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T 210.4-2008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 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
镍元素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镍元素加标回收率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42d4870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6.png)
镍元素加标回收率的测定张岩【摘要】目前,加标回收率的测定是实验室常用的确定准确度的方法之一,是实验室内经常用以自控的一种质量控制技术,也是检验过程中主要的质控方法.加标回收率可以反映出检验方法是否适用,检验仪器是否正常,以及检验人员的操作水平是否存在问题,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本文以镍元素为例,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连续三天对其进行加标回收率的测定.【期刊名称】《天津化工》【年(卷),期】2017(031)005【总页数】2页(P44-45)【关键词】质量控制;加标回收率;镍元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作者】张岩【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3004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1空白加标回收:在没有被测物质的空白样品基质中加入定量的标准物质,按样品的处理步骤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值的比值即为空白加标回收率。
样品加标回收:相同的样品取两份,其中一份加入定量的待测成分标准物质;两份同时按相同的分析步骤分析,加标的一份所得的结果减去未加标一份所得的结果,其差值同加入标准物质的理论值之比即为样品加标回收率。
本次试验作为开展新项目增项程序的其中一项,选用镍元素进行空白滤膜加标回收率测定,用微量进样器将镍元素国家标准物质注入空白滤膜上,处理后与未加标空白滤膜按相同步骤进行处理与分析。
每种浓度加标样品选取平行样进行测定,选取当日平均值,连续三天进行测定。
同时计算所测数据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2.1 加入过多或过少标准物质,均不能保证加标样品和样品中所含待测物浓度在相同的精密度范围内。
2.2 当样品中待测物含量较高时,加入标准物质过高,使加标后测定值接近方法的检出上限,这样测得加标样中待测物的误差较大;加标回收率的测定中加标量不能过大,一般为待测物含量的0.5~2.0倍,且加标后的总含量不应超过方法的测定上限;加标物的浓度宜较高,加标物的体积应很小,一般以不超过原始试样体积的1%为好。
某造船企业紫外辐射检测结果的分析_张士怀
![某造船企业紫外辐射检测结果的分析_张士怀](https://img.taocdn.com/s3/m/b74b34729b6648d7c1c746b4.png)
场所空气中锰及其化合物的测定。
参考文献
[1] 徐伯洪, 闫 慧 芳, 工 作 场 所 有 害 物 质 监 测 方 法 [M]. 北 京 : 中 国 人 民 公 安 大 学 出 版 社 ,2003,62-6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210.4-2008 职 业 卫 生标准制定指南 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 质 测 定 方 法 [S].北 京 :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008.
【关键词】 造船企业;焊接;切割;紫外辐射;职业病危害 [中图分类号]R 13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7164(2014)06-0464-03
DOI:10.13692/ki.gywsyzyb.2014.06.018 船舶工业是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部分,从2010年 以 来, 我 国 造 船 完 工 量、 新 接 订 单和手持订单3大造船 指 标 位 居 世 界 第 1[1]。 为 了 解造船行业不同焊接、切割作业方式的紫外辐射强 度,更好地从源头控制和预防职业病危害。我们于 2012年8月对 某 造 船 现 场 进 行 了 职 业 卫 生 现 况 调 查和紫外辐射检测,为该类企业改善作业环境、保 护职工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3] 卢启冰,范衍琼,黄振 荣, 等.石 墨 炉 原 子 吸 收 分 光 光度法测定尿锰的方法 研 究 [J].职 业 卫 生 与 应 急 救 援 杂 志 ,2005,23(2)61-62.
[4]杨文英,王宝旺,籍术良石墨炉原子吸收 光 谱 法 测 定 尿中 锰 [J].现 代 预 防 医 学,2008,35(7):1324- 1325. (收 稿 日 期 :2014-06-12)
2.3 0.3 1.1 0.3
工作场所空气中乙醚的溶剂解析-气相色谱法
![工作场所空气中乙醚的溶剂解析-气相色谱法](https://img.taocdn.com/s3/m/51ad76c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a.png)
工艺与技术1062021年第2期张祝燕(福建中检康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28)工作场所空气中乙醚的溶剂解析-气相色谱法摘 要:文章研究工作场中乙醚含量的测量方式,运用溶剂解析-气相色谱法,标准溶液线性状态良好,乙醚含量处于25.80~412.80μg/mL,相关系数为0.99993。
按短时间标准体积3L采集空气样品,检出限为0.02μg/mL,最低检出浓度为0.007mg/m3。
通过精密度试验,以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数值为2.22%、3.37%、1.98%,加入3.0μL、6.0μL、9.0μL的乙醚标准液(25.80μg/mL),得到95.7%~100.2%的解析效率。
该方法测量方式较为简单、便捷、准确,精度较高,重复性良好,解析效率高。
关键词:溶剂解析;气相色谱法;乙醚中图分类号:R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3092(2021)02-00106-03 Solvent Resolution of Ether in workplace Air-Gas ChromatographyZhang Zhuyan(Fujian Kangtai Testing Technology Co., Ltd., Fuzhou, Fujian 350028)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content of ethyl ether in the workplace was studied. The solven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Gas chromatography. The standard solution was in a good linear state, in the range of 25.80~412.80μg/mL ,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 cient was 0.99993. The ai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the standard volume of 3L for short time,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0.02μg/mL, and the minimum detection concentration was 0.007 mg/m3.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of peak area calculation was 2.22%, 3.37%, 1.98% by precision test. The analytical effi ciency of 95.7% ~ 100.2% was obtained by adding 3.0μL, 6.0μL and 9.0μL ether standard solution (25.80μg/mL). The method is simple, convenient and accurate, with high precision, good repeatability and high analytical effi ciency.Key words: solvent resolution, gas chromatography, ether乙醚是易燃、低毒、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刺激气味,带甜味,极易挥发,其蒸汽重于空气,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溶剂,在毛纺、棉纺工业用作油污洁净剂,在火药工业用于制造无烟火药,在医药工业用作药物生产的萃取剂和医疗麻醉剂。
工作场所空气中乙酸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工作场所空气中乙酸的气相色谱法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7b656c9abceb19e8b8f6bad5.png)
工作场所空气中乙酸的气相色谱法测定作者:严钢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年第03期摘要: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乙酸的方法。
方法:样品用硅胶管采集,甲醇解吸,气相色谱法检测。
结果:方法测定范围为0.6~115.64mg/m3,精密度2.9~4.5%,加标回收率95.1~96.9%,平均解吸率为96.4%。
结论:该方法简便实用,灵敏度高,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乙酸的测定。
关键词:乙酸;气相色谱法;工作场所;空气中图分类号:R134 文献标识码:A乙酸,也叫醋酸、冰醋酸,化学式CH3COOH,是一种有机一元酸,为食醋内酸味及刺激性气味的来源。
纯的无水乙酸(冰醋酸)是无色的吸湿性液体,凝固点为16.7℃(62℉),凝固后为无色晶体。
尽管根据乙酸在水溶液中的解离能力它是一种弱酸,但是乙酸是具有腐蚀性的,其蒸汽对眼和鼻有刺激性作用。
我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规定乙酸的PC-TWA值为10mg/m3;PC-STEL值为20mg/m3。
目前国内标准GBZ/T 160.59-2004中用甲酸解吸硅胶管采集到的乙酸,填充柱进行分离测定,但填充柱分离效果不佳,并且最低检出浓度也较高,因此采用较为先进的毛细柱来分析。
由于解吸液甲酸为强酸,长时间连续进样分析对毛细柱损害较大,因此本文采用甲醇为解吸液,用毛细柱气相色谱对工作场所空气中乙酸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1.1 原理工作场所空气中乙酸用硅胶管进行吸附采集后,用解吸液甲醇解吸,通过气象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1.2 仪器以及试剂气相色谱仪:GC9790(浙江福立分析仪器),配FID检测器;微量注射器;硅胶管(溶剂解吸),内装300mg/150mg硅胶;乙酸(分析纯);甲醇(色谱纯)。
1.3 样品采集采样根据采样标准GBZ159-2004,现场采样严格按照工作场所采集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规范来执行采集。
职业卫生标准目录(2011年)
![职业卫生标准目录(2011年)](https://img.taocdn.com/s3/m/5a4a1fa2b0717fd5360cdcb2.png)
WS/T 130-1999
2004-05-21
2004-12-01
40
GBZ/T160.35-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碲及其化合物
2004-05-21
2004-12-01
41
GBZ/T160.3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氟化物
GB/T16030-1995
GB 11719-89附录A、
GB/T 16038-1995、
GB/T 16039-1995、
WS/T 141-1999
2004-05-21
2004-12-01
46
GBZ/T160.4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环烃类化合物
GB/T16041-1995
GB/T 16042-1995
2004-05-21
2004-12-01
47
GBZ/T 160.42-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
GB/T 160.42-2004
2007-06-13
2007-11-30
48
GBZ/T160.4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苯类化合物
GB/T 16055-1995
2004-05-21
2004-12-01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钼及其化合物
GB/T 16103-1995、
GB/T 17087-1997
2004-05-21
2004-12-01
21
GBZ/T160.1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镍及其化合物
GB/T 16103-1995、
GB/T 17087-199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份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份游离二氧化硅含量](https://img.taocdn.com/s3/m/21c054d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1e.png)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局部:游离二氧化硅含量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 workplace-Part 4: Content of free silica in dustGBZ/T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06-18发布 2007-12-30实施前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依照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局部:——第1局部:总粉尘浓度;——第2局部: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局部:粉尘分散度;——第4局部: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局部:石棉纤维浓度。
本局部是GBZ/T192的第4局部,是在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式?,GB 16225-1996?车间空气中呼吸性矽尘卫生标准?的附录B?粉尘游离二氧化硅X线衍射测定法?,GB16245-1996?作业场所呼吸性煤尘卫生标准?的附录B?呼吸性煤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红外光谱测定法?根底上修订而成的。
本局部与GB 5748-85、GB16225-1996、GB 16245-1996相较,修改了标准格式。
本局部自实施之日起,GB5748-85、GB16225-1996、GB 16245-1996同时废止。
本局部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局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局部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操纵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操纵所、东风汽车公司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操纵中心。
本局部要紧起草人:杨磊、李涛、祁成、陈卫红、彭开良、刘家发、张敏、杜燮祎。
本局部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形为:——GB 5748-85——GB 16225-1996——GB 16245-1996。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局部: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 范围本局部规定了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方式。
本局部适用于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 4 部分:铍及其化合物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 4 部分:铍及其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7acae2a784254b35effd343f.png)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4部分:铍及其化合物1 范围GBZ/T 300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铍及其化合物的酸消解-桑色素荧光光谱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气溶胶态铍及其化合物浓度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210.4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3 铍及其化合物的基本信息铍及其化合物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铍及其化合物的基本信息4 铍及其化合物的酸消解-桑色素荧光光谱法4.1 原理空气中气溶胶态铍及其化合物用微孔滤膜采集,酸消解后,生成的铍离子与桑色素反应生成黄绿色荧光络合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荧光强度,进行定量。
4.2 仪器4.2.1 微孔滤膜,孔径0.8 μm。
4.2.2 大采样夹,滤膜直径为37 mm或40 mm。
4.2.3 小采样夹,滤膜直径为25 mm。
4.2.4 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为0 L/min~2 L/min和0 L/min~10 L/min。
4.2.5 烧杯,50 mL。
4.2.6 控温电热器。
4.2.7 具塞比色管,10 mL。
4.2.8 离心管,5 mL。
4.2.9 荧光分光光度计,具1 cm比色皿,激发光波长415 nm,狭缝10 nm,发射光波长540 nm,狭缝8 nm。
4.3 试剂4.3.1 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试剂和酸为优级纯。
4.3.2 消解液:1体积高氯酸(ρ20=1.67 g/mL)与9体积硝酸(ρ20=1.42 g/mL)混合。
4.3.3 盐酸溶液A,0.6 mol/L。
4.3.4 盐酸溶液B,2 mol/L。
4.3.5 氢氧化钠溶液,160 g/L。
4.3.6 刚果红试纸,变色范围:pH3.0~5.2。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2-甲氧基乙醇和2-乙氧基乙醇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2-甲氧基乙醇和2-乙氧基乙醇](https://img.taocdn.com/s3/m/575c749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7.png)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2-甲氧基乙醇和2-乙氧基乙醇刘冰冰;邵云平;稽征【摘要】用活性炭管采集作业场所空气中2-甲氧基乙醇和2-乙氧基乙醇,用纯净水解吸活性炭管,氢火焰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按照《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的要求进行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2-甲氧基乙醇在0~1000μg/mL浓度范围内、2-乙氧基乙醇在0~10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都为0.999以上;检出限为2.1μg/mL和2.4μg/mL;方法的重现性好,不同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6%~2.1%;活性炭管中2-甲氧基乙醇和2-乙氧基乙醇的解吸效率分别为96.7%和99.7%.该方法快速、灵敏和准确,各项指标均达到《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的要求[1].【期刊名称】《分析仪器》【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空气;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气相色谱【作者】刘冰冰;邵云平;稽征【作者单位】北京市工伤及职业危害预防中心,北京100029;北京市工伤及职业危害预防中心,北京100029;北京市工伤及职业危害预防中心,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1 前言2—甲氧基乙醇和2—乙氧基乙醇在工业上广泛应用。
主要用作油脂、硝化纤维素、合成树脂、醇溶性染料和乙基纤维素的溶剂;涂料工业用作清漆快干剂和涂层稀释剂;印染工业用作渗透剂和匀染剂;燃料工业用作添加剂;纺织工业用于染色助剂以及可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
2—甲氧基乙醇和2—乙氧基乙醇的蒸汽压致使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均有可能使2—甲氧基乙醇和2—乙氧基乙醇蒸汽溢出,在空气中以气态形式存在。
大量接触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头痛、乏力、反应迟钝、嗜睡、震颤、运动失调等情况,严重者昏迷,肝、肾受损、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
慢性中毒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大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减少。
工作场所空气中三种烷氧基乙醇化合物的同时测定法
![工作场所空气中三种烷氧基乙醇化合物的同时测定法](https://img.taocdn.com/s3/m/1c6bc961a417866fb84a8e5e.png)
摘要:建立了工作场所空气中2-甲氧基乙醇(EM)、2-乙氧基乙醇(EE)、2-丁氧基乙醇(EB)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同时测定法。
采用活性炭管采集,溶剂解吸,毛细管色谱柱分离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EM、EE、EB在本方法规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均为0.50 mg/L,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67 mg/m3(以采集3.0 L空气计)。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1.8﹪(n=6),平均解吸效率为97.3﹪~101.1﹪,样品在室温下至少可保存7天。
该方法较国家标准方法操作简单,且灵敏度更高,更易于推广。
关键词: 工作场所;空气;烷氧基乙醇化合物;气相色谱Abstract:To establish a solvent desorption gas chromatography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ethylene glycol monomethyl ether(EM)、eth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EE)and ethylene glycol monobutyl ether(EB)in the air of workplace. EM、EE and EB in the air of workplace were collected by activated carbon tube and desorbed with solvent, and then analyzed by GC-FI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in the method prescribed concentration range, wi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ll being r>0.999.Their Limits of detection were all 0.50 mg/L, and their minimum detectable concentrations were all 0.67 mg/m3per 3.0L of air. Their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were 0.4﹪~1.8﹪(n=6).And the average desorption efficiencies were 97.3﹪~101.1﹪. EM、EE and EB in activated carbon tube could be kept at Least 7 days at room temperature without significant loss. The method was simple compared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method, having higher sensitivity, and was easier to be popularized.Key words: Workplace;Air;Alkoxyethanols;Gas chromatography2-甲氧基乙醇(EM)、2-乙氧基乙醇(EE)和2-丁氧基乙醇(EB)均是工作场所中经常使用到的化合物,CAS号分别为109-86-4、110-80-5和111-76-2。
环境监测实验室常用质量控制方法与要求内容
![环境监测实验室常用质量控制方法与要求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a570f084afe04a1b171de05.png)
....环境监测实验室常用质量控制方法及要求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中的质量控制的目的,为确保提供给客户的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检测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检测结果的系统性偏差,测试系统不稳定和测量过程失控等危害检测结果质量的偏离,监控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一、两大类质量控制的方法1.1内部质量控制方法:(1)仪器设备校准、校验;(2)空白试验、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率测定;(3)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参考物质(质控样)进行准确度控制;(4)利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或仪器)进行对比检测;(5)由两个以上的人员采样同样的方法(或仪器)进行对比检测;(6)由同一操作人员对有效期内的存留样品进行重复检测;(7)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监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1.2外部质量控制方法:(1)参加实验室间比对(2)参加权威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3)申请计量测试部门的测量审核二、质量控制计划的制订2.1 实验室应在每年年底建立次年的质量控制计划,以确保并证明检测过程受控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计划包括能力验证、测量审核和实验室内部比对(如: 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留样再测),计划中还应包括判定准则和出现可疑情况时应采取的措施 , 且覆盖申请认可或已获得认可的所有检测技术和方法。
2.2技术部协助综合质量部编写质量控制计划,质量负责人对计划进行审核,由技术负责人批准计划,质量负责人并负责组织监督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
2.3质量控制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年度质量检控的目的、要求、内容、时间、责任人等;(2)质量监督员日常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检查要求及检查记录的要求;(3)质量负责人定期组织开展质量监督检查的时间、部门、内容和记录;(4)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其他质量控制方式进行内部质量控制;(5)参加各级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计划。
2.4 个检测部门主管可根据检测工作情况,提出质量控制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出监督方法和记录格式,报质量负责人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
常用职业卫生标准名单 Microsoft Word 文档
![常用职业卫生标准名单 Microsoft Word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8731b1752d380eb62946d1b.png)
GB6514-2008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
GB6514-1995
2008-12-11
2009-10-1
GB/T12801-2008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T12801-1991
2008-12-15
2009-10-1
GBZ/T213-2008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2007-6-13
2007-11-30
GBZ/T 160.84-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钇及其化合物
2007-6-13
2007-11-30
GBZ/T 160.85-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碘及其化合物
2007-6-13
2007-11-30
GBZ/T 189.2-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2007-6-13
2007-11-30
GBZ/T 160.54-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醛类化合物
GB/T 1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4-2004
2007-6-13
2007-11-30
GBZ/T 160.55-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酮类化合物
GB/T 160.55-2004)
2007-6-13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
2008-7-8
2008-12-30
GBZ/T 210.5-2008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5部分: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
2008-7-8
2008-12-30
GB/T 13910-2008
最新职业卫生标准大全(截止20171231晚)
![最新职业卫生标准大全(截止20171231晚)](https://img.taocdn.com/s3/m/c95be727cc175527072208c3.png)
现行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目录清单(截止日期201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 年3月14日主席令第7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3 年07月01日主席令第81号中华人民共和职业病防治法,2017 年11月05日主席令第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09 年08月27日国务院令第619号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352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国发[1987]10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卫生部卫法监发[2003]142号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国卫疾控发[2015]92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5号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90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75号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目录(试行)安监总局令第73号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定安监总局令第50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安监总局令第49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48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安监总局令第47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安健[2012]89号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安监总安健[2012]7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安监总厅安健函[2015 ]59号关于汽车加油站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有关问题的复函安监总厅安健[2016]9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工作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5]93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验室布局与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5]16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5]124号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5]121号关于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培训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4]39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3]171号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7]37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ZW-JB-2014-00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要求ZW-JB-2014-003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编制要求ZW-JB-2014-002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要求GBZ 292-2016 职业性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锡、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肺沉着病的诊断GBZ 291-2017 职业性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的诊断GBZ 290-2017 职业性硬金属肺病的诊断GBZ 289-2017 职业性溴丙烷中毒的诊断GBZ 288-2017 职业性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的诊断GBZ 227-2017 职业性传染病的诊断GBZ 94-2017 职业性肿瘤的诊断GBZ 90-2017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的诊断GBZ 84-2017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的诊断GBZ 63-2017 职业性急性钡及其化合物中毒的诊断GBZ 53-2017 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的诊断GBZ 278-2016 职业性冻伤的诊断GBZ 258-2014 职业性急性碘甲烷中毒的诊断GBZ 246-2013 职业性急性百草枯中毒的诊断GBZ 245-2013 职业性急性环氧乙烷中毒的诊断GBZ 239-2011 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诊断GBZ 236-2011 职业性白斑的诊断GBZ 226-2010 职业性铊中毒诊断标准GBZ 221-2009 消防员职业健康标准GBZ 218-2009 职业病诊断标准编写指南GBZ 209-2008 职业性急性氰化物中毒诊断标准GBZ 188-2014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5-2006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诊断标准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8-200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93-2010 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GBZ 92-2008 职业病高原病诊断标准GBZ 91-2008 职业性急性酚中毒诊断标准GBZ 89-2007 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GBZ 88-2002 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GBZ 86-2002 职业性急性偏二甲基肼中毒诊断标准GBZ 85-2014 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的诊断GBZ 83-2013 职业性砷中毒的诊断GBZ 82-2002 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诊断标准GBZ 81-2002 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GBZ 80-2002 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GBZ 79-2013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的诊断GBZ 78-2010 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GBZ 77-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损害综合征诊断标准GBZ 76-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 75-2010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 74-2009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诊断标准GBZ 73-2009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 71-2013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总则GBZ 70-2015 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 70-2015)第1号修改单GBZ 69-2011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的诊断GBZ 68-2013 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GBZ 67-2015 职业性铍病的诊断GBZ 66-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GBZ 65-2002 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GBZ 62-2002 职业性皮肤溃疡诊断标准GBZ 61-2015 职业性牙酸蚀病的诊断GBZ 60-2014 职业性过敏性肺炎的诊断GBZ 59-2010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GBZ 58-2014 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的诊断GBZ 57-2008 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GBZ 56-2016 职业性棉尘病的诊断GBZ 55-2002 职业性痤疮诊断标准GBZ 54-2002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GBZ 52-2002 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GBZ 51-2009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GBZ 50-2015 职业性丙烯酰胺中毒的诊断GBZ 49-2014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8-2002 金属烟热诊断标准GBZ 47-2016 职业性急性钒中毒的诊断GBZ 46-2002 职业性急性杀虫脒中毒诊断标准GBZ 45-2010 职业性三硝基甲苯白内障诊断标准GBZ 44-2016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的诊断GBZ 43-2002 职业性急性拟除虫菊酯诊断诊断标准GBZ 42-2002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 41-2002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 40-2002 职业性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诊断标准GBZ 39-2016 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诊断GBZ 38-2006 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GBZ 37-2015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GBZ 36-2015 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诊断GBZ 35-2010 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GBZ 34-2002 职业性急性五氯酚中毒诊断标准GBZ 33-2002 职业性急性甲醛中毒诊断标准GBZ 32-2015 职业性氯丁二烯中毒的诊断GBZ 31-2002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GBZ 30-2015 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的诊断GBZ 29-2011 职业性急性光气中毒诊断标准GBZ 28-2010 职业性急性羰基镍中毒诊断标准GBZ 27-2002 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诊断标准GBZ 26-2007 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GBZ 25-2014 职业性尘肺病的病理诊断GBZ 24-2006 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GBZ 23-2002 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 22-2002 职业性黑变病诊断标准GBZ 21-2006 职业性光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GBZ 20-2002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GBZ 19-2002 职业性电光性皮炎诊断标准GBZ 18-2013 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GBZ 17-2015 职业性镉中毒的诊断《职业性镉中毒的诊断》(GBZ 17-2015)第1号修改单GBZ 16-2014 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的诊断GBZ 15-2002 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GBZ 14-2015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的诊断GBZ 13-2016 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的诊断GBZ 12-2014 职业性铬鼻病的诊断GBZ 11-2014 职业性急性磷化氢中毒的诊断GBZ 10-2002 职业性急性溴甲烷中毒诊断标准GBZ 9-2002 职业性急性电光性眼炎诊断标准GBZ 8-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GBZ 7-2014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诊断GBZ 6-2002 职业性慢性氯丙烯中毒诊断标准GBZ 5-2016 职业性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的诊断GBZ 4-2002 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 3-2006 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98-2017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GBZ 24-2017职业性减压病的诊断GBZ 54-2017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的诊断GBZ 294-2017职业性铟及其化合物的诊断GBZ/T 218-2017职业病诊断标准编写指南GBZ/T163-2017职业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GBZ105-2017职业性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GBZ/T 286-2016 血中1,2—二氯乙烷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GBZ/T 285-2016 珠宝玉石加工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指南GBZ/T 284-2016 正己烷职业危害防护导则GBZ/T 277-2016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GBZ/T 276-2016 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适合性检验颜面分栏GBZ/T 275-2016 氯气职业危害防护导则GBZ/T 272-2016 中小制鞋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GBZ/T 267-2015 职业病诊断文书书写规范GBZ/T 265-2014 职业病诊断通则GBZ/T 260-2014 职业禁忌证界定导则GBZ/T 259-2014 硫化氢职业危害防护导则GBZ/T 254-2014 尿中苯巯基尿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GBZ/T 253-2014 造纸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指南GBZ/T 252-2014 中小箱包加工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GBZ/T 251-2014 汽车铸造作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GBZ/T 247-2013 职业性慢性化学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GBZ/T 240-2011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GBZ/T 238-2011 职业性爆震聋的诊断GBZ/T 237-2011 职业性刺激性化学物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GBZ/T 231-201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职业卫生防护技术规范GBZ/T 230-201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T 229.4-201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GBZ/T 229.3-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 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 229.1-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8-2010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后遗症诊断标准GBZ/T 225-2010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 224-2010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3-2009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 222-2009 密闭空间直读式气体检测仪选用指南GBZ/T 213-2008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 212-2008 纺织印染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指南GBZ/T 211-2008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GBZ/T 210.5-2008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5部分: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GBZ/T 210.4-2008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GBZ/T 210.3-2008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3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T 210.2-2008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2部分:工作场所粉尘职业接触限值GBZ/T 210.1-2008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1部分:工作场所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GBZ/T 206-2007 密闭空间直读式仪器气体检测规范GBZ/T 205-2007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 204-2007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信息指南GBZ/T 203-2007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199-2007 服装干洗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GBZ/T 198-2007 使用人造矿物纤维绝热棉职业病危害防护规程GBZ/T 197-2007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T 196-2007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GBZ/T 195-2007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GBZ/T 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3-2007 石棉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GBZ/T 192.5-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GBZ/T 192.4-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3-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GBZ/T 192.2-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89.9-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 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 189.7-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 189.6-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 189.5-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部分:微波辐射GBZ/T 189.4-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4部分:激光辐射GBZ/T 189.3-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工频电场GBZ/T 189.2-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 189.1-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GBZ/T 189.11-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1部分:体力劳动时的心率GBZ/T 189.10-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 173-2006 职业卫生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GBZ/T 157-2009 职业病诊断标准名词术语GBZ/T 160.85-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碘及其化合物GBZ/T 160.84-2007 钇及其化合物GBZ/T 160.84-2007 钇及其化合物GBZ/T 160.83-2007 铟及其化合物GBZ/T 160.82-2007 醇醚类化合物GBZ/T 160.81-2004 生物类化合物GBZ/T 160.80-2004 炸药类化合物GBZ/T 160.79-2004 药物类化合物GBZ/T 160.78-2007 拟除虫菊脂类农药GBZ/T 160.77-2004 有机氯农药GBZ/T 160.76-2004 有机磷农药GBZ/T 160.75-2004 杂环化合物GBZ/T 160.74-2004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GBZ/T 160.73-2004 硝基烷烃类化合物GBZ/T 160.72-2004 芳香族胺类化合物GBZ/T 160.71-2004 肼类化合物GBZ/T 160.70-2004 醇胺类化合物GBZ/T 160.69-2004 脂肪族胺类化合物GBZ/T 160.68-2007 腈类化合物GBZ/T 160.67-2004 异氰酸酯类化合物GBZ/T 160.66-2004 芳香族酯类化合物GBZ/T 160.65-2004 卤代脂肪族酯类…GBZ/T 160.64-2004 不饱和脂肪族酯…GBZ/T 160.63-2007 饱和脂肪族醛类化合物GBZ/T 160.62-2004 酰胺类化合物GBZ/T 160.61-2004 酰基卤类化合物GBZ/T 160.60-2004 酸酐类化合物GBZ/T 160.59-2004 羧酸类化合物GBZ/T 160.58-2004 环氧化合物GBZ/T 160.57-2004 醌类化合物GBZ/T 160.56-2004 脂环酮和芳香族GBZ/T 160.55-2007 脂肪族酮类化合物GBZ/T 160.54-2007 脂肪族醛类化合物GBZ/T 160.53-2004 苯基醚类化合物GBZ/T 160.52-2007 脂肪族醚类化合物GBZ/T 160.51-2007 酚类化合物GBZ/T 160.50-2004 烷氧基乙醇类化合物GBZ/T 160.49-2004 硫醇类化合物GBZ/T 160.48-2007 醇类化合物GBZ/T 160.47-2004 卤代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 160.46-2004 卤代不饱和烃类化合物GBZ/T 160.45-2007 卤代烷烃类化合物GBZ/T 160.44-2004 多环芳香烃化合物GBZ/T 160.43-2004 多苯类化合物GBZ/T 160.42-2007 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 160.41-2004 脂环烃类化合物GBZ/T 160.40-2004 混合烃类化合物GBZ/T 160.39-2007 烯烃类化合物GBZ/T 160.38-2007 烷烃类化合物GBZ/T 160.37-2004 氯化物GBZ/T 160.36-2004 氟化物GBZ/T 160.35-2004 碲及其化合物GBZ/T 160.34-2004 硒及其化合物GBZ/T 160.33-2004 硫化物GBZ/T 160.32-2004 氧化物GBZ/T 160.31-2004 砷及其化合物GBZ/T 160.30-2004 无机含磷化合物GBZ/T 160.29-2004 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 160.28-2004 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 160.27-2004 硼及其化合物GBZ/T 160.26-2004 锆及其化合物GBZ/T 160.25-2004 锌及其化合物GBZ/T 160.24-2004 钒及其化合物GBZ/T 160.23-2004 钨及其化合物GBZ/T 160.22-2004 锡及其化合物GBZ/T 160.21-2004 铊及其化合物GBZ/T 160.20-2004 钽及其化合物GBZ/T 160.19-2004 锶及其化合物GBZ/T 160.18-2004 钠及其化合物GBZ/T 160.17-2004 钾及其化合物GBZ/T 160.16-2004 镍及其化合物GBZ/T 160.15-2004 钼及其化合物GBZ/T 160.14-2004 汞及其化合物GBZ/T 160.13-2004 锰及其化合物GBZ/T 160.12-2004 镁及其化合物GBZ/T 160.11-2004 锂及其化合物GBZ/T 160.10-2004 铅及其化合物GBZ/T 160.9-2004 铜及其化合物GBZ/T 160.8-2004 钴及其化合物GBZ/T 160.7-2004 铬及其化合物GBZ/T 160.6-2004 钙及其化合物GBZ/T 160.5-2004 镉及其化合物GBZ/T 160.4-2004 铋及其化合物GBZ/T 160.3-2004 铍及其化合物GBZ/T 160.2-2004 钡及其化合物GBZ/T 160.1-2004 锑及其化合物GBZ/T287-2017木材加工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第二部分硅太阳能电池GBZ/T280-2017火力发电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GBZ/T299.2-2017电池制造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第二部分硅太阳能电池GBZ/T 300《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分为以下160个部分:——第1 部分:总则——第2 部分:锑及其化合物——第3 部分:钡及其化合物——第4 部分:铍及其化合物——第5 部分:铋及其化合物——第6 部分:镉及其化合物——第7 部分:钙及其化合物——第8 部分:铯及其化合物——第9 部分:铬及其化合物——第10 部分:钴及其化合物——第11 部分:铜及其化合物——第12 部分:锗及其化合物——第13 部分:铟及其化合物——第14 部分:铁及其化合物——第15 部分:铅及其化合物——第16 部分:镁及其化合物——第17 部分:锰及其化合物——第18 部分:汞及其化合物——第19 部分:钼及其化合物——第20 部分:镍及其化合物——第21 部分:钾及其化合物——第22 部分:钠及其化合物——第23 部分:锶及其化合物——第24 部分:钽及其化合物——第25 部分:铊及其化合物——第26 部分:锡及其无机化合物——第27 部分: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三甲基氯化锡和三乙基氯化锡——第28 部分:钨及其化合物——第29 部分:钒及其化合物——第30 部分:钇及其化合物——第31 部分:锌及其化合物——第32 部分:锆及其化合物——第33 部分:金属及其化合物——第34 部分:稀土金属及其化合物——第35 部分:三氟化硼]——第36 部分:乙硼烷和癸硼烷——第37 部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第38 部分:二硫化碳——第39 部分:三氯氢硅、四氢化硅和三甲基一氯硅烷——第40 部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硝酸——第41 部分:氨、氯化铵和氨基磺酸铵——第42 部分:氰化物——第43 部分:叠氮酸和叠氮化钠——第44 部分:黄磷、磷化氢和磷酸——第45 部分:五氧化二磷和五硫化二磷——第46 部分:三氯化磷和三氯硫磷——第47 部分: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第48 部分:臭氧和过氧化氢——第49 部分: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第50 部分:硫化氢——第51 部分:六氟化硫——第52 部分:氯化亚砜——第53 部分:硒及其化合物——第54 部分:碲及其化合物——第55 部分:氟及其化合物——第56 部分:氯及其化合物——第57 部分:溴及其化合物——第58 部分:碘及其化合物——第59 部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第60 部分: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和壬烷——第61 部分:丁烯、1,3-丁二烯和二聚环戊二烯——第62 部分:溶剂汽油、液化石油气、抽余油和松节油——第63 部分:煤焦油沥青挥发物、焦炉逸散物和石油沥青烟的苯溶物——第64 部分:石蜡烟——第65 部分: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第66 部分:苯、甲苯、二甲苯和乙苯——第67 部分:三甲苯、异丙苯和对特丁基甲苯——第68 部分:苯乙烯、甲基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第69 部分:联苯和氢化三联苯——第70 部分:茚、蒽、菲和3,4-苯并(a)芘——第71 部分:萘、萘烷、四氢化萘和氯萘——第72 部分:二氟氯甲烷和二氟二氯甲烷——第73 部分: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第74 部分:氯乙烷和氯丙烷——第75 部分:溴甲烷、四溴化碳、二溴乙烷和溴丙烷——第76 部分:碘甲烷和碘仿——第77 部分: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第78 部分:氯乙烯、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第79 部分:β-氯丁二烯、六氯丁二烯和六氯环戊二烯——第80 部分:氯丙烯和二氯丙烯——第81 部分:氯苯、二氯苯和三氯苯——第82 部分:苄基氯和对氯甲苯——第83 部分:溴苯——第84 部分:甲醇、丙醇和辛醇——第85 部分:丁醇、戊醇和丙烯醇——第86 部分:乙二醇——第87 部分:糠醇和环己醇——第88 部分:氯乙醇和1,3-二氯丙醇——第89 部分: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和2-丁氧基乙醇——第90 部分:甲硫醇、乙硫醇和正丁硫醇——第91 部分:苯酚、甲酚和邻仲丁基苯酚——第92 部分:4,6-二硝基邻甲酚和苦味酸——第93 部分:五氯酚和五氯酚钠——第94 部分: 2-萘酚和双酚 A——第95 部分:乙醚、异丙醚、甲基叔丁基醚和正丁基缩水甘油醚——第96 部分:七氟烷、异氟烷和恩氟烷——第97 部分:二丙二醇甲醚和1-甲氧基-2-丙醇——第98 部分:二苯醚、茴香胺和十溴联苯醚——第99 部分:甲醛、乙醛和丁醛——第100 部分:糠醛和二甲氧基甲烷——第101 部分:三氯乙醛——第102 部分:丙烯醛和巴豆醛——第103 部分:丙酮、丁酮和甲基异丁基甲酮——第104 部分: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二异丁基甲酮——第105 部分:异亚丙基丙酮和乙基戊基甲酮——第106 部分:氯丙酮——第107 部分:过氧化甲乙酮和二丙酮醇——第108 部分:乙烯酮和双乙烯酮——第109 部分:环己酮、甲基环己酮、苯乙酮和异佛尔酮——第110 部分:氢醌和间苯二酚——第111 部分: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和环氧氯丙烷——第112 部分:甲酸和乙酸——第113 部分:丙酸、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第114 部分:草酸和对苯二甲酸——第115 部分:氯乙酸——第116 部分:对甲苯磺酸——第117 部分:过氧化苯甲酰——第118 部分:乙酸酐、马来酸酐和邻苯二甲酸酐——第119 部分:光气、硫酰氟和羰基氟——第120 部分: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第121 部分:丙烯酰胺和己内酰胺——第122 部分:甲酸甲酯和甲酸乙酯——第123 部分:乙酸酯类——第124 部分:2-甲氧基乙基乙酸酯和2-乙氧基乙基乙酸酯——第125 部分:1,4-丁内酯和乳酸正丁酯——第126 部分:硫酸二甲酯和三甲苯磷酸酯——第127 部分:丙烯酸酯类——第128 部分:甲基丙烯酸酯类——第129 部分:氯乙酸甲酯和氯乙酸乙酯——第130 部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第131 部分:甲基异氰酸酯、己二异氰酸酯和多次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第132 部分: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第133 部分:乙腈、丙烯腈和甲基丙烯腈——第134 部分:丙酮氰醇和苄基氰——第135 部分:一甲胺和二甲胺——第136 部分:三甲胺、二乙胺和三乙胺——第137 部分:乙胺、乙二胺和环己胺——第138 部分:丁胺和二亚乙基三胺——第139 部分:乙醇胺——第140 部分:肼、甲基肼和偏二甲基肼——第141 部分:苯胺、N-甲基苯胺和二甲基苯胺——第142 部分:三氯苯胺——第143 部分:对硝基苯胺——第144 部分:硝基甲烷、硝基乙烷和硝基丙烷——第145 部分:二氯硝基乙烷和氯化苦——第146 部分:硝基苯、硝基甲苯和硝基氯苯——第147 部分:呋喃、四氢呋喃、吡啶、N-乙基吗啉和二噁烷——第148 部分:二噁英类化合物——第149 部分:杀螟松、倍硫磷、亚胺硫磷和甲基对硫磷——第150 部分:敌敌畏、甲拌磷和对硫磷——第151 部分:久效磷、氧乐果和异稻瘟净——第152 部分:苯硫磷、乙酰甲胺磷、乐果和敌百虫——第153 部分:磷胺、内吸磷、甲基内吸磷和马拉硫磷——第154 部分:六六六、滴滴涕、2,4-滴和甲氧氯——第155 部分: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和丙烯菊酯——第156 部分:杀鼠灵和溴鼠灵——第157 部分:敌草隆、百草枯和草甘膦——第158 部分:可的松、18-甲基炔诺酮、双硫醒和乙酰水杨酸——第159 部分:硝化甘油、硝基胍、奥克托金和黑索金——第160 部分:洗衣粉酶GB 50187-2012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034-201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3-2013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19-2015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18463-2001 机动车驾驶员身体条件极其测评要求GB 5083-1999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 8958-2006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T33715-2017纳米技术纳米技术职业场所健康和安全指南GB/T 5699-2017 采光测量方法GB/T 23466-2009 护听器的选择指南GB/T 18664-2002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标准GB/T 16758-200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12801-2008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1651-2008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WS/T 267-2006 职业接触酚的生物限值WS/T 266-2006 职业接触可溶性铬盐的生物限值WS/T 265-2006 职业接触汞的生物限值WS/T 264-2006 职业接触五氯酚的生物限值WS/T 243-2004 职业接触正己烷的生物限值WS/T 242-2004 职业接触三硝基甲苯的生物限值WS/T 241-2004 职业接触苯乙烯的生物限值WS/T 240-2004 职业接触氟及其无机化合物的生物限值WS/T 239-2004 职业接触二硫化碳的生物限值WS/T 175-1999 呼出气中丙酮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WS/T 115-1999 职业接触有机磷酸酯类农药的生物限值WS/T 114-1999 职业接触一氧化碳生物限值WS/T 113-1999 职业接触镉及其化合物的生物限值WS/T 112-1999 职业接触铅及其化合物的生物限值WS/T 111-1999 职业接触三氯乙烯的生物限值WS/T 110-1999 职业接触甲苯的生物限值WS/T 109-1999 血中硒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98-1996 尿中肌酐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WS/T 97-1996 尿中肌酐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96-1996 尿中三氯乙酸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方法WS/T 95-1996 尿中锌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94-1996 尿中铜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93-1996 血清中铜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92-1996 血中锌原卟啉的血液荧光计测定方法WS/T 67-1996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分光光度测定方法硫代乙酰胆碱-联硫代双硝基苯甲酸法WS/T 66-1996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羟胺三氯化铁法WS/T 63-1996 尿中亚硫基二乙酸气相色谱测定方法WS/T 62-1996 尿中甲醇的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方法WS/T 61-1996 尿中五氯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WS/T 59-1996 尿中4-氨基-2,6-二硝基甲苯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WS/T 58-1996 尿中对硝基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WS/T 56-1996 尿中对氨基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WS/T 54-1996 尿中苯乙醛酸和苯乙醇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WS/T 53-1996 尿中马尿酸、甲基马尿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WS/T 51-1996 呼出气中苯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WS/T 50-1996 尿中酚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二)FFAP柱法WS/T 49-1996 尿中酚的气相色谱测定法(一)液晶柱法WS/T 47-1996 尿中硒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法WS/T 46-1996 尿中铍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45-1996 血中镍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44-1996 尿中镍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42-1996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41-1996 呼出气中二硫化碳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WS/T 40-1996 尿中2-硫代噻唑烷-4-羧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WS/T 39-1996 尿中硫氰酸盐的吡啶-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38-1996 血中铬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37-1996 尿中铬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34-1996 血中镉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32-1996 尿中镉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30-1996 尿中氟的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方法WS/T 29-1996 尿中砷的氢化物发生-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WS/T 27-1996 尿中有机(甲基)汞、无机汞和总汞的分别测定方法-选择性还原-冷原子吸收光谱法WS/T 26-1996 尿中汞的冷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二)酸性氯化亚锡还原法WS/T 25-1996 尿中汞的冷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一)碱性氯化亚锡还原法WS/T 23-1996 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22-1996 血中游离原卟啉的荧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20-1996 血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18-1996 尿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
GBZT229.4-201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
![GBZT229.4-201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https://img.taocdn.com/s3/m/b756f675e518964bcf847ce8.png)
GBZ/T 229.4-201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 4 部分:噪声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发布四个部分:——第 1 部分:生产性粉尘; ——第 2 部分:化学物;——第 3 部分:高温;——第 4 部分:噪声。
本部分是GBZ/T 229 的第 4 部分。
本部分是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中噪声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河南省新乡市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李涛、孙伟、何丽华、张敏、周世义、杜燮祎。
1 范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 部分:噪声GBZ/T 229 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原则、分级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各类存在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GBZ/T 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 部分:噪声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产性噪声industrial noise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3.2 稳态噪声steady noiseA 计权声级波动<3dB 的噪声。
3.3 非稳态噪声non-steady noiseA 计权声级波动≥3dB 的噪声。
3.4 脉冲噪声impulsive noise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问>1s,A 声级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 的噪声。
3.5 噪声作业work(job)exposed to noise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且8h/d 或40h/周噪声暴露 A 等效声级≥80dB 的作业。
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5种醇类化合物
![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5种醇类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d76c881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0.png)
溶剂解吸 -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 5种醇类化合物【摘要】为提高检测效率,建立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异丙醇、正丁醇、异戊醇、异辛醇和二丙酮醇的方法。
选用活性炭管采样,2% 甲醇的二硫化碳溶液(V/V)解吸,KB-TVOC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出峰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结果表明,5种醇类化合物在较宽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0.3~0.9μg/ml,平均解吸效率83.8~96.1%,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在0.91~6.39%之间,均满足GBZ/T 210.4-2008《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要求,可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5种醇类化合物实际样品测定。
【关键词】工作场所空气;气相色谱法;异丙醇;正丁醇;异戊醇;异辛醇;二丙酮醇异丙醇、丁醇、异戊醇、异辛醇和二丙酮醇在常温下为无色挥发性液体,属低毒类化合物,主要用于制造药品、化妆品、防腐剂、防冻剂、溶剂、萃取剂和油墨等。
皮肤长期接触此类化合物会导致皮炎,其高浓度蒸汽或雾对眼、鼻、喉部有刺激作用,进入人体后会影响神经系统,引起头痛、呕吐、昏迷和不同程度的休克等症状[1]。
我国制定的GBZ 2.1-2007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异丙醇、丁醇、二丙酮醇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分别为350 mg/m3、100mg/m3和240 mg/m3,异戊醇和异辛醇尚未制定职业接触限值[2]。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规定了异戊醇的TWA为360 mg/m3;美国国立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则制定了异辛醇的TWA为270 mg/m3(皮)[3]。
而醇类化合物的测试方法GBZ/T 160.48-2007规定为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标准中不同的待测物选用不同的解吸液,导致样品需分开采集,标准溶液分开配制,分开上机检测,过程繁琐,检测工作量增加[4]。
2018年5月实施的新标准也未在解吸液部分进行整合改动[5-6]。
原油质量检验标准及进口原油质量监管浅析
![原油质量检验标准及进口原油质量监管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58f4da31b765ce050814e9.png)
质量与检测500μL和1000μL,用清洁空气稀释至刻度,配成浓度为0.026μg/mL、0.052μg/mL、0.130μg/mL和0.260μg/mL标准系列。
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进样1.0mL,测定各标准系列。
以测得的峰面积(减去空白峰面积)的均值对氯乙烯浓度(μg/mL)计算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应≥0.999。
1.5.3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解吸液和样品空白解吸液,仪器自动求得待测物的浓度c1(μg/mL)。
如若浓度大于测定范围,则需要稀释解吸液后在开展测定工作,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需将稀释倍数相乘入内。
2数据与结果2.1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及检测限标准曲线方程式为Y=60216.3X+174.093,相关系数r= 0.9999359,本法检出限为0.8mg/m3见表1。
2.2精密度对同一浓度标准气配制的样品重复测定6次,低、中、高浓度(0.032、0.130、0.260μg/mL)的RSD均小于1%(0.87、0.72、0.44%)。
见表2.2.3选择色谱柱在对色谱柱进行选择过程中,应当将氯乙烯的理化性质和相乘可能的共存物进行综合考虑。
根据实验室现有柱子进行选择,先尝试选用30m×0.32mm×0.25μm弱极性的DM-5柱。
进样1.0mL标准气于色谱柱中,发现由于进样量过大,柱内径过小,进样量超过色谱柱承载能力,导致峰程过宽或者峰劈叉。
当减小进样量后,测定灵敏度又下降,达不到方法检出限要求。
故综合考虑,在实验室现有色谱柱中,选取30m×0.53mm×1.0μmTG-5MS柱进行分析测定。
3结语本方法选用的铝塑采气袋采集方法与热解吸型活性炭管采集方法相比,携带方便,采集时间短、工作效率高,可反复使用,节约成本;通过TG-5MS毛细管色谱柱代替填充柱,有效提升了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且重现性好。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300.7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78部分:氯乙烯、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160.4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不饱和烃类化合物氯乙烯的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3]GBZ/T210.4-2008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4]GBZ90-2017职业性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原油质量检验标准及进口原油质量监管浅析邹联宁1徐金龙1陈修虎1简明章2周海军3(1.湛江海关,广东茂名525000;2.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广东茂名525000;3.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525000)摘要:通过对目前在原油生产、贸易、加工和安全环保方面原油质量检验执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规范进行汇总分析,提出对进口原油加强质量监管的技术要素及注意事项。
2023年职业卫生标准清单(2023年更新344个)
![2023年职业卫生标准清单(2023年更新344个)](https://img.taocdn.com/s3/m/2e8036e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4.png)
85
GBZ/T192.6—2018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6部分:超细颗粒和细颗粒总数量浓度
86
GBZ/T193—2007
石棉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
87
GBZ/T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88
GBZ/T195—2007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9部分: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24
GBZ/T240.10—2011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10部分: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125
GBZ/T240.11—2011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11部分:体内哺乳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126
72
GBZ/T189.4—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4部分:激光辐射
73
GBZ/T189.5—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部分:微波辐射
74
GBZ/T189.6—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
75
GBZ/T189.7—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
76
GBZ/T189.8—2007
32
GBZ/T160.3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化物
33
GBZ/T160.3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氟化物
34
GBZ/T160.3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氯化物
35
GBZ/T160.42—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d54ad7f01f69e3143329464.png)
7
8
9
10
11
12
13
14
• • • • •
便携式气体分析仪测定法注意: ⑴使用前,应对仪器进行校对; ⑵应使用经过认证的仪器; ⑶是否是标准方法; ⑷现场共存物的干扰。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采样方案应根据现场调查情况以及GBZ1、 GBZ2.1、GBZ2.2、GBZ/T160和 GBZ/T159规范的要求,确定各种职业病危 害因素的代表性的现场检测点、样品采集 地点、采样对象和数量,并根据职业病危 害因素的职业接触类型和检测方法制订现 场采样和检测实施方案。
• 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10大类115种。
4
5
有害物质的空气检测及有害物质的生物检测
空气检测 通过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毒物的 浓度,以评价职业卫生状况和劳 动者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对健康的 影响 生物检测 通过定期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及 其代谢物含量,以评价劳动者接触 毒物的程度及对对健康的影响。
职业卫生检测能力培训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2
3
• • • • • • • • • •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类,分为: 1、粉尘类; 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3、化学物质类;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90
91
92
93
94
95
96
谢谢大家
9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