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作者:鄂甜来源:《职教通讯》2015年第10期摘要:在职业教育体系内,确立各级教育科学合理、层级分明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既是构建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
基于“…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的人才定位”和“国际资格框架”两个视角,分层解析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规格,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中职;专科高职;应用技术本科作者简介:鄂甜,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0-0006-06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该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又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层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就“人才培养层次”提出了明确的“两步走”目标,即到2015年,“初步形成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层次结构更加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因此,在职业教育内部,建立从中职、专科到本科,层次结构科学合理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目标。
而要构建层次结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确立各级职业教育科学合理、层级分明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既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
本文将以“…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的人才定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分层解析的横向视角,将以英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国际资格框架”作为纵向视角,对职业教育体系内各级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层解析”,分析各自分工,研究各自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规格,构建从中职、专科高职到应用技术本科,各层次定位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位建设的制度和标准设计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位建设的制度和标准设计作者:张小敏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1年第10期[摘要]当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位建设的缺失,不利于其高质量发展。
文章在分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中学位建设的现实诉求和发达国家学位资格框架变革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以“不同类型但同等地位”的学位制度逻辑,建立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并存的学位体系,建立自主选择的多元化学位获取通道,建立明晰的学位授予标准;在内容上突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实践成果,建立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迁移能力为关键指标的学位资格质量标准,建立职业核心能力矩阵测试学位资格评估体系,补齐职业导向学位建设的短板。
[关键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位建设;制度;标准[作者简介]张小敏(1967- ),女,浙江海宁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浙江杭州 310018)[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9-0012-07学位是授予个人的一种学术称号或学术性荣誉称号,表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学科领域里已经达到的水平,或是表彰其在某一领域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学位制度是国家或高等学校为授予学位和保证授予学位的质量以及对学位工作实施有效的管理所制定的有关法令、规程或办法的总称。
学位制度具有服务社会需求、规范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功能。
我国目前正在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扩大试点、推进落实,但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建设缺失,不利于其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中学位建设的问题生成、现实诉求,以及发达国家学位资格框架的变革趋势和成功案例,明确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位建设的制度和标准设计方向,从而有效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学位建设问题(一)现有学位制度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适切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3.09.05•【字号】黔教职成发[2013]386号•【施行日期】2013.09.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黔教职成发〔2013〕38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抓好贯彻落实落实。
附件: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贵州省教育厅2013年9月5日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需求,构建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教育系统,具有适应需求、与时俱进、相互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特点。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构建适应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2013-2020年,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
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熟练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就业再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动因、趋势与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预示着高职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改革发展周期。
《方案》从国家层面描绘了职业教育改革的规划蓝图;百万扩招提供了补齐高职培训“短板”的重要机遇;本科高职试点打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双高计划”将打造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新高地。
在规划蓝图的引领下,如何设计配套的“施工图”,搞好自家的“精装修”,则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考题。
一、回望高职教育现实之困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高职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教育,2018 年招生、在校生规模均达到1978 年的30倍,助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48.1%,是1998 年的5倍。
”[1]但从高职教育的内外部观察,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三大落差。
(一)高职教育定位明确与院校执行不到位的落差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开始,高职教育的职能定位逐步清晰。
1996年《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从法律层面确立了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之后,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定位,强调“要扭转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动因、趋势与路径壮 国 桢摘 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高职教育进入了新一轮改革发展周期。
高职定位明确与院校执行不到位、政府投入大和社会吸引力弱、毕业生就业率高与满足度低等三大落差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直接动因。
高职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从发展趋势看,其教育体系将从割裂走向畅通、办学主体将从一元走向多元、教育职能将从单极走向兼顾、生源结构将从适龄走向“大龄”、竞争领域将从外延走向内涵。
2014年十大教育政策盘点
2014年十大教育政策盘点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5年第01期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注定会在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一年,不管是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还是教育领域的专项改革,都将对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将保证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2020年将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1.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政策回顾: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意见提出了改革的五大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进一步促进机会公平。
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更好地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规范考试加分、自主招生,改进录取方式,拓宽多种形式学习通道。
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
五是在少数省(市)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12月17日、18日,教育部相继出台《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4个配套文件,对考试招生改革的关键环节做出详细规定,为招生改革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其中,对于饱受争议的高考加分问题,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5部门联合发出意见,对目前的高考加分项目进行大“瘦身”,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此后获得相关奖项、名次、称号的考生,均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年6月目录一、规划背景 ..............................................................................................二、总体要求 .............................................................................................. (一)指导思想 ........................................... (二)建设目标 ........................................... (三)基本原则 ...........................................三、体系的基本架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二)职业教育的终身一体.................................. (三)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 (四)职业教育的开放沟通..................................四、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 (一)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 (二)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 (三)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五)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六)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七)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八)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九)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十一)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十二)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五、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 (二)推进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三)深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 (五)创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 (六)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投入机制.................. (七)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 (八)创新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 (九)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机制............................六、保障实施 (32)(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完善支持政策 ....................................... (三)营造良好氛围 ....................................... (四)加强监测评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各产业、行业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发布时间:2014年6月23日访问量:1362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以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
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加强统筹、分类指导。
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
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
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作者:晏涵韦林利谭雪兰袁淑君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24期摘要:本文以校企协同育人为对象,分析了校企合作的背景,查阅了相关理论,研究了当前校企协同育人的特点,明确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DNA育人模式,指出了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研究表明,对DNA育人模式的研究,具有较大的价值。
关键词:协同育人 DNA育人模式职业教育一、研究背景2014年6月国家颁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该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文件指出:当前职业教育是服务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社会发展、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
6月23—24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重点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目标任务等,并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于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明确提出:“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
”[1](50-5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把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作为原则和目标,这一意见的提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校企都是育人的双主体,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程度,使教育和产业充分融合,使产业和教育共同得到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校企协同育人是新时期当今国家办学的主流,為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助于企业更新技术和科技创新。
校企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链、产业发展链的润滑剂,是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校企协同育人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材、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实训室、校企双方互派骨干进行学习和深造,等等。
但最根本的是共同培养人才,学校和企业都应成为协同育人的主体[2](2-15)。
教育部印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统测工作的组织和信息反馈:26间参加,21间反馈。 《学习与评价》使用反馈:16间学校。 土房、市政、商贸 、建工、电子、从化职校、岭东、 花都经贸、花都职校、荔湾外语、贸易职中、轻工、信息 工程、增城职校、医药、天河职中。
教研活动:
常规教研 + 专项教研
以中心组为核心 开展的专项工作
第4、8、11、 12、16周星 期五下午 2:30 第2、3、 7、11、 13周 下午2:30
炼观点和得出启示的能力。
统测试题的创新:“情境串”
在一定的学习范围或主题范围内,围绕一定的目标或中 心问题,创设一条始终贯穿全课的教学主线,选取或设置一 系列情境,围绕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 在系列情境中去分辨、选择、体会和感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教学使用“情境串”,让学生在“情境串”中通过角 色的转变,把学生至于情境中,为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挥 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参与度。 使德育课的学习内容更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
开放性试题
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 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
开放性试题设问的设计: 1.看法认识类: 这类试题的素材通常源自生活或职场实际,目的是检查 学生阅读试题素材,捕捉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思维水平和 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试题设问是要求学生结合试题素材和设问的要求,结合 所学知识,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行为要求类: 这类试题的素材源自生活或职场中常遇到的场景,在设问 “你该怎么办”做出要求,目的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类: 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你会怎么做? 请你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献计献策? 这类试题的素材取材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种现象和问题, 针对所给出的材料,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从材料中分析和总结出可借鉴的经 根据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 验或应吸取的教训。目的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发现问题、提
我国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回顾与路径探索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与重大挑战,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建党100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高职一体化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急需厘清中高职一体化的相关理论问题,梳理中高职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寻找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类型特色的中高职一体化发展路径。
一、中高职一体化的理论剖析(一)中高职一体化的内涵解读“一体化”的概念在经济学领域中较早地出现和使用,通常被理解为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元素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合力促进整体的协调发展。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
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它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
[1]此概念随后在管理学、生态学等领域逐渐流行和广泛运用,常见于“城乡一体化”“种群一体化”等。
在这些领域中,不同国家、地区、种群等元素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并列的。
中高职一体化有着职业教育的特殊内涵,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是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中职与高职同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具有鲜明的类型特色,都要求为经济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中职与高职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种递进关系——中职是高职的基础,高职是中职的继续与延伸,二者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在许多研究中,“中高职一体我国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回顾与路径探索◎俞冬伟摘 要:中高职一体化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回应人民教育需求、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
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赣府厅发〔 2016〕 65 号)和《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 ( 赣教发〔 2014〕 6 号 ) 文件要求,打造江西职业教育品牌,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引领我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决定实施“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
现就“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提出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江西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打造特色和增强办学综合实力为目标,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设目标“十三五”期间,遴选10 所面向行业、区域发展需求,办学定位准确、办学基础良好、办学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发展潜力较强的中职学校,予以重点支持。
通过重点建设,推动项目学校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到2020 年,实现项目学校成为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并引领带动其它中职学校改革创新,共同发展。
三、建设内容(一)办学定位。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明确办学定位,深化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水平。
(二)培养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建立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机构。
探索现代学徒制,试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行业资历框架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实现路径
摘 要:资历框架理念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与推广,但大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特别是将资历框架理念应用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践还较少。
为了使高职人才培养更能与行业接轨,首先介绍了资历框架的概念,其次阐述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与资历框架对接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基于行业资历框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实现路径,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资历框架理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1)03-0185-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1.03.090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 Framework)源自英国的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以及澳大利亚的Qualification Framework,也称资格架构,是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共同参照体系。
根据各阶段继续教育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构建一个连续被认可的资格阶梯,通过建立框架内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可以将学习成果根据一定规则转换成不同的学分或证书、文凭等。
目前,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已经对该理念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发展,并进行了实践应用,但是多数应用还没有涉及将行业资历框架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这一深度,本文基于行业资历框架探究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实现路径。
一、资历框架的概念与发展2000年,澳大利亚教育部出台的澳大利亚国家资历框架(AQF),由高等教育、培训与职业教育和中学资历三部分组成,分为12个级别。
2005年起,欧洲开始推动两大资历框架QF-EHEA和EQF建设。
2006年,英国开始实施国家资历框架,由国家职业资历、普通国家职业资历和高等教育资历三部分组成。
2007年,加拿大出台了国家资历框架,用于保障该国学位教育的质量。
2008年,中国香港推出一套法定的学历学位制度,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职业资历框架,纵向涵盖了学制衔接,横向涵盖了普职融通,规定了职业教育办学的层次架构、办学类型、学分转换等。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ppt课件
业设置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以适应国家经济与
社会发展的需要;
➢ 二是: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调整专业的
培养方案、培养方式与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归根结底是:围绕“为什么要改革或构建人才培养
模式”、“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开展人才培养
”三个问题,一般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过程、途径、
.
13
➢ 专业结构:
通识教育平台 (学院)
大类教育平台 (专业群)
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
.
专业特色发展定位 服务地方经济需要
14
➢ 专业群调整:
机械制造技术 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
车辆与农机技术
专业群
智能装备技术 电力技术 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 经济贸易
工商管理 工业与艺术设计
.
15
➢ 建设要素:
➢ 现有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执行情况
.
4
➢ 主要问题
江苏高职院校平均设 有专业数量35个左右 ,而我院共设有45个
,但没有可比性!
1、专业总数有一定规模,但专业同质化严重;
2、主干专业衍生重复多,且布局不利于发展;
3、部分专业定位不清晰,与中职本科衔接差。
一般:专业核心能力要有70%
系,全力打造贯通一体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
9
➢ 稳步实施:
✓ 2014年试行培养模式有: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
的“3+3”分段培养;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
的“3+4”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
的“3+2”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的联
合培养;江苏开放大学与中职学校分段培养。
“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演变、阶段特征及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
确保高中阶段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维护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是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安排的核心内容之一。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提出继续坚持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继续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
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安排是国家维护中职教育基础地位的重要举措。
就现阶段来看,确保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维护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是对中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民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多样化需求的积极回应,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逻辑的主要内容之一。
但是,维护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并非取决于职普比例大体相当。
如果过度关注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量化要求,忽视其国别差异、时代内涵及社会经济价值,将不利于中职教育基础性作用的发挥,甚至影响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演变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政策体现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存续于我国中职教育的恢复、发展及不断壮大的全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表达呈现出阶段差异性,整体来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演变、阶段特征及改革李小娃摘 要 “职普比例大体相当”一直是我国中职教育政策安排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其为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提供了政策保障,当前又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供政策底线,体现了从强制性向规制性的转向,具有明显的全能型政府的行政逻辑特征。
当前,初中升学分流、中职学校调整、拓展中职升学途径是贯彻落实该政策的主要方式,其中利益相关者存在的利益冲突也给该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带来了挑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一体化”教师培养培训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评聘办法。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 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
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 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 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 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 到2020年,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 育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学校改革
治理结构、专业体系、培养模式、招生入学制度 等关键领域改革。
要强化服务社区导向,为社区提供职业教育、继 续教育和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程。
行业特色明显的高等职业学校,要增强服务产业 导向,发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鼓励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举办或参与 举办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主要依托企业开展教 学实训,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融为一体,产教、 科教融合发展,专业特色明显的特色学院。
规划院校布局更加贴近所服务的产业和社区。 新增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布局。 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
势专业(集群)。
民办职业教育发展
完善各类职业院校设置标准,建立公开透明规范 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稳步扩大优质 民办教育规模。
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到2020年, 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 上。
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支持发展一批品牌化、连锁化和中高职衔接的民 办职业教育集团。
《安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安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年11月目录一、序言 ................................................................................. - 1 -二、总体要求......................................................................... - 1 - (一)指导思想..................................................................... - 1 - (二)建设目标..................................................................... - 2 - (三)基本原则..................................................................... - 2 - 三、体系的基本架构............................................................. - 4 - (一)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 4 - (二)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 - 4 - (三)职业教育的开放融合................................................ - 5 - 四、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 - 5 - (一)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布局............................................ - 5 - (二)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 6 - (三)提升现代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 7 - (四)提升现代职业教育师资水平.................................... - 8 -(五)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 ........................... - 8 - (六)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 9 - (七)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 - 10 - (八)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开放合作.................................. - 11 - 五、体制机制改革............................................................... - 12 - (一)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 - 12 - (二)办学体制改革........................................................... - 13 - (三)管理体制改革........................................................... - 14 - (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 - 15 - 六、保障措施....................................................................... - 15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15 - (二)健全经费保障........................................................... - 15 - (三)落实配套政策........................................................... - 16 - (四)加强监测评估........................................................... - 17 -安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一、序言安徽是国务院确定的省级政府统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是省部共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征求意见稿)2012年5月目录一、规划背景二、总体要求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地位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七、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八、规划实施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各产业、行业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背景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要素是人。
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传承机制,是发展实体经济和新兴经济、实现自主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到亿万普通劳动者的福祉。
这项重大任务,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
工业化以来的历史证明,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际竞争是产业-人才体系的综合竞争。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俄、印等主要国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的重要法案和政策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将全球竞争力聚焦到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上,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重振实体经济、重塑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势头。
乡村小规模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价值、基础与路径
乡村小规模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价值、基础与路径作者:高葵芬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1年第07期摘要职业启蒙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基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国家的重要战略地位,研究乡村小规模学校职业启蒙教育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弱,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处于劣势,但应看到农村广阔天地,职业启蒙教育大有可为。
通过文件梳理可以发现,职业启蒙教育伴随我国劳动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已凸显其地位与作用。
因此,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具体要求,应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转变乡村小规模学校及家长观念;因地制宜,挖掘和整合乡村丰富资源;根据学生学龄段特点,以初步职业体验为主要载体;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职业启蒙教育可行之路。
由此,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方针的贯彻,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人才培养体系;底部激活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乡村小规模学校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教育乡村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十八年发布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中特别指出“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条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我国小规模学校目前虽多数以小而差、小而弱存在,但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它是基础教育的基石,保障农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它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基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国家的重要战略地位,研究乡村小规模学校职业启蒙教育,对于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目录一、规划背景 (1)二、总体要求 (2)三、体系的基本架构 (3)四、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5)五、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 (10)六、保障实施 (14)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各产业、行业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保就业、惠民生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俄、印等国家和地区都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选择,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势头。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层次结构不合理、基本制度不健全、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并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上。
抓住发展机遇,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和国际视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具体分两步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得到广泛宣传,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统称,下同)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
专栏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量化目标(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统筹规划。
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中央政府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体系建设、管理、运行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
扩大省级政府统筹权,鼓励各地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体系建设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多样化、多形式发展。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增强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促进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共同发展。
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坚持产教融合发展。
走开放融合、改革创新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道路,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统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发展,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畅通人才成长通道。
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和空间布局,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沟通衔接,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
三、体系的基本架构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
(一)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初等职业教育。
在有需要的地方继续办好初等职业教育学校。
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内部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使学习者获得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技能。
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基础性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教育,培养技能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高等职业教育。
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
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
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二)职业教育的终身一体。
职业辅导教育。
普通教育学校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职业发展辅导。
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职业院校和普通教育学校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准备、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教育和服务。
职业继续教育。
各类职业院校是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机会。
企事业单位举办职工教育,建立制度化的岗位培训体系。
社会培训机构是职业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自主开展职业培训和承接政府组织的职业培训。
劳动者终身学习。
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使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三)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
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
建立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政府实行统一的准入制度,办好骨干职业院校,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各类主体兴办的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公平、公开竞争。
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
增加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比重,发展工学交替、双元制、学徒制、半工半读、远程教育等各种灵活学习方式的职业教育。
通过改革学制、学籍和学分管理制度,实现全日制职业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
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同时开展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满足行业、企业和社区的多样化需求。
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质量认证体系、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学分银行和职业资格考试进行学历认证。
(四)职业教育的开放沟通。
职业教育体系内部。
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
拓宽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
在确有需要的职业领域,可以实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桥梁。
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
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
普通高等学校可以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并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
职业院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专业体系、培养方式和质量标准。
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增加有工作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学生中的比重,建立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的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
四、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一)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
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创新农学结合模式。
以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构建覆盖全国、服务完善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
依托农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组建农业教育集团,培养多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农业合作社举办或参与举办农业职业院校,参与涉农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统筹水平,促进农科教结合。
推动一批县(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能力。
根据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部署,按照现代生产方式和产业技术进步要求,重点培养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能源产业、海洋产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需要,优先发展相关新兴专业,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加快培养服务现代服务业人才。
根据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趋势,逐步提高面向服务业的职业教育比重。
重点加强服务金融、物流、商务、医疗、健康和高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的新型服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