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知识点总结

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知识点总结《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逐步走向成熟,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必考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一、阶段特征:本单元讲述1927-1937年的历史。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其一是国民党的内外统治确立(不考),对内镇压红军,对日不断妥协到被动抗日;其二是中共坚持革命,从开辟武装割据道路,长征走向成熟,再到抗日;其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不断加深,国共由对峙走向再度合作。
基本阶段特征:(其实本阶段特征就是上述知识结构的文字化。
)1列强侵华以日为主:(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有深刻国际国内原因-根本是因为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既定国策,其次大危机也加速了其通过战争转嫁危机的步伐,中国国内的混战给其侵华提供了机会,国际列强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难于干预。
(2)过程:侵华过程不断加深:九一八事变后吞并了中国东北,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此后侵略热河察哈尔地区;制造华北事变,意欲吞并华北,企图灭亡全中国。
(3)影响: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华北事变后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前的抗日处于分散自发阶段,大多失败。
华北事变后逐渐走向联合,推动了历史由内战向外战转变。
2、反动统治国民党:(1)确立统治:政治形式统一;经济建设和官僚资本膨胀;外交改定新约,实质依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2)对内镇压革命,不断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3)对日侵略妥协退让,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造成大片国土沦亡;甚至破坏抗日运动,如福建十九路军和察哈尔民众抗日联军。
(4)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在西安事变后被迫转向与中共合作抗日。
3、中共探索走向成熟:(1)开创工农割据革命道路:八七会议为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三大起义揭开了独立斗争转向农村开辟根据地的序幕;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工农割据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加以总结形成了在中共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的工农割据理论,是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红色根据地向全国发展;粉碎敌人围剿,建立苏维埃政权,制定土地革命路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
国共的十年对峙全面版

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初步 形成
国民党
三次反革 命围剿
1930— 1931
第四、五次 反革命围剿 1932.2 1933.10
西安事变 1936.12
一、挽救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大革命的教训?首先吸取的教训?失败后的首要任务?
(一) 经过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纠右、总方针、秋收起义、毛泽东论断
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 对国民党政策: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3)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变成民族矛盾为主(1935)
4)国共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
5)美日关系:由绥靖到遏制
重点问题:
1、理论上 八七会议 文家市决策 (纠右滋左) 左倾
中国革命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遵义会议
军事, 组织
2、实践上 武装起义
蒋介石政策的“转变”
1)不抵抗
舆 论
攘外必先安内
2)表面转变:安内的最终目的是攘外
3)实质未变:对红军“围剿”;对日本妥协。
4)政策的实践
第4、5次“围剿” 《何梅协定》 适应“华北政权特殊化” 方针
第四节 长征
一、1、背民景族:—矛—盾中战建上心略升的立转:农、移无民包(产运围有阶目动、级的。夺领、北取导有上计抗划日)
内容:纠、肯、选、消 意义:事实上、成熟的标志、转折点
水 江河 桥 山 草 (三)两次会师
【
技 巧
1933.10、1934.10、1935.10、1936.10
】
甘
吴起镇
1935.10. 黄Βιβλιοθήκη 陕 会宁肃河
西
腊子口
西
草地
大
毛尔盖
康 渡 雪山
【历史课件】国共的十年对峙

退却:逃跑主义
二、过程
(一)瑞金、四道封锁线
(二) 遵义
内容:纠、肯、选、消
会议 水 江 河 桥 山
意义:事实上、成熟的标志、转折点 草
(三)两次会师
【 技 巧 】
1933.10、1934.10、1935.10、1936.10
甘
吴起镇 1935.10.
会宁 陕
黄
肃
河
西
腊子口
西
大
草地 毛尔盖
渡 雪山
第4、5次“围剿” 《何梅协定》 适应“华北政权特殊化” 方针
第四节
长征
——战略转移(有目的、有计划) 中心:无产阶级领导 一、背景: 的农民运动。北上抗日 1、民族矛盾上升
建立、包围、夺取
2、共产党的“左”倾错 误 【主要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直接原因】
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 中心:工人阶级的城市暴动 道路上 八七会议1931 配合:农民阶级配合作用 遵义会议1935 进攻:冒险主义 整风运动1942 军事上: 防御:保守主义 【小结】
最以 后农 夺村 取包 城围 市城 政市 权,
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
内容 土地革命 三、燎原之势 土地革命 土地革 命路线 地方 政治 根据地 建设 经济 中央 工业 农业 作用
洪湖、湘 鄂边 (贺龙)
鄂豫皖
(徐向前)
闽浙赣 湘鄂赣 (方志敏) 中央(朱毛) 湘赣(彭德怀) 邓小平 左右江 彭湃 海陆丰
4)国共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
5)美日关系:由绥靖到遏制
重点问题: 1、理论上 八七会议 左倾 2、实践上 武装起义 (南昌、秋收) 中国革命的道路 文家市决策 工农武装割据 遵义会议 军事, 组织 长征 井冈山 的斗争 燎原 之势
第七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七章国共的十年对峙1.国民政府在全国建立政权: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政局极为混乱,新旧军阀对立。
宁汉两派斗争激烈,之后蒋介石(宁派)于1927年8月下野。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它的成立代表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
9月,蒋介石赴日本,三件事:一,与宋美龄结婚,走亲美的外交路线。
二,取得日本的支持。
三,蒋介石与美国驻日特使密约。
1928年初,蒋介石重新上台,改组了南京国民政府。
之后,日本侵略者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于是炸死他。
他的儿子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毅然于1928年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
2.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蒋介石为巩固独裁,采取手段:第一,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第二,建立“中统”和“军统”两只特务组织,打击异己。
第三,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政令,残酷镇压人民。
3.国民党心军阀的混战:1930年秋,阎冯桂三派军阀联合反蒋,中原大战爆发。
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一,整顿税务。
二,控制金融。
三,改革币制,“法币政策”,1,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
2,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期限到银行兑换法币。
四,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一,民族工业有明显发展。
二,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三,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5.改定新约运动: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他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良新约的运动”6.工农武装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国共的十年对峙(上课)

2、过程: 开始:1934年10月 内容:纠正“左”倾军事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 遵义会议: 意义: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 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 陕北会师: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 德的军事指挥权。 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 ——1935 年10月,刘志丹陕北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 会宁会师: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6 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
根据地的建设
土地革命
工 农 武 装 割 据
1、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 度 意义: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到土地, 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2、武装斗争: 红军三次反“围剿”,巩固革命根据地 3、根据地建设:
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经济建设:领导军民进行工农业建设, 发展生产,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找到中 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D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时间: 1931年冬 地点: 江西瑞金 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召开 概况: 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正式建立了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概括图示
共:红色政权(瑞金)
中国人民
阶级矛盾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国民政府(南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集体主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爬雪山
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
再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形成了 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革命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紧密联系群众、依 靠群众,以群众的力量推动革命 事业的发展。这种文化使中国共 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始终保持与人 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赢得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为中国 的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形成了 以统一战线为核心的革命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在革命斗争中要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统 一战线,共同推动革命事业的发 展。这种文化使中国共产党在革 命斗争中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 态度,广泛团结各阶层、各党派 的力量,共同为中国的独立和解 放而奋斗
国共十年对峙
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 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重要性,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为后来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 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了对外交往和统一战线工作,为中国的革命胜利争取了更多的支 持和帮助
总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坚持 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仍 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50M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 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坚持斗争、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 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为后来的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国共的十年对峙》

1、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遵义会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主 、遵义会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 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 3、长征的最终结果如何?有何重大意义? 、长征的最终结果如何?有何重大意义?
1、原因 、
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 左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第五次反“围剿”
答案( 答案(B)
3.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 3.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共产党 括 ①武装斗争 ②土地革命 ④根据地建设 B.②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D.①②④
③工人罢工 A.①②③ A.①②③ C.①②③ C.①②③
答案( 答案(D)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得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到农民衷心拥护的主要原因是( 到农民衷心拥护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 A.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 B.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B.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C.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C.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D.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 D.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
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 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 (3)意义: )意义: 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结果: 结果: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 年 月 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 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决 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 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 山区进军。 山区进军。 影响: 月 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 影响: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 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二分田
①背景: 长征红军处于危险之中。 ②时间与地点: 1935、1 遵义 ③内容: a、纠正、肯定 b、选举、取消 ④意义: a、结束左倾 b、事实确立正确领导 c 、标志着成熟
d 、党史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1935年2月
•
残 苍 从 头而 如雄 阳 山 头 越今 铁关 如 如 越 。迈 ,漫 血海, 步 道 。, 从 真
红军长征(背景、经过、意义)
南昌起义 1、背景:
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号
(1)大革命教训:必须掌武装及领导权
(2)中共掌握部分武装力量
(3)敌人在南昌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1)时间: 1927、8、1
2、经过:(2)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 (3)概况: 南下受阻 兵分两路
打响第一枪
3、意义:
(1)时间:
1927年10月,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 (5)影响: 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什么都没 有成功?给中共的教训是什么? 照搬苏联经验,走城市中心道 路。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而 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秋收起义
教训: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南京国民政府代表 A.民族资产阶级的利 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C.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D.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利益
2.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A.集体领导的重要性 B.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 3.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突出 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派 B.必须从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D.必须建立一支新型军队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是指从1927年至1937年的国共两党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国共合作与矛盾爆发: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曾进行过合作,共同抵抗帝国
主义和军阀统治。
然而在国共合作统治时期,出现了许多矛盾,如领土问题、军队指
挥权问题等,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的矛盾爆发。
2. 国共分裂:1927年春,国共合作矛盾进一步加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大规模镇压,这次事件被称为“四一二事变”,标志着国共分裂的开始。
3. 地方武装斗争:国共分裂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建立了
苏维埃政权。
而国民党则通过军事打击来削弱共产党的影响力,进行了“围剿”运动。
4. 中共红军长征:1934年,由于国共斗争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了著名的长征。
红军历经艰苦、跋涉数万里,最终于1935年到达陕北的延安。
5. 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被迫联合起来抵抗日本侵略。
中共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成立了抗日救国统一战线,国
共关系从此得到改善。
这些是国共十年对峙的主要历史知识点,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理解国共关系的发
展和中国现代历史的演变。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以时间为线索,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重点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深层原因。
难点:分析两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决策背后的复杂因素和相互作用。
3.重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评价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讨历史事件的本质,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现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中国历史的背景、主要事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2.掌握国共两党在对峙期间的政策、战略、斗争过程及其影响,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重要历史事件。
3.分析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期间的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理解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力量的立场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政策、战略及其影响,特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重大事件。
难点:对这些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等深层次问题的理解。
2.重点: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政策调整和战略转变,以及这些调整和转变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3.结合所学内容,对比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政策调整和战略转变,评价其优缺点,并尝试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分析这些调整和转变的必然性。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敌 退 我 追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集 中兵力,各个 歼灭”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时间:1931年冬 地点:江西瑞金 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召开 概况: 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正式建立了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南昌 起义
秋收 起义
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创建
城市革命
农村革命
海陆丰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意义:
2.中共创建革命军队,武装夺权的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 汉口 内容: 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统治的总方针; 3.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 3、长征
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巩固练习
1、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 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 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这第五次反“围剿” 2.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是:( ) A.中共三大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A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 是土地革命开始的标志 C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D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 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3)意义: 确领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 义原理解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 成熟的标志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背景介绍国共对峙是指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期间的一场激烈斗争。
这场斗争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国共对峙的十年时期,即从1927年至1937年。
二、国共对峙的起因国共对峙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中国国民党的全盛时期。
在1921年党的早期阶段,国共两党通过合作共谋实现反帝反封建的目标,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分歧,两党逐渐疏远。
此后,在1927年国共合作的宁汉事变后,两党走向了对峙的阶段。
三、国共对峙的过程和事件1.1927年至1928年:国共关系破裂,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遭受重大打击,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2.1929年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苏区的根据地实现了初步的发展,成立了苏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革命。
3.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新的抗日方针,表示愿意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4.1934年至1935年: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艰苦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确立了新的根据地。
5.1936年至193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西安事变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1.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改善了党的组织和军队建设,为日后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2.思想理论:在国共对峙的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如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等。
这些理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指导。
3.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后开始合作抗日,这对中国抗击侵略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4.社会变革:国共对峙及其后的抗日战争,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对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进行了彻底的冲击。
五、结论国共的十年对峙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它为中国革命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容 ③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遵 义 会 议
意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
义 理解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
志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吴起镇
甘
三军会师会宁 1936.10 肃
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农民
则更加仇视地主。”
阶级矛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结合史料探究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道路。
中国特殊国情
中共领导
重要前提
工农 思想内涵 武装 割据
武装斗争
主要斗争形式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中心内容
战略基地
①粉碎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 ②根据地巩固扩大,革命武装壮大 ③粉碎敌人三次“围剿” 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永恒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 精神。
长征精神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 精神。
长征精神是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精神。
知识再现
十年的探索与创新
实践探索 时间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理论探索
1927 南昌起义
长征胜利的意义 材料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
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 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 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国共对峙的十年是新中国内政党派之间的对抗,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一场较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927--1937)①概括:国共政权对峙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1931年11月,中共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代表广大工农利益。
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正确理解①各有相当的武装力量和实际控制区域②虽经不断斗争,各有胜负,但并不能消灭对方。
③国共双方代表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不仅指两政权。
④对峙状态历经十年之后,因民族矛盾的上升而共赴国难,联合抗日。
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创立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1934年蒋介石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五次“围剿”;后令东北军、西北军围剿西北红军。
中共开展反围剿斗争,长征胜利宣告了国民政府军事“围剿”破产④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交织1927年~1935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对峙时期的社会矛盾①国共为代表的阶级矛盾②阶级或集团的内部矛盾中共内部先后有左倾和右倾矛盾;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势和抗日态度上的矛盾;新军阀和旧军阀的矛盾;帝国主义在侵华权益上的矛盾。
③中日民族矛盾第一讲“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一、实践(一)武装斗争三大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揭开了序幕,(三次武装起义的背景、时间领导人、斗争过程、特点及其共同点)—投影表格完成名称时间领导人主要经过及特点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时间、地点、内容、意义)(二)革命根据地建立与建设1、建立:①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会师)②根据地广泛建立2、建设:①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背景、目的、性质、结果)②经济建设(目的、措施、作用)党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坚持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
国共的十年对峙

长征中创造的数字
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
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 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人迹罕 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 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 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 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 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 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 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肃反——左倾错误的极端体现
1928至1935年.由于“左”倾路线在中国共
产党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也受苏联斯大 林搞肃反运动影响,一场大规模的“肃反”运 动在苏区各地疯狂展开,湘鄂西苏区是当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苏区之一,夏曦在这 一苏区的肃反活动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 度,他自1932年起,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之内, 就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肃反活动,使3万 多人的红3军迅速下降到3000余人,弄得整 个部队人心惶惶。
由1927年10月毛泽东在湖
南、江西两省边界创建的我 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 后,以此为依托恢复和建立 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 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 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
好一座大山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介于
湖南酃县和江西宁冈、遂川、永新四县之交, 总面积约四千平方公里。 大革命时期,这几个县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和 农民自卫军;周围各县农业经济相对稳定。 这里离中心城市较远,交通不便;崇山峻岭, 地势险要,森林茂密,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 通往山内。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15 国共的十年对峙

D
D
THANK YOU!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坚持武装斗争
一、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 党的第一枪。中共开 始创建革命军队,开 始武装夺权。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中共军队的先后名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中国国民革命军(八一南昌起义) 2、中国工农革命军(秋收起义) 3、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时期) 4、国民革命军(抗日战争) 5、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 6、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期)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 2、经过 误
1934年10月瑞金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 甘肃会宁会师
3、意义
3、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 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 汉口 内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 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2、秋收起义
时间: 1927年9月 领导人: 毛泽东 目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历史意义: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 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机”。 ——毛泽东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革命转 危为安;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宣传了共产党的主张; 长征精神,激励后人。
中国近代史——国共十年对峙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 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 ,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 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中国实力不如人,放弃抵抗。 材料二: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 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 国民亦一致告戒,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依靠国联公理裁决 材料三: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说:“中 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 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反共重于抗日
(二)“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 1927、8、7 2、内容: 汉口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更有 利于根据地的建设和革命形式的发展。
3、意义:
给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毛 进攻长沙受挫 泽 东
三湾
赣
确立了党 三湾改编对军队的 绝对领导
井冈山
江
进军井冈山
秋收起义和 向井冈山进军图
中共军队的先后名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中国国民革命军(八一南昌起义) 2、中国工农革命军(秋收起义) 3、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时期) 4、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战争) 5、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 6、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期派出军队)
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
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1931)
1、爆发的原因:
(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2)日本急于利用战争摆脱国内危机。 (3)国民党忙于“围剿”红军; 欧美国家无暇东顾,给日本可乘之机。
国共十年对峙

⑵理论上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 想 发展生产,支援革命,粉碎国民 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政权建设
条件: 粉碎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红军和 各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建立: 1931冬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性质:工农民主政权 (全国性)
毛泽东朱德建立赣南闽 杭州
西根据地发展成为中央 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
上海
南昌
▲
主要是在南方广 大山区 广州 彭德怀等创建
湘赣革命根据地 邓小平等创建的左 右江革命根据地
back
1936年10月, 三大主力在甘 肃会宁会师
过草地
会宁
1935年10月,红一 方面军胜利到达 陕北吴起镇
泸定铁索桥 茫茫水草地
二、土地革命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 土地革命 ——经济保证 根据地建设 ——核心根本 武装斗争 ——军事保证
指出革命道 路,以农村 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胜 利的道路
是指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 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爬雪山 飞 夺 泸 定 桥
四渡赤水
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巧渡金沙江
遵义会议 转折
红一方面军 开 始 长 征
长征1
艰难的长征历程
泸定桥铁索
渡过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红军战士雕像
会宁镇
会宁会师楼
遵义会议旧址
吴起旧址
爬雪山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过草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bac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
含义:是指中国人民在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
一.南昌起义
1.背景:①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②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③敌人在南昌地区的兵力薄弱。
南昌起义军的部队来源:国民革命军
2.时间:1927.8.1
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
4.经过:起义成功后南下受挫,部分转战湘南,部分进入海陆丰。
5.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⑴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
1.时间:1927.8.7
2.地点:汉口
3.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左倾错误;
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4.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9
2.领导人:毛泽东
3.目标:长沙
4.结果: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发展
注:三湾改编:1927年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井冈山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1.含义:在中共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
起来,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基本形式,
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3.原因: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
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大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
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利于突破。
4.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②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革命的发展。
注:左倾: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危害性更大)
右倾:保守妥协退让
三.工农武装割据
(1)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27.10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①俄国:城市中心论,城市包围农村
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1.这里群众基础好,国民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地区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
2.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3.井冈山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
4.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
矛盾,而革命影响也较容易传播出去。
2.其他根据地的建立(1930.夏)
(2)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项目
1.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
的经济封锁。
2.军事斗争:“反围剿”(1930~1933)
3.政权建设:召开中共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四.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背景:直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
2.经过:⑴初期受挫
⑵转折遵义会议1935.1
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缴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转折点遵义会议
⑴内容:①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⑵意义: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
领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
向成熟的标志。
⑶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
动力;
③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开始了;
④保存了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共和红军精神。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路线得到了全党的公认。
2.在组织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军事上,他是三人指挥小组的成员,全面
负责红军作战指挥工作。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这次会议既集中解决了党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又避免了党内分裂,妥善地长期处理了党内的矛盾与分歧。
2.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共产国际的领导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而且处理得妥当正确。
3.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易混知识提示:
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是指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②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③中国革命选择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即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④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核心内容和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
⑤九·一八事变使华盛顿体系瓦解,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⑥“左”的错误,特别是军事方针的错误,使红军放弃根据地被迫战略转移的根本原因。
⑦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⑧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指中共摆脱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