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印度对外战略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印度对外战略思想
印度独立至今已经五十余年,对世界大国地位的追求始终是印度最基本的对外战略思想。

但是从尼赫鲁政府时期的注重道义与政治力量,到尼赫鲁以后的历届政府更强调实力和武力的作用来实现国家利益,其对外战略思想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一、印度对外战略思想的产生条件
印度对外战略思想的产生取决于印度特有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政治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前者的发展和变化。

1、地缘环境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占据了南亚次大陆的主体部分,领土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占次大陆总面积的67%。

它是印度洋沿岸最大的国家,其本土由北向南伸入印度洋1600余公里,控制着西方称之为“海上生命线”的印度洋战略通道,靠近石油宝库中东、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咽喉马六甲海峡。

可以说,印度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扼控东亚、太平洋地区和非洲、欧洲、大西洋地区之间国际航空及海运的战略要冲。

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早就断言:印度以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

“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也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1”但同时,印度一方面与亚洲大陆主体相隔,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缺少人员来往和交流,使印度社会长期处于闭关自守、分裂割据的状态,形成了封闭的民族心理;另一方面在南亚坐大,一切都惟我独尊,形成了自负的民族心理。

2、历史因素
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明,在历史上的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24—151年),曾是北起喜马拉雅山,南到迈索尔,东抵阿萨姆河西界,西达兴都库什山的南亚大国;中世纪莫卧尔王朝时期(1526—1857年),印度的版图曾再次接近这一规模,然而在印度4000年的文明史中,这只是印度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中短暂的统一。

即使在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高度统一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黄金时代”,芨多王朝的沙摩陀罗芨多印度教兴起时期,以及莫卧尔阿克巴大帝统治时期也是土邦小国林立,而且印度还经常受到来自西北方向洪水般的入侵者的摧残,甚至造成
历史性的中断,因此它的全部历史就是一个又一个征服者的历史。

2
3、政治和经济条件
印度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结构呈多元化态势,民族、种姓和宗教关系支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给印度内部安全环境带来了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从而严重制约了政府的决策和施政能力。

(1)政坛混乱导致政局动荡不定。

印度独立后实行多党民主制,形形色色的政党数以百计。

但在独立后的前20年是印度政治上最稳定时期,3这一时期印度长期处于国大党一党统治之下。

但是80年代末以来,国大党势力日渐衰落,而在野党的力量日益加强,特别是印度人民党迅速崛起,彻底改变了国大党一党统治的局面。

政治派别丛生,频繁的分裂和组合,还导致以权势为依据进行政治交易的脱党与倒戈现象层出不穷,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政局的持续动荡。

(2)经济发展缓慢,人口负担沉重。

80年代以前,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始终处于3.5%的低速增长状态。

80年代以后,随着政府多次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公营经济为主导的有计划的混合经济转向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自由经济,90年代初,拉奥政府推行以新工业政策和新贸易政策为核心的经济改革,使印度经济迅速增长。

然而,印度人口基数大,人口的迅速增长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所取得的成果,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人口质量的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人口爆炸加剧对资源和就业的压力和竞争,而这正是社会动乱的最主要根源。

二、尼赫鲁时期的对外战略思想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出任政府总理,并兼任外交部长,独揽大权,负责制订了印度的对外政策,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印度的对外战略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国思想。

英国从1757开始对印度进行了近二百年的殖民统治,并以印度为中心,使自己在亚洲的势力伸展到北至阿富汗和西藏部分地区,南至印度洋,东至东南亚的范围。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雄心勃勃,梦想以大印度联邦的形式全盘继承英帝国留下的“遗产”。

在尼赫鲁时期,印度的大国思想明显表现为它以第三世界领袖自居的心态。

印度前外交秘书J·N·迪克西特分析了印度产生这种心态的政治和文化原因:第一,在亚洲、非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中,印度是第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

印度对这些国家的积极支持对它们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贡献;第
二,亚洲许多国家的文化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印度应被视为亚洲社会文化基础的源头。

因此它的领导地位自然也应当之无愧。

4
2、不结盟政策。

不结盟政策是尼赫鲁亲自制定的对外政策,它反映了尼赫鲁时期最重要的对外战略思想。

印度独立后不久,美苏冷战开始,尼赫鲁为了维护所获得的民族独立地位,提出了不结盟原则,即:(1)不参加任何东、西方的军事集团;(2)根据自己独立的判断行事,实行外交行动的独立自主;(3)同所有国家,包括参加了军事同盟的国家,都保持友好的关系。

印度的不结盟原则顺应了当年蓬勃举起的广大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世界潮流,因此,印度的外交政策很快博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响应和支持,发挥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3、非暴力与崇尚武力的思想并存。

在印度这个笃信宗教的国度里,非暴力和宽容的思想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渊源和社会思想基础。

印度的独立使得政治家们更加相信道义和非暴力的力量。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对尼赫鲁政府的国防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还因为国力所限,在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始终把军事力量的发展置于次要的地位,其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左右的低水平。

据报道,当印度的第一任陆军总司令向尼赫鲁提交陆军的发展计划时,尼赫鲁表示,印度“不需要国防计划,我们的政策是非暴力。

我们看不到任何军事威胁,……警察就足可以满足我们的安全需要了”5。

但是另一方面,尼赫鲁又坚信武力在处理国家关系中的作用。

他在对周边各国的政策中,很重要的一手就是在实行政治高压、经济控制的同时或效果不明显时,立即运用军事手段加解决。

6
三、印度对外战略思想的转变
如果说强调政治和道义作用的理想主义是50年代印度对外战略主导思想的话,那么,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以后,强调“实力对实力”的现实主义则成了印度对外战略的指导方针。

7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争的惨败使甘地和尼赫鲁思想的权威和影响迅速低落。

印度国内谴责尼赫鲁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政策太软弱,把战争的失败归咎于尼赫鲁低估了武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印度走上了大规模的军事发展道路。

据统计,1962年印军三军总兵力51万人,到1969-1970年度,印军三军总兵力已发展到92.5万人,到1979-1980年度增至109.6万人。

81995年,印度总理纳拉辛哈·拉奥在议会演讲时高度概括了印度的对外战
略目标,就是要“对周边邻国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积极维护地区和国际稳定,在周边小国的安全形势不利于我们时,可前往维持秩序。

”9
80年代以来,在印度政坛上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和印度教原教旨主义色彩的右翼政治力量不断上升,最终把反映印度国内的民族沙文主义的印度人民党(BJP)推向印度政治舞台中心。

从1988年开始上台执政的印度人民党更是认为尼赫鲁强调印度教的道义和精神方面偏离了印度教的正道,必须实行“实力尊重实力”的现实主义政策。

印度人民党在其1991年的竞选宣言中主张,印度的军队应当武装上“核牙齿”,不管经济上有多大的困难,印度都要继续建立强大的、现代化的军事力量。

1998年3月印度人民党刚上台执政,5月就在博克兰连续进行了5次核试验,随后宣布为核武器国家。

近年来,印度对其在南亚地区的外交政策作了较大调整,采取了更为灵活和现实的态度,主张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合作代替冲突,但是仍然不能摆脱与其宿敌巴基斯坦的军事对抗。

目前看来,印度独立50多年来,尽管国际风云变幻无常,国内政局动荡起伏,其对外战略思想也随之有所变化和调整,但其“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等强国’”的战略目标没有也不会改变。

但是其国家现状,尤其是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离真正实现其大国地位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1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第712页
2《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页。

3孙士海,《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4参见J·N·Dixit, Across Borders:50 Years of India's Foreign Policy, Thomson Press LTD.1998,P.21.
5参见Jaswant Singh, Defending India, Macmilan Press LTD,1999,P.45.
6姜兆鸿、杨平学,《印度军事战略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7孙士海,《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8姜兆鸿、杨平学,《印度军事战略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56-157页。

9 [印]R·K·J 辛格主编:《印度国防年鉴1997/98年》,1997年英文版,第13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