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绪增进与社区民众心理健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2期

2010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ol .27 No .2Jun .,2010

积极情绪增进与社区民众心理健康

任 俊 周 频

[摘 要] 文章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最新发展进程,以及积极情绪的概念、分类。结合当前国内外的一

些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建设的不足,并探索性地论述了积极情绪对社区民众心理健康的作用以及提高积极情绪体验的途径。最后针对当前积极情绪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提出社区民众心理健康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和意见。

[关键词] 积极情绪;社区民众;积极心理学;心理保健组织

[收稿日期] 20100423[作者简介] 任 俊,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邮编:321004;

周 频,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股心理学思潮。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心理学把自己的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研究上,心理学逐渐变成了一门具有病理学性质的学科。这种带有病理性特征的心理学在过去的确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它同时也过分强调了矫治功能,习惯于从问题入手来开展工作,从而把心理学促使世界全体成员主动发展并生活幸福的功能放在了一边。过去漫长的实践证明,人类绝不能简单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谋取幸福。因此,心理学必须转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通过大力倡导发展人类的积极力量来实现这一目的。

1997年,美国前任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M.E .P .Selig man )在多年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心理学概念,他强调积极心理学旨在帮助人们过更快乐、更积极健康的生活。随后,有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积极品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而逐渐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塞利格曼断言,在21世纪,积极心理学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多地获得人们的理

解,同时积极心理学必将对个体,家庭,还有社区等多个层面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1]与传统病理

性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

是把注意的中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2]因此,从学科性质和意义来看,积极心理

学并不是对消极心理学的否定,而是对过去病理性心理学的补充、完善。

二、什么是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积极情绪这个概念来自于早期情绪维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所拥有的情绪由几个基本的维度所构成,不同情绪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根据彼此在维度空间中的距离来显示的。[3]

学术界较为认同的维度模式是二维模式,认为情绪由两个维度组成:一个维度是效价(valence )或愉悦度,分为正负两极;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ar ousal ),其

由弱到强。[4]从上面可知,积极情绪就是指正性情绪或具有正效价的情绪,唤醒度越强意味着体验

到越多的积极情绪。

许多研究者曾经对积极情绪做过具体的描述性定义,如罗素(Russell )曾提出,积极情绪就是

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好的感受[5]。当代积极情绪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人

物弗里德里克森(Fredricks on )认为,积极情绪是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的独特即时反应,是一种暂时

的愉悦感受[6]。戴维森(Davids on )则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接近行为相伴随而产生的一种情绪[7]。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以上这些关于积极情绪的描述性解释中,均包含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认为积极情绪都伴随有愉悦的心理过程。

如果就积极情绪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积极情绪种类繁多,众多研究者(弗瑞德,拉扎勒斯,艾

克曼,汤姆金斯)在其研究中相继列举过许多种不同的具体形式[3],目前比较公认的具体形式主要

包括六大类:快乐(j oy ),兴趣(interest )、满足(content m ent )、爱(l ove )、自豪(p ride )和感恩(grati 2

tude )等[8-9]。

三、积极情绪对社区民众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社区民众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性

纵观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在大多数的经济发达国家中,最近十几年的经济增长却并没有相应提高社区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过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包括主观幸福感在内的心理健康才能得到显著改善[10]

,但问题是心理健康并不是人类基本需求满足后的一个自然产物,它的提高也需要必要的技术和一定的社会条件的支撑。中国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漫长的30多年,这30多年不仅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更是每个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和个人命运发生转变的黄金时期。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国内城镇社区民众开始更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虽然当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的有关心理健康的标准,而且要找出一个被学者和民众都认可的心理健康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就每个个体而言,真正的心理健康应该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等特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健康的

前提是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并具有积极的社会适应功能[11]。

不过从目前我国社区民众的具体实际状况来看,尽管经济的发展给社区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条件的改善,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多,社区民众中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开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许多人甚至出现了典型的社会不适应状态,如自杀、反社会行为等。因此,社会、政府应当在社区民众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及时关注提高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增进社区民众积极情绪体验是一种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能有效预防社区民众出现心理问题,提高民众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且能高效化解社区民众的各种生活矛盾,改善社区民众的行为方式,最终达到可持续地改善民众生活幸福感的目的。

(二)积极情绪能有效提升社区民众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一种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方面)、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方面)三个

部分。

[12]那么积极情绪是否能有效地提升社区民众的主观幸福感呢?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Fredricks on

提出的积极情绪的扩展—构建理论[6]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她认为积极情绪不仅能提高个

体暂时的思想和行为能力,而且能持久地增强和构建个体的各种资源,包括身体的、智力的资源以及社会、心理的资源等。过去的一些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确实能帮助社区民众积极应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消极事件,并促使社区民众有效地处理他们的日常生活压力,以及快速和有效地从挫折经历中恢复[13-14]。具体来说,积极情绪体验能提高个体应对压力并缓解压力的能力,能够撤销消极情绪所导致的各种心血管活动的激活状态并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基线水平,能够促进个体

・671・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