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汤治疗寒湿痹的体会_艾相乾
附子汤是治疗整体阳虚寒湿的好方剂
![附子汤是治疗整体阳虚寒湿的好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7546e35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8.png)
附子汤是治疗整体阳虚寒湿的好方剂【组成】附子12g、茯苓9g、人参6g、白术12g、生白芍9g【用法】水煎服。
【主治】阳虚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无力者。
【方义体会】肾与心,同为少阴,犹如水火两极,互依互制,共为生命之本。
若失其用,则诸脏无济。
少阴为寒水之脏,故寒伤之重者,多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重证。
余多年来运用附子汤效验此理。
方中附子益火兴元阳,温经散寒;人参大补元气,生化气血;茯苓健脾利湿,兼益心气;白术益气健脾,祛寒除湿;芍药养营和血,以益肝阴。
诸药配伍得当,全面顾及,是治疗整体阳虚寒湿的好方剂。
【临床应用】一、虚寒型肝炎例:毛某,男,38岁。
患者形体消瘦,颜面苍白无泽。
自述周身无力,夜寐不安,头晕,腰腿疼痛,右胁胀痛,畏寒肢冷,晨起眼睑及足跗浮肿。
其脉沉弱,舌淡苔白。
经医院检查: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十十),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转氨酶280U。
西医诊断为“肝炎”,经治三月余,未见疗效。
再三辨证,余认为此以阳虚寒滞为主,便以附子汤投之。
处方:附子12g、茯苓9g、党参15g、白术12g、生白芍9g,水煎饭前服。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腹鸣肠动,愈响愈适,待次日服两剂后,晨起胁痛大减,且八年之恶寒、身痛消失。
触其双脉仍沉弱,令服附子汤一剂、“当归四逆汤”一剂。
三诊:患者云:服药后,全身舒适,双手温和,为八年罕有之感。
诊其脉已滑活,遂令服归脾汤、逍遥散两方各三剂,交替服用。
两月后赴医院复查,索得结果,双絮加号消失,转氨酶16U。
医院惊叹不已,云:已为正常。
二、不孕症例:班某之妻,32岁。
曾于婚后第二年生一女,逾十三年不孕,多方求治,仍不效。
经服“益肾”“补肾”之方药,亦未能如愿。
夫妇二人忧心不安,邀余诊治。
妇云:四肢常冷,小腹痛胀,月经不至,全身困倦,嗜睡不眠,已年久。
诊其脉沉而有力。
处以附子汤令其隔日一剂,以一月为疗程,再视动向。
服药月余,自谓周身活畅,诸痛消失,经期准,经色暗红,诊其六脉皆沉。
(三)桂枝附子汤——痹证,关节炎,低血压,寒疝,阳痿
![(三)桂枝附子汤——痹证,关节炎,低血压,寒疝,阳痿](https://img.taocdn.com/s3/m/ff25fc0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8.png)
(三)桂枝附子汤——痹证,关节炎,低血压,寒疝,阳痿16痹证——刘含堂医案肖某某,男,38岁,农民。
1991年10月16日初诊。
1月前阴雨连绵,因患者居处潮湿,以致湿邪侵袭,渐感四肢关节疼痛,乡医院诊为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服西药半月余,仅缓解一时之痛,停药则疼痛如故。
现症:面色白,肩肘膝踝关节凉痛,疼痛呈游走性,恶寒怕冷,饮食及二便自调。
舌淡,苔薄白,脉浮而虚。
检查:血沉66mm/h,抗“O”610单位。
西医诊为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为痹证,辨证为风寒湿痹(行痹)。
治宜祛风散寒逐湿。
用桂枝附子汤加味,处方:桂枝12克,炮附片30克(先煎),炙甘草6克,苍术10克,炒薏苡仁3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
水煎服,10剂。
二诊:关节凉痛明显减轻,继以前药,再服10剂,告愈。
复查血沉12mm/h,抗“O”400单位以下。
追访年余未复发。
《经方治病经验录》论:脉浮虚者,血分之寒也。
居于湿寒之处,伤其经阳,关节疼痛。
阳伤阴盛,阴寒凝滞,所以恶寒怕冷。
桂枝附子汤,扶阳通经也。
17痛痹——姜春华医案患者,男,51岁。
患风湿性关节炎已12年,近时发作颇剧,两膝关节肿痛尤甚,形寒怕冷,腰亦酸痛,行走需扶杖,大便溏薄,纳差,易感冒,苔白润,脉沉弱。
投以桂枝附子汤加味:桂枝12g,附子12g,杜仲15g,桑寄生30g,黄芪24g,防己9g,防风9g,当归9g,生姜3片,炙甘草6g,大枣4枚。
初服7剂后,患者腰腿疼痛大减,续方14剂后,可以去杖行走。
按:辨证本例痹证属于阳虚的风湿证,故用桂枝附子汤加味。
附子有温经止痛作用,与桂枝同用可散表中风湿。
本例痹程已久,气血不足,故用当归补血汤扶正,加防风、防己以祛风湿,加桑寄生、杜仲滋益肝肾。
全方解表温里,祛寒止痛,活血通络,养血荣筋,达到逐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的目的。
《经方治痹》《经方发挥与应用》论:脉沉弱内寒,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
18关节疼痛——秦伯未医案黄某某,女,24岁。
附子汤加减治疗中医痹症的临床疗效
![附子汤加减治疗中医痹症的临床疗效](https://img.taocdn.com/s3/m/455c5aff524de518964b7da6.png)
对所有数据采用 SPSS 16.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 —χ ± s )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并采用 t 检
验和卡方检验,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 41 例,有效率为 91.1%,对照组的治
疗有效 32 例,有效率为 71.1%,P < 0.05,详见表 1。 表 1 两组治疗效果相比(n、%)
3 讨论
历 代 中 医 学 者 认 为 痹 症 是 由“风、寒、湿”引 起,由 于 患 者 正 气 不 足,腠 理 空 虚,风 寒 湿 邪 侵 袭 人 体,导 致 经 络 闭 阻, 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为痹证,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出 现 酸 痛、麻 木、屈 伸 不 利 等 症 状。 传 统 医 学 也 不 乏 对 于 痹 症 的论著,《素问 • 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说明 痹症为风、寒、湿合并而成,《金匮要略》:“厉节病,非水湿内 侵,则肝肾虽虚,未必便成厉节”说明外湿是形成厉节病的主 要原因。《痉湿》:“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此病伤于汗出, 或 久 伤 取 冷 所 致 也 … … ”说 明 机 体 发 热 汗 出 时 ,肌 肤 腠 理 尽 开,风袭肌表,也说明是热、风和湿所致 。 [3-5] 湿热侵袭机体, 造成脾胃运化不利,从而水湿不化,湿邪加重,久之则机体亏 虚,正气衰弱,又为风、寒、湿、热的入侵提供了条件。
国医经典解读第31讲:寒湿内侵骨节疼痛治疗方—附子汤
![国医经典解读第31讲:寒湿内侵骨节疼痛治疗方—附子汤](https://img.taocdn.com/s3/m/21a7d16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d.png)
国医经典解读第31讲:寒湿内侵骨节疼痛治疗方—附子汤寒湿内侵骨节疼痛治疗方附子汤【方药】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朮四两,芍药三两;【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4)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 【解说】本证为阳虚寒湿内侵,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征。
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朮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
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
背恶寒乃少阴阳气虚衰之险兆,临床当急用灸法以救阳气;这个人因为肾阳不足,所以他的水气(背后的阳气)转不上来,所以它的「第一主证」是背发冷,所以,如果一个人觉得「整个背部好冷」,那通常就是附子汤证。
得之一二日,口中和,特别强调是「口中和」,嘴巴还没有渴。
白虎加人参汤证就一定不是口中和,口中通常是非常的渴的,以「口中和」作为鉴别点就分得出来了。
这种情况,张仲景说「先灸」,至于灸什么穴道啊?灸关元气海也可以啦!可以让阳气转上来的穴非常多嘛,直接灸背也可以。
灸了之后让阳气回来,然后呢,就可以喝附子汤。
跟真武汤对比,它不像真武汤里面有生姜。
附子汤证本身是一个阳虚气虚,甚至津液也不够,所以背后的水气转不上来的病,不是直接牵涉到水毒。
而生姜是对付水毒的时候特别重要的,附子汤不是要对付水毒的,就把生姜就拿掉。
加了二两的人参,就给这个人多一点气、多一点津液,搭配附子,也就比较多有水可以转上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麻黄汤的身疼痛:是因为寒气钻进来,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动,就痛了;附子汤的身疼痛:阳虚了,身体这里那里都很冷,所以全身都疼痛,如果一个人是手脚冷、手脚痛,而脉是沉的,这个时候,你要赶快补阳气,把他的气通出来,把寒气赶出去。
这个时候,附子、白朮结构,就有驱风湿的效果。
风寒湿邪和而为痹,尤以关节痛为常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亦有脉沉,也是内有水饮,因而(反)发热,说明表邪重,故用小汗法以解表。
《伤寒论》里藏一方,叫醒阳气,化解阳虚骨痛,请体会
![《伤寒论》里藏一方,叫醒阳气,化解阳虚骨痛,请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fed26c3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1.png)
《伤寒论》里藏一方,叫醒阳气,化解阳虚骨痛,请体会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回阳方”。
是出自《伤寒论》里头的附子汤。
组成是:制附子18克,茯苓,芍药各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
水煎服。
这是最标准的用量。
临证,医家们常常有自己的配伍。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出自中医典籍《成绩录》。
有一个男子,两只脚疼,不敢走路。
天气越冷,越疼。
只好就医。
刻诊,长得十分羸弱,体格很不好。
脚疼,食欲不振,手脚发凉,腹部总像抽筋儿一样挛缩疼痛。
常常痔疮出血。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就给患者开了一张方子。
就是上面提到的附子汤。
结果患者服用后,双足疼痛消失,腹部拘挛缓解,食欲也开始提升,可以走路。
痔疮出血的事儿还有。
后来医家投黄连解毒散,把痔血的问题也解决了。
附子汤最初应对的是阳虚寒湿痹症。
这个人素体阳虚。
身体筋骨没有阳气的支撑,寒湿不化,滞留在筋骨肌肉关节处。
导致骨节疼痛。
因为阳气大虚,导致手足发凉,后背恶寒。
舌脉主要是脉沉无力,舌苔白滑。
阳虚导致脉沉。
寒湿不化导致舌苔白滑。
附子汤主要治疗的就是阳气不足的人,骨节冷痛。
脉沉、后背寒、骨节疼痛、手足凉,是用方的辨证要点。
现代中医临床常常用它治疗风湿、类风湿。
患者手脚冷是阳气不足,温煦失当。
两脚疼痛,是寒湿郁滞筋骨关节,让气血不通,不通就会痛。
脾肾之阳不足,运化失当,导致食欲顿减。
寒邪主收引。
当阴寒内盛时,腹部就感觉到拘挛疼痛。
因为患者符合阳虚寒湿痹证的辨证要点,所以用附子汤来治疗。
其中,制附子和人参可以大补阳气。
白术和茯苓可以健脾益气。
芍药可以缓急止痛,并能制约附子辛燥之性。
这里的附子必须要先煎。
理论上说是有毒的。
哪怕是制附子,也要小心谨慎。
通过附子汤可以一改素体阳虚、寒湿凝滞经脉的状态,让身体如拨云见日一般,重新沐浴阳气。
阳气所及之处,疼痛、发凉、畏寒之感,全都消失了。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仲景临床方剂学》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加味附子汤治疗痹症的效果分析
![加味附子汤治疗痹症的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f73e60e518964bcf847c47.png)
加味附子汤治疗痹症的效果分析作者:李严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年第13期【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附子汤治疗痹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痹症患者4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洛索洛芬钠分散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附子汤加减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加味附子汤治疗痹症效果良好,能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痹症;加味附子汤;疗效;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3..02痹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是一组由风、寒、湿、热所致的临床疾病,可造成气血不畅、经络阻塞,从而引发关节、筋骨麻木、酸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甚至引发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因此,寻找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痹症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为治疗痹症的直接方法,为探究加味附子汤治疗痹症的疗效,本文选取相关病例实施研究,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痹症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痹症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脏器疾病,影响药物疗效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4.82±4.94)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21±0.47)年;观察组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4.78±4.9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23±0.42)年。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经伦理认证,患者全部签署治疗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洛索洛芬钠分散片治疗:洛索洛芬钠分散片60 mg,2次/d,以4周作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附子妙用心得
![附子妙用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471b9db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d.png)
附子妙用心得说起附子,这可真是一味让我又爱又怕的中药。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着了凉,感冒发烧,浑身无力,整个人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去看了中医,医生一番望闻问切之后,给我开了个方子,其中就有附子。
当时我心里还嘀咕:“这玩意儿能管用吗?”拿了药回家,熬好之后,看着那黑乎乎的药汤,闻着那刺鼻的味道,我真是有点犯愁。
但想着自己这难受的样子,心一横,捏着鼻子就灌了下去。
刚喝完没多久,就感觉肚子里像是有一团火在烧,慢慢的这股热气开始往四肢蔓延,身上也开始冒汗。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突然钻进了一个暖烘烘的被窝,别提多舒服了。
原本沉重的身体,好像一下子就轻松了许多。
不过这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
有一次,可能是医生开的剂量稍微大了点,喝完之后,我居然出现了心慌、头晕的症状。
这可把我吓坏了,赶紧给医生打电话。
医生说别紧张,让我多喝点水,休息休息。
好在过了一会儿,症状慢慢缓解了。
经过这次小波折,我对附子是又敬又畏。
后来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附子这味药。
原来,它的功效可多了去了。
它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对于那些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病症,往往能有奇效。
但这玩意儿用起来可得小心,就像一匹烈马,驾驭好了能带你驰骋千里,驾驭不好可就容易摔跟头。
炮制不当、用量过大或者使用不当,都可能会引起中毒。
所以啊,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医生,严格按照医嘱来。
再后来,我身边有个朋友也因为身体虚寒,总是手脚冰凉。
我就跟他说起了我用附子的经历,还劝他去看看中医。
朋友听了我的话,去看了中医,也用上了附子。
过了一段时间,见到他,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手脚也暖和了。
他一个劲儿地感谢我,说要不是我,他还不知道要受这虚寒的罪到什么时候呢。
通过这些亲身的经历和身边朋友的例子,我算是真正体会到了附子的妙用。
它就像是一个隐藏在中药库里的宝贝,只要用对了地方,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附子有妙用,但咱们可不能自己随便乱用。
毕竟是药三分毒,用药还得听医生的。
附子汤为主治疗痹证(案一)拈花指月
![附子汤为主治疗痹证(案一)拈花指月](https://img.taocdn.com/s3/m/09c6169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8.png)
附子汤为主治疗痹证(案一)拈花指月廖光群,女,41岁。
四川人。
2008年4月13日初诊。
在酒店厨房做工一年多,于三月前出现双膝肿痛,屈伸不利,双腕关节掣痛,入夜痛不能眠。
夜尿一到两次,大便可。
舌淡红苔薄,脉沉小滑。
查:双膝关节肿得很明显,甚至不能弯曲,下蹲困难,按压局部有明显压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2克,白芍12克,防风10克,白术18克,炮附子30克(先煎),生姜5片,大枣12克,炙草12克,穿山龙30克,杜仲15克,怀牛膝15克。
三付。
二诊(4月16日):关节肿痛减轻,入夜已经不痛。
仍难下蹲。
脉沉略滑,舌淡红苔水润。
附子汤加味:炮附子45克(先煎),白术24克,茯苓18克,白芍24克,党参18克,桑枝15克,桂枝15克,樟根10克,海桐皮10克。
三付。
三诊(4月18日):膝肿已消退,能下蹲,但仍有疼痛。
左手有麻木感。
脉较前有力一些。
自诉食纳进步,精神好。
附子汤加味:炮附子60克(先煎),白术15克,白芍24克,赤芍12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泽兰10克,海桐皮12克,红藤30克,鸡血藤30克。
三付。
四诊(4月23日):膝已经能自由弯曲,膝盖位置有少许疼痛,上肢麻木疼痛已很轻微。
但近日外感,鼻塞,喷嚏,怕冷发热,咽痒,咳嗽,有痰,不易咯出。
舌淡苔薄腻润,左寸关脉弦细见滑,右关脉独滑而浮,双尺脉皆微弱。
以麻附辛汤加味: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60克(先煎),橘红10克,苏叶10克,白芍24克,炙草10克,油松节30克,鹿衔草30克。
三付。
前几日电话随访,已经在建筑工地上做工,无明显不适。
附子汤--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附子汤--温肾助阳·祛寒化湿](https://img.taocdn.com/s3/m/e2d1339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3.png)
附子汤--温肾助阳·祛寒化湿附子汤(方组、临床参考用量)制附子18g 茯苓9g 人参6g 白术12g 芍药9g 上5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三次。
(功效)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 主证:背恶寒,四肢冷,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舌质淡,苔白滑,脉沉。
副证:或见灰黑滑薄苔,脉微。
(临证加减)1.附子汤的临床运用:用本方分别治愈恶寒,身痛,腰脊痛,风湿痹痛,腹痛下利,喘咳,心悸,瘘证,小便数,月经不调等。
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病机一致,皆为少阴阳虚寒化证,故均用附子汤取效。
2.附子汤探讨:附子汤首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系治阳虚寒湿凝滞之身痛及妇女宫冷之腹痛、胎胀证.临床主要用于脾肾阳虚,寒湿内阻之证。
现代常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内耳眩晕症、脏器脱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c5,:8] 3.附子汤加减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药用制附子、当归、炙甘草各lOg,台党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各30g,菟丝子、白术各15g,川断12g。
随症加减。
水煎3次合并药液,早晚分服。
每3—5日工剂,自妊娠第1月开始服至流产月份度过后停药。
[四川中医4.加减附子汤治验:以附子汤加减治疗眩晕、关格、呕吐,均取得满意疗效。
[湖北中医杂志,5.附子用量的探讨:北京中医学院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关节炎,属寒盛阳虚恶冷,一般用附子为9~--12g,最多可至30~-- 60g。
附子须先煎40分钟,以去其毒性。
用量过大,可导致心脏传导阻滞及呼吸麻痹,故用大剂量时,应严密观察。
[中医研究通讯,1962,(3):4216.本方加麻黄、炙紫菀治咳喘。
7.本方加桂枝、川芎、当归治痹证。
8.本方加煅龙骨、椿根白皮、生苡仁治带下证。
后背凉(附子汤
![后背凉(附子汤](https://img.taocdn.com/s3/m/aa143f0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1.png)
后背凉(附子汤
需要注意的是,姜分为干姜和生姜,干姜走里暖脾,生姜走表散胃寒,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小玄武汤中(等同于真武汤)用的是干姜,而《伤寒论》中仲景的真武汤使用的却是生姜,两者一脏一腑,一里一表,功效上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需要读者临床慢慢体会总结,我个人更倾向于生姜,主要原因是,生姜辛辣发散作用更明显,能够散胃寒,制约芍药及白术的酸寒敛降,白术是清胃热的,芍药清胆火败胃火。
附子汤症并无小便不利的问题,因此此时人体水液代谢是正常的,同时他没有多汗的问题,因此,不能认为是肾气虚,但他骨节痛,身体痛,这说明经络不通,什么经络不通呢?肾主骨,骨节痛,让我们联想到了肾经,肾气气血受到了阻碍,不能前行,同时还有后背恶寒的问题,后背是膀胱经的管辖区域,膀胱经需要靠小肠火来温驯,膀胱经寒,说明心火不能降于小肠,导致小肠也寒,此类人肚皮应该是比较凉的,因此需要用人参,味道甘苦,苦降心火,甘补脾气。
《黄帝内经》:“少阴之右,太阴治之。
“肾的问题我们通常要找脾,因为脾气虚寒,导致气化及推动力不足,津液不能化为精血而变为湿气,阻碍了肾经气血的运行,其根本都是心火不降,小肠寒导致的。
从症状上看,真武汤较附子汤严重,脾气由虚转实,本虚而标实,应该就是两个方子的衍化过程。
附子汤加减治疗痹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附子汤加减治疗痹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74e82d551810a6f4248647.png)
附子汤加减治疗痹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附子汤加减治疗痹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收集我院自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痹症患者66例,按数字奇偶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
对照组给予洛索洛芬钠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附子汤加减治疗,连续治疗两个疗程之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情况。
结果:治疗组痹症症状消除的时间为(16.98±3.8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1.97±3.74)d(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9.7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痹症患者,给予附子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其痛苦,加上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附子汤;痹症;疗效痹症是一组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身体所致的临床常见性疾病,可引发气血不畅以及经络阻塞,若不及时进行针对性干预,可诱发关节及筋骨麻木、屈伸不利、肿胀、酸痛,病情继续发展甚至有可能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残疾,将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西医上的痹症主要包含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因而西医一般主张给予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或者激素等进行治疗,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在长期应用的过程中会形成药物依赖性,因而不值得继续推广[1]。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本病上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不但能够有效缓解其症状,还能够标本兼治,真正治愈疾病。
现将我院采取中医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6例均为我院自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痹症患者,将其按数字奇偶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
对照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33~68岁,平均(52.64±2.38)岁;病程1~16年,平均(9.87±3.12)年。
附子汤治疗寒湿痹证的体会
![附子汤治疗寒湿痹证的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3f88e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0.png)
附子汤治疗寒湿痹证的体会艾相乾;张仕玉【摘要】@@ 附子汤见于<伤寒论>少阴篇中,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宜炙之,附子汤主之."(宋本304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条).此二证是因少阴阳气素虚,或感受寒邪之后,伤害阳气,以致形成阳气虚衰,寒湿内盛之征象.背为督脉循行流注之部位,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阳气不足则背恶寒;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渴、不燥,表明里无邪热,亦无水饮停聚胃脘和下焦膀胱.【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1(026)002【总页数】2页(P356-357)【关键词】附子汤;痹症;《伤寒论》;关节炎【作者】艾相乾;张仕玉【作者单位】湖北咸宁市麻塘风湿病医院,咸宁430061;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附子汤见于《伤寒论》少阴篇中,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宜炙之,附子汤主之。
”(宋本304条)。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条)。
此二证是因少阴阳气素虚,或感受寒邪之后,伤害阳气,以致形成阳气虚衰,寒湿内盛之征象。
背为督脉循行流注之部位,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阳气不足则背恶寒;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渴、不燥,表明里无邪热,亦无水饮停聚胃脘和下焦膀胱。
四肢为诸阳之本,一则寒湿弥漫,二则虚弱之阳,难以温煦,故手足寒;阳虚不能温煦筋骨肌肉,寒湿之气不化,留滞于筋脉肌肉骨骼之间,故身体痛、骨节痛。
治疗以附子汤温经驱寒,除湿利水,方中重用附子,与人参相伍,温补元阳,温经驱寒,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芍药“除血痹,利小便”,泄络中水湿,佐以和营血而通血痹,可加强温经利湿止痛之功。
炙法与汤药并用,可增加疗效。
附子汤既温又补,为温补少阴阳气不足常用要方,与桂枝附子汤相比,更适用于因虚致病、久病致虚的痹证患者,笔者在临床常用本方加味治疗寒湿痹证,有风邪者,可加桂枝、防风、秦艽以祛风通阳;关节沉重,小便不利,水肿者,可加泽泻、泽兰、猪苓以利水湿,加生姜以散水邪,合真武汤之意;小便清长量多、腰痛者,加巴戟天、鹿角霜、补骨脂等加强温补肾阳之功;咳而喘促者,加炙麻黄、杏仁宣肺平喘利水,或加胡桃肉、沉香以纳气平喘,或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敛肺;全蝎、蜈蚣、地龙、乳香、没药、鸡血藤等虫类搜剔、通经活络之品也可酌加。
【附子汤:虚寒疼痛“第一方”】
![【附子汤:虚寒疼痛“第一方”】](https://img.taocdn.com/s3/m/7282552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f8.png)
【附子汤:虚寒疼痛“第一方”】治疗虚寒疼痛的“第一方”五味学苑 2022-12-14 07:36 发表于广东| 导读: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身体痛,骨节痛”,是治疗虚寒疼痛的重要方剂,临床可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本期为大家分享附子汤的应用要点,并梳理《伤寒论》中针对“疼痛”的论治。
附子汤【方剂组成】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参考处方】炮附子30-60克,茯苓12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白芍10克。
上5味,以凉水800毫升浸泡1小时,先煎附子40分钟,加入余药再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
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方解】苓术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仲景对此方证的论述】《伤塞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注解: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宜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故当灸之,并以附子汤主之。
《金匮要略》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少阴病虽得之一二日,但口中和而背恶寒,可知为里虚饮聚的为候已显,宜舍表而救里。
本方温中逐饮,可止吐利于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手段。
又白虎汤证的背恶寒与本方证很相似,但白虎汤证为热、口舌燥,而本方证为寒、口中和,是亦不难分辨。
《伤寒论》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解:手足寒而脉沉,则里虚寒甚明,故知身体疼、骨节疼,当为湿痹而非风邪,故以附子汤主之。
由本条的说明可知,虚寒痹痛多有用本方的机会。
依据经验,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有良效。
【辨证要点】胃虚寒饮、骨节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者。
【胡希恕先生医案】郭某,男性,38岁,病历号178894,1965年11月1日初诊。
浅析《伤寒论》中附子汤
![浅析《伤寒论》中附子汤](https://img.taocdn.com/s3/m/882a399777232f60dccca10f.png)
浅析《伤寒论》中附子汤摘要:《伤寒论》中的附子汤临床疗效明显,已广泛应用于各个系统疾病治疗当中,特别是骨关节疾病应用最多[1]。
本文笔者综合概述附子汤条文的解析及收集整理目前关于此方临床应用,浅谈对附子汤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附子汤条文临床应用1.条文《伤寒论》中关于附子汤的条文,分别是以下两条:“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此方具有温补元阳、祛除寒湿、通脉止痛之功,主要用于少阴阳虚、寒湿凝滞经脉。
患者阳气虚弱,口中和而无口渴、口苦等里热表现,因督脉总一身之阳气,循经于背部,少阴真阳不足,不能充达周身,故而出现背恶寒、手足寒冷。
寒湿之邪浸滞于筋脉骨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而骨节痛。
[2]方义解析《景岳全书》中:“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
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此方以附子重用为君药,散阴寒之邪气;配以人参,温壮元阳;白术、茯苓健运脾土,祛除湿浊,增附子之功;佐以芍药益阴和营,制约附子温燥而护阴,又通血脉、止痛。
此方为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而来。
将其鉴别开来。
真武汤为少阴阳虚水泛,水气不化,三焦表里俱受邪,重在治水饮泛滥。
而附子汤则是主要以少阴阳气虚弱,寒湿邪气袭于肌肉,留滞于筋肉骨节,重在温阳散寒。
此外,两者身体疼痛的区别:真武汤“四肢沉重疼痛”,此为水饮邪气浸淫肢体,不通则痛;附子汤“骨节痛”则除不通则痛之病机外,仍有阳气虚弱,不能温煦机体筋骨肌肉所致的不荣则痛。
[2]2.现代应用附子汤随着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关于此方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越来越多,同时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骨关节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2]3.1 骨关节疾病治疗李睿明[3]等经过研究表明,附子汤具有镇痛、抗炎效果。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与主治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与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8902b81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2.png)
附子汤的功能主治与主治功能主治附子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温补杨气:附子汤是一种温补剂,可以温补人体的阳气。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对于一些阳气不足的症状,附子汤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2.驱寒散寒:附子汤中的附子具有温热的性质,可使体内的寒湿被驱散,达到驱寒散寒的作用。
因此,对于一些由于寒湿引起的疾病,附子汤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3.消肿止痛:附子汤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肿痛常常是由于体内阴寒湿气凝结而引起的,附子汤可以通过温热的作用,使阴寒湿气得到驱散,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
4.补益心脾:附子汤对于心脾不足的症状也有较好的补益作用。
心脾是人体的重要脏腑之一,对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情绪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心脾功能不足时,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附子汤能够通过温补的作用,起到调理心脾的效果。
主治附子汤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是中医中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寒性的症状,如畏寒、肢体冰冷等。
附子汤通过温补人体的阳气,可以有效改善这些症状。
2.寒湿病证:寒湿病证是由于寒湿外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身体沉重等症状。
附子汤中的附子具有温热的作用,能够驱散体内的寒湿,对于寒湿病证有明显的效果。
3.气滞症状:气滞是中医中一种常见的疾病,表现为胸腹胀满、乳房胀痛等。
附子汤具有温热的作用,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气滞的症状。
4.阳虚心脾两虚症状:这种症状常常表现为心悸、乏力、面色苍白等。
附子汤能够温补心脾,对于这些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附子汤属于温热剂,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掌握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附子汤作为一种经典方剂,其功能主治与主治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但在使用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患者状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避免出现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附子汤,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
![附子汤,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https://img.taocdn.com/s3/m/84526a0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6.png)
附子汤,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附子汤,出自汉·《伤寒论》。
【组成】附子两枚(9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附子汤:炮附子30克(先煎40分钟),茯苓45克,人参30克,生白术60克,生白芍45克。
5味。
温阳散寒,化湿利痹。
,背恶寒,足冷。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散寒,化湿利痹。
【主治】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慢性心力衰竭等病症。
1.膝骨关节炎:将1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附子汤内服,对照组予以美洛昔康口服。
2周后对纳入本研究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功能、综合疗效、不良反应等方面的评估。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而在临床毒副作用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年第10期)2.慢性心力衰竭: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
两组均常规使用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β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附子汤,疗程为1个月。
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血浆NT - pro-BNP。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72.5%,(《陕西中医》2009年第6期)【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痹痛。
以附子温阳散寒、化湿止痛为主,重用白术化温利痹,复以芍药缓急止痛为辅。
临床应用以寒湿痹痛、兼有艮寒肢冷、苔白脉迟为辨证要点。
本方可酌加羌活、独活、威灵仙、稀莶草等祛风湿药同用;如寒湿较甚,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痹痛日久、血行留滞,加乳香、没药;痰湿入络,加天南星、白附子。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汤加芍药甘草汤能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Ⅰ相及Ⅱ相疼痛,能显著降低冰醋酸疼痛模型小鼠血清中和脊髓中的NO、PGE2的含量,增加SOD的活性。
附子汤加减治疗中医痹症的临床疗效
![附子汤加减治疗中医痹症的临床疗效](https://img.taocdn.com/s3/m/00bf39f702020740bf1e9b96.png)
174附子汤加减治疗中医痹症的临床疗效周维德中医痹症是临床多发常见疾病,各个年龄段人群均存在患病可能性,主要临床症状为肢体酸痛、麻木、僵硬、全身关节骨骼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四肢变形明显,病变可对脏腑产生累积,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水平。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均产生比较明显的变化,空调的广泛应用及日常饮食中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导致中医痹症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病情呈进行性进展,治疗后反复发作,长期处于痹症的病理状态极易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受损及关节功能障碍,为此需采取有效的方式治疗干预。
一、什么是中医痹症痹在中医理论中代表闭塞、不通畅,关于痹症的相关理论最早在传统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明确描述,《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中医典籍中也多次提及中医痹症,并系统提出利用附子汤治疗中医痹症的理论。
痹症是中医理论专用名词,主要病因为机体内正气不足,外界风寒湿邪入侵,导致筋骨、肌肉、经络等受阻,正气长期处于虚弱状态,必然导致体内寒湿之气大量聚集,血气瘀堵逐步加重,导致病变入侵患者经络组织,关节及骨骼失去营养,产生疼痛、酸胀、麻木等症状。
中医痹症的病理特点与西医理论中风湿类疾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并不能完全等同。
中医痹症包括狭义与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痹症是指外感风寒及正气亏虚引发的疾病,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极易导致气血瘀堵加重,受影响最大的是患者机体的各个关节。
广义理论的痹症是指关节、静脉、气血、五脏六腑等受累及引发的痹症。
西医理论中痹症是指胶原组织及结缔组织产生的相关疾病,主要类型包括退行性关节疾病、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膝关节滑膜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足底筋膜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 炎等。
二、痹症的病因与分类痹症的病因比较复杂,主要发病机制为肝肾亏虚,正虚邪实,患者外感风寒,体内产生大量堵塞,痰、瘀、虚、邪相互作用,在患者体内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导致痹症的发病。
痹症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其主要原因为患者经络受阻,瘀血在体内长期停滞,导致机体各个脏腑功能衰退,气血运行状态出现明显异常,气机不畅也会对静脉的正常运行造成不良影响。
此方剂“温阳散寒,健脾祛湿”,是疼痛患者的速效良方
![此方剂“温阳散寒,健脾祛湿”,是疼痛患者的速效良方](https://img.taocdn.com/s3/m/3d15224c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c.png)
此方剂“温阳散寒,健脾祛湿”,是疼痛患者的速效良方附子汤出自《伤寒论》,是温阳散寒,健脾祛湿之剂。
本方是真武汤去生姜,换人参,并加重附子,白术的剂量而成,主治少阴寒湿证,以及少阴阳虚畏寒证。
其原方组成为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在《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中关于附子汤的条文共有三条,其中《伤寒论》中有两条,分别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金匾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说:“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为里虚之证,得之二三日,也就是少阴初得之证,口中和,不渴,不燥,是没有里热的症状,只是背部恶寒,督脉主一身的阳气,循经于背部,少阴真阳不足,不能充达周身,故而出现背恶寒,手足寒。
身体痛,骨节痛,痛的原因很多,表寒,气滞,血瘀都可以导致疼痛,水湿困阻气机,气机不通也会疼痛,今脉沉,沉为里,主水气,故此证为里阴寒,寒湿之邪浸渍于筋脉,骨节,故身体痛,骨节痛。
成无己解释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无热也”,“背恶寒者,阳气弱,阴气胜也”;清代医学家黄元御也说:“口中和,则纯是湿寒”,“背恶寒者,督脉之阳衰”,“少阴水旺,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
妇人妊娠六七个月,脉弦发热,说明是外热内寒,寒迫热出,其胎欲胀,并不是胎儿长得那么快而胀,而是里面有水湿,水湿导致子宫内胀,水湿主寒,寒凝则痛,寒气太盛,故象用扇子扇风。
清代名医曹颖甫认为:“妊娠六七月,胎已长成,血凝于下,热度不高,太阳寒水,化气者少,脾脏乃气虚生湿。
寒湿内奎,故胎胀;流入足太阴部分,故腹痛。
脾阳不能外达,故发热而恶寒”,结合脉象又说:“凡脉见弦急,俱为水胜血寒,胎气胀于内,少腹膨急而子脏开,风寒袭之,故少腹如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