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史记·管晏列传》的原文及翻译

《史记·管晏列传》的原文及翻译《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史记·管晏列传》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3)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4),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管仲知识点

乃乃称霸哉只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吕公女乃吕后也是今其志乃反不能及竟然乃令张仪详去秦就
《管仲列传》知识整理
一.古今异义词
故上下能相亲也统治者和老百姓
..
二.词类活用现象
1.齐桓公以霸名词用作动词,称霸
.
2.召于天下也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
4.富国强兵使动用法,使……富;使……强
..
5.贵轻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重视
.
6.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怨恨;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7.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轻视
.
8.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好的东西;坏的东西
..
9.桓公实北征山戎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
10.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
三.特殊句式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判断句
2.不以为言省略句
3.公子纠死,管仲囚焉。被动句
4.管仲既用(被动),任政于齐(状后),齐桓公以霸(省略)……管仲之谋也(判断句)。
5.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句
6.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
7.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判断句
8.管仲既任政相齐状语后置句
9.责包茅不入于周室状语后置句
10.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判断句
11.岂管仲之谓乎?宾语前置句
《管仲列传》文言知识点讲解

文言句式整理归纳
四. 状语后置句
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也。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标志词“于”
学于予
标志词“以”
系颈以组 啖以利
1
桓公北征山戎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向北、向南)
名词作状语
词 类 活 用
2 3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美好的事)(不好的事) 齐桓公以霸(称霸)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作动词
4
形容词的意动 然孔子小之(以……为小,轻视)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以…为羞;以…为耻) 贵轻重(以……为贵)
5 6
富国强兵(使……富;使……强) 管仲因而信之(使……守信用)
邵忽死之(为……而死)
使动用法
பைடு நூலகம்
为动用法
文言句式整理归纳
一.判断句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判断句标志词: ……者 ……也 无标志的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3、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4、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文言句式整理归纳
二.被动句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管仲列传》文言知识点讲解
昌乐一中 韩瑞见
常欺鲍叔 (欺负。这里是“占便宜”之意)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贫穷、困厄)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没有才能) 吾尝三战三走 (逃跑) 下令如流水之原 (流入)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趁机;修复,恢复)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背弃) 而不勉之至王(鼓励;推行王道)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扶持)
被动句标志词: 见、于、为、所、被 徒见欺 而君幸于赵王 若属皆且为所虏 (屈平)忠而被谤 无标识的意念被动句: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高二语文

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事张扬出去)。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重点语句翻译

《管仲列传》重点语句翻译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
3.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人们想做的,他就趁机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革除掉。
4.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俗话说:“鼓励并顺应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 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
”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管仲列传重点字词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交往
2、常欺鲍叔 欺诈,分利时欺骗对方而多拿钱。 3、终善遇之 始终友好地对待他。 4、管仲囚焉 被囚禁 5、遂进管仲 举荐 6、以霸 因此称霸 7、一匡天下 匡扶天下
研习文本第二段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 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 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 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 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 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 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
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 术思想界一巨子”。
研习文本第一段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 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 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 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 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 仲之谋也。
孔子小之 小,意动用法。以……小,轻视
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既然;勉励;
将顺其美 扶持,发扬
匡救其恶 纠正
岂管仲之谓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第4节重点字词 因祸而为福 凭借、利用 贵轻重 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名词作状语;向南
因而伐楚
趁机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向
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修复、恢复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使动,使之信任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给予;助词,的
研习文本第五段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 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 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 谓乎?
管仲列传bca

翻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 则六亲固。
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会讲究礼仪节操; 衣食丰足了,人们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居于 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 稳固。
翻译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百姓想要的,趁机就提倡它;百姓反对 的,趁机就革除它。
文意探讨
该段侧重写管仲在内政方面的才能, 先写其政绩,“通货积财,富国强 兵”;在写其执政思想,“与俗同 好恶”“顺民心”。
品行不好
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 困 困厄,不得志 贫穷
③吾尝三战三走
逃跑 行走 扶持
④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⑤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将要
交换货物 经济术语
⑥少时常与鲍游
时候,常常
经常、时常
3、特殊句式: ①分财利多自与
宾语前置 ②岂管仲之谓乎
③管仲囚焉 ④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被动句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记述了管仲的哪些事迹? 本文记述了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及 从政后求本务实、以民为本的才能以及 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1、词类活用: ①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侍奉 名 ②吾尝三仕见逐于君 作 做官 动 ③管仲既任政相齐 辅佐 向北 名作状 ④恒公实北征山戎 ⑤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不好的事 形作名 ⑥管仲因而信之 使……守信用 ⑦然孔子小之 认为……小 ⑧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以……为耻
2、古今异义: ①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才能
( 3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 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已霸主的身份, 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 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列传 知识点(史上最全)

颍上( yǐng )匡正(kuāng)仓廪(lǐn)不肖(xiào)商贾(gǔ)少姬(jī)鲍叔牙(bào)齐桓公(huán)二、重点字词1.鲍叔终善遇(对待)之2.一匡(纠正)天下3.分财利多自与(给)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才,没有才华)5.知我不羞(意动用法,“以……为羞”)小节而耻(以……为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6.以区区(形容小)之齐在海滨7.四维(纲纪,纲领)不张,国乃灭亡8.上服(遵循,遵守)度则六亲固9.修(施行)召公之政10.因而信(使动用法,“使……守信”)之11.而不勉(劝勉)之12.至王孔子小(意动用法,“认为……(器量)小”)之(三)解释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1.齐桓公以霸 / 鲍叔不以我为贪介词,凭借 / 动词,以为2.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故论卑而易行连词,表转折,却 / 连词,表因果,可不译3.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乃称霸哉副词,就 / 副词,只,仅4.下令如流水之原 /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动词,往,到 / 代词。
助词,的5.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介词,在 / 介词,到三、通假字四、古今异义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困窘,不得志今义:贫穷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耻辱和荣誉的选择今义:重量的大小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不知羞耻今义:卑鄙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古义:小今义:少五、词类活用1.名作状(1)桓公北征山戎(向北)(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向南)(1)将顺其美(美好的事)(2)匡救其恶(不好的事)3.名作动(1)齐桓公以霸(称霸)4.意动(1)然孔子小之(以……为小,轻视)(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以……为羞;以……为耻)(3)贵轻重(以……为贵)5.使动(1)富国强兵(使……富;使……强)(2)管仲因而信之(使……守信用)6.为动(1)邵忽死之(为……而死)六、特殊句式判断句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管仲列传

词类活用•1.富国强兵使动:使……富使……强•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3.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4.然孔子小之:意动以……为小,轻视•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意动以……为羞耻意动以……为耻•6.贵轻重:以……为贵7、公子纠败,召忽死之——”死”,为动用法,为……而死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耻”,意动用法9、南袭蔡。
桓公实北征山戎——”南””北”,名词作状语10、管仲因而信之——”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11、然孔子小之——”小”,意动用法,轻视特殊句式1.判断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倒装句•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岂管仲之谓乎?•分财利多自与。
3.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4.省略句•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难句翻译指点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四、品味佳段(朗读)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管仲列传文言知识点整理管仲列传文言知识归纳

管仲列传⽂⾔知识点整理管仲列传⽂⾔知识归纳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改⾰,使齐国⽇渐富强,国⼒⼤振,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个霸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管仲列传⽂⾔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
管仲列传⽂⾔知识点⼀:重点词语整理 少时常与鲍叔⽛游(结交,交往) 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 齐桓公以(因⽽,因此)霸(称霸) 九合(联合,会集)诸侯,⼀(完全)匡(扶正)天下 吾始(当初)困(贫穷)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成材) 通货(交换商货。
通,流通、交换。
)积财 下(颁布,下达)令如流⽔之(⾄,往)原(宽⼴平坦之地) 俗之所否(⾮,反对、讨厌),因⽽去(废除,⾰除)之。
吾始(当初)困(贫穷)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慎权衡(衡量,⽐较。
权,秤锤;衡,秤杆。
)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诈,占便宜) 鲍叔遂进管仲()举荐,推荐 管仲既任政相(治理)齐,以(凭借)区区(⼩、少,微不⾜道。
)之齐在海滨, 故论(主张,学说)卑(平易,浅近)⽽(连词,表因果)易⾏ 桓公实北(名作状)征⼭戎(古代北⽅民族名,⼜称北戎,匈奴的⼀⽀。
),⽽(连词,表转折)管仲因⽽令燕修(遵循,实⾏)召公之政 岂(其,表⽰揣测,⼤概)(孔⼦)以为周道(政治主张,政治措施)衰微 语(俗话、谚语或古书中的话)⽈“将顺(顺势促成)其美(形作名,美德),匡救(匡正补救)其恶(形作名,过错) 管仲列传⽂⾔知识点⼆:词类活⽤ 1、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名作状,向南) . 2、桓公实北征⼭戎(名作状,向北) . 3、齐桓公以霸(名作动,称霸) . 4、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说“治理”) . 5、公⼦纠败,召忽死之(为动⽤法,为??⽽死) . 6、知我不羞⼩节⽽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意动⽤法,以?为;羞以??为耻) .. 7、管仲世所谓贤⾂,然孔⼦⼩之(意动⽤法,以??为⼩,轻视) . 8、贵轻重,慎权衡(形容词作动词,意动⽤法以??为贵,重视) 9、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使动⽤法,使??富,使??强) .. 10、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信之(使动⽤法,使?守信⽤) . 管仲列传⽂⾔知识点三:特殊句式 1、管仲囚焉(被拘禁,意念被动) 2、管仲既⽤(被任⽤,意念被动)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 4、于齐任政(介宾作状语后置) 5、分财利多⾃与(宾语前置“与⾃”) 管仲列传⽂⾔知识点四:难句翻译指点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管仲列传》

4、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
重要实词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3、鲍叔遂进管仲 4、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5、吾尝三战三走 6、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7、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8、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9、管仲因而信之 10、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11、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词类活用
1、齐桓公以霸 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 名不显于天下也
4、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5、桓公实北征山戎
6、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
7、贵轻重,慎权衡 8、管仲世所谓贤臣, 然孔子小之
重要语句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 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 度则六亲固。
文言文阅读管仲列传

文言文阅读管仲列传1. 《管仲列传》全文和注释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翻译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
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 ... 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
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晏列传实词虚词整理归纳

管晏列传实词虚词整理归纳一、管晏列传中的实词1. 相读音:xiàng。
出处:在文中“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解释:这里的“相”是做宰相、辅助的意思。
管仲任政相齐,就是管仲在齐国做宰相辅佐齐王治理国家。
造句:诸葛亮相蜀,使得蜀国在三国中也占据一席之地。
近义词:辅、佐。
反义词:叛(从辅佐的反面来说,背叛)。
2. 贾读音:gǔ。
出处:“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解释:做买卖、经商的意思。
文中说管仲和鲍叔一起做买卖。
造句:他在市场中贾货,赚取差价。
近义词:商。
反义词:购(贾侧重于卖,购侧重于买)。
3. 贤读音:xián。
出处:“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解释:有德行、多才能。
这里是说管仲的才能德行。
造句:他是一个贤才,公司都争着要他。
近义词:能、才。
反义词:愚、庸。
二、管晏列传中的虚词1. 之在“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中,“之”是代词,代指管仲。
鲍叔推荐了管仲之后,还把自己的地位放在管仲之下。
在“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中,“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表示管仲的贤能。
在“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中,“之”也是结构助词“的”,用来修饰“齐”这个国家。
2. 于在“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中,“于”是介词,可译为“在”,表示子孙在齐国世代享受俸禄。
在“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中,“于”也是介词,可译为“在……中”,管仲知道自己不羞于小节而羞耻功名不在天下显扬。
3. 而在“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中,“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晏列传原文及注释 史记管晏列传原文及翻译

管晏列传原文及注释史记管晏列传原文及翻译管仲夷吾者,颍(yǐng)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bào)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1、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初事公子纠,后事公子小白,即齐桓公,桓公元年(前685年)为相,桓公41年(前645年)逝;2、颍:水名,发源于河南登封,至安徽寿县入淮河;3、鲍叔牙:也叫鲍叔,为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游:交游,来往。
[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
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jiū)。
及小白立为桓(huán)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进:保举;2、一匡天下:一举匡正天下,谓以尊王攘夷的宗旨匡正天下;匡,正。
[译文]随后鲍叔牙臣事齐国公子小白,管仲臣事公子纠。
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在鲁国被杀,管仲被囚禁。
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建立霸业,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一举纠正天下的混乱,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gǔ),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gèng)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1、贾:坐地经商。
[译文]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经商,分财利时总对分给自己,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
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反而搞得更加窘困,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xiào),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1、见逐:被辞退;2、不肖:不成材;3、走:败逃。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高二语文

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高二语文

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事张扬出去)。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重点语句翻译

管仲列传重点语句翻译
《管仲列传》重点语句翻译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
3.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人们想做的,他就趁机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革除掉。
4.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俗话说:“鼓励并顺应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 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
”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管仲列传原文及注释

管仲列传原文及注释《管晏列传》【作者】司马迁【朝代】汉原文(标序号便注释):管仲夷吾者(1),颍上人也(2)。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3),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4),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5)。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6)。
鲍叔遂进管仲(7)。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8),一匡天下(9),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10),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11)。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彊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1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13),则六亲固(14)。
四维不张(15),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16)。
”故论卑而易行(17)。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18),慎权衡(19)。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20),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21)。
桓公实北征山戎(22),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23)。
于柯之会(24),桓公欲背曹沫之约(25),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26)。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27)、反坫(28),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彊於诸侯。
后百有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29)。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管晏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管晏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管晏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管晏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管晏列传》选自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卷六十二、列传第二,是春秋中后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司马迁略去了二人的主要事迹,而“论其轶事”。
文章着重选取了管鲍之交、晏婴推荐越石父和作者的故事,娓娓动人,天然成趣,于细微处见精神,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爱憎。
作者惨遭李陵之祸身受腐刑,平生所交不为一言,故写管鲍之交,写晏婴赎越石父,无不是借题发挥。
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作品原文管晏列传管仲(1)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2)游,鲍叔牙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3)鲍叔牙,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4),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5),管仲囚焉。
鲍叔牙遂进(6)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7),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牙谋事而更穷困,鲍叔牙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8),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牙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9)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10)鲍叔牙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11)。
四维(12)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13)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缪建铭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yǐng)少时常与鲍.叔牙游(bào)
及小白立为桓.公(huán)尝与鲍叔贾.(gǔ)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xiào)公子纠败,召.忽死之(shào)
管仲既任政相.齐(xiàng)与俗同好恶
..(hào)(wù)
仓廪.实而知礼节(lǐn)桓公实怒少.姬(shào)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shào)知与之为.取(wèi)
而不勉之至王.(wàng)匡救其恶.(è)
一、重点词语整理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结交,交往)
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
齐桓公以.(因而,因此)霸.(称霸)
九合.(联合,会集)诸侯,一.(完全)匡.(扶正)天下
吾始.(当初)困.(贫穷)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成材)
通.货(交换商货。
通,流通、交换。
)积财
下.(颁布,下达)令如流水之.(至,往)原.(宽广平坦之地)
俗之所否.(非,反对、讨厌),因而去.(废除,革除)之。
吾始.(当初)困.(贫穷)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慎权衡(衡量,比较。
权,秤锤;衡,秤杆。
)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诈,占便宜)
鲍叔遂进管仲()举荐,推荐
管仲既任政相.(治理)齐,以.(凭借)区区(小、少,微不足道。
)之齐在海滨,故论.(主张,学说)卑.(平易,浅近)而.(连词,表因果)易行
桓公实北.(名作状)征山戎(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
),而.(连词,表转折)管仲因而令燕修.(遵循,实行)召公之政
岂.(其,表示揣测,大概)(孔子)以为周道.(政治主张,政治措施)衰微
语.(俗话、谚语或古书中的话)曰“将顺(顺势促成)其美.(形作名,美德),匡救(匡正补救)其恶.(形作名,过错)
二、词类活用
1、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名作状,向南)
2、桓公实北.征山戎(名作状,向北)
3、齐桓公以霸.(名作动,称霸)
4、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一说“治理”)
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动用法,为……而死)
6、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
7、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
8、贵轻重,慎权衡(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桓公实怒.(对……生气)少姬
9、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使动用法,使……富,使……强)
10、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三、特殊句式
1、管仲囚焉(被拘禁,意念被动)
2、管仲既用(被任用,意念被动)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
4、于齐任政(介宾作状语后置)
5、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与自”)
四、难句翻译指点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