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本宋拓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一

合集下载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羲之圣教序曰:“夫大王之道,一言以蔽之曰明德。

明德,慎始也;知人,惠其所之也;和其所不能也;行是非之大者也。

所以莅人而不用兵也。

言其戒也。

故曰:‘明乎哉!圣人之道也。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王羲之圣教序》中说:“君王治国的道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明德。

明德,意味着谨慎地开始;了解人民,善待他们所需要的;怜惜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处理是非大事。

这样就可以治理人民而不需要使用兵器。

这是在规劝人们要懂得谨慎。

所以说,‘哇,何等明智啊!这就是圣人的道理!’”序号标注后的文章内容如下:1.《王羲之圣教序》是古代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的文章之一,其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书法著称于世。

这篇文章以简练的文字深刻阐述了君主治理国家的道理,被后人视为经典之作。

2.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提出了“明德”是君王治国的要义。

他认为,明德包括谨慎地开始、了解人民需求并善待他们、怜惜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处理是非大事。

这些要求有力地呼吁君王要具备谨慎、仁慈、公正和智慧等品德,以谨慎处理政事、爱护民生,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3.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所创造的行书风格,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和研究。

王羲之的书法以“气韵生动、刚柔相济”为特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文章除了内容精辟之外,书法艺术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

4.在《王羲之圣教序》中,王羲之以简练清晰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君主治国的道理。

他提出的“明德”理念,对当时的君主和后世的统治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治国之道,对于悉心体会和领会其内在精神意义,对于君主和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必定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5.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具有跨世纪的辐射力。

《王羲之圣教序》作为我国文学遗产中的重要作品,不仅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且至今仍然在为现代社会提供着丰富的哲理和警示。

结尾发现:文章所涉及的主题为《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而在对该主题的思考中,我们涉及了《王羲之圣教序》的背景介绍、内容阐述、艺术特点以及作品的历史意义等方面。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文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文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文《圣教序》有1904字,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

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

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

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他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

唐贞观元年(627),玄奘法师远赴印度寻求佛法,历时十九年学成归来,唐太宗感其诚,遂赐其入居弘福寺翻译佛经。

经译成,玄奘法师上表唐太宗请求作序以弘佛法。

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为其所译佛经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随后太子李治又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

唐太宗素好王羲之书法,为感圣恩弘福寺僧怀仁发下宏愿,将二圣序文用书圣笔迹集成一碑.历时二十四年,至咸亨三年(672)碑成,立于弘福寺,即《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此碑现在西安碑林。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主要文字内容除了二圣序文外,还收录了玄奘法师所译之《心经》。

所集之字主要出自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行书集字,其难在于章法不失。

观此碑,字字之间时见连带,呼应,一行之中大小,攲侧,虚实,起伏犹如一笔所书,气脉通畅,自然天成,实在难得。

即使相同文字也尽可能地避免重复,少有雷同。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 评者以为”天衣无缝,胜于自运“,且勒石、镌刻皆当时高手,故此册成为历代书家学习王字的最佳范本。

刘熙载《书概》评曰:“《怀仁集圣教序》古雅有渊致。

”康有为则赞曰:“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尽管有“结体无别构,偏旁多假借”之疵,但微疵不足以伤其大雅,在王氏书迹流传稀少的情况下,此册弥足珍贵。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宋拓本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宋拓本文

赠。祗领之余,聊志其末。乾隆壬午七月既 “林”字仅有细裂纹。但是第二十一行“久 唐太宗广搜天下王羲之真迹,并令褚遂良等
望,梦舫居士王际华书。”由王际华跋语可 植胜缘”之“缘”字左下角已经有破损,连 书家进行挑选,说明了唐太宗搜求王羲之真
知此帖曾经张应召(用之)、天瓶老人(张 着石花。故知“缘”字不损本应该不晚于北 迹的事实,也肯定了褚遂良在鉴定方面的水
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8
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法帖书系(第一辑)·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宋
拓本)》内文书影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照)、葭谷居士(孔继涑)、王际华递藏。 宋后期,由此可大致区分南宋和北宋拓本。 平。《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章法布局已做了
内钤阳文篆书“张应召印”“字用之”“南
《怀仁集王书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 很大的调节,但终因不是一气写成的,故此
唐张应召藏图书印”“穀薌”等印,并有 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 间稍有缺憾,即某些字势连贯不够,行气不
成碑文,于唐咸亨三年(672)立。文林 12行,每行10至11字不等,每页纵30.5 的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后经多
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厘米,横18.5厘米,无题签。白麻纸, 次翻找,却始终还缺两页,功夫不负有
行书,30行,行80余字不等,凡1900余 字画较瘦硬,拓工精湛,墨色适中,笔锋 心人,最终王先生找到那缺失的两页补
《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的刊刻方法真 王澍曰:“至有明宏(弘)正间士大夫始复 方式不仅保留了“书圣”王羲之的大量字
实地保留了王羲之书法笔墨的原迹。一般刻 重此碑,购求一本往往倾囊倒箧以为难得。 迹,而且开创了新的刻帖方式,是书法史

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和译文【原文】夫教之者,立心也。

心立而道立,道立而物立。

教之者三,奇正干大。

奇者,心有舒辟之旨也;正者,法則無瑕也,宜廣大也;干者,志意立而有持盈之實也。

凡有物之教,教然才發乃成一氣也。

聖人世以教氏,功弘乎太素。

六氣既濁,耆廢黎民,有貽於守矣,方黥而菉竹至﹔功小民以無遺,重由出小。

修諸有司,雖須小用,猶況乃無躬不修?故知舍家弗敬,道勢弗勤,蔽於心惡之舉,忽於人愚之作;立心務本,聰明以從〔以〕俟,如聞道旁焉,假人之智以覺視之,純其起則導其吉。

教人以能事天寶,曄焉若日星,曠之若天地。

慈則列於男,溫則列於女,天故蓋合以使人作也﹔巧者世出,拙者世奚停?咸以曄見列,故詠而作之。

【译文】教育是建立人的心志。

当心志建立起来,道德乃能确立;道德确立,世间万物乃能有序。

教育有三个目标:奇妙、正确、广大。

奇妙,指的是心中有灵感;正确,指的是法规没有瑕疵,适宜广泛推广;广大,指的是志愿坚定并拥有富饶的实践经验。

凡是物之教育,皆需才发挥,方能成就一体。

圣人曾经通过教育使功绩广泛流传于太原。

由于六个气候已经混乱,人们年纪大了而被忽视,可使之重返青春,方可迎接黔黎民众到来。

重任由由出小,需要修整所有的官职,虽然小事要稍微注意,何况不修整个人呢?因此,知道必须对待家庭尊敬不敬:世态不愿努力,心底的恶念会遮蔽他的良善行为,忽视他的人愚昧的行动;建立心志追求根本,明智地按部就班,犹如在道路旁边种植,借他人之智慧而觉醒地看待之,这样一纯正起义就能导致成功。

教育人能够事奉天宝,散发出光芒犹如太阳星辰,奇妙得像宇宙一般广袤。

仁爱则适宜于男性,温柔适宜于女性,这样他们天然的禀赋就被应用到人们的行为上;世间的巧妙之事不会停止,笨拙之事何以能停下呢?所有人皆能显示奇妙之事,因此而写成歌赋。

怀仁集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唐代怀仁和尚从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集字而成,文章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写,为行书和楷书的合体书法作品。

以下是原文及译文:
原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而育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私也。

故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斯乃玄古之元符,妙道之极一。

夫图书文字,开物成务,冠众艺之首,通五经之贯,虽则至妙非易精,然今之所重,尤在于能垂训耳。

译文:
听说天地之间有形象,所以显露覆盖着万物;四季交替没有形状,所以隐藏起寒暑来养育万物。

因此观察天地的变化可以知道世间万物的规律,即使是平凡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解阴阳的变化很难达到尽头,所以即使是聪明而有才智的人也无法完全掌握其中的规律。

但是天地包容了阴阳变化而容易识别,是因为它有形象;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难以穷尽,是因为它们没有自己的欲望。

所以老子说:“有一个东西浑然一体、独立存在,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这就是极为古老的神圣征兆,是深奥奇妙原理的最高境界。

图书文字能够阐明万物的本质和功用,居于众多技艺之首,贯通五经的精神实质,虽然是最为微妙的但也是最不容易精确掌握的。

然而现在人们所重视的,尤其在于它能传授教训。

行书名帖王羲之《圣教序》宋朝原拓本,超清晰完整版书法欣赏

行书名帖王羲之《圣教序》宋朝原拓本,超清晰完整版书法欣赏

行书名帖王羲之《圣教序》宋朝原拓本,超清晰完整版书法欣赏《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

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

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确是后世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我们临习此帖,先应在反复读帖的过程中去领悟王字的法度,落笔之际,则应锤炼用笔工夫,在骨力上要能够体味其“峻骨”、“峻整”,特别要细参唐摹本《兰亭》,一下笔即要有筋、骨、血、脉、肉,其点画出入之迹要合乎笔势,由用笔而生字形,也就是说,从用笔的意态取势,着眼于点画、部首以及结构部件占领的空间位置,逐个将字临像、临熟,逐渐写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静洒脱的风神来。

同时,必须明白,王羲之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他对书法技法的把握、运用已精熟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寄情山林、恬淡儒雅的秉性,使他在挥运之际从未宥于法度,或者说在追求书法天趣的过程中,其技法从未受到法度的束缚。

这对于一般的学书者来说,颇有启迪意义。

因此,我们在刻苦钻研、学习王字技法之际,能凝神静气、放松心态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有分寸地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度”,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须视自身情况加以解决的。

其次,“若断还连,如斜反正”,灵动变化的篇章构成,也是王羲之书法的重要特征。

集王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集王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集王圣教序原文及释文《圣教序》是由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以及随后给玄奘的两份敕谕组成。

全文共有一千九百零四个字,分为三个部分: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

此碑由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经过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以下是部分《怀仁集王圣教序》的原文及释文: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焉。

释文:大家都知道天地是有形状的,包含而传承着生命;交替四季是无形的,隐藏着寒暑来往而使万物生长。

所以对于天地的认识,即使平凡而愚笨的人也都知晓;但对于阴阳的认识,就是贤能而智慧的人也少知其规律。

天地包容阴阳容易被人认识,是因天地有形;阴阳存于天地难辨是因其无形。

由此可知:亲眼目睹事物的形状,即使愚笨的人也不疑惑;看不到事物的形状,聪慧的人有时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更何况佛陀之道崇尚虚空,驾驭幽深控制寂静;广泛救助万物,掌管十方世界。

展示威严无所不能,抑制神力无所不到。

往大的说遍布宇宙,往小的说收束于毫厘。

没有消灭也没有产生,经历千劫而不古老;若隐若现,运用百福而长久至今。

妙道凝聚深远,遵循它却无法知道它的边界;法流沉静淡泊,汲取它却无法探寻它的源头。

所以知道愚蠢平凡的人,卑微庸俗的人,投入他们的兴趣中,能够没有疑惑吗?。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者,阴阳之形;知数者,阴阳之性。

原文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译文: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很难穷尽它的究竟。

然而天地包罗万象,阴阳变化莫测却容易被人们理解认识,是因为它有具体形象的征兆并且呈现在外;而阴阳二气永恒运转相互生息而难以穷尽它的内在本质与实际效用,是因为它没有具体的形体,而是超然卓立于天地之外不可得而见啊!所以自然界接受太阳的照射和月亮的滋养而生成万物;世间万事万物承受着太阳的照射和月亮的滋养而成长发育。

日月运转、阴阳变化虽然说不可穷尽,但是自然界仍然能洞察其中的规律;万事万物虽然说不可计数,但是人们仍然能认识其中的奥妙。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的《圣教序》是一篇著名的书法作品,以下是《圣教序》的原文和参考译文:
《圣教序》原文:
夫养生者由天地之气,长物者因阴阳之和,序书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君子谨其魂,胜而不骄;小人忧其身,害而不改。

自古圣贤为国家兴利除弊,千载谓之圣教。

始皇帝临苍生,登临之日,即追事前圣郑卫与众先师,修礼乐之职,世俗崩颓,起号皇帝。

明德於庙堂,奉先师於远人;博闻强志,至乎茂典;久而久之,詹言谈论殡表无事,故遐迩慕瞻以咏歌之。

故正殿左右引书南面之,所谓国朝会也。

《圣教序》译文:
人们要保持健康离不开天地之气,物体成长则依赖阴阳之和。

有序地书写道:“道虽高一尺,魔却高一丈;君子谨守心灵,胜利而不傲慢;小人忧虑自身,害人还不改过。

”自古以来,圣贤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消除弊端,称之为圣教。

始皇帝继位之后,即追念古时的圣明贤哲郑康成、卫青等先贤,修复典章制度,旨在使国家从混乱中恢复。

他尊重前贤的学识和思想,孜孜不倦地学习,直至广大的经典。

时间长久了,人们赞扬言论谈论废除了怀念他的事迹。

因此,正殿左右的书籍都放置在南面,这就是所谓的国朝会议。

请注意,以上译文为参考译文,并非官方或权威版本。

由于《圣教序》较古老且含有文化内涵,不同的翻译者可能有略微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如需获取权威的翻译版本,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请专业翻译人士进行翻译。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译文《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

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其主要特点是:(1)字数多。

全碑共1,900余字,字字精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学习和临摹的余地很宽。

(2)字体多。

全碑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其间,大胆地搭配、组合、集成,动静结合,挥洒自如,对后世书法尤其是当代书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变化多。

一是笔法十分丰富,楷、行、草、隶、篆各种笔法无不用之其中;二是结字新颖生动,平中见奇,开合有度,欹正相依,灵动多姿;三是重复的字、偏旁部首无不体现变化翻新。

据载,怀仁为收集《圣教序》上的碑字,用时长达18年之久,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在书法史上,可以说“集字”是从怀仁开始的。

《圣教序》全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

显复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

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

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像也。

阴阳处乎天地。

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而微。

虽愚不或。

形谮莫覩。

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

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

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

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

区区庸鄙。

抆其旨趣。

能无疑或者焉。

然则大教之兴。

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城而流慈。

昔者。

分形分迹之时。

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虚。

及乎晦影归真。

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

不镜三千之光。

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译文及注音

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译文及注音

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译文及注音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一篇重要的文献作品,记录了王书圣教的思想和教义。

本文将对该序进行译文和注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王书圣教的精神。

王书圣教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宗教,其教义深奥而晦涩。

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对这一宗教的重要阐述和解读。

下面是对该序的译文和注音:王书圣教序序言:王书圣教是一种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宗教,其教义深奥而神秘。

本序旨在阐述王书圣教的核心思想和教义,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宗教的精神。

第一章:王书圣教的起源和发展王书圣教起源于古代的神秘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义体系。

其核心思想是追求真理和智慧,通过修炼和悟道,达到心灵的升华和超越。

第二章:王书圣教的教义和信仰王书圣教的教义包括了对宇宙和人类的理解,以及对道德和伦理的规范。

信徒们相信,通过遵循教义和修炼,可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最终实现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王书圣教的修炼方法和技巧王书圣教强调修炼和悟道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系列的修炼方法和技巧。

这些方法包括冥想、呼吸法、身体锻炼等,旨在帮助信徒们提升自身的能量和意识,达到心灵的觉醒和超越。

第四章:王书圣教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王书圣教倡导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强调爱、善、美的追求。

信徒们被教导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正直之道行事,以美好之行为影响他人,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第五章:王书圣教的影响和传承王书圣教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思想家和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如今,王书圣教的传承和发扬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结语:王书圣教是一种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宗教,其教义深奥而神秘。

通过对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的译文和注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宗教的精神,为实现个人的心灵升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对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的译文和注音,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王书圣教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宗教,其思想和教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全帖精解(一)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全帖精解(一)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全帖精解(一)作为全帖的第一个字,这个字很奇。

首先打破了一般人写大,把捺写在横和撇交叉点的写法,把捺画变成了类似于横画的写法,很大胆。

这样写的一个好处在哪里呢?就是留出了如图中所圈的大片空白。

使整个字的疏密关系更加强烈。

横和撇的交点偏于横的左半边,而非中间。

第一笔横画有右上去的势,目的是奔第二笔去。

相对于第一个字的奇,其这个字偏楷书一点。

注意点和竖画的位置。

以及图示中起笔的方感,折画的方感。

首先注意三横的远近关系,方向上好像是平行的,其实是略有变化的。

不妨在帖上将横画延长比较一下方向。

第一,整体外形类似于梯形。

一般写唐楷习惯了,会把草头右边写的比左边高,而在这里面,右边其实是比左边低的。

第二,内部斜线画出的空间,意为留出的空白较大。

第三,要注意笔与笔之间的连贯性,上下两竖之间的意连关系非常明显。

第四,右下角,三笔交于一处。

这个字只要掌握两组对比关系,就很容易写。

一,左大右小。

耳明显比口大很多。

二,左开右合。

左边半部很通透,右边半部全封死,很实。

另外,三笔交于王左上角。

这个是结构偏楷化并不难,难在连带性笔画。

左部横与撇,子字的下面,右边横与撇的组合。

一,整体呈三角形。

二,点与横划之间是有空白的,容易被一般人忽略,而写成点完直接写横画,少一个起而再伏的动作。

三,内部的予,上紧下松。

突出方感。

一是注意小与上面的横,交于偏左边。

二是,小的竖画,方向是向右下倾的。

左右两点也有高低之分。

这个字整体是偏扁型的,另外,流畅感很强,笔笔要连贯。

上边半部分上宽下窄,内部不封死,下边上窄下宽。

末尾一笔有点隶书的味道,不是唐楷下压收笔。

这个字难在既要写出纵势,又要写成横势。

因整体呈长型,所以写成纵势很容易。

而要写成横势,就要有意把中间的宝盖,不能写太短。

另外,撇画和宝盖之间的衔接是有一片小空白的,容易被忽略。

整体字形成穿插状。

制下部左低右高,衣下面左高右低。

撇与捺交于衣的下半部。

当然,在运用的时候,我们写在上半部也可以,但忌写在正中间。

最新《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文

最新《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文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

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

《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

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

碑石高9.4尺,宽4.2尺。

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

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集王”一格,首推《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

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

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

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圣教序》的由来: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玄奘艰苦取经伟大精神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

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

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

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字帖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字帖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字帖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颂赞乐章:天帝大阳昆吾萨偕慈太甫,元始微臣理致,崇圣教之
宗旨为天下法治,遵行九五之要。

昔天地初形,浑浊未分,六气聚合,万物焉而生。

其时,王羲之,以字图之术,开创文字之源,领导潜通道,统治
文字之序列,使行之成,结约神灵翼而获文字之能力,此乃先祖传承
至今的真经。

待明之时,二王昌盛,自文字有记载,潜约因果,起头常规,权
威运转,创作文字,细工完竣,在至多人中受传承,久安不变。

自此,古今中外,文字记录,书写普遍,故化生之表示,更显文
字之精湛,超出九五之所有,尤其谈及字帖绘制之前景,必须及时有
古今之先后,凤鸣鹤唳,圣旨清明,其尊威闻于万方,于邦列国之治,咸有颂赞者。

兹以怀仁集为模,以王羲之圣教序为参,汝曹奉宗,旷野仰止,
高抱崇高,右抱圣贤,兼前科制,特将其言教事节而摹写,贵显赫赫,圣文若昭,更为承宗,抑传世,特此发布,供文字之崇尚者研究,晤
久远之精神,此集之字帖,愿生灵获乐,永为流传。

王羲之《圣教序》北宋拓本高清修复版

王羲之《圣教序》北宋拓本高清修复版

王羲之《圣教序》北宋拓本高清修复版一、《圣教序》作品简介及赏析《圣教序》本身全名为《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了纪念唐三藏西天取经过程中,历经千重磨难才取得了拯救世人灵魂真经的艰难历程,全文是他亲自撰写的纪实文学作品。

估计他当时虽然贵为帝王,但社会影响力远不及文人大家,于是他发布了悬赏令。

大家都来吧,我李世民发布文章了,你们谁来写成书法作品,这样咱们在全国名气更大,作品不就传播的更远更广,也许几千年后也有人知道我们,来吧!其实这是几千年的效果还在发酵。

悬赏令一下,历史上最早相应是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家褚遂良,他很快用自己的书体写成了太宗李世明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书法作品,世称《雁塔圣教序》,又因慈恩寺与大雁塔同名,也被称为《慈恩寺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虽然笔法灵动飘逸,但基本运用的是楷书的笔意,而且字形扁宽,更像是隶书和楷书的结合体,离王羲之的书体风格相去甚远,引起了有些人的不满,不知道是唐太宗李世明本人还是文艺界,这个历史无从考证,但是后来怀仁和尚在李世民的首肯下决定从王羲之留存的书法作品中集字成《圣教序》,如审核通过,就刻字立碑,传于后世。

《雁塔圣教序》虽然有幸流传于世,但其社会影响力远不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我估计是当时的社会风尚不喜欢这种瘦瘦的有骨感的书法体,因为唐代以肥为美的风尚已是历史事实,不然杨玉环的丰腴肥美和颜体的粗壮拙美怎么解释。

有幸的是历史把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存留给我们,我们书家是不是可以考虑以它为基础,写出不一样的书体。

怀仁和尚接到任务后不遗余力,克服了许多困难完成了这篇书法巨著,可谓是书法史在东土大唐本土上又一次发起了掘经的运动,不知过了多久,我估计用了好多年吧,他才不辱使命完成了《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后来因为诸多原因有的称为《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还有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通称《三藏圣教序碑》。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全文共计2400多字,现藏于西安博物馆。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高清大字版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高清大字版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清⼤字版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历时⼆⼗四年,集摹⽽成此碑。

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碑⽂选⾃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圣教序》全名《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等。

因碑⾸横刻有七尊佛像,⼜名《七佛圣教序》。

⾼清⼤字:《集王圣教序》⼿⼯仿制古法⼆王⾏书专⽤笔☟☟☟交易担保书法理想⽣活馆古法狼毫鸡距笔蒜头笔⼼经⼩楷⼆王⾏书⼩程序《圣教序》⼜名《⼤唐三藏圣教序》,是唐三藏取经回来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撰写的序⽂。

最初是由唐代的书法家褚遂良⽤楷书书写并刻碑,被称为《雁塔圣教序》。

后来怀仁和尚⽤王羲之作品⾥的字重新集字成篇,集成王羲之⾏书版本的《圣教序》,被刻于⽯头上,被称为《怀仁集王圣教序》或者《集王圣教序》。

虽然是⼀幅集字作品,有⼀些字没有在王羲之的作品⾥找到,还进⾏了⼀些拼凑,但是由于怀仁和尚本⾝有⾮常深厚的书法功底,加上他做事极为认真负责,这幅作品的⽔平是⾮常⾼的。

加上唐代以后王羲之的真迹逐渐变少,这本《集王圣教序》的拓本由于字数多、篇幅⼤,受到历代书法家的重视,也成为学习书法的重要资料,像后来的赵孟頫、王铎都曾经多次临摹《圣教序》。

但是市⾯上的《圣教序》都是以书籍的形式出现,断断续续很是不好,要是有和下⾯图⽚⼀样的⼿卷,那是多么震撼。

长卷尺⼨:20cm×795.52cm《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重要法帖,僧怀仁⼴集内府所藏王羲之法书,倾⼆⼗余年之功始成是碑,垂范来世,脾益后学,对王羲之书法的流传功不可没。

是碑荟萃王羲之众帖,较为充分地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笔和结字的艺术特点,且于章法安排上也甚为考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