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课堂PPT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日期:
肝胃郁热证□ 脾胃湿热证□ 脾胃气虚证□ 脾胃虚寒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文化程度: 胃阴不足证□
入院 胃络瘀阻证□
20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21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改进意见: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
7
(二)胃脘胀满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 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8
(三)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
16
五、护理难点
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食疗及养生方法,鼓励患者建
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及门诊复查,筛查危险因素,进行针
对性干预。 3.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17
四、健康指导
(三)情志调理 1.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 2.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 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 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实施报告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实施报告胃脘痛是指疼痛感集中在胃脘部位的一种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胃脘痛的发生和胃气不和、脾胃虚弱、湿热扰生等因素有关。
针对这些因素,本文将总结分析一种中医护理方案,并报告其实施后的护理效果。
一、中医护理方案介绍中医护理方案主要通过药物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等手段来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脾胃功能,缓解胃脘痛症状。
具体的护理方案如下:1. 药物调理:选用益气养胃、健脾和胃的中药进行调理,如人参、黄芪、党参等。
这些药物可以补充体内的气血,提高脾胃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从而缓解胃脘痛。
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和脾胃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曲池等。
针灸可以促进胃脘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胃脘痛症状。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胃脘部位,促进胃脘部位的气血流动,缓解胃脘痛。
同时,推拿按摩还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二、护理效果总结经过对一批胃脘痛患者的护理实施之后,我们进行了护理效果的总结分析。
1. 症状缓解明显: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后,胃脘痛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
疼痛感减轻,胃脘部位的不适感明显减少。
患者的饮食欲望得到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明显增强。
2. 体格指标改善:通过护理方案的实施,胃脘痛患者的体格指标也有所改善。
例如,体重增加、面色红润、舌苔减少等。
这些指标改善的情况与胃脘痛症状的缓解相一致。
3. 生活质量提高:胃脘痛患者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案后,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的饮食变得更加合理,睡眠质量得到改善,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胃脘痛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三、实施报告在护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
一方面,胃脘痛症状的表现形式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制定。
另一方面,一些患者存在对中医护理的怀疑和抵触心理,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解释。
然而,尽管面临困难,通过严格按照中医护理方案的要求进行实施,我们获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胃脘痛2013改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黔西县中医院急诊科2013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参照普通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主要症状: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者;次要症状:可伴有胃脘部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纳差等。
本病无明显年龄及季节差异。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参照普通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内科学》。
二、证候诊断及治疗: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参照普通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一)、分证论治1.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组方:黄芪健中汤加减。
药物:黄芪30g、桂枝15g、干姜10g、白术15g、法半夏15g、陈皮15g、党参30g、茯苓15g、炙甘草10g。
2.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党参30g、炒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5g、木香10g、法半夏15g、炙甘草10g、砂仁6g。
3、胃阴不足证:胃脘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组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药物:沙参15g、枸杞15g、当归15g、生地20g、川楝子10g、麦冬20g、芍药15g、生甘草10g。
4.肝胃郁热症:反酸嘈杂,胸骨后灼痛,两胁胀闷,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肝泻火,和胃降逆。
组方:左金丸加减99 药物:黄连6g、吴茱萸5g、栀子10g、黄芩10g乌贼骨20g、煅瓦楞30g。
5.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串,美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滑。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通常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
引起。
中医认为,胃脘痛的发生与脾胃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调理脾胃,调畅气血,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首先,调整饮食习惯。
胃脘痛患者在饮食上应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
此外,还应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过饥过饱,保持饮食的平衡。
其次,调理情志。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胃脘痛。
因此,胃脘痛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再次,中药调理。
中医治疗胃脘痛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有香附、白术、陈皮、山药等,这些中药具有健脾益胃、调畅气血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胃脘痛症状。
此外,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针灸可以调畅经络、活血
化瘀,推拿可以舒经活络、调理脾胃,从而达到缓解胃脘痛的效果。
总之,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调理情志、中药调理
和中医疗法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从而达到缓解疼痛、调理脾胃的目的。
希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重视饮食和情志的调理,积极配合中医治疗,早日康复。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是由于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也可参照本病的护理方法。
胃脘痛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
在临床护理方面,对于食滞胃痛,应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
对于胃痛持续不止、疼痛较剧烈的患者,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对于虚寒性胃痛,可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对于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的患者,需要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饮食上,应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同时,应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在给药方面,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对于并发症,如胃出血和胃溃疡,需要注意休息和饮食方面的护理,并进行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乐观情绪。
同时,还需进行健康指导,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保持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胃脘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慢性胃炎)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为胃脘痛,又称胃痛。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常见证型: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湿郁脾胃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
二、辨证施护(一)环境与生活起居护理1、病房环境宜清洁、安静、空气流通,生活宜有规律,防止胃脘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
2、脾胃虚寒证室温宜略高;胃阴不足证喜凉恶热,室内宜湿润凉爽;肝胃郁热证室温可偏凉,光线柔和。
(二)给药护理1、脾胃虚寒证中药汤剂宜热服,以驱寒止痛。
2、胃阴不足证中药汤剂宜温服、少量频服。
3、肝胃气滞证中药宜温服,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三)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以细、软、少量多餐为原则,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2、湿郁脾胃证不宜进食甜味、性温热食品,不宜过饱,不宜进食生冷食物。
3、肝胃气滞证饮食宜清淡疏利,常食萝卜、洋葱、柑橘、大蒜等,忌食南瓜、红薯、土豆等。
4、肝胃郁热证饮食宜清淡,多予泄热之品,可喝绿豆汤、莲子汤等清凉食物。
5、胃阴不足证饮食宜细软多汁,少食多餐,可多食滋养胃阴之品,如牛奶、藕等。
6、脾胃虚寒者饮食宜细软、温热易消化,忌生泠瓜果,可服用生姜红糖汤,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山药、茯苓、苡仁等。
(四)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五)对症护理1、可配合穴位按压或针刺治疗胃痛,实证者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用泻法;虚证者取穴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用补法,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2、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有无规律及伴随症状,如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三、健康指导(一)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二)保持乐观情绪,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
(三)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慢性胃炎的症状及调理
慢性胃炎的症状及调理慢性胃炎临床症状有中上腹部疼痛或饱闷感,疼痛或牵及胸胁后背,食欲减退,吐酸水,恶心呕吐,嗳气等反复发作,日久则出现胃部灼热、隐痛、有饥饿感而不能食食后饱胀、面色发白、消瘦、贫血等症状。
中医称慢性胃炎胃脘痛,若胃痛连及两胁,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为肝火犯胃型若面色苍白,乏力,胃痛喜按喜暖,为脾胃虚寒型若口干,舌红无苔,大便干,胃脘隐痛为胃阴不足型。
慢性胃炎调养方法一、起居调养法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大多发于脾胃素虚者,脾胃既虚,正气较弱,故患者应注意保暖,避风寒,并保证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二、推拿调养法自我推拿用指压法,分别取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内关等穴,在1分钟内,用右手食指、中指,先按顺时针方向,再按反时针方向,各按压36圈。
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三、饮食调养法饮食不节可直接导致胃炎发生,故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调养。
首先应忌食生冷辛辣之品,煎炸难消化的食品也不宜多吃。
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过于粗糙、过于浓烈的香辛调料和过热饮食。
进食习惯要养成细嚼慢咽,以达到易于消化、减轻对胃粘膜刺激的目的。
少吃盐渍、烟熏、不新鲜的食物。
每餐饮食以七分饱为宜,不宜吃得过饱,更不宜多吃煎炸难消化食品。
食疗药粥(1)石斛竹枣粳米粥石斛12克、玉竹9克、大枣5枚、粳米60克。
将石斛、玉竹煎煮30分钟去渣,加入大枣、粳米煮粥,1日1次,连服7~8日为1疗程,适用于肝火犯胃型胃痛。
(2)鲫鱼粥鲫鱼1~2条、糯米50克。
煮粥食,早晚常服。
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
四、养生茶疗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加上环境污染等因素,极易出现免疫力下降、疲劳、“三高”等亚健康状态。
人们也深知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毕竟身体是事业的基础,一旦失去了健康,就会失去工作、失去职位、失去朋友、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痛苦,给社会增加负担。
中医学认为,人出生后就要注意养生才能健康一生。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人的免疫功能20岁时最强,30岁就开始下降,因此养生要趁早。
7.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医院: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文化程度: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胃脘疼痛
□பைடு நூலகம்
1.活动□
2.饮食□
3.深呼吸/肌肉放松□
2.饮食/水□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注射□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3.艾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4.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好□较好□
一般□差□
纳呆
□
1.口腔清洁□
2.监测营养指标□
3.饮食□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穴位按摩
拔罐法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3.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4.艾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5.药熨法□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6.拔火罐□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7.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请注明,下同)
好□较好□
一般□差□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经长时间的炎症反复发作,导致胃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一种慢性疾病。
常见症状为胃脘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下面是一种针对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中医诊断:1.问诊: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发作时间和程度,饮食习惯,精神状况等,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
2.望诊:观察患者面色是否苍白、消瘦,舌苔是否厚腻等。
3.切诊:手法按胃经腧穴,观察腧穴反应,如胃腧穴压痛明显,为胃炎证候之一中医治疗原则:1.调和胃气:中医认为胃炎的发生与营养失衡有关,因此需要调理胃气,恢复胃黏膜的功能。
2.理气和胃:胃脘痛是胃气不畅所致,通过理气和胃来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3.津液调补:胃脘痛患者常常会伴随消化不良、口干、口渴等症状,需要调补津液,改善口干、口渴等不适感。
中医治疗方案:1.中药煎剂:-首乌藤10g,炒白朮10g,黄连10g,黄芩10g,甘草6g,泽泻10g,五味子10g,生姜6g,熟地黄10g,当归10g。
水煎服用,每日2次。
-逍遥散:酸枣仁10g,陈皮6g,白朮10g,木瓜1个,研磨成粉末,每日3次,每次10g,水送服。
2.饮食调养:-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少吃油腻食物。
-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蒸煮的蔬菜等。
-合理安排饮食时间,避免过度饥饿或饱食。
中医疗效评估:1.观察主诉:症状缓解程度、发作频率等是否改善。
2.望诊:观察面色是否有改善,舌苔是否有变化。
3.切诊:胃腧穴是否压痛明显程度是否减轻。
4.问诊:询问患者的感受和反馈。
注意事项:1.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长期调理:慢性胃炎需要长期调理,不能一蹴而就,患者需要有耐心和恒心。
3.饮食注意:除了药物治疗,合理的饮食习惯也十分重要,患者需要根据中医的建议进行饮食调理。
4.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是胃肠功能动力障碍性疾病又是消化系统中典型的心理疾病之一。
其发病与物理化学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中医称之为胃脘痛、痞满、嘈杂、反胃等证范畴,起病多与情志、饮食、起居、外邪等有关。
辨证治疗固然重要,正确的辨证施护也不容忽视,下面将胃脘痛分型辨证施护介绍如下。
1 辨证施护1.1 寒邪犯胃型:进食生冷或受凉而致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则舒,遇寒加重,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发作时嘱患者速饮热水1杯,或置热水袋于胃脘部,可立即止痛,待疼痛稍缓解后,饮姜糖水(用干姜10 g,加红糖半勺,水煎)或葱椒汤(用蜀椒5 g加葱白5寸煎),每次20 ml,每日3次,均可起到温胃散寒止痛之功。
1.2 饮食停滞型: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停滞,气机不通而作痛,表现为胃脘胀痛,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苔厚腻,脉滑。
由于过量进食,超越胃脘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导致食积停滞,化腐生热,湿热中阻,胃失和降而暖腐吞酸,呕吐。
可用生山渣10 g加水100 ml煎,分次服用或服用健胃消食片、大黄苏打片、多酶片等以消食导滞。
嘱患者近2日适当控制饮食,给胃腑留有一定的空间,才有利于气血运行和功能的恢复,进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饭后食用水果,如橘子、苹果等助消化。
1.3 肝气犯胃型:胃脘胀满而痛,连及两肋,暖气,苔薄,脉弦,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急反应核心,肝脏通过对气机、血液和情志的影响,调节人体的应急反应[1]。
因此中医学一直将情志因素列为主要的致病因素。
《济生方·惊悸论治》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2]。
说明消极情绪可影响心神而造成人身脏腑的损害,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源,肝之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抑郁,故诸病生焉。
面对这样的患者,应做好心理咨询,与患者交朋友,了解患者的家庭、朋友、工作以及周围环境对其影响,针对发病原因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主动与护士进行心理交流,使其倾诉心中不快之事。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胃院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腕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脱部胀满、痞闷、暧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病情易反复,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o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1)内镜诊断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裳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1肝胃气滞证:胃脱胀痛,或伴胀满不适,暧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脱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胃脱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1科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定义: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1)钡餐造影对胃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中医护理: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尚属⽓滞,还是已成⾎瘀等⼏个⽅⾯。
对本病的治疗,以“理⽓⽌痛”为临床上通⽤之法,但是,还需进⼀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去之;由于肝⽓郁滞者,当疏泄肝⽓;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伤阴,⾎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清⽕,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不渴或喜热饮,苔⽩,脉紧。
辩证:寒邪犯胃,或⾷⽣冷,寒积于中,阳⽓被寒邪所遏⽽不能舒展,以致疼痛。
⾆苔⽩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痛 2)⾷滞胃脘: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物,吐后痛减,或⼤便不爽,苔厚腻。
辩证:饮⾷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
⾆苔厚腻为⾷积停留之征。
治法:消⾷导滞 3)肝⽓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便不畅,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病多游⾛,故其痛攻撑⽽连及两胁;⽓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胀满,嗳⽓,⼤便不畅,肝⽓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 考试⼤站整理 4)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喜嗳喜按,⼿⾜不温,⼤便溏薄,⾆淡⽩,脉软弱或沉细。
辩证:脾胃虚寒,阳⽓不⾜,⽔饮停聚,故痛不甚⽽泛吐清⽔。
脾阳虚⽽寒盛者,则畏寒喜暧,⼿⾜不温,⼤便溏薄。
⾆淡⽩,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5)瘀⾎凝滞: 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割,或见吐⾎紫⿊。
便⾎如墨,⾆质紫暗,脉细涩。
辩证:疼痛⽇久难愈,因⾎瘀为⽓滞和虚寒之进⼀步发展,病根更深,。
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络,脉络损伤,所以吐⾎、⿊便。
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一点资讯】
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一点资讯】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其主要部位在胃脘近心窝处,痛时可牵连胁背或兼见恶心、呕吐、吐酸、嘈杂,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症。
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寒邪侵袭,易使本病复发或加剧,因此,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根据《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脾胃虚弱,中焦虚寒所为。
理气止痛为常用方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当以疏肝理气为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药取: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川芎、佛手、百合、乌药各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下同)。
2.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当以疏肝清热为治,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药取: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各10克,生甘草5克。
3.脾胃湿热证:胃脘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当以清热化湿为治,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药取: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大腹皮、白蔻仁各10克,滑石15克。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一、前言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累过度等导致。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调治,强调辨证施护,以改善患者症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复发为目标。本方案旨在为胃脘痛患者提供详细、合法、合规的中医护理措施。
二、护理目标
1.显著缓解胃脘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复发。
3.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向患者介绍胃脘痛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2)饮食指导: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遵循饮食宜忌原则。
(3)生活调养: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四、护理评估
1.症状评估:定期评估患者胃脘痛症状的改善情况,包括疼痛程度、发作频率等。
2.生活质量评估:运用相关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
3.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中医护理的满意度,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五、护理周期
本方案护理周期为3个月,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个月:重点进行生活护理和中药治疗,以缓解胃脘痛症状。
2.第二个月:加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护理,巩固疗效。
3.第三个月:加强健康教育,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复发。
2.生活质量评估:采用相关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
3.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中医护理的满意度,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五、护理周期
本方案护理周期为3个月,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月:重点进行生活护理和中药治疗,缓解胃脘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状。
2.第二个月:加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护理,巩固疗效。
3.第三个月:加强健康教育,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复发。
胃脘痛患者护理常规
胃脘痛患者护理常规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辨证:寒邪犯胃证、肝胃气滞证、胃热炽盛证、胃阴亏虚证、食滞胃肠证。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心理社会状况。
二、护理措施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3.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以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形状;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血、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或者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5.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6.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7.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剂止痛;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三、健康教育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指导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四、出院回访1.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2.了解患者是否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3.是否医嘱正确服用药物,了解药物的疗效,定期复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
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
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三)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忌生冷饮食,少食甜、酸之品,戒烟酒。
4.指导患者慎起居,适寒温,畅情志,避免恼怒、抑郁。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
7.遵医嘱艾灸,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
8.遵医嘱低频脉冲电治疗,取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合谷、胃俞、膈俞等。
(四)纳呆
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定期测量体重,监测有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宜进高热量、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脘、阳陵泉等。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位。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药熨法:温度保持在60~70℃,不宜过高,以免灼伤(详见附录2)。
3.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证睡眠。
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制定推荐食谱,改变以往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二)饮食指导
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定时进食、少量、多餐为原则;宜细嚼、慢咽,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忌食辛辣、肥甘、过咸、过酸、生冷之品,戒烟酒、浓茶、咖啡。
1.肝胃气滞证:进食疏肝理气的食物,如香橼、佛手、山楂、桃仁、山药、萝卜、生姜等。
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豆类、红薯、南瓜等。
食疗方:金桔山
药粟米粥等。
2.肝胃郁热证:进食疏肝清热的食物,如栀子、杏仁、薏苡仁、莲子、菊花等。
食疗方:菊花饮等。
3.脾胃湿热证:进食清热除湿的食物,如荸荠、百合、马齿苋、赤小豆等。
食疗方:赤豆粥等。
4.脾胃气虚证:进食补中健胃的食物,如鸡蛋、瘦猪肉、羊肉、大枣、桂圆、白扁豆、山药、茯苓。
食疗方:莲子山药粥等。
5.脾胃虚寒证:进食温中健脾的食物,如猪肚、鱼肉、羊肉、鸡肉、桂圆、大枣、莲子、生姜等。
食疗方:桂圆糯米粥等。
6.胃阴不足证:进食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蛋类、莲子、山药、白扁豆、百合、大枣、薏苡仁、枸杞等。
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酒类等助火之品。
食疗方:山药百合大枣粥、山药枸杞薏米粥等。
7.胃络瘀阻证:进食活血祛瘀食物,如桃仁、山楂、大枣、赤小豆、生姜等。
忌粗糙、坚硬、油炸、厚味之品,忌食生冷性寒之物。
食疗方:大枣赤豆莲藕粥等。
(三)情志调理
1.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
2.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5.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
苦和精神压力。
五、护理难点
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食疗及养生方法,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及门诊复查,筛查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3.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其他:
7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8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