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是选拔人才的基石_从汉代察举制说起
汉朝察举制的内容是什么
汉朝察举制的内容是什么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那么你了解汉朝察举制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汉朝察举制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汉朝察举制的内容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以“对策”为形式的考试和等第。
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
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
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其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即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汉文帝在位期间,要求举贤良方正,汉武帝时期要求举孝廉,这都是察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
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汉朝察举制的特点在西汉长达四百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出现过多种不同的管理选拔方法,大多昙花一现,被历史所淘汰,而察举制却是其中最为重要且影响最为深远的选官方式,代秦而起的两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统一,且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封建朝代,可见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玄关制度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察举制度是根据最高统治者的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吏负责考察和推荐人才给朝廷,以满足政府对补充官员的需要。
中国历代考试制度评述
中国历代考试制度评述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每个阶段的制度都有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以下是各个阶段的简要评述:1.汉朝的察举制:汉朝初期实行察举制,通过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这一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设立了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用以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
察举制注重地方长官的推荐和考试成绩的结合,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主观性强、易于产生腐败等。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对各地人才进行考察和评定,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
这一制度旨在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但由于中正官权力过大,易受权贵和利益集团的影响,导致评定结果不够客观和公正。
3.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考试制度之一,始于隋唐时期,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断完善和发展。
科举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相对公平公正。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促进了社会流动和阶层流动。
同时,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如考试内容僵化、形式单一等,导致人才选拔的局限性。
4.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选官制度,始于隋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科举制度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相对公平公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如考试内容僵化、形式单一等,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考试制度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对于现代考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可以借鉴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经验和教训,注重公平、公正、科学、有效等方面的问题,为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汉代选官选拔标准
汉代选官选拔标准
汉代选官选拔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家世背景。
汉代选官往往看重候选人的家世背景,要求其祖孙三代都有清白正派的历史,相当于要求候选人品行端正,家风正派。
2.注重学问素养。
汉代选官往往看重候选人的学问素养,要求其有一定的学问修养和才干,特别是经济、治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3.注重政治忠诚。
汉代选官往往看重候选人的政治忠诚,要求其对朝廷忠诚,不与叛乱分子勾结,能够为君主尽忠职守。
4.秉持德才兼备。
汉代选官往往强调德才兼备,即不仅要求候选人具备优良品格和清廉正派的道德,还要求其有一定的知识才华和治理能力。
同时,还会参考候选人的年龄、资历等因素。
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_汉代察举制的启示 - 副本
44 领导科学 2009·7 月中
重压力,这些地区局势的稳定关系到国家安危,如果适 当加以调整,不仅有利于边地的安定,也有利于增强边 地对于国家的向心力。因此,永元十三年,汉和帝对少 数民族杂居地区的举才员额给予了优待,规定:“幽、并、 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 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 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和帝纪·永元十三年诏》)
一、汉代察举制解读 汉代初年,任官并无定制,入仕者不外乎“荫任”(子 孙获得世袭官爵)和“赀选”(汉代称凭财产资格为官的 途径,即捐官)两途,所以官职大多操纵在大官僚和富户 手中,其后才出现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中 央大臣或地方长官考察乡党舆论,将人才推荐到中央, 循一定的程序选任官员的方式,这也是两汉选举制度中 最主要的选官方式。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 等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汉 高祖刘邦下诏求才,开西汉察举制之先河,后来汉文帝 两下诏书,寻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汉书·文 帝纪》),但高祖、文帝的选士活动都属于偶尔为之,不仅 规模小,而且范围窄,仅限于官吏,没有发展成为完善的 仕进制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公 元前 134 年)开始,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并成为 汉 代 察 举 制 中 最 为 重 要 的 岁 举 科 目 ,“ 名 公 巨 卿 多 出 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公元前 106 年,汉武 帝规定每州每年“各举秀才一人”,作为常规性的选官制 度,这是察举取士制度化的最重要标志。 汉代实行的察举制与魏晋实行的荐举制(九品中正 制)及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在选拔途径、选拔标准等 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见表一)。 汉代察举制度类似于现代的人才推荐制度,虽对当 时及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其主要是通过推荐与 聘任方式任官,尚未采取公开竞争的考试方式,因此,其 弊端也十分明显,最主要的是“察者不明而举非其人”。 察举制名义上是为朝廷选拔人才,实际上成为达官贵人 奖励贤士、罗致天下名士的手段。
汉代察举制对现今人事选拔制度的启示
察举 制 产生 于我 国封 建社 会用 人 制度初 创
阶段 , 基 本符 合 中 国道 德 文化 的 内涵 , 不 仅在 当 时 维护 封 建 统 治 中起 到 重 大 的 作用 , 而且 对 后 世 也产 生 了极 其 深远 的影 响 。
一
、
察 举 制
西 汉初 期 为 了能 够 保 证 新 兴 政 权 的稳 定 , 人 才 任 用 与委 任 官 吏 基本 沿 袭 了秦 朝 的制 度 ,
一
分 岁举 与特 举两 类 。岁举 如孝 廉 、 茂 材等 , 特 举 般 都是 不 定 期 的选 举 , 如 贤 良方 正 、 明经 、 明 法、 尤异 、 治剧 、 勇猛 知 兵法 等 。“ 孝廉” 原 是 两 科, 是指 孝顺 长 辈 与清 风 廉 洁 , 汉 武 帝 时期 , 两 科合 二 为一 。这 两科 在 实施 之初 , 并 无考 试 , 人 才 察举 后 , 直 接 授 予 官 职 。“ 茂 材” 即秀 才, 多 指 民 间的优 秀 人 才 。 “ 贤 良方 正 ” 是 指 当 发 生 灾 祸或 者动 乱 时 , 由皇帝 直 接下 诏 书察举 , 察举 者 通过 对朝 廷 提 出的 问题 ( 策 问) 作 出 回答 ( 对 策) , 再 由统 治 者 根据 察 举 者 的 回答 授 予 官 职 。 特科 , 即为 朝 廷 选 拔 具 有专 业 才 能 的 人 才 。尤 异 指 面 向郡 县 官吏 , 定 期进 行选 拔 。 察 举 制 的实行 为汉 王 朝选 拔 了一 大批 德才 兼 备 的优 秀人 才 , 巩 固和加 强 了封 建统 治 , 对 当 时的 政治 、 经济、 文 化 的发 展起 到 推动作 用 。 首 先, 察举 制 的实 行 在 一定 程 度 上 打 通 了民 间社 会 通 往 政 治 统 治 的道 路 , 使 得 底 层 民众有 机会 参 与 到政 治决 策 中。这对 政权 的稳 固与社 会 和 谐 起 着重 要 作 用 。其 次 , 乡议 士 断是 察 举 制 的 首要 环节 , 将 优 秀 人 才 的仕 途 之路 与 乡 议 闾 论 紧密 相连 , 能 够使 得 士人 砥砺 品行 , 真 诚 的为 当 时 的 社 会 服 务 。再 次 , 察 举 制 的 实 行 冲 破 了 “ 任子” “ 赀选” 制 度 对 底 层 被 统 治 阶级 的 束 缚 与底 层人 民 的不 满 , 能 够 真 真 切 切 的为 统 治 阶
汉代选官选拔标准
汉代选官选拔标准一、德才兼备的选官标准在德才兼备的选官标准中,德指的是官员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汉朝重视德才并举,认为一个优秀的官员应当廉洁守正、忠诚公正,为人正直、无私无欲,能够克己奉公、尽心尽力为社稷着想。
因此,在选拔官员时,汉朝重视官员的品行、作风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同样地,汉代选官也注重官员的才能和能力。
官员应具备政治智慧、行政管理能力、军事统帅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能够积极推动政策的实施,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协助朝廷处理内外事务。
同时,汉代选官也注重官员的学识水平和人才潜力,认为一个能够不断学习和进取的官员更能适应时代的变革和国家的需要。
二、贤良能否的选拔原则在汉代选官中,重视“贤良能否”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则。
贤指的是官员的道德品质和治国才能。
汉朝认为,一个优秀的官员应当具备高尚的品行和崇高的目标,能够以德治国、以贤治民。
因此,当时的选拔官员的标准主要是通过考察其品行思想是否符合汉朝的理想标准,以及是否有德行超绝之人,有层次、有技巧性的问答以及观察人们在各种事务中处理事情的能力。
汉朝注重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择官员不仅看重其道德品行,还注重其才能和能力。
根据官员所在职位的性质和要求,各个层级的官员选拔标准略有差异。
例如,担任地方官员的选拔标准更加注重对治理能力和地方行政经验的考察,而担任朝廷中央官员的选拔则更加强调政治智慧和对时局的了解。
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汉朝采用了多种方式和渠道,如举荐、考试、评定等。
举荐制是汉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通过收集各方对人才的举荐,筛选出具备条件的人员。
此外,考试制度也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组织各种考试,评定官员的学识和才能。
总之,汉代选官选拔标准主要遵循“德才兼备”和“贤良能否”两大原则。
这些标准不仅体现了汉代政府选拔官员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汉代选官的相关制度和经验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我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政治等方面高度繁荣的时期。
在汉代,选拔人才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本文将探讨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包括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
一、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之一。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国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在汉代,察举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汉朝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察举制的基本流程是:由朝廷派遣官员到各地巡视,了解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然后根据情况推荐人才。
被推荐的人如果表现出色,就可以进入朝廷任职。
察举制的选拔标准非常高,不仅要求人才有高超的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高尚的品德
和道德。
察举制的实施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各个州、县和乡。
由于察举制选拔的官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朝廷官员不足的问题。
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汉代另一个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
它起源于战国时期,是魏国灭亡后,由韩国继承的一种制度。
在汉代,九品中正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汉朝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之一。
九品中正制的基本流程是:由九品中正制官员到各地巡视,了解人才的能力
和素质,然后根据情况推荐人才。
被推荐的人如果表现出色,就可以进入朝廷任职。
九品中正制的标准非常高,不仅要求人才有高超的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高
尚的品德和道德。
试论西汉察举制的内容特点及对当今选拔的启示
试论西汉察举制的内容特点及对当今选拔的启示【摘要】西汉时期的察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拔制度之一,其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具体内容包括考核官员的能力和品德,选拔标准主要考察官员的廉洁和才能,制度优点在于能选拔优秀人才,缺点在于存在腐败和不公平现象。
对当今选拔制度的启示在于注重选拔人才的品德和能力,避免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西汉察举制的意义和影响在于提升官员素质和政治表现,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在于建立公正透明的选拔机制,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
西汉察举制的启示性意义在于为现代选拔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对西汉察举制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借鉴经验,推动社会进步。
【关键词】西汉察举制,背景,起源,具体内容,选拔标准,优缺点,启示,意义,影响,启示性意义1. 引言1.1 西汉察举制的背景西汉察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经典的选拔制度,其背景可溯源至西汉时期。
在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结构的变革和人才荒的现实问题,汉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征求群臣之意,推举贤才的制度。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这种推举制度逐渐演变为“察举”制,成为了西汉中期的一种重要行政选拔机制。
西汉时期,各级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察举制完成,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西汉时期的察举制的实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需要和人才选拔的要求,对后世历代政权的官员选拔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西汉察举制的背景中看到一些启示,例如重视人才选拔的重要性,尊重群众意见的价值,以及加强制度建设保障选拔公平等方面。
1.2 西汉察举制的起源西汉察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
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为了选取政府官员,特别是地方长官,始创了举孝廉、察孝廉的制度。
这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雏形。
西汉察举制的起源在当时已经起到了选拔优秀人才,保障政府官员素质的作用。
西汉察举制的起源是对人才选拔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部分。
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附答案)
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古代官员的选拔》察举制:德才兼备
《古代官员的选拔》察举制:德才兼备在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制度历经了诸多变革,其中察举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察举制强调选拔德才兼备之人,为国家治理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察举制始于汉代,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它的出现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秦末汉初,长期的战乱使得社会动荡,人才匮乏。
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急需选拔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
此时,军功爵制已不能适应和平时期的需要,察举制应运而生。
察举制的核心在于“察”和“举”。
所谓“察”,就是考察;“举”,则是举荐。
地方官员在辖区内观察、发现人才,并向上举荐。
被举荐者需要通过一定的考核和审查,才能获得官职。
察举制所看重的“德”,涵盖了诸多方面。
首先是孝悌,即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
在古代社会,家庭伦理被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础,一个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被认为更有可能忠于君主、关爱百姓。
其次是廉洁,为官者必须清正廉洁,不贪污受贿,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此外,还有仁义、忠信等品德要求。
一个具备良好品德的人,在察举制中更容易被发现和举荐。
而“才”的标准则较为多样。
在政治方面,具备出色的治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管理地方事务,解决民生问题,如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维护治安等。
在文化方面,精通儒家经典、擅长诗词文章也是一种才能。
军事才能在某些时期也备受重视,能够领兵打仗、保卫边疆的人才同样有机会通过察举制进入仕途。
察举制的科目繁多,常见的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
孝廉是察举制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被举荐为孝廉的人通常品德高尚,有孝顺父母、廉洁奉公的美誉。
茂才则侧重于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人,如在农业、水利、法律等方面有专长。
贤良方正则是针对那些有治国理政的良策和见解的人。
为了保证察举制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汉代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方面,对举荐者进行严格的考核,如果举荐的人不称职,举荐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另一方面,加强中央对察举过程的监督,防止地方官员徇私舞弊。
试论汉代察举制的内容特点及其启示
试论汉代察举制的内容特点及其启示作者:李继红来源:《卷宗》2018年第33期摘要:察举制用人以德、用人以才、用人以能,确立了历代用人标准,而古代帝王的偏信多疑,豪门贵族的相互倾轧,使俊杰之士仕途上步履维艰,最终让察举制走入穷途。
但察举制毕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为朝廷选拔和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对维护当时的封建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现代人才选拔也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察举制;内容特点;启示1 对汉代察举制的认识汉代初年,任官并无定制,入仕者不外乎“荫任”(子孙获得世袭官爵)和“赀选”(汉代称凭财产资格为官的途径,即捐官)两途,所以官职大多操纵在大官僚和富户手中,其后才出现察举制。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中央大臣或地方长官考察乡党舆论,将人才推荐到中央,循一定的程序选任官员的方式,这也是两汉选举制度中最主要的选官方式。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
汉高祖刘邦下诏求才,开西汉察举制之先河,后来汉文帝两下诏书,寻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汉书·文帝纪》),但高祖、文帝的选士活动都属于偶尔为之,不仅规模小,而且范围窄,仅限于官吏,没有发展成为完善的仕进制度。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规定每州每年“各举秀才一人”,作为常规性的选官制度,这是察举取士制度化的最重要标志。
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汉代选官制度,即是鉴取前代得失,摈弃了较为单一的选官途径,以多元标准举德荐才,极大地拓宽了人才上升的通道,使得权力与其他资源的分享覆盖范围大为增广,持续强化了官僚制,保障了王朝的长治久安2 汉代察举制的内容特点2.1 “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汉代实行察举制的目的是“进贤”,即招纳贤能之士为朝廷效力;举荐形式是“贡士”,即由地方官员推荐贤能给天子。
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
中国古代史研究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y裘士京;张翅(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两汉;察举制度;人才选拔摘 要:两汉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化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察举制度的创立为朝廷选拔和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对汉王朝的巩固和强盛,对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察举制度作为汉代选拔人才和官吏最主要、入仕数量最多的一种选任制度,其主流无疑是进步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失误和弊病。
中图分类号:D6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2)05-0597-05A study of the appointment system and the selection of talented people in Han DynastyQIU Shi-jing,ZHAN G Chi(Dep t.of H istory,A N U.,Wuhu A nhui241000,China)Key words:Han Dy nasty;the appointment system;t he selection of talented peopleAbstract:Han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w hich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talented people had been set up, especially the appointment system made a gr eat co ntribu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people of both ability and integri ty,w hich had a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Han Dynasty.As a main w ay in the selection system at that time,in spite of some drawbacks,the appointment system is undoubtedly progressive.两汉历时400多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
汉代察举制选拔标准
汉代察举制选拔标准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当时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汉代察举制的选拔标准。
一、察举制的基本概念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它的实施主要通过对各地民间人物的考察和推荐。
相对于其他选拔官员的方式,察举制更加注重个人的品德和能力,而非出身和地位。
在汉代,察举制被广泛应用,其主要涉及到州郡官员和县令。
二、察举制的选拔标准1.品德在汉代察举制的选拔标准中,品德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官员的品德应该是清正廉洁、诚实守信、有爱民之心、勤政为民等。
这些品德标准不仅要求官员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也要求官员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品德形象。
2.才干在汉代察举制的选拔标准中,才干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官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素质,能够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同时,官员还应该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协调各方面工作,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经验在汉代察举制的选拔标准中,经验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官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能够在工作中独立思考、独立决策。
同时,官员还应该有一定的政治经验,能够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政治环境,处理好政治关系。
4.文笔在汉代察举制的选拔标准中,文笔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官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能够撰写各种政治文件和报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同时,官员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演讲能力,能够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传达政策和思想。
三、察举制的优点和缺点1.优点察举制的最大优点是能够选拔出一些有才干、有品德的人才,从而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同时,察举制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使社会得到更好的治理和管理。
2.缺点察举制的缺点是容易滋生腐败和不公平现象。
由于察举制主要依靠民间推荐,很容易出现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向官员行贿、拉关系等不正当手段,从而影响了选拔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四、结论汉代察举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它的实施对于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试述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及官员考核
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及官员考核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选拔人才、推动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阐述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及官员考核。
一、选贤任能制度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主要包括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
察举制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选官制度,起源于汉代。
它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选拔优秀人才进入中央政府担任官职。
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准包括品德、才能、学识等方面。
在察举制下,地方官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推荐优秀人才,从而为中央政府选拔出了一批批优秀官员。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在魏晋时期实行。
它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选拔标准和程序。
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和出身,因此也被称为“门阀制度”。
在九品中正制下,出身名门望族的人更容易被选拔为官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人的晋升机会。
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起源于隋代,一直沿用到清末。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文学知识。
在科举制下,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获得官职,这为普通人的晋升提供了机会。
科举制在历史上废除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被废除。
二、官员考核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主要包括考课和监察两个方面。
考课考课是对官员工作绩效的考核,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德是指官员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能是指官员的能力和才干;勤是指官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绩是指官员的工作绩效和政绩。
在考课中,根据官员的职位和职责不同,考核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高级官员,更注重德和能的考核;对于基层官员,更注重勤和绩的考核。
监察监察是对官员行为的监督和纠察,主要包括弹劾、纠察、巡视等方式。
弹劾是指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弹劾并追究其责任;纠察是指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巡视是指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进行巡视和检查。
在监察中,监察机构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机构的干涉和影响。
汉代察举制对现代干部选拔任用的启示
汉代察举制对现代干部选拔任用的启示
张翔
【期刊名称】《广东经济》
【年(卷),期】2017(000)014
【摘要】汉代察举制度的创立为统治阶级选拔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官吏,加强了汉王朝的统治,同时也为后世历朝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对今天的干部选拔任用,为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总页数】1页(P277)
【作者】张翔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汉代察举制与现今干部选拔制度 [J], 欧德良
2.汉代察举制对现今人事选拔制度的启示 [J], 栗宁远
3.新时代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新变化与新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发展创新概述 [J], 郝玉明
4.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汉代察举制的启示 [J], 陈荣香;杨月坤
5.新时代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研究——基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新变化的视角 [J], 刘宇晴;刘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上)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附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就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和群体的需要,起源于人类的需要。
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是与社会生活需要相应的,教育的基本方式为与,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
3.原始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包括:教育,教育,教育,教育,教育。
4.的产生,的需要,不仅对学校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文化科学及社会发展也有重大促进作用。
5.古史中关于学校萌芽有多种传说,如五帝传说时期的,有虞氏之学等。
6.夏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中六卿政务官之一的主管教化。
7.夏代王都所在地有这种学校,但它并非独立的、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只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8.夏代据说不仅国都有学校,地方也有学校,据《孟子》,这种地方学校就是。
9.从有或之分,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10.在文化教育上,西周时代的历史特征就是“”。
11.西周时期的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包括和教育两个阶段。
12.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
13.六艺教育起源于,又有发展,在继承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14.“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到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
15.春秋时期200多年,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而已,一是鲁僖公修,一是郑国的子产不毁。
16.私学的出现,有其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与“”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17.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将士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
18.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
19.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的学科,并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新的学科。
孔子进行研究并编成的教材包括六种,作为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
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
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政治制度也备受关注。
其中,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汉代察举制的起源、演变以及选官标准三个方面来探讨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
一、汉代察举制的起源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一种方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举贤良、能、勇、信”制度。
西周时期的举贤良制度,是指在人才选拔方面,以“贤良”为标准,即选取有道德、知识、才能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担任官职。
而在汉代,察举制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汉代的察举制,主要是由朝廷对民间人才的发掘和选拔组成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品德、才能、行为”为标准,对各种人才进行考察和选拔。
这种制度的出现,为后来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汉代察举制的演变汉代察举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
汉代初期,察举制主要是由皇帝直接任命,也就是皇帝亲自挑选人才。
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容易出现偏袒和贪污等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武帝开始采用“乡举制”,即由各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人才进行考察和提名。
这种方式的实施,使得选拔的范围更广,选拔的人才更加优秀,也更能够反映地方政治和经济状况。
到了东汉时期,察举制进一步发展成为“举孝廉”,即选拔品德高尚、廉洁公正的人才担任官职。
这种方式的实施,使得选官更加公正、公平,也更能够反映社会风气和政治文化。
三、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主要是以“品德、才能、行为”为标准。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品德方面:品德是选官的首要标准,要求官员品行端正、廉洁奉公、忠诚奉国,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公仆精神。
2. 才能方面:才能是选官的次要标准,要求官员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能够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3. 行为方面:行为是选官的关键标准,要求官员行事公正、稳重、谨慎,能够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
综上所述,汉代察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种选官制度,其选官标准以“品德、才能、行为”为主要标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后来的科举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汉代的察举制度
浅谈汉代的察举制度摘要:汉代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化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察举制度的创立为朝廷选拔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对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强盛,对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察举制作为汉代选拔人才和官吏最主要、入仕数量最多的一种选士制度,其主流无疑是进步的,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错误与弊端。
关键字:汉代察举制历史必然性孝廉贤良察举制的影响与科举制的区别思考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成熟系统而且影响较大的选士制度则是汉代的察举制度。
察举制度是汉代选官制度的主体,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正式开始。
察举亦称荐举,是汉代选拔人才、补充官吏的重要制度之一;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人才,向朝廷推荐,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授予不同官职的选官制度。
其选举的主要科目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
每一个制度的产生都与当时统治者的思想分不开,更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条件分不开。
察举制的产生和完善是与汉代的社会与统治者思想的密切相关的;因此察举制既是统治者思想的直接反映,也是当时汉代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的产物。
就此,我首先分析察举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一、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汉代的文教政策为其产生和实行提供了重要条件这也可以说是汉代儒学的发展为其实行提供了条件。
汉朝是在推翻秦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恢复国家建设、“与民休养”,因此推行了道家的黄老之术,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这种文教政策,使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汉文帝时期出现了察举制的雏形,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一月,文帝下诏说:“……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九月又下诏说:“诸侯、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谏者,上帝亲策之,傅纳以言。
”为汉武帝时察举制的实行提供了条件。
汉武帝时期,由于全国经济的到了恢复和发展,国家安定统一,武帝迫切需要选择一个最实用的意识形态来为封建政府服务,因此肯定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重选举,广取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三大文教政策。
浅谈汉代的察举制度
浅谈汉代的察举制度汉代的察举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在汉朝的治理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察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政府能够高效地选拔人才,为国家的运转做出贡献。
本文将从察举制度的起源、内容、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汉代的察举制度。
察举制度在汉代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在这个时期,为了秦朝的任用制度,武帝通过“表状”来选拔人才。
这一制度之后逐渐发展为了察举制度。
察举制度的内容是官员在考核任用人才时,通过听取民众举荐人才的意见和评议,来确保人才的选拔公平、公正。
察举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察举制度强调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当时的汉朝,政府部门设有“丞相”和“言官”负责管理提拔人才的事宜。
同时民众也可以通过递交奏疏和上书的方式向政府推荐人才。
这种民众推荐的方式为政府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范围,不仅提高了人才的选拔质量,也有助于防止权贵家族的垄断和任用不当。
其次,察举制度强调选拔过程的可依赖性和透明性。
政府要耐心听取民众的举荐和评议,以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和品德。
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排除虚假和偏见,还可以通过广泛听取民意来避免政府的独断和腐败。
察举制度在汉代的政治制度中具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它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当时的政府官职分得比较细致,每个职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政府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官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才干,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察举制度以民众的参与为基础,反映了政府的人民取向。
当时的政府面对百姓诸多需求,通过公正公平的察举制度来回应民众的呼声,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最后,察举制度倍受重视,体现了当时汉朝政府的良好治理理念。
当时的政府倡导国家以“仁政”为核心,察举制度作为执政者的选人选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的廉洁和高效。
察举制度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察举制度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优秀的人才得以被政府所重视并加以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察举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儒生 参 政 与‘ 为 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
政以德’政治理念的实际运用,贤良 、孝 廉 设 科 德、忠于职守 、遵纪守法等 。具体 来 说 ,主 要 包
名目上体现的‘进贤’意图,以及举 荐 形 式 上 的 括以下几点:第一是社会公德。要具有爱国主义
‘贡士’色彩,使察举制度从根本上 有 别 于 先 前 精神和奉献精神。第二是职业道德。要忠于职
征召的合称,自上而下选官,不定期举行。辟除是
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制,主要通过推荐与
德才兼备是 选拔人才的
基石
———从汉代察举制说起
□陈荣香
12
素养技能
聘 任 方 式 任 官 ,对 后 世 产 生 过 重 要 影 响 。
举人”就是要实行儒家的为政以德 、教 民 以 德 ,
察举制的借鉴意义
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这当然是一种非 常理想的境界。
于胸,能严格按章办事;最后要多谋 善 断 ,遇 事 理 权 限 ,全 面 考 核 公 务 员 的 德 、能 、勤 、绩 、廉 ,
不 惑 。 还 要 能 善 事 父 母 ,办 事 清 廉 正 直 。
重点考核工作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阎 步 克 在 他 的 著 作《察 举 制 度 变 迁 史 稿》里
这 里“ 德 ”的 内 涵 发 生 了 一 些 变 化 ,主 要 指
义 则 要 求 人“ 不 争 ”。
录 用 ;无 德 无 才 ,坚 决 不 用 。 ”
纵观历代选拔人才的标准,都是德才学识
纵 观 古 今 ,因“ 德 ”而 名 垂 青 史 者 代 不 乏 人 ,
兼备,任人唯贤 。只是“德”和“贤”的内容在不 因“得”而身败名裂者也屡见不鲜。在贪“得”之
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含义。汉代察举制的“以德 后,紧随着便是“缺德”,缺德实际上就是有私利,
德取人’的原则”[ 1]。
一 个 人 如 果 不 诚 实 、无 信 用 、不 遵 纪 守 法 , 他 在
“以德取人”中“德”字的含义可追溯到老子 职业生涯或人生道路上也不会有多大作为。
的《道 德 经》,有 俭 之 义 。《左 传》成 公 十 六 年 说 :
人才选拔,最重要的是要选举有德之才。
“德谓人之性行 。”“性”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缺德”之人,即使有才也不能重 用 。 蒙 牛 公 司
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 曰 明 达 法 必须遵守的义务有: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
令 ,足 以 决 疑 ,能 按 章 覆 问 ,文 中 御 史 ;四 曰 刚 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
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 三 辅 令 。 皆 定和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遵守纪
财产取得为官资格,即卖官鬻爵)两途。官职大 祖、文帝的选士活动都只是偶尔为之,尚未形成
多控制在大官僚和富户手中,其后才出现察举 制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
制和征辟制。
(公元前 134 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
察 举 制 是 一 种 由 下 而 上 推 选 人 才 的 制 度 , 各一人。这种察举方式后被通称为“举孝廉”,
SECRETARY 13
《秘书》 2009.9
有贪心。因为缺“德”而又恃才放纵者数不胜数。 衡 量 一 个 官 员 是 优 是 劣 ,是 好 是 坏 ,思 想 道 德 水 准的高低是一条重要标准。许多官员的蜕化变 质,就是信念丧失、私欲膨胀、官德低下的结果。
(二)因 能 授 任 察 举 制 里 的“ 四 科 ”还 体 现 了 因 能 授 任 、量 才取人的倾向。东汉时期的察举制还规定被察 举 者 必 须 在 州 郡 做 过 低 级 佐 吏 ,“ 务 授 试 以 职”,即 被 举 荐 者 应 当 具 有 实 践 经 验 与 行 政 技 能。 怎 样 才 算 是“ 人 才 ”呢 ? 传 统 上 我 们 把 饱 读 诗书、博学多才之人称为人才。而现代社会对 人 才 有 了 新 的 认 识 与 界 定 ,即 能 够 为 社 会 、为 企 业创造价值,拥有职业素质的人。根据西方胜 任 特 征 理 论 ,一 个 人 是 不 是 人 才 ,就 看 他 是 否 具 备 胜 任 力 。 所 谓 胜 任 力 ,是 指 在 特 定 工 作 岗 位 、 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 客 观 衡 量 的 个 体 特 征 ,及 由 此 产 生 的 可 预 测 的 、 指向绩效的行 为 特 征 。 这 些 特 征 包 括 知 识 、技 能、自我形象 、社会性动机 、特质、思维模式 、心 理 定 势 ,以 及 思 考 、感 知 和 行 动 的 方 式 。
在 用 人 上 ,要 遵 循“ 人 事 相 宜 ”原 则 。“ 骏 马 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 舟 。 舍 才 以 避 短 ,资 高 难 为 谋 。 生 材 贵 适 用 ,勿 复 多 苛 求 。”(清 人 顾 嗣 协《杂 诗》)所 以 ,最 优 秀 的人才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人才才是 最 优 秀 的 。所 谓 一 个 萝 卜 一 个 坑 ,大 萝 卜 填 小 坑 是 大 材 小 用 ,人 才 的 积 极 性 被 压 抑 ,造 成 人 才 浪 费;而小萝卜占大坑,是小材大用 ,甚 至 是 废 材 重 用 ,危 害 更 大 。因 能 授 任 ,量 才 取 人 ,“ 不 拘 一 格 ,人 尽 其 才 ”,才 是 最 理 想 的 用 人 机 制 。
由中央大臣或地方长官考察乡党舆论,举荐人 并成为汉代 察 举 制 中 最 为 重 要 的 岁 举 科 目 ,也
才到中央,按照一定程序选任。这也是两汉时 是 汉 代 政 府 官 员 的 重 要 来 源 ,“ 名 公 巨 卿 多 出
期最主要的选官方式。
之”。公元前 106 年,汉武帝规定每州每年“各举
征辟制是汉代的另一种选举制度,是辟除和 秀才一人”,这是察举取士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一)以 德 取 人
今 天 的 人 才 选 拔 ,同 样 要 求 以 德 为 本 ,德 才
汉 代 实 行 察 举 制 的 目 的 是“ 进 贤 ”,即 招 纳 并举。国家通过了一系列法规保证人才选拔以
贤能之士为朝廷效力 。举荐形 式 是“ 贡 士 ”,即 德为先。如 1993 年通过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
注释: [1]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
版社 1991 年版。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法 学 与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摄 影
豪 饮
王 志 强 ︵ 上 海 ︶
14
《秘书》 2009.9
汉代的察举制,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人才推 指丞相等大官僚主动聘请人才作为自己办事机
荐制度,由地方官员首先考察,发现人才后再 构中的属官,征召则是皇帝根据临时需要直接征
向朝廷举荐,即先察后举。它和今天的选举、聘 聘人才担任各种官职。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
任制度颇为类似,都是一级一级推荐,然后由 制度》分析:“汉代的征召,一般是针对个别人进
有“ 孝 弟 廉 公 之 行 ”(《后 汉 书·百 官 志》注 引 应 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 公 德 ;清 正 廉
劭《汉 官 仪》)。 即 首 先 是 要 品 德 绝 伦 ,清 正 廉 洁,公道正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三
洁;其次要精通经文古典;再次对法令条例了然 十三条规定了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按照管
地方官员向天子推荐贤能,也就是由郡国荐举 例》 三十八条规定:“国家公务员 的 职 务 晋 升 ,
“孝廉”。《后汉书·左雄传》说:“郡国孝廉,古之 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注重工作
贡士。”
实绩。”再如,2006 年 1 月 1 日正式颁布施行的
取士的标准史称“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文 规 定 ,公 务 员
组织考察。
行的,它不如察举的范围广,数量多。”
汉代察举制溯源
察举制和征辟制都以德行、才学为主要标 准 ,由 中 央 及 地 方 官 员 负 责 选 拔 。汉 高 祖 刘 邦 下
汉代初年,任官并无定制,入仕者不外乎 诏求才是汉代选士的开始;后来汉文帝两下诏
“荫任”(贵族子孙获得世袭官爵)和“赀选”(凭 书,寻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不过,高
的官员举荐方法,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为政以德、 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 、兢 兢 业 业 、
教民以德,以及由恪守德义的君子贤人任官以 敬业无私,而不是朝三暮四 、怨天 尤 人 、拈 轻 怕
‘ 轨 德 立 化 ’的 思 想 ,体 现 了 一 种 在 选 官 上‘ 以 重。第三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
俗 话 说“ 国 之 兴 亡 ,务 在 得 人 ”。三 国 时 的 曹 操 说 :“ 治 平 尚 德 行 , 有 事 赏 功 能 。 ” 即 天 下 太 平、守业阶段,应把道德标准放在 首 位 ,寻 求 德 才兼备之士;而在天下不安定的时候或创业开 拓 阶 段 ,急 需 的 是 建 功 立 业 之 才 。所 以 他 三 次 颁 布 求 贤 令 :德 才 兼 备 ,唯 才 是 举 。
“ 行 ”则 着 眼 于 人 的 外 在 行 为 规 范 ,即 所 谓“ 在 总裁牛根生明确提出他的用人理论“小胜靠智,
心为德,施之为行 ”(《周礼·地官》)。老子所谓 大胜靠德 ”,他有一个著名观点:“有德有才,破
的“ 德 ”,内 在 含 义 是 要 求 人 能“ 寡 欲 ”,外 在 含 格 重 用 ;有 德 无 才 ,培 养 使 用 ;有 才 无 德 ,限 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