠100只(Wister大鼠),体重为(275±25)g,将其平均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后处理组、缺血再灌注预处理和后处理组,编号为1~5。

每组鼠的体重、年龄、身体情况均无显著差异。

1.2 药品及器材20%乌拉坦、注射器、气管插管装置、动物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手术刀、止血钳、手术剪、缝合线、弯针、1%TTC磷酸缓冲液。

1.3方法用20%的乌拉坦对大鼠进行腹腔麻醉(6mL/Kg),将麻醉好的大鼠背部固定,对大鼠进行气管插管并连接于动物呼吸机上,之后连接心电监护仪,密切监视心电图变化[5]。

用手术剪剪开大鼠胸腔暴露心脏,之后小心剪开心脏包膜,在做信儿和肺动脉圆锥的中间,用穿有缝合线的弯针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將一带有凹槽的乳胶管放置于结扎线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之间,使之心肌缺
血。

组1:结扎30min后灌注180min;组2:结扎30min灌注2h;组3:缺血5min后灌注时间5min,反复结扎3次;组4:结扎30min后灌注30s立即停止灌注30s,反复3次,之后继续灌注到180min;组5:灌注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次5min之后同组4。

用1%TTC磷酸缓冲溶液染色,梗死区未被染色,正常组织染成红棕色,测量梗死区面积。

之后检测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含量,同时检测组织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1.4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资料使用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用方差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酸脱氢酶含量比较5组乳酸脱氢酶含量如表1所示(P<0.05)。

2.2 肌酸激酶含量比较5组肌酸激酶含量如表2所示(P<0.05)。

2.3 5组丙二醛含量比较5组丙二醛含量如表3所示(P<0.05)。

2.4 组织髓过氧化物酶含量比较组织髓过氧化物酶在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而在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组中含量显著升高(P<0.05)。

3 结论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而这种疾病最终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导致严重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1为探究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作用及其机制,笔者用100只大鼠进行心肌缺血再灌注处理,用人为干预法进行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得出结论,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含量在缺血再灌注组中明显升高;丙二醛在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升高而在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组中含量较低;组织髓过氧化物酶在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而在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组中含量显著升高。

综上所述,缺血再灌注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心肌均有保护作用,值得临床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新红,李艳,王晓红,等.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联合应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2(3):277-278.
[2]陈德,滕爱兰,周荣.氧化还原信号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7):545-547.
[3]李清,王国林.ATP敏感性钾通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医学综述,2012,18(24):4144-4147.
[4]徐菁蔓,田炜,徐哲龙.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药物共同作用靶点Akt 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1,51(1):110-111.
[5]陈秋红,李钦,杨伟俊,等.黄酮类化合物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12):958-960.编辑/苏小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