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技术汇总
poct 微流控
![poct 微流控](https://img.taocdn.com/s3/m/b3ca19c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f9.png)
poct 微流控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检测技术也在不断革新。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微流控技术在临床检测领域备受关注。
它与便携式临床检测(POCT)的结合,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检测手段。
1.微流控技术简介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利用微流控芯片进行生物化学反应和细胞检测的技术。
它通过控制微小通道内的流体,实现对生物样品进行快速、精确的检测。
微流控芯片上的通道尺寸一般在微米级别,因此,样品在通道内的流速较快,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
2.POCT与微流控技术的结合便携式临床检测(POCT)是指在病人床旁或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的即时检测。
将微流控技术应用于POCT,可以实现样品的快速处理和检测,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
这种结合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尤其对于急诊和远程医疗场景具有重要意义。
3.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的应用案例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的应用案例包括: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法等。
以免疫层析法为例,通过将抗原和抗体固定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对患者样本中的目标物质的检测。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等优点。
4.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的优势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具有以下优势:(1)微流控芯片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和使用。
(2)检测速度快,一般可在数分钟内出结果。
(3)集成度高,一台设备可实现多种指标的检测。
(4)样品用量少,降低了对患者的侵入性。
(5)准确度高,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可靠性。
5.我国POCT微流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我国在POCT微流控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我国在POCT微流控技术研发、产业链完善、市场推广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未来,我国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POCT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和升级。
总之,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的应用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便捷和效益。
微流控法制备微球
![微流控法制备微球](https://img.taocdn.com/s3/m/5e1002e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e.png)
微流控法制备微球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流控法制备微球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微球是具有微米级粒径和高表面积的微粒子,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环境工程等领域。
相比传统方法,微流控法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重复性好等优点,本文将介绍微流控法制备微球的相关知识。
一、微流控技术简介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在毫升级别的微尺度流体通道中进行流动控制的方法。
它通过微型芯片上的微型通道和微阀门等装置,实现了对微流体的精准控制。
相对于传统的宏观实验室,微流控芯片占用空间小,反应时间短,操作简便,再加上微纳制造技术的成熟,使其在生物医学和化学反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微流控法制备微球的基本原理微流控法制备微球的基本原理是在微型芯片中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制备出近乎球形的粒子。
具体地说,微流控芯片中由两个相互垂直的通道组成T形结构,进料通道中注入了一定比例的油相与水相溶液,这两种液相在T形结构中相遇时依靠表面张力产生的作用将油相分成微小的滴状液体,形成高度一致的液滴,液滴之间的空隙会填充稳定剂,使得液滴状态变得更加稳定,经过一系列的微处理后,最终形成了近乎球形的微球。
三、微量控制条件的影响因素微球制备中一些关键的物理化学参数,如液相流速、流体比例、稳定剂浓度、芯片几何形状等都会影响微球的制备效果。
1. 流体速度:流体速度的变化会影响液滴的大小和形状,一般情况下,速度越细液滴越小,速度越快液滴越大。
2. 液相比例:若在进料通道中的油相溶液浓度过高,微滴的大小和数量将不稳定,若溶液浓度过低,液滴子会变大、形变或合并。
3. 稳定剂浓度:稳定剂含量过低时,液滴不易变成微球;稳定剂含量过高时,则容易造成微球不规则甚至结块。
4. 芯片几何形状:借助各种加工工艺,可以制造多种形状的微流控芯片,选择不同形状的微流控芯片会影响到微球的制备效果。
四、微流控法制备微球的应用微流控法制备微球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化学反应中的微流控技术
![化学反应中的微流控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bafb53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8.png)
化学反应中的微流控技术化学反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日常生活的洗衣液到药物的合成反应中都会有化学反应的存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流控技术被应用于化学反应,为化学反应提供了更高效、精准和可控的条件。
一、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以微米级别通道为主要特征的流体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微小量的物质输送、分离、混合和反应。
在微流控系统中,微观流道内的液体可以被精密地控制和操纵,使化学反应得到更加精细的控制。
微流控技术可以通过微流体芯片,实现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等参数的精确控制,提高反应的质量和效率。
二、微流控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1、混合反应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反应物的精确混合和反应体系的快速变化。
通过微流体芯片内的通道设计,不同反应物可以在微米级别内混合,并在瞬间达到反应温度,以实现反应的快速进行。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反应速率和反应效率。
同时,微流扩技术还可以实现多步骤反应的联合,以实现化学物质的高通量生产。
2、分离反应产物微流控技术可以通过芯片内的微通道和过滤器来实现反应产物的分离和提纯。
这种技术可以使反应产物得到更高的纯度,并且可以减少经济成本,提高反应产物的利用率。
例如,微流控技术被应用于药物分离、制备和提纯等方面。
3、高灵敏、高通量检测微流控技术可以配合信号检测装置,实现反应物的在线监测和分析。
在微纳米级别的通道内,反应物质的浓度变化可以被高灵敏度检测器实时监测,以实现化学反应过程的实时控制和优化。
同时,这种技术还可以实现化学物质的高通量检测和分析。
三、发展前景微流控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改进传统化学反应,而且可以在更多领域中实现良好的效果。
例如,微流控技术可以在生物科学中实现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精细操作,以提高生物药物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微流控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电子制造等领域中,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
总之,微流控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为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更高效、可控和经济的手段。
微流控技术原理
![微流控技术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58dbb6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1.png)
微流控技术原理微流控技术原理:微流控是一种自动控制流体(液体和气体)的新型技术,它涵盖了微米尺度上的流体流动控制。
它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医疗仪器、分析仪器、生物传感器、微纳技术、化学反应器和医疗信息系统中的流体控制任务,可以有效地提高性能、减少成本、改善可靠性、提高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微流控技术涵盖了从微米尺度上的流体流动控制到与机械结构元件衔接的流体流动控制,以及多种流体流动控制技术,如气动控制、电子控制、光学控制、热控制、声学控制、光学流量检测和传感系统等。
它使用一种具有一定阻力和消耗特性的控制元件来控制流体的流量和方向,并通过检测元件来检测流体特性,例如流量、压力和温度等。
微流控技术的核心原理是使用一个或多个微小的控制元件(如微型阀门、微型泵、滤芯、流量控制器、温度控制器等)来控制流体流动,以及使用检测元件(如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来检测流体特性。
主要技术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微流控系统的气动控制。
气动控制使用空气或气体来控制流体的流量、压力和温度等特性,它使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微型阀门等控制元件来控制流体的流动。
(2)微流控系统的电子控制。
电子控制使用电子控制器来控制流体的流量、压力和温度等特性,它使用电子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和微型阀门等控制元件来控制流体的流动。
(3)微流控系统的光学控制。
光学控制使用光学传感器和激光器来控制流体的流量、压力和温度等特性,它使用激光器、光学传感器和微型阀门等控制元件来控制流体的流动。
微流控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在微尺度上控制流体的流动,能够有效地减少流体流动损失,改善流体流动精度,提高流体流动控制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改善医疗仪器、分析仪器、生物传感器、微纳技术、化学反应器和医疗信息系统的性能。
此外,微流控技术也可以更好地实现流体流动的自动化控制,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微流控技术是一种改善流体流动控制性能的有效手段,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有效地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改善可靠性、提高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
![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cb8271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2.png)
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所谓微流控技术,即是指基于微小流道和微型加工技术实现微量液体处理、传输和控制的一种技术。
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微流控技术的应用涉及生物医学分析、药物筛选、疾病早期诊断、医学治疗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各个领域中微流控技术的应用。
一、生物医学分析1. DNA分析微流控芯片可以通过微小的通道和微型加工技术将样本中的DNA进行分离和扩增。
这种芯片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预测,同时也用于法医学领域中的DNA鉴定和分析。
2.蛋白质分析微流控芯片还可以用于蛋白质的分析,通过特定的控制系统和检测方法,可以实现蛋白质的快速分离,筛选和分析。
这个技术对于新药研发和检测具有很大的帮助。
3.血液分析微流控技术也可以用于血液成分的分离和分析, 包括血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等。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癌症和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早期预测。
二、药物筛选微流控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筛选。
在整个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筛选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以往的药物筛选过程一般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而微流控技术则可以通过微小的通道和微型加工技术来实现药物的快速高通量筛选,从而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
三、疾病早期诊断微流控技术还可以用于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例如,肿瘤早期诊断时需要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而传统的检测方法复杂,操作难度大。
而通过微流控芯片,可以将样本中的肿瘤标志物分离出来,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四、医学治疗微流控技术在医学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微流控芯片的特殊结构可以被用于开发新型的药物输送系统,为病人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药物治疗。
另外,微流控芯片还可以用于替代器官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器械和设备。
总结微流控技术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从生物医学分析到药物筛选、疾病早期诊断,再到医学治疗等领域,微流控技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微流控芯片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微流控芯片实验技术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1687d9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f.png)
微流控芯片实验技术及其应用1. 简介微流控芯片是一种集成了微流道结构和微阀门的微型芯片装置,可用于精确控制和操纵微量液体流体。
本文将介绍微流控芯片的实验技术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微流控芯片实验技术2.1 微加工技术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基于微加工技术,常用的方法包括光刻、薄膜沉积、离子刻蚀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芯片表面精确地加工出微米级别的通道和阀门结构。
2.2 流体注入与控制在微流控芯片的实验中,需要将待分析的流体样品注入到芯片的进样区域。
常用的方法有压力注射和电动力泵注入。
通过调节流体注入速度和压力,可以实现对流体的精确控制。
2.3 操作与控制系统微流控芯片的操作与控制系统由芯片控制单元、压力控制单元和流体控制单元组成。
通过编程控制,可以实现对微流控芯片中流体的精确控制和操纵。
3. 微流控芯片应用3.1 药物筛选与分析微流控芯片可以用于药物筛选与分析,通过在微通道中引入不同浓度的药物,可以快速评估其效果。
此外,微流控芯片还可以实现对药物代谢过程的模拟,提高药物研发效率。
3.2 生物分析与检测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可以将微流控芯片用于DNA测序、蛋白质分析、细胞培养等实验中,实现对生物分子和细胞的高通量分析和操控。
3.3 环境监测与水质分析微流控芯片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水质分析,通过在芯片中引入不同传感器和化学反应体系,可以实现对水样中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和分析,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3.4 医学诊断与治疗微流控芯片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通过在微流控芯片中引入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
此外,微流控芯片还可以用于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4. 总结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技术,具有精确控制和操纵微量液体流体的能力。
在药物筛选、生物分析、环境监测和医学诊断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流控芯片在实验和应用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
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ae2cb3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1.png)
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应用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一种基于微纳米加工技术制造的微型芯片,能够精确控制微流体在芯片内部的流动。
该技术结合了微流体力学、微电子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基因分析、细胞分析和生物传感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领域。
一、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原理与制备方法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微纳米加工技术在芯片上制造一系列微小的通道和结构,以便精确控制微流体的流动。
其原理基于微流体力学,通过精确调控流体的压力、流速和流量,实现对微流体的精确控制。
微流控芯片通常由微流体通道、微阀门、微泵和微混合器等功能单元组成。
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玻璃基质制备和聚合物基质制备。
玻璃基质制备方法包括湿法刻蚀、热压刻蚀和激光加工等,适用于制备微流道尺寸较大的芯片。
聚合物基质制备方法则包括胶印、光刻和热熔连接等,适用于制备尺寸较小且需要高精度的芯片。
二、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应用领域1. 药物筛选: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模拟人体的生理环境,实现对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毒性的评估。
通过微流控芯片,可以高通量地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加快新药研发的速度。
2. 基因分析: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对基因的高通量检测和分析。
通过在微流控芯片上构建合适的反应体系和探针,可以实现对DNA 序列、基因表达和基因突变等的快速检测和分析。
3. 细胞分析: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对细胞的高通量单细胞分析。
通过在芯片上构建微小的细胞培养室和检测通道,可以实现对细胞的培养、分离、操控和检测等操作,为研究细胞的功能和行为提供了有力工具。
4. 生物传感: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通过在芯片上固定特定的生物分子(如抗体、酶和核酸等),可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选择性捕获和灵敏检测,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环境监测和临床诊断等领域。
5. 化学反应: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对化学反应的高效控制和优化。
通过在芯片上构建微小的反应室和混合器,可以实现对反应底物的精确控制和混合,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物纯度,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催化反应和分析化学等领域。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2301a4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c.png)
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在微尺度下控制和操作微量流体的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化学分析、药物筛选、环境监测等领域。
在微流控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使得这项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应用。
本文将从微流控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和应用展开,介绍其在科学研究和工业领域的重要作用。
微流控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微尺度下的流体行为来实现精准操控的技术。
它基于微流体力学原理,利用微尺度通道和微流芯片,将微量液体在芯片中进行输送、混合、分离和检测等操作。
相比于传统的液体处理方法,微流控技术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快速、高效和灵活等优点,可以实现对微量样品进行高通量、高分辨率的分析和处理,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操作精度。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微小体积尺度下流体行为的特殊性,于是开始研究如何在微尺度下控制流体流动。
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小流体颗粒的输运和分离,通过微流体芯片中的微通道和微阀门等结构,实现了精确的流体控制和排列。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探索的深入,微流控技术逐渐扩展到了生物医学领域,成为生物芯片和实验室芯片等研究热点。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微流控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分析、DNA测序、蛋白质分离和药物筛选等方面。
以细胞分析为例,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细胞的高通量、高精度检测和分选,通过芯片上的微型孔洞和细胞陷阱等结构,对细胞进行精确定位和操控,从而研究细胞的功能、代谢和分子机制。
此外,在DNA测序方面,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单分子DNA的高通量测序,大大加快了DNA测序的速度和降低了成本。
在蛋白质分离和药物筛选方面,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蛋白质和药物的高效分离和筛选,提高了样品的分析速度和灵敏度。
除了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微流控技术在化学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化学分析方面,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微量化合物的灵敏检测和分析,通过精确控制和调节微流控芯片中的反应物浓度和流体流速,实现对化学反应的精确控制和监测。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原理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276590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3.png)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原理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微米封装技术,其利用微米封装技术和
微流控技术来微调、控制和监测微纳流体的流动和流量。
一、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原理:
1、微加工技术:利用微米加工技术可以在微流控芯片上形成微型应用
结构,如微型阀门、微型气动管、微型流体膜,用于控制、注入和释
放流体;
2、微流控技术:利用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微量流体沟通,实现微米尺
度上的流量控制和流动控制;
3、微泵技术:微流控技术也可以实现定量,无论其微量流体在垂直或
水平方向上控制或流动,也可以实现实现微量流体的定量注入或释放;
4、微传感技术:微流控技术也可以检测微量流体的流动特性,如流量、压力等,实现快速和精确的流体检测;
二、微流控芯片技术的优势:
1、空间尺寸小:微流控芯片技术占据较少的空间,可以减少系统面积,提高系统密度;
2、操作便捷:微流控芯片技术操作简便,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和监测,
确保精确的控制和安全的运行;
3、成本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相对优劣,使其应对一些复杂的任务时,成本可能比传统技术低;
4、可扩展性强: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可扩展性强,可以连接更多的结构上的模块,无论是实验室设备、激光驱动系统或实际应用系统,都可以不断扩展及更新。
三、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应用:
1、推动系统: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各种液体的流量,实现液体的微量推动和调节,广泛应用于化学液体的分析和分离;
2、平衡控制: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微型阀门、微型气动管和微型流体膜来实现平衡控制;
3、定量控制: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微量流体的注入或释放,实现定量控制;
4、数据采集:微流控芯片技术还可以检测和监测流体活性,如流量、压力等,以收集有关流体状态的数据。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659e96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c.png)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是一种以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尺度对流体进行
操控的技术,通常应用于微型反应器、生物芯片、微型化分析设备等领域。
该技术能够实现对流道中的流体流动、混合、分离、控制反应等操作,具有灵活、高效、成本低等优点。
微流控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微纳加工技术制作内部精细结
构的通道来控制流体,一般通道长度为微米或者亚微米级别。
该技术通过微流道内流动的压力、电场、温度等参数来控制流体在通道内的流动方式和速度,从而实现对流体的精准操作。
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分析和药物筛选等领域应用广泛。
在
生物芯片上,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生物样品精准稀释、传输、混合、反应等操作,从而高效地完成生物分析。
在药物筛选领域,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高通量药物筛选,加速新药研发过程。
与传统的微孔板或者试管反应相比,微流控技术具有更
大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利用微流控芯片,可以同时在多个反应通道中进行高通量的药物筛选、合成反应等操作,从而加速药物研发和制造的速度,减少研发成本。
微流控技术在实验室研究、新药研发和生物医学等领域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其发展仍受到许多限制,如微纳加工技术的成本和复杂度、芯片内部通道堵塞等问题。
随着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和设备的进步,相信微流控技术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微流控常用结构
![微流控常用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320b86eb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8.png)
微流控常用结构引言微流控(Microfluidics)技术是一种研究微小体积液体在微细通道中流动和控制的技术。
它利用微小体积液滴的特性,通过微细通道的设计和控制,实现对微小液滴的操控和分离。
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生物芯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微流控常用的结构和原理。
一、微通道结构1. 直线通道直线通道是微流控中最简单的结构之一,其特点是通道长度较短,不易产生流动的混沌现象。
直线通道常用于液滴的输送和混合。
2. Y型分叉通道Y型分叉通道是将一个进口分成两个出口的结构,常用于液滴的分离和分配。
3. T型交叉通道T型交叉通道是由两个进口和一个出口组成的结构,常用于液滴的合并和分离。
4. Z型通道Z型通道是由两个交叉的直线通道组成的结构,常用于液滴的混合和分离。
二、微阀结构1. 气泡阀气泡阀是通过控制气泡的形成和消失来实现对液滴的控制。
当气泡存在时,液滴被阻塞;当气泡消失时,液滴可以通过。
2. 油阀油阀是利用油水两相不相溶的特性来实现对液滴的控制。
当油阀打开时,液滴可以通过;当油阀关闭时,液滴被阻塞。
3. 气压阀气压阀是通过调节气压来实现对液滴的控制。
增加气压可以推动液滴,减小气压可以阻止液滴的流动。
三、微混合器结构1. 直线混合器直线混合器是将两个或多个流体通过直线通道混合的结构。
通过控制流体的流速和混合时间,可以实现不同流体的均匀混合。
2. 螺旋混合器螺旋混合器是在微通道中设置螺旋结构来增加流体的混合程度。
螺旋混合器可以提高混合效率,减小混合距离。
3. 交叉混合器交叉混合器是将两个或多个流体通过交叉通道交叉混合的结构。
通过控制流体的流速和交叉位置,可以实现不同流体的均匀混合。
四、微粒分离结构1. 滤膜滤膜是一种将流体中的微粒分离的结构。
通过调节滤膜的孔径和材料,可以实现对不同大小的微粒的分离。
2. 电泳分离电泳分离是利用电场作用力将带电的微粒分离的结构。
通过调节电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实现对不同电荷的微粒的分离。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827799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68.png)
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基于微流体学原理,用微结构通道进行小流量精确流动调节、混合、输送、分离等操作的新兴技术。
该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被认为是未来分析、生物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技术。
目前,微流控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芯片、单细胞分析、基因药物筛选、微生物分析、微总分析、病毒检测、核酸分析等领域。
其主要优点是需样本和试剂少,可进行快速高通量分析,自动化程度高且可扩展性强。
以下将从微流控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微流控技术的原理微流体学是一门研究微米尺度下液体、气体、生物、化学反应的分析、控制、检测及应用的学科,是微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流控技术利用微米级流动通道、精确制备的微器件和流体力学等原理,对微型样品进行检测分析。
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需要的样品、试剂等少,实验所需空间小,操作成本低,同时可实现快速分析和高通量分析。
微流控技术是在微流体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前沿技术之一,其主要原理是依据微通道的特性来实现对试剂和样品的流动控制。
微通道一般是由试剂或样品相互接触的区域构成,其中的流体由于表面张力的影响会呈现出微观效应。
基于这些现象,微流控技术设计制造出了一些微米级的流通道和芯片,通过微流动来实现对流体混合、输送和分离等操作。
二、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微流控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可以实现快速、高通量的分析,同时也具有设备小型化、自动化度高、试样和药剂的量要求低等优点。
1、生物芯片生物芯片通常是指一种芯片化的检测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将样品处理成滴状或点状,在芯片上通过微米级通道将其加以处理和分析。
该技术可实现对生物大分子的在微流环境中的分离、测序、放大、检测等操作,用于DNA、RNA、蛋白质、细胞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包括基因诊断、肿瘤筛查、药物研究等。
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单个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诊断和治疗,因此有望成为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bb8d5f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6.png)
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米级通道、微液滴或微颗粒控制和操纵流体的技术,它已经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从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发展历程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微米级通道中流体的行为,并尝试通过微型加工技术制备出微流控芯片。
然而,当时的技术受制于加工精度和设备限制,无法实现对微流控芯片中流体的精细控制。
直到90年代初,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才成功地制备出具有精细流体控制功能的微流控芯片,为微流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原理微流控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微米级通道中的微流动进行流体操控和分析。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通常使用微纳加工技术,将微米级通道、微阀门、微泵等结构集成在一片芯片上。
通过控制微泵或微阀门的开关,可以实现微流体的精确操控。
此外,借助微流控芯片的复杂网络结构,可以实现流体的混合、分离、浓缩、分析等操作,进而实现对微流体中的生物或化学反应的控制和研究。
三、应用领域微流控技术已经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生物学方面,微流控技术可以用于细胞培养、蛋白质分析、基因测序等;在化学领域,可以用于化学合成、催化反应等;在医学中,可以应用于新药研发、疾病诊断等。
此外,微流控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
相比传统的实验方法,微流控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实验周期短、用量节省等优点,因此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和追捧。
四、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流控技术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将变得更加精细和高效。
其次,微流控技术将与其他前沿技术相结合,例如生物芯片、纳米材料等,以实现更加复杂和精准的流体操作。
另外,随着对微流控技术的深入研究,对微流控芯片材料、微流控芯片内部流体行为的理解也将不断增强,从而为其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微流控_流道_长度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微流控_流道_长度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e5b430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c.png)
微流控流道长度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基于微尺度通道和微流体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通过精确控制微流体在通道中的流动,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高效、快速、灵活的样品处理和分析。
近年来,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和对生物医学领域需求的不断增长,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分析、药物筛选、个性化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微流控流道长度的解释和说明以及概述其结构和功能特点。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微流控技术进行简要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安排。
然后,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详细解释微流控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并介绍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深入讨论流道长度对于微流控技术的影响,并介绍设计与优化方法。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概述微流控芯片的结构和基本功能特点,并与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比较。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全文的内容,并对微流控技术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微流控技术中流道长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通过对流道长度定义和作用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微流控技术的基本原理。
同时,通过对微流控芯片结构和功能特点的概述,读者可以了解到微流控技术相较于传统实验方法的优势和差异。
此外,通过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我们希望引发读者对微流控技术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的思考,并促进其在相关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2. 微流控:微流控是一种用于操纵液体在微米尺度下流动的技术。
它基于微加工技术和微纳米尺度的器件制造,通过设计和控制微型通道中的流体流动来实现对微小体积液滴、细胞和分子等进行处理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1 定义和原理:微流控是指利用微观通道将液体牢固地限制在亚毫升至皮升等小体积范围内,并通过精确的外部单向压力或电场调控来操纵和分割流体。
其主要原理包括几何约束效应、毛细效应、表面张力效应以及与粘度有关的层流条件。
2.2 应用领域:微流控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药物筛选、基因分析、蛋白质研究、细胞生物学以及实验室诊断等领域。
poct 微流控
![poct 微流控](https://img.taocdn.com/s3/m/a6f501c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9.png)
poct 微流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诊断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POCT(Point-of-Care Testing,即点-of-care检测)和微流控技术相结合,为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医疗诊断领域的优势和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微流控技术简介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米级通道进行液体操控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压力差或毛细作用力,实现液体的精确控制和混合。
微流控芯片上集成了各种微通道和元件,可以实现样品的处理、检测和分析等操作。
二、POCT与微流控技术的结合POCT是指在病人就诊地点进行的即时检测,其目的是为医生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
微流控技术具有体积小、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等特点,与POCT的理念不谋而合。
将微流控技术应用于POCT设备,可以实现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为病人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的应用案例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的应用案例包括:免疫层析法、磁珠法、数字微流控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病原体检测、血糖监测、心血管病检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数字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一滴血样的全血细胞计数,为医生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
四、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的优势1.微流控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实现对微量样品的准确检测。
2.设备体积小、操作简便,便于携带和现场使用。
3.检测速度快,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
4.集成度高,可以实现多种指标的一体化检测。
5.成本低,降低了病人的检测负担。
五、我国POCT微流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我国POCT微流控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医疗诊断领域的投入,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在不断研发新型POCT设备。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POCT微流控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POCT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为医疗诊断领域提供更加先进、便捷的技术。
生物流变学中的新技术
![生物流变学中的新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6ba860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a.png)
生物流变学中的新技术生物流变学是一门研究生物流体力学行为的交叉学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技术也被应用到生物流变学中,为研究生物基础科学问题和开发新型的医疗产品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下面将介绍一些目前流行的生物流变学新技术。
一、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指的是利用微流体学原理,将生物样品缩小到微米级别,在微通道中流动以达到控制、操作、分析和检测的目的。
相比于传统实验室的生物流变学技术,微流控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如需要的样本量少、反应时间短、自动化水平高等。
在生物流变学领域,微流控技术可以应用于细胞形态测量、微流变计算等方面,也可应用于微波心原始检测和疾病筛查等方面。
二、光学拉伸流变技术光学拉伸流变技术是指利用光学方法将小样本拉伸以获得生物材料力学性质的技术,是目前用来测量细胞、细胞微环境等生物材料变形特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在使用光学拉伸流变技术时,可以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材料在弯曲、压缩和伸展等应变条件下变形的形态和速度,从而分析其机械特性,可应用于细胞力学、高分辨率蛋白质动力学等方面。
三、黏度计和流变仪黏度计和流变仪是常用的生物流变学测量工具,它们能够测量不同溶液或混合物的各种流变学参数,包括黏度、流动性质和塑性等。
在生物流变学领域,使用黏度计和流变仪可以研究多种生物样品,比如红细胞、粘弹性样品、聚合物溶液等的流变学特性,从而得到关于红细胞的形变改变和流变特性描述等方面的数据。
四、粒度仪粒度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各种溶液系统中固体颗粒的粒径和粒度分布的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对样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测量。
在生物流变学领域,粒度仪常常被用于测量细胞、细胞外基质中的微粒子、分子聚集体等的颗粒大小和分布情况,也可应用于纳米药物研究、新型生物材料研发等方面。
总结:生物流变学作为研究生命科学中涉及流体力学行为的交叉学科,与多个领域如细胞生物学的兴趣领域重叠,使用多种新技术有助于深入挖掘其研究潜力,发现其独特作用和特点,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临床用途的设备设计和治疗方案制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微流控技术基础与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微流控技术基础与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b063a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f.png)
《微流控技术基础与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将微型管道、微型阀门、微型反应室等微结构组件集成在一起的技术,主要应用于微流体力学领域。
通过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微观尺度的流体控制和操作,为微纳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对微流控技术的基础知识、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编写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概括整篇文章的布局和内容安排。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微流控技术基础2.2 微流控技术应用2.3 微流控技术发展趋势3. 结论3.1 总结微流控技术的重要性3.2 展望微流控技术未来发展3.3 结束语通过以上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论述线索,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流控技术的基础和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微流控技术的基础原理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通过深入了解微流控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新兴技术的优势和挑战,促进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发展。
同时,本文也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介绍,以便为他们在微流控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对微流控技术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为将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2.正文2.1 微流控技术基础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米尺度结构的流道和微流体的传输、混合、反应等过程来实现的一种新型技术。
微流控技术的基础原理主要包括微流体力学、微功率电子学、微加工技术等。
在微流控技术的基础中,微流体力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微流体力学研究微尺度下流体的运动和传输规律,微流道内流体的表面张力效应、黏度效应等都会对流体的运动产生影响。
通过微流体力学的研究,可以设计出各种微型流道结构,实现流体的精确控制和操作。
微流控单细胞分选
![微流控单细胞分选](https://img.taocdn.com/s3/m/58cdbeb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c.png)
微流控单细胞分选摘要:一、微流控技术简介二、单细胞分选方法1.基于物理性质的细胞筛选2.利用势能进行细胞分离3.简单的十字芯片实现细胞分离三、有源数字微流控芯片在单细胞分选中的应用1.基于大面积薄膜晶体管开关阵列的am-dmf平台2.液滴分配技术四、光镊辅助静态池成像分选技术1.静态池成像分选原理2.流速为0的稳定静态流场构建五、单细胞分选技术的应用领域六、总结与展望正文:微流控单细胞分选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细胞分离方法,在生物治疗和诊断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微流控单细胞分选技术的方法及其应用,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一、微流控技术简介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利用微小通道和液滴进行生物样本处理、分析和操控的技术。
其优势在于可以在极低的鞘液压力下进行细胞分选,保持细胞活性,实现零损伤。
二、单细胞分选方法1.基于物理性质的细胞筛选:利用细胞的形状、大小、密度等物理性质进行分离。
2.利用势能进行细胞分离:通过创建不同势能梯度,使细胞在微流控通道中自发迁移至特定区域。
3.简单的十字芯片实现细胞分离:利用十字芯片设计,使细胞在通道中产生转向,实现分离。
三、有源数字微流控芯片在单细胞分选中的应用1.基于大面积薄膜晶体管开关阵列的am-dmf平台:通过控制薄膜晶体管开关阵列,实现液滴的生成、操控和检测。
2.液滴分配技术:将含有单个细胞的液滴直接滴至96孔板或384孔板,实现高通量分选。
四、光镊辅助静态池成像分选技术1.静态池成像分选原理:在微流控芯片中构建流速为0的稳定静态流场,对样本细胞进行限制和捕获。
2.流速为0的稳定静态流场构建:通过光镊辅助,实现细胞在静态流场中的成像和分选。
五、单细胞分选技术的应用领域单细胞分选技术在生物治疗、诊断、基因测序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例如,在肿瘤研究中,可以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进行分选,以便于研究肿瘤细胞的特性;在免疫研究中,可以对免疫细胞进行分选和培养,以探讨免疫反应机制。
药物制剂的微流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药物制剂的微流控技术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964c38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02.png)
药物制剂的微流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流控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微流控技术以其高效、精确、可控的特点,为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药物制剂的微流控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并探讨其在药物制剂研究和应用中的潜力和前景。
一、微流控技术概述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微尺度通道中的流体传输和控制技术。
通过对微尺度流体行为的精确控制和调控,微流控技术能够实现对药物制剂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的精确控制,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微流控技术在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微流控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1. 药物的微观结构控制微流控技术可以精确控制微尺度通道中的流体流动情况,通过控制流体的流速、流向和压力等参数,实现对药物微观结构的精确调控。
例如,可以通过微流控技术实现药物颗粒的精确定位和控制,从而实现药物的靶向传输和控释释放。
2. 药物的制备和包装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药物的微细制备和包装。
通过微流控技术,可以将药物分子精确控制在微尺度通道中,实现药物的纳米级制备和包装。
这种纳米级制备和包装的药物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抗肿瘤效果,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药物的传递和输运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药物的精确传递和输运。
通过微流控技术,可以精确控制药物在微尺度通道中的流动情况,实现药物的精确传递和输运。
这种精确的传递和输运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三、微流控技术在药物制剂应用中的前景微流控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制剂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微流控技术可以精确控制药物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传输和控释释放,提高药物在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在非靶向部位的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实现个性化药物治疗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药物的个性化精准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性目的
• 减小表面非特异性作用 • 增强表面特异性作用 • 提高表面稳定性
8
2015年4月1日
表面改性技术 表面改性的方法分类
30
2015年4月1日
恳请诸位批评指正……
11
2015年4月1日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2、非机械驱动包括: 电渗驱动、热气微泵驱动、光学捕获微泵 电渗驱动: 电渗驱动是当前微流控芯片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流体驱动技术。 优势: 构架简单、操作方便、流行扁 平、无脉动等。 劣势: 易受外加电场强度、通道表面、 微流体性质及传热效率等因素 影响,稳定性相对较差。
2015年4月1日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1、机械驱动包括:
离心力驱动,气动微泵驱动,压电微泵驱动。 压电微泵驱动 向压电双晶片施加方波信 号时,压电双晶片在电场 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弯曲 变形,进而驱动PDMS泵膜 改变腔体的容积。当压电 双晶片带动泵膜向上移动 时,泵腔体积增大,腔内流 体的压强减小,使入口阀 打开,同时出口阀关闭,流 体在压差的作用下流入泵 腔。
29
2015年4月1日
参考文献
[1]张东堂,程昌,汪夏燕,夏定国. 微流控法合成石墨烯负载的PtNi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及其性 能[J]. 过程工程学报,2013,04:698-702. [2]游炜臻. 玻璃基微流控芯片电渗泵[D].厦门大学,2009. [3]朱丽,侯丽雅,章维一. 微混合器研究进展[J]. 微纳电子技术,2005,04:164-171+199. [4]陈九生,蒋稼欢. 微流控液滴技术:微液滴生成与操控[J]. 分析化学,2012,08:1293-1300. [5] Li C M,Wang W,Yang C. Lab Chip,2009,9( 11) : 1504 ~ 1506 [6] Li C M,Wang W,Yang C,Cui X Q,Bao Q L.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2010,9( 6) : 1175 ~ 1183
25
2015年4月1日
液滴技术
2)液滴的融合和分裂
A、液滴融合 两种液滴融合的思路:现在芯片的不同位置平行的形成不 同的液滴,控制好各液滴生成的速度,在芯片特定的位置 汇合,在表面张力或静电力的作用下,两液滴融合。
26
2015年4月1日
液滴技术
B、液滴的分裂 液滴分裂主要依靠通道结构实现
27
2015年4月1日
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5年4月1日
液滴技术
2、液滴的优点
1)体积小 所需样品微量,适合高通量筛选反应和某些样品来源有限 的反应 2)样品无扩散
21
2015年4月1日
液滴技术
3)反应条件稳定 除了消除样品分子的扩散之外,水分子的蒸发也因油相的 包围而受到抑制,液滴内的反应条件几乎不受外界影响 4)样品间的交叉污染得以避免
硅烷化
表面改性 方法
静态改性 动态改性
聚合诱导 接枝
本体掺杂
共价偶联
9
2015年4月1日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常见流体驱动技术分类[2]
流动驱动技术
机械力驱动
(系统自身机械部件的运动来驱 动流体)
非机械力驱动
(系统本身没有活动的机械 部件)
气动 微泵
离心 力驱 动
压电 微泵
10
电渗 驱动
热气 驱动
光学捕 获驱动
C、液滴的捕获[5,6]
在没有通电时,液滴会沿着主通道流向下游; 通电时,液滴会 产生极化现象,在介电电泳力的作用下液滴被捕获到微孔中
注意: ITO 铟锡氧化物 In2O3 - SnO2 它们的氧化物 具有半导体特 点,通常用它们 做成膜电极.
28
2015年4月1日
液滴技术 4、液滴的应用
随着液滴技术的发展 成熟,对液滴的研究逐步 转向应用,比较成功的例 子包括:蛋白质结晶研究 、酶分析、细胞分析、材 料制备和复杂过程模拟等 。
均相反应器
微化学反 应器 微反应器 微生物反 应器
非均相反应器 生物大分子反 应方向
3
2015年4月1日
2、按载体形式分: 1)芯片微反应器 2)毛细管微反应器 [1] 3)特殊形状的特制微反应器
(3)
(1)
4
(2)
2015年4月1日
微反应器设计及制作
微反应器制作材料
• 常用的芯片材料有: 单晶硅片、石英、玻璃、有机聚合物 如PMMA、PDMS、PC以及水凝胶 优点: 良好的生化相容性、光学性能,表面具有良好的可修饰 性。下表为常见芯片制作材料的基本性能。
14
2015年4月1日
微混合和微反应技术 1、微混合
由于一般微流控装置流体状态以层流为主,因此微流控的 微混合主要依靠扩散
提高层流条件下混合效率的主要原则为:
• 拉伸或折叠流体以增大流体的接触面积; • 利用分散混合设计,通过管路几何交叉设计将大的液流拆 分并重新组合,从而减小液流厚度,实现更有效混合。
5
2015年4月1日
微反应器设计及制作
6
2015年4月1日
微反应器设计及制作
芯片制作
• 玻璃等芯片制作的主要步骤包括: 涂胶、曝光、显影、腐蚀、去胶、键合。
• 高分子聚合物芯片的制作技术主要包括: 热压法、模塑法、注塑法、激光烧蚀法、LIGA法和软 刻蚀法等。
7
2015年4月1日
表面改性技术
为什么要表面改性
15
2015年4月1日
微混合和微反应技术
微混合器的分类汇总[3]
并行叠片 被动式 串联叠片
混沌对流
液滴 磁力搅拌型
微混合器
主动式
声场促进型
电场促进型 其他类型
16
2015年4月1日
微混合和微反应技术
17
2015年4月1日
液滴技术
一种在微尺度通道内,利用流动剪切力与表面张力之间的相互作 用将连续流体分割分离成离散的纳升级及以下体积的液滴的微纳 技术。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操纵微小液体体积的技 术[3]。主要有气-液相液滴和液-液相液滴两种。气-液相液滴由于 容易在微通道中挥发和造成交叉污染而限制了其应用。液-液相液 滴根据连续相和分散相的不同又分为水包油( O/W) ,油包水 ( W/O) ,油包水包油( O/W/O) 以及水包油包水( W/O/W) 等,可以 克服液滴挥发、交叉污染等缺点,因而是微流控液滴技术发展的 侧重所在。
22
2015年4月1日
液滴技术
5)混合迅速 液滴在通道中运动时,在液滴内部将以运动方向为 轴,形成两个循环回流。
23
2015年4月1日
液滴技术
3、液滴的操控技术
1)反应物的引入 A、直接进样 当反应比较简单时,可用注射泵直接将反应物包入液 滴。
24
2015年4月1日
液滴技术
B、毛细管进样 高通量筛选需不断改变液滴的组成和浓度,为实现此目标 ,可将不同的待测样品预先吸入毛细管中,形成一系列体 积较大的液滴,然后将该毛细管与微流控芯片连接在注射 泵的推动下与反应物形成小液滴并开始反应。
18
2015年4月1日
液滴技术
水动力法
水动力法
T型通道法
微液滴生成
气动力法 光控法
电动法
液滴技术
微液滴裂分 微液滴融合 微液滴操控 混合 微液滴分选 微液滴捕获
19
流动聚焦法
共流聚焦法
参考文献[4]
2015年4月1日
液滴技术
1、液滴的形成
水溶液和油同时从不同的微通道中流出,当通道 疏水时,油浸润通道,包裹水溶液形成油包水(W/O )型液滴;若通道亲水,过程相反,形成水包油( O/W)型液滴。
12
2015年4月1日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微流体控制
微流体控制是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的操作核心,在微流控芯 片实验室所涉及的进样、混合、反应、分离、检测等过程 都是在可控流体的运动中完成的。微流体控制主要包括电 渗控制和微阀控制。
13
2015年4月1日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微阀控制
• 特征:低泄露、低功耗、速度快、线性范围广、适应 面广 • 举例:双晶片单向阀 原理图
微流控合成条件选择
指导教师: 选修课程: XX 教授
催化剂制备和表征
汇 报 人: XXX
学号:s20140500X
2015年4月1日
微流控合成条件选择
微反应器设计及制作
表面改性技术 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微混合与微反应技术 液滴技术
2
2015年4月1日
微反应器设计及制作
微反应器的种类
1、按反应类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