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明清时期梳理学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专题五1840-1912年课件-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1840-1912年课件-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要求:
1.对照左面问题自己先过一遍, 哪里卡壳再对照梳理案快速高 效记忆; 2.学有余力的同学把梳理案其 它问题过关。 3.高度重视,抓住主干知识最 后一次补漏的机会,选用自己 最佳的背诵方式过关,提高效 率!!! 8:30视频会议,教师抽查基础、 点拨重点,请同学们及时到 位!!!
一、通史体系 总体特征:中国面临前古未有之变局并向近代社会转型
第二次 工业革命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资本输 出为主
我们应看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
热点考向(一) 列强侵华的双重性——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影响 “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 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 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 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 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能线索,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在近代中国社会,爱国主义
——摘编自《全球通史》 是中华民族摆脱帝国主义控制的最重要的精神武器。可以说,没
[解读] 材料认为中国近代前期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的失 败,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顺应了历史潮流,对新的
了爱国主义,就没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情感依据。可 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政治上自我认同的基础,是由家国 情怀衍生出来的对国家最强烈的认同情操。
专题五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7:50—8:30梳理课 必过问题
1840-1894年(专题五梳理案1)
一、政治:
1.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南京条约》《北京条 约》《天津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 2.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纲领、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体现?

专题十三二战后的世界梳理学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三二战后的世界梳理学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三二战后的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与拓展【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一、政治:线索一:世界格局的演变(一)美苏“冷战”及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945年----20世纪50年代)1.兴起的背景: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成为主要矛盾;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美国实行“冷战”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3.“冷战”的兴起: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关系公开破裂,标志着“冷战”的开始;经济:1948年“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1955年)。

4.“冷战”的影响: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使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使近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和越南战争,引起了世界的动荡,威胁了世界的和平;在两大集团对峙的夹缝中,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二)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60.70年代---90年代)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要求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局面;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2)形成过程:①1952年法、意、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专题七中华文明的觉醒与探索——民国后期(1927——1949)梳理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七中华文明的觉醒与探索——民国后期(1927——1949)梳理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七中华文明的觉醒与探索——民国后期(1927——1949)梳理案阶段特征:1.政治上: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2.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继续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较快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遭到摧残,濒临破产。

3.思想上: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指导思想。

4.社会生活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和通信事业、电影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缓慢。

一、政治(一)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

(1)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⑥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秋收起义(1)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2)1927 年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5.土地革命(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影响: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6.反“围剿”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江西瑞金。

专题四明清时期探究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四明清时期探究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四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自主学习】一、查缺补漏梳理案核心知识,思考下列问题:1.理解核心概念:废丞相、设内阁、厂卫制度、八股取士、督抚制度、军机处、资本主义萌芽、海禁、闭关锁国、阳明心学、李贽、清初三大家、《本草纲目》《农政全书》、西学东渐、明清小说、京剧。

2.明清时期政治的素养热词:走向顶峰的君主专制;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时隐时现的盛世危机;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根据提示,梳理政治体系。

3.明清时期经济的素养热词:发达的手工业经济;活跃的商业贸易;封闭的经济政策;萌芽的资本主义。

根据提示,梳理明清之际经济的发展与迟滞表现。

4. 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素养热词:封建的文化专制;进步的思想启蒙;承古萌新的科技;大众化、世俗化的文艺。

根据提示,全面认识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

二、总结阶段特征、构建通史体系(时间轴形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多角度构建)【核心探究】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十六回,凤姐和赵嬷嬷谈话时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

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第八十八回,贾芸求情凤姐时说:“听见老爷总办陵工,侄儿有几个朋友办过好些工程,极妥当的。

”贾府建造偌大一座“省亲别院”只花了一年工夫,主要就是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来完成的。

第九十三回,叙述衙门差役打击客商的情景:“更可怜的是那买卖车,客商的东西全不顾,掀下来,赶着就走。

那些赶车的但说句话,打得头破血流的。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跟踪训练】1.(2019·山东济宁二模)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

”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

”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 )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 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2.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作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

课题三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学案(无答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三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学案(无答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课题三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史料分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原因和地位【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本,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出儒学在各时期的地位及演变、历史原因。

2.研读史料,全面分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原因和地位。

3.总结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传统儒学的关系,认识儒家思想的时代性、继承性、发展性。

【自主研习】自学引导:带着下列问题,仔细研读教材,逐个销号。

1.明清之际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阶级等分析)。

2.为什么李贽的思想被称为“异端”?他有哪些思想主张和代表作品?
3.王、黄、顾三者各自的思想主张和共同主张?三人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批判程朱理学的?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
4.如何评价明清之际进步思想?(进步思潮是否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学?是否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否成为当时主流思想?为何没有形成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推动社会转型?)
【思维导图】(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构建出儒学在各时期的地位及演变、历史原因)
【探究学习】
探究一儒学的批判与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材料一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的苏州呈现出这样的境况:“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

专题五课件-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课件-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示例一:
论题: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阐述:理学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为“理”,从哲学 高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君臣尊卑等级的合理性。理学产生后,大量 信仰理学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跻身封建统治阶层,扩大和稳固 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官僚队伍。同时,一部分儒生与政府合作担当地 方建设和教化的组织者,他们延伸了政府的行政管理功能,实现了 县以下的自治。在理学家修身教化的价值取向引导下,乡约得到推 广,家族团结和建设当成稳定社会及道德秩序的途径,这就大大便 利了中层对基层社会的管理。
综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萌生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各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改变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而斗争,并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其他:
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专题四 明清时期必过基础知识
1.明清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君主专制的加强)措施?
2.明清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 3.明清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
7.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8.宋明的科技文艺?
理解记忆:一模三维设计课题三、课题二十、课题三十四的注、拓、辩、补、联
要求:1.对照梳理案将上述问题准确、高效记忆,可以翻看课本; 2.学有余力的同学把课本或三维相关专题再看一遍。 3.抓住主干知识最后一次补漏机会,动脑动口动手,快速高效。
专题三 限时训练(对答案简化)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
论证: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矛盾成 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并不断发展。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农民阶级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有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 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些探索最终归于失败,但 却成为近代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 入中国,中国无产阶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 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山东省昌乐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昌乐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昌乐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实况。

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站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的角度,要求加强严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视工商,坚持盐铁专卖;儒家思想代表们则要求讲道德仁义,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专卖。

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C.统治者实施德主刑辅政策D.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2.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秦王请群臣议。

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秦始皇纳其言。

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D.战国时已普遍推行郡县制3.公元前400年前后,雅典的城市中分布着普尼克斯会场、狄奥尼索斯剧场、阿果拉广场等大量的公共设施。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雅典人口的增长B.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C.民主政治的需要D.商业交易场所严重不足4.理性与科学带来西方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和残酷战争,导致人们对理性与科学的幻想破灭。

《等待戈多》的荒诞意识正是产生于这种破灭造成的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和信仰危机之中。

据此分析,该作品()A.否定科学和理性的意义B.推动现实主义文学兴起C.呼唤价值和信仰的重建D.倡导践行个人主义思想5.工业革命期间社会立法关注对象依次为A.童工—女工—男工B.女工—男工—童工C.男工—女工—童工D.童工—男工—女工6.下列政权与建立者不匹配的是:A.辽——耶律阿保机B.西夏——元昊C.金——完颜阿骨打D.元——铁木真7.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课件-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课件-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断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是土地所有者依据经济
原则向土地使用者索取的一种收入,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
上的体现。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 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 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 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 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 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
乾嘉学派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发展到康熙中期之后, 逐渐失去了批判的锋芒和启蒙精神的色彩,由 “说经皆主实证”的乾嘉汉学占据了学术界的主 导地位。乾嘉汉学亦称“专门汉学”,“取汉代 经师治经重家法而贵专门之义”。其治经“主实 证”,专事文字训诂、名物考证,与注重义理的 宋学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也称考据学或朴学。由 于它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又被人称为乾 嘉汉学或乾嘉学派。乾嘉汉学是继清初的批判、 总结理学思潮之后兴盛起来的,旨在恢复汉代古 文经学家的治经传统,其实是一场经学复兴运动。
• 更名田:亦称更名地。清初,原明朝"藩封之产",或因战乱荒芜, 或因藩王勋戚逃亡后,田地为农民所占有,也有不少田土为当地豪 强侵占。康熙七年(1668),清廷为了加速垦荒,增加赋税收入,下 诏将土地无偿给予原种之人,令其种者"止更姓名,无庸过割",故"谓之更名地"。 更名田,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清朝前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文化: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产生早期启蒙思想; 西学东渐开始;传统科技成就显著,但没有 产生近代科技;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对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土地税、地租的区别


两者存在的基础不同。土地税收存在的基础是国家的

民国后期拓展学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民国后期拓展学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七中华文明的觉醒与探索——民国后期(1927——1949)拓展案1.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政策的特点: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1)政治上,实行国民党一党专制。

(2)经济上,一方面大力发展官僚资本,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发展民族资本。

(3)对外上,一方面积极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长期投靠依赖美国。

国民政府的统治不能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掩饰美化。

针对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争取外交自主、促进经济发展及抗战时期的抗击日寇,值得肯定;但是国民政府的独裁、一党专政及压迫中国人民的民主运动等应予以否定。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1)政策措施整顿税务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控制金融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改革币制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

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来源学。

科。

网Z。

X。

X。

K]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2)评价积极方面:“法币政策”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防止白银外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的发展,重工业也有所发展。

关税自主政策使列强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的对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消极方面:国民政府依赖帝国主义,便利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列强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官僚资本的形成,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工商业受到压制。

(3)特点: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仍然呈现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潍坊市一模、二模回扣复习导学案(无答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潍坊市一模、二模回扣复习导学案(无答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潍坊市一模、二模回扣复习导学案【回扣内容】市一模:1.顽固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的主张,异同对比:T52.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贸易政策——由约开商埠到自开商埠;由抑商到放宽限制到鼓励商业发展)拓展训练:通商口岸在近代中国占有特殊地位。

材料一 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的奕等人在奏开岳州等四处为商埠的奏折中称:“中国自通商以来,关税逐渐加增,……臣等再四筹维计,添设口岸,藉辟利源。

”他们援引“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的“通例”,认为“强邻环伺”之际,“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清政府批准同意,并规定自开口岸的管理及司法诉讼权,归中国政府。

据统计,自清末到民初,中国历届政府宣布自开的通商口岸达50处左右。

——摘编自《清末民初自开商埠简论》等材料二19-20世纪初中国部分通商口岸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变化”为题,解读上述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中共领导下的军队称谓的历史演变:T8中国工农革命军: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是我党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中国工农红军:1928年,朱德、陈毅等率领起义军,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党中央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最盛时期红军曾发展到30万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7年8月22日抗日战争时期叫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6月,国民党公开撕毁政协协议,向我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全面爆发。

1946年,我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4.T9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过程:(战争史课本P50);英日同盟(战争史P29)5.一模:T11+二模10题: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文化史P46)6.T15: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表现(经济史第25课)跟踪训练:(2018全国卷1)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7.T16:史料类题目:*史料的分类及价值1.史料的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文献资料:档案、甲骨文、史书、日记、报刊、文学作品、回忆文稿等资料优点:基本反映历史真实情况,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大国国别史复习-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大国国别史复习-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大国国别史复习一、英国史一.工业革命前(16世纪—18世纪中期)政治:1640-1688年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新航路开辟后,海外贸易和掠夺、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对外: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中期打败荷兰;18世纪下半叶打败法国,最终确立海上霸主的地位。

科技文化: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二.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政治:1832年议会改革和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使英国君主立宪制得到完善经济: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最终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对外:对中国发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与拿破仑争霸;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

科技文化: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确立进化论冲击了神创论;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拜伦和雪莱。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70年代—1917年)政治:国际地位开始下降,殖民体系动摇,但仍占一家地位;经过多次议会改革使君主立宪制进一点完善。

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灭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对外:对中国:参加瓜分中国和八国联军侵华。

四.1917年—二战经济:1929-1933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严重衰退;20世纪30年代出现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凯恩斯主义。

科技文化:1926年贝尔德发明黑白电视,1941年发明彩色电视。

五.二战后到今:政治:地位衰落,追随美国,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抗苏联。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所在的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力量。

经济:二战后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调整和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缓助,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6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

1973年后了出现“滞胀”现象,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融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潮流。

清末民初课件-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清末民初课件-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近代工业发展迅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晚清的近代化转身(1840—1912年)
考点突破 晚清政府三次改革 清末新政( 1901—1911 )
(1)宪政改革(预备立宪)(1905-1911)
晚清的近代化转身(1840—1912年)
考点突破 晚清政府三次改革 清末新政( 1901—1911 )
(1)宪政改革(预备立宪)(1905-1911) 目的:遏制革命形势、维护专制统治 过程:五大臣出洋考察,支持立宪
为人民大袁众世同凯清接受政“府二、十北一”洋条军)阀;之间的矛盾
救图共亡存和②等资救产1国、阶方甲级案午开,战始开资争登始产后上探:阶政农索级治民在维舞阶中新级台国派—,建——先立—义后民戊和提主戌团出政变运了治法动君的主道立路宪。、民主
运动 高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地主阶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考点突破 晚清政府三次改革 清末新政( 1901—1911 )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 挽救清朝危局,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内容:(1)新政(1901-1905) (2)宪政改革(1905-1911)
是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环节客。新观政影主要响是的从进经济步、性军事;、文 化 方向方迈面进推进了近代化的进程,而实“预际备作立宪用”的是背从政离治性向近。代化
第四、从改革实际效果看,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 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不仅未能实现王朝自救,反 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民国建立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 临时大总统。 (2)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 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

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

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下表为1850一1913年欧洲部分国家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结合当时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可知注:①1861—1870年数据②1860—1870年数据A.统一与否是影响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的关键因素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工业水平优势不再C.趋向近代化的变革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D.轻工业发展是工业生产能力增长的最主要原因2.1949年之前,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私营出版商都以出版教科书为主要盈利来源;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为中小学教科书专业出版机构,私营出版商退出了教科书市场。

这一改变A.悖离了“百家争鸣”方针B.打击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有利于建立国民教育体系D.意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3.广州湾作为法国租借地,在抗战时期各方政治勢力云集。

尽管背景复杂,立场不一,但民众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类抗日救亡活动,掲露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暴行,声授前线的抗日将士,救助战争难民。

由此可见,广州湾的抗战A.呈现出不分党派全民参与的特点B.得到了法国政府的大力支持C.得到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全力配合D.执行了中共全民族抗战路线4.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签署,使新教和天主教一样得到承认,并规定了“谁的地盘,谁的宗教””的原则。

该约签订得益于: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英国革命5.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卢沟桥即尔等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中国近代史--梳理课件-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近代史--梳理课件-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政治上:一方面中国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由独立自主的封建 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出现;另一方面中国人 民(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但由于阶级的 落后性和时代局限性,都以失败告终;
经济上:一方面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 西方的经济附庸,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在内忧外 患的促动和欧风美雨的刺激下,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开始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步伐。
阶段:
1、中共创建(1919----1924) 2、国民革命(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3、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土地革命时期,第二 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4、抗日战争(1937----1945) 5、解放战争(1946----1949)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19世纪40——70年代世界和中国
中国(近代化孕育、启动)
世界(近代化发展)
政治
列强入侵,破坏主权,民族危机 出现,阶级矛盾激化,中国逐步 沦为半殖半封社会,进入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三 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及附件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 发展 。德意志统一及帝国宪法、法国 1875 年宪法;早期三大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
• 经变:法民、族辛资亥本革主命义、①新初文步化发运展动,②他短们暂在的政春、天经、 • 思文:的资舞产台阶上级异的常维活新跃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
学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 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文化史45课课件-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文化史45课课件-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①与朱熹理学相比:否定了“格物致知”,主 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 ②与陆九渊心学相比:在发明本心的基础上提 出致良知。
明清时期时代特征: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思想文化专制,出现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 文艺:内容上体现反封建反礼教,形式上不拘成法, 追求个性。 科技:传统科技世界领先,带有明显的总结性色彩, 近代科技落后。 教育:科举制度僵化,书院兴盛,以抨击时政为特色。
到丰富更新。
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2、经济上:
社会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 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3、政治上: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
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理学”的含义: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唯 即物心质主依义赖:意在程识哲而学朱存基理在本,问学物题与质上是主陆意张王识精的神心产、学物意;识的与第比唯一较物性主,义物相质对第。二性,
理学
心学
本体论 外部之“理”是万物本原内在之“心”是万物本原
不 同 哲学范畴
点 方法论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通过外物求”理”) (通过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思考——分析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先秦儒学
汉代儒学

人 人本化 伦理化

天 神圣化 人 政治化
宋明理学
天 理论化 人 哲学化 地 思辨化
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 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 地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哲学高度论证 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 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 性,标志着儒学真正 发展成一门哲学。 (哲学化、思辨化)

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梳理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梳理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梳理案专题涉及到的教材章节与内容政治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经济史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与重心南移;第4、5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与城市文化史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第5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第二单元书法、绘画、诗歌与小说、戏剧改革史王安石变法第1讲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一、隋唐时期的政治(一)三省六部制1.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确三省六部制,唐朝进一步完善。

2.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三省职责:中书省掌管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执行。

吏部掌管官吏考核、任免、升降、调动,位列六部之首;户部掌土地、户箱、赋税、财政等,最为富有;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最为清贫;兵部掌兵籍、军械、军令和武官任免;刑部掌法律、刑狱;工部掌工程营建、工匠管理、农田水利、交通建设等。

4.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5.作用:(1)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各部职责有明确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4)扩大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5)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注意: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军国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时已迁至中书省)。

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

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如遇需集思广益的重大问题,则由宰相主持百官集议,以形成决策。

(二)科举制1.背景: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社会经济发展,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力量壮大,打破门阀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专题五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2)梳理学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2)梳理学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2)第1讲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年)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西方列强的侵略半殖民半封建的含义:“半殖民地”——主权部分丧失但没有完全丧失(政治: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经济: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文化:则表现为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半封建”——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政治:封建势力维持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思想、制度在形成中;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存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产生、发展;文化:封建思想观念延续,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传入。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正当的中英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自然经济的抵制)③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3)影响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中国无产阶级产生,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经济:①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把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

对外关系: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被迫开放。

注:1.辩证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冲击(1)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①政治: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

专题十二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梳理学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梳理学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工业文明的转型与探索梳理案涉及到的教材章节与内容政治史第五单元: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经济史第三单元: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文化史第四单元:第18课音乐与美术、第19课电影与电视选修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短暂和平、第5课凡尔赛体系的建立、第6课国际联盟、第7课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8课《非战公约》【时空坐标】+阶段特征阶段特征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一时期政治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盛转衰。

经济上,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在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政治(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2)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3)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4)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

2.性质(1)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两大集团都是为了夺取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参战的。

(2)塞尔维亚、比利时抗击德奥侵略,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3.经过4.影响(1)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导致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西欧相对衰落,瓦解四大帝国,美国和日本崛起,建立国际联盟,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成为新技术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二)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368——1840)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1)废丞相:原因: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丞相位高权重;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加强皇权;胡惟庸专权。

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标志着君权取得对相权的彻底胜利,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2)设内阁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因事务繁多而设。

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权力、地位日益提高,参与“票拟”。

注意: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虽然自明英宗以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2.清朝——设军机处(1)清初:承袭明制,设内阁,负责奏章票拟等日常事务;置六部;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2)康熙时期,增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后来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保密性强;只能奉命行事,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

影响: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注意:军机处的设置,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等中央机构名存实亡。

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促进民族的融合;有利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修建大型公共工程;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绝对君主专制容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因循守旧;思想上的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明清加强中央集权1.明清地方政治制度(1)明朝:地方分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省),每省机构分置三司:承宣布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地方行政、监察、军事,直属中央。

(2)清朝:清袭明制,设18省。

注意:元明清时期省级地方行政区划最重要的特点:突破了按山川形势走向,自然区域划分的规律。

2.明清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改土归流: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设土司,以当地部族酋长世袭,管辖土府、州、县。

朝廷为有效地控制土司,一般设“流官”值理。

各级土官由朝廷委任,颁给印信,为其统治的凭证。

明代一方面完善土司制度,另一方面又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革除土官的世袭,代以流官,逐步纳入地方行政系统。

雍正朝完成改土归流,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最终形成。

(2)理藩院:清代创设的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初设时仅管理蒙古,以后扩大到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还兼管对俄交涉等外交事务。

其编制与六部基本相同,但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人担任,汉人不得参与。

理藩院的设置,说明清廷十分注意对蒙、藏、维等少数民族的政策,在加强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平定三藩之乱,消除南方割据势力;任用施琅攻占澎湖,设立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三次亲征,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统一回部;册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四大活佛,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遏制沙俄的扩张;善于学习和创新,如崇儒尊孔。

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三)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1.措施:(1)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明朝还设厂卫制。

2.评价:(1)局限性: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尤其是明清,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谏议制度的废除和监察制度的强化,更是表明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2)积极性: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提高官员行政效率,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者都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

(四)科举制1.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注意:实行科举制的时代,仍然存在其它多种选官制度。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从五经四书中命题,科举制走向僵化衰落。

衰落:采取八股取士(2)废除:1905年废除。

性质:是封建统治者笼络人才,人事权被最高统治者控制的选官制度。

2.影响:(1)积极: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保证政府效率;促成普遍读书风尚,有益于教育和封建文化发展;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扩大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缓和矛盾,社会稳定;选官权力从地方世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利于中央集权;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一定影响。

(2)消极:重经学理论,忽略了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的考核;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逐步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成为思想专制的工具。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趋势:基本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直至消失,君主专制日益强化;中央逐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1(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1.农业:(1)生产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天工开物》);双季稻大范围扩种;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增强,并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生产关系:①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②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等因素,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手工业(1)手工业成就:明朝冶金业流行用焦炭冶铁;元明时期江苏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业中明代的青花釉里红、五彩瓷和清代的粉彩、珐琅彩是代表性的成就,丝绸与瓷器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2)经营形态:①明中叶后,在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明中后期,大规模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③清代设织造局(清代在江宁、苏州和杭州设立三个织造衙门);更多使用花楼机。

3.商业与城市(1)商业:明清时期,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广泛流通,商品流通扩大,商业资本活跃,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全国各地出现了会馆和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等大“商帮”。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

)(2)城市:除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如运河沿岸和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①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②走向萎缩:由于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等原因,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到清朝中期以后,仅广州“十三行”一处通商。

③明清商业发展原因:农业技术发展、耕地扩大、外来农作物推广促进农业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人口增长,使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赋税制度的变革:明清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政策征收土地税,使农民有更多人生自由,从土地向工商业转移,而货币税的征收刺激了货币商品经济;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刺激商品经济;新航路开辟使白银大量流入;部分发达地区传统观念的转变(工商皆本思想)。

(4)古代对外贸易体系——朝贡贸易基本特征:①厚往薄来,不注重经济利益,以弘扬国威,扩大对周边国家的政治影响为主要目的;②以中国为中心,体现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地位与实力的不平等,但双方自愿,各取所需;③在政府主导下进行。

发展过程:汉代出现,唐宋发展,明清强化,此后随着闭关锁国的加强走向衰落,鸦片战争后,这一传统贸易体系被彻底打破,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影响:加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传播了中华文明。

但由于以政治目的为主,造成国家财政负担严重,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不利于海外市场的扩大。

4.赋役制度的变革明:一条鞭法。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计亩征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清:摊丁入亩。

把丁银摊入田亩,与田赋一起征收,废除了人头税,官府对农民、手工工匠和商人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

这是农耕社会赋役制度成熟的标志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注意:随着土地集中和租佃制经营方式逐渐普及,为了提高收入,封建政府逐步改革赋税制度,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使征税标准从人头向土地转移,征税方式从实物向货币转移。

促进农业发展同时,农民获得更多人身自由,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

(二)资本主义萌芽1.明朝中后期产生(1)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

(2)出现部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私营手工业中出现,如纺织业、陶瓷业等行业。

(3)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4)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2.清朝发展: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

3.主要表现:苏州丝织业和景德镇制瓷业中的社会分工细致,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4.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