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使宾动词句的相关句式

合集下载

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

阅读并理解古代汉语教材古代汉语常识5,6,7,8,查阅必要的相关文献完成一篇读书报告,题目自拟古代汉语部分常识读书报告(五)词类的活用一,使动用法: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由于原来此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其中的“活”字,可以换成递系结构的“使之活”,而且这句话中的活还可以扩展成动辅结构为“救活”,上古时代的动辅结构和递系结构都比较少见所以使动用法就成为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之一。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其中“天不能病”和“天不能使之全”对比,就可以肯定“不能病”是“不能使之病”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如:晋候饮赵盾酒。

“应为使赵盾饮酒,“饮”用作使动,读yin第四声。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使动令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诸侯恐慌,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秦弱3,名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名词也有作使动的,他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和“肉骨”相对,两者都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

“生死”相当于递系结构“使死生”“肉骨”相当于递系结构“使骨肉”。

用作使动用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这里的“臣”与“友”是名词用作使动,但是后面省略了宾语,“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与“不得使之为友”。

二,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用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0-04关于句式问题(载于《语文研究》2010)

10-04关于句式问题(载于《语文研究》2010)

关于句式问题①——庆祝《语文研究》创刊30周年范晓提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句式研究的历史,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不足。

指出学界对“句式”含义存在着不同观点: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句式观。

文章把句式定义为由一定语法形式显示的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句子的结构格式,具体可表述为:由词类序列、特定词(或特征字)、固定格式、语调等形式显示的包含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并具有语用功能的句子结构格式。

同时论述了句式的特点以及句式跟句型、句模、句类的联系和区别,对句式的描写和命名作了概述,指出描写和命名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文章最后还就特定句式的研究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句式句型句模句类结构格式(构式)句式意义(句式义)句式研究是语法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这是因为,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而任何句子都是按照特定的句式构造的;因此,语法学的发展跟句式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对句式进行专题的理论研究并把汉语语法里的各种句式研究好,不仅有理论意义,能丰富语法学理论,而且有重大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有利于汉语语法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对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自动翻译等应用研究有所裨益。

句式研究是个大课题,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着重谈三个问题:一是汉语句式研究概况,二是句式的含义问题,三是句式的描写和命名问题。

1.汉语句式研究的概况研究汉语句式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1950年以前)“句式”这个术语不知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笔者发现陈望道《〈标准国语文法〉和疑问句式》(1921)提到“句式”,并在文中讨论了几种“表示疑问”的句式;《修辞学发凡》(1932)也提到过句式:“变化句式是杂用各种句式,例如肯定句和否定句、直陈句和询问句、感叹句之类”;《从分歧到统一》(1939)提到:“凡是用内动词或外动词的句子,可以有叙述、描记等多种句式。

”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虽未用“句式”这个术语,但在分析实体词在句子中的“位”时提到了句子的“式”,实质上涉及句式。

语法--句法-----特殊句式

语法--句法-----特殊句式

(五)动词连用形+接尾词「うる」的形式.「うる」的否定形式是 动词连用形+接尾词 うる」的形式.「うる」 用形 .「うる 「えない」. えない」. ◇これは,现在我々が成しうる最良の手段だ./这是我们目前 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方法. ◇ストレスは精神的なものだが,肉体的な障害となって现れう る. 紧张本来是一种精神上的反应,却能体现为肉体上的障碍.
二, 可能句 可能句的表达方式 (一)动词未然形+可能助动词「れる,られる」 动词未然形+可能助动词「れる,られる」 未然形 动词 ◇私は早く起きられないので,いつも学校に遅れてしまいます. 我不能早起,所以上学总是迟到. ◇明日,用事があるので来られません./明天有事来不了.
(二)使用可能动词 1,可能动词「できる」 ,可能动词「できる」 ◇诱拐犯人が捕まった.やっぱり悪いことはできない./绑 架犯抓到了.果然坏事是做不得的. ◇あの人はできる.(才能がある)/他很有才. 2,五段动词未然形后续表示可能的助动词「れる」时,通常 ,五段动词未然形后续表示可能的助动词「れる」 发生约音,即将动词未然形「 假名和「 发生约音,即将动词未然形「あ段」假名和「れ」约音成该 假名,后续词尾「 行「え段」假名,后续词尾「る」构成五段动词的可能动词 形式.变化后的动词为下一段活用,没有命令形. 形式.变化后的动词为下一段活用,没有命令形. ◇田中さんは英语と中国语が话せる./田中会说英语和汉语. ◇一人で行ける./一个人能去.
(三)动词连体形+ことができる的形式 动词连体形+ことができる的形式 体形 ◇话すことができる./能说. ◇食べることは好きですが,料理を作ることはできません./喜 欢吃,但不会做饭. (四)サ变复合动词连体形+ことができる或者词干+できる的 变复合动词连体形+ことができる或者词 体形 或者 できる的 形式. 形式. ◇民主主义の下では,谁でも自分の意见を自由に公表できる. 民主主义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说明することができる.(说明できる.)/能解释.

句子分类以及五种基本句式

句子分类以及五种基本句式

简单句可归纳为五种基本句式Basic Sentence Patterns in English从英语的句子结构上说,除了修饰名词的定语和修饰动词的状语外,在千变万化的句子中可归纳为五种基本句式。

一般地说,不同的动词用在不同的句式中。

下面我们把这些句型和常用的动词进行归类。

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式1. S(主)+ Vi(不及物动词)(谓)2. S (主)+ Vt (及物动词)(谓)+ O(宾)3. S (主)+ V(谓)(lv)( 系动词)+ P(表)4. S (主)+ Vt (谓)+ In O(间接宾)+ D O(直接宾)5. S (主)+ Vt(谓)+ O(宾)+ O C(宾补)1.S(主)+ Vi(不及物动词)(谓)e.g., Time flies.1) S + Vi + adverbial(状语)e.g. Birds sing beautifully.2) S + Vi+ prep Phrase(介词短语)e.g., He went on holiday.3) S + Vi+ Infinitive (不定式)e.g. We stopped to have a rest.4) S + Vi+ Participle (分词)e.g. I'll go swimming.5) S + Vi+状语从句2. S (主)+ Vt (及物动词)(谓)+ O(宾)e.g. We like English.1) S + Vt + N/ Pron e.g., I like music. / I like her.2) S + Vt + infinitive(不定式)e.g., I want to help him.常用于这句型的动词有:attempt, dare, decide, desire, expect, hope, intend, learn, need, offer, pretend, promise, propose, purpose, refuse, want, wish等。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2 】.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如何或把宾语当作如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1: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伤仲永》)来宾: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来宾其父”是动宾构造,意为“以其父为来宾”.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形视为有利可图).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不雅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况.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异)例2: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不凡)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现实上,它是以动宾的构造方法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因为本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整雷同.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安排与被安排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动.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世界.(《五蠹》)怀:使……归顺.例2:直可惊寰宇,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动.泣:使……悲泣.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情势.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臣:使……称臣.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3.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今后,假如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况,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传记》)急:使……急.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深.(《小石潭记》)凄.寒:使神骨凄寒.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差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构造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认为……怎么样.例: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略)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顿”.②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色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况.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①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认为耻”.四.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例1:夫人将启之(《触龙说赵太后》)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例2:等逝世,逝世国可乎?(《陈涉世家》)同样是逝世,为国度而逝世可以吗?例3:祭奠必祝之(《左传·成公十三年》)祝,祷告,动词的为动用法,为……祷告.例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为……呜咽.例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哀,为……而哀.例6:马病肥逝世,使群臣丧之.(《史记·幽默传记》)丧,为……治丧.例7:文嬴请三帅.(《秦晋崤之战》)请三帅:替三帅要求.例8: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例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三国志·华佗传》)脉:为……诊脉.例10:伯夷逝世名于首阳之下,盗跖逝世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逝世名:为了名而逝世.逝世利:为了利而逝世.例11:正人逝世亲信.(陶渊明《咏荆柯》)逝世:为……而逝世.五.特别句式: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地位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折衷凸起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慨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清楚明了”.2.定语后置: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间词的前面,起润饰限制的感化.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凸起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间词之后,这种情形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间词前边来.别的,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间词和定语之间家“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间词+后置定语+者”.(2)用“之”结句,“中间词+之+后置定语”的情势.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如:“中间词+之+后置定语+者”的情势.如“石之铿然有声者,地点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4)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应留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润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3.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懂得.例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懂得为“于河南战”.例2:“覆之以掌”(《促织》)即“以掌覆之”应懂得为“用手掌笼罩(蟋蟀)”.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形:①用介词“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地位,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半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介宾短语“于蓝”,前者应当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应当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②介词“以”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③还有一种介词“乎”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地位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当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4.宾语前置:就是平日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例1:“何故战?”应当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例2:“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懂得为“操何”.还有很多不同情势的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故至此?”。

叙述句-双宾-被动句

叙述句-双宾-被动句
通论八
叙述句
一、叙述句
•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的句子,主要叙述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的句子, 人或事物的变化。包括: 人或事物的变化。包括: • (一)双宾语句 (二)被动句
• 附(一):古代汉语动量的表示法 ):古代汉语动量的表示法 • 附(二):“焉”字用法 ):“
(一)双宾语句
• • • • • • 双宾语者,一表人,为间接宾语, 双宾语者,一表人,为间接宾语,一表物为直 接宾语。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 接宾语。(杨树达《高等国文法》) 吾能为 (1)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 )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 之足。 战国策·齐策 画蛇添足》 齐策·画蛇添足 之足。” (《战国策 齐策 画蛇添足》)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乎!(《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为之小, 为之大?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先进》 语·先进》) 先进 为之舟。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 (《庄子 逍遥游》) 卜之鬼乎 (5)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 史记·陈涉世家 卜者对吴广之言) 陈涉世家》 (《史记 陈涉世家》卜者对吴广之言)
• 如果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能在动词后面另 如果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的被动句式配合, 用“于”的被动句式配合,行为主动者出现在 的后面。 “于”的后面。如: •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 • (2)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 。(《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 楚世家》 记·楚世家》) • 注意:区别指代性副词与表被动的助词:主语若 注意:区别指代性副词与表被动的助词: 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属指代性副词: 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则“见”属指代性副词: 若是受动者,则为表被动的助词。 若是受动者,则为表被动的助词。

整理狼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整理狼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狼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是一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

(一)动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皆可用作使动。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古汉语中有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多用作使动。

例: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史记·晋世家》)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隐公元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谋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左传·隐公元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说苑·君道》)动词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例: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二)形容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柳宗元《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

(柳宗元《蝜蝂传》)其达士,则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砺之于义。

现代汉语语法第六节之句型

现代汉语语法第六节之句型

5、语用移位不影响句型。 “你回来了?” ——“回来了,你? ”

练习: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
1、窗下一副繁华的街景。 2、他给我们以武器。 3、我,你还信不过吗? 4、当心油漆! 5、我在学校门口看小学生匆匆忙忙回家吃饭。 6、昨天那场球赛精彩得很。 7、小王!
四、动词谓语句
1、双宾句:一个动词带两个宾语。 动词+近宾+远宾, “送你一朵玫瑰花。” 1)近宾一般指人,回答“谁”的问题。 远宾一般指物,回答“什么”。 2)动词类别 A、具有“给予”义,“我送你一朵花。” B、具有“取得”义,可变为一般的动宾句, C、其它: 交际义:问、求、告诉 称谓义:当、叫、评 欠缺义:少、差、缺 对待义:帮、招待、敲诈
第六节 句子的分类
1.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句型 2.根据句子的语气——句类
主谓句
我们明天放假。
单句
句 型 复句
明天是五一, 所以我们放假。
名词谓语句 动词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叹词句 拟声词句
非主谓句
并列 顺承 因果 转折
递进 条件
假设 选择 目的 解说

(4)否定词、能愿动词只能出现在 “把”前。如:别把我的书拿走。
4、 被字句
“他[被汽车]撞了。” “ 敌人[被我们]包围了。” 介词“被”在动词前引出动作的施事,” 被“字结构做状语,主语是动作的受事。

(1)动词必须是动作性较强的及物动词。 非动作动词如“是、有、成为”等不能 构成被字句。 (2)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后面一般带 补语、宾语、动态助词、双音节动词: “树叶被风吹落了、大地被月亮涂上了 一层银光、他被撞了、他被搀着、他被 打过、这句话可能被人误解”

宾语从句的句式

宾语从句的句式

宾语从句的句式
宾语从句的句式,是由一个引导词或引导词组引导的一个完整的句子,作为主句的宾语。

宾语从句可以用以下几种句式表示:
1. 主语+动词+宾语+that从句
例如:他说(动词)他会来(宾语从句)。

2. 主语+动词+wh-从句
例如:我不知道(动词)你在哪里(宾语从句)。

3. 主语+动词+宾语+if/whether从句
例如:我不知道(动词)他是否会参加(宾语从句)。

4. 主语+动词+宾语+to do从句
例如:他建议(动词)我们待在家里(宾语从句)。

5. 主语+动词+宾语+动词不定式从句
例如:我听说(动词)她打算去旅行(宾语从句)。

需要注意的是,宾语从句在结构上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有自己的主谓宾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短语或词组。

另外,宾语从句一般放在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叙述句(包含包含双宾语句、倒装句、被动句及矣字、焉字的讲述 )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叙述句(包含包含双宾语句、倒装句、被动句及矣字、焉字的讲述  )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叙述句(包含双宾语句、倒装句、被动句及矣字、焉字的讲述)一、定义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

二、叙述句的种类1、在文言文里,叙述句的结构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

例如:冬,晋文公卒。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侯秦伯围郑。

(左传僖公三十年)初,郑武公娶於申。

(左传隐公元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僖公四年)公赐之食。

(左传隐公元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马逸不能止。

(左传成功二年)虎求百兽而食之。

(转国策·楚策)2、双宾语句(1)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赐”“予”“遗”“语”“告”等字,大致总有两个宾语:一个是指物的直接宾语,一个是指人的间接宾语。

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

这种句法古今是相同的。

例如: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多予.之重器。

(战国策·赵策)“赐食”是一个动宾词组,“食”(食物)是直接宾语;“之”指颍考叔,是“赐食”的对象,是间接宾语。

(2)但是,文言文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于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

例如: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孟子·告子下)天生民而立.之君。

(左传襄公十四年)“闭门”是一般动宾词组,“门”是直接宾语;“之”指贤人,是“闭门”的对象,是间接宾语。

(3)在一般的及物动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wéi)字。

这个词在古代的涵义非常广泛,但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涵义比较具体。

随着应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作”“做”“造”“治”“处理”“安排”等等。

古书上有许多句子是用“为”字作动词而后面带有双宾语的。

例如:不如早为.之所。

(左传隐公元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左传僖公三十年)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2017实词之使、意、为动用法

2017实词之使、意、为动用法

和英语里的区分标准是一致的: 及物动词直接跟宾语,就是说这个动作可以施加 到别的物体上,也就是后加宾语 。 比如说:射雕 ,射明显就是及物动词,射的对象是雕, 雕字紧紧跟在射后面;我打他 ;你吃饭
不及物动词不能跟宾语,就是一个动作不能施加到另一 个物体上,也就是说它这个动作是没有对象的,只是表 示某种状态。 比如说:将军百战死,这里的死就是不及物动词,这个动词 是没有针对的对象的;我跑。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 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 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 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高:使……高,抬高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名词 吾从而师 之

把他当作老师
结构方式:
【形/名+宾】=【以】+宾+【为】+动 翻译形式: “以……为……”、“认为……是……”、 “把……当作……”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 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 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 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子



(一)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答案:滕公认为其言奇特,其貌壮美。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答案: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 觉得天下小了。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 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 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 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解释、翻译。 主语使宾语具有了某种行为,就是动词对它 的宾语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基本结构形式: 【动+宾】=【使】+宾+动

施事宾语句的结构类型及动词特点

施事宾语句的结构类型及动词特点

第22卷 第1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 语言学论丛施事宾语句的结构类型及动词特点Ξ李瑛【内容提要】 施事宾语是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型,主语、宾语和施事、受事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施事宾语句的结构类型可以分为单向动词施事宾语句和双向动词施事宾语句。

【关键词】 施事宾语句 结构类型 施事 受事 最早涉及施事宾语句这一特殊句型的语言学家大概要算是朱德熙先生了,他在《语法讲义》一书中就曾这样写道:“主语不一定是施事,宾语也不一定是受事,不能把主语和宾语的区分理解为施事和受事的对立。

”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也认识到主语、宾语和施事、受事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而施事宾语句在语用平面中也是广泛存在的,本文只是从施事宾语句型本身的语法结构入手,通过对这种句型构成、类型以及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语法特征的分布描写,总结出各种类型的不同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施事”这个概念,所谓施事即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或行为的制造者,与此相对应的受事即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施事”可以分为直接施事和间接施事。

直接施事亦即动作行为或活动是由人或动物等生命实体在无任何外力作用下自主发出并直接影响、直接涉及受事者的施事行为。

间接施事不是由人、动物等生命实体而是由无生命体借助外力产生动作行为或活动(包括自然现象),直接施事与间接施事的主要区别就是动作行为的自主性与不自主性。

直接施事宾语句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动作行为是具体的,有具体的动作方向,有发出这个动作的身体的具体部位。

(1)床板上还抱着腿坐了一个人,一个老头罗锅腰,一脸皱皮。

(2)里屋门一开,跑出来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子。

能用在这样句子中的动词也是很多的,如:“坐、趴、跑、跪、蹲、跳、爬”等等。

第二类直接施事宾语句即指施事者发出的是一个整体意义上的行为,这种行为只是作为一种整体行为由整体的人发出。

(3)屋门外挤了一院子的人,这热闹场面,在本胡同尚属罕见。

(4)山下传来消息,那面的煤窑,死了人。

句型的种类与成份初中语文句式知识点

句型的种类与成份初中语文句式知识点

句型的种类与成份初中语文句式知识点句型的种类与成份初中语文句式知识点单句句型1、主谓句: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

分类:动词性谓语句:太阳‖出来了。

他‖养了一大群鸡。

茶桌‖擦得滑溜溜的。

形容词性谓语句:土地‖[很]肥沃。

赵州桥‖[非常]雄伟。

他‖[非常]健康。

名词性谓语句:今天‖国庆节。

今天‖星期五。

他性格‖温和。

主谓谓语句:这些事情‖我都知道。

她‖身份特殊。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2、非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个词形成的、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

分类:动词性非主谓句:并不是省略了主语,而是不需要补出,甚至无法补出。

出太阳了。

上课了。

禁止吸烟。

站住!有人敲门。

形容词非主谓句:通常由一个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形成。

要在一定语境里才能成立。

对!好!太棒了!名词性非主谓句:由一个名词或名词性偏正短语形成。

1949年。

多么壮丽的山河啊!飞机!小杨!(呼唤、称呼)1949年春天。

北京万寿寺。

(在剧本里说明时间、地点)叹词、拟声词非主谓句:哦!(我想起来了。

)呜--(火车的汽笛响了。

)非主谓句也可以划分成:(1)无主句:只有谓语没有主语的句子。

主要有以下四类:下雪了。

发水了。

集合了!下课了!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立冬不砍菜,一定受霜害。

请勿吸烟!禁止吸烟。

禁止携带易燃和易爆品进站上车!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干杯!祝你生日快乐!是我拿走了那个东西。

有人!大家注意!(2)独词句:由一个词或一个偏正词组组成的句子。

主要有以下五类:好大的!这种人!天哪!真好!星期天上午9:30,办公室。

第二年冬天。

老鼠!鬼子!(甲对乙一伸手)钥匙!(顾客对饭店服务小姐招招手)筷子!喂!老王!老王!哎!来了!是!是!好!好!当然!怎么!为!劳驾!谢谢!客气!辛苦了!3、“把”字句:是主动句的一种。

句中谓语一般都是及物动词,而且不能是单个的动词,应当是短语或动词的重叠形式。

如:勇士们把敌人打退了。

英语各种句式

英语各种句式
.S(主)+ Vi(不及物动词)(谓)1)S + V + adverbial(状语)Birds sing beautifully.2)S + Vi+ prep Phrase(介词短语)He went on holiday.3)S + Vi+ Infinitive (不定式)We stopped to have a rest.4)S + Vi+ Participle (分词)I’ll go swimming2. S (主)+ Vt (及物动词)(谓)+ O(宾)1) S + VT + N/PronI like music.2) S + VT + infinitive(不定式)I want to help him.常用于这句型的动词有:attempt,dare,decide,desire,expect,hope,learn,need,offer,refuse,want,wish等。3) S + VT + Wh-Word + InfinitiveI don’t know what to do.常用于这句型的动词有:ask,consider,decide,discover,explain,find out,forget,guess,know,learn,observe,remember,see,settle,tell,think,understand,wonder等。4) S + VT + GerundI enjoy living here.常用于这句型的动词有:admit,advise,avoid,consider,defend,enjoy,excuse,finish,mind,miss,practise,risk,suggest,give

五大句式

五大句式

你还能想到别的可以接宾补的动词吗?
make, let, allow, wish, warn, want, advise, call,
think, drive, keep等。 其中have, make, let, see, look at, notice, observe, watch, hear, listen to , feel等后面所接的动词不定 式作宾补时,不带to
7. I think ____a bad habit to get up late . a. that b. it c. this d. its 8.He found his money _____. a. steal b. stealing c. stolen
d. to steal
1. The news made us sad. 2. I handed it to our teacher. 3. He wrote carefully some letters to his friends.
3.S+V+O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第三种句型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又 怎样轻易牢记呢?何谓宾语呢?
宾语(object)在句子中充当动作的承受者, 因此一般都放在及物动词(vt)之后。
请你现在又回到教堂行婚礼好吗? 你情不自禁的欲向你的新郎/新娘子表示爱意,于是说:
“I love you.”
句中的I自然是主语subject啦,love是及物动词,而you 就是宾语object了。 现在你只要轻轻朗读 I do. You look handsome. I love you.
5.S+V+O+O(主语+及物动词+间 接宾语+直接宾语)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常见的句式及变换选用句式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常见的句式及变换选用句式课件

例如: 把下面这句话变为被动句。 二诸葛老婆追出门来,二诸葛把她拦回去,二诸葛老婆还骂个不休。改为: 二诸葛老婆追出门来,被二诸葛拦回去,还骂个不休。 四、肯定句与否定句 肯定句是从正面表达,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否定句是从反面表达,对事物作 出否定判断的句子。肯定与否定是相互联系的,肯定什么的同时就意味着 否定什么,因此肯定句和否定句之间可以根据表达需要相互转化。就表达效果面言, 肯定句语意比较逼真,语气较强;否定句语意比较委婉,语气较弱。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来。显得恰如其分,改 成陈说句后语气较平,情绪感染力便大大减弱了。
毛病不大,就不要给人家添麻烦了,先对付着推吧。 毛病不大,为什么还要给人家添麻烦?先对付着推吧。 相比之下可见,在提出意见或建议时,用直陈句显得态度和蔼,易为对方所接受;用 反问句则显得态度强硬,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呢?是美,是一种特别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 最深刻的感受是美,是一种特别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 先提出问题,可以启示读者思考,使后面的回答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果直接陈 说,就会使读者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上,不能收到引人注意的效果。 直 陈 句 变 为 反 问 句 或 设 问 句 , 往 往 加 “ 难 道 ······不 ·····” “ 谁 ( 能 ) ······不 . . ·. ·或 者 “什么”“为什么”等字眼,有时也加句末语气词“吗、呢”等,最后添上问号,反 问句或设问句变为直陈句则是将表示反问、疑问的字眼去掉,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A.甲②乙① B.甲④乙③ C.甲②乙④ D.甲①乙③ 答案:B 解析:甲段话要选的分句,其句式应与上一分句“小草从暖融融的泥土中苏醒”相同, 其句式特点是“名词十介宾短语十动词”,故选④。乙段话要选的分句,其句式应与 上一分句“细雨润泽了山色”相同,其句式特点是“名词十动词+了十名词”,故选 ③

文言文常用句式双宾语解析

文言文常用句式双宾语解析

文言文常用句式双宾语解析
文言文常用句式双宾语解析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

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

“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

(《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

“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

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

“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

“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为”,找。

“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

“活之”即“使之活”。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 (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 (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 )或以数量为比喻的。

2、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受动宾语和使役宾语的区别

受动宾语和使役宾语的区别

受动宾语和使役宾语的区别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应该对受动宾语和使役宾语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同时提及其在语法和语义上的区别。

受动宾语和使役宾语是两种在语法上具有不同功能的宾语结构。

受动宾语指的是接受动作的宾语,也可以理解为承受动作的对象。

而使役宾语则表示被动性行为的宾语,即由主语迫使或引起的动作。

受动宾语常常用于被动语态中,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而宾语则是受到动作作用的对象。

举个例子,"The book was read by him"(这本书被他读了)中的"the book"就是一个受动宾语。

相反,使役宾语用于描述主语迫使或引导他人去做某事。

也就是说,主语是强制行为的发出者,宾语则是被引导或迫使去做某事的对象。

例如,"He made her cry"(他使她哭了)中的"her"就是一个使役宾语。

值得注意的是,受动宾语和使役宾语在语法结构上有所不同。

受动宾语通常出现在被动语态中,常常有"by"引导的动作发出者,而使役宾语则使用使役动词(如make, have, let等)来表达主语的强制行为。

总之,受动宾语和使役宾语在语义和语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宾语结构在句子中的使用方式和含义。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受动宾语和使役宾语的定义、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可以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包括了受动宾语和使役宾语的详细讨论。

受动宾语部分将通过定义和特点的介绍,以及一些例子和用法的展示,来说明受动宾语的相关内容。

使役宾语部分也会通过定义和特点的分析,以及相应的例子和用法的列举,来解释使役宾语的概念和应用。

结论部分将总结受动宾语和使役宾语的区别,并讨论这两种宾语形式所带来的语义和语法变化。

通过这个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受动宾语和使役宾语的区别,并对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出处】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原刊期号】199501【原刊页号】112-118【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作者】彭利贞【复印期号】199507【标题】说使宾动词句的相关句式【正文】0.动词在生成句子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为许多语法学家的研究所证明。

许多学者在涉及句法问题时,都不能不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动词上。

语义生成的语法观点拓宽了语法学者的视野。

一种很具普遍性的观点是,一个词,动词也不例外,在它实现其功能时在句法表层上所显示的一切形式并由此表现出来的句法特征,都是该词的语义深层上的潜在机制在句法表层上的映现。

反过来说,一个词的潜在的机制,在这个词生成句子的过程中,将强制性地要求在句法表层上满足它生成的句子的合语法性的条件,否则,这个词生成的句子就是不合式的。

在语序的作用相对地大的现代汉语句子中,句法表层上看似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时却发现其动词的潜在机制是不一样的。

这种差异往往可以从它们的语义层上发现。

任何一个词项,都可以有不止一个语义要素,这些语义要素处于不同的语义层次即语义层上,处于最深层的语义要素,经过几个层次的转换,最后经过词汇化过成,成为表层结构上的一个词。

词的潜在机制的差异则可以从这种语义层及其词汇化过程中得到识别。

而这种识别对理解现代汉语句子来说,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

1.0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类动词,我们把它称作使宾动词,由它们生成的句子,就是使宾动词句。

[(1)]这类动词有这样一些特点。

1.1由使宾动词V生成的句法结构“S-V-O”,都可以从语义深层中找到它的镜像“S-(使)-O-V′”。

例如,可以把(1)b看作是(1)a的语义深层中的镜像。

(1)a.她优美的歌声倾倒了亿万观众。

b.她优美的歌声使亿万观众倾倒。

而且,只要这类使宾动词进入“S-V-O”这一句法框架,则一定会有“S-(使)-O-V’”这一语义深层中的镜像。

1.2使宾动词作为谓语动词时,有特定的语义模式,例如,分析(2)a的句法结构,可以得到该谓语动词的语义模式(2)b,并从(2)c中得到该谓语动词的语义层结构和词汇化过程的描写。

(2)a.你别恶心我了。

b.(如图一)c.恶心{动词〔使(具有<心理活动>)〕}1.3使宾动词V是一个二元谓词,可以得到逻辑式(3)。

(3)P[2]SO这个二元谓词要求带两个变元,一是主语(S),一是宾语(O),并给每一个变元指派给一个语义角色,(S)是动词V的刺激因素,是“动源”角色,(O)是V语义特征、句法功能的实现者,是“实现者”角色。

图一(附图 [图])其中,“实现者”这一角色,是使宾动词这一类词句法表层上的语义依托,可以说,“实现者”是使宾动词生成句子的最关键的合格性条件。

例如,(4)灯火移动着他淡淡的身影。

如果没有宾语(O)“身影”,就已经不是原来的由使宾动词生成的句子了。

相对的,被指派给一个“动源”角色的主语(S),在句法表层上有时却只是隐含性的,有时可能是一个虚变元。

2.0句法平面上的同形,使得人们常常把处于不同小类的动词生成的句子看作是同属于一个类型,给人们理解句子带来了困难。

但实际上,动词的语义层结构决定的生成句子的潜在机制在属于不同的小类的动词之间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或由于动词本身的语义层的相似性,或由于动宾语义关系的混同的可能性,使我们觉得有将以下几种句子提出来进行与使宾动词句对比性讨论的必要。

2.1.0有这么一类句子,“动作发自主语,及于宾语,结果表现为补语,宾语和补语构成一个表述,也不妨说是一种主谓关系”[(2)]。

这象(5)(6)所表现的那样。

(5)踢球,踢球,一个月踢坏了三双鞋。

(吕叔湘例)(6)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

(王力例)2.1.1王力(1943)称这是“叙述词和它的末品补语成为因果关系”的“使成式”。

但王氏所指“使成式”比之(5)(6)所表现的要宽泛得多[(3)]。

后来祝敏彻(1963)认为,所谓使成式必须有外力的影响。

例如“黛玉赶到门前”中,“到门前”是自动的结果,并无外力影响,所以不是使成式;基于这种认识,他对王力的定义作了修正,认为“凡把行为及其施及于对象而使对象产生的结果在一个动补式复合词(古汉语为词组)中表现出来者,叫做使成式”,而且认为,“使成式是由一个外动词带一个形容词(弄坏)组合而成的”[(4)]。

他们都认为这种复合词的两个组成部分,语义上有前因后果的关系。

周迟明(1957)从动词本身的角度出发,把“说明、唤醒、搞好、打断、用不着、办得了”之类的词定义为“使动性复式动词”,指出,“大体上说,所谓使动性复式动词,就是由两个意义上互相关联的动词配合使用来构成一个整体活动的一种复音动词。

这个整体的活动包含包含两个构成部分:用第一个构成部分的动词来表示活动,用第二个构成部分的动词来表示活动所产生或引起的效果”[(5)]。

并将这些复式动词分为及物性和不及物性的两类。

龚千炎(1984)和詹人凤(1989)把这类词称为动结式,即动作及其结果,并讨论了这类动结式复合词(或短语)的组成语素和所处句子中前后的句法成分,主要是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龚千炎已经注意到,这种动结式复合词是“在使动用法的自动词或形容词前加上一个动词构成的”。

在给这类词分类时,特别提及不及物动词加上不及动词的一类组合[(6)]。

詹人凤提出结果补语既可以是对主语的表述,如“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

”也可以是对宾语的表述,象“贾大奇熬红了眼。

”前者是“她们会”,后者是“眼红”[(7)]。

本文只讨论结果补语对宾语表述的一类,因为,结果补语对主语进行表述这一类首先可以排除在使宾动词句对比的范围之外,可以不在这儿讨论。

2.1.2综上所述,这些论著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使成式”或称之为“动结式”的特征。

本文感兴趣的是(5)(6)中那样较为典型的组合。

(5)(6)中的“踢坏、吹倒、吹化”有较明显的短语性质,但是,随汉语的发展,这种组合逐渐凝结成了一类有自身独特特点的复合词。

(7)自己的行动却等于挑破了他们两人之间那层薄薄的纸。

(苏叔阳)(8)似乎人人都有责任打破刚才尴尬沉默的气氛。

(柯云路)(9)仿佛这种家庭出身,一下提高了这位农村女教师的地位。

(柯云路)(10)她不好意思地笑笑,冲淡一下自己用语的严肃性。

(柯云路)(11)菲律宾又挫败一起军事政变。

(报)这一组例子,都是典型的动结式复合动词谓语句。

这些个动词和使宾动词一样,要求有两个变元,句法表层上同样组成“S-V-O”句式。

正如许多论者所论及的那样,这种谓语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后一部分是由前一部分动作影响下的结果。

这种结果是及于宾语的。

本文想指出的是,这种“结果”和宾语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使役关系,整个复合词所表示的结构意义是,动词的前一部分施以某种影响,使句子的宾语实现该复合动词后一部分(语素)所表示的变化或者状态。

这样看来,这类动词和使宾动词一样,在语义深层中都有使役意义。

但是,也显然不同于使宾动词。

单从动结式复合词指派给变元的角色来看,就有本质的区别。

动结式复合动词指派给主语的是一个施事角色,即复合动词的前一语素表示的动作是主语发出的,而且,它有很明显的及物性,要求带受事宾语。

把这些复合动词看成是一个整体,宾语被指派的角色只能是受事。

如果参照使宾动词,说宾语是一个“实现者”,却只能是动结式复合词分解以后,复合词的后一语素的实现者。

这样,可以把动结式复合动词生成的“S-V-O”的语义深层结构描写成(12)。

(12)S-V[d]并且(使)-O-R(12)中,“S”是主语,“V[d]”是复合动词的前一语素,“O”是宾语,“R”是复合动词的后一语素。

所以,周迟明把动给式复合词作为整体全部看作是使动性动词,并不是合乎语言事实的。

周迟明龚千炎都提及不及物动结式复式动词。

这一部分带上宾语有实现为使宾动词功能的可能性,例如(13)共产党不会饿死人的。

(龚千炎例)(14)小伙子气爆了肚皮(同(13))这些动词,在(13)(14)中,可以看动是动结式复合使宾动词;在其他一些场合可能是使宾动词加上结果补语组成的动补短语。

例如:(15)这家庭可真闷死人了。

(曹禺)2.20即将讨论的是这样一类句子,它们在句法表层上,组成和使宾动词一样的“S-V-O”句式。

并且在动宾关系上,和使宾动词句有相似性。

(16)王冕死子父亲。

(17)他来了客人。

(18)他掉了两颗牙。

这三个句子的动词和宾语组合起来,陈述与主语有某种关系的事件。

(19)二小姐也苦着脸。

(茅盾)(20)我红着脸,不敢回答一句话。

(21)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叶来。

(鲁迅)(19)(20)(21)句中,动词和宾语组合起来,对主语加以情态的描绘。

郭继懋(1900)对这一类句子有较详细的分析。

认为这种句子在主语和宾语之间有比较稳定的“领有一隶属关系”,主语是“领有”的,宾语是“隶属”的,是一种“领主属宾句”。

并且认为,句子的述语和主语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

语义上,述语动词单系于宾语[(8)]。

这种和使宾动词相似的特殊动宾关系,使得对这两类句子进行对比性观察成为必要。

2.2.1前文已经说及这种句子的较明显的主语和宾语的领属关系的特点。

虽然使宾动词一般不具备这种独特的语义关系,但这种语义关系并不成为所论及的两种句子的区别性特征。

因为,使宾动词句中的也有一些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具有类似这种的语义关系,例如(22)祥子死了心。

(老舍)(23)我得打几副牌休息休息我的脑筋。

(曹愚)(24)孟立才动了恻隐之心。

(柯云路)2.2.2下面的句子可以认为是(16)到例(21)相应的具有相似语义结构的变换形式。

(16)′王冕的父亲死了。

(17)′他的客人来了。

(18)′他的两颗牙掉了。

(19)′二小姐的脸也苦着。

(20)′我的脸红着,不敢回答一句语。

(21)′华大妈的眼眶也黑着,笑嘻嘻的送出茶叶来。

一般认为,原来句子里的宾语语义上都承担施事角色,这一点从相应的变换形式上可以看得更清楚,沿续一般的说法,这类宾语被称为施事宾语。

动词(形容词)表示的状态、动作是由宾语去实现的。

使宾动词表示的动作、变化、状态也是由它的宾语去实现的。

但我们给使宾动词的宾语指派给一个“实现者”的角色,原因在于,使宾动词宾语的这种实现,和一般意义上的施事是很不相同的,即这种实现必须有某种外来的刺激力的刺激才得以产生。

这种刺激力或者说“动源”来自使宾动词的另一个变元,即句法表层上的主语。

主语在使宾动词的成句过程中,尽管有时是一个虚变元,但在语义深层中对使宾动词句来说却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合式性条件。

可是,正如前文已有所提及的那样,它的主语和述语是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的。

在(16)′到(21)′所示的转换式中,主语几乎可以说是游离于与动词直接相关的语义结构之外,已经从一个变元降格成一个宾语的修饰义的承担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