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六章 结论:走向公共决策的科学
第十六章结论:走向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一、概念题1.政策合法化(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合法化是指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政策合法化包括三方面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法定的决策程序在政策合法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立法过程,它遵循的就是立法程序。
2.政策民主化答:政策民主化是指必须保障广大公众和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整个过程,从而在公共政策中反映广大公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参与的程序和社会环境。
3.政策科学化答:政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决策,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严格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而确定一个明确而正确的政策目标,并且选择一个完全能够实现该政策目标的有效方法。
二、简答题1.什么是公共政策合法化?怎样才能实现公共政策合法化?答:(1)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内涵公共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的公共政策主体为使特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性基础和地位而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政策方案予以审议、批准,将其转化为正式政策,以获得社会和公众认同和遵循的行为过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内涵和外延:①公共政策合法化是有目的性的行为。
其目的就在于使最终确立的公共政策方案获得公认的合法地位,使其转化为合法有效的公共政策,获得人们普遍的认可、接受和遵照执行的效力,从而减少政策执行中的阻力,最终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五章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五章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第十五章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一、概念题1.定量分析方法。
(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定量分析方法是指借助与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概率论以及帮助决策的决策理论来进行逻辑分析和推论。
它适用于系统结构清晰、收集到的信息准确、可建立数学模型等情况。
根据决策类型的不同将定量分析法分为两类,即确定型的分析方法和随机分析方法。
其中确定型的分析方法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网络分析技术,而随机分析方法包括:排队论、马尔柯夫分析、决策树等属于这类技术。
2.精英决策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精英决策模型将公共政策视为把握统治权力的政治精英们的价值偏好。
其主要观点是: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及其行动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作用。
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们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行政官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
具体涵义为:(1)公共政策不反映公众的要求,而反映精英的兴趣和偏好。
因此,公共政策的变革和创新只是精英们对其价值观重新定义的结果。
(2)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公众的情感往往被操纵在精英们的股掌之中,公众对精英价值观的影响微乎其微。
精英与公众的沟通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3)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精英集团有着一致的认识。
也就是说,它们对基本的“游戏规则”具有共识,对社会制度的延续看法一致。
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存在就依赖于精英集团的这种共识,它们反映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政策方案只有与此相符才可能进入政策议程,得到决策层的认真考虑。
3.德尔菲预测法答:德尔菲预测法是在专家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对专家预测意见进行总结概括而达到对未来趋势把握的一种专业预测方法。
德尔菲预测法的特征:①以专家意见为基础,预测过程必须有专家参与,不论哪一层次的专家,只要参与了预测,其意见就必然占有一定的比重。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5-8章)【
第五章政策工具1.简述政策工具的兴起及其原因。
答:(1)政策工具的兴起①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②对政策工具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说政策研究一开始就伴随着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政策工具的重视源于政府对自身行动及其影响的关注。
对政策工具的兴趣的增加使得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根据目标和手段之间的联系来思考,这种转变被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治理的最为重要的进步之一。
(2)政策工具兴起的原因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政策工具的兴起大学学者与政策工具领域的实践者(实际操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比如说高校法律学者同时也参与实际生活中法律的制定、执行、评估以及终结等过程。
这种学术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刺激了更多的学者投身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因此,推动了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②政策工具的兴起是政策执行的现实需要近代以来,政策执行难度和复杂性程度的大大提高以及政府职能的扩张,导致对政府管理相关知识的需求增大,这就要求对政策问题做更多的科学与实证分析和研究。
由于政策工具研究致力于如何把一个简单但却难以回答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因此,根据政策目标和途径来进行思考使政策工具研究为公共管理做出了实际贡献。
③工具研究途径的倡导者长期以来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持对福利国家的某些政府部门的不满使人们对政策失败的分析予以更多的关注。
解决政策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发展一门政策工具理论并将它付诸实践。
2.政策工具研究有哪些基本途径?答:政策工具的研究主要有四种基本途径(1)工具主义①这种途径又称古典途径。
它认为,人们知道一种特殊的工具,了解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这种工具的效果已被证明或具有十分的现实性;人们在大部分可预测的环境中可以期待其产生效果;并且,恰当的工具可以将政策失败转变为政策成功。
因此,政策工具研究应弄清工具的属性与特点,以便辨别、提炼少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工具,扩大其应用范围。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章政策活动者【圣才出品】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章政策活动者【圣才出品】第三章政策活动者1.简述官方政策活动者的政策角色及其相互关系。
答:(1)政策活动者的政策角色①立法机关立法机关在西方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其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
a.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立法机关通常能够在独立决策的意义上行使立法权;b.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是我国政策制定及立法的主要机关,也是政策执行和监控的制约机构。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有着两个重要的职能:a.把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及其政治路线、政治纲领、政治意志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其成为国家的意志——国家权力的灵魂;b.建立政府权力体系——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②行政机关a.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执行,政府的效能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行政领导尤其是总统。
总统在进行立法和政策领导方面的权威大大加强,国会的立法往往将重大的决策权授予总统。
第一,行政机构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巨大,这不仅在于行政机构是政策执行的主导机构,而且在于其日益参与政策制定的事务;第二,行政部门自己可以制定某些法规或政策(尤其是行政法规),而且可以使别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或政策不起作用;第三,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行政部门还是立法或政策建议的重要来源,不仅积极提交法案,而且主动进行游说,向立法机关施加压力,以让他们采纳有关的建议。
b.在我国,政府作为管理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机关不仅是政策执行的主要机构,而且有权根据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制定出的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具体性。
指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的具体化,它们要体现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出的政策的基本精神;第二,补充性。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章 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1.什么是政策科学?如何看待它的学科性质?答:(1)政策科学一般地将政策科学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政策科学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①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政策科学不是现有的某一学科的更新,而是一个全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具有综合、交叉的特点。
与此同时,政策科学并不是由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拼凑堆积而成的,而是在新的学术框架中将种种知识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②政策科学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政策科学是一门行动取向的学科,它是适应人类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需要而产生的。
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政策实践或实际的政策过程,它的目的和功能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为政策实践服务。
政策科学既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③政策科学不仅是一门描述性学科,而且是一门规范性学科说它是描述的,是因为它同样追求有关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和结果的知识;说它是规范的,是因为它重视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创造和批评有关的公共政策价值的知识主张,或推荐应该采取的行动过程。
④政策科学是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软科学是指那些以阐明现代社会复杂的课题为目的,应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包括人和社会在内的广泛对象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知识领域。
政策科学已成为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甚至可以说是当代软科学的核心。
2.如何评价公共政策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答:公共政策研究的包括两种范式:(1)政策科学范式①政策科学的特征在拉斯韦尔看来,政策科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a.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它涉及个人的选择,必须以民主体制作为前提;b.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它必须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数据建立起可检验的经验理论;c.政策科学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即它所选择的政策分析模型必须在时问和空间上加以明确的记录;d.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它要依靠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确立自己崭新的学术体系;e.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后者的实践经验对于政策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f.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建构”的概念,它以社会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所以必须建立起动态模型。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章 政策与政策系统 【圣才出品
上篇政策系统第二章政策与政策系统一、概念题1.政策链(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同一系列的决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但其中一、二项政策在形态上更具有完整性,在内容和功能上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起着统摄全系列的政策的作用,从而使得同一系列的政策环环相扣,如同一个链条。
2.公共政策(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研;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这个定义所揭示的公共政策的内涵有如下几点:①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般特征。
②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权力意志的表现。
③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3.元政策(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2011年研)答:(1)元政策,或者叫作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2)元政策的基本功用在于保障其他各项政策遵循同一套政策理念、谋求实现统一的政策目标。
因此,它是关于政策的政策。
认识到元政策或总政策的这一功用,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是至关重要的。
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②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③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二、简答题1.什么是公共政策?它有哪些特征?答:(1)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和其他公共权威组织为实施政治统治和社会公共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或行动准则。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它有哪些构成因素?答:(1)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
(2)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①决策权力决策体制通常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分享和行使权力尤为关键:a.选举(的范围);b.反对的自由。
②决策程序指由前后相继的步骤、环节与活动所构成的决策形成过程。
③决策规则和方式指政策形成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投票方式。
一个“有效率的决策能否出台不是取决于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智慧,而是取决于决策规则”。
(3)公共决策体制的作用①科学合理的公共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②在决策中规范决策活动,降低决策成本,使决策方案科学、可行。
2.公共决策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答: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
(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按照掌握最高决策权的人数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具体表现为:①首长制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最高决策权归某个人单独掌握的一种决策体制。
现代总统制国家,如美国,行政权由总统掌握,这就是一种首长制。
首长制的利弊:a.决策权集中,决策果断、迅速、高效;b.易导致个人专断,滥用决策权,以及由于个人能力问题而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
②委员会制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是指最高决策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集体负责的一种决策体制。
瑞士是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委员会制的利弊:a.集思广益,考虑周密、分工合作,发挥群体的力量进行决策,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b.易导致决策缓慢,办事拖拉,无人负责,效率不高。
(2)集权制和分权制按照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可以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具体表现为:①集权制集权制是指决策权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只能根据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体制。
集权制的利弊:a.制定政策时,能够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政策执行通畅高效;b.易导致上级机关独断专行,不考虑下级机关的实际情况,束缚下级机关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政策的执行。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公共政策2.利益团体3.政策监控4.系统分析5.创造性思维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政策系统运行有哪些环节?2.分析大众传媒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与作用。
3.头脑风暴法的程序及要求包含哪些内容?4.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5.政策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论述如何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进行治理?2.论述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督机制?四、分析题(25分)公开信息显示,2004年上半年,全国煤矿事故就死亡2672人,同比上升3.3%,其中特大事故死亡704人,上升114.6%,事故频发背后,干部参股煤矿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广东“8·7”大兴矿难发生后,一处煤矿现场有关部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矿难发生与官煤勾结有关。
这起事故也促成了国家出台干部撤资煤矿的紧急通知。
2005年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其中规定“凡已经投资入股煤矿(依法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自《通知》下达之日起一个月内,即9月22日前,必须撤出投资,逾期不撤出投资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最先公开批评“官煤勾结”的是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
6月17日,在赴湖南资江调查矿难原因后,李毅中怒斥:“‘官商勾结,官煤勾结’这种现象已经确实到了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6月21日,国家安监总局通报黑龙江省七台河精煤(集团)公司新富矿“3·14”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再次提及“官煤勾结”。
李毅中于9月22日透露,据贵州、湖南、河北等9省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5日晚,共有497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登记从煤矿撤出投资。
但是,大限过后,据报道,有的地区不仅无一官员从煤矿撤资,而且有官员私下声称“宁不当官也不撤股”。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与政策系统)【圣才出品】
第2章政策与政策系统1.什么是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理解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1)政策主体任何公共政策都有特定的主体,即国家权威机构、政党及其他政治集团、团体。
公共政策体现了政策主体的意志,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2)目标取向一定的公共政策总是要实现一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同时,公共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公共政策不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目标指向明确;(3)活动过程公共政策是主体服务于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是与谋略、措施、办法、规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行为;(4)行为规范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
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行为规范和准则使政策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
2.简述政策的本质与功能。
答:(1)政策的本质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执行的结果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利益关系。
政策的本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政策是阶级意志、利益的集中体现和表达政策的本质首先表现在其是一定社会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是以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宗旨的。
同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着阶级力量的变化。
总之,政策体现了阶级的意志、利益,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统治阶级,其政策的本质有明显区别,但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进行政治管理的基本工具。
②政策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本质是由国家职能的两重性所决定的。
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除了维护其统治的政治职能外,还有维护其统治的社会经济职能。
作为其意志与利益的直接体现的政策及法律当然也带有这样的特性。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五章 政策工具 【圣才出品】
第五章政策工具1.简述政策工具的兴起及其原因。
答:(1)政策工具的兴起①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②对政策工具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说政策研究一开始就伴随着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政策工具的重视源于政府对自身行动及其影响的关注。
对政策工具的兴趣的增加使得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根据目标和手段之间的联系来思考,这种转变被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治理的最为重要的进步之一。
(2)政策工具兴起的原因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政策工具的兴起大学学者与政策工具领域的实践者(实际操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比如说高校法律学者同时也参与实际生活中法律的制定、执行、评估以及终结等过程。
这种学术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刺激了更多的学者投身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因此,推动了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②政策工具的兴起是政策执行的现实需要近代以来,政策执行难度和复杂性程度的大大提高以及政府职能的扩张,导致对政府管理相关知识的需求增大,这就要求对政策问题做更多的科学与实证分析和研究。
由于政策工具研究致力于如何把一个简单但却难以回答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因此,根据政策目标和途径来进行思考使政策工具研究为公共管理做出了实际贡献。
③工具研究途径的倡导者长期以来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持对福利国家的某些政府部门的不满使人们对政策失败的分析予以更多的关注。
解决政策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发展一门政策工具理论并将它付诸实践。
2.政策工具研究有哪些基本途径?答:政策工具的研究主要有四种基本途径(1)工具主义①这种途径又称古典途径。
它认为,人们知道一种特殊的工具,了解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这种工具的效果已被证明或具有十分的现实性;人们在大部分可预测的环境中可以期待其产生效果;并且,恰当的工具可以将政策失败转变为政策成功。
因此,政策工具研究应弄清工具的属性与特点,以便辨别、提炼少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工具,扩大其应用范围。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制定)【圣才出品】
第6章政策制定一、概念题1.政策目标(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出政策目标的特征有:①问题的针对性。
任何政策目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几乎都建立在对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关怀之上。
缺少对有关问题的针对性,任何政策目标都难以立足。
②未来的预期性。
政策目标的出发点是针对有关社会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行动在未来实现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因而必然存在对未来的预期性。
③多目的元。
任何政策问题往往都是复杂的,着眼解决某一政策问题的政策目的往往也是多元的。
当然每一项政策的众多目的当中会有主要目的与次要目的之分,且它们之间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
2.政策问题答:政策问题是指应该由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威机构负责解决的,且已经纳入政府工作程序或宣布即将纳入政府工作程序,开始实际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
政策问题概念的含义可以阐释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政策问题是多数人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②政策问题表现为社会利益的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③政策问题是政府纳入工作程序开始解决的问题。
3.例外原则答:例外原则,是指通过现实情形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发现政策问题。
理想状态可以被认为是普遍认可的期望标准,也是未来发展的一种大致可靠的理想程度。
例外原则的基础,就是有一个期望标准和理想程度作为要求。
利用例外原则来发现问题,是先出现问题而后去发现,所以例外原则是发现问题的被动方法。
4.政策规划答:政策规划是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也是政策科学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实践的重要内容。
作为名词的政策规划是指为解决政策问题所设计制定的行动目标、步骤和行动要求,即政策方案的内容,这是一种静态的含义。
作为动词的政策规划是指行动目标、步骤和行动要求的设计制定过程,即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的含义。
5.系统议程答:系统议程是由那些被政治社区的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并由与现存政府权威中的立法范围内的事务相关的一切问题组成。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篇一:《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分析英文名称:Public Policy Analysis课程编号:C04二、总学时:54学时三、学分:3学分四、课程简介: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管理硕士(MPA)的核心必修课程,是公共管理实践中政策活动的理论指导,是政策实践的分析框架。
本课程以公共决策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中的基本理论体系。
在教学课程中,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政府公共政策形成的原因,公共政策的目标与手段,公共政策形成和执行的过程与环境等,从而使学员对公共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政策问题,建立分析框架,提出政策方案。
五、教材: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六、教学目的:本课程既重视学理研究和学术功底的培养,以加强和提高学习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又重视当代公共政策实践问题的了解和把握,以加强和提高同学对公共政策问题的感应能力、领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应对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修习,选课同学应当进一步熟悉当代公共政策的主要的理论和政策问题,进一步掌握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注意追踪当代中国政府管理的发展动态,进而能够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有价值的研讨七、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读书并重,集中面授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讲授与个人阅读并重,穿插课堂讨论;课堂教学将按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师主讲,学生参与;每一讲座设置相关主题,并设有相关参考书目。
本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积极的、活跃的、严谨的、具有创意的思考和争论;倡导“参与式”学习,主张课上与课下、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倡导“网络化”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教与学、读书与写作、课堂内与课堂外、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广泛地连接起来。
八、考试方式:按照《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考试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闭卷考试,百分制,60分为通过。
公共政策学陈振明
公共政策学陈振明公共政策学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
A、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B、“政策”的内涵。
①由特定的主体制定及执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②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作用,有时效性。
③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
④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C、本质及功能的表现。
①作为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
③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2、政策系统的定义与划分。
(1)定义: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2)政策系统的划分:信息、咨询(参谋)、决断、执行、监控子系统。
①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②咨询子系统:由思想库(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
③决断子系统:也称中枢子系统,它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
④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
⑤临近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
3、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
(1)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
(2)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或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3)政策环境: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①社会经济状况。
②体制或制度条件。
③政治文化。
④国际环境。
体制: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责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四章 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 【
第十四章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一、概念题1.伦理学答: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
而道德则是社会与自然一切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关系中,善与恶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活动的总和。
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通过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反映的;伦理学则是通过善与恶、权利与义务、理想与使命,即人们的行为准则等一切范畴和体系来反映的。
2.价值观答: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与伦理学的联系。
答:(1)政策分析和伦理学相关的主要体现伦理学是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学科基础,而伦理分析或价值分析构成了政策分析的一个基本方面。
政策分析的研究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描述性问题,探讨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方面的问题。
②评价性问题,涉及对一项政策的价值认定,一项政策的好坏就是依据主体对需要满足程度的判断。
③倡导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提供有关的行动方案,决策者此时行动方案的选择也主要依据个人的价值偏好。
(2)价值观与制度、过程及态度①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项政策是特定制度的产物,是决策者在这个制度框架内综合平衡的结果,而制度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含有制度设计者本身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倾向,一些基本原则随之也就产生了;②从政策过程来看,价值观的影响渗透到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人们都是以各自已形成的价值体系去认识这个世界的;③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政策研究者对政策问题的分析态度。
2.政策分析者(组织和成员)的职业伦理有哪些基本内容?答:政策分析的职业伦理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伦理,涉及公共责任和目标群体利益的实现问题,具有多层面的综合内容。
(完整word版)《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四章
第四章政府间关系1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2、我国政府间关系研究的不足(1)主要限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政府间其他脉络关系关注少(横向、交叉)(2)侧重经济关系,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分析少(3)分析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分析不足,模式分析仍是一个空白3、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途径(1①中央政府掌控一切,它从等级制的顶端对政府体系进行管理,而不是着眼于整个体系;②地方政府在等级制体系中是被控制的,而不是自控制的,是依赖性而非自治的――“自上而下”的分析视角(2源自世界性的地方分权潮流。
强调的是高度的地方分权与自主治理,而不是中央的控制与影响。
中央政府要对地方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自下而上”的分析视角(3A、①网络由各种各样的行动者构成,每个行动者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②网络因为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而存在。
③网络行动者采取合作的策略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B②相互依赖与分权――讨价还价、相互妥协。
③策略活动与合作――使障碍最小化。
总之,网络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要求一体化的程度以弱化等级色彩,要求政府间的分权以提高地方的自主性,要求政府间彼此合作以实现各方的共赢。
4、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一是大都市区管辖单位的碎片化;二是城市地位上升改变了城市与州和联邦关系。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增加地方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改变地方过分依赖中央的局面,使政府间的资源分配更趋平衡,以提高相互依赖的程度。
(35①财政管理体制中:中央集中绝大部分财政资金,完全控制地方预算资金使用范围和方向。
②事务管理权限:命令和执行、控制与被控制。
③干部管理权限:中央对地方干部的任免、提拔、审查和惩处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
(3)在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
①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与需求,“条条管理”排挤“块块管理”。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活动者)【圣才出品】
第3章政策活动者一、概念题1.政策主体(厦门大学2007年研)答: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等。
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过程存在着差别。
因此,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西方政策科学的论著或教科书往往将政策主体或政策活动者划分为官方的和非官方的两类。
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等。
2.利益集团答:利益集团是指由于某种共同利益而组织在一起的人的集合体,是西方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
各利益集团之间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在利益集团相互之间、利益集团与直接决策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政治互动的局面。
3.政党答:政党是指代表特定阶级或阶层的价值与利益,为实现这一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主张和意志而采取共同行动,以参政、议政、执政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党虽然不是国家行政机构,不直接担任国家管理的职责,但是不论是执政党、参政党还是在野党,都是国家政治的重要构成部分,都要站在自己党派的立场上针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
政党的性质与特征决定其活动过程必然要对公共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政党属于公共政策的间接参与者。
4.阿罗不可能定理答: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机制,能够在众多选民投票的情况下,将个人排列的多种偏好次序转化为公共偏好次序。
阿罗不可能定理指出根本不存在能够全部满足理性规则、非选择对象的独立性规则、非限制性规则、个人偏好与公共偏好正相关规则和非独裁性规则这五项条件的公共选择过程。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五章 政策工具 【圣才出品】
第五章政策工具一、概念题1.政策工具答:政策工具是指一个行动者能够使用或潜在地加以使用,以便达成一个或更多目的的任何事物。
可以分为:①自愿性工具。
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它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市场。
②强制工具,也称直接工具,强制或直接作用于目标个人或公司。
在响应措施时只有很小的或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
包括管制、公共事业、直接提供。
③混合性工具,兼具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
混合型工具允许政府将最终决定权留给私人部门的同时,可以不同程度地介入非政府部门的决策形成过程。
包括信息与劝解、补贴、产权拍卖、征税与用户收费。
二、简答题1.什么是政策工具选择?选择的意义和标准是什么?影响选择的重要因素有哪些?什么是政策工具的配置?配置的意义是什么?答:(1)政策工具选择政策工具的选择主要发生在政策制定阶段a.政策工具的地位是被设定的,而设定的过程也就是选择的过程;b.对于政策规划者来说,拟制政策方案的基础性工作就是为既定政策目标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c.在政策抉择的过程中,政策方案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经过选择而被设定的政策工具,对于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竞争。
(2)政策工具选择的意义和标准政策工具对于政策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政策工具选择的根本标准有两种不同的取向:a.效用最大化。
政策工具选择必须以政策工具的预期效用是否趋向最大作为工具取舍的根本标准。
b.掌握平衡点。
政策规划者和直接决策者要在效用最大化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之间求得和掌握其平衡点。
(3)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重要因素①政策主体政策的直接主体,即政府机构或领导者个人的选择行为是受其自身的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制约的,包括主观偏好、政治体制、国家或政府能力、工具选择的习惯性。
②政策问题选择政策工具的目的在于按照既定的目标解决政策问题。
政策工具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必须视政策问题而定。
政策问题对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政策问题的紧迫性。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9-12章)
第九章政策监控1.什么是政策监控?政策监控的作用何在?答:(1)政策监控是指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2)政策监控的作用①保证政策的合法化通过政策监控实现政策合法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实现政策的形式合法化与内容合法化。
实现形式合法化就是使政策的制定活动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与规则;实现内容合法化就是使政策的目标、方案等不违背宪法和有关法规以及不违背执政党的纲领和章程。
②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政策监控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政策的执行活动进行检查、监督,以保证政策达到预期目标,或者发现预期目标与实现效果之间的反差,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③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政策必须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深化而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政策目标、实施步骤、执行手段等与现实相符合,从而产生良好的绩效。
政策监控的作用就在于敏锐地捕捉外部世界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和政策之间的差距,以便帮助及时做出调整,使之臻于完善。
④促使政策终结政策监控的作用不在于具体实施政策的终结,而是通过本身的工作发现那些错误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及时向有关方面提出报告或提交合理建议,促使政策终结的实现。
这是提高政策绩效,更新政策的一个关键环节。
2.政策监控机制由哪些基本因素构成?答:政策监控机制是政策监控子系统的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监控主体的构成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容与方式。
政策监控的主体与政策的制定及执行的主体在许多时候是一致的,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系统、利益集团、大众传播媒介以及社会舆论等。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①依靠法律监控公共政策;②听取和审议预算、决策、立项等,对公共政策的内容、规模、方向等加以监控;③通过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不信任投票来控制公共政策;④以质询和诘问等方式对公共政策加以监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一、概念题
1.组织
答:组织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决策组织就是具备决策权力,从事决策活动的组织。
2.公共决策体制
答: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工作的组织形态。
为了保证一定的决策组织行为有效果,必须按照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决策活动的需求,加以规范,形成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决策体制。
3.委员会制
答:委员会制,亦称为合议制,是政府制度其中之一。
在委员会制的运作下,行政组织的决策权及管理权,并不是由单一的领袖所拥有,而是平均由一定数目委员所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
委员会的决策,通常会按协商达致一致的原则来进行。
现代世界各国中,瑞士是委员会制的典型代表。
委员会政体下的委员会是以集体领导的形式来行使其最高行政权,各委员不但职权相同,并且进行集体议事,决议是以投票结果来作出的,而且实行集体负责。
4.分权制
答: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在自己管辖的权限内,能独立自主地决定问题,而上级组织不
加干涉的领导体制。
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
优点是:可以使下级因地制宜贯彻上级指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不同的特点去处理问题,充分发挥本地的长处和优势。
缺点是:如果发挥不好,容易自立门户,各行其是,各方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也容易发生本位主义、分散主义,不顾整体利益的倾向。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公共决策体制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答:(1)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各种政策行为者围绕决策权力,以不同方式持续不断地互动,从而形成了关于决策权力配置和运作的制度,关于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与方式。
(2)当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公共决策体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总统制
美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典型的总统制。
a.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决策权各自分立、互不隶属而又相互制衡;
b.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拥有较大的决策权:政府不对议会负责但可以对议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总统不能干预司法但有权任命国家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内阁实行首长制即由总统独掌最终决策权。
②议会制
英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议会制。
a.议会的决策对政府的决策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议会多数的支持是这种公共决策体制得以运行的关键。
b.议会和内阁决策的基本规则都是多数规则。
c.国家元首是虚位的,不拥有实质意义的决策权。
③半总统半议会制
又称双首长制,法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半总统半议会制。
a.这种公共决策体制同时兼具总统制和议会制这两种体制的特点,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拥有行政决策权,其决策实行首长制且不对议会负责;
b.以总理为首的内阁,其决策权的行使则有赖于议会多数的支持。
④超级总统制
俄罗斯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典型的超级总统制。
这种公共决策体制,在组织结构上与法国式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或美国式的总统制较为相像,但在各结构之间的权力关系上却与二者大不相同。
a.议会的真正决策权仅限于立法;
b.总统任命总理和组织政府,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无权组阁;
c.总统有权解散议会、决定议会选举和全民公决。
⑤委员会制
瑞士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委员会制。
a.在这一决策体制里,决策权不为单一领袖所拥有,而是主要由议会按照多数规则行使;
b.政府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其主席对内主持会议,对外履行国家元首的礼仪性职责;
c.政府从属于议会,基本职能是执行议会决策,其自身决策权的行使仅限于操作层面。
⑥人民代表大会制
当代中国实行的公共决策体制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a.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不仅行使立法权,而且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b.民主集中制既是人大制度的组织原则,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决策权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实行集体决策,在基本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表决,按多数规则做出决定;
c.中共的执政地位通过它对人大的领导来实现,即党的主张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变成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变成国家意志。
⑦军人独裁制
这是通过发动政变而夺得国家政权的军队领导人实行的一种决策体制。
这种决策体制主要有两个类型:
a.第一是以军人决策取代政府决策;
b.第二是在军人主导下形成的政府决策。
2.简述历史上公共决策政治体制的不同形式。
答: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不同的政治体制将体现不同的特点。
从历史说来,随着社会政治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在不同时期曾经出现过多种公共决策的政治体制。
每一种政治体制在最高决策权的归属、最高决策者、主要决策方式上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从现代社会来说,公共决策主要的政治体制可以概括为三种,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议会制度、独裁制度。
(1)原始民主制
在原始社会时期,最早出现的公共决策体制是原始民主制。
在原始民主制度下,公共决策的最高权力属于原始氏族部落的全体成员,每一位成年的部落成员都是直接决策者,部落中的重大事情要集体商量决定。
(2)神权制与君权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对神的崇拜,古代社会出现了公共决策的神权制和君权制。
在神权制下,公共决策的最高权力属于神的旨意,最高决策者是神职人员或宗教领袖,并采用个人独裁方式为主要的公共决策方式。
在君权制下,公共决策的最高权力是神的代表者封建君主,由宗教或政治文化传统所产生的封建皇帝成为最高决策者,并采用个人独裁方式为主要的公共决策方式。
(3)个人独裁制
受神权制与君权制的影响,一些现代国家中仍然存在公共决策的个人独裁制。
在独裁制下,神权与君权紧密联系,独裁者被神话为“超人”,致使其权力极度膨胀,人性被扭曲,人民被蒙骗或强制成为独裁者的驯服工具。
(4)议会制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推翻了神权与封建君权的独裁统治之后,从近代社会开始建立起公共决策的议会制,并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
西方议会制又可以分为总统议会制、内阁议会制、联邦委员会制。
(5)人民代表大会制
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普遍建立了公共决策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公共决策过程。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中国公共决策的政治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选机构,其最高工作目标是对全国各民族人民负责。
在所有的国家机构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居于最高的法律地位。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一切重大决策最终都由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在现实决策过程中,形成决策提案呈报人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全国人大各代表团、三十名以上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大会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法案。
全国各界民众的决策意见可以通过以上途径进入人大进行讨论表决。
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核心,在公共决策中起着重大作用。
中共中央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制定重大决策的建议并作出初步决策,国务院每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提交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审议之前,首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审议。
另外,中共各级党组织可以采取党内会议、政治协商会议、调查采访、汇总汇报信息等多种方式,综合各界民众意见,提交人大讨论。
因此,公共决策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联系的公共决策制度,强调人大的最高决策权力,不能抹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职能。
三、论述题
1.论述联邦委员会制下的公共决策过程。
答:议会制的又一种体现形式是联邦委员会制。
联邦委员会制同样坚持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联邦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民选产生,拥有立法权和国家公共事务的最高决策权。
联邦委员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其职责是贯彻执行联邦议会的决定,且无权解散联邦议会。
同时,联邦议会也无权对联邦委员会提出不信任案,不能迫使联邦委员会总辞职。
联邦委员会由若干委员构成,联邦委员会委员从联邦议会议员中选出。
议会议员一旦进入联邦委员会成为联邦委员会委员,就不再享有议员的议会表决权,而只享有议会的发言权和公共决策的建议权。
在联邦委员会中,委员地位平等,讨论的一切问题要以多数通过才能形成决议,并以联邦委员会的名义发布执行。
在公共决策过程中,联邦委员会委员如果发生意见分歧,提案要交由联邦议会讨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