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六)判断句与叙述句

合集下载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古代汉语之判断句

古代汉语之判断句

古代汉语之 判断句
▪ 一、句子的分类 ▪ 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
分出的句子种类 是不同的。
▪ 根据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 句、感叹句;
▪ 根据语气还可以把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 定句;
▪ 根据结构的繁简,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 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分为判断句(名词
谓语句)、描写句(形容词谓语句)、 叙述句(动词谓语句).
六、“是”字在判断句中 的使用
▪ 先秦汉语中,“是”字是指示代词,作用 和“此”一样,常作主语。如:
▪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 之过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 3、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四、“为”字在判断 句中的使用 p247
是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实义动词,被称作古代汉语 的“万能动词”。甲骨文意为:役象劳作。一般 不看作判断词,只有极个别应看作判断词。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算是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变为,成为 ▪ 至于赵之为赵,赵之子孙侯者:建立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 ▪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作为 ▪ 大家请看教材p202《长沮桀溺耦而耕》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3:表示较复杂内容
▪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战国
策·冯谖客孟尝君》 ▪ 子野之言君子哉。《左传·昭公八年》 ▪
课堂作业
说明下列判断句的结构形式: 1、张骞,汉中人也。 2、秦,虎狼之国。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南冥者,天池也。 5、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古代汉语)句法

(古代汉语)句法

第五章语法(下)句式第一节判断句判断句相对于叙述句、描写句而言,是根据句子对主语的陈述角度来划分的。

认定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在现代汉语中用‚是/不是‛来表示。

古代汉语中,肯定判断通常用语气词来帮助构成,否定句通常用副词来帮助构成,都不用动词。

一、构成形式:1、肯定式A、(名词性)主语+(者)+ (名词性)谓语(也)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春夜宴桃李园序》制,岩邑也。

我,子瑜友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有的‚者‛字有相对具体的意思。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有的表面看起来不太像判断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是炎帝之少女。

‚者…也‛句不都是判断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有时也用其他语气词:白起,小竖子耳!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子非三闾大夫欤?A、主语+(者)+副词+谓语(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相如素贱人。

此诚存亡危急之秋也。

是必射雕者也。

B、主语+‚为‛+宾语(也)余为伯鯈。

余,而祖也。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显然,‚为‛字还带有比较明显的动作动词的特点,像第二句。

第一句前后两个判断句以后一种为常见。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这段文字中的为,就是比较确定的判断词了。

(比较‚是也、然‛)2、否定式A、主语+副词‚非‛+谓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句子的分类按句子的语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按肯定、否定的语气:肯定句、否定句按句子的繁简:单句、复句按谓语的性质: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古汉语判断句的性质和特点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

一般不要系词“是” 。

现代汉语:我是广州大学的学生。

/ 他不是广东人。

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1.主语,谓语 +也“也”是句尾语气词,用来帮助判断。

制,岩邑也。

(左·隐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僖五)2.主语 +者,谓语 +也“者”为句中语气词,表提顿。

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鲁仲连义不帝秦)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同上)3.主语 +者,谓语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老子)粟者,民之所种。

(晁错《论贵粟疏》)4.主语,谓语荀卿,赵人。

(史·孟轲荀卿列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关睢)四、“是”1.先秦的“是”为指示代词①是社稷之臣也。

(论·季氏)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刻舟求剑)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魏策四)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逍)⑤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僖卅)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为政)2.至少在西汉前期,判断词“是”就已经产生,但这种判断句始终未成为文言判断句的主流。

①此必是豫让也。

(史·刺客列传)②此是家人言耳。

(史·儒林列传)③是是帚彗。

(马王堆三号墓帛书)这种新兴的判断句在近代汉语中得到发展:邓艾口吃,语称“艾 ,, 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 ,, 艾’ ,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世说新语·言语)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唐崔颢《长干曲二首·其一》)五、“非、即、乃、亦、则、诚”“非、即、乃、亦、则、诚”等都是副词,起否定或加强判断作用,不是判断词。

古 代 汉 语判断句与叙述句

古 代 汉 语判断句与叙述句

3、表示比喻关系。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 曹公,豺虎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
➢ 夫战,勇气也。 ➢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 蟹六跪而二螯。 ➢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5、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类型
一、动词宾语前置
1、用“是”、“之”、“惟”等帮助宾 语前置。
➢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 姜氏何厌之有? ➢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父母唯其疾之忧。 ➢ 唯你是问、唯利是图 当想要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可以将它前置。 ➢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在判断句谓语后连用语气助词“者”和 “也”,以加强判断语气。 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谓语后面也有“者”、“也”,但“者”字 不是语气助词,而是代词,谓语是个“者” 字词组,不要与上式混同,误认为是语气助 词连用。 例如: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仲弓父,贱人。 2、表示等同关系。 ➢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 梁父即楚之项燕。
双宾语句
➢ 他给我一本《古代汉语》。 给予 ➢ 他请教老师两个问题。 询问 ➢ 我问他哪个办法好。 ➢ 他通知我今天停电。 告知 ➢ 大家叫她祥林嫂。 称说 ➢ 我借他十元钱。(向他借) 接受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

• 例如: •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
• • • • •
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晋灵公不君》 谏行言听。《孟子●离娄下》 益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பைடு நூலகம்
被动句的分类
意念上的被动句 特点: 没有特殊的语法标记。 被动关系靠语义来体现。 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 注意: 此类被动句出现及早,意念被动句 一般不认为是真正的被动句。这种 被动表示法直到现代汉语中还广泛 运用。
• 强调形式:动词· 者,数词 作谓语 数词
於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 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 赵 策三》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 之者三。《史记· 项羽本纪》
古今汉语动量表达形式的不同
• • • • • • • • 1、动量词的有无 2、数(量)词与动词的位置不同 3、强调形式不同 古代汉语动量的强调:V者,Num 现代汉语动量的强调: 动词+数词+量词 注意: 量词产生的比较晚;名量词的产生比动 量词早;量词泛化使用的情况古今都有
双宾句
• 双宾语由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组成 。直接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 间接宾语表示谓语动作的方向(对 谁做)或动作的目标(为谁做), 间接宾语紧接在谓语动词后,但它 不能单独存在。它和直接宾语组成 双宾语。
古今汉语双宾语的共同点
• 动词: 告谓类动词、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 • 宾语所指: 直接宾语指物,间接宾语指人。 • 两个宾语的位置: 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 (方言中情况不同)
判断句
•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用 以判定两者是否属同一事物, 判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 • 例如: • 我是中国人。 • 他是好学生。 • 制,严邑也。 •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古汉语的句式

古汉语的句式
句子分类
• 根据句子的语气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 叹句 ;或者肯定句、否定句 • 根据句子结构的繁简 :单句和复句 • 从谓语性质进行分类 谓语的组织形式(词性):名词性谓语句、动词 性谓语句和形容词性谓语句 谓语的语法意义 :判断句、描写句和叙述句
判断句
•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 “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1、 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 (1) “„„者,„„也”式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追我者,谁也? 吾所欲者,土地也。 (2) “„„,„„也”式 张骞,汉中人也。董狐,古之良史也。
第一,在判断句中,经常用代词“是”、“此”来 复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 亦飞之至也。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第二,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 •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 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第三,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停顿 • 此非君子之言。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第四,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用“也者”,而在谓 语后面则用“者也”或“耳”等 • 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 • 故吏者,民之木纲者也。
4、不亦„乎 古代表委婉的反问句式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 5、何„„之有: “有何„„”的倒装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夫晋何厌之有? • 采之遗谁?(乐府诗三十六卷) •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 判断句辨析 •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 权重也。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镐素,今 日是也。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本讲介绍了判断句的定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等内容。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并能在文言文具体文句中辨认判断句,加以准确的今译。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一、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

例如:“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

这是一种误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

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

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还是叙述句。

2、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例如下面的文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

但是很显然,这两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

因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

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例如:“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

“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

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

“是”充当主语的如上句。

“是”充当谓语的如:“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是”的意思是“认为……是对的”,即认为汲黯的意见是对的。

“是”充当定语的如:“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④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由。”(《论语•微子》)
2.维(惟)
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 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 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 起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尔惟旧 人。(《尚书•大诰》)
这种有“维”的语句,许多情况 下主语与谓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 如: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蚩尤 惟始作乱。《尚书•吕刑》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 性与作用
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
“为”“维(惟)”“乃”“即”等经常出现在
判断句中,词,本义是劳
作,后来逐渐引申为一个意义很广泛的动词,有
“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如:
① 木直中绳,揉以为轮。(《荀子•劝学》)
过与?(《论语•季氏》)
5.短的判断句主语、谓语之间可 以不用标点。如:“刘备天下枭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不用标点 也不会产生理解错误。下面一句主、 谓间必用标点:“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
6.判断句的主语可以省略。又如: “射其御者,君子也。”(《左传•成 公二年》)
都说明“乃”不是判断词。如:
③乃入见。(《曹刿论战》)
④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
4.即
“即”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 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 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 中的“就”完全相同。如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②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襄 公八年》
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 列传》)[“是”前不但另有代词主语, 还有副词表判断无疑,绝不会表指代, 但“也”未脱落。]
④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 伪书。(《史记•封禅书》)[“是”前 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也”脱落, 完全表判断,与今同。]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
(3)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 禅书》
(4)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5)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四、判断句的活用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韩,天下之咽喉。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一种比较复杂的内容 (3)夫战,勇气也。 (4)百乘,显使也。 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 (5)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轩之计
古代汉语判断句
一、句子的分类
1、根据句子语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 叹句
2、根据句子的繁简:单句 复句 3、根据谓语的性质:判断句 描写句 叙述句
同一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可以有 不同的名称。
(1)日食饮得无衰乎?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句子的多种分类方法中,按谓语性质的分类 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
2、当主语不长时,也用指示代词“是”复指。这时 主语没有了停顿,“是”字的复指作用逐渐弱化, 判断作用开始萌芽。句尾有“也”字帮助判断。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3、“是”字不再复指主语,有的句尾也不再出现帮 助判断的“也”字,句子的判断意味完全由“是” 字充当,此时判断词“是”开始出现。如:
时虽可以用现代的“是”字来对译,但不必认为 就是上古的真正的系词。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长沮曰:“夫执与者为谁?”子路曰:“为孔断词,在语法学界是有争 论的。
最早王力1937年《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提出:六朝 产生,系词。
在《汉语史稿》里,王力修订了自己的观点,他认 为: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西汉末年或东 汉初年。他的观点引起了争论,但是他把先秦古 籍中许多似是而非的判断词“是”排除出去,是 很有价值的。

古代汉语—古汉语特有的句式[1]

古代汉语—古汉语特有的句式[1]

十四古汉语特有的句式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现代汉语所没有的、特殊的句式结构。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判断句的表示法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性的判断句,必须在主语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表示。

例如:“江苏省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

”“王老师是苏州人。

”否定性的判断句,则必须在“是”前加上否定副词“不”字,例如:“李主任不是我的邻居。

” 古汉语的判断句,多数不用判断词,少数用判断词“是”和“为”。

1 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典型的古汉语判断句,是不用判断词的。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六种:(1) “……者,……也”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是辅助性代词,它的作用是复指前面的名词主语;“也”是语气词,其作用是帮助判断,“也”前是直接作谓语的名词、名词性词组或代词。

例如:《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

”有时,判断句的主语是“者”字结构(如《孟子·离娄下》:“追我者,谁也?”),或带“者”的“所”字结构(如《韩非子·五蠹》:“吾所欲者,土地也。

”)。

其形式与上面所讲的“……者,……也”式似乎相同,但实际上“者”的语法作用不是复指名词主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而是分别充当“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的组成成分(见本章第一节的有关内容)。

这是必须搞清楚的。

(2) “……,……也”式。

这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形式。

例如:《汉书·张骞传》:“张骞,汉中人也。

”《左传·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

”《战国策·赵策》:“而母,婢也。

”(3) “……者,……”式。

这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形式。

例如:《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子·养生主)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土橐,非下 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小结
句式:

表达功能 1.主语+者,谓语+也。 1.类属关系 2.主语,谓语+也。 2.等同关系 3.比喻关系 3.主语+者,谓语。 4.因果关系 4.主语,谓语。 5.主语+副词+谓语+(也) 5.其他复杂语义关系
6.主语+为+宾语
7.主语+是+宾语
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 语中已不可或缺。 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 代。
三、古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类属关系:主语属于谓语的同类
成安君,儒者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2.等同关系:主语等于谓语
表示否定判断,则在判断句的谓语之 前加上“非”字。 楚虽大,非吾族也。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A. 用“者”、“也”帮助判断
1.主语+谓语+也。
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 宣公 二年》)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
2.主语+者,谓语+也。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 逍遥游》) 夫积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3.主语+者,谓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
4.主语,谓语。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
B.以副“乃”“即”“诚”“亦”、 “皆” “则”等帮助表判断。 主语+副词+谓语+(也)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句式)课件(共68张PPT).ppt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句式)课件(共68张PPT).ppt
古代汉语 ——句式
目 录熊

壹 判断句 贰 叙述句 叁 否定句 肆 疑问句
01 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六种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 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①“主 ,谓+也”, 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虢,虞之表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② “ 主+者,谓+也”,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判断。 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③“主+者,谓”,主语后用语气词 “者”,谓语后面不用“也”字。如: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 传》④“主 ,谓”,者字、也字都不用,如: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 《贾谊论》)⑤“主+副+谓+(也)” 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 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⑥“主&,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寡人是 问”就是“寡人问是”
⑸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无条件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现代汉语中,“夜以继日”结构同此。
三、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①常规句式: 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如: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现代汉语中的千变万化、百发百中、一劳永逸等也是这种用法 。
2、句中的也字:语气词“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表示 顿宕。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 氏》用在一般主语之后。 ②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如:当是时也,禹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今也则亡。《 论语·雍也》 ③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表示时 间修饰的分句。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左传·烛之 武退秦师》

古代汉语(六)判断句与叙述句

古代汉语(六)判断句与叙述句

找出下列例句中的判断句,并作句法分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3、环村居者皆猎户。 4、此亡秦之续耳。 5、子诚齐人也。 6、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7、山多石,少土。 8、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9、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分析下列例句中“是”的词性和意义,说明 其所充当的句子成分。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例句中的主语是“高爵显位”中的“有的 人”,谓语是“不能”,“容于远近”应作 宾语,所以此句不是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梁惠王上》
“百姓之不见保”是句子的主语,句子的谓语 是“不用”,而不是“见保”,所以说这个 句子只是有被动的内容,但不能表明这个句 子就是被动句。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的 前面。
二、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 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 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 般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 前: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 从语气表达的角度分:
1、祈使句 2、陈述句 3、疑问句 4、感叹句
▪ 从句子本身的结构分:
1、单句
2、复句
判断句
一、什么是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 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它表示主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二、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不同表达 方式: 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2、他是大学生。 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4、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句式特点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进行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

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4)“主+谓”,如:兵,凶器。

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主+谓+宾”,如:“余为伯倏。

”4、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

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表因果关系。

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1)“于”(“乎”)字句。

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省略“于”字,动+施事者。

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为”字句。

为+施事者+及物动词。

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为+及物动词。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见+及物动词。

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为+施事+所+及物动词。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为+所+及物动词。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被字句”。

被+施事者+及物动词”。

古汉语句式

古汉语句式

二、判断句的活用
1、内容压缩了的判断句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2、表解释原因的判断句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力也。
3、表示比喻的判断句,如: 1)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2)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
子·王制)
4、强调式判断句——用副词“诚、乃、 即、则、必”等
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作 谓语,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 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子形式。
在形式上,主语与谓语构成同一关系。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一)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
“……者,……也。”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 的最基本形式,或者说是典型结构。其它的 各种形式都可以看作是它的变体。
1·子诚齐人也。(孟子) 2·吾乃梁人也。(国策) 3·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4·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比较叙述
句:沛公必夺项王天下。
否定判断句——用副词“非”表否定判 断
1·非吾徒也。(论语) 2·是非君子之言也。(论语)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 4·是非君子之道。(孟子)
(2) 指示代词“是”逐渐变成赘余的、有 强调作用的代名词性的助词,然后变为(语气 的)系词。
王力举到《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为例,大 约经历了这么一个阶段:“滕,是小国也”(“是” 在这里仍旧是“这个”的意思),然后达到“滕是小 国”。还再举了一个更富有启发性的例子:
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左传·宣公十五年)
“是”怎样由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的。
《说文·是部》:“是,直也。从日正。”
(1) 先秦时代,主语后面往往用指示代词 “是”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也”。

古代汉语通论句式

古代汉语通论句式

古代汉语通论句法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定义及特点1、定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表示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特点:和现代汉语不同,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是”的用法(1)在先秦文献中,“是”的用法一般是指示代词,用来复指前文,如:《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2)先秦文献中,“是”还有一个用法即形容词,它的词义是“对的”“正确的”,可以用作意动用法,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魏其言是也。

(3)从汉语语法发展史看,现代汉语判断词“是”肯定是从指示代词的“是”发展而来,“是”用作判断词在战国末和两汉人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少量例句,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俄又复得一,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軛也。

《论语·微子》: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史记·封禅书》: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

《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

《史记·刺客列传》: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但在基本上以先秦作品为蓝本的文言文中,这种以“是”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广泛采用,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仍采用先秦的形式。

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岁元和四年也。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也。

《贾谊论》:贾生,洛阳之少年。

二、判断句的基本形式1、甲,乙。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史记·孝文本纪》:农,天下之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
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上古汉语里,
用“为” 字的判断句非常罕见。其实都是以叙述
句的形式代替判断。
7、主语+是+宾语
安能辨我是雌雄? 韩是魏之县也。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判断词“是”很早就已经产生但是使用不普遍,在
古代汉语: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
用判断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
“也”字来帮助判断。
在判断句谓语后连用语气助词“者”和
“也”,以加强判断语气。
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谓语后面也有“者”、“也”,但“者”字
不是语气助词,而是代词,谓语是个“者”
字词组,不要与上式混同,误认为是语气助
词连用。
1、主语+谓语+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楚,天下之强国也。
2、主语+者(语气词)+谓语+也(语气词)
南冥者,天池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3、主语+者+谓语
天下者,高祖天下。
粟者,民之所种。 兵者,不祥之器。
4、主语+谓语
刘备,天下枭雄。 贾生,洛阳之少年。 今秦,万乘之国。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姜氏何厌之有?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你是问、唯利是图
当想要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可以将它前置。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判断句与叙述句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类
从谓语同主语间的关系分:
1、判断句
2、叙述句
3、描写句
从谓语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分:
1、名词谓语句
2、动词谓语句
3、形容词谓语句
从语气表达的角度分:
1、祈使句 2、陈述句 3、疑问句 4、感叹句
从句子本身的结构分:
1、单句 2、复句
判断句
一、什么是判断句
副词“非”字。
名词性谓语前可以使用副词“则”、“乃”、
“必”、“宜”、“亦”、“皆”、“即”、 “诚”等来加强判断语气。
6、用 “为”字的判断句
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物皆然,心为甚。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 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它表示主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二、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不同表达
方式:
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2、他是大学生。 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4、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结构类型
夫战,勇气也。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蟹六跪而二螯。
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
给予
询问
大家叫她祥林嫂。
称说
接受
我借他十元钱。(向他借)
双宾语句的特点
1、动词含有给予或问告意义。常用的有:
赐、予、遗、告、教。
公赐之食。 赵亦终不予秦璧。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2、一般的及物动词,以动词“为”最多见。
不如早为之所。
且君尝为晋君赐也。 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重为之礼而归之。 吾不忍为之民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意“为”的词性。(介词)
为之驾。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不足为外人道也。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类型
一、动词宾语前置 1、用“是”、“之”、“惟”等帮助宾
语前置。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5、主语+副词+谓语+(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 君子曰: “此亦妄人也已矣。” 是皆秦之罪也。 少府徐仁,即丞相车千秋女婿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谓语之前加上
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提前的宾语,是古代 汉语变更动宾词序的一种语法手段;即使被提前的
宾语本身是代词,也不排斥这种语法手段。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用否定词:
副词—— 不、弗、勿、毋、未、非
动词—— 无
无定代词—— 莫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注意:符合该条件的不一定前置。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 黍离》 莫知我夫。《史记· 孔子世家》
先秦主要用作指示代词,在句中充当判断句的主语 或者谓语,大概到东汉使用才普遍起来。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
也。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总结: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 般要用判断词 “是”字来系联。
下也,权重也。
叙述句
叙述句是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叙述
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冬,晋文公卒。
晋侯秦伯围郑。
初,郑武公娶于申。
马逸不能止。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双宾语句
他给我一本《古代汉语》。 他请教老师两个问题。 我问他哪个办法好。 他通知我今天停电。 告知
例如: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
陈胜者,阳城人也。 仲弓父,贱人。
2、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梁父即楚之项燕。
3、表示比喻关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曹公,豺虎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