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结构设计实例 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六层综合办公楼,建筑平面如图所示,建筑剖面如图所示。
层高为,室内外高差,基础顶面距室外地面为500mm 。
承重结构体系拟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 主要建筑做法如下:
1) 屋面做法(自上而下):300×300×25水泥砖、20厚1:水泥砂浆结合层、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基层处理剂、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水泥膨胀珍珠岩保温兼找坡层(最薄处30mm ,2%自两侧檐口向中间找坡)、10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2) 楼面做法(自上而下):13厚缸砖面层、2厚纯水泥浆一道、20厚1:2水泥砂浆结合层、100厚钢筋混凝土楼板。
3) 墙身做法:190mm 厚混凝土空心小砌块填充墙,用1:水泥砂浆砌筑,内墙粉刷为混合砂浆底,低筋灰面,厚20mm ,“803”内墙涂料两度。
外墙粉刷为20mm 厚1:3水泥砂浆底,外墙涂料。
4) 门窗做法:外窗采用塑钢窗,其余为木门。
窗和门的洞口尺寸分别为× m 2、× m 2。
225
225
3900
225
3000 450
225
3900
3900
3900
3900 3900
3900
27300
6000
2800 6000
14800
楼梯间
450
该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余略 该地区的设防烈度为6度
风荷载:基本风压KN/m 2(地面粗糙度属B 类)
活荷载:屋面活荷载(上人)为 KN/m 2 ,办公室楼面活荷载 KN/m 2 ,走廊
楼面活荷载 KN/m 2 。
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 结构平面布置如图所示。
各层梁、柱和板地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c =mm 2,
t
=mm 2) 。
(1) 梁柱截面尺寸确定
1) 梁截面初选:
边跨(AB 、CD 跨)梁:取h=l /10=6000/ l =600 mm , 取b =250 mm 中跨(BC 跨)梁:取h =450,b =250 纵向框架梁,取b ×h =250mm ×400mm
2800
6000
6000
600 2000
450 900 3500 900 3500 900 3500 900 3500 900 3500 900 3500 600 2000 600 2000 600 2000 600 2000 600 2000 1000 图 建筑剖面图
1000
3500
3500
3500 3500 3500 4450 6000 2800 6000
注:图中数字为线刚度,单位:×10-4
Em 3
2) 柱截面初选:
本例房屋高度<30m, 由抗震规范可知,抗震等级为四级,对轴压比没有要求。
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近似取12 kN/m 2 ,由结构平面布置图(图)可知,中柱的负载面积为(+3)× /2= ,则:
竖向荷载产生的轴力估计值:N V =×12××6= kN/m 2 仅有风荷载作用时估算面积计算:N =×N V =×= kN/m 2
9
.111084.16983
⨯=
≥c c f N A =142760 mm 2 选柱截面为:b ×h =450×450 mm 2
(2) 确定结构计算简图
结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各梁柱构
件线刚度经计算后列于图4中。
其中在求梁截
面惯性矩时考虑到现浇板的作用,取I =2I 0
(I 0为不考虑楼板翼缘作用的梁截面惯性矩)。
AB 、CD 跨梁:
i=2E ×121
××
=×10-4
E (m 3) BC 跨梁:
图 结构平面布置图
柱450×450
450×450
450×450 450×450 250×600
250×400
250×400 250×400
250×450
250×600
250×400
3900 3900 3900
3900 3900 3900 3900
27300
6000
2800 6000
14800
i=2E ×
121
×× =×10-4
E (m 3) 纵向梁:
i=2E ×121
××
=×10-4
E (m 3) 上部各层柱:
i=E ×12
1
××=×10-4E (m 3)
底层柱:
i=E ×12
1
×× =×10-4E (m 3)
(1) 恒载计算 1) 屋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300×300×25水泥砖 ×= KN/m 2 20厚1:水泥砂浆结合层 ×20= KN/m 2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KN/m 2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0= KN/m 2 水泥膨胀珍珠岩找坡层(平均厚度105mm ) ×13= KN/m 2 15mm 厚低筋石灰抹底 ×136= KN/m 2 屋面恒荷载: KN/m 2
边跨(AB 、CD 跨)框架梁自重 ××25= KN/m 梁侧粉刷 2×()××17= KN/m 中跨(BC 跨)框架梁自重 ××25= KN/m 梁侧粉刷 2×()××17=m 因此作用在顶层框架梁上的线荷载为:
g 6AB1=g 6CD1= KN/m g 6BC1= KN/m
g 6AB2=g 6CD2=×= KN/m g 6BC2=×=m
2) 楼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13mm厚缸砖面层×= KN/m2
20厚水泥浆×16= KN/m2 20厚1:2水泥砂浆结合层×20= KN/m2 100mm厚钢筋混凝土楼板×25= KN/m2 15mm厚低筋石灰抹底×136= KN/m2
楼面恒荷载:
KN/m2
边跨框架梁自重及梁侧粉刷
KN/m
边跨填充墙自重×()×= KN/m
墙面粉刷 2×()××17= KN/m
中跨框架梁自重及梁侧粉刷 m 因此作用在顶层框架梁上的线荷载为:
g
=g CD1=+= KN/m
AB1
g
= KN/m
BC1
g
=g CD2=×= KN/m
AB2
g
=×=m
BC2
3) 屋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边柱纵向框架梁自重×××25 = KN
边柱纵向框架梁粉刷 2×××17= KN
1m高女儿墙自重 1 ×××= KN
1m高女儿墙粉刷 1×××= KN
纵向框架梁传来屋面自重××××= KN
顶层边节点集中荷载:G6A=G6D= KN 中柱纵向框架梁自重×××25=m
中柱纵向框架梁粉刷 2××纵向框架梁传来屋面自重
×+ KN
××2×= KN 顶层中节点集中荷载:G6B=G6C=
G 6A
G 6D
g 6BC2 B 2
g 6A B 1
g 6A B 2
G 6B
G 6C g 6BC1
P 6D
P 6AB
P 6BC
P 6A
P 6B
P 6C
P 6CD
4) 楼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边柱纵向框架梁自重 KN
边柱纵向框架梁粉刷 KN
塑钢窗自重 ××= KN 窗下墙体自重 ×× KN
窗下墙体粉刷 2××××17= KN 窗边墙体自重 ×× KN 窗边墙体粉刷 2××× KN
框架柱自重 ×××25= KN 框架柱粉刷 ××3)×× KN
纵向框架梁传来楼面自重 ××2×= KN
中间层边节点集中荷载: G A =G D = KN 中柱纵向框架梁自重 KN
中柱纵向框架梁粉刷 内纵墙自重 × KN 内纵墙粉刷 2×× KN 扣除门洞重加上门重 -×××+2××=
框架柱自重 KN 框架柱粉刷 KN
中柱纵向框架梁传来楼面自重 ×+ KN
××2×= KN
中间层中节点集中荷载: G B =G C = KN 5) 恒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恒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2) 楼面活荷载计算
楼面活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P
=P6CD=×= KN/m
6AB
P
=×= KN/m
6BC
P
=P6D=××2×2= KN
6A
P
=P6C=×+ KN
6B
P
=P CD=×= KN/m
AB
P
=×= KN/m
BC
P
=P D=××2×2= KN
A
P
=P C=×+ KN
B
(3) 风荷载计算: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公式为:
w
=βz·μs·μz·w0
k
1) 确定各系数的值
因结构高度H=<30m,高宽比H/B==<,可取βz=;
本例结构平面为矩形,由节可知μs=。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可根据各楼层标高处的高度H i,由表查得标准高度的μz值,再用线性差值法求得所求各层高度的μz值,查得的结果见表。
2)计算各楼层标高处的风荷载q(z)
本例基本风压w0= KN/m2。
仍取图中的③轴线横向框架梁,其负荷宽度为,由式(a)得沿房屋高度得分布风荷载标准值:
q(z)=·βz·μs·μz=βzμsμz
根据各楼层标高处的高度H i,查得μz代入上式,可得各楼层标高处的q(z)见表。
其中q1(z)为迎风面值,q2(z)为背风面值。
表风荷载计算
图 等效节点集中风荷载(单位:KN)
图 B-3柱及与其相连的梁
的线刚度
按静力等效原理将分布风荷载转化为节点集中荷载,如图所示。
例如,第六层,即屋面处的集中荷载F 6要考虑女儿墙的影响: F 6=×[+/2+]×2 ++/2×1+[+/2 +]×2++/2×1 =
第四层的集中荷载F4的计算过程如下: F 4=×[+/2++/2]
×+×[+/2++ /2]× =
第一层,要考虑底层层高的不同: F 1=+×2+2) =
风荷载作用下的侧移验算 (1)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框架侧移刚度计算按节求D 值的方法计算,在计算梁的线刚度i b 时,考虑到楼板对框架梁截面惯性矩的影响,中框架梁取I b =,边框架梁取I b =。
因此,中框架的线刚度和柱的线刚度可采用图的结果,边框架梁的线刚度为中框架梁的线刚度的2=倍。
所有梁、柱的线刚度见表所示。
表 梁柱线刚度表 单位:10-4
Em
3
c 据梁、柱线刚度比K 的不同,图中的柱可分为中框架中柱和边柱、边框架中柱和边柱。
现以第2 层 C-3柱的侧移刚度计算为例,说
明计算过程,其余柱的计算过程从略,计算过程分别见表和表。
第2层B-3柱及与其相连的梁的相对线刚度如图 所示,由表4-8《节点转动影响系数系数c 》可得梁柱线刚度比K 为:
93.2276.9260.1320.15K ==⨯⨯+⨯ , 594.093
.2293.2K 2K ===++α
由式(4-27)可得:
表 边框架柱侧移刚度D 值 (10
-4
Em)
层间侧移刚度D i ,并考虑将单位10-4Em 换算为标准 单位N/mm ,这里C25混凝土的弹性模量E =× 104N/mm 2,可得10-4Em =×103N/mm 。
换算结果
见表。
(2)风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验算
根据图所示的水平荷载,由式(4-17)计算层间剪力V i ,然后根据表求出○
3轴线框架的层间侧移刚度,再按式(4-33)和式(4-34)计算各层的相对侧移和绝对侧移。
计算过程见表所示:
表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层间剪力及侧移计算
g ’6边
g ’6边
图 分层法计算单元简图
g ’6中
g ’边 g ’边
g ’
中 (a)
(b) (c) (d)
A B P al al l q p AB M =q AB M q =( 1-2a 2+a 3
) p a = 1/2 , q = 1/8
,满足规范要求。
(1) 恒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1) 计算方法的选用
恒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分层法。
由图取出顶层、中间任一层、以及底层进行分析,顶层的结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中间层和底层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图中柱的线刚度取框架柱实际线刚度的倍。
2) 等效均布荷载的计算
图(a )、(c )中梁上分布荷载由矩形和梯形两部分组成,在求固端弯矩时可直接根据图示荷载计算,也可根据固端弯矩相等的原则,先将梯形分布荷载及三角形分布荷载,化为等效均布荷载(如图(b )、(d )所示)。
等效均布荷载的计算公式如图所示。
把梯形荷载化为等效均布荷载:
顶 层: =边6'g 263
216)21(AB AB g a a g +-+
58.2246.22]325.0000.6/950.121[09.432=)(⨯+⨯-+= kN /m =中6'g 13.1313.168/505.38/5261
6==⨯+⨯+BC BC g g kN
/m 中间层: =边'g 2321)21(AB AB g a a g +-+
46.2346.13]3253.02)6000/950.1(21[56.12=⨯+⨯-+= kN/m =中'g 09.966.98/505.38/521=⨯+=+BC BC g g kN/m
底 层: 64.23'
=边
g kN /m 09.9'=中
g kN /m 3) 用弯矩分配法计算梁、柱端弯矩
图(b )所示结构内力可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并可利用结构对称性取二分之一结构计算。
并注意到除底层外,柱的线刚度需要乘以修正系数,并且除底层外其他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为1/3。
线刚度的修正: 底层柱 i =×10-4 E m 3
,
其他层柱i =××10-4=×10-4 E m 3
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见表所示:
-4
3作为示例,本例只给出中间层的结点分配系数以及固端弯矩的计算过程,其它层结点的分配系数以及固端弯矩计算结果见表所示。
中间层A 结点分配系数计算:
B 结点分配系数计算:
中间层固端弯矩计算:
92.70664.23121
12122'=边边⨯⨯==l g M AB
94.54.109.9313122'=中中⨯⨯==l g M BE
97.24.109.96
16122'=中中⨯⨯==l g M EB
由于纵向框架梁在边柱上的偏心距e 0引起的框架边节点附加偏心弯矩:
顶 层:M 6e0=G 6A ×e 0=×(-)/2= 中间层:M e0=G A ×e 0=×(-)/2= 底 层:M e0=G A ×e 0=×(-)/2=
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如图、图、图所示。
计算所得结构弯矩图见图所示
A下柱
B下
MEB
结 果
图 顶层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 A下柱 MEB 结 果
图 中间层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
A下柱 A上柱 MAB
MBA B下柱 B上柱 MBE
MEB 结 果
图 底层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
(a) 顶层
(b) 标准层
(c) 底层
图分层法弯矩计算结果
4)跨中弯矩计算
在求得图所示结构的梁端支座弯矩后,如欲求梁的跨中弯矩,则需注意不能按等效分布荷载计算,须根据求得的支座弯矩和各跨的实际荷载分布(即图a)、(c)所示),按平衡条件计算。
框架梁在实际分布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M0如图所示。
在实际分布荷载作用下,实际结构框架梁的跨中弯矩M按下式计算:
20右
左M M M M +-= (1)
计算结果如表所示
表 实际分布荷载作用下分层法各单元跨中弯矩计算表
单位5) 由分层法各单元计算整个结构在恒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k N /m
k N /m
k N /m
k N /m
M 0=
M 0=
图 梁在实际分布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
a) 顶层边跨梁 b) 顶层中跨梁 c) 中间层及底层边跨梁 d) 中间层及底层中跨梁
(b )
(d )
k N /m
k N /m
k N /m
M 0=
M 0=
(a )
(c )
k N /m
M BA 图 AB 跨梁隔离体 M AB
1950 2100 1950 6000 B
A g A
B 1
g A B 2
图恒载作用下整体框架弯矩图(kN m )
将分层法求得的各层弯矩图叠加,可得整个框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很显然,叠加后的框架内各节点弯矩并不一定能达到平衡,这是由于分层法计算的误差造成的。
为提高精度,可将节点不平衡弯矩再分配一次进行修正。
叠加后的框架梁跨中弯矩计算见表。
据此可作出叠加后的整体结构弯矩图,如图所示。
6)梁端剪力计算,并将梁端弯矩换算至梁端柱边弯矩
①梁端剪力计算 梁端弯矩求出后,从框架中截取梁 为隔离体,用平衡条件可求得梁端剪力 及梁端柱边剪力值。
对AB 跨梁,取图所示隔离体: 由平衡条件,经整理可得: 同理 据此,可计算得出梁端剪力,计算过程见表及表。
V A ’
图 梁端柱边剪力计算隔
离体
225
M AB
g A B 2’
g A B 1
’
V A
②梁端柱边剪力计算
取柱轴心至柱边这一段梁为隔离体,由平衡条件可求得梁端柱边的剪力值。
对AB 跨梁,取图所示隔离体:
由竖向力平衡及几何关系,整理可得: 21013.0225.0'AB AB AB AB g g V V --=
同理
据此,可计算得出梁端柱边剪力,计算过程见 表。
③梁端柱边弯矩计算
为内力组合作准备,需将梁端弯矩换算至梁端柱边弯矩,对于本例,按下式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如表所示,其中MAB 、MBA 及MBC 取自表,V AB ’及V BA ’取自表,V BC ’取自表。
7)柱轴力计算
柱轴力可由梁端剪力和柱自重叠加得到。
在本例中,假定纵向框架梁按简支支承,即纵向框架梁传给柱的集中力可由其受荷面积得到。
柱轴力的计算过程见表,恒载作用下的框架轴力图如图所示。
8)弯矩调幅
本例考虑梁端弯矩调幅,调幅系数取。
调幅后的梁端柱边弯矩及跨中弯矩如图所示。
表柱轴力计算表
图梁剪力、柱轴力图(kN)图框架梁在恒载作用下经调幅
并算至柱边截面的弯矩(kN)(2) 楼面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也采用分层法,考虑到活荷载分布的最不利组合,各层楼面活荷载布置可能有如图、、及所示的四种种组合形式。
同样采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并考虑梁端弯矩调幅,但在计算时不再考虑边柱上偏心弯矩的影响,
这是由于活荷载与恒荷载比较起来较小,这样处理的结果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计算所得的梁端弯矩、剪力以及梁端柱边剪力如表所示。
考虑弯矩调幅,并将梁端弯矩换算到梁端柱边弯矩,其最后的弯矩图如图、、及所示。
图 楼面活荷载第一种布置下的梁柱弯矩图
(c) 底层单元
(a) 顶层单元
(a) 顶层单元
(c) 底层单元
图 楼面活荷载第二种布置下的梁柱弯矩图
(a ) 顶层单元
(c) 底层单元 图 楼面活荷载第三种布置下梁柱弯矩图
(a) 顶层单元
(c) 底层单元
图 楼面活荷载第四种布置下梁柱弯矩图
(3) 风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对于风载作用下的各柱的剪力分配,应放在整个楼层中,按照抗侧刚度在同层柱中进行分配。
本例各榀横向框架间距相同,各柱截面相同,抗侧刚度相
同,所以可以采用近似的简化方法。
即按其中一榀(即③轴),按受风荷面积得到等效集中力计算每层的层剪力V i ,并在该榀所有柱中按抗侧刚度进行分配。
计算结果较前法稍大,但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框架柱端剪力、弯矩分别按式(4-31)和式(4-32)计算,其中D ij 取自表
(注意换算成标准单位),层间剪力V i 取自表,梁柱线刚度比K 取自表。
各柱反弯点高度比y
按式(4-30)确定,其中y 0由表4-9查得。
本例底层柱需考虑修正值y 2,第2层柱需考虑修正值y 3,其余柱均无需修正。
具体计算过程见表。
表 各层柱端弯矩及剪力计算
梁端弯矩、剪力分别按式(4-23)、式(4-24)计算,柱轴力由其上各层
框架梁剪力累加得到。
其中梁线刚度取自表,具体计算过程见表。
表 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计算
(2)表中M 量纲为kN ·m,V 量纲为kN ,N 量纲为kN ,l 量纲为m 。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图、梁端剪力图及柱轴力图如图所示
为内力组合做准备,需要把梁端弯矩以及剪力换算到梁端柱边处的弯矩值和剪力值。
换算按下列公式进行:
2''b V M M -= (柱边弯矩) 2
'b
q V V -= (柱边剪力)
(b)
(a)
图 风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图(单位:kN) (a) 弯矩图; (b) 剪力、轴力图(kN )
对于本例,有: M ‘AB =M AB -×V ‘AB M ‘BA =M BA -×V ‘BA M ‘BC =M BC -×V ‘BC
并注意到AB 、BC 跨上无竖向荷载,剪力图的图形为水平直线段,故有: V ’AB =V AB , V ’BA =V BA , V ’BC =V BC
据此计算,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所示。
梁的跨中弯矩根据几何关系,如图,可由下式计算
AB 跨: 2/)(0BA AB AB M M M -= BC 跨: 2/)(0BC BC BC M M M -= 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 所示。
表 风载作用下梁端柱边弯矩及跨中弯矩计算结果
内力组合
根据内力计算的结果,即可进行框架各梁柱各控制截面上的内力组合,其中梁的控制截面为梁端柱边及跨中。
由于对称性,每层有五个控制截面,即图梁中的1、2、3、4、5号截面。
柱则分为边柱和中柱(即A 柱、B 柱),每个柱每层有两个控制截面,如图(b )所示。
以第四层柱为例,控制截面为7、8号截面。
因活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采用分层法,故当三层梁和四层梁上作用有活荷载时,将对四层柱内产生内力。
本例考虑了三种内力组合,即恒载+活载,恒载+(×)活载,恒载+×(活载+风载)。
此外,对于本工程,恒载+风载、恒载+活载+×风载以及恒载+(×)活载+风载这三种组合与恒载+×(活载+风载)的组合相比一般偏小,对结构设计不起控制作用,故不予考虑。
本例仅对1、3、6层的梁和柱进行内力组合。
梁的内力组合过程见表。
柱的内力计算结果见表,并据此进行柱的内力组合,见表。
M BC0=0
M CB
M BC
M AB
M AB0
M BA
图 AB 、BC 跨
跨中弯矩计算简图 (a) AB 跨计算简图 (b) BC 跨计算简图
图 风荷载作用下梁端柱边及跨中弯矩
在柱的内力组合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对柱最不利的情况进行内力组合,所以在组合时应注意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最不利的情况。
例如在进行六层A 柱按Nmin ,M原则进行组合时,选择活载④(M>0, N<0)时,弯矩增大轴力减小,这种情况有可能造成大偏压破坏,是一种可能的不利组合。
同样是这种组合原则,对六层B 柱(M<0, N<0),弯矩和轴力都增大,不能判断是趋向安全还是趋向破坏。
因此,本例对六层B 柱在此情况下的组合仅选用恒载①部分,而不是①+④。
类似的情形已在表中用下划线标出。
截面设计
根据内力组合结果,即可选择各截面的最不利内力进行截面配筋计算。
必须指出的是:表中组合得到的内力,并不一定是最不利内力。
例如大偏心受压的情况,可能是N 较小但不是最小而M 又较大时更危险,因此,必要时应根据截面大小偏压的情况重新组合,得出最不利的一组内力进行配筋。
最后,在考虑构造要求后,确定有关控制截面的配筋,并作出结构施工图,此处从略。
1
6 5 4 3 2 11
10 9 8 7 3 2
1 1
2 5
4 A
D
C
B
图 框架梁柱控制截面
(a
(b )
7
7 6 5 1 10
9 8
8 5
4 3 2
A 柱
C 柱
B 柱 D 柱
框架梁内力组合
M上顶:
中间层A柱M上底:是指该活载布置方式在本层柱引起的柱底端弯矩中间层A柱M下顶:是指该活载布置方式在下一层柱引起的柱顶端弯矩中间层A柱M下底:是指该活载布置方式在下一层柱引起的柱底端弯矩 A柱N上层:是指该活载布置方式在本层柱引起的轴力
A柱N下层:是指该活载布置方式在下一层柱引起的轴力,
它等于纵、横向框架梁的梁端剪力引起轴力之和
载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