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居总结
陕西关中农民住宅巨变 看幸福
![陕西关中农民住宅巨变 看幸福](https://img.taocdn.com/s3/m/fb8154e483d049649b6658f4.png)
陕西关中农民住宅巨变看幸福展开全文在陕西关中地区,中华民族母亲河最大支流渭河形成的平原,世世代代生存着的农民们,建国七十年来,居住条件翻天覆地的改善,就是我们国家好政策对农村人最有力的体现。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产队时期给我留有深刻地记忆,我们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南部地区,农民们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我清晰地记得曾经的一句经典“农谚”,当年的锅头(锅灶)、隔年的炕、十年的老墙一起放!源于生产队的土地需要大量的“农家肥”(有机肥),而锅头、炕、老墙的材质经过人工的碾碎,扬起的尘沫用鼻子嗅起来,真的是非常的“呛”人,经验丰富的农人就管这些“肥”称作“呛肥”,对于秋天植物玉米、大豆等,非常的有效。
因此,关中农民当年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十年内的新房!——曾经的农民就是这样的耕作土木结构的瓦房,院子里的大椿树、国槐树、榆树等,构成了关中民居曾经的标配,收工回家,圪蹴(ge jiu关中方言蹲着)在树下,听着“有线广播”或者“矿石耳机”里的样板戏,瞧着窗户纸上贴的窗花,在还没有网络的时代,就是关中农民最实惠的休憩和娱乐方式,农民们的愉悦感,不亚于欣赏着当下的大屏幕智能电视的快慰;土坯建造的房子,土坯外边的泥吧掉后,高处缝隙里经常有麻雀的窝,我们小伙伴动辄就垒人梯掏鸟窝玩;一家人大冬天挤在瓦房内,一个暖烘烘的火炕上过冬,就是当年最淳朴的记忆;盖房子也是生产队成员集体劳作的杰作。
时间步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逐渐富裕的关中农家,时兴起盖“砖木结构”的瓦房,窗户变大了、窗户框比曾经的窗棂大多了,安装着透明的玻璃,就是比土木结构的瓦房敞亮多了,不仅仅是房子结构的变化,室内固有的“板柜”也被新兴的“组合柜”“沙发”“茶几”等家具更新了,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大家的代步工具,崭新的“凤凰”“飞鸽”“红旗”自行车涌入寻常农家,丰富了农民们的物质生活,窗明几净一词实实在在的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们关中民居的真实写照,记得那个时候的生产队已经解散,盖房子的人家,只需给工匠付工资;其他人都是义务来帮忙做小工,主家招待大家的白面馍馍、手擀面和“宝成”牌香烟(陕西卷烟厂曾经的一种香烟),就是最实惠的馈赠。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d113569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9.png)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关中地区位于我国中部,是一个气候多变的地区。
近年来,关中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备受关注,特别是对于民居建筑的影响。
本文将对关中地区民居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中地区的气候特点。
关中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由于地处内陆,受到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气候干燥。
这种气候特点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冬季的寒冷干燥。
由于气温较低,民居建筑需要更好的保温性能,以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是夏季的炎热多雨。
高温和多雨容易导致民居建筑的潮湿和霉菌滋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首先,我们对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和材料。
其次,我们对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最后,我们针对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筑设计和改进方案。
在冬季寒冷干燥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在民居建筑中加强保温措施,采用保温材料和改进建筑结构,以减少能量损失,提高室内舒适度。
在夏季炎热多雨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加强通风设计,采用透气材料,以减少潮湿和霉菌的滋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改进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民居建筑的耐久性也得到了增强。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这些方案,为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带来更多的改进和创新。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民居天气变化情况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筑设计和改进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带来更多的改进和创新,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386f620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b.png)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民居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以木材和砖石结合的方式搭建,主要包括四合院、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
在这些民居建筑中,四合院是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多以四合对称布局,有前、后、左、右四个进口。
四合院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空间利用率高,同时结构牢固、通风采光好。
同时,四合院在建筑设计上非常考究,主人公寓通常朝南,客厅朝北,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防止北风的影响;而且房屋一般各自相对独立,以便于私密性和生活空间的分隔。
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与四合院有不同之处,建筑不再是四合对称,而是以一个庭院或天井为中心分布,房屋则分布在庭院或天井的周围。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房屋与自然的融合更加紧密,同时也适合于透风透光等自然条件的利用。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不仅在布局上有其独到之处,在彩绘艺术上也属于独树一帜。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彩绘艺术源自唐代,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在建筑彩绘艺术中,主要表现了民间信仰和社会习俗,以及风景、鸟兽、花卉和书画等内容。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彩绘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和精致,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体现了当地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还体现了当地的节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传统的陕西关中民居建筑常常装饰着各种各样的木雕、石雕、铁艺和窗棂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美观大方,更让人感觉到它们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此外,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还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和工艺精湛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
总之,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它们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建筑技术、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传统。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应得到认真的保护和传承。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538a2bad284ac850ad02425c.png)
关中民居1,摘要:关中民居顺应自然气候,根植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由礼教而中正,因黄土而厚重。
尝试着从一个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去对三秦大地上这种特有的民居形式进行解析。
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空间再到更深层次的形成规律与礼教文化。
2·1外观特征2·1·1组织方式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落巷道较为笔直、宽阔,主、次街巷形成的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户户毗连、密密匝匝、夹道布置、成片而居,形成居住群落、聚落,主要形态为集村。
2·1·2外观风貌从外观造型上看,关中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单坡屋顶,院落构成有三合院、四合院等,院墙高大,封闭、厚重。
黄土和青砖、青瓦让院落甚至整个村落外观齐整,浑然一体。
虽然外观以实体墙面为主,但不同房屋组合成高低错落的轮廓线,简练而韵味十足。
2·1·3庭院围合临街封闭、院内通透。
倒座临街或两厢临街,沿街多不开窗或开小高窗,各房间向院内开门窗。
厅房、门房和厦房围合出工字形庭院。
庭院内很少种植桑槐,有的在院中点缀花木。
内院四周的房屋设檐廊称之为“歇阳”,形成回廊,方便交通,挡雨遮阳,丰富空间层次。
墙门出挑形成抱厦,可以划分内院、分隔空间。
这些构造方法打破了狭长空间,起到活跃居住氛围的作用。
2.2平面布局与空间尺度2·2·1平面布局平面布局严谨、规整、对称;纵轴贯通,庭院狭窄,简洁明了,经济适用。
东西向的厦房是主要居住空间,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寡设置厦房数目, 4~6间不等。
庭院与房屋的围合方式多样,有前院、内院和后院的分别,内院为主,但设置没有一定之规。
内院形态呈“亚”字形,暗含居中、择中的文化寓意。
2·2. 2空间尺度受窄长院落局限,室内空间狭小。
每户用地面宽9~10 m,南北长达20 m左右。
正房和门房开间多为3 m,居中一间也有扩大开间的做法,进深一般5~7 m。
厦房的开间和进深随地形变化而不同,但开间、进深多为3 m,空间更为狭小,往往火炕就占据大半间房。
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
![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a8b6ed789eb172ded63b7b7.png)
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摘要: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形式较多,按照民居形式来分,可以分为“窑居”村落和“房居”村落。
本文就关中传统村落的类型和各村落的空间环境特色进行了梳理、分析和对比。
整理发现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深入到民居院落内部,对村落的整体结构、肌理研究不足。
关键词:关中地区;“窑居”村落;“房居”村落1.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形式较多,按照民居形式来分,可以分为“窑居”村落和“房居”村落,“窑居”村落就是村落中建筑以窑洞为主,而“房居”村落则是建筑以“非窑洞”为主。
地域分布上大体以渭河为界,渭河以北的渭北地区以“窑居”村落为主,渭河以南的关中地区则以“房居”村落为主。
1.1.窑居村落关中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渭北台源,处于中国窑洞区划的陇东窑洞区,包括渭南市域北部、铜川市、咸阳市域北部、宝鸡市域西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
渭北台源的窑居类型,囊括了窑居的三种主要类型,即下沉式窑洞,靠崖窑洞及独立式窑洞。
从历史上看,该地区主要以下沉式窑洞最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其次是靠崖窑洞(主要分布在所有沟壑区及源区小型冲沟中),独立式窑洞略少。
1.1.1.下沉式窑洞村落在渭北旱原无土坡可依的平地型地貌,民居形式以下沉式窑洞为主,即在平地上挖方坑,再在壁面上挖窑,坑底即为院落,而院中砌水池,以储雨水。
这种窑洞的出现是由于所处地势平坦,无山可靠、无水可依,因此居民按照传统风水的思想在有限的自然条件里创造了理想住居的条件。
这种窑洞由于造价低廉且离生产区很近,曾在渭北住居历史上广泛应用,是渭北具有代表性的住居形式,其中以淳化县的最为人所知。
一般下沉式窑洞村落在选址上来说基本可以归类为平地村落类型。
1.1.2.靠崖窑洞村落这种窑洞是由于渭北旱原因其黄土厚度分布不均匀,从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在平原与台原的接壤地带存在着土崖这种地貌,由于黄土的垂直节理韧性强、土质坚硬,造就了这种土崖源壁几成90度角而不塌,因此在这里还依旧存在很多“靠崖窑”村落。
浅析关中民居的发展方向
![浅析关中民居的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221447c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e.png)
浅析关中民居的发展方向摘要:关中民居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随着时代发展,关中民居正处于一个发展与转型的阶段,出现了规划混乱,民居风格杂乱、传统文化丢失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现代关中民居应从规划、技术、材料、历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形成关中新民居独有的特色。
关键词:传统关中民居、现代关中民居、关中民居发展方向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
合院式民居是关中地区居住的主要建筑类型,广泛分布于关中平原上,至今仍是村镇居民生活的主要载体。
一、传统关中民居关中民居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有北方建筑浑厚健硕之感。
传统关中民居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土坯、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承重方式。
主体建筑大多为单层坡屋顶,院落布局严谨、建筑做工正统、构件装修精美、用材考究。
位于南五台山的关中民俗博物院中有许多保留下来的传统关中民居。
其平面布局模式以独院式为主,由独院式又引申出多进式和横向联院式。
独院式院落空间由门房、庭院、正房、后院及庭院两侧的厦房围合而成形成内向型的四合院。
多进式布局为独院式民居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形成层层厅堂院落组成的序列空间。
横向联院是几个多进式宅院的结合,用数道墙门横向联通,使之变为仅供独户使用的民居类型。
功能上分为正房、门房、厢房、前院和后院等,正房为民居的核心建筑,位于院落中心,为我国传统的一明两暗布局,明间的功能为会客、起居,两暗房间是主人及长辈的住房。
门房可作为居室、书房、会客或贮藏等。
两边厢房一般供晚辈居住,或作为厨房、贮藏间。
前院也称为前庭或正厅,是主要的活动场所,供接待、婚丧、庆典之用。
后院一般供生活服务之用,设置厕所或养殖动植物等。
在大户人家中还有内院和偏院,主要作为起居生活空间,较为安静和独立,布局灵活,设置有亭、台、花厅等,用于装饰空间,增加趣味性。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https://img.taocdn.com/s3/m/30e0751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6.png)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
陕西省宝鸡市一带,被称作关中西府。
这个地区的农家住宅,有四合院儿的特点。
几乎家家都有一个门楼子。
基本上每户都有一个长方形的院子。
前门儿修的一般都是楼房或者大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多。
后门儿修的一般都是普通的老房子。
简称一名两岸,中间一个客厅,两边两个房子,可以做卧室,一般是家里老人住的。
院子的两侧,可以修建厨房,柴草房子,洗澡堂,厕所。
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大部分人生活使用的都是电器,很少烧柴了。
农村里的人,绝大部分的主要收入是外出打工。
因为城市化很快,工业集中在城里,农民转换不了自己的身份,只能背井离乡去打工挣一点钱回来修房子,然后为男孩儿娶妻子,再把姑娘嫁出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好多人的观念已经变化了。
给家里修房子的人少了起来。
打工挣钱,然后在城里买房,定居下来的人多了起来。
这几年生活条件好多了,修起来的房子也是越来越多相当漂亮。
遗憾的是,平常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孩子也被带到城里去了,房子里边空空荡荡的,留下来的只有一些老人。
这个也是社会的进步,谁也挡不住啊。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精品文档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f7ff9f7aa00b52acfc7cae4.png)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1、关中概述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
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2、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条件2.1 自然条件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2.2 宗法等级观念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也决定了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建筑形制和材料的运用等。
宗法制度制约了民居的方方面面:明确的轴线布局,房屋的面宽、进深与单体建筑开间及单体建筑的等级划分等。
3、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3.1 安全性、亲切性在现代建筑理论当中,围合是空间限定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而参与围合的房间,它的高低、长短对院落空间的属性及人的感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中传统民居的院落是由倒座、厅堂和抱厦围合的空间,院落横向的高宽比为1∶1,而纵向为1∶4;同时参与围合的厦间、倒座和围墙都没有开窗,不易人攀爬,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安全。
而内部的开敞也促进家族成员的相互交流,使人感到亲切。
3.2 生态性传统院落上见天、下着地,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生活起居就围绕院子来完成,从室内走向室外仅几步之遥,夏天房内闷热,可以到院子里乘凉;冬天房内阴冷,可以到院子里晒太阳。
同时院落还承担着实质的功能――起居、吃饭、游戏,种种的角色都可以扮演。
院落使得人可以自由地在户内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到季节天气的变化,触摸到大自然的脉搏【2】。
4、关中民居的现代化尝试面对传统建筑众多优点以及包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在人们心中产生对传统建筑的深深依恋。
弘扬传统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师不灭的情节,一直萦绕在心头。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0a432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5.png)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关中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原的西北部,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在设计上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融合了地域文化和当地气候环境的特点。
关中民居建筑主要利用红砖、木材和土坯等材料进行建造,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四合院、坊院、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是一个庭院式的建筑,分为前后两院,中间为厅堂。
前院通常是大门、花园、偏房等,后院则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合理,通风和采光良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居住舒适性的理念。
关中民居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重檐式,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风格。
屋顶瓦片常采用灰色的陶瓦或红色的琉璃瓦,给人一种朴素而古老的感觉。
屋顶上往往还有独特的装饰,如龙凤、花纹等,凸显了建筑的华贵和艺术性。
关中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合理,注重居住功能的实现。
主要由厅堂、卧室、客厅、厨房等组成,其中厅堂一般是空间最大、讲究最为豪华的地方,常用作接待客人和家族聚会等。
卧室通常在主屋后院,为主人提供私密空间。
厨房往往在院子的一角,利用烟囱排放烟雾,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关中民居建筑在装饰上也非常注重细节和色彩的搭配。
建筑外部的墙面常挂有红灯笼、彩带等装饰物,增添节日气氛。
室内的装饰包括壁画、家具、摆设等,常以优雅、简洁的风格为主。
红色常被运用于家具和装饰物中,代表着吉祥和喜庆。
而古老的木质家具则给人一种古老、典雅的感觉。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还要考虑当地气候环境。
关中地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
因此,在建筑方案中往往采用了温度调节的设计,如屋檐的深度、房屋的朝向等,以保护人们免受酷暑和寒冷的困扰。
总的来说,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还传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其设计中融入了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浅析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9e6bc8d15abe23482f4d2a.png)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浅析摘要:关中地区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其蕴含传统文化的民居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通过分析关中地区民居形制,对其布局、建筑特征、空间形态及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进行研究和探讨,目的在于研究其民居建筑特征及其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Abstrat: Guanzhong area is one of the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reas. Its residence contai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precious wealth of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hape、the layout、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form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relations with traditional cultural.关键词: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特征、文化Keywords:guanzhong area、residence、architectural features、culture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中部,因居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四关之中而得名。
渭河东西横贯,史称“八百里秦川”。
连续广阔的黄土覆盖层连绵起伏,构成了关中的地表层。
在这种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貌环境条件下,关中民居形成了构架民居和窑洞民居两种主要类型。
据记载,古人靠近陵阜掘穴为“窑”,可以避风寒,但不防潮,于是人们便创造了“宫室”。
此外,还有地上房屋,即构架民居,其地处高地势可以防潮,周围密实可以挡风,上有屋顶可以避雨。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960408650e52ea551898e8.png)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学生:苏晨婷学号:20141010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也属于寒冷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且常年受到黄土高原西风的侵袭。
院落呈纵深方向布置,南北长,东西窄,形成狭长院落。
这种平面组织形式使得房屋和院内空间在夏季大部分时间处于其他房屋的阴影中,避免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
窄长的院落空间也形成了风的通道,可组织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
此外东西厢房和最南侧的倒座多为向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顶,屋脊高度即为院墙高度。
高耸的厢房屋顶既遮挡了太阳辐射,也防止冬季寒冷西风吹入。
北方地区日照资源贫乏,对采光纳阳的需求较高,因此院落面积大,而且房屋之间互不遮挡,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采光和吸热,以抵御北方寒冷的气候。
这些特点与南方地区相反,南方地区日照条件较好,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气候炎热,因此民居平面形式紧凑,形成许多阴影空间,避免太阳直射。
另外,小而深的天井形式,会带来很好的热压通风效果,加大了室内通风量,可有力缓解过湿、过热等不利环境条件。
庭院形状和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和主导风向等气候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中民居则是南北纵长的窄院,开间和进深的比例可达1:3~1:4,有些东西两房檐口间只有 1 . 1 m ~ 1 . 2 m 宽。
这样纵长的平面形式可以缓解关中地区夏季严重的西晒问题,使院落和建筑处于阴影之中。
庭院围合以四周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连。
外墙的厚度、高度、所用材料和砌筑方式都因气候而异。
外墙厚度和墙体的保温隔热性关系密切。
关中民居的外墙要考虑冬季防寒,往往使用热惰性较高的土坯墙、夯土墙,墙厚可达50cm,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为了收纳更多日照,避免院墙过高而遮挡阳光,民居院墙高度不超过屋脊高度。
关中地区夏季西晒严重,民居屋面半边盖,房屋后墙不开窗,高高的后墙刚好作为院落的围墙,屋脊高度即院墙高度,可达6m~7m,既可防止冬天寒风的吹入,也可遮挡夏季强烈的西晒。
关中民居的魅力读后感感
![关中民居的魅力读后感感](https://img.taocdn.com/s3/m/aa8b4e6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9.png)
关中民居的魅力读后感感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关中民居便是中华民族发展沿革的见证与实例。
《关中民居》一书让我深深地被其独具魅力所吸引。
翻阅这本书,让我有一种沉浸于古典气息中的感觉,古老的民居拥有着千百年的故事,里面的纹饰、细节和结构,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
比如,花墙,它不仅赋予我们清新的视觉享受,也暗含着中国文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窗棂,它不仅给我们遮挡外界的光线,也向我们展示出民族集体文化的延续;彩墙,它不仅给我们带来色彩斑斓、绮丽多姿,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象征。
此外,在这本书中,我还学习到了关中民居的建筑形式,关中人建造的房子,大多都是木质的,由墙体、斗拱、脊梁等构成,往往以覆盖水泥瓦片来防止火灾,地基则是用石头铺就的,有些则用石柱来支撑,让我有一种回到古老文化的感觉,这也使我更好地了解关中文化,原来建筑物不仅仅是通过现代技术才能建造出来的,在古代,也有不少精彩的杰作。
此外,在这本书中,我还窥见了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历史文化不仅仅是一些宗教礼仪,而是深入生活的,与家庭息息相关。
关中的民居里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在反映着家庭文化的多样性:比如室内摆设、家具布局、用具及装饰等,都在反映着中国家庭文化的深远内涵,它也体现了中国家庭文化的古老性和深厚性。
总之,《关中民居》一书使我能够深入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文化古老而活跃、更新而传统,中国古文化一直在发展变化,
它已经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令人敬畏与感慨。
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地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让我更加自豪!。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a3a809d1ce2f0066f53322b6.png)
关中民居比较有代表性的要属党家村。
党家村约有660多年历史了,是明清时代的民居。
走进党家村,首先你感受到的是让人辨不清方向的石砌巷道和高大、典雅、精美的四合院门楼。
另一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就是合阳民居,合阳民居一般一院包括门房、上房和两溜下房,富有的人家过去除了正院外,还有书房院和马房院,或一并排三院相连,有小门可通。
“房子半边盖”,主要指关中西部地区农村传统的房屋建筑形式。
这种房从侧面看成“划”形,正好是两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
一般是,房子后墙高5-6米,檐墙高3米,下雨时,雨水朝一边流。
这种—边盖的房子,农村人叫“厦房”。
陕北民居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
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
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
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
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
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
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
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
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
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
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透进来。
陕南民居陕南地区地势比较复杂,因而民居的形势多样,传统的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角楼、三合院和四合院。
石头房多建于镇巴、安康、西乡山区;竹木房多建于南郑、宁强、城固山区;吊角楼多建于沿江集镇;三合院和四合院多建于平坝城镇。
陕西关中民居作文400字范文
![陕西关中民居作文400字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2e648a7f90f76c661371a8d.png)
陕西关中民居作文400字范文陕南地处中国陕西南部,受到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陕南地区多以山川谷道为主。
因此,陕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不像关中传统民居那样严谨整齐,也不像陕北窑洞那样粗犷浑厚,其建筑风格含蓄且朴实。
而体现陕南民居特色的羌族民居建筑,以它独有的风格体现出了陕南地区多元化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陕南地区地处陕西南部、秦巴山区,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北有秦岭,南有巴山,地理环境特殊。
同时,陕南汉中也是中国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陕南受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多以为山川谷道为主。
因陕南地理承接南北、气候温和潮湿、移民文化影响等,使得陕南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兼有南北民居之文化,又体现出了陕南地区多元化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大夏商周时期,羌族就迁居陕南宁羌(强)、略阳一代,几千年来,宁强、略阳的大部分地区,为氐羌民族生息繁衍之地。
也因此,陕南羌族地区的传统民居自然就打上了浓厚的羌族民居的烙印。
从陕南羌族人的房屋建筑的选址、式样、结构,可以看出陕南羌族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利用、改造,可以看出他们高智慧的建筑技艺,也表现了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发展的建筑文化艺术。
一、陕南羌族民居建筑样式的演进随着社会的发展,陕南羌族人的建筑业在不断地变化,有原来的穴居、崖居到茅草房、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直到现在的楼房。
(一)穴居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陕南羌族人利用山中的崖壳崖洞遮风挡雨,在洞口砌墙作为大门,坚固实用,即防野兽侵袭,又防匪人入侵。
条件好点的,在洞里面修建别具一格的住所,只建四壁和楼层,不管房顶。
尽管全部用圆木和木板建成,烟熏火燎,经历近千年时间,依然坚固可用。
这种穴居,是利用大自然赐予的神奇,加上自己的智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
(二)崖居过去有的人家将房屋建在十分突出的山岩上,在云雾袅绕中,如同悬空一样,壮观且惊险。
这种崖居建筑,既能防御战争和洪水的侵害,也是冷兵器时代最安全的保障。
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最新文档资料
![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最新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ac0b96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4.png)
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最新文档资料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陕西中部又常被称作关中地区,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眺秦岭,北依陕北高原,被誉为“八百里秦川”。
关中生态优美,渭河东西横贯,长安八水环绕,土地肥沃,适于农业耕作。
多代帝王和贵族在此居住,多地的匠人在此劳作,技艺在此传播,有优质的木材、石料和黄土等资源。
周秦汉唐以来,关中地区为多文化民族的交汇地,人口众多,村落密集,民居用地狭小,促使了营造手法多样化发展。
其中一些手法借鉴了皇室、贵族建筑中的营造技法。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关中不仅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早期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
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历史悠久的区域,它的传统建筑亦如当地乡党一样,在丰富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三秦鲜明艺术文化特色的建筑形态,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中民居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土坯、土墙为主,自制砖瓦,木椽梁架结构密集,体现了砖木结构特征;二、其整体的风格与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土坯墙用于保暖,取材方便,造价低廉;三、营造技艺手法大气,跨度大、对称规整,突出了防水、防风沙、防火、防地震等综合功能;四、建造师传严格,工具多样,讲究传统文化的要素,讲究阴阳相合,突出影壁、屋角的石构、吉祥图案的雕刻,寓意安居、辟邪、求祥和的传统观念。
受环境气候以及传统耕织观念的影响,民居建筑的营造布局紧凑,土木结构,卯榫框架,科学合理,具备了防风沙、防火、防盗以及抵御地震灾害等综合功能。
加之文化中又深深地渗透着“礼”的规范、“儒”的传承,所以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独有的“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特点,也就是俗称的“房子半边盖”。
而民居的形式多以四合院式的民居为主,建筑的房屋又以纵轴布置的方式组织院落。
这种布局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独院式平面,由院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厦房、庭院、正房和后院,庭院两侧两栋单坡顶厢房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可以用空间逻辑清晰来形容。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c4baa60c22590103029d2c.png)
16神州文化关中传统民居浅析崔艳丹西安美术学院摘要:民居是具有地域性的乡土建筑,虽在全球化的进展下艰难的延续着,但生动诠释了人们居住空间存在于各地的合理性。
关中地区承载着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我国民居大家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人们对关中民居更多停留在对关中历史的保护和房屋更新上,但面临传统建筑技术、传统工艺的失传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关中民居也表现出了种种缺陷,因此研究追寻关中民居的特征为今天民居建设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关中民居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屹立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群中,其中西安、三原、韩城等地的民居特色尤为明显,从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到墙饰品、门楼、砖雕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特色。
随着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影响,关中地区的民居构架和地域性情怀也被慢慢淹没。
因此在营建新型农村住宅的过程中需要形成关中地区民居有机的整体观念,进而形成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一.关中地区地域特征陕西民居大致可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民居,三个区域民居风格各有特点:陕北黄土高原上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窑洞。
陕南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不同时期移民文化的影响陕南形成了多元化的地域民俗风情,其中安康龙头村的马头墙、白墙黛瓦、不同于关中肃穆风格,呈现的却是江南清新的徽派建民居。
关中民居则是在大秦之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形式,单坡屋顶、青砖灰瓦、黄土是关中民居最显著的外表特征,给人端庄、质朴、厚重的感受。
建筑结构多为四周围合的合院,多纵轴布置房屋,分为前庭,中院,后院,户户比邻,紧凑分布。
建筑特色:关中建筑从史前时期的穴居和半穴居到现在的窄四合院,其外在特征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村落建筑平面布局基本一致的尺寸,规整的边界使村落有很强的空间感。
院落组合密度大,大部分村落有分组分排的聚居特征。
房屋以街道为骨架呈十字或丁字紧密排布。
每座民居均有上房、厦房和院构成。
“堂者,当也。
谓当正向阳之屋......堂,犹堂堂、高显貌也。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bb0b0290c69ec3d5bb750b.png)
·413·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郑鑫 邸 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
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的同时防风沙袭击。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 深宅 窄院 封闭 空间形态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1]。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
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2]。
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
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以改善院内小气候,并节约用地。
这就形成了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的特点(如图1),整个窄院空间更加封闭紧凑,向心力强,体现出很强的防御性。
关中民居总结
![关中民居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683eff0b84ae45c3a358c36.png)
后院:设在宅院的最后部分,其大小不一,供生活服务之用, 后院内一般设有厕所,并作为饲养、贮藏及种植蔬菜果木等。 后院在关中地区民居中不能算一进庭院。
1.2两厢山墙临街。 关中地区不少传统民居多为三合院布局形成,形成两厢山墙面向街道。一般
为硬山 到顶,屋面做双坡或单坡。单坡顶都坡向院内。硬山墙上部山花部分设 通风小窗,小窗的花格用瓦片组成或做雕砖花格。大门门楼设在两厢山墙之间, 是立面的重点装修部分。
2 土筑墙与建筑外观
关中地区地处平原,雨量少,地下水位低,土层厚土质塑性强,因此作为维 护结构的墙体除采用砖墙外,很多住房用土坯或夯土墙,甚至西安地区的中等质 量民居的沿街外墙、厢房和正房后墙、后院墙也都如此。土筑墙在农村中更是广 泛应用。其做法有两种:夯土和土坯结合和土坯墙。 四 关中民居的细部与装修
这是关中常用的民居平面布局形式,这类布局多沿用 地四周布置房间,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庭院、正房和 后院。为了多争取使用空间,在庭院两侧布置两栋单坡顶 的厦房(在关中地区把厢房称作厦房),组成四合院。这种 独院式的用地面宽多为8米至10米,进深约20米,比较窄长, 其布局特点是占地少、面积利用充分。
用墙门抱厦、抱亭、或厅堂分隔窄长的宅基,是关中民居中通常的作法。由 于门房至正厅距离较远,庭院比例狭长,在狭长的庭院中用墙和门洞分隔大小不 等几个庭院,既调整了庭院比例又丰富了空间层次。
三 关中民居的建筑造型
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较大的村落,其道路多呈棋盘状,并设有连通住户的小巷。住房 都沿街或巷道两侧布置,即使是小的村落,也夹道布置,户户毗连构成群体。同时,关中 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但院落层次 较多,一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房屋多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因此从局部看,往往形成 较为程式化的外观模式 1 建筑外观的基本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房用途比较多,可以作居室、书房、会客或贮藏等用。两边厢房一般 供晚辈居住、厨房或作为贮藏等用。正房是这类住宅的主体建筑,正房 的建筑形式,多为我国传统的一明两暗的布局,明间供会客、起居及庆 典之用,两暗房间是主人及长辈的住房。后院用于饲养及厕所等杂用。 门房和正房的开间多为3米左右,个别的也有加大中间开间的作法。进深 一般为5~7米,厦房的开间和进深按地形要求,变化较大,一般情况下, 开间多为3米左右,进深在独院式平面中也多为3米左右,这种作法,与 正房开间统一,平面布置显得整齐。独院式平面布局,不仅可以单独使 用,还可以用它组成多进式或联院式的多种平面。因此,这种独院式平 面已成为关中地区民居的基本布局形式。 2 纵向多进式平面
为数众多的农宅是农村工匠或有条件的农民自己动手修 建的住宅,这些农宅受到经济条件及农村有限物质条件的限 制;但都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民居建筑地方色彩浓郁, 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例如关中、陕北的生土建筑,犹如在 黄土上生长出来的一样,与自然融为一体。陕南山区的石墙、 石板房也同赋予自然情趣。这些民居因物质条件差,不能持 久,但其做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延续至今,其设计观 念中的“场所精神”与“环境意念”均有其独到之处,它无 疑是我们建筑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中地区大型民宅,用地面积多,建筑规模大,多为昔日的高官、富 户所有。这种布局是由几个甚至十几个多进式宅院联片组合而成。其规 模不尽一致,多者有十余院相联通为一户。
5 传统农村住宅
传统农村住宅的平面,一般都比较简洁明,多数是厦房为主,房屋 类型少,经济、适用,而且布局灵活自由。其平面布局基本上也属于关 中窄院的传统形式。
这是关中常用的民居平面布局形式,这类布局多沿用 地四周布置房间,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庭院、正房和 后院。为了多争取使用空间,在庭院两侧布置两栋单坡顶 的厦房(在关中地区把厢房称作厦房),组成四合院。这种 独院式的用地面宽多为8米至10米,进深约20米,比较窄长, 其布局特点是占地少、面积利用充分。
关中民居中的三进式平面,是在二进式平面中增加一层退厅, 所形成的平面布局。退厅供招待亲友之用,为了使用方便, 其位置都紧联过厅布置。
3 横向联院式平面
横向联院式平面是将几个多进式宅院,用数道墙门横向联通,为独 户使用的民居类型。横向联院式宅院的各院之间,仍用高墙分隔,各院 都设有独立的对外出入口,因而使各院仍保持有独立的多进式宅院的特 点。各院之间的联系有通道门相通,这种布局都有正院和偏院之分。 正院:多居中布置,一般都具有建筑物尺度高大,庭院宽敞,建筑材料 和建造质量高以及装修精致等特点。正院具有主人起居,接待宾客等功 能要求。 偏院:居正院之侧,多为晚辈和家人生活居住的场所,其布置较灵活, 院内设有居室、餐厅、厨房及花厅等用房。有的偏院布置,是比较丰富、 灵活的,在花厅前后设有廊、亭、山石花草及各种树木,以美化庭院。 也有在偏院内开辟宅内花园的。 4 大型民宅
一 关中民居的平面布局
关中民居虽然具有自己的地方风格和特点,但其平面关 系与空间组织仍属于中国传统院落式的民居模式。它的主 要布局特点是多沿纵轴布置房屋,以厅堂层层组织院落, 向纵深发展的狭长平面布置形式。归纳起来,关中民居的 平面模式有:独院式、纵向多进式、横向联院式、以及纵 横交错的大型宅院。 1 独院式平面
这种布局是由独院式平面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关中地势平坦, 城镇街道平直,民居宅院多沿巷道两侧布置,宅门争取面街,很少考虑 方位朝向。关中地区地少人多,宅基划分多以十米左右的三开间面宽居 多,因此形成窄门面,大进深的宅基。其平面布局只能向纵深发展,形成 了层层厅堂院落组成的序列空间。这种平面布置,各厅堂院落的功能比 较明确,简洁适用,空间灵活,减少路网密度,节省用地,增加住户的 私密性和安静的要求。
内院:位置多在过厅的后面,这是家庭内部起居、生活使用 的空间,一般宾客不进入内院。由于它处在宅院的后部,便 于保持安静和独立的特点,内院的布置形式多为四合院。
后院:设在宅院的最后部分,其大小不一,供生活服务之用, 后院内一般设有厕所,并作为饲养、贮藏及种植蔬菜果木等。 后院在关中地区民居中不能算一进庭院。
关中民居的初步认识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目前在各城镇中还保存着不少明清 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尤具有代表 性。无论在土地利用、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及内部装修等方 面都不失为这方面的范例。关中民居一般都具有平面布局紧 凑、用地经济、选材与建造质量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 以及装饰艺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迄今该地区一些新建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及建筑 造型等方面,不少还保留着传统民居的风格和特点。
二 关中民居的空间处理
1 窄院的形式和功能 关中地区民居的庭院形式及其空间尺度,是由平面布局所决定。因
用地狭长,又沿周边布置房间,故房屋之间的室外空间自然形成பைடு நூலகம்狭长 的四合院式的庭院。
这种窄院,代表了关中地区民居特有的深宅、窄院和封闭的地方特 点。这种窄院的优点是不仅节约用地,也解决遮阳、避暑、通风和室外 排水等。厦房的日照效果虽然差一些,但因采用倾向内院的单坡顶,故 早晚也能得到一定日照。厅房的采光措施,有的将厅房和厦房之间拉开 2~3米。
2 空间渗透
关中地区民居平面布局,虽呈现窄长、严谨和规整的形式,但是通过组合 变化,其各部建筑空间关系,既能满足生活使用要求,又能创造不同情趣和丰富 多变的生活环境。如果在狭长的庭院中,不去考虑扩大空间效果,势必造成呆板、 封闭、无生活气息的环境。然而关中地区民居,巧用檐廊、透花窗格等使空间相 互渗透,在檐廊和花窗中、组织多种外观精巧,内容丰富的图案,使狭窄的四合 院,处于淡雅、玲珑剔透的木装修之中。由于厅、廊、庭院相互贯通,不仅给室 内外空间互相延伸创造条件,也形成了一种有层次的通透和扩大空间的效果。如 图3—3l就是用柱廊和花窗贯通空间的。图3—32~36是用细木雕和透窗处理的, 地方特点和民间趣味十分突出。 3 空间组织
纵向多进式布局的厅堂院落的层次虽不尽一致,但是多数以 二、三进式为主。这种平面的一般处理方法,多以前庭、内 院组织各类房屋,最后部分是服务性的后院。
前庭:是大门进入宅院的过渡空间,具有外向性,它由门庭、 厦房和过厅围合组成,供接待、婚丧、庆典及家人团聚之用。 因此对前庭的处理,无论是平面形式,空间联系,装修和绿 化栽植,都有较高的使用和观赏要求。前庭的布局一般有四 合院、三合院和两合院几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