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袁圆
来源:《管理学家》2020年第13期
[摘要] 校园文化育人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成效,是文化育人的一条重要战线,在“三全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可以凝聚起学生们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不断提升学生在成长中的幸福感,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真正做到“育人细无声”。
[关键词] 校园文化;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上海工艺美院”)作为全国56所“雙高计划”院校中唯一文化艺术类学校,秉承国家文化自信方针,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立足“传承非遗创新设计”核心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匠心育人”工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文化体系。
文章拟从校园文化育人的视角,以上海工艺美院校园特色文化之一——校友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为例,聚焦培养“立德、精艺、善美、致用”的“工艺美术+”人才,探索形成具有行业特色、专业特点的文化育人新模式。
一、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爱校爱国意识是一项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校园文化的长期沉淀,是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更是决定学生能否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1]。校园文化育人,能够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成效,是文化育人的一条重要战线。
除思政课,校园文化还可以走进专业课课堂,实现课程育人、课堂思政、专业育人、文化思政。可通过两个方面强化教学,一是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在课件中加入校园标志性建筑、校园文化热点、校史、优秀校友介绍等影像资料。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通过讲述学校发展历史、专业变革、优秀校友的故事等,将典型案例和教学相结合,创建集知识讲解、案例分析、情景演示、影音展示为一体的多渠道、多种类、多创新思政课程,逐步提升学生的爱校爱国意识。当然教师在爱校爱国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
二、上海工艺美院校园特色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上海工艺美院深入挖掘育人要素,统筹育人资源,构建了“一横十纵”的“三全育人”体系。教师工作部(一横)建立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筑牢教职工思想政治基础,着力提升全院教职工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牵牢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条线(十纵),条条一样长,条条不放松,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校友文化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在“三全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上海工艺美院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战略为己任,是《上海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唯一提名承担专门人才培养任务的院校,学院60年来培养了3万余名行业人才和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设计大师、工艺大师、艺术家及企业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谷文达、建筑珐琅艺术开创者施森彬、“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李守白等均为学院校友,可以说分布在各行各业的校友是学院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
(一)校友文化走进思政课堂
上海工艺美院积极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开门办思政”的探索。学院思政部联合校友会陆续开设了“工艺中国”和“中华非遗”两门特色思政选修课,邀请在非遗技艺、非遗保护等方面的知名校友走进课堂,通过教案设计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思政元素”,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专业背景编写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工艺美院故事,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引入课堂,弘扬社会主义传统工艺与文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两门课程力求做到接天气、接地气、接人气,课程定位准确,巧妙地将艺术、传统文化寓于社会时代发展之中,引导学生切实体会思政的意蕴;围绕学院办学特点,紧扣行业脉搏,师资队伍既庞大又真切,解决好了“天边”和“身边”的问题,做到讲中国话、家常话;课程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教与学实现良好互动。
两门特色思政选修课每学期安排4~6课时的学生社会实践,把学生带出课堂,带进校企实践基地,带进校友企业,带进博物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理论认识和价值认同。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思政难题,如教材教法教师的问题、滴灌和漫灌的问题、有意思和有意义的问题、需求和要求相结合的问题等。
(二)校友文化多渠道传播
上海工艺美院统筹校友资源,凝聚校友力量,让校友和母校成为文化共同体;展示工艺美院新形象,让校友和母校成为责任共同体;共筑高水平艺术类高职院校梦想,让校友和母校成为命运共同体。在将校友文化引入思政课堂外,学院积极推进校友文化的多渠道传播。例如:定期举办校友论坛、与校友大咖面对面、校友师生作品联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供师生与优秀校友交流的机会。挖掘学院历史文化内涵,组织学院数字多媒体专业的师生拍摄了83届校友纪录片、纪念申石伽诞辰110周年纪录片、《海上艺匠》纪录片等,让师生更直观地了解校友文化,纪录片还被上海人文频道等选用,通过社会媒体进一步宣传和传播校友文化。雕塑专
业老师选取了学校建校以来有代表性的校友制作成人像雕塑,放置在校园内,赋予了雕塑特别的含义和故事。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工艺美院历史与传承”等系列专题培训讲座,邀请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校友,调动师生对校友文化的关心与关注的热情。组建学生记者社团,有计划地采访优秀校友,将一个个杰出校友的故事写成一篇篇有深度、有感染力的通讯报道,并利用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增强全校师生的荣校、爱校情感。
推出课题《工艺美术院校职业教育发展史口述实录及研究》,组建学生志愿者协助课题组老师采访与拍摄,以工艺美院在校期间优秀学生、在某领域有所建树的校友、工艺美术史专家、工艺美术大师以及相关后人等为被采访对象,完成60人的采录计划,将采录成果数字化并进行资料汇编。课题对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形成、演变、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进行回顾总结,弥补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史研究的不足;发挥校友文化育人效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完善校友文化实践育人质量体系,使学生对校史与优秀校友形成直观、深入的了解,激励学生传承学校红色基因,传承“立德、精艺、善美、致用”校训。
三、上海工艺美院校园特色文化育人的未来规划
上海工艺美院将充分发挥校友文化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具有“上工美”特色的校友文化精神,推出校本教材,推进线上课程建设,纳入数字教学资源库,最终建成一批具有“上工美”特色的精品思政理论选修课。进一步挖掘潜质,逐渐实现“工艺中国”和“中华非遗”两门课从碎片化到系统化平台的转变,让艺术走近思政、让思政走近行业;进一步贴近学生,切实做到以身育人、以业育人、以艺育人。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全方位育人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弘扬校训精神,明确校园文化内涵,创作校歌,规范完善校园文化标识系统,建设一批承载校史和人文底蕴的校园景观。定期举办校庆活动,建设校史馆,积极宣传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通过创新创业学院、产学研合作、论坛、“大国工匠”进校园、校友活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更多丰富多彩、适应新时代新青年需求的文化、体育、社团、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最美的年华绽放最绚烂的光彩,用校园文化凝聚起学生们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不断提升学生在成长中的幸福感,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真正做到“育人细无声”。
参考文献:
[1]罗传清.论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德育内涵[J].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