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寒论》桂枝人参汤桂枝后下之感悟
研读桂枝汤心得
研读桂枝汤心得□ 王业龙《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
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
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
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
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
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
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
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
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
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
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
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
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
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
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和脾胃《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
”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
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
滋补气血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
伤寒论条文“服桂枝汤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学习心得
条文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本条文讲术的是吃桂枝汤后的情况,从症状上来看,条纹所描述的症状不是桂枝汤证,对于本条文的解释各大医家大致相同。
比如胡希恕在注解本条文时讲:服桂枝汤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后,表证虽罢,但由于津液大量亡失,胃中干燥,故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为热甚于里知已传入阳明,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讲出现本条文所描述症状的原因是服桂枝汤不得法。
把民国名医曹颖甫所讲的更为全面一点。
他认为产生白虎汤证的原因有由直中天时之热而起,有由自身积热而起,也有不是直接起于热,而由寒化热, 即由桂枝汤证转为白虎汤证者,本条文所讲病证就是寒化热,太阳传阳明。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碎,绵)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津,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白虎汤解烦除热,加人参益气生津故此治白虎汤证而津虚渴甚者。
【解读】本条文所有点类似复诊情况记录。
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是:病人原是桂枝汤方证,给他开了桂枝汤,服药后出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所以用该方治疗。
实际上临床常见即使未服桂枝汤,一发病即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者,当然可用该方治之即经方治病,主要依据症状反应。
白虎汤证为阳明里热证,人参治里虚之太阴故白虎加人参汤为阳明太阴合病方证。
临床常见由桂枝汤方证变化为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者,这种情况并不是太阳病的范围,但却将本条文列入太阳病篇,目的是为了集中论述有关桂枝汤方证经验,伤寒论中类似的条文归类还有很多。
比如误治,传变等情况。
本条文症状特点:热、烦、渴、干、大。
桂枝汤学习心得
桂枝汤学习心得桂枝汤学习心得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卫为阳,行于脉外,有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营为阴,行于脉中,有生血化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
二者相互为用营卫调和,保持生理上的动态平衡。
相反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疾病中不论外感还是内伤导致营卫失调,阴阳两虚,在临床上都可以以桂枝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下面简单论述一下我对桂枝汤的学习体会。
1主治证型1.1营卫失调证桂枝汤证《伤寒论》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本证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基本表现,其病理特点是外邪侵袭,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桂枝汤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方中以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生姜辛散助桂枝以调卫,大枣味甘助芍药以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
五药相合,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发挥解肌发散、调和营卫之功。
1.2阴阳两虚证小建中汤证《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其病机特点是中焦阳虚生寒,日久不解,阳虚不能温煦,阳虚日久损及其阴,故为阴阳两虚,寒热错杂证。
辩证要点既有阴虚,如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衄血等症,又有阳虚的复杂证侯,如阳虚生内寒,则表现为里急、腹中疼痛。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
方中桂枝辛以助阳,芍药酸以益阴,生姜助桂枝温阳,甘草、大枣、饴糖建中缓急,使中气建运,则阴阳和调,诸证自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的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本方病机特点是肾阴亏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阳气虚弱,失于固摄。
辩证要点既有肾阴虚,如头昏、目眩、发落等症,又有肾阳虚的证侯,如少腹弦急不舒、外阴寒冷等症。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组成。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去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1.桂枝汤类方 歌 (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桂枝人参汤临床运用举隅
桂枝人参汤临床运用举隅熊燕【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4(014)002【总页数】2页(P62-63)【关键词】桂枝人参汤;临床运用;发热;过敏性鼻炎;便秘【作者】熊燕【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3桂枝人参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篇》的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原为太阳病经误下后或太阴本虚,由太阳传入太阴而成为太阴虚寒兼有表证。
由桂枝、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
笔者遵《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会到太阳病未愈,误诊或体虚可直中太阴,并不一定由三阳经一一传变的规律。
本文三则病案虽为不同疾病,有发热、过敏性鼻炎、便秘,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思想,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
笔者宗其温中补虚、通阳化气兼解表之功用治杂症,亦收佳效,现介绍如下,以和大家共勉,若有不足之处,请前辈们和同道们批评指正。
1.1 病例资料周某,男,50岁,2012年3月4日以“发热伴恶风10 d”初诊为主诉。
患者10 d前因受风寒发热,于当地西医诊所诊治,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并予以静滴阿昔洛韦及头孢类,安痛定一支退热,当晚身热见退,经1周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发热又现,体温38.9℃,伴恶风,无汗,无咳嗽及咽部不适感,伴身体倦怠,腹泻,每日泻3~4次,成水样便,色黄或青色,伴有腥味,胃脘胀满,喜温喜按,纳差,夜寐一般。
舌质淡红,苔白底浮黄而厚,四诊合参,脉浮右弦左弱,中医诊断:发热;辨证为太阳病误治,使表寒内陷,表寒之邪直中太阴,协热下利。
治从温中阳、透表寒之邪于外下手。
拟桂枝人参汤加味,处方:桂枝10 g、干姜10 g、党参12 g、炙甘草6 g、炮附子8 g,初诊服4剂,水煎服。
复诊:身热、恶风寒均除,略感剑突下痞满,较前有减轻,食欲好转,大便转为每日1次,色黄,成软条。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浅析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
浅析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伤寒论》中应用桂枝的方剂较多,纵观全书桂枝在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概括起来可为解肌发表、调和阴阳、温通心阳、化气行水等功效。
标签:《伤寒论》;桂枝;经方;配伍作用桂枝首见于《名医别录》,为樟树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主产于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
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属辛温解表药,具有解表散寒,温经通脉,通阳化气之功[1]。
历代著作对于桂枝功用的记载诸多,如《医学启源》云:“《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
” 《本草备要》曰:“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本草再新》中记载“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
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本草疏证》中记载,桂枝具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6种功效,临床运用颇为广泛。
桂枝在《伤寒论》中配伍应用更为广泛,书中113个方中有43方含有桂枝,仅次于生姜,既可治疗外感表证,又可治疗内伤杂病,现就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功效作一浅要分析,具体如下。
1解肌发表仲景用麻黄配桂枝,乃取其解肌发表之功,体现这一配伍特点的方剂为麻黄汤,方中麻黄辛温发散,善开腠、宣肺、透毛窍而发汗解表,乃发汗解表之要药。
而桂枝辛温宣通,解肌发表,温通经脉,透营气达卫阳。
故柯琴云:“桂枝之条纵横……,为分散风寒之品”。
两者合用发汗解表之力尤峻,主治伤寒表实证,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第35条)柯韵伯曰:“麻黄中空,辛温气薄,为肺家专药,走太阳能开腠散寒,桂枝辛温……,通经络而汗出,两者合用发汗散寒,麻黄不得桂枝不发汗。
”2调和阴阳仲景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调和作用,如桂枝汤中桂枝温卫阳,解肌发表;芍药益阴敛营,两药合用,一阴一阳,相制相成,散收兼施,共达调营卫、阴阳之功。
《金匮要略论注》云:“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成果和不足,通过写心得体会,我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发展方向,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1. 关于其流派。
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
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
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
《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
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
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
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八七)桂枝人参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八七)桂枝人参汤《伤寒论》第163条辨: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病,在外的表症还未解除,却屡用攻下,于是就发生挟表热而下利的症状;如果下利继续不断,胃脘部痞塞硬满,这是表症与里症并见,用桂枝人参汤主治。
误下了以后,我们有两种处方,对付两种不同的症状。
误下以后,出现了热利,经方用葛芩连汤为基本方。
误下以后,出现了寒利,经方用桂枝人参汤为基本方,还有一个甘草泻心汤。
在《医学摘粹》里对寒利和热利是这样解释的:小便黄赤,大便秽气稠粘者,皆热利也。
小便清白,大便澄澈清谷者,皆寒利也。
热利有表证,轻者宜升麻葛根汤,重者宜葛根汤汗之。
有里证者,量以三承气汤下之。
无表里证,轻者宜黄芩汤,重者宜葛根黄连黄芩汤清之。
寒利宜理中汤,温而补之。
若服理中汤不应者,此属下焦滑脱,宜赤石脂禹余粮汤固涩。
仍然不应,此为清浊不分,水走大肠,宜五苓散,或猪苓汤利之,可瘥也。
甘草泻心汤与桂枝人参汤又差了一截,桂枝人参汤寒得比较重。
桂枝人参汤方: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炙、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切。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去滓,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张仲景在使用人参的时候,一定是津液受到了伤害。
病人有寒利,伤到津液的时候,我们用人参去补丧失的津液,白术是祛湿,是专祛肠胃里的湿和关节上的湿,所以,张仲景在处理风湿关节炎的时候会用到白术,白术是健脾的。
寒利的时候用桂枝,桂枝能够行阳,让心脏的力量加强。
心脏不断的跳动产生的火在肺的法象为天的作用下,下移到小肠,所以,小肠和心脏都是属火。
如果寒利的时候,小肠的火不够了,我们用桂枝,再严重的话,可以用炮附子。
桂枝人参汤的煮法有讲究,白术,炙甘草,人参,干姜这四味药要先煮,用九碗水煮成五碗水,这个时候,再入桂枝进去煮,煮取三碗,这种煮法的意思,就是桂枝煮的时间不需要煮很长。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3条
【每⽇⼀诵】伤寒论第163条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数下之,遂协热⽽利,利下不⽌,⼼下痞硬,表⾥不解者,桂枝⼈参汤主之。
上五味,以⽔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升,⽇再,夜⼀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外证未除⽽数下之,为重虚其⾥,邪热乘虚⽽⼊,⾥虚协热,遂利不⽌⽽⼼下痞。
若表解⽽下利,⼼下痞者,可与泻⼼汤,若不下利,表不解⽽⼼下痞者,可先解表⽽后攻痞。
以表⾥不解,故与桂枝⼈参汤和⾥解表。
表未解者,⾟以散之;⾥不⾜者,⽢以缓之。
此以⾥⽓⼤虚,表⾥不解,故加桂枝、⽢草于理中汤也。
清·吴谦《医宗⾦鉴》此承上条脉微弱,协热利,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
外证未除,谓太阳病未除,⽽数下之,是下⾮⼀次也。
⾥因数下⽽虚,遂协表热⽽利,利下不⽌,⾥虚不固也。
⼼下痞,⾥虚⽽邪结也,外证既未除,是表不解也,故⽤桂枝以解表。
利下痞,⾥因下虚⽽从寒化也,其脉必如上⽂之微弱,故⽤参、术、姜、草以温⾥,此温补中两解表⾥法也。
若其脉有⼒者,⼜当从⽢草泻⼼汤之法矣。
【集注】喻昌⽈:误下⽽致⾥虚,外热乘之,变⽽为利不⽌者,⾥虚不守也,痞者,正虚邪实,中成滞碍,痞塞⽽不通也。
以表未除,故⽤桂枝以解之。
以⾥适虚,故⽤理中以和之。
此⽅即理中加桂枝⽽易其名,乃治虚痞下利之法也。
李中梓⽈:经云: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与葛根黄芩黄连汤。
此则⼜与桂枝⼈参汤。
何⽤药有温凉之异邪?盖彼证但⽈「下之」,此则⽈「数下之」;彼证但⽈「利下」,此则⽈「利不⽌」。
合两论味之,⾃有虚实之分矣。
程知⽈:表证误下,下利不⽌,喘⽽汗出者,治以葛根芩连。
⼼下痞者,治以桂枝、参、术。
⼀救其表邪⼊⾥之实热,⼀救其表邪⼊⾥之虚寒,皆表⾥两解法也。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二九: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用完桂枝汤,病人出大汗以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就是说由太阳证进入阳明了,病人原是桂枝汤证,喝第一碗时,就好了,结果把剩余的药都喝了,可能炙甘草、生姜、大枣剂量不够,造成津液丧失了,也就是服用桂枝汤过量,产生的后遗症。
也有一种可能是病人喝桂枝汤太晚了,结果病邪已经进入阳明而发热,或是病人来找你的时候,已经快要进入阳明了,结果喝完桂枝汤,马上就转为白虎汤证了。
桂枝汤利用肠胃的津液来发汗,因为里面已经用炙甘草、生姜、大枣来补肠胃中的津液,因此不会使体内津液耗损而产生白虎汤证,但是如果是服用麻黄汤过量,或麻黄汤中的杏仁不够,使得肺中津液不足,就比较容易转化成白虎汤证。
阳明证分「经热」和「腑热」,经是血脉神经,腑是肠胃消化系统,如果力量过强于是发汗发太多,造成血管里面的水不足了,便产生经热,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发汗的时候,把肠胃里面的津液都发掉了,造成大便干掉了,就是腑热,也就是「承气汤证」。
白虎汤的「白虎」就是「石膏」,石膏是清凉润肺,阳明经热的时候,用来退热的,病人病进入阳明后,病人显现的阳明症状一定是「但热不寒」,持续的发烧,不会有冷的现象,不管是经热或是腑热,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下午三点到五点,病人开始发壮热,看舌苔黄黄黑黑的,整个嘴巴干的、如果没有大便,就开承气汤,如果大便很好,就知道腑里面没有热,热在血里面,就用白虎汤。
所以血里面的水不够的时候,用白虎汤去滋润。
由于人身体的体热在血里面,所以手术失血的时候或大量失血的人,会发冷栗,一般状况,如果发烧、嘴唇干裂,白虎汤就好了,烧就退了。
大汗、大烦渴、脉洪大,方书称为「阳明经病」。
谓「阳明」主里,「阳明病」即主病在里,且主实热。
故以「白虎汤」清高热为主治,加「人参」防心脏之衰弱,补助津液之消耗。
「阳明病」有「经证」,有「腑证」。
从《伤寒论》方药加减中得到的启示
读书笔记——从《伤寒论》方药加减中得到的启示病有主证,治有主方,张仲景据证立方,故每一证候,有一相对应的主方。
但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在主证的基础上,往往出现兼、夹、变证,为了药与症对,丝丝入扣,就当于主方基础上进行加减,不然的话,就可能无效或效不彻底,甚至有使病情变坏的可能。
总结《伤寒论》方药加减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适应病情、病势而加减。
病情总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失治、误治等原因,病情变化,原方则必须加减。
2、照顾兼夹症状而加减。
3、根据患者体质不同而加减。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其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对药物也就有不同的反应。
从《伤寒论》方药加减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1、由药识证。
相同的症状从加减药物不同来探讨,这是认识不同病理最有效的方法。
譬如同为腹痛,论中有加芍药、人参、附子、大黄的不同,其腹痛的病理必有差别,也必各有特点。
如芍药能破阴结,通脾络,其所治之腹痛,必是脾络不通,其痛亦时发时止,呈拘孪性疼痛,太阴腹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即是;人参为温补气血之品,所治腹痛为气血不足之虚痛,隐隐而作,喜温喜按,疲劳则加重,霍乱大吐大泻之后腹痛用理中汤加人参即是;附子为温阳化湿之品,所治腹痛为寒湿凝滞,痛有绵绵下坠之感,且四肢不温,四逆散证出现腹痛即是。
大黄为苦寒泻下药,兼能活血化瘀,一般用量加入枳朴之中,能治燥屎攻冲之腹痛,若少量加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中,就只能化瘀通络,而无泻下作用,太阴大实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再加少量大黄,就是因为这样的腹痛,是肠胃之外的脉络充血肿胀,其痛必呈弥漫性刺痛,腹皮不可触按,与实在阳明的燥屎攻冲之疼痛,腹皮可以提捏者不同。
对于太阴大实痛,历代有胃家实与脾实之争,就是没有注意分析药物,简单地把大黄看成是专走肠胃的泻下药所致的错误。
总之,临床症状,往往同中有异,异在何处?俱可从所加不同药物之中推测出来,所以因药识证,对于临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辨证选药。
浅论桂枝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及现代临床应用
浅论桂枝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及现代临床应用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味辛,性甘温,入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112首方剂中冠以桂枝的处方有24个,在70味中药中,桂枝的使用次数高达43次,仅次于甘草。
桂枝及其组方已广泛使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现仅对其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及现代应用加以解析,翼希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标签:桂枝;伤寒论;配伍;现代应用桂枝,别名柳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入药。
其性湿而味辛、甘,入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其使用范围极为广泛。
1桂枝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应用11桂枝配麻黄桂枝配麻黄,温散风寒,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者而喘,麻黄汤主之”。
方中麻黄偏入肺经气分,辛开苦泄,专于发汗而散寒邪,桂枝则偏入心经,辛甘温煦,透达营卫,能解肌祛风,二者配合既入卫又入营,共奏发汗解表,温散风寒之功。
12桂枝配芍药桂枝配芍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中风表虚证。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中桂枝、白芍等量配伍,一辛一酸,一散一收,开合相济,于发散解表之中寓敛汗养阴之意,相制相承;且桂枝得芍药使汗出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二者相伍共成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效。
13桂枝配甘草桂枝配甘草,温补心阳,用于心阳虚损之心悸证。
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中桂枝甘草相伍,辛甘化合,温通为用,构成治疗心阳虚损的基本方。
14桂枝配当归桂枝配当归,活血温经散寒,用于气血不足寒湿入侵之厥证,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方中当归甘温,质重味甘,补血入血分,又能活血;桂枝味辛通阳,温可助热,甘能补虚,亦入血分,二者相伍补中有行,行中有补,气血兼容,动静互补,既可活血,又可温经散寒。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6条
【每⽇⼀诵】伤寒论第26条第26条服桂枝汤,⼤汗出后,⼤烦渴不解,脉洪⼤者,⽩虎加⼈参汤主之。
上五味,以⽔⼀⽃,煮⽶熟汤成,去滓,温服⼀升,⽇三服。
⾦·成⽆⼰《注解伤寒论》⼤汗出,脉洪⼤⽽不渴,邪⽓犹在表也,可更与桂枝汤。
若⼤汗出,脉洪⼤,⽽烦渴不解者,表⾥有热,不可更与桂枝汤。
可与⽩虎加⼈参汤,⽣津⽌渴,和表散热。
清·吴谦《医宗⾦鉴》⼤烦渴,阳明证也。
洪⼤,阳明脉也。
中风之邪,服桂枝汤,⼤汗出后不解,⼤烦渴脉洪⼤者,是邪已⼊阳明,津液为⼤汗所伤,胃中⼲燥故也,宜与⽩虎加⼈参汤,清热⽣津,⽽烦渴⾃除矣。
张璐⽈:⽩虎汤,实解内蒸之热,⾮治外轻之热也。
昔⼈以⽯膏⾟凉,能解利阳明风热,若不佐以⿇、葛之品,何以⾛外?此说似是⽽实⾮。
盖阳明在经之邪,纵使有⼤热⽽不烦渴,⾃有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等治法,并⽆借于⽯膏。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若⼤汗出后⽽⼤烦渴,是阳陷于内,急当滋阴,故⽤⽩虎加⼈参汤。
⼤汗出后,脉洪⼤,⼤烦渴,是阳邪内陷,不是汗多亡阳。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这⼀条论述服桂枝汤⼤汗出后伤津耗⽓⽽邪热内传阳明的证治。
太阳中风,服桂枝汤是正确的,但服汤后因汗不得法⽽导致⼤汗出。
前⼀条⼤汗出虽脉变洪⼤,但证不变,故其治法亦不变,仍⽤桂枝汤如前法。
这⼀条脉变洪⼤⽽证见⼤烦渴不解,说明表证已⽆,却由于⼤汗后伤了胃中津液,导致胃中⼲燥,阳邪内陷于阳明⽓分。
胃热扰⼼,故⼤烦;⽓津两伤,⽓不化津,故⼝渴严重⽽且喝⽔不得解其渴;⾥热蒸腾,阳明脉⼤,故脉见洪⼤;如兼热盛⽽且⽓阴受损伤,故洪⼤之脉按之反出现芤象。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虎汤清阳明⽓分之热,加⼈参益⽓⽣津以治烦渴。
这⼀条是由于服桂枝汤助热伤津,导致⼤汗出⽽⼤烦渴,转为阳明⾥热,⽓阴两伤的⽩虎加⼈参汤证。
相⽐⽽⾔,桂枝加附⼦汤证是因为误服⿇黄汤⼤汗出后,导致漏汗不⽌,阳虚不固。
⼀般说来,⽤桂枝汤发⼤汗后多易伤阴;⽤⿇黄汤发⼤汗后多见亡阳。
伤寒论心得体会(共7篇)(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共7篇)(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第1篇:伤寒论心得体会08中西医谢海旋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08级中西医临床谢海旋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
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
《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
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
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绚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进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富强昌盛作出了宏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进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育了自己对中医的爱好,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情愿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究,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熬煎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宏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阅历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需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阅历,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索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索,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会到古人张仲景先生隐藏在书中的才智,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讨论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进展,中医毕竟是否有效。
桂枝人参汤方证及病机分析
桂枝人参汤方证及病机分析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为重虚其里,邪热乘虚而入,里虚协热,遂利不止而心下痞。
《伤寒贯珠集》曰:“然曰数下,则气屡上矣,曰利下不止,则虚复甚矣。
虽心下痞硬,亦是正虚失运之故。
”故本条乃是太阴虚寒兼太阳表邪不解的证治。
桂枝人参汤方乃表里两解之法。
用桂枝解外之风寒,用人参汤即理中汤以补脾虚,温散中焦寒邪的凝结,以治心下的痞硬、下利。
后纳桂枝,使桂枝在这些药中有一个越出于表以解表邪的作用。
人参汤先煮,煮的时间很长,才后下桂枝,桂枝煮的时间较短,所以桂枝就不会受到人参、甘草的滋腻的影响,它才能够解表,去在表的风寒。
《伤寒论》应用桂枝非常广泛,《伤寒论》载方112首,用到桂枝达的41首。
然只有在桂枝人参汤这里桂枝后下,可见此方桂枝后下的独特性。
(沈双.读《伤寒论》桂枝人参汤桂枝后下之感悟[J].光明中医,2015,30(11):2304-2305.)从药物组成看,桂枝人参汤即由理中汤加桂枝组成。
理中汤治疗太阴虚寒,加桂枝开太阳之表。
也就是说,桂枝人参汤治疗太阴、太阳合病。
基于这一认识,临床上我们可以把桂枝人参汤看作理中汤合桂枝汤的加减方。
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缺少医药的年代里,虚寒之体又感风寒之证应当是较为常见的。
理中汤合桂枝汤、理中汤合麻黄汤,或理中汤加紫苏、理中汤加防风等等,这类用方应当是较为常见的。
说到这里,笔者突然想到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合麻黄汤化裁出治疗体虚外感之名方“麻黄人参芍药汤”。
虽然用药截然不同,但组方思路与桂枝人参汤有类同。
而在当今暖衣、厚味、进补成风的年代里,桂枝人参汤证较为少见。
而与之相对的另外两首经方方证似乎较为多见:一是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一是厚朴七物汤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表里皆热而下利者,桂枝人参汤治疗表里皆寒而下利者,临证可将二方对等看待。
厚朴七物汤治疗里实腹满而发热者,桂枝人参汤治疗里虚腹泻而发热者,临证也可将二方对等看待。
倘将桂枝看做温通阳气或温通血脉之用,桂枝人参汤用于内伤病的治疗则既不需要有在表之太阳证,也不需要有发热之见症。
论桂枝人参汤并非表里同治
论桂枝人参汤并非表里同治
李宇铭
【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
【年(卷),期】2008(039)001
【摘要】桂枝人参汤治疗里虚兼表的痞利证,虽成<伤寒论>学界的共识,可是从药物组成上看,单用桂枝以解表,在<伤寒论>中仅此一处;再从<伤寒论>的原文分析,桂枝人参汤的相关条文并非兼有表证,并反驳了多种错误观点.最后提出桂枝人参汤证应该有气上冲的表现,而桂枝人参汤证的桂应该是肉桂,以内桂温补脾肾之阳,平冲降逆.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李宇铭
【作者单位】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1;R222.2
【相关文献】
1.论葛根芩连汤并非表里同治 [J], 李宇铭
2.顽固性老胃病,要表里同治 [J], 李夏
3.顽固性老胃病,要表里同治 [J], 李夏;
4.从“肺与大肠相表里”浅谈COVID-19肺肠同治 [J], 石莉杰;李雪微;李艳英;沙敏;诸慧怡;何进;黄天生
5.厚朴七物汤并非表里同治 [J], 李宇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伤寒 论》 第 1 7 1条“ 太 阳病 , 外 证 未 除而 数 下之 ,
遂协 热而 利 。利下 不 止 , 心下 痞 硬 , 表里不解者 , 桂 枝
人 参汤 主之 。桂 枝 人参 汤方 : 桂枝 ( 四两 , 去皮 ) , 甘 草 ( 四两 ) , 炙 白术 ( 三两) , 人参 ( 三两 ) , 干姜( 三两 ) 上 五味, 以水 九 升 , 先 煮 四味 , 取 五升 , 内桂更 煮 , 取三 升 , 温 服一升 , 日再 , 夜 一服 。 ” …在这里, “ 先 煮 四味 , 取 五 升, 内桂 更 煮 ” 吸 引 到 了笔 者 , 笔 者学 习中医时 间 尚 短, 见识 浅薄 , 对 于桂 枝 后 下 十分 好 奇 。遂 研 读 注 家 , 并对 中药 后下 进行 了一些 思考 。 太 阳病外 证未 除而数 下 之 , 为重 虚其 里 , 邪 热乘 虚
,
S HEN S h u a n g
( G r a d e 2 0 1 4 G r a d u a t e ,G r a d u a t e S c h o o l o f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T i a n j i n 3 0 0 0 7 3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R a m u l u s C i n n a m o m i w a s w i d e l y u s e d i n S h a n g h a n L u n o f Z h a n g Z h o n  ̄i n g .B u t R a m u l u s C i n n a m o m i i s n e e d e d t o b e d e c o c t e d
l a t e r o nl y i n Gu i z h i Re n s h e n d e c o c t i o n . Thi s de t a i l a t t r a c t e d me a n d g o t me t h i n k i n g . I t ’ S n e c e s s a r y i n mo de r n p h a r ma c o l 。 g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o r t he t he o y r o f t r a d i t i o na l Ch i n e s e M e di c i ne . At l a s t ,t hi s ph e n o me n o n a l s o c a us e d my t h i n k i n g a bo ut t h e r a p i d de v e l o pme n t o f mo de r n me d i c i n e f o r ms . Ke y wor d s: Ra mul us Ci n na mo mi ;Gu i z h i Re n s he n d e c o c t i o n; De c o c t e d l a t e r ; De v e l o pme n t ;Gr a n ul e s
The Th o ug ht of Ra m ul us Ci nn a mo mi be De c oc t e d La t e r i n Gui z h i Re n s he n De c o c t i o n by Re a d i ng Sh a n gh a n Lu n
挥发 油 的成分 , 例如 薄荷 、 白豆蔻 、 青蒿、 砂 仁等 。这 类
药物 的挥 发油 是发 挥其 主要 作 用 的物 质 , 因而 需 要 后 下, 久 煮则 挥发 不在 。另 一类 后 下 的 药 物则 是 因 为 其 有效 成分 不稳 定不 耐长 时 间高 温 , 最 为 常见 的 当属 大 黄、 钩藤 。久煮 则药 物 中的有效 成 分将被 破坏 , 如大 黄 中的大黄 蒽醌 , 钩 藤 中 的钩 藤 生 物碱 。 这些 解 释 是 现 代药 理所 研究 出 的成 果 。另 一 方 面 , 从 中 医理 论 上 解
释, 后下 之药 多芳香 轻清 之 品 , 后下 则取其 芳香 轻清 之 味, 使 其芳 香走 窜轻 清上 浮 的作 用得 以发 挥 。
关键词: 桂枝; 桂枝人参汤; 后下 发展; 颗粒剂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1 1 . 0 1 7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 1 1 — 2 3 0 4 - 0 2
・
2 3 0 4・
光 明中医2 0 1 5年 1 1月 第 3 O卷 第 1 1期
C J G M C M N o v e m b e r 2 0 1 5 . V o l 3 0 . 1 1
读《 伤寒 论 》 桂枝 人 参 汤桂 枝后 下之 感 悟
沈 双
摘要: 桂枝在医圣张仲景的著作《 伤寒论》 中应用广泛, 唯独在桂枝人参汤中桂枝后下, 这; I 起了笔者的思考。无论从现代药理 研究, 还是古人的中医理论中桂枝在这张方子中后下无疑是必须的, 但是也 I 发了笔者对现代药物剂型快速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