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比”\“兴”从民歌走进课堂
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心里
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心里民族音乐是每个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情感和精神。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音乐的流行,许多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和接触相对较少。
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心里,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
本文将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如何让民族音乐深入学生心灵。
一、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民族音乐进入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心里。
一是增加民族音乐课程设置。
学校可以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专门的民族音乐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类型、演奏方式等知识。
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民族音乐,增加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兴趣。
二是举办民族音乐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民族音乐比赛、演出或者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并亲身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
通过活动的形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情感和魅力,从而深入学生心灵。
三是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或者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让他们从中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精神。
通过欣赏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和领悟民族音乐的意境和内涵。
二、家庭教育一是让孩子接触民族音乐典籍。
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典籍,让他们在家中进行阅读和学习。
通过典籍的学习,孩子可以初步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传承和流派,从而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认知。
三、社会环境一是丰富民族音乐资源。
社会可以通过音乐节、音乐会、比赛等活动丰富民族音乐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民族音乐的机会。
通过多样化的音乐资源,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和丰富性。
二是增加民族音乐宣传推广。
社会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和平台,增加对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民族音乐。
通过宣传推广,可以让民族音乐走进更多的人心里,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民族音乐的机会和平台。
民歌有风雅,修辞赋比兴——民歌中赋、比、兴修辞手法的运用探究
民歌有风雅,修辞赋⽐兴——民歌中赋、⽐、兴修辞⼿法的运⽤探究
民歌有风雅,修辞赋⽐兴——民歌中赋、⽐、兴修辞⼿法
的运⽤探究
陈好建
【摘要】【摘要】民歌是劳动⼈民群体智慧的结晶,它与地⽅⽅⾔紧密结合,表现出极强的地域特⾊和民族风貌。
民歌渗透在劳动⼈民⽣活的⽅⽅⾯⾯,运⽤⼀定的语⾔表现⽅式来表情达意,唱出内⼼情感。
因此,民歌中存在较多的修辞⼿法来表现情感。
⽂章通过对经典民歌中的修辞⼿法进⾏分析,以探究民歌⾳乐与语⾔之间的⾼度结合。
【期刊名称】《北⽅⾳乐》
【年(卷),期】2019(039)020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民歌;修辞⼿法;运⽤
引⾔
据记载,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明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化。
在我国民族艺术⽂化宝库中,民歌以⼀种独特的形式存在并⼴为⼈们知晓。
民歌是⼈民在⽣活劳动中所创作的,是表现⼈们内⼼情感和⽣活状态的⼀种民间歌谣,是民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赋、⽐、兴是民歌创作中主要的三种表现⼿法。
赋就是直观的叙述表达,也就通过叙述把⼈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法,赋中⽐兴,或者起兴后再⽤赋。
⽐就是类⽐,跟赋⼀样同为最基本的修辞⼿法,使⽤率较为频繁。
两个事物进⾏相⽐,总归有本质的区别。
从特性上来讲,有起兴和兴中带⽐两种形式;从使⽤上来讲,有打篇头就起兴结束⾮兴和既是兴起⼜是兴结两。
感民族之声,悟民歌之魅——谈民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巫伟彤
感民族之声,悟民歌之魅——谈民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巫伟彤发布时间:2021-06-10T09:29:15.8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作者:巫伟彤[导读] “民歌”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璀璨珍宝,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历经百年代代流传下的无价之宝。
现阶段,基于我国深度践行发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的发展总基调下,一线小学音乐教师同样应主动承担起向下一代传授民族文化的义务责任,增强学生对民歌的认知全面性,促进其可积极担负起继承我国民族文化的社会使命。
对此,音乐教师应立足民歌课堂传授中学生兴趣低下、学习成效提升缓慢等不良现象,通过注重民歌演唱形式、强化民歌情感传感民族之声,悟民歌之魅——谈民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巫伟彤(安徽省合肥市大通路小学安徽合肥 230011)【摘要】“民歌”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璀璨珍宝,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历经百年代代流传下的无价之宝。
现阶段,基于我国深度践行发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的发展总基调下,一线小学音乐教师同样应主动承担起向下一代传授民族文化的义务责任,增强学生对民歌的认知全面性,促进其可积极担负起继承我国民族文化的社会使命。
对此,音乐教师应立足民歌课堂传授中学生兴趣低下、学习成效提升缓慢等不良现象,通过注重民歌演唱形式、强化民歌情感传递、侧重民歌唱腔气韵等可行性执教措施将这些教学问题逐一高效解决,实现学生爱国情怀的牢固树立。
【关键词】民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054-01受时代演变、社会变迁的有力驱动,我国民歌呈现出了种类多元的良好发展态势,且民歌演唱风格同样随之不断增多。
然而,受当前部分小众审美理念的负面干扰,如今民歌的演唱滋生出“万人一腔”等消极性局面,直接禁锢了我国民歌的健康发展步伐。
为预防这种现象对当代小学生的不利影响,导致其对民歌产生片面性认知。
让民歌走进孩子的心里。
让民歌走进孩子的心里北安中学小学部李秀荣(一)提高对民族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民歌是人类传统文化传承的表达形式之一,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学生通过学唱中国各民族的民歌,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用各地民歌的特色旋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指导学生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让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民歌,唱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各民族民歌,在学唱和欣赏各民族民歌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接受各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
当你真正深入接触民歌,用心、动情地歌唱民歌时,学生怎可能不被感染,不被触动?对于学生,正是片刻的感染和深深的触动,才会让音乐烙入他们的心中,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弥散、升华。
如果教师本身没有这样的体验,就不会真正理解民族音乐的情感和内涵,也不能启发学生唱好民歌。
(三)改变对民族歌曲的陌生感民歌不同于流行的歌曲,民歌有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它与我们当代儿童的生活环境相距甚远,从而产生陌生感。
而对于一些流行歌曲,他们却很熟悉,谈起歌手也很了解。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感责任之大。
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得拥有一桶水。
每首民歌都像是一个小故事,因为它是民间的歌,是劳动人民的歌,是唱人们生活、劳动和情感的故事,只有老师熟悉歌曲,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了解、学唱歌曲,让学生喜欢唱民族歌曲。
(四)我的点滴收获1、学习民族歌曲首先帮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可以选用几个方面入手,在学生心里建立对歌曲的整体感,对歌曲的认识更加的丰满,从而让学生增加对歌曲的喜爱。
(1)、介绍歌曲所属的民族及词曲作者(2)、民族服饰(图片)(3)、民族饮食和土特产(图片)(4)、民族乐器和经典乐曲(图片)(5)、民族节日和集会活动(图片)(6)、民族标志性建筑(图片)(7)、学习民族舞步、创编简单舞蹈动作(8)、民族人物、故事等等。
2、运用衬词展开对整首歌曲的教学。
浅谈会宁民歌走进中小学课堂的现实意义及实施方法
浅谈会宁民歌走进中小学课堂的现实意义及实施方法作者:姜丽琴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15期摘要: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的关注与保护,一些民歌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为了保护与传承当地的这种珍贵的遗产,先后实施了把民歌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这一教育政策。
本文以《会师山歌》为例,阐述了在当下这个时代,让民歌走进课堂,对民间文艺的保护和传承意义及对中小学生的历史教育意义。
关键词:会宁民歌中小学生传承保护民间文艺会宁民歌是会宁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运用会宁方言,通过口传心授,并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民间音乐,是充满才情与智慧的艺术创造。
会宁民歌作为民间口头传唱,表达该地区劳动人民生活情感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有着悠久的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会宁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为丝绸之路重镇。
会宁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山塬峰峦,梁峁沟川,地形独特,四季分明。
境内由汉、回、东乡、藏、哈萨克、蒙古等多民族杂居。
在历史长河中,战事和通商使南北文化融合,东西文明渗透,流传下灿烂历史文化的同时,形成了独特而丰富多彩的会宁民歌,而这些民歌大都散落民间,流传乡野,随着一些民间艺人的逐渐老去和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致使其几近失传。
近些年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愈来愈被国家和地方政府意识到。
会宁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革命圣地,近年来正在朝着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奋力迈进,会宁是教育大县,又是农业人口居多的县区,年末归乡年初外出的青壮年务工人口居多,民间老艺人年岁的渐增及不断故去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生自然而然成了会宁民歌传承的生力军,会宁民歌走进中小学课堂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2]一、会宁民歌的分类、风格特点及经典民歌例举会宁民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
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唱的歌,刚劲有力,一般具有指挥劳动、消除疲劳的作用。
如《夯歌》中所唱的“打夯的呀/往高哩抬呀,哎呀哎嗨夯呀,往高哩抬呀/呀夯一呀夯呀”。
民歌进课堂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歌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我校开展了“民歌进课堂”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对民歌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4. 促进民歌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
三、活动内容1. 民歌知识讲座邀请音乐专家为教师和学生举办民歌知识讲座,介绍民歌的历史、特点、分类以及著名民歌等,让学生对民歌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民歌教学研讨组织教师进行民歌教学研讨,共同探讨如何将民歌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研讨内容包括民歌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评价的制定等。
3. 民歌演唱比赛举办民歌演唱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舞台表现力。
比赛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参赛曲目不限,要求具有民族特色。
4. 民歌创作与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民歌创作与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活动包括民歌改编、歌词创作、旋律创作等。
5. 民歌课堂展示开展民歌课堂展示活动,让教师分享民歌教学经验,互相学习、借鉴。
展示内容包括民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
四、活动实施1. 活动前期准备(1)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地点等。
(2)邀请专家、教师、学生参与活动。
(3)筹备活动所需物资,如音响设备、比赛场地、奖品等。
2. 活动实施过程(1)民歌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民歌知识,提高学生对民歌的认识。
(2)民歌教学研讨: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共同探讨民歌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3)民歌演唱比赛:举办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4)民歌创作与表演:组织学生进行创作与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民歌课堂展示: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互相学习、借鉴。
浅议民歌走进初中音乐课堂的优势和演绎方式米悦寒
浅议民歌走进初中音乐课堂的优势和演绎方式米悦寒发布时间:2023-05-31T07:13:10.027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6期作者:米悦寒[导读]陕西省商南县初级中学 726300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璀璨无比的民族文化,其中“音乐”便是璀璨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音乐是维系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传递中华民族感情的接力棒。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无论经历过任何变迁,音乐始终能够穿越时空,一首音乐能够让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音乐还具有社交、审美、陶冶情操等功能。
可以说,音乐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攻不可没的作用。
尤其是新课标背景下,教育界大力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开展好音乐教育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课标教育理论的支撑下,我们可以尝试将民歌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中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弘扬地方文化,还可以让广大中学生培养家乡情感,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看来那么民歌走进音乐课堂是很有必要的,民歌走进课堂有哪些作用,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演绎,是一个不得不值得去探讨的问题,我认为:一、学习民歌有哪些优势:相对传统的音乐课来说,学习民歌不仅是音乐课有益的补充,而且还有以下作用:1.学习民间歌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它。
民族民间音乐距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远,如何拉近它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充分感受各种体裁民歌的风格特征及作用,是老师们要考虑的。
例如,在学习《凤阳花鼓》这首歌曲时,老师不仅要简单介绍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流传地域及由来,让学生感受歌曲节奏和旋律的特征。
最重要的是启发他们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淮河两岸人民在旧社会饱受剥削和压迫,又深受淮河洪涝之害,过着“身背花鼓走四方”的流浪生活。
民歌的产生与当地方言、地理环境、民间风俗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授课前要充分的备课,了解学习地方方言,搜集各地风俗民情,并结合民歌中的某些特性因素进行分析讲解。
民歌如何有效促进音乐课堂教学
民歌如何有效促进音乐课堂教学发布时间:2021-05-20T11:28:52.43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上作者:张济敏[导读] 在我国的多元音乐文化当中,传统民歌是其中的文化精髓,往往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民间不断流传和传承下来的一种艺术,具有着较强的价值性。
所以,在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展现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音乐课程教学当中加强民歌的有效融合,对教学的开展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对民歌的魅力和价值更好的挖掘。
宜宾市翠屏区凉姜中心学校张济敏摘要:在我国的多元音乐文化当中,传统民歌是其中的文化精髓,往往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民间不断流传和传承下来的一种艺术,具有着较强的价值性。
所以,在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展现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音乐课程教学当中加强民歌的有效融合,对教学的开展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对民歌的魅力和价值更好的挖掘。
关键词:民歌;中小学;音乐课堂;促进前言: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动,在教育领域当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使得音乐学科的地位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通过民歌的融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丰富课程内容,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民歌之美的认知和感受,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凸显学生地位,展现民歌之美在音乐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取乐理知识,也能够让学生受到美的体验,艺术的感染和熏陶等等[1]。
所以,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就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传统民歌的弘扬和传承等等,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对民歌之美进行认识,达到理想当中的音乐教学效果。
例如,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大田栽秧行对行》这首民歌引入进来。
教师在课前就可以提前为学生设置主题,让学生在课前对歌曲背景进行了解。
这首民歌具备着曲调优美,感情动人,情景刻画细腻的优点。
民歌有风雅,修辞赋比兴——民歌中赋、比、兴修辞手法的运用探究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民歌有风雅,修辞赋比兴——民歌中赋、比、兴修辞手法的运用探究陈好建(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广元 628000)【摘要】民歌是劳动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它与地方方言紧密结合,表现出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貌。
民歌渗透在劳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一定的语言表现方式来表情达意,唱出内心情感。
因此,民歌中存在较多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情感。
文章通过对经典民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以探究民歌音乐与语言之间的高度结合。
【关键词】民歌;修辞手法;运用【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引言据记载,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
在我国民族艺术文化宝库中,民歌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存在并广为人们知晓。
民歌是人民在生活劳动中所创作的,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和生活状态的一种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赋、比、兴是民歌创作中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观的叙述表达,也就通过叙述把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比就是类比,跟赋一样同为最基本的修辞手法,使用率较为频繁。
两个事物进行相比,总归有本质的区别。
从特性上来讲,有起兴和兴中带比两种形式;从使用上来讲,有打篇头就起兴结束非兴和既是兴起又是兴结两种形式。
在民歌中,赋、比、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赋”在民歌中的运用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曾说:“诗有六义,其二曰‘赋’,所谓‘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赋的主要表现手法有直叙、铺叙、渲染等,其实质是用语言叙述事物来表现情感,也就是说,赋是用相对整齐的语言、语句对事物、情感等进行具体的描述,使民歌中的语言艺术魅力得到增强。
(一)在我国各个地区的民歌中,较为常见的是直接表达内心的“赋”赋是以直观的方式描写所接触的事物而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文字创作手法,在民歌创作中占有很重的地位。
例如陕北民歌《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的歌词:“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想起了妹妹心发慌;你掏苦菜崖畔上站,把我们年轻人的心扰乱;你在那个山我在那个沟,拉不上话话招一招手。
民歌教学的深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让民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民歌教学的深度实践出发,探讨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歌文化。
二、民歌教学的意义1.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民歌教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优秀传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学习民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
3.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歌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民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4.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民歌教学可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民歌教学的深度实践策略1.挖掘民歌资源,构建民歌课程体系(1)搜集整理民歌资料,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形成民歌教材。
(2)根据民歌的特点,将民歌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抒情民歌、劳动民歌、民间故事民歌等,构建民歌课程体系。
(3)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课程,如山歌、小调、民间舞蹈等。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民歌教学效果(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音频、图片等,直观展示民歌的艺术魅力。
(2)开展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民歌演唱、表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入专家讲座、观摩演出等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3.注重民歌传承,培养民歌传人(1)邀请民歌传承人走进课堂,为学生传授民歌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2)开展民歌传习班,选拔有潜力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培养民歌传人。
(3)鼓励学生参加民歌比赛、演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加强学科融合,推动民歌教学发展(1)将民歌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音乐、历史、地理等,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2)开展民歌研究,挖掘民歌的文化内涵,为民歌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把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
把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壮族的民歌是他们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将壮族的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也能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小学音乐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认知。
在音乐课堂中,通过播放壮族的三声部民歌的录音,让学生们聆听和欣赏这种独特的声音,了解壮族的民歌是如何演唱的,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情感。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故事来介绍壮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让学生们对壮族的民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小学音乐课堂可以通过教授壮族的三声部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作能力。
在学习民歌时,可以让学生们分成三个声部,分别演唱不同的音符,从而实现声部编配和和声效果。
通过指导学生们掌握正确的节奏、音准和音域,培养他们的音乐感觉和自我表达能力。
在合唱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配合,形成和声,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
小学音乐课堂可以设置一些相应的活动,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壮族的民歌。
可以组织学生们走进壮族社区或者请来壮族的传统艺术团体,进行现场教学和演出。
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和体验壮族的歌舞表演,与当地的壮族艺术家互动交流,加深对壮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小学音乐课堂还可以通过创编和改编壮族的三声部民歌,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可以引导学生们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加入一些简单的乐器伴奏或舞蹈动作,使得音乐更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将壮族的民歌与其他民族的音乐进行融合,开展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浅谈五河民歌走进高中音乐课堂
浅谈五河民歌走进高中音乐课堂五河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段,历史悠久,环境优越,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河民歌是五河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史书般的价值,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理开发,利用本地的艺术文化教育资源,让民歌走进高中音乐课堂,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保障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五河民歌资源现状五河地处淮北平原和皖中丘陵之交,境内有淮、浍、漴、潼、沱五条河流,可谓“鱼米之乡”。
在本地区流传有号子、秧歌、小调、风俗歌等多种民歌形式,其中以小调最具特色,数量最多。
五河现有民歌上百首,其中《摘石榴》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五河民歌的代名词。
2006年,五河民歌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五河名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足以证明:五河民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很好的艺术生命力。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成独特的五河方言,同时受南北文化的影响,进而形成五河民歌南北兼容、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二、合理开发五河民歌资源合理开发五河民歌资源,有利于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和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发掘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再现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一)发掘五河民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从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民歌入手,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摘石榴》、《打菜苔》、《五只小船》等有一定知名度且曲调易学易唱的民歌。
通过欣赏、学习可了解传统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桎梏,从而珍惜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二)发掘五河民歌的时代精神内涵。
筛选出具有时代性、生产性以及知识性的民歌,如《花赞》、《骂保长》、《对花名》、《四季颂淮北》、《抗战赶上新阶段》、《钱杆舞》、《八路军在前线》、《五河五条河》等,这样的内容题材适合校园环境传唱,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自主探究,发掘更多的民歌潜资源。
发动学生向老一辈请教有关五河民歌的发生发展情况,竞说民歌背后的故事,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发动学生利用寒暑假组团下乡采风,挖掘更多潜在的民歌资源。
将本地民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具体做法和意义
将本地民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具体做法和意义摘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南人,我对于本地的民歌文化尤为喜爱,安康民歌源远流长,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曲调优美、歌词质朴,能最深切的表达人民的心声,真实而形象的反映了安康地区人民的历史、文化、生活。
在大学音乐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课时量供学生学习安康民歌,但我认为如此优秀的文化资源应做更加广泛的普及,应当“从基础教学做起”,“从小做起”,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安康本地的民歌文化。
1、本地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我发现本市小学音乐课理论讲授方面均按照统一教材来进行安排,教学内容当中的乐理知识讲解、音乐史讲授、名作鉴赏都是合理且必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从理性和感性方面了解音乐,培养对于严肃音乐的最初认知。
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演唱的歌曲大多是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创作的革命歌曲和儿童歌曲,此类歌曲在中国音乐史中有一定的地位与艺术成就,但我认为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可适当拓宽思路增添新的歌曲形式2、将安康民歌引入音乐课堂的具体实施办法(1)注重师资培养音乐教师是传播安康音乐文化的中坚力量,是提高安康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
要将安康民歌作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校内音乐课教师对安康民歌有一定掌握,做到“会唱”和“会分析”;要有一定曲目量的积累,还需要了解歌词里讲的究竟是什么,体现了安康地区什么样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
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传统音乐专家和民间艺人传经送宝,对音乐教师进行安康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激发他们对安康音乐文化的浓厚兴趣,使之具有主动学习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意识。
(2)合理选择曲目安康民歌数量众多,内容、形式、题材丰富多样,小学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因此在选择时需要以“适合小学生演唱”为标准。
我认为选择歌曲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①篇幅短小,旋律简单;②歌词内容“健康”;③兼顾趣味性。
(3)引导学生学习民歌①教唱民歌教唱民歌是小学音乐课堂中民歌教学的核心内容。
倾听民族之声 感悟民族魅力——让民族音乐走进音乐课堂
言 之 不 足 则 歌 咏之
情 感 在 远 古 时 期 最 原始 的 音 乐 是 声 乐 歌 唱 作 为 古 代
重噩 的 音乐 形 式盛 行 雅 颂 三部 世 据 史 书记 载 《 经 》分 为 诗 风 其 中共 记 录 了 3 0 5首歌 曲 也 就 是 我
学 生 的 进 行简 单 创 作 的 我 选 了 些 学 生 熟 悉 的诗 歌 《 登
由此 看 来 音 乐更 能 抒 发 人 的
鹅 》 《春 晓 》等 就 出现 我 们 音 乐课 堂 中 。 这 些令 人拍 案 叫 绝 的 佳句 长 久 传 唱 不 衰 的经 典 加 之 与 优 美 的旋 律 相 结 合 使 音 乐 课 堂 韵 味 更 足 . 曲儿 更 美 。 如 果我 们 想 让 自己 的 课 堂 更 生动 的 话 我 们 可 以 引导
关键词 :民族音乐 京剧 荆楚王化
随 着 京剧 进 课 堂 的 呼 声 加强 民族 音 乐 教 学 是 当下 中
群 乌 争 鸣 的意 境 。 让 学 生 感 受 和 理 解 他 的 深 远 的 意 境 在 音 乐 多 元 化 的 时代 中 诗 词 音 乐 已经 悄 悄 地 走 进 了 我们 的生 活 与 学 习 中 很 多作 曲 家 将 诗词 与 现 代 新 音 乐 进 行 了再 创 作 于是 有许 多琅 琅 上 口 的诗 词 被 搬 上 了 音 乐
民族 音 乐 是 我 国 各族 人 民在 数 千 年 的 历 史 中创 造 的 音
乐 以其 博 大 精 深 绚丽 多 彩 闻 名 于 世 我 国 的 民旅 音 乐
中 国 艺 术 重 写意 中国 音 乐 踉 诗词 国画 好 象
棵
集 中 着 中华 民 族 的伟 大 精 神 凝 聚 着 民 族艺 术 的精 华
把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
把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作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壮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其中民歌是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民歌的特点鲜明,旋律优美,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将壮族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
本文就如何将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进行探讨。
一、了解壮族民歌的特点在将壮族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之前,首先要了解其特点。
壮族民歌是以古典三声部为基础,通过“听觉记谱”传承的,具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它的表现形式十分多样化,有独唱、二重唱、三重唱等形式。
壮族民歌讲述的主题丰富多彩,有情感、生活、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壮族民歌中的唱法也很独特,其中的“顶音”和“入音”是壮族民歌的特色唱法,其它的唱法还包括慢咏、连音、颤音等技巧。
二、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壮族民歌在选择将壮族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时,需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歌曲。
由于小学生的音乐功底较浅,故需要选择节奏简单、旋律优美、歌词简单易懂的歌曲。
例如:《山歌唱起来》、《踩高跷》、《牛郎织女》等。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在授课时,可以采取听唱、学唱、分组合唱等多种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先进行听唱,感受壮族民歌独特的旋律和唱法。
接着,教师可以逐步教授其唱法和歌词,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学唱。
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唱,发扬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协作能力。
四、与多元文化相融合小学音乐课堂是一个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
在将壮族民歌融入课堂时,应该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展现音乐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丰富性。
例如,在学唱壮族民歌的过程中,可以介绍壮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服饰、节日习俗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了解壮族文化。
结束语:总之,将壮族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仅可以用充满民族风情的音乐丰富课堂内容,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多元文化素养。
我们应该在注重全球化的今天,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多元文化素养,让小学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用民歌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悠扬民歌》教学教案
用民歌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悠扬民歌》精品教学教案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民歌作为一种表现民族音乐的重要形式,也是较好的反映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教育中,如何将优秀的民歌传承下去,如何通过民歌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引用《悠扬民歌》精品教学教案为例,探讨用民歌教育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方法、意义及如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悠扬民歌》精品教学教案介绍《悠扬民歌》精品教学教案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音乐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的音乐教学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苗、瑶、壮、侗等代表性民族的音乐。
总体来说,《悠扬民歌》精品教学教案主要分为前导,入口,拓展这三个板块,通过阅读、观看、聆听、自我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深入体验民歌文化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修养。
二、民歌教育对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民歌作为一种表现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既具有浓郁的历史遗产,又具有推陈出新的可塑性,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呢?以下是民歌教育对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的几个途径:1.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通过对不同民族音乐的比较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对不同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音乐形式、音乐元素等有更深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以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歌曲,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2.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族文化民歌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文化无论是在银河争霸还是其他特殊场合中的作用,帮助他们加深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族文化,从而培养出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究民族文化的兴趣。
3.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学习民歌,让学生了解和反思一些社会问题,引导他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以及反对不公正的现象,深刻地体会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如何增加学生对民歌教育的学习兴趣学生如何对民歌教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几种实用的方法:1.掌握好民歌教学策略老师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掌握音乐知识程度,设计好民歌教育的教学策略,使得他们可以轻松地接受和理解课堂上的内容。
让多姿多彩的民歌走进儿童心灵
音 乐是- - D艺术 , 是艺术就要学会欣
赏。 廖乃雄也说过 : “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
于审美教育。 离开 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 则, 音乐教 学就可 能沦为机械 、 僵 化和 纯 技的境地。 ” 的确 如此 , 音乐这门学科最重
、
联系生活 。 找 到 生 活 的 痕 迹
生 活造就 了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 等 同于语言 的语调 、 语句 等 , 表达 的是 曲
文 学作 品是如此 , 音乐作 品亦是如此 。将 作者 的心声 。我们 中国是个泱泱 大国 , 共 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 的审美观 。 中国是个 音 乐和社会 生活 有机 结合 , 是音 乐学科 人 有 5 6 个 民族 。 不同 民族 、 不 同地域 的方言 多 民族国家 , 各个 民族都有 属于 自己的 民
有责任带领孩子 去领 略不同风 格的 民歌 , 频, 并引导学生回忆 自己所看到过的农 民 是歌词 中“ 杨柳 叶子青啊 ‘ 口虐 ’ ( n i a ) ” 中 音 乐教 师可从联 系生活 ,找 到生活 的痕 通 , 是 著名 的鱼米之 乡 , 麦 子是我 们家 乡 常 生活 中的语气 词 , 有“ 很” 的意思 , 它的
. : 上多 姿 多 彩 的 民 歌 走 进 儿 童 心 灵
●江苏省南通市滨海园区北兴桥小学 朱 勇
摘要 :民歌与其他音 乐形 式相 比, 无 走 进 民歌 。
美。 民间常有一种说法 “ 宁和江苏人吵架 ,
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 表达方式上 , 都 是和 日常生活最贴近 的。作 为音乐教师 , 感 受祖 国各种风 味的音 乐文化 。 在教学中 迹; 读 懂语 言 , 听懂 民歌 的 心声 ; 学会欣 上民歌 , 学会欣赏 民歌。 关键词 : 民歌 生活 语言 欣赏
把民族民间音乐引进课堂作用
把民族民间音乐引进课堂作用《大田栽秧行对行》却具有自己的唱腔特点。
它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土家山歌民族调式,四个乐句的落足音分别是2→5→5→1。
旋律清新明亮,歌词贴近生活,朗朗上口,山歌韵味十足,学生发自内心情感,唱出了土家人民热爱劳动丰收喜悦之情更为真切。
唤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加爱自己的家乡。
通过听、看、奏、赏,学生了解到土家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大田栽秧行对行》斐声海外,老师的大胆创新使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十分浓厚,学生更清楚的看到了乌江三峡百里画廊无不闪烁土家族的智慧之光。
在馥沃芬芳的民间土壤里铸就土家人民的民族艺术和审美情操。
二、创设美的教学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我们农村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只好用自己的手提电脑课上课,利用适当的音乐软件进行音乐教学可以使音乐教学活动更具开放性、互动性、更富创造性,它能使抽象的变的直观,呆板的更变得生动,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更活跃,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充分体现新课标新标新课堂价值。
音像电教的魁力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爱听、爱看、好奇心强。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如自制的课件Ⅰ是原汁原味的栽秧歌,老艺人手中拿着三弦自弹自唱,年轻的小伙子手中拿着简板,边唱边敲打节奏,他们穿着民族服装,赋有特色的演唱,把学生吸引住。
在听赏的过程中,学生情不自禁随音乐摇头晃脑,韵味十足,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接着老师引导他们了解土家山歌的特点,学生会准确的说出土家山歌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
向学生介绍唱《大田栽秧行对行》有着特别意义,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来之农村,他们的父母大多数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年都要忙于春耕秋收,这首体现了老百姓的生活,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让学生听了,引导他们去理解歌曲的意图,体会到他们父母亲起早摸黑在田里干农活是多么的辛苦呀,通过一幅幅劳动画面去唤醒哪些学困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去努力拼搏学习。
当这些画面实物,音乐都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都有摸一摸、奏一奏的冲动,学生带着这种好奇心,我出示了课件Ⅱ——《土家汉子》,这首歌曲描写了土家族浓浓的生活习惯,也体现了土家汉子的热情好客与壮志豪情,歌词“土家的汉子呀,脚板宽哟喂,踏矮高山路哟,踩碎大河滩哟喂,土家的汉子吔,肩膀宽哟喂,上山呀挑重担,下河能拉纤,扁担吔闪悠悠,纤绳悠悠闪,汗水呀似山泉似山泉哟,呀吇喂,土家的汉子嘴角宽哟喂,喝酒用大碗,说话不转弯,誓言呀如铁打,喜怒挂腮边。
民歌进课堂课题计划
民歌进课堂课题计划1. 引言民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歌文化,激发学生对于民歌的兴趣,本课题计划将民歌引入课堂,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民歌的魅力。
2. 目标和意义本课题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学生对民歌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对民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情绪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素养。
通过将民歌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学唱和创作民歌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高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集体合唱等活动,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本课题计划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民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和代表作品;•学唱民歌的技巧和方法;•创作简单的民歌歌词和曲调;•合唱和演唱民歌的技巧。
3.2 教学方法本课题计划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介绍民歌的背景知识和基本概念;•听歌欣赏:通过播放录音或视频,让学生聆听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民歌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学唱练习: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跟唱,逐渐掌握民歌的曲调和发声技巧;•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创作,编写民歌歌词和曲调;•合唱演出: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演出,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4.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于本课题计划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课堂小测:通过课堂练习和小测验,考察学生对于民歌基本知识和技巧的掌握情况;•创作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创作,评估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合唱演出评估:评估学生在合唱演出中的表演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实施计划本课题计划的实施计划如下:•第一阶段(1-2周):介绍民歌的背景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民歌欣赏活动;•第二阶段(3-4周):学唱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曲目,并进行相关技巧训练;•第三阶段(5-6周):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创作,并进行合唱演出准备;•第四阶段(7-8周):合唱演出展示,总结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比”\“兴”从民歌走进课堂
刘勰《比兴》篇云:“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在诗歌教学中,比兴向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不妨借助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来做导入或示例,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一)比,即以此物比彼物亦即现代的比喻。
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通篇用比的:
(1)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
……
(2)民歌《公社是棵常青藤》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
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
……
这两首歌通篇用比,浅显生动,把深奥、抽象的社会关系——党群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化为几个简单的比喻,易学易记,易理解。
(二)兴,即起兴,常用在诗歌的开头,以渲染,烘托,触景生情,和谐音韵。
(3)《东方红》(陕北民歌李有源词)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首句“东方红,太阳升”用的是“起兴”的手法:用“红日初生,其照大光”的景象引出一代伟人毛泽东,如冉冉而生的太阳一样,给人民带来了温暖、光明和希望!
(4)《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陕北民歌陕西文艺工作者集体词)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呀毛泽东。
……
边区人民对毛泽东的仰慕与感激之情在“高楼万丈平地起”的气势中顿生,伟人的英姿在“盘龙卧虎高山顶”之中挺立。
再如,江西民歌《十送红军》,“一送、五送、九送”几个部分之间,分别引用了“野鹿悲鸣、鸿雁传书、黄连心苦”几个具体的中国文化物象进行暗喻,这些
似与送别红军本无关联的物象,却用兴极妙。
移步换景之间,既突出了送别红军一程又一程的依依不舍,又完成了各个句群之间在时空上的连接。
起兴手法的使用还可以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三)通篇用比兴的。
所谓“比兴”,即比喻和起兴并用。
(5)《咱老百姓》(作词:张俊以云剑作曲:戚建波)
都说咱老百姓是那满天星,群星簇拥才有那月光明;都说咱老百姓是那黄土地,大地浑厚托起那个太阳红;都说咱老百姓是那原上草,芳草连天才有春意浓;都说咱老百姓是那无边的海,大浪淘沙托起巨轮行。
天大的英雄也来自咱老百姓,树高千尺也要扎根泥土中。
……
整首歌曲用尽“比兴”,自然界中带特殊意义的物象被拿来,构成歌曲瑰丽的景观,也将生命意义、人生感悟与社会价值等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的阐述明白。
有人说:要烹调可口的菜肴,最离不开的调料是味精;要创造精美的诗文,最需掌握的技巧是比兴。
要准确的理解古代诗歌的精妙内涵,最需要的是能熟练解读文中技巧的使用。
古代诗歌中的“比兴”好比诗文创作的“味精”。
只有掌握了它神奇而又灵妙的调和作用,才能读出诗文等“精神菜肴”中的灵动天成,妙趣横生。
借助民歌这种常见的艺术形式,我们就能剥茧抽丝,去把握作品中的脉动,去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和作品内涵的广大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