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3)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6篇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2)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2)精选6篇(一)《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总结,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著作。
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先,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治理国家和平天下的基础。
只有一个人先修身养性,做到言行一致,守法道德,才能更好地管理家庭和治理国家;而一个家庭和睦、亲密无间,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个思想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是成就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基础。
其次,孔子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才能的有效途径。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有道德和智慧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一些技能和知识。
他提倡学习而不虚心学习,强调了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比如要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善于总结等等。
这使我深刻地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仅要追求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中庸之道和礼仪之讲究。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外的和谐,既要遵循天理,又要尊重人伦关系。
中庸之道是平衡的,是避免极端和偏激的思维和行为。
而礼仪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做事应该量力而行,不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要以大局为重;同时,更要学会与人相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最后,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我认识到孔子思想是深刻的,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孔子思想中的优秀品质,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教育、追求中庸之道和礼仪之讲究等,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使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孔子思想的智慧和其对人生的思考,这些都对我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于丹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读书心得体会于丹论语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实的、暖和的生活态度。
品尝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开心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下面是我带来的五篇于丹论语读书心得体会,盼望大家喜爱!于丹论语读书心得体会篇1《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欢乐生活。
主要叙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抱负之道和人生之道。
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知了我们很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如同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行攀,只可仰视而不行触及。
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好像把难以消化汲取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养分品。
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
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实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实、暖和的生活态度。
她把浅显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颜色”。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好处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
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
“胸怀无限大,许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
”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师徒结对徒弟总结应对人生的圆满,我们要在最短的时刻内接收下来,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假如你正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许多人来佛像前膜拜。
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篇一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本学期我校规定的必读书目之一,全文是用七大部分来解读《论语》的,分别是“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
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同时为她的这种崇高的境界而感动。
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
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书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
“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
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个敞亮的心怀。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饱满、充盈,让自己有一种大欢欣,让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自己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于丹教授同时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读后感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必须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
于丹教授认为君子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一个人的言行,也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一个君子的言行应该是怎样的呢下面为您带来于丹《论语》第四章君子之道的读后感心得,欢迎阅读!篇1孔子有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家喻户晓之言,既是其一生自我修养之总结,亦可视作古代读书人终生奋斗之目标。
为何以此为标杆在于它极好地概括了达到君子的几重境界。
晚明大儒顾宪成曾如此剖析孔子心目中“君子”之境界:“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夫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
”这段话堪称将如何养成君子的三重境界概括得甚是精辟到位:修境即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确立志向、积极进取的过程;悟境即随着人生经验日益丰富,阅历的不断积淀,真正了解自身短长,领悟世界本质,走向成熟的状态;证境则是对人生顺逆已了然于胸,对世事无常已泰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繁杂的规矩中可以求得自由的化境。
那何为“君子”孔子身处时代,“君子”具有两层含义:一指那些出身高贵、地位较高的统治者;二指那些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够遵循礼乐的人。
故《论语·学而》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可知君子有其专门关注之事、用力之处,“本”即事情的根本之处。
换言之,君子要做好本身工作,尽其职责,道便由此产生。
若要闻道,先须自修,这当从“修境”入手,此即古时读书人求学之始。
它分为三个层次:志于学、而立与不惑。
志于学,便是自此开始,立志于要把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这意味着人生目标的确定。
意义在于:首先,学术研究和道义探讨成为了人的终身事业,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其次,此乃知识独立、士人独立的标志;再次,士人不再是专家,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而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道义的君子儒。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3篇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3篇我们学习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我们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老文化的精神和魅力。
本文是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欢迎阅读。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一:《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
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
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
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
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读后感(精选16篇)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读后感(精选16篇)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篇1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
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
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又到底是怎样的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告诉我们:用孔夫子的说法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比如我们大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不可能意见都一致,君子会很平和的跟每一个人都能交流,但是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不会苟同别人。
小人没主见,别人一说什么好像都对,但是还经常跟人打起来,叫做同而不和。
君子好处事,但你很难取悦于他,但他对人了解是非常准确的,能够量才用人。
而小人难处事,你却很容易取悦于他,但他对人却常常是求全责备。
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描述的这个现象它远吗?这肯定不是远古的事,这一切现象其实今天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你要把这个标准想明白的话你会发现,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考察人品的标准。
孔夫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
少年时为何要“戒色”?中年时又为什么要“戒斗”?老年时“戒得”指得又是什么?于丹教授在这一讲--《君子之道》中将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三戒的内容和它对人生的重要影响.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画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为我们讲授《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范文(6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完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才发现自己对《论语》所理解的浅薄。
读完这本书再不会让人感到《论语》难懂,枯燥。
因为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一些为人处事做了经典的诠释。
本书于丹教授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来解析《论语》。
在处世之道一章中,于丹教授说:“少指责,少抱怨,少懊悔,就能成功。
”“世上没有卖懊悔药的,人一旦知道做错的时候,一切皆成定局,无法。
”“言寡尤,行寡悔。
”于丹教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在家里发脾气,摔摔打打,特别任性。
有一天,他爸爸就把这个孩子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
过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脾气,好不好?”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
后来,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
一天下来,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钉子!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脾气,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掉一颗。
”这孩子一想,发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可是为了让钉子减少,他也只能不断的克制自己。
一开始,男孩儿觉得真难啊!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的所有钉子拔光的时候,他突然觉察机子已经学会了克制。
他非常欣喜的找到爸爸说:“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
”爸爸跟孩子来到篱笆旁边,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里。
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们心上钉了一个洞。
于丹《论语》阅读心得
于丹《论语》阅读心得于丹《论语》阅读心得于丹《论语》阅读心得1最初接触论语是中学的《论语十则》,当时只是死记硬背,了解一下字面意思。
想象着古代学者摇头晃脑读书样子,很是有趣。
借着这次全校的机关培训,今天再读来与以前相比却是另一番思考。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万多字的作品,把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刚读起来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都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简短的语句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简短的语句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简短的语句谈论了教育教学、人生沧桑百态、君子、孝道等对后世影响巨大。
作为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孔子教育教学的观点。
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才能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来教导学生。
当代学生的性格独立,差异很大,我们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上,孔子提倡教学相长。
《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及其众弟子的对话,其中率直的子路常向孔子提出批评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
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他从未对孔子提出疑问,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他有帮助的人。
孔子还敢于承认比他小很多的弟子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的启发,表明孔子向自己的学生学习的勇气可嘉,精神可佩。
而现实生活中,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实之不易。
在学习方面,《论语》对我们启发也很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孔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大思想家。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篇一: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论语》学习心得——君子之道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仁”与“礼”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语记录编纂而成,在这部蕴含着人生智慧的典籍中,我感悟最深的,便是君子之道。
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标准。
将孔子对君子的言语总结一下,就会发现学习君子有几个标准。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
”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做到。
在当下,人们活得常常偏离本心,这样看来,要使自己所做的的每一件事都经得起推敲琢磨,着实不易。
孔子还曾说过一句话:“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何谓不忧?一个人心怀仁义,活得仁厚,宽和,看淡种种得失,这样才是“不忧”。
何谓不惑?在我看来,这句话在现在极难做到。
现在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正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才会有那么多的诱惑在左右着你。
如何选择?如何取舍?我想只有明白自己真正要追求的,增强内心的选择能力,才能做到“不惑”。
何谓不惧?这是要求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勇往直前,不怕挑战。
当你怀有这种力量的时候,你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人只有做到仁、智、勇,才能减少忧、惑、惧,也只有做到了这些,他才是一个真君子。
当然,要做成君子还远远不止内省不疚与不忧,不惧,不惑,这只是几个方面。
任重而道远,愿我能向此看齐。
于丹老师说得好;“道不远人,《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精选5篇
于丹论语心得精选5篇于丹论语心得1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
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
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
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
《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
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
《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
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
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
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
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
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
”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
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
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
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
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
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观后感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通过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个篇章,以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以此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读这本书,进一步增加了我对《论语》的了解,同时也很好地启发了心灵,帮助我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下面我就讲两点体会。
一、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书中讲到对子贡问政一段的解读,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安定平稳需要什么?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
子贡又问:一定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其实,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无限之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
在中国,曾经因为有共产党人信仰,才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在美国,因为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以其独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国;在日本,撇开爱国主义情怀,武士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
然而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
官员贪污腐败、政府执法不严、商人金钱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都是信仰的缺失。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必须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
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内心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
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就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只有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纯洁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保持一致格调,形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看完于丹教授讲授论语的视频资料,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
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
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论语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对论语进行了讲述,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于丹教授诠释的《论语》中的“为人处事”:(一)为人之道。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
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呢?于丹教授诠释的《论语》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二)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
于丹教授诠释的《论语》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
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
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优秀4篇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优秀4篇读论语心得于丹篇一小时候,我们大家都学过《论语》十则。
虽然叫十则,但是《论语》可不光十则。
他总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伟大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
这一篇主要是阐述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强调严于利己,仁爱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两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孔子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而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
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千万不能空谈浮言,心中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而《论语》的第二篇主要是讲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这一篇里,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孔子还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篇里面提到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论语让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学习到新的知识,这些新知识能扩大我的知识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并且用心体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
那么,我就能不断进步了。
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书笔记《于丹论语心得》读书笔记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
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
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
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
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
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学习于丹《论语》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和体会。
以下是我在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
1. 学习贵在坚持:《论语》中的孔子经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们勤奋学习。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让我明白到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且
只有付出持久的努力才能取得进步。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
天下。
这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到自律和自省,才能够更好地履行家庭
和社会角色。
3. 学会尊重他人: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教导人们要尊重
他人,以礼待人。
这启示我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以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
4. 修炼仁爱之心:《论语》中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
能够做到行善和利他。
这让我明白到,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关
心他人,理解他们的需求并给予帮助。
5. 追求知识与智慧:《论语》中的孔子对知识的追求和智慧的重要性有着极高的评价。
他鼓励学生们广泛涉猎不同的学问,以提升自己的智慧。
这让我明白到,不断学习和
思考是提升自己的关键,也是实现个人成长的途径。
总之,《论语》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品德和智慧的人,它的教诲对我的生活有着积
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论语》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从而帮助我更好
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惑。
于丹《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3)
第 1 1 页页 共 7 7 页页 于丹《论语》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3)于丹《论语》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君子之道(33)于丹论语心得“比”这个字形,象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
比如说开一个Party Party,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所有人都觉得很舒服;但是小人,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所有人都觉得很舒服;但是小人呢,他会和他最要好的人躲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好像他们两个人好得不得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还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境界不同。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
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
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除尘滤布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因为君子和小人有这许多不同,因而同君子相处和同小人相处,情形会很不一样。
孔夫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论语》的叙事方式特别容易懂,就是因为它老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较。
说,同“悦”,高兴。
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
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高兴。
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
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
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点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相处。
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比如说你给他施一点小恩小惠,帮他一个小忙,甚至你请他喝一顿酒,压滤机滤布厂家这个人就会很高兴了。
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还是会很高兴。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何谓君子有人说,气质高雅的就是君子。
这没错。
但是,风度翩翩就一定是君子仪态端庄就一定是君子甚至,故作矜持也能算作君子咯我觉得,君子不仅是体现于外在,而是一种自然的心境。
而成为一位君子最重要的一点,我想在这里谈谈宽容。
记得有一个小故事——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
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
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
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像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
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
这是一种多么宽容的无声的教育,却可使他受益终生。
有时候我们就该以一种宽容的,温和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我想这是一种君子的态度。
当别人伤害到你的时候,也许你会悲哀,会愤怒。
但过后转念一想,这对你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对方只是无心之失,何必又整日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呢这只会让我们承担更多的痛苦而不堪重负,最终无力地倒下。
如何使自己做到宽容——有个失恋的女孩在公园里伤心地哭泣。
一位老者知道原因后不但没有安慰她,还取笑她。
女孩很生气。
老者说:“你不过损失了一个不爱你的人,而他损失的是一个爱他的人。
他的损失比你大,你伤心做什么,应该伤心的人是他呀。
”永远以一种乐观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相信总有一天能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让自己的心境变得平静,祥和。
这样你就能够包容和理解那些冒犯过自己的人了。
当你能够真正拥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广阔胸襟的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正直敦厚的真君子。
而那些被你宽恕的人,也会从心底里敬佩和感激你的。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完整版)
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话外音: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交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交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情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容一切的人。
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
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赏的。
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
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匮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3)于丹《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3)于丹论语心得“比”这个字形,象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
比如说开一个Party,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所有人都觉得很舒服;但是小人呢,他会和他最要好的人躲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好像他们两个人好得不得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还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境界不同。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
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
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除尘滤布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因为君子和小人有这许多不同,因而同君子相处和同小人相处,情形会很不一样。
孔夫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论语》的叙事方式特别容易懂,就是因为它老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较。
说,同“悦”,高兴。
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
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高兴。
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
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
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点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相处。
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比如说你给他施一点小恩小惠,帮他一个小忙,甚至你请他喝一顿酒,压滤机滤布厂家这个人就会很高兴了。
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还是会很高兴。
但这样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
你千万不要以为取得了他一时的欢心,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地一路给你开绿灯,虽然你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时候,他不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工作。
而是求全责备,觉得你这儿也不够格,那儿也不达标,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费。
他会想法刁难你,让你觉得很尴尬。
所以这样的人你很难与他相处。
这就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
一个君子的言行,应该是怎样的呢?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
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无比坚定、刚毅。
《圣经》说世上最追不回来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
说出去的话有时候就像覆水难收,所以一个真君子,总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后再去说。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
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君子崇尚实干,那么,一个真君子应当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孔子看来,君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理想主义。
君子从来不是固定在某个职业中,他说:“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容器存在的。
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规矩地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
所以,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
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
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人很奇怪,我们是思维决定行动,也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每天做的事情大体相同,但对这些事情的解释各有不同。
我曾经看过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家写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讲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而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
他去问第一个人说,你在干什么呢?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告诉他,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吗?他又把这个问题去问第二个人。
这个人的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里的砖码齐,看了看说,我在砌堵墙啊。
后来他又去问第三个人。
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抬头擦了一把汗,很骄傲地跟这个人说,你是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大家看一看,这三个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却是三个层次:第一种人的态度我称为悲观主义的态度。
他可以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他关注的是当下的辛苦,当然这也是确实存在的。
第二种人的态度我称为职业主义的态度。
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墙,这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他知道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要对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个职务和职称,所以他的态度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器”的境界,作为一个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
但是他没有更高的追求。
而第三种人的态度我称为理想主义的态度。
也就是说,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他都知道这是在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
他知道,他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他的付出一定会得到最终的成全。
此时,他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器皿,而是关系到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梦想,关系到我们最终能不能建筑起一座教堂。
而同时,因为有了这个教堂梦想的笼罩,也成就了这样一个超出平凡的个体。
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从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于丹《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3)》附送:于其镇科协工作汇报于其镇科协工作汇报年初以来,镇科协在市科协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依靠全镇科协工作者和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科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前阶段工作回顾1、加强领导,进一步拓展了科协影响力。
一是领导重视。
镇党委、政府把科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书记办公会议多次研究部署科协工作和创建工作,专门以掌委[201X]22号文件下发创建宁波市科普示范镇,明确镇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经发办二位副镇长为副组长;同时,人均1元的科普经费列入了年初的镇人代会的财政预算报告上。
在镇委对行政村的考核文件上又把科协工作摆上考核范畴,具体是社会事业发展中占5分。
二是部门协作。
镇明确了经发办、农办、妇联、团委、文化站、教办等部门负责人为重点成员单位,在各项工作中各负其职,密切配合,既分工又合作。
三是村企配合。
各村都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的科普小组和科普工作队伍,组建了5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5个科普示范基地。
在16家重点或技术型企业中,物色了16个科协联络员,经常开展科普宣传和活动。
通过努力,使得广大干部群众逐步提高了对科协工作的认识,科协的影响力不断拓展。
2、因地制宜,进一步增强了科技渗透力。
不断发挥科协的独特作用,为镇经济建设服务。
在工业方面,鼓励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压滤机滤布注重行业、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技术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全镇新培育市级以上科技项目5项。
目前止已批建技改项目15项,其中纯设备投资5项,占三分之一,已投入技改资金15525万元,设备投入的比例加大,达7725万元,占总量比重近50%。
宁波奇乐公司加大投入,依托科研中心,已经成功开发出许多新产品,使之行业最先进的地位更加巩固,公司已于去年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在农业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有所加大,新增果蔬面积500亩,新引进农业优质品种4只。
启动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并成功举办了宁波市农业科技信息发布会暨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目前正和农办商量申报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随着科技和科普知识的不断应用,科技的渗透力在经济领域不断增强。
3、本文来自.gongwen123.注重建设,进一步深化了科普吸引力。
一是健全科普网络。
科普工作要向企业延伸,在企业中建立相应组织,重新调整充实科普志愿者队伍,初步形成纵横交错的科普志愿者网络,今年力争建成1家以上的企业科协。
二是抓好阵地建设。
突出做好镇科普画廊、村科普示范窗等科普资料的展出,刊出的的科普知识4次;充分发挥农函大、党校、村民学校、职成校等作用,广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和“四个一千”培训,已培训300多人;为培养青少年的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于其中学开展了“电脑机器人”、“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航模”兴趣小组,取得了一定成效和不俗的成绩,.freekan.学校也被评为宁波市科普教育先进学校。
三是设计科普载体。
为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镇科协与文化站联合在有关村和企业建立了17个新型型科普文化点,镇里适当添置了科普报纸和图书,方便村民学习科普知识。
3月份镇科协配合农业部门进行大型的“信息、技术、农资、法律法规”四下乡活动,不断在镇民普及科学知识。
通过宣传和培训,科普知识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农民学科学,知科普的热情不断高涨,科普的吸引力不断深化。
二、下步工作思路.gongwen123.免费提供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必将对科协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要不断深化科普示范镇创建工作。
对照宁波市创建科普示范镇考核办法的六大项目标22项分目标,明确创建任务,确定创建重点,滤布并逐项分解落实到人,抓好科普设施建设,收集近三年来科普工作资料,保证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如期实现创建目标。
二要不断深化科协工作范畴。
把科普工作与群众性文明创建结合起来,加强和农业、教育、工业、计生等部门的联系,树立大科普的概念,更大地增加科普工作的覆盖面,拓宽领域,深化内涵。
要整合本地人才资源、设施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科普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要不断深化科普工作载体。
要设计各种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科普主题活动,科普系列活动,科普竞答活动,努力使科普进学校,进家庭。
要以于其中学为重点,在中小学中大力倡导举办各类科普兴趣小组,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学习、掌握、探索和运用科学技术的兴趣,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技术与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树立正确的技术观;要积极开展科技示范户和农职称评定活动,加强“绿色证书”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农民群众科技意识,提高劳动技能和经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