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明清时期梳理学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368——1840)一、明清时期的政治

(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1)废丞相:

原因: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丞相位高权重;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加强皇权;胡惟庸专权。

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标志着君权取得对相权的彻底胜利,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2)设内阁

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因事务繁多而设。

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权力、地位日益提高,参与“票拟”。

注意: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虽然自明英宗以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2.清朝——设军机处

(1)清初:承袭明制,设内阁,负责奏章票拟等日常事务;置六部;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2)康熙时期,增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后来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保密性强;只能奉命行事,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影响: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注意:军机处的设置,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等中央机构名存实亡。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促进民族的融合;有利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修建大型公共工程;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绝对君主专制容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因循守旧;思想上的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明清加强中央集权

1.明清地方政治制度

(1)明朝:地方分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省),每省机构分置三司:承宣布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地方行政、监察、军事,直属中央。

(2)清朝:清袭明制,设18省。

注意:元明清时期省级地方行政区划最重要的特点:突破了按山川形势走向,自然区域划分的规律。

2.明清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改土归流: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设土司,以当地部族酋长世袭,管辖土府、州、县。朝廷为有效地控制土司,一般设“流官”值理。各级土官由朝廷委任,颁给印信,为其统治的凭证。明代一方面完善土司制度,另一方面又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革除土官的世袭,代以流官,逐步纳入地方行政系统。雍正朝完成改土归流,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最终形成。

(2)理藩院:清代创设的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初设时仅管理蒙古,以后扩大到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还兼管对俄交涉等外交事务。其编制与六部基本相同,但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人担任,汉人不得参与。理藩院的设置,说明清廷十分注意对蒙、藏、维等少数民族的政策,在加强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

平定三藩之乱,消除南方割据势力;任用施琅攻占澎湖,设立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三次亲征,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统一回部;册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四大活佛,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遏制沙俄的扩张;善于学习和创新,如崇儒尊孔。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三)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

1.措施:(1)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明朝还设厂卫制。

2.评价:(1)局限性: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尤其是明清,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谏议制度的废除和监察制度的强化,更是表明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2)积极性: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提高官员行政效率,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者都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

(四)科举制

1.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注意:实行科举制的时代,仍然存在其它多种选官制度。)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从五经四书中命题,科举制走向僵化衰落。衰落:采取八股取士

(2)废除:1905年废除。性质:是封建统治者笼络人才,人事权被最高统治者控制的选官制度。

2.影响:

(1)积极: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保证政府效率;促成普遍读书风尚,有益于教育和封建文化发展;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扩大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缓和矛盾,社会稳定;选官权力从地方世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利于中央集权;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一定影响。

(2)消极:重经学理论,忽略了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的考核;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逐步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成为思想专制的工具。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趋势:

基本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直至消失,君主专制日益强化;中央逐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

1(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1.农业:(1)生产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天工开物》);双季稻大范围扩种;玉米和甘薯等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