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岩作用

合集下载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22)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22)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22)胡经国第六节沉积岩的成岩作用一、成岩作用的概念成岩作用(Diagenesis)是指在一定压力、温度影响下,由原岩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松散(软)沉积物固结成为坚硬沉积岩的作用过程。

成岩作用大多发生在地下几千米以内的地质环境中。

成岩作用一词最早由德国学者 C.W.冈贝尔(1868 )提出。

各国学者对这一名词所赋予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成岩作用是指沉积岩的形成作用。

它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形成作用是有区别的。

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包括沉积物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结晶作用、淋滤作用、水合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以及新矿物的产生等。

这些作用通常是在压力、温度不高的地壳表层发生的。

在作为成岩物质的沉积物被上覆沉积物覆盖以后,由于厌氧细菌的作用,有机质腐烂分解,产生H2S、CH4、NH3和CO2等气体,促使碳酸基矿物溶解成为重碳酸盐,高价氧化物还原成低价硫化物,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

此时,沉积物发生重新分配、组合,胶体矿物脱水陈化、压缩胶结,最终固结成为岩石。

二、成岩作用机理松散(软)沉积物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变化以及其他变化和改造(如水分挤出、孔隙度减小、密度加大、胶结、重结晶、化学成分变化形成新矿物等),固结成为沉积岩的作用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是沉积岩形成的最后阶段。

沉积物的成岩作用机理是很复杂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作用。

㈠、压实作用1、压实作用与附着水排出由于上覆沉积物逐渐增厚,上覆沉积物压力也不断增大,因而沉积物中的附着水逐渐被排出,颗粒间的孔隙减少,体积缩小,颗粒之间的联系力增强,从而使沉积物固结变硬的作用过程,称为沉积物的压实作用(Compaction)。

压实作用是粘土沉积物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

例如,新鲜的粘土沉积物孔隙度可达80%;在压实固结成为页岩以后,其孔隙度可减少至20%,甚至更小。

2、压实作用与失水作用随着压力的增大,温度也有所升高。

储层成岩作用_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储层成岩作用_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滞流型
无动力来源和 流体流动,为正常
压力平衡状态
能量流为主, 伴随着物质流
无水循环 无机酸为主 成岩反应慢
温度、pH、Eh 及离子浓度
二、主要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可能发生的各种成岩作用。 流体性质与矿物成分决定矿物是溶解还是沉淀。可以说, 成岩过程是孔隙的形成与消亡的交替过程。因此,依据成 岩作用对孔隙影响,可将其分为两大类:
系统与外界只存在 周期性的流体交换, 异常高压形成幕式
交换
物质流为主, 伴随着能量流
封闭性水循环 有机酸为主 选择性反应
压力、温度及 有机质丰度
物质流为主, 伴随着能量流
开启性水循环 大气水为主 选择性反应
pH、Eh及 离子浓度
能量流为主, 伴随着物质流
半封闭性水循环 有机酸为主, 成岩反应活跃
超压力带 与有机质丰度
③影响孔隙流体和岩石的反应方向:因为化学反应的平 衡常数受温度控制,温度的变化势必引起反应的变化。在 一种温度下,一定的成岩反应可以形成次生孔隙,在另一 种温度下可能形成自生矿物而堵塞孔隙。
④古地温控制下有机质成岩演化序列:有机酸对矿物颗 粒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重要途径之一。有机质随温度的 变化衍生出不同的化学成分,而不同化学成分的有机酸对 矿物的溶解则明显不同。
压力关系示意图
(四)流体
储层中所见到的自生矿物的沉淀与溶解作用是沉积盆地 内大量溶解物质所造成。成岩期间储层中存在着不同成分 的孔隙流体,这种流体是重新分配矿物的动力学条件。因 此,其化学成分和活动程度对成岩作用起着很重要的控制 作用。具体来说,孔隙流体一般包括孔隙水、油和气,孔 隙水的影响最突出。
第二节 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一、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

第十二章成岩作用与沉积岩

第十二章成岩作用与沉积岩

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与沉积物的根本区别就是是否经过固
结。
一、沉积岩中的矿物
沉积岩中已知的矿物达160种以上,而组成岩石的90%以上的矿物只
有20余种,最常见的是氧化物、硅酸盐、碳酸岩以及盐类矿物等。主
要矿物包括有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白云母、方解石、白云石和粘 土矿物。
二、沉积岩的颜色
沉积岩的颜色:沉积岩的形成时受到当时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控制, 具有各种颜色。其颜色主要决定于它的矿物成分和沉积时的古地理 环境,这是沉积岩命名的依据之一。例如,岩石中含有少量的Fe203,
第十二章 成岩作用与沉积岩
主要内容
1、成岩作用 2、沉积岩的特征 3、沉积岩的分类及常见沉积岩
4、外生矿床
5、外力地质作用小结
第一节 成岩作用
在外动力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沉积物,一般处于表生条件下(常
温、常压、富氧等),此条件下沉积物疏松、多孔、富水。经过成岩
作用,松散的沉积物多转变成为坚硬的岩石,与当初的物理性质已有 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成岩作用造成的。因此,成岩作用是由松 散状态的沉积物转变成坚硬岩石的过程,可以分为:压固脱水、胶结、 重结晶作用、微生物及有机质作用等四种基本方式。
的表面常发育有刀砍纹构造。原生白云岩是干热气候条件下的咸水湖
或海相环境下的产物。
第四节 外生矿床
一、矿石与矿床 1.矿石:在当前生产技术条件下能够开采利用的、含有有用矿物 的岩石称为矿石。 2.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质量和数量上满足当前开 采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的富集地段。
第四节 外生矿床
者称为水平岩层;纹层倾
斜者称为斜层理;相互交 错者称为交错层理;在一 个层内碎屑颗粒粒径由下 向上逐渐变细称为递变层 理。 层理的基本术语和主要类型

8 成岩作用与沉积岩(资工、地信、地质)

8 成岩作用与沉积岩(资工、地信、地质)

斜层理是砂粒在介质流速较高时产生波动的情况下形成 的,流动方向稳定时形成板状斜层理或单斜层理,流动方向 交替变化时形成楔状交错层理等。
(1)水平层理:由水平的纹层组成。(2)波状层理:纹层 呈波状起伏。是在水介质呈波浪运动条件下形成的。(3) 斜层理:由一系列斜交或交切的层系组成。板状斜层理(层 系界面大致平行);楔状斜层理(层系界面不平行);槽状 斜层理(层系界面成弧状交切)。
第八章 成岩作用与沉积岩 第一节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 为成岩作用(diagenesis)。
成岩过程的特征:水分逐渐排出;孔隙度减少;密 度加大;松散颗粒被胶结或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固 结的岩石。 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 晶作用。
一、压实作用
按颗粒大小可分为巨晶(﹥4mm)、粗晶(4~0.5mm)、
中 晶 ( 0.5 ~ 0.25mm ) 、 细 晶 ( 0.25 ~ 0.05mm ) 、 粉 晶 ( 0.05 ~ 0.01mm ) 、 微 晶 ( 0.01 ~ 0.001mm ) 和 隐 晶
(﹤0.001mm)结构。
4 生物结构:是由生物遗体或生物碎屑形成的岩石所具有的 结构。如生物碎屑灰岩、介壳灰岩等。
压实作用(compaction):是指沉积物在上 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 隙度降低及体积缩小并转变为固结的岩石过程。
任何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都经受了压实作用, 但单纯的压实作用不一定能固结,还必须有其 他成岩方式相配合。
二、胶结作用
(一)胶结作用(cementation): 是指从沉积物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即胶结 物)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为沉积岩的过程。 对于砾、砂和粉砂等碎屑沉积物,必须通过胶结作 用,才能固结成岩。 (二)胶结物的种类:

东华理工大学岩石学沉积岩4-成岩作用

东华理工大学岩石学沉积岩4-成岩作用

b.浅埋成岩作用 b.浅埋成岩作用 指同生作用之后一直到沉积物固结为止发生在沉 积物内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包括压实 压实, 积物内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包括压实, 压溶和胶结作用.结果:松散沉积物变为坚固沉积岩. 压溶和胶结作用.结果:松散沉积物变为坚固沉积岩. (底界几m到几百 底界几 到几百m) 到几百 此时沉积物已脱离沉积环境(与水体已隔离). 此时沉积物已脱离沉积环境(与水体已隔离). 伴随上覆沉积物厚度的增大, 伴随上覆沉积物厚度的增大,浅埋成岩作用条件 的总体变化趋势是温压升高,层间连通性变差, 的总体变化趋势是温压升高,层间连通性变差,开放 系统变为封闭系统,但孔隙水通常可通畅而缓慢流动, 系统变为封闭系统,但孔隙水通常可通畅而缓慢流动, 厌氧细菌的间接生物化学作用增强,Eh值降低. 厌氧细菌的间接生物化学作用增强,Eh值降低. 的间接生物化学作用增强 值降低
2. 胶结作用(Cementation)(胶结物的形成) 胶结作用(Cementation)(胶结物的形成) (Cementation) 彼此分立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粒被胶结物焊结在一起的作用称 为胶结作用.主要在成岩早期(同生和浅埋)进行. 为胶结作用.主要在成岩早期(同生和浅埋)进行. 胶结物:指在成岩过程中, 胶结物:指在成岩过程中,从粒间水溶液中沉淀 出来,对分离颗粒起焊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出来,对分离颗粒起焊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松散 的碎屑沉积物通过胶结作用变成固结的岩石. 的碎屑沉积物通过胶结作用变成固结的岩石. 主要胶结物有硅质,方解石,赤铁矿,粘土, 主要胶结物有硅质,方解石,赤铁矿,粘土,海绿 石膏等. 石,石膏等.
晚期成岩作用 沉积物固结之后至变质或风化作用开始之 前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称晚期成岩作用. 前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称晚期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
影响成岩作用和后生作用的因素 影响成岩作用和后生作用的因素很多,如物质成分、物质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沉积围岩的性质、岩相和岩性、地质构造环境、水的性质、pH值、Eh值、各种组分的活度(逸度)、温度、压力和有机质等。物质的成分和性质涉及其自由能、其形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等,这些因素可影响物质的成分在溶液中是长期保持迁移状态还是很快沉淀下来。岩性因素包括其孔隙度和渗透性,决定溶液迁移的快慢和远近。强烈坳陷快速堆积和埋藏的区,沉积岩可遭受较长时间和强烈的后生作用,其成岩阶段可能较短
温度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影响矿物结晶的地球化学性质、综合剂的电离化OH(的活度、矿物的溶解度以及溶液的流动性。压力可影响矿物的溶解度,埋藏较浅时,一般只发生机械的压实,而埋藏较深时,则可能出现化学的压实作用。在压力的作用下,矿物的转化趋势是趋向分子体积较小的变种。
生物的生机活动(如细菌的活动)可改变介质的Eh值、pH值,促使沉积物发生变化。还可提供某些物质,如脱硫细菌的作用可分解出H2S,参与形成硫化物。腐殖质在溶解不溶性盐类释出金属离子、溶解矿物和硅酸盐、延迟金属的沉淀、对金属的螯合作用、阳离子的交换、表面吸收等方面,起很大作用。
成岩作用和后生作用的方式 包括下列各种:①压实作用,指在上覆沉积物不断加厚而使负荷压力增加的情况下,松散沉积物变得比较致密,体积减小,其中水含量减小。机械的压实不伴有化学反应,化学的压实作用伴有颗粒间或颗粒与水之间的化学反应及新
生矿物的形成。沉积物经压实后,孔隙度减小,结构与构造发生变化。如出现颗粒的定向性、压溶结构和次生加大结构等②水化作用,指矿物与水结合成为含水的矿物的作用,反之即脱水作用(CaSO4?2H2O)与(CaSO4)间的转化是这一作用的典型例子。沉积盆地的沉积大都是在水介质中进行的,因此最初阶段发生的水化作用,是普遍的现象。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沉积物(岩)固结程度的增强,逐渐会发生脱水的作用。③水解作用,指矿物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分解的作用。水起着盐基的作用,并提供氢氧离子。大多数均可发生水解,这与水介质的pH值有关,矿物水解过程中可有金属阳离子的游离。随着pH值的变化,矿物可以朝着水解方向进行,也可朝着去水解方向进行。④氧化与还原作用,这一作用与沉积环境和沉积演化的阶段有关。大陆环境及广海环境的沉积物表层常发生氧化,而停滞的闭流盆地沉积物常处于还原环境。在同生阶段,正常的沉积常处于氧化或弱氧化环境(海解阶段、陆解阶段),在成岩期和后生期变为还原及弱还原环境。⑤离子交换和吸附作用,水中呈离解状态的H(和OH(与遭受变化的矿物中的离子可以发生交换反应。水电离而产生的H(,能置换矿物中的碱金属离子。在成岩、后生阶段,和类矿物等,都可进行离子交换或离子吸附作用。最容易被吸附的首先是H(和OH(,以后就是阳离子Cu(、Al(、Zn(、Mg(、Ca(、K(、Na(和阴离子S(、Cl(、SO当H(或OH(离子被吸附后,吸附剂就带有自由电荷。例如,粘土矿物常与盐基离子结合而带负电荷,因此,粘土矿物能从海水中或溶液中吸附许多稀有金属。某些矿物吸附一些离子或进行离子交换之后,即转变为另一矿物。⑥胶体陈化作用,是指胶体脱水、过渡为偏胶体,最后形成稳定的自生矿物的过程,-玉髓-的变化即是其例。重结晶是后生作用中极常见的现象,在压力增大(或伴有温度的升高)的情况下,变化的趋势是缩小体积,及矿物变为分子体积较小的变种。⑦交代作用,是发生在已固化的沉积岩内对已有矿物的一种化学的替代作用,在化学上它是保持晶形不变的情况下的沉淀转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后生期和表生成岩期。经交代后常造成某些矿物的假象。⑧结核,是在矿物岩石学特征上(成分、结构等)与周围沉积物(岩)不同的、规模不大的包体,它可以产生在成岩的各个阶段,通常是化学的或生物化学的产物。⑨自生矿物的形成,在成岩期和后生期,会形成与各时期的介质条件相平衡的自生矿物,有一些是阶段的标志矿物。如成岩期的莓状、、、鳞绿泥石等;后生期的赤铁矿、、次生沸石、次生碳酸盐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沉积岩:沉积岩石学: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以前或者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作用以前所发生的一切作用。

风化作用:牛顿流体:重力流: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非牛顿流体:急流:障碍物处激起浪花,一涌而过,只在障碍物附近的水面有所升高,而对稍远的上游水不发生任何影响缓流:在障碍物处发生水面跌落,而障碍物上游水面发生壅高,并延伸到上游相当远处层流:一种平缓的流动,水质点做直线运动,流体上下层之间无质量交换紊流:一种急湍的流动,水质点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流体上下层之间经常有质量交换碎屑流:一种砾、砂、泥和水相混合的高密度流体,泥和水相混合组成的依靠杂基支撑着砂、砾使之呈悬浮状态搬运,沿着斜坡运动。

颗粒流:由松散的颗粒(砾、砂)所构成的重力流。

由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支撑应力,保持颗粒呈悬浮状态被搬运。

液化沉积物流:沉积物孔隙中富含水,当孔隙水的压力超过静水压力时,即可产生超孔隙压力,使流体向上流动来支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即沉积物发生“液化”。

浊流:主要由砂、泥和水充分混合的高密度流体、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并使之呈悬浮状态。

30-40%泥+砂;极少的砾。

密度高者达1.5-2g/cm3。

机械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沉积的过程中,按粒度、密度、形状等差异发生有序沉积的现象。

胶体溶液:介于粗分散系(悬浮液)和离子分散系(真溶液)间,粒子直径介于1~100nm间,多呈分子状态。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泼性或溶解度的差异,以及受所处环境pH和Eh的影响,按一定顺序依次从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现象。

沉积岩的构造: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流动成因构造: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沉积物内部或表面形成的构造,属流动成因构造。

层理构造:沉积岩岩石性质沿垂向上的变化或差异而产生的层状构造,可通过矿物成分、颜色、粒度、形状、排列或填集方式的突变或渐变显现出来。

成岩作用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成岩阶段划分是指碎屑沉积物沉积后经各种成岩作用改造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所经历的不同地质历史演化阶段。

可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和表生成岩阶段。

(1)成岩阶段(Diagenetic Stage):指碎屑沉积物沉积后经各种成岩作用改造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所经历的不同地质历史演化阶段。

可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Syndiagenetic Stage) /早成岩阶段(Early Diagenetic Stage)、中成岩阶段(Middle Diagenetic Stage)、晚成岩阶段(Iate Diagenetic Stage)和表生成岩阶段(Epidiagenetic Stage)。

(2)同生成岩阶段(Syndiagenetic Stage):沉积物沉积后尚未完全脱离上覆水体时发生的变化与作用的时期称同生成岩阶段。

(3)表生成岩阶段(Epidiagenetic Stage):指处于某一成岩阶段弱固结或固结的碎屑岩,因构造抬升而暴露或接近地表,受到大气淡水的溶蚀,发生变化与作用的阶段。

[1]成岩阶段划分依据编辑播报1、自生矿物的特征主要是指自生矿物的分布、形成顺序及自生矿物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它是划分成岩阶段的主要标志,这是由于成岩过程中自生矿物的出现和分布有其一定物理、化学条件和特定地质历史环境,它的形成和分布结合岩石结构构造变化能指示岩石形成发展过程。

随着地层温度、压力的变化和孔隙水化学性质的差异,在不同性质的水与岩石之间以及有机、无机之间的相互反应,就会出现不同类型自生矿物,所以自生矿物不仅可提供有关成岩过程中水介质性质的演变资料,同时也具有一定地质温度计意义。

石英次生加大在储层中也分布普遍,根据加大发育程度,特别是次生加大部分的包裹体温度也可对其形成顺序和阶段作出判断,如弱的石英加大曾测得包裹体温度为65+5℃,随成岩温度的增加,曾分别测得加大的包裹体温度有87℃、90℃、126℃和155℃等,由此确定的成岩温度,为成岩阶段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主要是指碳酸盐岩的沉积、变质和熔融等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地壳演化过程中碳酸盐岩的改造作用。

1、沉积作用:碳酸盐岩是由海水中悬浮的碳酸盐物质,以及海底火山活动等途径沉积而成的。

2、变质作用:碳酸盐岩受到地壳构造变形,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可以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不同种类的碳酸盐岩。

3、熔融作用:碳酸盐岩在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可以发生熔融作用,形成新的碳酸盐岩。

4、改造作用:地壳演化过程中,碳酸盐岩可以受到构造变形、渗透变质、熔融变质等作用,形成不同种类的碳酸盐岩。

3.成岩作用

3.成岩作用
2、成岩作用及成岩序列
通过偏光显微分析(常规薄片和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稳 定同位素、包裹体等分析,研究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序列、不同成岩作用对孔 隙形成、破坏和演化的影响。
3、成岩阶段
根据X衍射(I/S混层比)、有机质热成熟度(Ro、Tmax等)、成岩矿物特征及孔 隙成因类型,划分成岩阶段,研究不同成岩阶段的孔隙演化特征。
E、不同自生矿物的胶结作用
①碳酸盐 最常见:方解石 其次:白云石、铁白云石和菱铁矿 少见:菱锰矿、片钠铝石 现代胶结物:文石(老岩层中转变为低镁方解石)
不同成岩期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周自立、朱国华,1992)
主要特征 形成时期 矿物种类 结构特点 分布特征 成岩作用性质
早期碳酸盐矿物 主要压实期以前 方解石、白云石
胶结产状
① 新月形胶结 产状:胶结物仅位于两个颗粒接触处,一般呈弯曲的弧形表面,
可由单晶或多晶组成。 成因:在颗粒接触处的表面张力影响下,水附着孔壁时具有弧形
表面,造成胶结物外表面也呈弧形。 效应:对岩石物性影响很小。
② 重力型胶结 产状:胶结物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大多在各个颗粒的同一侧发育, 另一侧没有或很少有胶结物。 成因:水溶液垂直向下流动时重力作用所引起。
薄片(常规、偏光、铸体、染色) 阴极发光 扫描电镜 X-射线衍射 同位素 包裹体
成岩作用的研究流程
成 岩 现 象 识 别
成 岩 阶 段 划 分
孔 隙 类 型 研 究
孔 隙 演 化 规 律 研 究
有 利 孔 隙 带 预 测
第二节 成岩作用类型
破坏性成岩作用: 压实作用 胶结作用 压溶作用 重结晶作用
埋藏深度↑,压实强度↑,孔
隙度明显↓
Selley 的 研 究 : 在 浅 处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
早期发育的胶结作用或白云石化作用,极大地妨碍 碳酸盐沉积物压实作用的进行。
(2).压溶作用
压溶构造主要表现为缝合线构 造。
二、成岩作用的环境
溶解-充填-再溶解
2、碳酸钙矿物的转化作用
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矿物的同质多象转化,这种转化仅 发生晶格和晶形的变化,并不发生化学成分的 变化,如文石转变为低镁方解石即属于这种类 型;
另一种变化有离子的带出,即有化学成分 的变化,如高镁方解石转化为低镁方解石时有 镁离子的带出,但无晶格和晶形的变化。
6、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
(1).压实作用
颗粒碳酸盐岩中常见的压实现 象有:颗粒点接触频率高、颗 粒定向和变形、颗粒间线状接 触或曲面接触、颗粒压平、颗 粒断裂或破裂、颗粒错断或分 离、颗粒表皮撕裂、颗粒表部 揉皱、颗粒内部构造形变、颗 粒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粉碎性碎 裂和有机质破碎变形为不规则 细脉。
三种结晶形态,即泥晶、纤维晶和较粗 的粒状晶体。任何一种碳酸盐矿物都可以 构成泥晶胶结物;纤维状及针状是文石特 有的形态;镁方解石有时也呈纤维状;粒 状是白云石和方解石胶结物的特征形态, 可呈自形与半自形菱面体、叶片状或他形。
2.碳酸盐胶结物的世代
在古代石灰岩中,早期胶结物一般在颗 粒周围组成薄边胶结,常见为纤维状或马牙 状无铁方解石;后期胶结物多为粒状含铁方 解石,有时按含铁量递增或递减的顺序还可 组成多期胶结。早期方解石胶结物多为海水 成因的文石或高镁方解石经成岩变化而成, 后期的可能为淡水成因或从深埋的地下孔隙 水或原生水沉淀形成。
克称其为
“微泥晶”。这可能
就是罕见的一种“晶
体缩小”的重结晶现
象,即“退变新生变
形”作用。
4、胶结作用
研究胶结物的意义在于胶结物反 映了沉积作用以后的变化和特征。 组成碳酸盐岩胶结物的矿物很多, 但最主要的是碳酸盐类矿物。

碎屑岩成岩作用

碎屑岩成岩作用

6.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层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发育特征
袁静(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
主要内容: 首先介绍区域地质概况, 然后通过钻井取心分析测试、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 观察等手段,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层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发育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地层经历了强烈的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 作用、复杂的交代作用和多期次的溶解作用。划分成岩作用阶段,并分析次生孔 隙的发育特征。得出各成岩阶段的孔隙形成特征。
8.
白马南地区长������1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刘林玉D,曹青 ,柳益群¨,王震亮D
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692)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工程系, 710069
主要内容: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一衍射和包裹体测温分析,研究鄂 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白马南地区长81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该区的主要成岩作用 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然后分析各种成岩作用对储层性 质的影响。 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导致储层孔隙度变低,而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又 改善了砂岩孔隙结构。
1.
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游国庆 ,潘家华 ,刘淑琴 ,陈永峤2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2.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23)
主要内容: 东营凹陷的岩石组成主要由湖相成因的砂岩和泥岩组成,发育河流相、三角 洲相、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以及半深~深湖相浊积扇等砂岩。东营凹陷古近系 砂岩在沉积物埋藏过程中,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重 结晶作用。并通过薄片特征作了详细阐述。然后依据粘土矿物混层比的变化、自 生矿物演化、 岩石的结构构造及物性特征以及有机质成熟度等对北部陡坡带、南 部缓坡带和中央隆起带3个次级构造单元成岩阶段进行划分。通过对岩石薄片和 砂岩物性等资料的研究得出结论, 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经历了多种类型的成 岩作用,对储层性质有重大影响的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区沙四段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4成岩作用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4成岩作用

和次生孔隙的形成。
1、有机酸的形成 在烃源岩生成液态烃之前,干洛根分子就释放出其外围羧 基和酚基,形成一元羧酸和二元羧酸两类水溶性有机酸。 二元羧酸阴离子浓度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热脱羧作用, 温度高时,二元羧酸就会脱羧转变为一元羧酸和(或)CO2。
2、羧酸和酚基在碳酸盐和铝硅酸盐溶蚀和次生孔隙形成中的
缚石类胶结物:呈粒状、板状、纤维状、针状等。 赤铁矿胶结物:常受含氧孔隙水的分解。 黄铁矿胶结物: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在同生成岩阶段的黄铁矿
在电镜下显示为草莓状,由八面体黄铁矿微晶集合而成。在砂
岩油藏中,黄铁矿常富集于油水边界部位。
4、交代作用 (1)概念 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
(2)类型
储层地质学——成岩作用 及其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1)成岩作用:是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 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之前所发生的
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或
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 (2)影响因素:较多,但以孔隙水的性质及运动最为重要。 (3)主要类型:压实、压溶、交代、矿物的多形转化、重结 晶等作用。
2、压溶作用 产生:缝合线、微缝合线、未缝合线的缝。 若缝合线中没有不溶残余和自生矿物充填,可作为储集
空间储渗油气。
3、胶结作用 (1)碳酸盐矿物胶结物 古代的:主要为方解石和白云石; 现代的:方解石、文石、镁方解石和白云石。
三种结晶形态:泥晶、纤维晶、较粗的粒状晶体。
影响胶结物晶体形态的因素是镁离子、硫酸根离子、铁离 子的选择性毒害效应,结果使镁方解石成长为数微米宽的纤 维状或泥晶状陡斜菱面体。
4、交代作用 (1)白云石化作用 雾心亮边构造:在 污浊白云石的外缘形成

地质成岩作用

地质成岩作用

地质成岩作用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地质成岩作用,这可真是个神奇又有趣的事儿啊!你想想看,那些原本普普通通的石头啊、泥土啊,经过漫长的时间和各种奇妙的过程,居然能变成各种各样坚硬的岩石,这多有意思呀!就好像我们做饭一样,把各种食材放在一起,经过烹饪,就变成了美味的菜肴。

地质成岩作用也是这样,不同的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最后就“变”出了不同的岩石。

比如说沉积岩,那就是由那些被风化、侵蚀的小颗粒慢慢堆积起来的呀。

这就像是我们收拾房间,把乱七八糟的东西一点点归置好,堆在一起,时间久了就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小堆堆”。

这些小颗粒一层一层地堆积,压得紧紧的,最后就成了沉积岩。

那火成岩呢,则像是一场热烈的狂欢。

岩浆在地下涌动,温度超高,就像一个热情似火的派对。

等岩浆冷却下来,凝固了,就变成了坚硬的火成岩。

你说神奇不神奇?变质岩就更有意思啦!原本好好的岩石,因为受到高温、高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就像一个人经历了一番特别的磨练,整个都发生了变化,变得不一样了。

你说这地质成岩作用是不是很奇妙?它就像一个大自然的魔法师,在漫长的时间里,悄悄地施展着魔法,把这些普通的物质变得如此特别。

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由这些各种各样的岩石构成的呀。

它们有的坚固无比,有的色彩斑斓,每一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我们走在路上,脚下的石头也许就有着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的历史呢!想想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而且啊,通过研究地质成岩作用,我们还能了解到地球的过去呢。

就好像看一本古老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地球的故事。

朋友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多么神奇啊!地质成岩作用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方面,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一切,好好感受地球带给我们的奇妙吧!这地质成岩作用,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啦!。

4.成岩作用

4.成岩作用
第四讲
成 岩 作 用
一、成岩作用的概念
二、成岩作用的阶段划分 三、主要成岩作用及特点
一、成岩作用的概念
松散的沉积物经历成岩作用,变成坚固岩层 成岩作用: 沉积物从沉积下来的那一时刻起一直 到变质或风化之前在其表面或内部发生的一切
作用
成岩作用也就是在沉积岩三大形成阶段的最后 一个阶段
一、成岩作用的概念
颗粒之间的孔隙较发育
胶结作用
接触式胶结(Contact cementation)
胶结作用
镶嵌式胶结(Mosaic cementation) 颗粒之间彼此接触 颗粒之间因压溶而多呈 面接触、凸凹接触或缝 合线接触
也称无胶结物式胶结
胶结作用
镶嵌式胶结(Mosaic cementation)
成隐晶的长英质矿物、蛋白石转变成玉髓或进一
步转变成石英,胶磷矿转变成磷灰石等。
重结晶作用
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
变晶鲕及周围的重结晶方解石晶体 变晶鲕:鲕粒强烈重结晶后鲕核和包壳结构完全消失,但 仍然可完好地保留它的光滑球状形态。
重结晶作用
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
作 用 晚期成岩 作用
深埋成岩作用 (向变质作用过渡)
表生成岩作用 (向风化作用过渡)
表生成岩作用 (向风化作用过渡)
二、成岩作用的阶段划分
早 期 成 岩 成 作 用 岩 作 晚 期 用 成 岩 作 用
同生作用 沉积物刚刚沉积,还暴露在沉积环境底层水中 在沉积物一水界面及其以下的一薄层内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或生 物作用,为沉积作用的进一步延续 沉积物开始埋藏至固结成岩 总体特点:温压升高、层间连通性变差,开放系统变为封闭系统,孔 隙水和厌氧细菌的间接生物化学作用增强。 固结的沉积岩进一步埋藏至发生变质作用之前 总体特点:埋深加大,温压升高、生物作用一般弱,孔隙度已大大减 少,相互连通性也变差,岩石的成分和结构等都会顺应物化条件的改 变而改变。

地质成岩作用

地质成岩作用

地质成岩作用一、成岩作用及其分类成岩作用,指沉积物沉积后至岩石固结,在深埋环境下直到变质作用之前发生的物理、化学的变化,以及埋藏后岩石又被抬升至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变化。

直到固结为岩石以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或生物)变化过程。

一般包括沉积物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结晶作用、淋滤作用、水合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等。

包括硬结成岩作用、岩浆成岩作用和变质成岩作用。

岩浆成岩作用分为侵入成岩作用和喷出成岩作用。

二、硬结成岩作用及其产物特征硬结成岩作用,也称沉积成岩作用,指松散沉积物在上覆沉积物的重荷压力作用下,孔隙减少,水分排除,碎屑颗粒间的联系力增强,或碎屑间隙中的充填物质黏结力增大,或因压力、温度的影响,沉积物部分溶解并重结晶,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

一般而言,松散沉积物上覆沉积物越厚,重荷压力作用越强,孔隙减少程度越高,水分排除越完全,固结成岩作用越完全,碎屑颗粒间的联系力越强,或碎屑间隙中的充填物质黏结力越大,成岩后的岩石密度越大,空隙率越小,岩石中含水率越低,岩石越稳定,岩石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隧道围岩的稳定;反之,重荷压力作用越弱,孔隙减少程度越低,水分排除越不完全,固结成岩作用越不完全,碎屑颗粒间的联系力越弱,或碎屑间隙中的充填物质黏结力越低,成岩后的岩石密度越小,空隙率大,岩石中含水率高,岩石越不稳定,岩石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越弱,越不利于隧道围岩的稳定。

压力、温度影响越大,沉积物溶解并重结晶的程度越高,成岩过程越完整,岩石越稳定,岩石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隧道围岩的稳定;反之,沉积物溶解并重结晶的程度越低,成岩过程越不完整,岩石越不稳定,岩石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越低,越不利于隧道围岩的稳。

由于层间结合力较低,相较于由厚层、巨厚层岩石构成的隧道围岩岩体,由薄层岩石构成的围岩岩体稳定性较差。

三、岩浆成岩作用及其产物特征岩浆成岩作用,是指产生于地壳深部(至上地幔顶部)的高温高压熔融岩浆,沿地层岩石体中的断裂构造上升直至喷出地表冷凝固结成岩的整个地质作用过程。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

方解石、白云石、石膏、重晶
石或石英.
C. 栉壳状结构(Ctenoid texture)
胶结物晶体呈针状、锥状、柱状或片状、板状 垂直被胶结颗粒表面生长,在薄片中,它们的长轴 彼此平行或大体平行,又称丛生状结构。粘土、绿 泥石等硅酸盐和文石、镁方解石、方解石等碳酸盐
可形成这种结构。
D.加大边结构(Enlargement texture)
溶 蚀 作 用
1.碎屑石英由表至里被溶蚀;
2.碎长石顺解理和表面被溶蚀; 3.泥晶基质被溶蚀
溶 蚀 作 用
b. 交代作用(Replacement)
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现象。
交代作用可以发生于成岩作用的各个阶段乃至表生
期。交代作用常可形成以下4种类型结构:
主要胶结物有硅质、方解石、赤铁矿、粘土、海绿
石、石膏等。
※亮晶
在同生期和成岩阶段由水化学作用沉淀于碳酸盐 颗粒之间的结晶方解石称亮晶。 由于方解石晶体一般较清洁明亮,故常称为“亮
晶方解石”、“亮晶方解石胶结物”或“亮晶”。
亮晶与砂岩中的胶结物在成因上很相似,都是因 水的化学作用而沉淀并充填在颗粒之间的胶结物,二 者也都代表水动力条件较强的环境。
又称共轴增生状结构,
即胶结物与被胶结颗粒的成
分相同、晶格连续,就好像
被胶结颗粒向着粒间边缘向
外加大一样。这种胶结物称
为颗粒的自生加大边。
次 生 加 大 边 结 构
E. 嵌晶结构(Poikilotopic texture)
又称连晶结构,胶结物晶体粗大,多个颗粒镶
嵌在一个光性一致的大晶体内。方解石、石膏、硬
6. 自生矿物的形成(authigenic mineral):海绿石,鲕绿泥石, 沸石类,粘土矿物,方解石、菱铁矿、草莓状黄铁矿,自生石 英和自生长石(再生加大边).也有将此归入胶结作用。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

3、重结晶作用 矿物成分借溶解、局部溶解及固体扩散 等作用而重新排列组合的现象称为重结晶作 用。重结晶作用一般表现为晶粒的加大。它 不仅使松软的沉积物转变成为固结的岩石, 同时还可破坏沉积物的原生结构构造,形成 新的结构构造。 重结晶作用的强度取决于物质成分、质 点大小、成分的均一性及比重等。
4、成岩矿物的形成 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其矿物成分也 有显著的变化,形成许多与成岩环境的 物理化学条件相适应的成岩矿物。 常见的成岩矿物有自生的石英、长 石、黄铁矿、白铁矿、海绿石、菱铁矿、 方解石、白云石、各种粘土矿物、鲕绿 泥石、沸石、磷灰石、石膏、硬石膏、 天青石、重晶石等。
一般由岩浆岩(如花岗岩等)风化来 的石英,常有矿物包裹体—锆石、磷灰 石、电气石等,有时有细小的液体或气 体包裹体; 来自变质岩(片麻岩、片岩、石英岩 等)中的石英单晶可具波状消光; 来自先期沉积岩中的石英,因经过 长期磨蚀,故较圆,有的有磨蚀的次生 加大边。
2)长石
长石在碎屑岩中的含量仅次于石英, 平均含量有11.5%,长石主要来自花岗岩、 花岗片麻岩中。
4、成分成熟度 是指碎屑沉积组分在其风化、搬运、沉 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 度。由低到高如下: 多晶石英--单晶波状消光石英--石英 不稳定岩屑--长石--石英+燧石 斜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 片岩--千枚岩--板岩 重矿物—锆石+电气石+金红石
第四节 成岩作用
一、成岩作用阶段的划分
1、成岩作用的概念 沉积物堆积下来之后,进入与原介质隔 绝的新环境,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沉 积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将发生一系列的 变化,引起沉积物和沉积岩发生变化的作用 统称为成岩作用。
2、成岩作用的阶段 成岩作用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同生阶段 (或称海解阶段)、成岩阶段、后生阶段和 表生成岩阶段。 1)同生阶段 是指沉积物沉积下来与底水脱离接触之 前;介质一般为中-酸性,氧化条件;形成 海绿石、钙十字沸石、铁锰结核等矿物。还 可以形成底栖生物钻孔、生物扰动及变形构 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表生阶段
淡水的古喀斯特作用 最重要
地下深埋的岩石经过地壳构造运动被抬升到地表附近 的淡水淋滤带,可在古侵蚀面之下数十米内发生大规模的 岩溶现象。如遇到夹有膏盐层的岩层或含膏盐层的岩层, 由于淡水淋滤溶解膏盐发生去膏盐化作用,产生次生溶蚀 孔洞及膏溶垮塌角砾岩层,与膏盐伴生的白云岩常发生去 白云石化。碳酸盐岩层处在古侵蚀面的构造裂缝发育带及 地下水泄水区,淡水循环良好,岩溶作用发育,可以形成 大量溶洞、溶缝及岩溶角砾岩等。表生阶段的古淋滤溶蚀 孔洞缝,是油气储集及固体矿产聚集的有利场所,我国已 有大量的实例。 同时,表生阶段也有深部地下水的交代作用及后生 矿物的生成,也可能被地下咸水沉淀的矿物充填(如白云 石、天青石、萤石等)。岩石进一步重结晶形成较粗大的 晶粒结构,可使原始沉积结构和构造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碳酸盐的成岩作用远比其沉积过程复杂 碳酸盐沉积物在一定环境中形成以后,即进入成岩阶 段。沉积物开始尽量适应新的各种物理、化学条件, 并与周围环境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但是沉积物中的 微观和宏观条件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发生变化。在成 岩早期阶段,沉积物孔隙度很高,孔隙水运动很强, 生物作用较活跃,昼夜温差也大。所以相对平衡是短 暂的,错综复杂的成岩变化则在广泛地不断地进行着。 Larsen等(1979)总结出影响碳酸盐沉积物成岩变化 的有一系列因素,包括:地理,大地构造、地貌、区 域地球化学、沉积物聚集速率、沉积物初始组分、粒 度、沉积物纯度、灰岩与地表的联系程度、孔隙水和 气体、物理化学条件、前期成岩历史(如原先排出的 微量元素将决定以后的成岩作用)等。
浅成与深成胶结物的比较(Loucks,1983)
特征 晶体大小 晶体形态 晶粒分布 晶粒界线 Mg2+含量 Fe2+含量 Sr2+含量 早期浅埋胶结物 岩石学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细晶至中晶 等轴状、次为片状 极细至细晶在颗粒边缘分 布,向孔隙中心逐渐变粗 晚期深埋胶结物
粗晶和极粗晶 等轴状 每一个孔隙中有一个 或几个大晶体 平直,与浅埋胶结物 不规则 相比,粒度突然增大 微量元素特征(根据电子探针资料) 较高(1.8±0.3mol%MgCO3) 1.3±0.3mol%MgCO3 785±184ppm 2618±1952ppm 738±286ppm 472±189ppm
LMC
HMC
DLMC(很少有元素迁移或失去Sr并获得Fe、 Mn)
DLMC (失去Mg并获得Fe、Mn)
A
DLMC (很少有元素迁移或失去Sr并获得Fe、 Mn)
目前流行的“转变、重结晶和晶体生长过程中 颗粒或晶体形态的变化”(有些是不正确的)
转变以前 粒状文石 晶簇状文石 纤维状文石 粒状文石 晶簇状文石 纤维状文石 重结晶和颗粒生长以前 粒状文石或方解石 晶簇状文石或方解石 纤维状文石或方解石 转变以后 粒状方解石假象 晶簇状方解石假象 纤维状方解石假象 粒状方解石 晶簇状方解石 纤维状方解石 重结晶和颗粒生长以后 粒状方解石 纤维状方解石 片状方解石
同生溶解作用
2)成岩早期的溶解 主要发生在淡水渗流成岩环境中,由于淡水渗流环 境对CaCO3是不饱和的,因而经常有碳酸盐矿物的溶解, 尤其是文石质组分,常溶解形成粒内孔甚至铸模孔,典 型的是四川三叠纪天然气储集空间的成因
3)表生条件下碳酸盐矿物的溶解 表生条件下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即所谓喀斯特作用,陕 甘宁盆地的奥陶系、四川川东石炭系的天然气储集空间 均与这种古喀斯特作用有关 溶解介质:大气淡水 溶解温度:近常温常压的近地表条件 发生地点:不整合面之下 被溶矿物:按溶解顺序,首先是与碳酸盐伴生的蒸发盐, 而后是方解石,最后是白云石 伴生组分及矿物:成岩沉积物,古风化作用产物(如高岭 石及其成岩转变产物等)
垂直颗粒生长的早期纤状胶结物
颗粒间粒状或犬牙状胶结物
共轴次生加大
渗滤沙及亮晶胶结物
碳酸盐胶结物类型的一般描述
2-3 混合水环境的胶结作用(注意其同位素特征和微量元 素特征)
淡水/海水混合带对方解石不饱和,因而通常没有方解石 的胶结作用,但可以有白云石的胶结作用,它们也可以是 早期方解石混合水白云石化的产物 2-4 埋藏成岩环境的胶结作用 ① 块状镶嵌亮晶方解石,其特征是:阴极发光为中等亮 度,光亮均匀,没有复杂的光带,富含液气包裹体 ② 异形白云石,特征为具强烈波状消光,晶面弯曲的镶嵌 状粗粒白云石,阴极射线下不发光或为暗色 实际上,由于埋藏成岩环境所经历的时间级长,形成的胶 结物远比这复杂,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埋 藏成岩环境中胶结物的研究已逐渐深入
如四川东部建南构造,P2海绵礁气藏。位于构造 两端是礁体,但一个礁体白云石化,而另一个礁 既有白云石化又有去白云石化,晶间孔及菱形孔 隙较发育,后者产能高出数倍。这就说明同样的 有利相带及构造有利部位因受成岩变化控制的储 集孔隙空间发育情况不同,而产能可相差几倍。 这就提示我们,不仅要寻找有利储集相带及有利 圈闭条件,还要有一个有利于孔隙—裂隙发育的 成岩变化带。川东卧龙河构造T5C1高产气田,重 庆相国寺构造C2高产气田等,都能说明这个问题, 它们都与潮间带窗孔、溶孔、残余藻球的粉晶白 云岩有关
一、成岩后生作用的阶段划分 1.准同生阶段 2.早期成岩阶段 3.晚期成岩阶段 4.后生阶段 5.表生阶段
1.准同生阶段
沉积物尚未脱离沉积盆地的底层水,同时又可以大 气淡水的作用,沉积物最表层与上述流体所发生的变化阶 段。 沉积物与底层盐水或与暴露大气下的表面蒸发盐水作 用,产生微晶白云石,沉淀盐类矿物等。
2、近地表成岩环境
包括: 大气水渗流环境 大气水潜流环境 海水渗流环境 海水潜流环境 混合水成岩环境
2-1 大气渗流环境(淡水渗流带) —在地下潜水面以上,因而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图)。 渗流带 位于潜水面以上的大气带。孔隙中同时可出现空气 和水。由于水的不均匀分布可发育特征的胶结物结构。渗 流带中的大气水未被CaCO3饱和,溶解作用是最主要的作 用。另外也有较少的胶结物,常呈新月形和悬挂形 2-2 大气潜流环境(淡水潜流带)—在地下潜水面附近或 以下,位于渗流带和混合带之间,全部孔隙为含有不等量 的溶解碳酸盐的大气水所充填。顶界是地下潜水面。淡水 潜流带的几何形态受地形、雨量以及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 率变化的控制。在一个理想的热带岛,淡水潜流带是典型 的透镜体,直接位于岛的下面(图)。 2-3 海水渗流环境(海水渗流带)—如果在海岸地下潜水 面以上的环境中,受到溅于海岸的海水的影响(包括由风 暴作用带到岸上的海水),则可出现海水渗流环境(图)。
2-4 海水潜流环境(海水潜流带)—如果在地下潜水面附 近或以下,受到海水的影响,则可出现海水潜流环境,此 时沉积物或岩石的全部孔隙空间为正常海水所充满。大多 数碳酸盐岩是沉积在海相环境,因而是碳酸盐经历的第一 个成岩环境(图)。
2-5 混合水成岩环境(淡水海水混合带)—淡水和海水混 合而成的半咸水为标志。混合带的胶结物很少,因为水处 于相对停滞状态。此带可发生混合白云化。 Badiozamani(1973)指出,大约10%的海水与90%的淡水混 合可以形成一种对方解石稍不饱和而对白云石过饱和的溶 液(图)。
三、碳酸盐主要成岩作用
碳酸盐主要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新生变形 作用(广义的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化及去白云石化作用, 自生硬石膏(石膏)的生成及去膏化作用、硅化作用、重 结晶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解作用。这里主要阐 明各种作用的机理、阶段划分的标志及对孔隙发育的影响。
1、压实作用
碳酸盐岩同样可以经历很强的压实作用,压实作用使 碳酸盐颗粒和碳酸盐泥间的距离减小,一些生物碎屑可因 压实作用而碎裂 碳酸盐岩中陆源粘土含量增加时,压实作用的影响将更 为显著。
二、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重要的差别之一是对于成 岩作用强烈的敏感性,这是碳酸盐矿物的晶体化 学和碳酸盐沉积的地球化学环境特征造成的。碳 酸盐岩的成岩变化直接影响孔隙发育,因此应当
予以重视。
控制油气聚集的主要条件是: (1)有利的储集相带 (2)有利的圈闭条件 (3)有利的成岩作用带 三者在不同情况下具不同的相对重要性。
淡水渗 流带
淡水潜流带
海水潜流带
return
return
3 地下深处成岩环境—深埋藏成岩环境
深埋藏成岩环境的各种成岩作用大致相当于晚成岩阶 段和后生阶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深埋成岩作 用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孔隙的重新分布有重大影响,埋藏 成岩过程中的胶结作用对孔隙的演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压溶作用、溶解作用、重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都是埋藏 成岩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成岩作用
4、矿物的溶解作用
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是造成碳酸盐岩中次生孔隙发 育的重要机理,溶解作用发生的时间贯穿了从同生一直到 表生的整个成岩作用过程,被溶解的矿物包括文石、镁方 解石、方解石和文石。早期,人们研究喀斯特环境(后来 又研究了古喀斯特)中碳酸盐的溶解机理,和成岩早期文 石等不稳定组分的溶解和次生孔隙的发育机理(如四川泸 州鲕滩中文石质鲕粒的早期溶解和以及负鲕孔和鲕模孔的 形成。近年来,人们又研究了埋藏条件下碳酸盐岩的溶解 及温度、压力以及矿物组成对溶解作用的控制 1)同生阶段的溶解 主要发生在深海沉积环境中,尤其是CCD面和ACD面 以下
3、矿物的新生变形作用
矿物的新生变形作用是碳酸盐岩最为重要的成岩作用 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矿物的同质多相转变; 2)应变重结晶。矿物的新生变形作用使我们目前所面对 的碳酸盐矿物(除白云石以外)几乎全为成岩低镁方解石 (DLMC),矿物的新生变形作用涉及到矿物的转变及转 变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尤其是Fe、Mn、Sr、Mg等元素的 迁移)。 因此,成岩作用碳酸盐矿物转变过程(新生变形 作用)微量元素的迁移方式主要为:
绝,主要的孔隙水来源是上部或侧部渗透来的重盐水, 或者是由下伏沉积物压榨出来的上升盐水,这种孔隙水 可与颗粒或基质继续发生交代作用,形成菱形白云石, 或者由于孔隙水过饱和沉淀方解石,可以形成孔隙内相 对晚期充填胶结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