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发展史
第一章 气象雷达概述
2) 连续波雷达 此类雷达发射连续的正弦波, 主要用来测量 目标的速度。如需同时测量目标的距离, 则往往需对发射信号进 行调制, 例如,对连续的正弦信号进行周期性的频率调制。 3) 脉冲压缩雷达 此类雷达发射宽的脉冲波, 在接收机中对 收到的回波信号加以压缩处理, 以便得到窄脉冲。目前实现脉冲 压缩主要有两种。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处理和相位编码脉冲压缩 处理。 脉冲压缩能解决距离分辨力和作用距离之间的矛盾。20 世纪70年代研制的新型雷达绝大部分采用脉冲压缩的体制。 此外,还有脉冲多卜勒雷达、噪声雷达、频率捷变雷达等。
4) 火控雷达 其任务是控制火炮(或地空导弹)对空中目标进 行瞄准攻击, 因此要求它能够连续而准确地测定目标的坐标, 并 迅速地将射击数据传递给火炮(或地空导弹)。这类雷达的作用 距离较小, 一般只有几十公里, 但测量的精度要求很高。 5) 制导雷达 它和火控雷达同属精密跟踪雷达, 不同的是制 导雷达对付的是飞机和导弹, 在测定它们的运动轨迹的同时, 再 控制导弹去攻击目标。制导雷达要求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 并 对分辨力要求较高。这类雷达天线的扫描方式往往有其特点, 并随制导体制而异。
6) 战场监视雷达 这类雷达用于发现坦克、 军用车辆、 人 和其它在战场上的运动目标。 7) 机载雷达 这类雷达除机载预警雷达外, 主要有下列数种 类型:
(1) 机载截击雷达。当歼击机按照地 面指挥所命令, 接近敌机并进入有利 空域时, 就利用装在机上的截击雷达, 准确地测量敌机的位置, 以便进行攻 击。 它要求测量目标的精确度和分 辨率高。
对于机载雷达共同的要求是体积小、重量轻、工作可靠性 高。 8) 无线电测高仪 它装置在飞机上。这是一种连续波调频 雷达, 用来测量飞机离开地面或海面的高度。 9) 雷达引信 这是装置在炮弹或导弹头上的一种小型雷达, 用来测量弹头附近有无目标, 当距离缩小到弹片足以击伤目标 的瞬间, 使炮弹(或导弹头)爆炸, 提 高了击中目标的命中率。
雷达简介
雷达的历史
1842年多普勒(ChristianAndreas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 普勒效应的多普勒式雷达。
1921年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发现了短波可以进行洲际通信后,科 学家们发现了电离层。短波通信风行全球。
1934年,一批英国科学家在 R.W.瓦特领导下对地球大气层进 行研究。有一天,瓦特被一个偶然观察到的现象吸引住了。它发现荧 光屏上出现了一连串明亮的光点,但从亮度和距离分析,这些光点完 全不同于被电离层反射回来的无线电回波信号。经过反复实验,他终 于弄清,这些明亮的光点显示的正是被实验室附近一座大楼所反射的 无线电回波信号。瓦特马上想到,在荧光屏上既然可以清楚地显示出 被建筑物反射的无线电信号,那么活动的目标例如空中的飞机,不是 也可以在荧光屏上得到反映吗?
8
对雷达的径向相对运动速度;根据发射脉冲和接收的时间差,可以测 出目标的距离。同时用频率过滤方法检测目标的多普勒频率谱线,滤 除干扰杂波的谱线,可使雷达从强杂波中分辨出目标信号。所以脉冲 多普勒雷达比普通雷达的抗杂波干扰能力强,能探测出隐蔽在背景中 的活动目标。
脉冲多普勒雷达于 20世纪 60年代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20世 纪 7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脉冲 多普勒雷达广泛用于机载预警、导航、导弹制导、卫星跟踪、战场侦 察、靶场测量、武器火控和气象探测等方面,成为重要的军事装备。 装有脉冲多普勒雷达的预警飞机,已成为对付低空轰炸机和巡航导弹 的有效军事装备。此外,这种雷达还用于气象观测,对气象回波进行 多普勒速度分辨,可获得不同高度大气层中各种空气湍流运动的分布 情况。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概述: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气象、导航、交通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1. 早期雷达技术早期雷达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最初用于军事领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技术被用于探测敌方飞机。
当时的雷达系统主要基于电波的反射原理,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速度。
2. 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雷达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展,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
此后,雷达技术逐渐应用于民用领域,如航空、气象、导航和交通等。
3. 雷达技术的进步和创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进步,雷达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
现代雷达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更高精度的目标探测和跟踪,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功能,如地形测绘、气象预测和隐身目标探测等。
二、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高精度和高分辨率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实现更高精度和更高分辨率的目标探测。
通过引入新的信号处理算法和更先进的硬件设备,雷达系统能够实现对小型目标的精确探测和跟踪,提高雷达系统的目标识别能力。
2. 多功能集成未来雷达系统将趋向于多功能集成,实现多种功能的融合。
例如,将雷达系统与其他传感器和系统集成,如红外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和卫星导航系统等,可以提高雷达系统的综合性能和适应性。
3. 自适应和智能化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实现自适应和智能化。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雷达系统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需求进行自主调整和优化,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4. 高效能源和环境友好未来雷达系统将注重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友好性。
通过采用新型的能源供应和管理技术,如太阳能和储能技术,以及降低功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雷达系统可以实现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低的碳排放。
L波段雷达课件
K波段 18 - 27 GHz 16.67 - 11.11 mm W波段 75 - 110 GHz 4.00 - 2.73 mm
Ka波段 27 - 40 GHz 11.11 - 7.50 mm D波段 110 - 170 GHz 2.73 - 1.76 mm
雷达的用途及分类
������ 预警雷达(发现洲际导弹,尽早地发出预警警报) ������ 搜索和警戒雷达(发现飞机)
无线电频率分配表
雷达波段的划分
波段名称 频率范围
波长范围
波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称 频率范围
波长范围
L波段 1 - 2GHz 300.00 - 150.00 mm U波段 40 - 60 GHz 7.50 - 5.00 mm
S波段 2 - 4 GHz 150.00 - 75.00 mm E波段 60 - 90 GHz 5.00 - 3.33 mm
引导指挥雷达(歼击机的引导和指挥作战) ������ 火控雷达(控制火炮或导弹对空中目标进行瞄准) ������ 战场监视雷达(坦克或军车) ������ 机载雷达、无线电测高仪、雷达引信。
������ 气象雷达 ������ 航空管制雷达(一、二次雷达) ������ 宇宙航行雷达 ������ 遥感设备
气象雷达的分类
按工作原理分类:
������ 常规天气雷达(如711、712、713)、
������ 多普勒雷达(如CINRAD/SA、CINRAD/CA 、 CINRAD/CD、CINRAD/CC )、 714CDN
������ 双波长雷达、 ������ 偏振雷达(极化雷达如WSR-98D/XD)、 ������ 双(多)基地雷达。
测风雷达的功能参数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概述: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在军事、航空、气象、导航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雷达技术发展历程:1. 早期雷达技术:雷达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期,最早用于军事领域。
早期雷达系统主要采用机械扫描方式,通过发送脉冲信号并接收回波来实现目标探测。
这些早期雷达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匡助军队进行目标侦测和导航。
2. 脉冲雷达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雷达技术逐渐发展为脉冲雷达技术。
脉冲雷达系统通过发送短脉冲信号并测量回波的时间来确定目标的距离。
这种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较长探测距离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气象和导航领域。
3. 连续波雷达技术:连续波雷达技术是雷达技术的又一重要发展阶段。
连续波雷达系统通过发送连续的电磁波信号,并测量回波的频率变化来确定目标的速度。
这种技术在航空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用于飞行器的导航和着陆。
4. 相控阵雷达技术:相控阵雷达技术是近年来的重要突破。
相控阵雷达系统通过利用多个发射和接收单元的组合,实现对目标进行快速扫描和定位。
相控阵雷达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快速探测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和航空领域。
二、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多波束雷达:多波束雷达技术是未来雷达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利用多个波束同时进行探测和测量,可以提高雷达系统的探测效率和准确性。
多波束雷达技术可以应用于军事侦察、航空导航和天气预测等领域。
2. 超高频雷达:超高频雷达技术是未来雷达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超高频雷达系统可以利用较高频率的电磁波进行探测,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探测距离。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目标识别、隐身飞行器探测和地质勘探等领域。
3. 弹性波雷达:弹性波雷达技术是未来雷达技术的新兴方向。
弹性波雷达系统可以利用地球表面的弹性波传播进行探测,具有对地壳结构进行高精度探测的能力。
雷达复习资料
(2.1.6)
有时雷达重复频率的选择不能满足单值测距的要求, 例如在脉冲 多普勒雷达或远程雷达, 这时目标回波对应的距离R为
式中,tR 为测得的回波信号与发射脉冲间的时延。这时将产生 测距模糊, 为了得到目标的真实距离R, 必须判明式(2.1.7)中的模 糊值m。
c R (mTr tR ) 2
2.2.4 单脉冲自动测角
2.2.1 测角原理及方法
为了确定目标的空间位置, 雷达在大多数应用情况 下, 不仅要测定目标的距离, 而且还要测定目标的方向, 即测定目标的角坐标, 其中包括目标的方位角和仰角。
雷达测角的物理基础是电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 直线性和雷达天线的方向性。
方法
相位法测角 振幅法测角
可靠性分配
设备执行规定任务的可靠程度,用R(t)表示.或 用MTBF(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 t
R(t ) e
u:发射机失效率,λ=1/MTBF 例:MTBF的计算
可靠性--串联模型
可靠性—并联模型
实例:
两个发射管、两个放电管均串联,其标称寿命 为1000小时、500小时,则这部分电路的 MTBF为: MTBF=1/λ=1/(2/1000+2/500)=1000/6=166.6 (小时)
R=0.15 tR(Km)
其中tR的单位为μ s
(2.1.1)
有两种定义回波到达时间tR的方法,
• 一种是以目标回波脉冲的前沿作为它的到达时刻;
• 另一种是以回波脉冲的中心(或最大值)作为它的到达时刻。
所得的距离数据只相差一个固定值(约为τ/2), 可以通过距
雷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雷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雷达技术已成为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和科研领域。
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在现代信息化时代的作用越加显著,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
一、雷达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雷达技术(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包括雷达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和信号处理系统等部分。
雷达技术的诞生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最初被用于航空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雷达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军事、气象、航空、航海、勘探和通讯等领域,极大地拓展了雷达技术的应用领域。
二、雷达技术的应用1.军事领域雷达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从防空到海上监视,从导弹拦截到轰炸机探测,雷达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装备中。
例如,以美国的F-35战斗机为例,其雷达系统可以扫描360度全方位,探测范围高达500公里,能够探测到并跟踪多达20架敌机。
军事领域中的雷达技术不仅在探测和监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战争中的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民用领域雷达技术在民用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天气雷达可以探测到降雨、风向、温度等信息,为气象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机场雷达可以为飞机导航和空中交通控制提供可靠的信息;汽车雷达可以在低能见度环境下为驾驶员提供前方障碍物的信息,提高行车安全性。
3.科研领域在科研领域中,雷达技术不仅被应用于气象、海洋、地球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中,还可以利用雷达成像技术对大自然的各种景象进行研究。
例如,雷达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观测冰川的运动、冰雪下水的流动等,以及观测太空飞行器和流星的轨迹等。
三、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发展多波段雷达技术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场景和多样化的目标,因此多波段雷达技术将成为未来雷达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多波段雷达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雷达的探测能力和识别性能,以满足不同目标对雷达的要求。
2.发展超材料和元器件技术超材料和元器件技术的发展将促进雷达探测和成像的精度和灵敏度提高。
雷达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雷达是什么时候发明的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
雷达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那么雷达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雷达的由来,一起来看看吧!雷达的起源雷达的出现,是由于一战期间当时英国和德国交战时,英国急需一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雷达(技术)能在反空袭战中帮助搜寻德国飞机。
二战期间,雷达就已经出现了地对空、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火控、敌我识别功能的雷达技术。
二战以后,雷达发展了单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位阵列、频率捷变、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新的雷达体制。
后来随着微电子等各个领域科学进步,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研究内容都在不断地拓展。
雷达的探测手段已经由从前的只有雷达一种探测器发展到了红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合协作。
当代雷达的同时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战场指挥员在各种不同的搜索/跟踪模式下对目标进行扫描,并对干扰误差进行自动修正,而且大多数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统内部完成的。
自动目标识别则可使武器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空中预警机和JSTARS这样的具有战场敌我识别能力的综合雷达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未来战场上的信息指挥中心。
雷达的工作原理各种雷达的具体用途和结构不尽相同,但基本形式是一致的,包括:发射机、发射天线、接收机、接收天线,处理部分以及显示器。
还有电源设备、数据录取设备、抗干扰设备等辅助设备。
雷达所起的作用跟眼睛和耳朵相似,当然,它不再是大自然的杰作,同时,它的信息载体是无线电波。
事实上,不论是可见光或是无线电波,在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都是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都是光速C,差别在于它们各自的频率和波长不同。
其原理是雷达设备的发射机通过天线把电磁波能量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雷达天线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目标物体至雷达的距离,距离变化率或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气象、导航、地质勘探等领域。
雷达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雷达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1. 早期雷达技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早期的雷达技术主要以机械扫描雷达为主,使用脉冲信号进行目标的探测和测量。
这种雷达技术虽然在二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技术限制,其性能和精度相对较低。
2. 进阶雷达技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是引入了连续波雷达技术,通过连续的电磁波进行目标的探测和测量,提高了雷达的探测距离和精度。
同时,雷达的工作频率也得到了提高,从毫米波段逐渐发展到毫米波段和光波段,进一步提高了雷达的性能。
3. 现代雷达技术(20世纪80年代至今)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雷达技术进一步迈入了现代化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的信号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更高的目标探测和跟踪精度。
此外,雷达技术还引入了多普勒效应,可以对目标的运动状态进行测量和分析,提高了雷达的目标识别能力。
二、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雷达技术在未来仍将继续发展演进,以下是未来雷达技术的一些发展趋势:1. 高频高分辨率雷达未来的雷达技术将继续提高工作频率,从而实现更高的分辨率。
高频高分辨率雷达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和跟踪目标,对于军事、航空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 多模态雷达多模态雷达是指同时使用多种不同工作频率或者波束模式的雷达系统。
通过多模态雷达可以综合利用不同频率的优势,提高雷达的性能和可靠性,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3. 主动相控阵雷达主动相控阵雷达是指通过控制阵列中的每一个发射/接收单元的相位和幅度来实现波束的电子扫描。
相比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主动相控阵雷达具有更快的扫描速度和更高的灵便性,可以实现更高的目标探测和跟踪能力。
简述雷达发展史
简述雷达发展史是:
1935年,英国罗伯特·沃森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雷达。
1940年,多腔体磁控管雷达被研制出来。
1942年,雷达开始量产并运用在实战中。
二战结束后,雷达开始朝着高频、高精度、高灵活、小型化的方向不断演进,并出现了无源雷达、多基地雷达、机载预警雷达、微波成像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
1950-1960年间,雷达被应用在反洲际导弹系统、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中。
1970—1990年间,出现了合成孔径雷达、相控阵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等。
进入21世纪,雷达功能更加丰富,集通信、指挥控制、电子战于一身,并进一步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发展。
雷达的发展历史
雷达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雷达天线把发射机提供的电磁波能量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
这些反射波载有该物体的信息并被雷达天线接收,送至雷达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人们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并滤除无用信息,由此获得目标至雷达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第一代雷达(1924—1938)这一代雷达仅利用电磁波的反射,简单地实现一些功能,例如测距,测量电离层的高度,观测飞机报警等。
它所利用的频段仅是几十兆赫,因此分辨力和精度都很低,测距仅有几十公里。
第二代雷达(1939—1960左右)这一代雷达不仅在雷达的器件上有很大进步,而且在技术上更加先进。
器件上采用了电子管—磁控管,是工作频率达到了几百几千几万几十万兆,提高了雷达的分辨力和精度,实现了机载雷达小型化。
在技术上,这一代主要是采用了动目标显示技术,同时还有单脉冲测角和跟踪以及脉冲压缩技术等,实现了发现移动目标及其测速等功能,测距达到几千公里,并能跟踪超音速飞机。
第三代雷达(1971—1990左右)电子计算机、微处理器、微波集成电路和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等应用到雷达上,使第三代雷达性能大大提高,同时减小了体积和重量,提高了可靠性。
在雷达新体制、新技术方面,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发明相控阵(全息矩阵)雷达。
与此同时,数字雷达技术在美国出现,主要以相控阵雷达为主。
相控阵雷达的优点(1)波束指向灵活,能实现无惯性快速扫描,数据率高;(2)一个雷达可同时形成多个独立波束,分别实现搜索、识别、跟踪、制导、无源探测等多种功能;(3)目标容量大,可在空域内同时监视、跟踪数百个目标;(4)对复杂目标环境的适应能力强;(5)抗干扰性能好。
相控阵雷达与机械扫描雷达相比,扫描更灵活、性能更可靠、抗干扰能力更强,能快速适应战场条件的变化。
第四代雷达(2000—)这一代雷达还未发展完全,尚有待研究。
这一代将利用更加微小和可靠的器件,进一步减小雷达的体积和重量,以把雷达安装在能适应各种环境的车上,增加雷达的机动性。
雷达发展史
雷达发展史1864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axwell)提出“电磁场理论”,并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
1886 德国人海因里奇.赫兹(Heinrich Hertz)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验证了电磁波的发生、接受和散射等的特性。
1903 德国人克里斯琴.威尔斯姆耶(Christian Hulsmeyer)研制出原始的船用防撞雷达并获得专利权。
1922 M.G 马克尼(M.G Marconi)在接受无线电工程师学会荣誉奖章时提出用短波无线电来探测物体。
1922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aval Research Lab.)的A.H泰勒和L.C扬用一部波长为5米的连续波实验装置探测到了一只木船。
由于当时无有效的隔离方法,只能把收发机分置,这实际上是一种双基地雷达。
1924 英国的爱德华.阿普尔顿和M.A巴特尔为了探测大气层的高度而设计了一种阴极射线管,并附有屏幕。
1925 英国的霍普金斯大学的G.布赖特和M.杜威第一次在阴极射线管荧光屏上观测到了从电离层反射回来的短波窄脉冲回波。
1930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汉兰德采用连续波雷达探测到了飞机。
1934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R..M佩奇第一次拍下了1.6千米外一架单座飞机反射回来的电磁短脉冲照片。
1935.2 英国人用一部12MHz的雷达探测到了60千米外的轰炸机同年英国人和德国人第一次验证了对飞机目标的短脉冲测距。
“Chain Home”在英国建成,英国正式部署了作战雷达网“链条”。
1938 美国信号公司制造了第一部实用SCR—268防空火力控制雷达,装备于美国陆军通信兵,该雷达工作的频率是205MHz,探测距离大于180千米。
SCR—268防空火力控制雷达必须依靠辅助光学跟踪提高其测角精度,在夜间工作时,要借助与雷达波束同步的探照灯。
1938 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研制出了第一部实用的XAF舰载雷达。
1939 英国在飞机上装了一部200MHz的雷达,用来监视入侵的飞机。
中国雷达简史
中国雷达简史
中国雷达在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一段艰苦的起步阶段,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加强,中国雷达技术逐渐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中国雷达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科学家开始研制雷达系统。
起初,由于技术实力的不足,中国的雷达系统只能借助苏联的技术支持。
然而,随着中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中国雷达开始逐渐取得独立研发的能力。
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雷达系统,并在军事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这一成果使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并为中国雷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雷达技术不断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成功研制出了一系列先进的雷达系统,包括空中警戒雷达、导弹预警雷达等。
这些系统的研制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树立了榜样。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雷达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在21世纪初期,中国开始研制高性能雷达系统,以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
这些新型雷达系统在探测距离、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为中国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除了军事领域,中国雷达技术也在民用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
例如,
在气象预测、空中交通管制和自然灾害监测等方面,雷达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雷达技术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雷达经历了一段起步艰难的历程,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中国的雷达技术逐渐发展壮大。
中国的雷达系统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雷达技术发展史
中国雷达技术发展史
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1953年,中国成功研发了新中国第一款自行设计的314甲雷达,这是我国早期雷达网的骨干雷达。
1955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米波远程警戒雷达,这在我国早期雷达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之后在1977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远程战略预警雷达,这使得我国能够更好地预测和防范敌方攻击。
进入21世纪,我国的雷达技术发展更是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7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空警2000机载预警雷达,这是我国机载预警雷达的里程碑。
2012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气球载雷达,这使得我国在浮空平台预警手段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5年,我国成功研制了第一部国产化数字阵列预警机雷达,实现了“小平台、大预警”的能力。
在最新的发展中,2017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机载三面阵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这是我国雷达技术的一项重大创新。
总的来说,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过程。
雷达
摘要本文从雷达发展史、现代雷达的新技术以及对未来雷达发展的展望三方面来讲述现代雷达的发展。
重点介绍了现代雷达的新技术相控阵雷达的原理和特点,并指出雷达的弱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雷达,新技术,发展引言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源于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原意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
因此,雷达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
一:发展简史雷达的基本概念形成于20世纪初。
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雷达才得到迅速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已知道电磁波被物体反射的现象。
1922年,意大利G.马可尼发表了无线电波可能检测物体的论文。
美国海军实验室发现用双基地连续波雷达能发觉在其间通过的船只。
1925年,美国开始研制能测距的脉冲调制雷达,并首先用它来测量电离层的高度。
30年代初,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研制探测飞机的脉冲调制雷达。
1936年,美国研制出作用距离达40公里、分辨力为457米的探测飞机的脉冲雷达。
1938年,英国已在邻近法国的本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作战需要,雷达技术发展极为迅速。
就使用的频段而言,战前的器件和技术只能达到几十兆赫。
大战初期,德国首先研制成大功率三、四极电子管,把频率提高到500兆赫以上。
这不仅提高了雷达搜索和引导飞机的精度,而且也提高了高射炮控制雷达的性能,使高炮有更高的命中率。
1939年,英国发明工作在3000兆赫的功率磁控管,地面和飞机上装备了采用这种磁控管的微波雷达,使盟军在空中作战和空-海作战方面获得优势。
大战后期,美国进一步把磁控管的频率提高到10吉赫,实现了机载雷达小型化并提高了测量精度。
在高炮火控方面,美国研制的精密自动跟踪雷达 SCR-584,使高炮命中率从战争初期的数千发炮弹击落一架飞机,提高到数十发击中一架飞机。
海岸线上布设了一条观测敌方飞机的早期报警雷达链。
雷达侦察发展历程简述
雷达侦察发展历程简述
雷达侦察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来探测目标并获得信息的技术。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
以下是雷达侦察的简要发展历程:
1. 初期实验:雷达侦察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沃森-
瓦特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
他首次实现了利用无线电波来探测目标的原理。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雷达侦察成为了战争中重要的侦察手段。
英国在1940年成功利用雷达系统探测到来袭德军
飞机,并及时采取了反击措施。
3. 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雷达侦察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20世纪50年代,新型雷达系统开始应用相控阵技术,能
够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探测,并具备跟踪目标的能力。
4. 冷战时期:冷战时期,雷达侦察在军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国不断研发新型雷达系统,提高其侦察精度和隐蔽性。
美国在1960年代开发出了第一代卫星侦察雷达系统,使侦察能力
得到了巨大提升。
5. 现代雷达侦察:随着计算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现代雷达侦察系统正在逐步实现自主决策和目标识别的能力。
利用雷达侦察,可以实时获取各种目标的位置、速度、形状和其他相关信息。
总的来说,雷达侦察作为一种重要的侦察手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军事和民用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雷达侦察系统的性能将会进一步提高,为人类提供更准确、高效的侦察能力。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一、引言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天气预报、导航、交通控制等领域。
本文将回顾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二、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1. 早期雷达技术早期的雷达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最初用于军事侦察和导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期雷达系统主要采用连续波雷达和脉冲雷达技术。
2. 近代雷达技术20世纪50年代以后,雷达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引入了脉冲压缩技术,大大提高了雷达分辨率和距离测量精度。
此外,还浮现了相控阵雷达技术,使雷达具备了更好的目标跟踪和定位能力。
3. 雷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雷达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数字雷达技术的浮现使得雷达系统更加灵便和可靠。
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的改进使得雷达系统具备了更高的探测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此外,雷达系统还开始采用多普勒频率偏移技术,实现了对目标运动状态的测量。
三、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雷达未来的雷达系统将追求更高的分辨率,以便更准确地识别和定位目标。
采用更高频率的电磁波和更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可以提高雷达的分辨率。
2. 多模式雷达未来的雷达系统将具备多种工作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例如,一种雷达系统可以同时具备搜索模式和跟踪模式,既能广泛扫描目标,又能精确跟踪目标。
3. 雷达网络未来的雷达系统将采用网络化的架构,形成雷达网络。
不同雷达系统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共享信息,提高整体性能。
雷达网络还可以实现分布式部署,提高雷达系统的覆盖范围和目标探测能力。
4. 主动相控阵雷达未来的雷达系统将更加注重目标跟踪和定位能力。
主动相控阵雷达可以主动调整发射波束方向,实现更精确的目标探测和跟踪。
5. 雷达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未来的雷达系统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实现更智能化的目标识别和跟踪。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雷达系统可以自动学习目标特征,并实现自动目标识别和分类。
气象雷达发展史
气象雷达发展史一、简介气象雷达是一种利用雷达技术来探测大气中降水和云的仪器。
它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来获取降水和云的信息,从而实现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气象雷达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雷达技术、气象雷达的诞生与发展、现代气象雷达技术的进展等。
二、早期雷达技术早在20世纪初,雷达技术就开始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
雷达以其能够探测目标并提供目标位置、速度等信息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航空等领域。
然而,早期的雷达技术在探测大气中的降水和云等天气信息方面还存在一些限制。
三、气象雷达的诞生与发展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气象学的发展和对天气预报需求的增加,人们开始探索利用雷达技术来探测大气中的降水和云。
1950年代初,美国的气象学家们在佛罗里达州成功地使用雷达来探测降水,并实现了实时天气观测。
这标志着气象雷达的诞生。
此后,各国纷纷开始研制和应用气象雷达,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四、气象雷达技术的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雷达技术也不断发展。
20世纪60年代,气象雷达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自动化处理和显示观测数据。
20世纪80年代,数字雷达技术的出现使气象雷达的探测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数字雷达能够实现更高的分辨率和更精确的数据处理,使气象雷达在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五、现代气象雷达技术的应用随着气象雷达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气象雷达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天气观测和预报工具。
它能够提供丰富的降水和云的信息,并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来预测天气变化。
现代气象雷达还能够实现多普勒效应的探测,从而获取目标的运动信息,为天气预报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六、气象雷达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雷达技术仍然在不断发展。
未来,气象雷达有望实现更高的分辨率、更精确的数据处理和更准确的天气预报。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气象雷达还可以与其他观测设备和模型相结合,实现更全面、精确的天气观测和预报。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引言概述: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天气预报等领域。
本文将从雷达技术的起源开始,介绍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雷达技术的起源与初期发展1.1 早期雷达技术的诞生雷达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电磁波可以用于远距离探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开始利用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测距,这可以看作是雷达技术的初步应用。
1.2 二战期间雷达技术的飞速发展二战期间,雷达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人们发明了更加先进的雷达系统,可以实现对空中、地面和水面目标的探测和跟踪。
雷达技术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后来的民用应用奠定了基础。
1.3 战后雷达技术的应用拓展战后,雷达技术逐渐应用于民用领域。
航空雷达、天气雷达等系统相继问世,为航空安全和天气预报提供了强大支持。
雷达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雷达技术的发展进展2.1 雷达技术的数字化与自动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雷达系统逐渐实现了数字化和自动化。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使得雷达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提升,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和跟踪目标。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得雷达系统的操作更加简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多功能雷达系统的出现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多功能雷达系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系统具备多种工作模式,可以实现空中目标探测、地面目标跟踪、天气监测等多种功能。
多功能雷达系统的出现使得雷达技术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2.3 雷达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雷达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也是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一。
例如,雷达技术与无人机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更加灵活、高效的目标探测和监测。
雷达技术还可以与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提高雷达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三、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3.1 高分辨率与高精度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将趋向于高分辨率和高精度。
通过采用更高频率的电磁波和更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雷达系统可以实现对目标的更精细探测和跟踪,提高探测的分辨率和测量的精度。
雷达发展历程和相控阵雷达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雷达发展历程和相控阵雷达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摘要:雷达作为一种军民两用的电子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其首要任务就是探测目标,要求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以一定的数据率,在一定的范围内及时发现、识别、稳定跟踪目标。
但是随着环境复杂化、目标多样化、任务多元化,特别是一些隐身目标,低空低速高空高速目标的出现,促进了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
本文就雷达发展的历程及相控阵雷达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相控阵雷达;发展历程;发展趋势1雷达发展历程概述雷达诞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新军事革命、冷战军备竞赛等不同历史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因素的促进,雷达不论在理论、体制、方法,还是应用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总体来说,雷达发展的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个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当时雷达典型的技术特点为电子管、非相参,探测目标以飞机为主;第二个阶段为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防空作战对雷达的精确引导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稳定性和可靠性较高的全相参微波雷达逐渐替代了非相参技术体制的微波雷达,其技术特征主要是半导体、全相参(见图1);第三阶段为上个世纪80年代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为满足现代空战对雷达高精度、高抗干扰能力、高可靠性、高分辨率、多目标跟踪能力等要求,开始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全固态、相控阵技术,从而有效应对复杂电磁环境下低空高速目标的要求;第四个阶段开始于本世纪初期,雷达技术主要向多功能、自适应、目标识别等方面发展,以应对隐身目标、高空高速、低空低速目标的出现。
2相控阵雷达关键技术2.1射频技术射频技术是指其使用多种材料和T/R组件来提升雷达在不同射频波段的功率性能和抗噪声性能。
在阵列天线上,砷化镓(GaAs)单片微波集成电路制成的T/R组件已普遍应用,技术十分成熟。
随着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的进展,在相控阵雷达上,碳化硅和氮化镓(GaN)单片微波集成电路制成的T/R组件已开始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发展史雷达的基本概念形成于20世纪初。
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雷达才得到迅速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已知道电磁波被物体反射的现象。
1922年,意大利G.马可尼发表了无线电波可能检测物体的论文。
美国海军实验室发现用双基地连续波雷达能发觉在其间通过的船只。
1925年,美国开始研制能测距的脉冲调制雷达,并首先用它来测量电离层的高度。
30年代初,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研制探测飞机的脉冲调制雷达。
1936年,美国研制出作用距离达40公里、分辨力为457米的探测飞机的脉冲雷达。
1938年,英国已在邻近法国的本土海岸线上布设了一条观测敌方飞机的早期报警雷达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作战需要,雷达技术发展极为迅速。
就使用的频段而言,战前的器件和技术只能达到几十兆赫。
大战初期,德国首先研制成大功率三、四极电子管,把频率提高到500兆赫以上。
这不仅提高了雷达搜索和引导飞机的精度,而且也提高了高射炮控制雷达的性能,使高炮有更高的命中率。
1939年,英国发明工作在3000兆赫的功率,地面和飞机上装备了采用这种磁控管的微波雷达,使盟军在空中作战和空-海作战方面获得优势。
大战后期,美国进一步把磁控管的频率提高到10吉赫,实现了机载雷达小型化并提高了测量精度。
在高炮火控方面,美国研制的精密自动跟踪雷达SCR-584,使高炮命中率从战争初期的数千发炮弹击落一架飞机,提高到数十发击中一架飞机。
40年代后期出现了动目标显示技术,这有利于在地杂波和云雨等杂波背景中发现目标。
高性能的动目标显示雷达必须发射相干信号,于是研制了功率、、前向波管等器件。
50年代出现了高速喷气式飞机,60年代又出现了低空突防飞机和中、远程导弹以及军用卫星,促进了雷达性能的迅速提高。
60~70年代,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等应用到雷达上,使雷达性能大大提高,同时减小了体积和重量,提高了可靠性。
在雷达新体制、新技术方面,50年代已较广泛地采用了动目标显示、单脉冲测角和跟踪以及脉冲压缩技术等;60年代出现了;70年代固态相控阵雷达和脉冲多普勒雷达问世。
在中国,雷达技术从50年代初才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研制的雷达已装备军队。
中国已经研制成防空用的二坐标和三坐标警戒引导雷达、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远程导弹初始段靶场测量雷达和再入段靶场测量与回收雷达。
中国研制的大型雷达还用于观测中国和其他国家发射的人造卫星。
在民用方面,远洋轮船的导航和防撞雷达、飞机场的航行管制雷达以及气象雷达等均已生产和应用。
中国研制成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已能获得大面积清晰的测绘地图。
中国研制的新一代雷达均已采用计算机或微处理器,并应用了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数字式信息处理技术,频率已扩展至毫米波段。
①尽管雷达在二战时发展迅速,但追根溯源,此前的科学家运用他们的智慧为此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简史:1842年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多普勒式雷达。
1864年马克斯威尔(James Clerk Maxwell)推导出可计算电磁波特性的公式。
1886年赫兹(Heinerich Hertz)展开研究无线电波的一系列实验。
1888年赫兹成功利用仪器产生无线电波。
图1赫兹图 2 无线电的产生1897年汤普森(JJ Thompson)展开对真空管内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4年侯斯美尔(Christian Hülsmeyer)发明电动镜(telemobiloscope),是利用无线电波回声探测的装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
1906年德弗瑞斯特(De Forest Lee)发明真空三极管,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放大信号的主动电子元件。
1916年马可尼( Marconi)和富兰克林(Franklin)开始研究短波信号反射。
1917年沃森瓦特(Robert Watson-Watt)成功设计雷暴定位装置。
1922年马可尼在美国电气及无线电工程师学会(American Institutes of Electrical and Radio Engineers)发表演说,题目是可防止船只相撞的平面角雷达。
同年,美国泰勒和杨建议在两艘军舰上装备高频发射机和接收机以搜索敌舰。
1924年英国阿普利顿和巴尼特通过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测量赛层的高度。
美国布莱尔和杜夫用脉冲波来测量亥维塞层。
1925年伯烈特(Gregory Breit)与杜武(Merle Antony Tuve)合作,第一次成功使用雷达,把从电离层反射回来的无线电短脉冲显示在阴极射线管上。
图3伯烈特与杜武图4无线电短脉冲1931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利用拍频原理研制雷达,开始让发射机发射连续波,三年后改用脉冲波。
1935年法国古顿研制出用磁控管产生16厘米波长的撜习窖捌鲾,可以在雾天或黑夜发现其他船只。
这是雷达和平利用的开始。
1936年1月英国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国第一个雷达站。
英国空军又增设了五个,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马可尼公司替英国加建20个链向雷达站。
也是这一年,美国第一个军舰雷达XAF 试验成功。
另外,瓦里安兄弟(Russell and Sigurd Varian)研制成高功率微波振荡器,又称速调管(klystron)。
图5二战时英军使用的防空雷达图6“无线电探测与定位”1939年布特(Henry Boot)与兰特尔(John T. Randall)发明电子管,又称共振穴磁控管(resonant-cavity magnetron )。
1941年苏联最早在飞机上装备预警雷达。
194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机载雷达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将运动中的飞机柏摄下来,他胶发明了可同时分辨几十个目标的微波预警雷达。
1944年马可尼公司成功设计、开发并生产「布袋式」(Bagful)系统,以及「地毡式」(Carpet)雷达干扰系统。
前者用来截取德国的无线电通讯,而后者则用来装备英国皇家空军(RAF)的轰炸机队。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全凭装有特别设计的真空管──磁控管的雷达,盟军得以打败德国。
图7磁控管雷达边界层风廓图8磁控管微波雷达1947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出线性调频脉冲雷达。
50年代中期美国装备了超距预警雷达系统,可以探寻超音速飞机。
不久又研制出脉冲多普勒雷达。
1959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研制出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系统,可发跟踪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导弹,预警时间为20分钟。
1964年美国装置了第一个空间轨道监视雷达,用于监视人造地球卫星或空间飞行器。
图9第一个空间轨道监视雷达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发明全息矩阵雷达。
同时,数字雷达技术在美国出现。
①70年代与80年代以后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高距离分辨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微波固体相控阵雷达等,以及无源雷达、超视距雷达、双(多)基地雷达、超宽带雷达、谐波雷达、激光雷达、雷达网技术等纷纷问世,一批抗摧毁、抗干扰、反隐身的新概念、新体制雷达,已开始在现代高技术战场崭露头角。
未来雷达技术的展望相控阵雷达发展方向是:固态有源相相控阵,灵敏、宽带有源阵列,分布式有源相控阵,有源共形阵,自适应共形阵,超高频、低旁瓣相控阵天线,多波束相控阵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自适应抗干扰技术,采用光电子技术的有源相控阵技术,数字组件相控阵技术,毫米波空间监视相控阵雷达,反隐身相控阵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战场监视系统的发展方向。
重点开发的内容是:宽带、超宽带SAR,探测叶簇、地表下的隐蔽目标,各种目标分类、识别;多功能、多模式,特别是将SAR与GMTI相结合。
干涉仪合成孔径雷达(InSAR)可得到数字地形高程图;生成二维舰船目标图像,可用于船只分类;重点解决INSAR的雷达回波“实时”处理问题。
高分辨、多波段、多极化、多模式卫星SAR/(INSAR)图像的解译技术。
超视距雷达(OHTR)发展重点是利用高频无线电波的电离层反射,扩大雷达的覆盖范围,提高分辨率;超视距雷达探测隐身飞机的机理和能力;电离层引起的相位畸变修正技术;非稳定性电离层条件下,低径向速度目标检测的信号处理技术;超视距雷达的外噪声自适应抑制技术。
毫米波雷达(MMW),重点发展毫米波导引头,用于精确制导导弹、灵巧炸弹;毫米波高分辨率目标识别雷达;模块化、积木式毫米波战场侦察雷达;毫米波雷达与红外(光学)传感器相结合的导引头、侦察系统;空间(卫星)毫米波相控雷达。
双/多基地雷达,重点发展反隐身目标的双/多基地雷达。
重点解决双/多基地雷达的配置、布站技术;双/多基地雷达的检测、数据处理技术。
②参考文献①雷达简介,/tag/%E9%9B%B7%E8%BE%BE/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A%D5%D7% C8&in=6431&cl=2&lm=-1&st=-1&pn=0&rn=1&di=95207706360&ln=1999&fr=&fm=detail&f mq=1333523756661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 2#pn0&-1&di95207706360&objURLhttp%3A%2F%%2Fbaike%2Fpic%2Fit em%2Fb9d8b7011d73d6461d958399.jpg&fromURLhttp%3A%2F%%2Fimag e%2Fb9d8b7011d73d6461d958399&W148&H200&T8297&S4&TPjpg图1/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A%D5%D7% C8%CE%DE%CF%DF%B5%E7&in=17988&cl=2&lm=-1&st=-1&pn=19&rn=1&di=101611819 530&ln=1042&fr=&fm=result&fmq=1333523906803_R&ic=0&s=0&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19&-1&di101611819530&objURLhttp%3A%2F%2Fjk.pz %2Flife%2Ftourism%2Fuploadfiles_8241%2F200606%2F2006630091533.jpg&fromUR Lhttp%3A%2F%%2Flife%2Ftourism%2Ftourism_49785.shtml&W261&H167&T 9860&S8&TPjpg图2/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2%AE%C1% D2%CC%D8%D3%EB%B6%C5%CE%E4&in=31195&cl=2&lm=-1&st=-1&pn=20&rn=1&di=7 0891914465&ln=35&fr=&fm=result&fmq=1333523599448_R&ic=0&s=0&se=1&sme=0&tab= &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20&-1&di70891914465&objURLhttp%3A%2F%2 %2FAMuseum%2Fxinxiguan%2Fhtm%2Fimg%2Fzhongyaofaming%2Fleida %2F5.jpg&fromURLhttp%3A%2F%%2Famuseum%2Fxinxiguan%2Fhtm %2Fzyfm--leida.htm&W281&H374&T11410&S12&TPjpg图3/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2%AE%C1% D2%CC%D8%D3%EB%B6%C5%CE%E4&in=18831&cl=2&lm=-1&st=-1&pn=24&rn=1&di= 63291151560&ln=35&fr=&fm=result&fmq=1333523599448_R&ic=0&s=0&se=1&sme=0&tab= &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24&-1&di63291151560&objURLhttp%3A%2F%2 %2Ffiles%2FEncyclopedia%2F842366%2Fee8a32b048941cc8dbc775e5a597 ba13.jpg&fromURLhttp%3A%2F%%2Ftopic%2Fencyclopaedia%2F842366 &W200&H150&T10995&S8&TPjpg图4/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6%FE%D5% BD%CA%B1%C0%D7%B4%EF&in=23667&cl=2&lm=-1&st=-1&pn=50&rn=1&di=12965595 3675&ln=1086&fr=&fm=result&fmq=1333524219587_R&ic=0&s=0&se=1&sme=0&tab=&widt h=&height=&face=0&is=&istype=2#pn50&-1&di129655953675&objURLhttp%3A%2F%2Fww %2Fkxcb%2Fkxtp%2F200909%2FW020090917373431932496.jpg&fromURLhttp %3A%2F%%2Fkxcb%2Fkxtp%2F200909%2Ft20090917_2491317.html&W6 28&H897&T8788&S94&TPjpg图5/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8%AB%CF% A2%BE%D8%D5%F3%C0%D7%B4%EF&in=32047&cl=2&lm=-1&st=&pn=81&rn=1&di=117 194210835&ln=1987&fr=&fm=&fmq=1333523123995_R&ic=&s=&se=&sme=0&tab=&width= &height=&face=&is=&istype=#pn81&-1&di117194210835&objURLhttp%3A%2F%2Fimgsrc.b %2Fbaike%2Fabpic%2Fitem%2F7748553690180bcea2cc2b6f.jpg&fromURLhttp%3A %2F%%2Fview%2F63375.html&W200&H191&T9913&S10&TPjpg图6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4%C5%BF% D8%B9%DC%C0%D7%B4%EF&in=12956&cl=2&lm=-1&st=-1&pn=599&rn=1&di=12562652 0835&ln=1160&fr=&fm=detail&fmq=1333551135406_R&ic=0&s=&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599&-1&di125626520835&objURLhttp%3A%2F%2Fweb %3A8000%2Fdqwlxy%2Fuploadfile%2Farticle%2Fuploadfile%2F201005%2F201 00517102503284.jpg&fromURLhttp%3A%2F%%3A8000%2Fdqwlxy%2Far ticle%2F2010%2F0517%2Farticle_563.html&W552&H415&T11592&S18&TPjpg图7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4%C5%BF% D8%B9%DC%C0%D7%B4%EF&in=18831&cl=2&lm=-1&st=-1&pn=614&rn=1&di=37285185 420&ln=1160&fr=&fm=detail&fmq=1333551135406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614&-1&di37285185420&objURLhttp%3A%2F%2Fwww. %2Ffiles%2FEncyclopedia%2F842366%2F56e356492f1376521d76049cfe143e22.jp g&fromURLhttp%3A%2F%%2Ftopic%2Fencyclopaedia%2F842366&W241 &H300&T10444&S16&TPjpg图8/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5%DA%D2% BB%B8%F6%BF%D5%BC%E4%B9%EC%B5%C0%BC%E0%CA%D3%C0%D7%B4%EF&i n=29633&cl=2&lm=-1&st=&pn=1&rn=1&di=20260834485&ln=1972&fr=&fm=hao123&fmq=1 333522884044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1 &di20260834485&objURLhttp%3A%2F%%2Fgetimage%3Fimage%3D-7777 96969826222340.jpg&fromURLhttp%3A%2F%%2Fwiki%2F%25E6%25B5 %25B7%25E5%2586%259B%25E8%2588%25AA%25E7%25A9%25BA%25E5%2585%25B5 %25E5%2599%25A8%25E9%25A6%2586%2F&W300&H223&T10697&S12&TPjpg图9②/view/40276dc708a1284ac85043f5.html;雷达技术简介及发展展望,陈文汉、郑军、陈芳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