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解读
公共服务保障法的解读
公共服务保障法的解读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好好聊聊公共服务保障法,这可真的太重要啦!
你想想看啊,咱们每天享受的那些公共服务,像干净的街道、便捷的交通,还有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这些哪一个离得开公共服务保障法呢!比如说,就拿我们小区门口的那条路来说吧,以前总是坑坑洼洼的,下雨天还到处是积水,走路都得小心翼翼。
但后来呢,政府依据公共服务保障法,对道路进行了维修和改善,现在走在上面那叫一个平坦顺畅。
这不就是公共服务保障法给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吗!
再比如说教育,这可是关乎孩子们未来的大事啊!公共服务保障法保障了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你看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因为有了这法律的保障,他们也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说不定以后就成为了不起的人物呢,这多棒啊!
公共服务保障法就像是一把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它让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有地方说理,有办法解决。
它确保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哎呀,真的很难想象没有公共服务保障法的话,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那肯定会乱套了吧!所以啊,我们一定要好好了解它,支持它。
因为它真的是为了我们大家好啊!我觉得公共服务保障法就是我们生活的坚强后盾,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障,你们说是不是呢!。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条文解读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条文解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是我国于2017年颁布的一部重要法律,旨在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和管理,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该法共有八章六十六条,其中包含了很多重要的内容,我们来逐条解读一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定了法律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明确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义和原则,强调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性和公益性。
第二章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制度:第四条至第十条主要规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责任和政府的职责,明确了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第三章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第十一条至第二十七条规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方式和内容,包括文化资源的共享利用、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开放、文化产品的制作和传播等。
第四章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第二十八条至第四十五条规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措施,包括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经费的保障、文化人才的培养等。
第五章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和评价:第四十六条至第五十五条规定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和评价制度,包括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监督和公众对文化服务的评价。
第六章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和激励:第五十六条至第六十一条规定了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和激励措施,包括文化产业的扶持、文化企业的激励等。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六十二条至第六四条规定了对违反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和刑事追究。
第八章附则:第六五条至第六六条规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生效和解释等相关事宜。
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条文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部法律的出台对促进文化繁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服务的提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公众提供了更好的文化服务和文化环境。
希望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能够认真贯彻执行这部法律,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文化事业发展的更加健康、可持续。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解读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解读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多次提出的议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它列入立法规划的第一类项目。
本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履职伊始,就把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立法工作作为重要任务之一。
2014年4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成立了由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组,制定了立法工作方案,正式启动立法工作。
此后,起草工作机构先后赴陕西、广东、云南、四川、新疆等地开展调研,召开了10多次座谈会、研讨会,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在深入实际了解情况、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认真研究讨论、借鉴地方立法和国外有益的基础上,当年底形成了法律草案稿。
此后,教科文卫委员会多次听取中央有关部门、地方人大和政府的意见,并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对法律草案稿进行了反复修改。
2015年3月,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第二十二次全体会议,对法律草案稿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并于5—6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方反响积极,普遍认为法律草案稿已经较为成熟,符合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
此后,起草工作机构对各方意见再次研究、反复论证、充分吸收、协商沟通,对法律草案稿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2015年11月,教科文卫委员会专门听取了中央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
12月2日,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第三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一、立法的必要性我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各项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明确提出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解读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解读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涵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等内容的综合性服务体系。
其基本内涵包括:1. 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以非营利为目的,旨在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2. 均等性:公共文化服务应当覆盖全社会,保障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文化权利和机会。
3. 基本性: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是基本文化需求,以普遍性、基础性为原则,不追求高端和奢侈。
4. 便利性:公共文化服务应当以便民为原则,方便公民参与和享受。
二、公共文化服务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1.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2. 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了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增强了公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3. 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公共文化服务的完善和发展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升级。
2.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包括各类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文艺作品的创作推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
3.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包括公共文化机构的设立和管理、文化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等。
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人才队伍体系、评估监督体系等。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在拓展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中的意义和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在拓展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中的意义和作用摘要;在新时代的发展之下,拓展基层群众文化服务已经成为时代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现状,如何在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中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在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中的作用,这三个大方面去分析《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在拓展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服务现状,基础设施,作用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基层文化服务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在基层群众中传播《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这不仅仅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宏扬中国梦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而且也可以实现我国民族的大发展,所以总的来说它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我国形成和发展和谐社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本文从基层文化现状的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策略,最后引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在拓展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现状1,基层群众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不平衡通过近些年来对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具体分析,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的不够完整和不够到位,基层的相关部门和领导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度也不够,对于基层群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的要求也没有具体的实施和落实,进而导致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出现了不完善和不到位,甚至有滞后发现的现状的危险,由此可以看出基层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的重建的希望也很渺小,这就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在拓展基层群众文化中起到了消极作用。
所以对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来说完善基础设施是非常重要的。
[1]2,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政府对于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不够重视虽然经过政府这么多年的积极的改进,整体来说改观很大,但是还是不够重视,具体会出现在很多基层人员和领导的身上,在基层人员对于基层群众文化传播中,有些人员会出现形式主义,而且基层领导对于基层人员的工作也没有做到严格的监督,这就是当前导致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不够成熟的关键所在,相关的人员没有真真正正的去落实文化的宣传,积极的鼓励基层群众参与到文化服务活动中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6.12.25•【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号•【施行日期】2017.03.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6年12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第三章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第四章保障措施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第三条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应当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支持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第五条国务院根据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并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制定并调整本行政区域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解读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而制定的法律。
该法旨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优化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服务包括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体验活动,如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等的普及和推广,以及为农村、贫困地区提供更加便利的文化服务等。
通过这些服务,人民群众可以更好地享受到优质的文化资源和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还规定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责任。
政府应加大对
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扩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
同时,政府也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等的文化活动、项目和服务。
该法律还规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公共文
化服务的监督,确保各项服务的实施情况。
同时,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应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优化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将为公众提供更加多元化、便利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通过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提高文化素质,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旨在促进全民共享文化资源,构建和谐文化社会,实现国家的文化自信。
论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路径选择
论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路径选择《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于202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旨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和管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普及化和多样化,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满意度。
为了有效贯彻实施这项法律,应该采取以下的路径选择:第一,加强宣传和普及。
要广泛宣传《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增强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参与意识。
可以通过媒体、互联网、大型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引导人们依法行动,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和管理工作。
第二,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要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建立健全惩罚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还要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活动的评估和监测,确保其质量和效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化和提升。
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支持,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还要推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还应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鼓励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第四,加强组织协调。
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形成合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贯彻实施。
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还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将法律落地落实。
第五,加强社会参与。
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和管理工作,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可以设立专门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志愿者服务,也可以引导社会机构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还要加强与文艺团体、社区居民、学校等各方面的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服务模式,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需要加强宣传和普及、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加强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论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路径选择
论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路径选择《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是我国公共文化领域的基本法律,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这部法律的颁布是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为实现文化产业革命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法治保障。
为了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我们应选择以下路径。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
为了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必须建立起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文化设施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文化服务机构体系等。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和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文化服务网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和地方应当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
贯彻实施该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供给。
各级政府要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出,提高投入比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是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重要任务。
要注重整合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创新、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产品和个性化文化服务的需求。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和监督。
要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贯彻实施落地生效。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和评估。
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在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过程中,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培养一支专业化、精英化的文化工作队伍,促进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加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7年03月01日施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第三章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第四章保障措施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第三条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应当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支持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第五条国务院根据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并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制定并调整本行政区域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第六条国务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机制,指导、协调、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承担综合协调具体职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推动实现共建共享。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新闻出版广电主管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主管部门根据其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相关内容解读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相关内容解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相关内容解读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相关内容解读,欢迎大家阅读!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主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共分总则、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6章,共65条。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广泛讨论、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和范围作出明确界定。
二是着眼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
三是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和实践经验,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重要制度,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合协调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制度、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度等。
四是规定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责任,如经费保障、人才保障、监督管理等。
五是规定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有关法律程序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形式和管理责任等。
此外,还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作了相应规定。
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规定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主义的公共文化服务。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本法立法中始终坚持的首要、基本原则。
法律第一条即开宗明义,明确了立法宗旨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同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应当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支持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三、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明确的重要制度一是着眼于统筹协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机制,推动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专家解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主要条文 第四十条 国家加强民族语言 ...
专家解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主要条文第四十条国家加强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产品的供给,加强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民族语言文字译制和在民族地区的传播,鼓励和扶助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支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本条是关于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规定。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民族地区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对于提高各族群众文化素养、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高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产品的供给。
党和国家一贯十分重视民族地区文化工作,为了提高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了一系列定向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惠民工程。
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就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作出了部署。
按照本法,国家将长期持续推进并加强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产品的供给,开办少数民族语言的频率频道,提高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和传输覆盖能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及双语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和少数民族语言文艺作品的创作,以及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建设。
- 1 -二、加强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民族语言文字译制和在民族地区的传播。
多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持续加强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建设、党报党刊和民族文字出版单位设施建设及设备配套,“十三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显著上升。
五”期间,国家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工作,逐步增加中华古今优秀科学、历史、人文艺术经典,以及优秀影视作品的翻译出版,扩大国家广播电视电影在民族地区传播的有效覆盖,进一步加强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民族语言文字译制和在民族地区的传播。
三、鼓励和扶助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
大力鼓励和扶助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是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题中之义。
鼓励和扶助民族地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一要秉持平等的态度,切实尊重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特点和规律,维护好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第三条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应当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支持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第五条国务院根据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并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制定并调整本行政区域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第六条国务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机制,指导、协调、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承担综合协调具体职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推动实现共建共享。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新闻出版广电主管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主管部门根据其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第八条国家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
关于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若干思考
关于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若干思考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颁布实施,为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参与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必须以真扎实干为抓手,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为目标,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觉悟担负文化新使命,书写文化新篇章。
关键字: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贯彻落实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开始施行,公共文化服务上升到了立法层面。
法律乃治国之重器,其生命力在于实施。
如何宣传普及、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使保障法真正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人民群众享用公共文化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文化工作从业者,结合目前的公共文化开展的实际,有以下几点思考:一、各级政府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和覆盖面《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是我国文化领域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律,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法律,在文化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必须在法律学习、宣传和普及上下足功夫。
一是各级政府作为实施主体,要先学、学透、学深。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基本厘清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体责任,不但对公共文化服务责任主体、还包括服务目的、服务内容等基本概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在法律层面上明确对真正工作得开展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各级政府机关必须先学先行,充分认清其出台背景、重大意义、具体职责和核心要义,进一步增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的“明白人”和“先行者”。
同时,各级政府在各自领域应认真牵头,扎实开展宣传普及,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贯穿始终,不断加大覆盖面,让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供给真正有法可依。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在法律层面明确了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及其他相关服务。
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宣传普及必须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单位阵地、设备及专业人员优势,借助传统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以及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学者座谈、开展文化活动、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迅速掀起《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宣传学习热潮,帮助社会公众加深对这部法律的认知理解,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依法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及获取途径,为法律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5日获得表决通过。
这部文化领域的重要法律出台有着什么样的背景与意义?将对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产生哪些影响?下一步将如何贯彻落实?文化部负责人25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就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弥补我国文化立法短板
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由于长期以来底子薄,欠账多,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然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设施建设、服务和产品提供、运行机制、财政投入、监督评价等方面还缺乏制度性保障。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启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工作,历时3年,经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多次修改完善,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正式表决通过。
这是文化立法的一个重大突破。
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完善了我国文化法律体系,提高了公共文化建设法治化水平。
当前,我国文化立法与其他领域的立法相比,仍然存在立法总量偏少、层次偏低等问题。
在公共文化领域也仅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博物馆条例等少数几部法规。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弥补了我国文化立法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文化法律体系,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法治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为各级政府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和界定了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若干重要制度,为各级政府确保行政权力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是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法律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突出强调要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更好地促进广大人民群众享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明确政府责任推进标准化均等化
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了哪些政府责任?
答: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对此,法律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规定了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中的职责;明确政府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责任,提出国家要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等责任要求;还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法律责任,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等。
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方面做了哪些规定?
答:在标准化建设方面,规定国务院根据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并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制定并调整本行政区域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在区域均等方面,规定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重点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
在城乡均等方面,规定国家应当重点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在群体均等方面,规定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
助力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会有什么推动作用?
答:第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构筑起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为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和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
法律建立的主要制度包括: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制度、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使用监督和公告制度等。
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设施等基本概念做出了明确的法律界定,有助于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法律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界定打破了设施的行政隶属界限,对盘活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存量资源、提高综合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做出一系列规定,对设施建设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法律针对一些长期困扰基层的设施建设问题,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规定和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
比如,明确了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要按照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将居民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法律化。
第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提高服务效能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助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制度化。
法律把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作为政府的保障责任写入总则,提出了建立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制度等具体措施。
法律通过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公共文化服务免费或优惠提供等基本制度,为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奠定了制度基础。
同时还对公共文化资源整合、设施互联互通、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特殊人群服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问:文化部将如何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答:文化部将利用传统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以及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开展多方位的集中宣传和解读,让依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开展宣讲和培训,推动全国文化系统深刻领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精神,继续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重点改革任务;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作用,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配合全国人大适时开展执法检查;积极推动地方开展公共文化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