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2总第381期
随着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大学生就业告别了无忧的历史。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经济对大学生的吸纳不再呈供不应求的局面,加上大学生就业时对地域和所有制的偏好以及对工作过高的预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
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2003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145万人)增长了46.2%,2008年毕业生更是高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全国预计将有600多万毕业生。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步下降,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待业人数34万人,2003年待业人数52万人,2005年待业人数79万人,2007年待业人数144万人,2008年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约有168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如果把从2002年以来大学生失业情况进行累计计算,至2007年全国大约有600多万大学生失业。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
众化教育的转型(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3%),但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程度还比较低。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显
示,我国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18%,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同例占比,也低于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同例占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1.高等教育规模成几何级数增长与就业岗位缓慢增长的矛盾
199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决定从当年起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此后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激增,据披露,我国原计划在2010年达到大学入学率15%的目标,实际上在实行大规模扩招4年后的
2002年就已经突破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下限(15%),2004年入学率达到19%,目前已达23%。2002年~2007年短短6年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就增加了3倍多。前几年大学招生人数每年以30%~40%的速度扩张,但由于种种原
因,经济对劳动力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吸纳速度并没有这么快。以2006年为例,全国有大学毕业生413万人,同比增加44%,但同年全国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却减少了22%,供需矛盾十分明显。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富余及剩余转移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员达2400万人。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我国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每年可安排就业人员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需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这其中,除了大学毕业生外,其他各级教育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都要竞争这些岗位,且由于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也以此类为主,对普通劳动者和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张宏英
【摘要】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过度扩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演愈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学术界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试图从高等教育规模过度扩张、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大学生自身素质、次贷危机影响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家庭及个人承受力的视角,围绕政府、学校和学生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等教育规模就业能力
劳动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25(2009)02-0068-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SB068)
【作者简介】张宏英,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四川成都610068)。
68
张宏英: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技术工人需求更大,而大学毕业生由于工作经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力相对不足,导致他们的竞争优势大大降低,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大的难度。
2.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存在二元分割性
我国劳动力市场从地域上可划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城市劳动力市场一般来说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较好;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普遍的情况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意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较难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可见,两种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的分割性。当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供给过剩时,如果他们愿意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就比较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低工资和较差的劳动条件,他们只有处于失业状态。如果劳动力市场没有严重分割的话,一个大学生在城市劳动力市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以到农村呆几年之后再回城里找工作。但由于存在很多体制性障碍,诸如人事档案制度、户籍制度等因素影响,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使得他们一旦选择小城镇及农村市场,以后要进入大中城市市场就需要付出较高的工作转换成本(主要指工作接受成本、工作离开成本以及和原单位的交易成本)。由于人才流动成本太高,致使很多大学生有这样的心态:即便在大城市里没工作,也不愿去西部、去农村工作,这越发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程度。
3.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引致的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最近几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缓解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高等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我国一半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均有机会上大学,满足了广大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同时也刺激和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势必带来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主要表现为:硬件不足,图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跟不上;实验条件简陋;教学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提高自身的充电时间很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恶化。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水平较低,学科及专业结构矛盾突出,管理混乱,最终引起了大学生教育质量的下降,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认可的要求。再加之目前的大学培养机制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发展需要的很多人才,大学不能提供,而经济发展不需要的,大学反而拼命“生产”,两者的脱节和质量的下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又一重要原因。
4.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差异较大
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看,大学生谋求较高收入的工作岗位是有道理的。孟大虎在对上海求职的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半数以上的人在读本科时花费了家里相应时期收入的70%以上。对大部分学生家庭而言,本科阶段的教育花费占据了其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甚至出现了教育成本超过相应时期家庭收入的教育透支情况。据新华社2005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近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学费上涨了约20倍,从以前的几百元一路飙升至每年5000元至8000元不等,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却不到4倍。正是由于教育成本的提高,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提升。然而我
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大学生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卖方市场逐
渐向买方市场转变。从经济学理论上讲,随着劳动力市场
供给的增加,劳动力价格必然下降,但劳动力的供应者即
毕业生在就业时的心里期望值并没有完全随之下调,大学
生们对于一些薪资水平较低或者工作条件不够理想的岗
位仍持排斥的态度,使得两者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造成
了这部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5.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就业能力不足
在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宁要大城市一张床,
不要小城市一幢房,反应出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农村的就
业态度。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地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
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极少有毕业生主动愿意到农村或偏
远地区去工作。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到发达地区就意
味着“发达”,到农村去就意味着“贫穷”。在2002年对“大学
生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中,就有32.37%的学生
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有27.67%,深圳有
12.13%,紧跟其后的是广州、大连等沿海发达城市,而选择
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而这种现象直至目
前依然没有较大的改变。据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
中城市就业人数占总数的80.8%,而在县、镇和农村的就业
人数仅占19.2%。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
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8个经济
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57.6%。大学生就业能力
不足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满
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
雄在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时发现,中芯国际集成电路(上
海)有限公司曾招募了500名应届大学生,但两个月后就淘
汰了近20%。招聘人员对许多毕业生的评价是:基础技能
差、基本操作能力差、综合应用能力差。出现这一问题的原
因主要在于大学生走出去锻炼的机会太少。即使有学生出
去实践的,大部分都是家教、促销之类的实践活动,真正对
将来适宜岗位了解较多的兼职机会较少,并且有相当一部
分同学从来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造成部分大学生因为就
业地的选择和自身能力的原因而处于失业的状态。
6.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
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对我国就业形势带来一定
影响,主要是部分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出现就业岗
位流失的现象。在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地区广东和浙江
等地,由于外需的萎缩,很多企业生存已经十分艰难,甚至
有一些企业面临倒闭。由于影响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如高通胀和次贷危机、高成本和低附加值的增长模式、政策
迭加效应、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等都不是短期的现象,一些
行业受到的冲击还比较大,企业纷纷减少招聘人数,这使得
我国本来就偏紧的劳动力市场更加拥挤,在今后几年都会
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大学生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在目前人力资本还很短
缺、教育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有如此多的大学生就业困
难,对社会来说无疑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对家庭及个人来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