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笛制作工艺述评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箫笛制作工艺述评
一支好的箫、笛, 应该具有音色优美、音准良好、音域宽广、音量易于控制等特点。一支
箫、笛, 要同时具备这些良好的条件, 是极不容易的: 有的受材料本身的具体条件影响, 有的
受不够科学的制作工艺影响, 有的涉及到演奏者吹奏方法的欠当, 从而使乐器的良好性能不能
充分发挥。换句话说, 一支良好的竹材, 需要经过良好的制作工艺, 加上演奏者娴熟的技巧,
它那良好的性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今撇开演奏技巧不论, 单从制作工艺上对这些问题作
点分析。这是一个我们至今尚未认真讨论过的问题。
50年代中期, 笔者虽然已开始制作箫和笛, 但刚起步, 体会不深。记得当时的曲笛, 常见
音域为5
‧—( a
1
—a
3
) , 而要奏( b3
) 已不容易。笔者当时所制作之笛, 不但音易于奏出,
且音色良好。50年代后期, 笔者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 当时已要求
笛子奏出二组半音( 5
‧—,
即a
1
—d4
) 。音虽然偶然奏一下, 且属短促音, 但吹奏此音时, 总觉惴惴。80年代初, 笔者
利用业余时间重操中断了廿年的研究, 此时的制作仍无进展, 所制之笛, 音域仍为二组半。近
年来笔者对箫笛的制作工艺稍作改进, 而所制之笛, 音域已近三组( 5
‧—, 即a
1
—g4
) 。笔者
也曾怀疑这一效果是否由于自己演奏水平有所提高而致, 故而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验证。
笔者五十年代所制之笛, 已荡然无存, 取八十年代初所制之笛吹之, 无论气息如何控制,
指法如何改动, 琢磨的结果, 音域只能是二组半, 且音躁烈。另取近年所制之笛吹之, 音域
也确实能达到5
‧—( a
1
—g4
) , 最高的几个音也易于吹响。另外, 笔者又取80年代初期所制之笛再作分析, 用间接吹奏的方法激发该笛成声, 结果发现, 音域竟可达三组( a
1
—a
4
) 。只是间
接吹奏出的各音, 不但音量小, 而且音色也欠丰满。笔者认为, 吹奏出的音, 音色之因此丰满,
乃是口腔参与了笛腔气柱振动时共鸣的缘故。
以上实验证明, 吹奏方法和制作方法, 同样影响着箫笛的音域和音色。
从制作方法上对影响箫笛音域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无外乎是对吹孔的大小、形状是否得
当, 膜孔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是否得当, 各个音孔的位置是否得当等问题, 进行分析研究。记
得50年代末期, 为了能奏出音, 常将笛膜绷紧, 这样音虽然易响, 但其余的音就闷。如今
对膜孔作了改进以后, 吹5
‧—诸音时, 笛膜也毋须绷紧, 从而保证了各个音区音色的统一。
箫和笛都有六个音孔( 连同底孔只有七孔) , 当前至少能奏出二组半音, 按自然音阶计算共
可奏出18个音。这18个音中, 除7个是改变气柱长短奏出的基音外, 其余11个都是泛音。笛
和箫若要增宽音域, 其办法只能是要求奏出更多的泛音。弦乐器的泛音, 同按弦指轻触弦上的
节点有关。例如轻触弦上1/2处, 奏出的便是比基音高八度的第一泛音, 轻触1/3处, 奏出的
是比基音高十二度的第二泛音。这儿触弦点便成了关键: 轻触点上, 泛音清晰; 偏离过大, 泛
音不能被激发, 或者奏出的是另一个泛音。同样, 箫笛的泛音的激振, 也靠指法的组合, 音越
高, 指法的组合越复杂, 这也同样证明, 箫笛泛音的激发点, 对泛音的激发有重大影响。为了
能在箫笛上激发出更多的泛音, 因此优选音孔的最佳位置, 亦应当成为箫笛音域开拓研究的内
容。
当前乐器厂生产箫笛, 都用划线板确定音孔位置。此乃是传统的百分比定孔法。为此, 不
少同志认为, 这一比例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该随意挪动。实际上划线
板上规定的比例不必恪守。
这不但因为每件乐器的音”准”都是相正确, 实际上音孔位置有了微小挪动以后, 也完全能够
经过音孔大小的变化来校正频率: 音孔位置如果略微上移, 频率就会微有升高, 此时只需要将
音孔略微开小一点, 音高就会得到校正; 相反, 如果音孔位置需要下移, 为了防止频率偏低,
此时也只需要将音孔稍微开大一点也就能够了。这说明, 当前乐器厂制作箫笛的划线板所提供的音孔位置, 仅仅应当看作是开孔的参考。另外, 制作箫笛的材料——竹子的具体条件, 是千
变万化的, 用统一的办法制作箫笛, 其使用效果又怎么会全部理想呢?
当前不少乐器厂制作箫笛, 都使用音分仪校音。音分仪的使用, 对提高箫笛音准质量, 无
疑是有重大意义的。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可是, 音分仪是死的, 人是活的, 这儿也涉及到使
用方法的问题。记得数年前, 有位很有点名气的箫笛制作技师当笔者的面夸口: 她们制作的箫
笛, 音准误差小于1音分。笔者知道这是一位既不懂音律学, 又不懂音乐声学的同志, 不必多
加争论。实际上要求乐器的音准误差小于一音分, 是件很难的事, 何况箫笛! 就以曲笛来说,
筒音为5
‧( a
1
) , 频率为440赫兹, 那么最高音( d4
, 2349.32赫兹) , 同比它高一音分的音( 2350.68
赫兹) 同奏, 也需要0.74秒才能出现一次拍音, 而比a
1
( 440赫兹) 高一音分之音同a
1
同奏,
却需要3.9秒才能出现一次拍音! 由此可见, 要保证小于一音分的误差, 该有多难! 何况还涉
及到一些技术问题。
箫笛的音准问题, 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首先涉及的是音准的准则——律制, 其次才是
围绕达到某一音准要求而在制作上所应采取的方法, 另外才是演奏者的音准训练和控制。本文
拟就箫、笛的制作工艺方面作点分析。
箫笛的历史虽然悠久, 但在一般情况下可谓制作无方。因为从史籍的记载来看, 过去制笛,
绝大多数都没有提及具体的音准标准。标明具体的律制和音准要求的, 只有《晋书·律历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