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优势、产业发展与本地市场效应

合集下载

中国全行业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研究——从新经济地理角度诠释扩大内需

中国全行业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研究——从新经济地理角度诠释扩大内需

第12卷第3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ol 112No 132010年6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 Jun 12010中图分类号:F129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50(2010)0320058208中国全行业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研究)))从新经济地理角度诠释扩大内需颜银根(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摘要:本文重新构建Kr ugman(1991)核心)边缘模型,从理论研究中推导出规模报酬递增行业中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

根据全国30个地区2002年截面数据研究显示,我国42个行业中至少有11个行业存在着明显的本地市场效应,另有14个行业的超额需求系数接近于1。

其中,纺织等劳力密集型行业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我国的出口仍然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因此,扩大内需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本地市场效应;扩大内需;规模报酬递增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颜银根(),男,江苏大丰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对于地区或国家间贸易存在的源泉,贸易理论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发展。

传统的贸易理论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基础,根据不同的生产技术以及要素禀赋形成比较优势理论。

以Krugman(1980)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则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基础,指出贸易是源于生产的专业化及规模经济,在融入冰山运输成本后提出新经济地理(new economic geogra2phy,NEG)。

NEG 发展了规模收益递增,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诸如产业内贸易的问题。

由于不同的贸易理论对于贸易所形成原因有着不同的解释,因此会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议。

正如Davis and Weinstein(1996,1999,2003)所言,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在国内需求增加时,进口将增加;NEG 则指出,由于规模报酬的存在,本地需求增加将导致外部市场的部分企业进入市场份额较大的地区生产以节约成本,出口将增加。

060312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新近进展

060312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新近进展
那些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 求 的 国 家 将 成 为 净 出 口 国 % 它 源 自 新 古 典 贸 易 理 论解释复杂贸易实践的理论局 限 和 新 贸 易 理 论 经 验 证 据 匮 乏 的 困 境 # 在 探 寻 两 种理论范式相对解释力的过程 中 应 运 而 生 # 并 随 着 空 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 济 学 的 迅 猛 崛 起 而 成 为新经济地理范式 ! 9 4 a, . * . / ) -T 4 . 2 + ( + 2 + H ) /" 的 核 心 特 征 之 一 % 本 L ; 6V L 文在回顾本地市场效应的理论 背 景 和 基 本 理 论 模 型 的 基 础 上 # 对 其 理 论 模 型 和 经验证据的新近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
第"期
& 以后开始出现 #
钱学锋 ! 梁 " 琦 " 本地市场效应
= % < "
然而 $ 实证检验需要 得 到 理 论 模 型 的 支 撑 # 尽 管 A 2 1 / + *% < = > $& 在 模 L 型中证明了本地 市 场 效 应 的 存 在 $ 但 由 于 他 模 型 中 的 严 格 假 设 条 件 的 限 制 $ 并不意味着本地市场 效 应 的 普 遍 存 在 性 # 因 此 $ 本 地 市 场 效 应 的 普 遍 存 在 性 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理论 证 明 # 而 肇 始 于 # $世纪= $年代初期的空间经济学的 迅猛发展则恰恰为本地市场效应提 供了 强 大 的理 论 基 础 # 基于 F ? D M ^’ 框 架 $ 空间经济学主要分析在集聚力和分散力的 相 互 作用 之 下 企业 空间区 位的选 择 # 尽管企业空间集聚的 机 制 多 种 多 样 $ 但 无 论 在 哪 种 机 制 下 $ 都 呈 现 出 不 同 程 度的 本 地 市 场 效 应 或 本 地 市 场 放 大 效 应 % I . / 4^ + 2 Y 4 3^ + * ) J ) + 3 ) . * L & % $ & " 即区 位 需 求 的 一 个 细 小 外 生 变 化 将 使 需 求 + 5 H a ) *7 ’ 2 1X # $ $ " , J J 4 3 C [ 扩大区产生一个 更 大 比 例 的 产 业 再 定 位 # 因 此 $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可 以 认 为 $ 本 地市场效应是空间经 济 模 型 中 的 核 心 特 征 之 一 % U + b ) C+ * H‘ 4 ) * C 3 4 ) *$< = = !’ $A $< $# \ 1 ) 3 + 2 1 / + *+ * H 7 4 * + E 5 4 C = = =’ D ( 1 / + ( 4 2 $ $ "’ G Y 1 E .+ * H B L $# & # ? 4 E 4 2 . 5 $ $ ! 6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河南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已具有区域竞争优势。

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一个重要战略。

但总体来讲,河南的产业集群大多处于成长期阶段,多以传统产业和资源开采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科技含量低,缺乏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要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瞄准重点产业,突出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提高产业关联度,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协作能力,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层次优化升级,增强其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河南省;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现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浙江和东南沿海不少地区依靠产业集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些年来,河南的产业集群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来讲,河南产业集群发展还相对滞后。

此外,理论界也缺乏对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南产业集群的顺利发展。

因此,研究和分析河南产业集群优势及不足并提出相关对策,对促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提升河南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及优势(一)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分析总体来讲,河南省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有区域竞争优势,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竞争力。

1、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部分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较大。

近些年来,河南省的产业发展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都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如食品集群、纺织服装集群规模较大,关联行业多,带动作用强,对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2006年10月15日《大河报》报道,全省现有年工业总产值1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388个,涉及全省1399个乡(镇、街道)的6909个村(居)委会,共有企业单位12.9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501.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03.2万人,上缴税金257.6亿元,产品出口131.6亿元,产业集群已成“燎原发展之势”。

谈产业不平衡发展的效应分析及负面效应规避

谈产业不平衡发展的效应分析及负面效应规避

谈产业不平衡发展的效应分析及负面效应规避一、引言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也是各国政府长期关注的重点之一。

然而,在产业发展中,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并且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面临的难题。

产业不平衡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很大的,如阻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不公平,甚至会导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本文将通过分析产业不平衡发展的效应和负面效应,探讨如何规避其中的风险以促进整体产业发展的持续性。

二、产业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影响1. 限制了全局经济增长动力产业发展的失衡,会导致一些强大的行业得到了更多的投资和支持,因此它们可以在全球经济中更好地竞争。

这会增强这些行业的增长动力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然而,其他行业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投资和支持,进而导致它们的增长受到限制。

这会导致全局经济增长动力的限制,也使得部分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2. 增加了社会不平等产业的失衡增加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一些经济体的核心经济要素受到了更多的投资和支持,它们能够实现更高的增长率,并更快地创造工作岗位和收入。

与此同时,一些其他产业则难以获得相同的机会和资源,更难以创造工作机会或提高收入水平,也因此造成了市场机会的失衡。

3. 减少了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收入由于一些行业得到了更多的投资和支持,这意味着政府的税收收入会大大减少。

这是因为,一些支撑性产业的税收收入不足,他们无法为政府提供更多的税收收入。

这也意味着政府在资助其他领域时会遇到困难。

4. 增加了风险和波动产业的失衡还会导致一些企业面临风险和波动。

由于某些行业具有预测的前景,因此部分企业不得不将资金集中到这些行业中,这会使这些企业对市场状况至关重要。

然而,这也意味着这些企业的利润和业务经验受到更大的风险,这会使这些行业的发展更加不稳定和风险呈现。

5. 加大了劳动力市场紧张在一些领域的不平衡工作机会分配也就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紧张。

即使在某些行业有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大多数求职者都被限制在特定行业当中并缺乏其他的职业选择。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效应分析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效应分析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效应分析●颜 青 摘 要: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本土化经营动向日趋明显,主要体现在生产、营销、人才及研发的本土化。

文章论述了跨国公司对华本土化经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积极效应与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 本土化 效应 对策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6)08-090-02本土化经营的实质是全球性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采购等经营活动,全面融入东道国经济中,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和根植于当地文化模式的进程。

随着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逐步增多,其经营活动的本土化动向也日益明显。

具体而言,跨国公司通过生产、营销、人才及研发的本土化,实现了降低成本、突破市场准入壁垒、争取市场份额和利润的最大化。

一、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效应分析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积极效应1.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安全。

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上,往往将国产化率作为一个指标进行衡量。

如果我国企业生产的原材料、零部件在跨国公司最终产品中占有很高的比率,即跨国公司本土化程度很高,那么,可以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活动创造了较高的价值,而不是借之向我国出口产品市场掠夺。

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策略,将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大大降低了跨国公司对市场的“入侵”可能给我国国家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

2.有利于弥补我国的资金缺口。

在开放促进改革,以及跨国公司扩大投资推动我国自身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过程中,人们的风险预期上升,储蓄率一直列世界前列,使我国能够保持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为了适应中国对本土化的要求,在中国缺乏配套能力的情况下,常常要进行配套项目投资,或者推荐其国外合作伙伴来中国投资,进行配套产品的生产,从而在提高本土化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外资的流入。

3.有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

本国商品偏好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分析

本国商品偏好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分析

作者: 张杨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济南250000
出版物刊名: 西南金融
页码: 32-3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本地市场效应 规模经济 本国商品偏好 本国消费者福利
摘要:"新经济地理理论"强调规模经济是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的驱动力,这种力量被克鲁格曼称为"本地市场效应"(HomeMarket Effects)。

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

本文重点研究了影响本地市场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国商品偏好。

研究发现:加强消费者对本国商品的偏好程度,不但有利于强化相关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净出口效应,而且有利于改善本国消费者福利水平。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观题训练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观题训练

必修二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观题训练1.在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当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正在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和投资布局的战略高地。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新基建”成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期间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

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明确强调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新基建”具有蕴含技术与知识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和渗透能力等特点,能催生大量创新型应用型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职业;还能够大幅提高我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养老和环保等领域的规模和质量。

总之,“新基建”带动面广,具有巨大的驱动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使其成为我国从顶层规划到社会投资的“风向标”。

当前,欲抢抓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更需理性、谨慎、有序、稳健地发展。

大量的资金及企业进入“新基建”领域,易引发盲目扩建、恶性竞争、标准混乱等风险,更需国家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项目的监管和调控。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列任务:(1)分析“新基建”所具有的驱动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

(2)政府应如何通过履行经济职能确保“新基建”的稳步推进。

2.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计划指标没有设置经济增长具体目标,而是把稳就业保民生放在优先位置。

国家通过放款减税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等稳就业措施,中国成为今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体。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稳就业体现了哪一个新发展理念?分析国家重视就业问题的原因。

(2)请你从政府职能的角度,为解决特殊时期就业问题提出两条建议。

利用产业转移和产业聚集效应提升国际竞争力

利用产业转移和产业聚集效应提升国际竞争力

[摘要]本文在对九江出口加工区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参照做得较好的其他出口加工区的经验,运用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理论,分析该出口加工区现状及制约出口加工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出口加工区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园区招商模式,营造园区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并结合九江实际情况,提出九江出口加工区可持续发展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思考,为高起点、高标准、前瞻性地建设九江出口加工区,为江西对接“长珠阁”,打造外向型经济,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及对其他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关键词]出口加工区;产业转移;产业聚集;国际竞争力一、产业转移和产业聚集具有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效应(一)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product)(product)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二)产业集聚的集聚效益 1 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效益,它主要体现在:(1)有助于上下游企业都减少搜索原料产品(product)(product)的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产品(product)(product)生产成本显著降低;(2)集群内企业为提高协作效率,对生产链分工细化,有助于推动企业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集聚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product)(product)和服务,及时了解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4)集聚形成企业集群,有助于提高谈判能力,能以较低的代价从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5)集聚区内有大量拥有各种专门技能的人才,这种优势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找到合适的岗位人才,降低用人成本。

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

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

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区域特色产业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文化传承和技术优势,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以期为相关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区域特色产业的内涵与特点区域特色产业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基于独特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形成的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

这些产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独特性区域特色产业往往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技术工艺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难以被其他地区复制和模仿。

2、比较优势由于充分利用了本地的优势资源,区域特色产业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相对其他地区同类产业的比较优势。

3、产业关联性区域特色产业通常与当地的其他产业存在密切的关联,能够形成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4、市场适应性区域特色产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1、推动经济增长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区域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

通过特色产业的壮大,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促进就业和居民增收特色产业的发展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降低失业率。

同时,产业的繁荣能够增加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许多区域特色产业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

发展特色产业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增强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和认同感。

4、优化资源配置区域特色产业能够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工业强市 产业兴市 建议

工业强市 产业兴市 建议

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建议以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为题,我们来探讨如何推动城市的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和经济增长。

以下是关于如何打造工业强市、促进产业兴盛的一些建议:1.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工业发展的引导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鼓励企业投资兴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2. 挖掘本地优势产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产业优势,应该重点发展和扶持这些优势产业。

通过培育和支持本地产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3. 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外资和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政府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入驻,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4. 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5. 建设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是促进产业兴盛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和发展条件。

6.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和留在本地。

7.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政府应加强产业协调和合作,推动相关产业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8.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的经济合作,可以共同开展大项目、大产业,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9. 提升城市硬件设施:提升城市的硬件设施,包括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10. 加强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加强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

通过以上的措施和建议,可以推动城市的工业发展,实现产业兴盛和经济增长。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0.07.13•【文号】国发〔2020〕7号•【施行日期】2020.07.13•【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文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

为进一步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新定位,打造高地。

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开放创新、高端产业集聚、宜创宜业宜居的增长极。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以转型升级为目标,完善竞争机制,加强制度创新,营造公开、公正、透明和有利于促进优胜劣汰的发展环境,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坚持合理布局,示范带动。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整体布局,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地市场效应名词解释

本地市场效应名词解释

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与实践
本地市场效应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对于其他国家的出口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大时,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会更加迅速,从而导致净出口的增加。

本地市场效应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本地市场效应可以帮助国家和地区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另一方面,本地市场效应也可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增长,从而导致贸易争端的发生。

在实践方面,本地市场效应可以通过测量本地市场需求与其他国家出口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计算本地市场效应的系数来评估本地市场需求对于其他国家出口的影响程度。

此外,本地市场效应也可以通过政策干预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贸易促进措施来增加本地市场需求,从而促进其他国家的出口。

本地市场效应是国际贸易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国家和地区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但是,本地市场效应也可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增长,需要政策制定者谨慎处理。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2. 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

3. 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五、论述题(15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治理(本科)《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 B2.A3. ACD4.BCD5. AC6. ABC7. BD 8. D. 9. BCD 10.BCD 11. ABCD 12. ACD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多边框架下的中国制造业本土市场效应测算

多边框架下的中国制造业本土市场效应测算



引 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 中国以出口为导 向的发展 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不仅解决了内需不足导 致无法消化产能的问题 , 而且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原始 的资本 。以劳动禀赋为 比较优势加入 国际分
工体 系 , 在 取得 成绩 的 同 时也 带 来 了行 业 生 产 率 低 、 国际 竞 争 力 不 足 、 出 口结 构 不 合 理 等 诸 多 的 问 题 。 2 0 0 8年金 融危 机之 后 , 欧美发 达 国家纷 纷提 出 了重振 制 造业 的计 划 , 这 使 得 经济 危 机 中低 迷 的 外需 进 一 步萎缩 ; 随着人 口红 利 的消失 , 中国低 劳动成 本 的优势 也 将 逐渐 丧 失 。严 峻 的事 实表 明 , 中国参 与 第一 波
且可以在扩大内需和培育本土市场的背景下 , 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一条可行 的路径。现有的文献对于 本土市场效应的检验多是基于双边 贸易模型。模型与现实世界存在很大的差异 , 长期对“ 第三 国效应 ” 的
忽略, 导 致难 以获 得精 确 的实证场 效应 估 算 的偏 误 会 影 响 国家 产 业 政 策
2 1 0 0 9 3 。感谢 匿名审稿 意见 , 当然文 责 自负。

l 2 一
南哼f j } 渣 2 0 1 3 年 第2 期
研究 。同 已有 的文 献 相 比 , 本 文试 图从 以下 方 面进 行 拓 展 : ( 1 ) 将 多边 模 型 和 时 间变 量 引入 分 析框 架 , 构 建动 态多 边 贸易模 型 测算 中 国制造业 的本 土市 场 效 应 。 ( 2 ) 在控 制 其 他 相关 因素 的基 础 上 , 比较 分 析关 税、 研 发 投入 、 行业 开放 度 和行业 类 型对 于 出 口的影 响 。( 3 ) 用参 数估 计 和非 参 数估 计对 制 造业 细 分行 业

高考政治_热点05_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_-(解析版)2021年高考政治(热点)专练

高考政治_热点05_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_-(解析版)2021年高考政治(热点)专练

热点05 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一、【时政背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5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问题,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面都给予很高的关注。

1.时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6月18日,刘鹤副总理在陆家嘴论坛上做的书面发言,“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2.是什么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以及完整的生产产业链,具备形成内部大循环的条件。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持续扩大内需,推动有效投资,维护、健全国内产业链与供应链。

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互不矛盾,是互相促进的良性关系。

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更好地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同时持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因此,国内大循环并非新时代的“闭关锁国”。

3.为什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双循环”将如何运行?动能在哪里?其一,中国要立足做好自己的事。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换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其二,根本途径还是深化改革。

要看到,扩大内需还存在不少短板,如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仍有不少障碍,商品物流成本过高,企业融资难题犹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有待深化。

产业协同聚集和地方政府行为及空间竞争效应

产业协同聚集和地方政府行为及空间竞争效应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总第225期)国民经济产业协同聚集和地方政府行为及空间竞争效应王正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青岛266071)摘要:选取2007—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真实有效的城市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产业协同聚集和政府活动行为的关系及空间竞争效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结论:一是政府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在整体上对产业协同聚集程度产生正向的积极作用,但市场分割却对其产生抑制作用;二是地方政府的一系列行为中只有基建水平和人才储备对相邻区域的产业协同聚集产生积极的影响;三是所在地区不同,城市基建水平和人才储备水平对产业协同聚集所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其在发达地区的促进作用远高于其他地区。

关键词:产业协同集聚;地方政府行为;空间竞争效应;系统广义估计方法中图分类号:F8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543(2021)01-0019-08—、弓丨言随着我国经济区域化进程的加速,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经普遍存在。

相对于产业集聚现象,产业协同集聚已然成为产业合作发展的趋势⑴。

在此大环境下,各地区开始加大力度扶持工业产业园的建立和发展,力争打造集创新型、技术型、专业型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快速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现有的产业协同集聚效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分工协同、制度协同、创新协同和资本协同。

各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效应是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来实现的,这种合作可以是互补型的,也可以是协作型的。

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错综复杂,各个企业之间通过编织这种合作网,最终形成了紧密联系的空间集聚体⑵。

在集聚体中的企业要获得更多收益,就必须采取恰当的竞争合作战略,才能在产业协同互动中促进集群发展。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机制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关于产业协同集聚、地方政府行为及其空间竞争效应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Nicho­las et al.(2020)⑶阐述了产业集聚产生的原因,即企业对最大效益的追求,学者们通过对产业集聚的成因,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旅游业的要素禀赋、产业集聚与本地市场效应中国的经验证据

旅游业的要素禀赋、产业集聚与本地市场效应中国的经验证据

第6期总第248期2012年6月商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No.6Vol.248Jun.2012收稿日期:2011-12-1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225);国家旅游局科研面上项目(12TACG019);浙江省2011年度旅游科学研究项目(2011YB02);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科研项目(Y201119613)作者简介:张海霞(1979-),女,山东鱼台人,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讲师,理学博士,浙江大学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张旭亮(1976-),男,甘肃张掖人,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讲师,理学博士,高级调查分析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

①数据来源:国际贸易组织编制的《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10》。

旅游业的要素禀赋、产业集聚与本地市场效应:中国的经验证据张海霞1,张旭亮2(1.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2.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发展处,浙江杭州310012)摘要:文章梳理旅游产业组织演化规律,分析旅游业中要素禀赋、产业集聚与本地市场效应的相互关系,基于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利用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验证中国旅游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

研究发现:中国旅游全行业和旅行社行业不存在明显的本地市场效应;旅游景区在不同模型中均存在本地市场效应;旅游饭店及其他行业只有在考虑要素禀赋的模型中显示存在本地市场效应。

研究表明,在旅游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部分旅游行业已受到规模报酬递增影响,出现旅游产业集群化趋势,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和本地市场效应的规模经济同时存在于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及其他行业,本地市场效益将逐渐代替要素禀赋成为中国旅游业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关键词:旅游业;本地市场效应;要素禀赋;旅游产业集聚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2)06-0090-07一、引言旅游业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创汇产业,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旅游流也是一种贸易流。

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033一、引言我国专业化的系统研究较晚,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实施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央政府采取了均衡生产力布局原则,使得中国各地区基本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状态,产业空间布局分散,专业化程度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强化,各类资源纷纷向高效率的地区和产业流动,许多产业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遵循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形成了特定区域的产业专业化现象。

北京中关村电子产业、上海的纺织业、广东佛山的陶瓷业、东莞的电子产业和服装业、惠州的制鞋业、浙江的领带业、中山的灯具业、温州的制鞋业等都是人们关注的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现象。

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Chandra,2003)。

对于区域产业外部性,大多数经济学者是从专业化(Mar 外部性)还是多样化(Jacobs 外部性)哪一个方面更有利于产业增长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的。

Shefer 和Frenkel(1998)认为无论是专业化还是多样化都对创新和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Paci 和 Usai(1999)证实了这一点。

但是,有些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实证研究魏梅 李凝露[摘要] 本文利用1990-2010年中国各省区制造业面板数据,采用非线性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技术,对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我国地区专业化程度逐步加深,地区发展不平衡。

地区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双门槛效应。

当地区专业化程度较低时,专业化的发展不利于当地经济增长。

当专业化水平高于某一个门槛值以后,专业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

[关键词] 地区专业化;经济增长;门槛效应[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11(2018)03-0033-11(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收稿日期] 2018.03.03[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产业关联的资源环境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14CTJ00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加工贸易能否改善我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13YJCZH111);天津市教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依靠技术进步提升天津市产业层次研究》(20112402)[作者简介] 魏梅,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优势、产业发展与本地市场效应摘要:人口红利之后,中国靠什么发挥大国优势?通过空间经济理论构建市场需求规模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利用中国工业统计数据,检验中国分省区和分行业的制造业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并以欧美分国别和分行业的制造业本地市场效应进行对比。

结果发现:中国近一半省份存在HME,欧盟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的主要是区域中相对发达国家。

需求规模优势将成为继劳动力等要素比较优势后的又一内生增长动力;作为发展中大国,识别并发挥潜在的市场需求规模优势,并用于指导区域产业发展和布局,是改善供给结构和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是“大国优势”从人口规模向需求规模演变的一个动态升级。

关键词:本地市场效应;大国优势;需求规模;产业发展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6-0030-06一、引言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发挥大国所拥有的规模经济效应是发展现代经济的内生要求。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增长模式正在趋近极限,新的突破口――大国的市场需求规模优势将成为新的动态比较优势。

当前,规模与发展空间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大国的优势就在于有大的市场需求规模优势和竞争能力。

谁掌握了巨大的本土市场,也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一个国家拥有了潜力最大的国内市场,这个国家就有资格参与并领导制定国际市场运行的各种规则。

然而,大国规模经济优势的实现需要经济的空间聚集和区域内统一市场来实现,这就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素产业层面经济活动的聚集,二是区域层面的市场整合和区域分工。

中国人口众多,理论上的市场需求规模巨大,但是人口规模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规模,前者是理论上的需求量,而后者强调的是能创造产业需求的真实的需求量。

从产业的角度,对一些先进制造业而言,技术问题和市场需求规模同样重要,因为必须有一个足够大的国内市场能够满足其最低生产规模的时候,才有可能产业化。

例如飞机制造业,航天和卫星定位系统,这些产业的技术、资本和市场,都需要大国独有的优势(陆铭,2015)。

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即使一个地区具有某种比较优势,但如果市场需求规模过小,则因缺乏对工业生产的吸引力会导致无法实现工业化。

因此,由人口总量内生出来的需求规模,和由此形成的市场需求规模成为人口红利之后发挥大国优势的动态化发展要求。

目前,中国所采取的产业发展战略由于没有能够把握“大国优势”的动态发展变化,没有真正意识到表示人口的数量的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规模之间的差别,对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的关注不足,导致部分地区产业的盲目或重复布局,相应的生产能力过剩,库存压力巨大。

一方面是巨大的潜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并导致“需求外溢”;另一方面是产能过剩,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这充分暴露出我国国内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论文尝试用“本地市场效应”来识别中国各个区域产业发展是否存在超额需求,从改善产业供给结构的视角为我国区域产业发展和大国规模优势的发挥及一体化实践提供一个角度的考察。

二、理论逻辑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由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决定,因此,存在规模效应的因素都可以被引申到市场需求规模和国家规模的优势,即大国经济发展的优势。

阿瑟?刘易斯对在世纪晚期到世纪早期这段时间里工业化国家进行考证,认为“把国内市场的规模作为决定国家工业化能力的关键变量是有道理的。

”(梅尔?劳赫,2004)。

所以,当一个国家市场需求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它的工业化能力所需的空间将会有利于工业化水平提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决定工业化能力。

关于市场需求规模对一个地区支出份额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基数―乘数模型的原理来表示:假设一个地区的收入是X,首先假定收入的固定份额a用于消费本地非出口部门的产品;于是收入X将由于部分收入在当地支出而导致第二轮收入aX,aX中又有部分收入在当地支出而导致第三轮收入a2X,如此反复。

考虑所有的乘数效应,本地区收入Y为:可以看出,本地部门支出份额a越大,意味着乘数更大,Y会进一步增长,如此反复,这种关系会启动本地经济增长的积累过程。

如果收入中用于支出的份额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当地的市场需求规模,那么随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增长,市场会大到足以支出一个高效的规模企业,从而使得本地提供更大范围的商品和服务变得有利可图。

如果假设这个支出份额a用来消费本地某个特定产业部门的产品,那么,对应的产业部门的生产将不断积累扩大。

基数-乘数模型为我??理解规模经济和内生性市场需求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集聚的累积过程提供了直观的表达。

而这种集聚的累积过程既可以体现在区域的发展层面,也可以体现在产业部门的发展层面。

现有的关于一国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都没有考虑国家规模的因素,而国家规模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日益显得重要起来。

胡鞍钢(2006)指出,人口规模效应和由此导致的超大经济规模效应是中国崛起对世界最重要的影响,“这种规模效应可能人类历史上还是没有见过的”。

“在讨论一国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面,国家的规模本身就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张军,2008)。

因此,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通过表征市场需求规模大小的指标“本地市场效应”来分析大的国家规模所带来的在需求培育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

论文认为由国家规模所决定的大国优势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可以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供给效应,二是需求效应。

供给效应体现在生产方面的体现,要素禀赋相同的条件下,大国生产的产品数量大、种类多、价格低;需求效应体现在,由于大国人口众多,所以为各种要素提供的市场就越大,从而提高了要素的收益需求效应。

而大的国家规模决定的庞大的市场容量和市场需求会引致生产上的规模经济优势,这就体现为本文所述的“大国优势”。

三、文献综述在空间经济学的框架里,krugman[1-2](1980,1995)提出了“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HME)的概念,认为市场需求规模对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有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本地市场效应”也被称为市场需求规模效应,可以用市场需求的大小来刻画。

如果某种商品在某个区域具有“超常需求”,那么,这种地方市场的特质需求具有一种“放大效应”能使该地区的生产的增长大于该地区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其出口这种产品。

这是空间经济学核心观点之一。

本文尝试将HME与潜在市场需求规模建立联系,Krugman 和Venable[3](1995)的文章中对“本地市场效应”的概念进行了扩展研究,认为本地市场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在较大市场需求规模的区域会吸引较多的厂商的聚集,因此,厂商更趋向于定位于大市场,即本地市场效应强化了大市场的优势。

安虎森[9](2008)根据空间经济学的自由资本模型(FC模型),探讨了具有比较优势的欠发达地区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最小市场需求规模和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认为如果某一区域的比较优势明显,市场需求规模较大,开发程度较高,则有利于拥有较大份额的产业;尽管欠发达地区具有某种比较优势,但如果市场需求规模过小,则因缺乏对工业生产的吸引力会导致无法实现工业化。

在“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的检验方面的文献,张帆和潘佐红[8](2006)利用Davis和Weinstein(1996)[9]模型检验了本地市场效应是否是决定中国各省主要贸易类型的重要因素,认为有强烈的本土市场效应的产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从聚集中心转移出来是很困难的,成本很高,政府在布局这些这些产业时应该遵循需求的分布而不是要素禀赋的分布,以取得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率。

钱学锋和梁琦[10](2007)指出,产业集聚和FDI集聚的缺乏,地理区位的劣势和过高的贸易成本,使得西部地区很难通过对外贸易拉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注重培育相关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注重本地区内部市场需求和国内其他区域的需求,或许是实现落后地区实现“后发优势”的一种可能。

冯伟和徐康宁[11](2012)利用全国省际层面22个产业的6年平均数据检验我国产业发展中是否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发现产业产出与超额需求二者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陈健生等(2010,2012)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运输成本等外部冲击下,产业份额由于市场需求规模分布而发生变化,空间经济结构逐渐演变为单核心、双核心等形态,特别是过程中会出现“中部塌陷”[12-14]。

因此地区的发展不仅应考虑要素资源的投入,也应加强本地市场潜力的开发,加强地缘经济关联,扩大市场需求规模,以吸引相关产业向本地区转移。

这些文献为我们观察与分析中国产业部门的HME提供了借鉴。

本文的研究视角与已有研究不同,以“大国优势”从人口规模向需求规模动态升级的角度,从产业和区域两个层面来分析我国的HME的状况,并与欧盟进行比较,验证市场需求规模需求和产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大国或大区域中的存在状况,由此提出产业是否存在超额需求(HME)是指导产业发展布局的指针之一。

四、实证检验(一)模型构建运用Davis和Weinstein(1996,1999,2003)以及张帆和潘佐红(2006)用于检验产业发展中是否具有本地市场效应的方程。

本文也将运用此模型来验证中国(二)数据处理和变量说明因变量X gn r可用各省区市制造业中各行业的产出值来表示;自变量中的Y gn r可用各省区市制造业中各行业的销售值来表示,这一测度方法主要参考邱斌和尹威[15](2010)的做法。

对于回归方程中的要素禀赋变量,分别用资本(K)和劳动力(L)来诠释,资本(K)用各省区市制造业中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来度量,而劳动力(L)则用各省区市制造业中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来表示。

根据搜集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2004―2009年我国29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和青海)17个制造业的数据。

数据来源于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三)估计结果1. 中国各省分行业的本地市场效应。

根据上述原理,本文通过EVIEWS6.0软件,运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LSDV)方法分别对中国各省分行业进行本地市场效应验证。

中国各省的本地效应产业结果如表1: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中国部分省区从分行业层面看存在本地市场效应。

我们可以发现有15个城市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即的系数大于1,东部地区有北京、上海、河北、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中部地区有湖南、河南、安徽、山西,西部地区有宁夏、重庆、贵州、陕西。

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本文计算过程中包括的产业与冯伟[11](2012)的不完全相同,但?Y果与其论文的结论基本一致,即我国东中西部省份都存在本地市场效应,2. 与欧盟的比较。

为比较中国各省与欧盟国家①的本地市场效应,先要对产业采用统一统计口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