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题(标准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城市:广义: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狭义: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建市标准设立的。
综合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大都市区: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即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城镇体系: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试论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条件。
答:①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世界上不少城市分布现象明显反映出自然条件的影响。
一般说来,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如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同时有80%以上的大城市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中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这些条件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基础原理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常见的城市地理位置类型:
(1)大、中、小位置。
这是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远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它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有时候还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这是根据城市和它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
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城市位于对外联系方向一端。
是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
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一般而言,中心位置更利于区域内部的联系和管理,门户位置则更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各有优势。
当一个城市能同时体现这两种位置的作用时,它无疑会成为区域的首位城市。
两者的优势不能兼得时,则可能出现并立的或一正一副的双中心局面。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a)运河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就沿河城市论,可以分成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会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河口
(b)城市与铁路的关系。
若有几条铁路线在城市衔接或交汇,则城市在铁路网中处于枢纽位置。
若城市有两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称为通过位置。
城市只有一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则为端点位置。
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
大致可分成三大类型:
(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中心地型城市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特点:其产生和发展强烈地依赖于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的需要。
这类城市的主要特点是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范围广,但联系内容较单一;发展历史一般较短,发展速度较快,并可能有较大的起伏性。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第一前提,就整个社会而言,农业生产力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第一产业从业者自己及其家属所需份额之外,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
第二前提: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简答城市化的基本类型包括哪些?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如果从城市中心来考察,有两种类型:向城市中心集聚的向心性城镇化和从城市中心向外离心扩展或扩散的离心型城镇化。
2)外延型城市化于飞地型城市化
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成为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按城镇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考察,可能存在两种城市化状态。
一种是积极型的,表现为城镇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互相促进,城镇的数量和规模增长适度,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步上升。
另一种情况是消极型的,那就是城镇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相脱节。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所谓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所谓自下而上型城市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