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 最全

合集下载

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
通过以上医生、患者和政府三 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有效 地预防和控制药物性肝损伤的 发生,保护患者的肝脏健康, 提高医疗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患者的自我保护
遵医嘱服药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建议使用药物,不随意更改药物剂量 或疗程。
了解药物副作用
患者应了解所服药物可能的副作用,特别是肝损伤的风险,以便在 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
避免自行用药和滥用药物
患者应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尤其是那些具有肝毒性的药 物。同时,避免滥用药物,如滥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少数患者可能伴有肾损害 、血液系统损害等肝外表 现。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检查常 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升高,部分患者可伴有胆
红素升高。
血清学检查
检测药物特异性抗体或自身抗体 有助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

病毒学检查
排除病毒性肝炎等其他肝损害原 因。
患者需充分休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 免刺激性食物。
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
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 物质。
3
密切监测肝功能
定期检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AST)等,以及凝血功 能、胆红素等。
特效药物治疗
抗炎保肝药物
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具有抗炎、保肝作用,可减 轻肝脏炎症损伤。
免疫抑制剂
对于免疫介导的药物性肝损伤,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 质激素进行治疗,但需注意其副作用及适应症。
解毒剂
针对某些特定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可使用特异性解毒剂, 如N-乙酰半胱氨酸(NAC)用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引起 的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一、知识要点1.药物性肝损伤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约占黄疸和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2%~5%,非病毒性肝炎的20%~50%,并且是引起暴发性肝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2.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损伤是药物性肝损伤最常见的发病形式,约占报道病例数的90%以上。

3.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分为3种类型:(1)肝细胞性损伤:ALT>2倍正常值上限,或R≥5(R=ALT/ALP);(2)胆汁淤积型肝损伤:ALP>2倍正常值上限,或R≤2;(3)混合性肝损伤:ALT与ALP均>2倍正常值上限,或2<R<5。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程一般在3月以内,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病程较长,可超过1年。

4.药物性肝损伤时,有明显临床意义(需立即停药)的肝脏血清检测情况包括:(1)ALT>8~10倍正常值上限,可明确有肝细胞实质损伤;(2)药物诱发的肝细胞性黄疸预后较差,其征象是用药后ALT>3倍正常值上限以及TBIL>2倍正常值上限,而ALP正常;(3)既往无肝硬化,在26周内出现肝功能恶化而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INR≥1.5)及任何程度的肝性脑病,则定义为急性肝功能衰竭。

二、临床诊断1.诊断标准(1)有与药物性肝损伤发病规律相一致的潜伏期:初次用药后出现肝损伤的潜伏期在5~90天内,有特异质反应者潜伏期可小于5天,慢代谢药物(如胺碘酮)导致肝损伤的潜伏期可大于90天。

停药后出现肝细胞损伤的潜伏期≤15天,出现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潜伏期≤30天。

(2)有停药后异常肝脏生化指标迅速恢复的临床过程:肝细胞损伤型的血清ALT峰值水平在8天内下降>50%(高度提示),或30天内下降≥50%(提示);胆汁淤积型的血清ALP或TB峰值水平在180天内下降≥50%。

(3)必须排除其它病因或疾病所致的肝损伤。

(4)再次用药反应阳性:有再次用药后肝损伤复发史,肝酶活性水平升高至少大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1)+(2)+(3),或前3项中有2项符合,加上第(4)项,均可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它负责分解代谢体内的各种物质和药物。

但是,一些药物如乙酰唑胺、氨基苷、异烟肼等,如果长期使用,会对肝脏产生损害,引起药物性肝损伤。

据统计,药物因素占据了药物性肝损伤的70%。

那么,如何去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呢?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其诊治方法。

一、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方法1.临床表现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早期症状通常是食欲不振、头昏乏力等,晚期症状则会出现肝区疼痛、黄疸等。

除了症状外,临床医生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年龄、药品使用情况、家族史等因素,对比判断,才能确诊药物性肝损伤。

2.实验室检测血清酶学指标检验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一种常用方法。

如果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浓度升高,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也随之上升,说明患者肝功能出现异常。

同时,医生还要检测尿液毒酶浓度是否升高,这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另一种有效手段。

3.肝组织病理学分析如果患者服用的药物导致肝损伤病情加重,确诊需要进行肝活检,以确定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和透过肝细胞暴露出的药物元素。

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症治疗。

二、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法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法一般分为肝保护和药物治疗两部分。

1.肝保护肝保护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损伤。

采取的措施包括停药、限制体力活动、调节饮食、定期监测肝功能检查结果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指采用具有直接肝细胞保护作用的药物。

例如,注射谷胱甘肽(GSH)可以有效增加肝细胞对氧化应激的耐受性;采用草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如黄连、丹参等,这些综合治疗对消除症状和恢复肝脏功能有特殊作用。

除此之外,中药保肝也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对于肝损伤有很好的效果。

比如,丹参、茯苓等中药有很好的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养肝的作用。

例如葳婆草和金钱草等草本植物释放抗氧化剂和抗击自由基物质。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药物的代谢、免疫反应、氧化应 激等多个方面。
病理生理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肝 细胞的坏死、炎症、纤维化等,最终 可能导致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药物的代谢、免疫反应、氧化应 激等多个方面。
肝区疼痛
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可放射至 肩背部。
黄疸
皮肤、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变深 。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 酶(AST)等指标升高。
总胆红素升高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 高。
白蛋白降低
合成功能受损。
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 活动度降低。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
慎重使用药物
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 书,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定期监测肝功能
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 查,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特别是已知有肝毒性的药物。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特别是已知有肝毒性的药物。
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患者因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乏力 、食欲不振等症状,停药后肝功能仍持续异常。
案例二: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患者因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乏力 、食欲不振等症状,停药后肝功能仍持续异常。
案例三:联合用药的肝毒性风险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建议4:不建议NAC用于儿童严重DILI患者。
DILI的预防
减少同时 使用药物
的种类
仔细询问 药物过敏

预防 措施
选择用药、 监测肝功能
必要时使 用护肝药
注意药物 配伍
DILI的预防
• 特殊情况可以预防性的使用“保肝”药 • 1.抗肿瘤化疗,尤其是大剂量使用化疗药物; • 2.抗结核治疗; • 3.器官移植后使用抗排异药物; • 4.长期使用抗癫痫药; • 5.长期使用治疗甲亢的药物; • 目前无证据显示2种或以上抗炎保肝药物对DILI有更好的疗效,因此不推
行区旅居史等高度可疑的临床线索时,应考虑检测。 • 若有相关临床表现,应排除肝豆状核变性和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DILI诊断相关建议
• 建议2:对疑似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 • 所有病例均应进行B超/CT等腹部影像学检查,以除外胆道疾病。 • 腹部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确胆道疾病证据的患者,应做原发性胆汁性肝
正确的诊断书写格式? 药物性肝损伤,肝细胞损伤型,急性,RUCAM 6分(很可能),严重程度2级
病例1
• 1月19天,男性,2020.09.24入院 • 病史:咳嗽2天,伴喘息,无发热,无呕吐等,未予特殊处理,既往体健 • 体查: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 诊断: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化验,TBil:9.3umol/L,
痛、发热,皮疹和/或嗜酸性粒细胞>5%。
DILI的治疗-针对发病机制
➢固有型 ✓促排出:洗胃、导泻、血液净化 ✓解毒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 ➢代谢特异质型 ✓促排出:血液净化 ✓解毒剂: N-乙酰半胱氨酸(NAC) ➢免疫特异质型 ✓抗免疫:糖皮质激素
不建议NAC用于儿童严重 DILI患者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金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金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金标准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功能异常或结构损伤,其临床表现多样,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金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乏力、黄疸、恶心、呕吐、上腹疼痛等。

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长期使用药物或是多药联合使用的患者,更应该警惕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手段。

转氨酶升高是最常见的实验室指标,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

此外,血清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也常常出现异常。

对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应当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可能的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肝脏超声、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结构,排除其他肝脏疾病,如肝脓肿、肝囊肿等。

此外,对于可能存在的胆道梗阻、胆管炎等并发症,影像学检查也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四、病史调查。

患者的病史调查也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环节。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包括药物的种类、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

有些药物对肝脏的损伤作用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用药史的了解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药物与肝损伤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诊断药物性肝损伤需要全面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史调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对于已经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医生应当及时停止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以降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肝酶升高、黄疸、肝功能异常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和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肝功能检查。

1. 肝酶升高。

肝酶升高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表现之一。

临床上常用的肝酶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药物性肝损伤时,这些指标往往会显著升高,提示肝功能异常。

2. 肝功能异常。

除了肝酶升高外,药物性肝损伤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

因此,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需要综合考虑肝功能检查的各项指标,以全面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

二、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乏力、黄疸等。

这些表现并非特异性,但结合肝功能检查结果,可以有助于对药物性肝损伤进行初步判断。

三、病史。

患者的用药史对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长期用药史、药物剂量、用药途径等,以判断是否存在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性。

四、排除其他病因。

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伤的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病因,从而更加准确地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五、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肝活检,可以观察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从而明确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综上所述,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肝功能检查、临床表现、病史、排除其他病因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时,需要谨慎细致地进行评估,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临床上常见的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肝细胞坏死等症状。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要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首先,对于已经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最重要的是停止使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

一旦发现有肝损伤的症状,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并及时就医。

此外,患者在停药后也要密切关注自己的症状变化,及时就医。

其次,对于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一般采取保肝治疗的方法。

保肝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肝脏的负担,促进肝脏的修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休息,避免饮酒和接触有毒物质,保持肝脏的休息和排毒功能。

另外,一些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也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一些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如谷胱甘肽、丙硫氧嘧啶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肝脏修复受损的组织,加快康复的速度。

除了药物治疗外,一些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中医治疗的方法。

中医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思路是调理肝气,清热解毒,促进血液循环。

一些中药材,如黄芪、枸杞子、山楂等,被认为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尝试。

最后,对于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患者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多吃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等。

综上所述,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停止使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并进行保肝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促进肝脏的康复。

当然,在进行治疗时,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使用药物,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延长病情的康复时间。

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药物性肝损伤最全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最全PPT课件

2.加强蛋白质组学在药物保肝本质研究 中的应用力度
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保肝本质
的研究中已有应用,如薯蓣皂苷对 CCl4大鼠肝损伤保护机制;五味子乙素 保肝本质探讨等。
下阶段应加强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保肝本 质研究中的应用力度。
可以先从当前公认的保肝药物着手,探讨其 蛋白质组机制; 在此基础上,开展不为人熟 知的保肝药物的蛋白质组机制,最终全面揭 示保肝药物的蛋白质组本质,从而为保肝药 物
发病机制
1、药物本身及其毒性代谢产物引起的中毒性肝 损伤。
2、药物代谢产物改变肝细胞蛋白质形成新抗原, 启动机体细胞或/和体液免疫,引起免疫介 导肝损伤。
3、不同年龄、性别、妊娠、营养状态以及遗传 因素使机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4、长期饮酒以及肝内外疾病的存在是增加药物
性肝损伤发病的危险因素。
的科学应用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中毒性肝损伤 免疫介导性肝损伤
有可预见性 呈剂量依赖
性 动物实验可以复制 发生率高 病程长
不可预见性 无明显剂量相关
动物实验不可以复制 发生率低 病程短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
DILI发生的一般机制
1.药物自身性质(毒性) 2.个体的易感性-- 根据药物的初始损害分类,一般分为 固有肝毒性和异质肝毒,后者再分为过
新型蛋白表达的显著升高,表明尿
SOD1,CA3,CaM 可作为 PAPA 致 DILI 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实例2
Wang 等将小鼠灌胃给药吡咯里西啶类 生物碱 isoline,通过血清生化指标检 测和病理切片观察isoline 的急性肝损 伤,抽提肝组织蛋白做 双向凝胶电泳( 2-DE) 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进而通过基 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 MS)技术 鉴定,

药物性肝损伤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长期或过量使用某些药物而导致肝功能异常的疾病。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停止使用致损药物:首要的治疗方法是停止使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

如果是由于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导致肝损伤,可以考虑更换或减量药物剂量。

如果是因为使用过量药物导致的肝损伤,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2. 提供支持性治疗:对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提供支持性治疗是很重要的。

这包括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避免酒精和其他可能对肝脏产生负担的物质。

此外,还可以考虑给予肝脏保护剂如谷胱甘肽、维生素E等。

3. 确定病因和病情评估:确定药物性肝损伤的具体病因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

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收集和身体检查,并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测试、肝脏超声等,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确定治疗方案。

4. 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取一些针对症状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伴有肝炎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对于伴有胆汁淤积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胆道扩张剂或胆汁酸合剂;对于伴有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肝脏支持治疗,如肝移植等。

药物性肝损伤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由于药物性肝损伤
的病因和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因此,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综合评估和治疗建议。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概述药物性肝损伤是指药物与肝脏之间的代谢反应导致肝脏损伤,其中包括肝脏细胞的坏死、肝酶的释放和其他严重的病理反应。

随着使用药物数量的增加,药物性肝损伤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病因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直接肝毒性药物这种药物直接会对肝细胞产生直接损害,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异烟肼和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4-氨基邻苯二甲酸(PAM);•苯丙氨酸、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等止痛药等。

免疫性肝损伤药物免疫性肝损伤药物可以诱发由机体免疫系统介导的肝脏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反应,例如:•抗生素如氯霉素、氯哌灵、甲氧苄啶、青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等;•解热镇痛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肝病相似,通常是:•肝区疼痛;•乏力和全身不适感;•皮肤黄疸;•黄疸期间神经系统和胆道系统功能的障碍;•肝功能指标的异常,如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总胆红素等水平的升高;•血清及尿中食欲增强素的增高。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医生应该注意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反复检查,进一步确认患者是否存在药物性肝损伤。

对于患者来说,若出现不同寻常的症状,应尽早就医,以便及时得到到技术支持和治疗。

治疗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停止疑似药物的使用停用药物是药物性肝损伤治疗的第一步。

对于患者,如果他们正在使用任何疑似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立即停止使用。

如果疑似药物无法确定,应立即放弃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如酒精摄入或其他化学性物质的接触。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是药物性肝损伤诊治的重要环节,能够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常包括:•给予肝保护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 (NAC)、左旋多巴、腺嘌呤、N-乙酰半胱氨酸等;•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输液补充体液,补充营养。

药物性肝损伤综述报告

药物性肝损伤综述报告

药物性肝损伤综述报告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于接触药物而导致肝脏功能异常或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

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肝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居首位。

药物性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不同,从暂时性的肝酶升高到急性肝衰竭、肝坏死等严重后果。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复杂,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药物性肝损伤与药物代谢障碍、免疫反应和氧化应激等因素相关。

药物代谢障碍主要指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途径异常,使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肝脏积蓄,从而形成肝毒性物质。

免疫反应方面,有些药物可能触发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肝脏受损。

此外,氧化应激也可能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之一。

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表现可以多样化。

轻度的肝损伤可能仅表现为肝酶升高,而不伴有其他症状。

但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等肝功能异常的症状。

对于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可能发生肝衰竭、肝坏死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详细的临床病史和肝功能检测结果。

在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伤的因素后,进一步评估与药物应用的时间关系以及其他致肝毒性药物的使用等因素,可以帮助确定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方法包括停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对症治疗和对肝功能的支持。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改善情况,调整治疗策略。

为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临床上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需注意患者的肝脏状况,对于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应谨慎使用,并进行适当的监测和评估。

此外,患者应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在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了解肝脏状况。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准确诊断和及时干预对于预防和治疗药物性肝损伤至关重要。

医生应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和警惕性,以减少该疾病的发生和危害。

药物性肝损伤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用药引起的肝脏损伤,临床上常见的药物包括抗生素、
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抗肿瘤药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那么,药物性肝损伤怎么治疗最好呢?
首先,当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症状时,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并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肝功能检测、肝脏B超、肝脏CT等,以了解肝脏的受损程度。

其次,针对不同程度的药物性肝损伤,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
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可采取保肝护肝的措施,如戒酒、戒烟、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合理饮食等。

对于中度和重度的药物性肝损伤,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肝保肝功能药物、抗氧化药物等。

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合理的饮食也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环节,应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脂、糖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最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的症状变化,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避免自行服用药物,尤其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恢复肝脏功能,减少肝损伤的发生。

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

06
肝移植:对于严重肝损伤,考虑 肝移植治疗
特殊治疗
01 药物治疗:使用保肝药物, 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
02 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的营养, 如蛋白质、维生素等
03 肝移植:对于严重肝损伤患 者,可以考虑肝移植
04 辅助治疗:如中医治疗、心 理治疗等,以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合理用药
遵循医嘱:严格按 照医生处方用药, 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或停药
定期监测
●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健康状况 ● 定期进行药物浓度监测,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 ● 定期进行肝组织活检,了解肝脏病理变化 ●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了解肝脏形态和功能变化 ● 定期进行病毒学检查,了解病毒感染情况 ● 定期进行免疫学检查,了解免疫功能变化 ● 定期进行遗传学检查,了解遗传变异情况 ● 定期进行营养学检查,了解营养状况变化 ●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心理状态变化 ● 定期进行生活方式评估,了解生活习惯变化 ● 定期进行环境评估,了解环境污染情况
演讲人
目录
01. 药物性肝损伤概述 02.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03.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 04.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药物性肝损伤的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是 指由药物或其代 谢产物引起的肝 脏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是药 物不良反应的一种, 可表现为急性或慢 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的严 重程度不一,轻者 可表现为肝功能异 常,重者可导致肝 衰竭甚至死亡。
皮肤瘙痒:皮 肤出现瘙痒、 皮疹等过敏反 应
全身症状:乏 力、低热、关 节疼痛等
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 敏史
了解患者近期服用的药 物种类和剂量
询问患者是否有其他疾 病史,如肝炎、糖尿病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方法药物性肝损伤(DI1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以及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和/或其代谢产物导致,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导致D111发生,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病。

一、DI1I的诊断DI1I诊断是排除性诊断,全面、细致地追溯可疑用药史和除外其他肝损伤的病因对诊断至关重要。

RUCAM量表可用于评估药物诱发的肝损伤的因果关系,指导对疑似D111患者进行系统和客观评估。

据RUCAM量表评分结果将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相关性分为5级:>8分为极可能,6、8分为很可能,3~5分为可能,广2分为不太可能,≤0分可排除。

DI1I诊断的基本条件:(1)有药物暴露史Q(2)排除其他原因或疾病所致的肝功能损伤。

(3)可能有危险因素和药物说明书含有肝毒性信息。

(4)肝脏损伤在相应的潜伏期,通常「4周。

(5)停药后,肝功能指标有所改善。

(6)偶尔再次给药,迅速激发肝损伤。

其中(1)(2)是诊断D111的必要条件,(3)、(6)是非必要条件。

目前国际上通常将急性D111的严重程度分为广5级,中华医学会参与制定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中将DI11分为0~5级。

O级(无肝损伤):患者对暴露药物可耐受,无肝毒性反应。

1级(轻度肝损伤):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1T)和/或碱性磷酸酶(A1P)水平呈可恢复性升高,总胆红素(TBi1)<2.5倍正常值上限(U1N)(2.5mg∕d1或多数患者可适应。

可有或无42.75μmo1∕1),且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o乏力、虚弱、恶心、厌食、右上腹痛、黄疸、瘙痒、皮疹或体重减轻等症状。

2级(中度肝损伤):血清A1T和/或A1P水平升高,TBi1≥2.5倍U1N,或虽无TBi1升高但INR21.5。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案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案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案引言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特定药物或化学物质对肝脏产生的有害作用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在临床实践中,药物性肝损伤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导致患者痛苦,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肝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案,并提供一些建议。

检测和诊断在制定治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诊断。

以下是常用的检测项目:1.血清肝功能检测:包括ALT、AST、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功能。

2.肝脏组织活检:通过组织学检查来确定病理变化的程度和类型。

3.药物检测:检测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确定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

4.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用于评估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变化。

诊断药物性肝损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伤的原因,如病毒感染、肝结石等。

•客观证据表明存在药物和肝损伤之间的关联性。

•排除其他潜在的肝损伤原因。

一般治疗措施一般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停止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如在检测和诊断过程中确认了肝损伤与特定药物的关联性,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尽可能寻找替代方案。

2.休息和营养支持:患者应休息充分,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

此外,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可以帮助肝脏修复和恢复功能。

3.避免其他可能加重肝损伤的因素:例如酒精和有毒物质的摄入应禁止,以免对肝脏造成额外的伤害。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1.谷胱甘肽(GSH):–GSH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剂,可以帮助肝脏减少自由基的损伤,并促进肝细胞修复。

–GSH通常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建议的剂量为每天600-1200mg,疗程视患者情况而定。

2.中药治疗:–中药在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可以通过改善肝脏微循环、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来帮助肝脏修复。

最新:恶性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最新:恶性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最新:恶性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等所诱发的肝损伤口],为全球肝病死亡原因的第5 位[2]。

DILI 一旦发生,通常会影响原发病的治疗,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衰竭(ALF ),危及生命。

在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中,DILl是最为常见的药源性疾病而且随着抗血液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DILI 的临床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规范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DILI的临床管理,我们根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3]进行了修订,供医务人员参考。

一、DILl概述(-)DILI的流行病学DILI在普通人群中的真实发生率很难确认。

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估算,我国普通人群DILI年发生率至少为23.80/10万,除传统中药/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抗结核药、抗肿瘤药、免疫调节剂和抗生素等是我国引起肝损伤更常见的药物[4]。

目前尚无专门的流行病学研究阐明血液病患者治疗中的DILI整体发生率。

在血液系统不同疾病的治疗中,涉及各类不同的治疗药物,根据现有报道,不同治疗药物导致肝损伤的发生率不尽相同。

(二)临床分型1.基于发病机制的临床分型:传统上,DILI可分为固有型和特异质型,具体定义见中华医学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制定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口]。

近年来,随着新药研发的进展,临床上出现了一些无法用传统DILI分型解释的新型肝损伤类型, 因此,国际上提出了“间接型”的新分型。

这种类型肝损伤的发生是因为药物会加剧先前存在的肝脏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或改变免疫系统状态激发免疫介导的肝损伤。

例如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大剂量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某些单克隆抗体导致的病毒性肝炎再激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Q)导致的肝损伤等[5]。

2,基于肝损伤生化异常模式的临床分型和R值:R值可大致反映肝损伤时的生化异常模式。

老人药物肝损伤诊治【优质最全版】

老人药物肝损伤诊治【优质最全版】

5
0
20%以上肿瘤病人存在药物肝损伤
8
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结果
* 对2000年至2005年因药物性肝损伤而住院的27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药物
中药占首位 (26.1%),
抗肿瘤药物 (17%);
特点
肝损伤的程度 以轻-中度为主
临床表现
乏力、纳差、尿 黄、恶心和右上
腹不适等
预后
88%治愈好转, 死亡率为5.1%。
三、 临床类型和表现 出现肝内淤胆或肝细胞损害的临床表现
用药后1--4周(或更长时间) 如果血清转氨酶水平继续升高,或血清转氨酶大于正常值上限1O倍,则肯定为急性肝损伤,需要立即停药观察。 尚无完好确诊方法和诊断标准 有明显临床意义的肝脏血清检测 ② 有停药后异常肝脏指标迅速恢复的临床过程:
四、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
提及人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1
易导致肝损害化疗药物常用于哪些肿瘤
肝癌
胃癌
乳腺癌
肺癌
白血病
8%
肠癌
5%
0%
10%
54%
51% 38%
21%
阿霉素
20%
30%
40%
50%
60%
肺癌 肝癌 乳腺癌 白血病 血液肿瘤 胃癌
0%
31%
25%
2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以治疗肝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和血液肿瘤的医生为首选。
12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
药物种类与肝损程度
药物
例数
轻度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病因
上市应用的1100种以上的药物有潜在的肝毒 性,很多药物的赋形剂、中草药以及保健药 有导致肝损伤的可能。
临床上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常见的药物有抗结 核药物、抗生素、激素及相关药物、抗肿瘤 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以及中草药。
由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占 所有药物性肝损伤的20%~30%。
Van Swelm 等将对乙酰氨基酚(PAPA) 以0 ~350 mg/kg ip小鼠,收集给药 24 h 内尿液,采集 24 h 时血样.
PAPA 剂量达到 275 mg/kg及其以上时, 血浆丙氨酸转氨酶( ALT) 显著升高( P <0. 000 1) ,肝小叶中心坏死;
精品课件
进一步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采集的 尿液进行分析后发现,PAPA 引起了超
精品课件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根据血清酶学升高 的特点分为:
1、肝细胞性损伤:ALT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 以上, ALP正常;或ALT/ALP升高倍数≥5。
2、胆汁淤积性肝损伤:ALP升高超过正常值上 限2倍以上,ALT正常; ALT/ALP升高倍数 ≤2。
3、混合性肝损伤: ALT、同时升高,其中ALT 升高必须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 ALT/ALP升 高倍数比值在2~5之间。
的科学应用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精品课件
中毒性肝损伤 免疫介导性肝损伤
有可预见性 呈剂量依赖
性 动物实验可以复制 发生率高 病程长
不可预见性 无明显剂量相关
动物实验不可以复制 发生率低 病程短
精品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
精品课件
DILI发生的一般机制
1.药物自身性质(毒性) 2.个体的易感性-- 根据药物的初始损害分类,一般分为 固有肝毒性和异质肝毒,后者再分为过
精品课件
概述
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的 新研究领域,主要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科学各个领域,如疾病发生发 展的分子机制研究,疾病生物标志物的 发现和验证研究等。
精品课件
蛋白质组学在药源性肝损伤研究中的应 用实例:
精品课件
研究现状及策略
1.广度与深度: 研究标本多集中在血清,肝脏标本;各种标
志物描述性展示 应一步通过对其他组织( 或尿、胆汁、线粒 体等) 蛋白质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拓宽蛋
白质组学在肝损伤本质研究中应用的广度;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多个生物标志物之 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关联,从而增强蛋白质组 学在肝损伤本质研究中应用的深度。
精品课件
蛋白质组学在肝损伤机制研究 中的应用
分析与肝损伤有关的蛋白, 寻找用于肝损伤诊断和防治的生物标志

精品课件
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已应用于现有已 知的几乎各种类型的肝损伤机制的研究 中。从查阅到的文献的数量来看,目前 蛋白质组学在肝损伤本质研究中的应用 以 DILI 为主,其次为 CCl4肝损伤。
氧化物歧化酶( SOD1) 、碳酸酐酶 ( CA3) 和钙调蛋白( CaM) 3 种 新型蛋白表达的显著升高,表明尿 SOD1,CA3,CaM 可作为 PAPA 致 DILI 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精品课件
实例2
Wang 等将小鼠灌胃给药吡咯里西啶类 生物碱 isoline,通过血清生化指标检 测和病理切片观察isoline 的急性肝损 伤,抽提肝组织蛋白做 双向凝胶电泳 ( 2-DE) 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进而通过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 MS)技术 鉴定,
精品课件
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isoline 110 mg/kg引起了小鼠血清 ALT,天冬 氨酸转氨酶( AST) 显著升高和肝组织 病理性损伤,表明 isoline引起了 DILI;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小鼠肝组织样品 分析后发现并鉴定了 13 个差异表达蛋 白点,并证实其中有 9 个蛋白参与了 isoline 致小鼠DILI 的氧化应激性损 伤过程或肝细胞内能量代谢过程。
精品课件
2.加强蛋白质组学在药物保肝本质研究 中的应用力度
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保肝本质 的研究中已有应用,如薯蓣皂苷对
CCl4大鼠肝损伤保护机制;五味子乙素 保肝本质探讨等。
精品课件
下阶段应加强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保肝本 质研究中的应用力度。
可以先从当前公认的保肝药物着手,探讨其 蛋白质组机制; 在此基础上,开展不为人熟 知的保肝药物的蛋白质组机制,最终全面揭 示保肝药物的蛋白质组本质,从而为保肝药 物
3、注意个体情况,避免促进和诱发药物性肝病 的因素,如年龄、妊娠、饮酒、营养不良和 过敏体质。
精品课件
1. 细胞毒性的初始机制 包括:直接细胞应激,直接线粒体损伤和
特异性免疫反应.(氧化应激,谷胱甘肽 耗竭,介导特异性免疫反应,等等) 不同的肝毒性通常与它们损伤的初始机 制的具体模式相关。 一个简单的药物可能有几个初始的损 伤机制。
精品课件
这些初始的特异损伤机制作为/上游事 件( upstream event),接下来,他们会 导致由先天免疫系统参与的非特异的/ 下游事件(downstream event),这样平 衡了促炎和抗炎反应,决定了进一步恶 化或者恢复的进程.
精品课件
1、肝细胞性损伤:临床表现与急性病毒性 肝炎类似,常见于异烟肼、氟烷、扑热 息痛等。
2、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临床表现为阻塞 性黄疸,常见于氯丙嗪、口服避孕药、 丙酸酯红霉素等。
3、混合性肝损伤:同时有肝细胞损害和黄 疸的症状,常见于磺胺类、保泰松,抗 惊厥药等。
精品课件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分为慢性药物性肝炎、慢 性淤胆、脂肪肝、肝硬化、药物诱发血管损 害性肝病和肝脏肿瘤等,各类病变之间可能 重叠。
5、皮质激素有减轻淤胆的作用。
7、重症药物性肝损伤可以选择人工肝脏支持治疗、肝
移植。
精品课件
特殊解毒剂
1、异烟肼引起的肝损害可以用较大剂量 的维生素B6静脉点滴。
2、N-乙酰半胱氨酸对扑热息痛过量患者 有特殊的疗效。
精品课件
预防
1、正确选择和应用各种药物,尤其慎用已知有 肝毒性的药物。
2、忌长期用药及滥用药物,已出现过反应者应 避免再次给与同样或相似药物。
凡具备上述(1),加上(2)~(7)项条件中任2项, 可考虑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
精品课件
1997年欧洲Maria标准
Ⅰ用药与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关系
A.用药至症状出现或检查异常时间
4d ~ 8周(再用药时4d以内)
3
4d以内或8周以后
1
B.从停药至症状出现时间
0 ~ 7d
3
8 ~ 15d
0Leabharlann >16d(除胺碘酮外)精品课件
在外在路径中,初始的轻度损伤 可能被放大,轻度的应激和(或)其他因素可以
调节先天免疫系统,结果,敏感的肝细胞变得 更容易受到TNF-α和IFN-γ的影响. 像这样的内在途径导致MPT,它起着关键作 用,是一种常见的步骤,同时介导内在以及外 在途径的细胞死亡
精品课件
3.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MPT允许大量涌入的质子通过线粒体内 膜,终止线粒体ATP的合成.MPT导致的线 粒体ATP耗竭会引起线粒体基质扩张和 外膜通透性增加,以及从内膜中释放细 胞色素C和其他促凋亡线粒体蛋白质进 入细胞质。
精品课件
线粒体决定着肝细胞的生死:线粒体 是初始直接毒性的靶点,MPT在外在和内
在途径中起着关键作用,线粒体提供大 部分细胞的ATP供应,维持着细胞内氧和 氮自由基.线粒体损伤的程度,最后决定 肝细胞凋亡或坏死.
精品课件
2.直接线粒体抑制和死亡受体介导的途径 影响MPT
MPT的发生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通过严重细胞应激造成的直接途径
(内在路径) 二是通过死亡受体放大通路间接引起的,
即轻度细胞应激和(或)特定的免疫反应 引起的(外在路径)
精品课件
在内在路径中,严重的细胞应激激活内 质网通路,溶酶体通透性增加,随后激活 Bcl一2家族中促凋亡(如Bax,Bak,Bad) 和抗凋亡(如Bcl-2蛋白),然后激活MPT.
4项以上阴性
4
2 ~ 3项阳性
3
1项阴性
2

1
Ⅳ有意或无意再用药
出现症状
3
无症状或未再给药
0
Ⅴ所用药物有肝损报告

2
无(上市5年内)
0
无(上市5年以上)
-3
精品课件
最后判断:>17确定,14~17可能性大,10 ~ 13有可能,6 ~ 9可能性小,<6除外
临床分析线索:
1、是否具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血清生化指标改变 的时序特征:首次用药出现在5~90天,停药 后迅速恢复,再次用药出现。
药物性肝损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精品课件
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本身及/或其代谢 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ALT或DBIL升高至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AST、 ALP和TBIL同时升高且其中至少有一项升高 至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
精品课件
流行病学
国外报道药物性肝损伤: 1、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 2、占成人肝病的10%。 3、占暴发性肝衰竭的10%~ 25%。
2、初发症状可能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 3、周围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大于6%。 4、肝内胆汁淤积或实质细胞损害等临床和病理征象。 5、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嗜细胞(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
性。 6、肝炎病毒标志如HBsAg、抗-HBc抗体、抗HAV(IgM型)抗体、
抗HCV抗体、抗HEV抗体等阴性。 7、偶然再次给药可诱发。
生化表现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同,可有ALT、 AST、ALP、GGT升高。
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可以发生肝功能 衰竭。
常见药物有醋酸环己脲、阿司匹林、氯苯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