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是人体内一组具有引起血液凝固、具有止血功能的生物活性蛋白,主要的凝血因子有十三种,常用罗马数字表示为:I、II….XIII(即凝血因子一、二…至十三)。如果血液中缺乏某一种凝血因子,血液就不容易凝固,从而引起出血性疾病。

疾病分类

血友病依其缺乏凝血因子种类之不同,可分为:(1). 甲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八(即Ⅷ)缺乏引起,亦称作血友病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血友病,约占血友病人数的80%-85%,在某些高发地区甚至更高。(2). 乙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九(即IX)缺乏引起,亦称作血友病B,临床较甲型血友病少见,约占血友病人数的15%左右。(3). 丙型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十一(即Ⅺ缺乏,国外又称作Rosenthal综合征)。Ⅺ缺乏症在我国极为少见。(4).获得性血友病(即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常由于自身因素导致某些凝血因子水平下降,或活性降低,如获得性凝血因子八(Ⅷ)缺乏症,常由于自身产生Ⅷ因子抗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获得性血友病(甲型血友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血友病A、B均属于性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而丙型血友病(遗传性Ⅺ缺乏症)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在我国多数为甲型血友病为主,致病基因位于女性X 染色体上,也就是女性携带基因,导致下一代男性发病,而下一代女性均为正常人。所以,血友病患者常有家族史,常见的遗传模式是:女性从上一代获得发病基因(携带者,不发病),然后遗传给下一代男性,也称“隔代遗传”。

临床表现

典型血友病患者常自幼年发病、自发或轻度外伤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不能自发停止;从而在外伤、手术时常出血不止,严重者在较剧烈活动后也可自发性出血,特别是出血关节、肌肉等出血,导致严重的关节肿胀及肌肉缺血坏死,长期发作可以影响骨关节的生长发育,导致关节畸形及肌肉萎缩,以致四肢(主要为下肢)活动困难,严重者不能行走。血友病的出血特点为:(1)出血不止:多为轻度外伤、小手术后;(2)与生俱来,伴随终身;(3)常表现为软组织或深部肌肉内血肿;(4)负重关节膝、踝关节等反复出血甚为突出,最终可致关节畸形,可伴骨质疏松、关节骨化及相应肌肉萎缩(血友病关节)。(5)出血的轻重与血发病类型及相关因子缺乏程度有关。以甲型血友病为例,根据血浆Ⅷ的活性(即Ⅷ凝血活性,正常人为100%),可将甲型血友病分为4型,见下表:甲型血友病严重程度分型

分型Ⅷ活性(%) 临床出血特点

重型<1 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关节畸形,假肿瘤;可有咯血,呕血,颅内出血

中型1-5 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关节畸形,较轻

轻型5-25 关节、肌肉出血很少,无关节畸形

亚临床型25-45 仅在严重创伤或手术后出血

此外,可以出现血肿压迫症状及体征, 常见的有:(1)血肿压迫周围神经可致局部疼痛、麻木及肌肉萎缩;(2)压迫血管、输尿管引起症状;(3)压迫胸腹腔等脏器,影响内脏功能。

诊断

血友病(常为男性发病),除根据上述遗传病史及出血症状外,还需要进一步如下检查:(1)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正常,严重出血者血红蛋白减少。(2)凝血功能检测:凝血酶(PT)时间正常,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重型明显延长,轻型稍延长,亚临床型正常。(3)其他检测:临床确诊常需要检测Ⅷ凝血活性。对任何程度的血友病患者,完全确诊可以进一步通过基因检查等手段,如常用PCR及基因芯片技术等。此外,尚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症;如灭鼠药物中毒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出血,抗凝药物如华法令等引起的出血。

疾病治疗

一般止血治疗

如使用抗纤溶药物及一般促进血小板聚集的止血药物等。对于严重的出血导致的关节及肌肉血肿,可以用绷带加压包扎或者沙袋等局部压迫和冷敷止血。。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

为主要疗法,即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主要方法有:①:新鲜冰冻血浆(含有人体血液中所有的凝血因子),根据病情每日/每次200-400毫升不等。②:血浆冷沉淀物(主要含Ⅷ及纤维蛋白原等,其中Ⅷ浓度较血浆高5~10倍),根据病情,每次每日输注10-20 IU(国际单位)不等。③:凝血酶原复合物(含X、Ⅸ、Ⅶ、Ⅱ),为一般的替代治疗。

④:血液提取的Ⅷ浓缩制剂,或基因重组活化的Ⅷ制剂(不同厂家,规格不同)。凝血因子的使用方法:根据Ⅷ的凝血活性,可以根据如下公式:首次输入活化Ⅷ(或Ⅸ)剂量(IU)=体重×所需提高的活性水平(%)÷2。最低止血要求Ⅷ水平达20%以上,出血严重或欲行中型以上手术者,应使Ⅷ或Ⅸ活性水平达40%以上。⑤:重组的人活化因子Ⅶ(rFⅦa,活化的七因子):可用于预防或治疗Ⅷ或Ⅸ缺乏的严重血友病患者的出血,常用剂量是90g/kg,每2~3小时静脉注射,直至出血停止。

药物治疗

疗效低于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如使用: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DDAVP)、达那唑(danazol)以及糖皮质激素改善血管通透性等。

家庭治疗

血友病患者的家庭治疗在国外已广泛应用。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属应接受关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知识的教育,家庭治疗最初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除传授注射技术外,还包括血液病学、矫形外科、精神、心理学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的预防知识等。

外科治疗

有关节出血者应在替代治疗的同时,进行固定及理疗等处理。对反复关节出血而致关节强直及畸形的患者,可在补充足量凝血因子的前提下,行关节成型或人工关节置换术。

其他治疗

如通过不同的基因疗法,使患者体内表达足量的凝血因子等,目前这些方法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还没有完全用于临床。[1]

预防出血

预防出血比替代治疗更重要,包括:(1)加强宣教,避免剧烈活动,鼓励适当体力活动;(2)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3)避免肌肉注射;(4)如需手术应在术前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5)有条件者应定期预防性补充相应凝血因子等。(6) 血友病是许多有创操作的禁忌症,如拔牙、骨穿、外科手术等。在未给予凝血因子输注干预前,避免盲目进行操作。

疾病预防

俗话讲得好,防患于未然。既然血友病是女性携带导致下一代男性发病,那么就可以进行妊娠后的产前诊断,进行优生优育。对血友病患者家人特别是女性患者,应做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史但无基因携带的女性,妊娠后可以放心的按正常程序分娩。而对于女性携带者,最好在妊娠后(一般12-14周内)做性别鉴定,若胎儿为女性,就可以按心做正常的足月分娩,如果胎儿为男性,则需要进行羊水穿刺等提取DNA 检测血友病的严重程度,或者通过脐带血(大约在妊娠16-18周后)取样以测定凝血因子的缺乏程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治疗性流产手术,特别是胎儿凝血因子严重缺乏的孕妇,应尽早终止妊娠。此外,随着目前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可对基因携带者的女性进行体外受精,通过对受精卵的体外遗传学检测,确定有无基因携带,从而在众多的胚胎中,挑选出最健康的无基因携带的女性胚胎植入到妈妈的子宫内,以确保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因此,优生优育不但给一个有血友病家族史的家庭带来婚姻后的幸福,同时也为下一代孕育了健康的种子。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血友病A诊疗常规 血友病A (Hemophilia A),也称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是一种由于FⅧ基因突变所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率占活产男婴的1/5,000-10,000,没有地理、种族及人种的差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FⅧ的基因与蛋白质结构 FⅧ是一个分子量为320KD的糖蛋白,由一条重链,一个连接区及一条轻链所组成。FⅧ主要在肝脏合成,体内生物半衰期为8-12小时,在循环中与von Willebrand 因子(vWF)以非共价键方式结合成复合物形式存在,血浆浓度为0.1-0.2ug/ml。FⅧ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末端(Xq28)。FⅧ的功能是作为FⅨ的附因子而参与FⅨ对FX的激活。FⅧ促凝活性(FⅧ:C)减少或缺乏是血友病A发病基础。 二、遗传特点 血友病A是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几乎特有的在男性中发病,而女性表现为携带者。然而,一些女性也可能表现出很明显的血友病症状。可能因为男血友病患者与女性血友病携带者结婚后,其女儿中有一半为血友病纯合子;另外,正常X染色体的部分或全部的丢失(如Turner综合征)或正常X 染色体的偏移失活都可能导致明显的疾病症状。 【诊断】 男性患者(女性纯合子极少见),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X性联隐性遗传规律。 (一)症状: 出血症状是本病主要表现,患者有终身自发、轻微损伤或手术后出血倾向。重型生后即发病,多在2岁内开始爬行时发病,少数延至5-6岁。可表现皮肤黏膜出血、关节腔出血、肌肉及软组织血肿、内脏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创伤或手术后出血。关节腔出血为本病特殊表现,常发生在创伤、行走过久、运动之后,多见于膝、踝及肘关节。 (二)体征 各器官、脏器出血的相应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 筛选实验:APTT延长,延长的APTT可以被等量正常新鲜血浆纠正;BT、PT、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2. 确诊实验:测定FⅧ:C水平,正常FⅧ:C为50-150%。根据FⅧ:C减低程

出凝血23.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测定(精)

出凝血23.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测定(ELISA 法)(第四版) 出凝血23.2原理: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凝血因子VIII相关抗原(VWF:Ag)水平。包被抗人VWF:Ag抗体与待测血浆中VWF:Ag 结合,加入酶标抗体后形成复合物,后者与底物作用呈现颜色反应。490nm处测得的A值与待测血浆VWF:Ag含量成正相关。 出凝血23.3标本处理: 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0.5~1.0ml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20℃可保存3个月。冷冻过的标本可再次冷冻,不影响本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出凝血23.4试剂:购于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内含可拆式包被反应条:8孔×12;酶标抗体1瓶;标准血浆6支;底物OPD片剂6

片; 10×稀释液1瓶;20×洗涤液1瓶;底物缓冲液1瓶;终止液:1瓶 出凝血23.5 仪器: BIOTEK EL312e型全自动酶标分析仪 LRH-150型生化培养箱 出凝血23.6 方法: 1)试剂重建:浓稀释液用前置于37℃水浴1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作10倍稀释;浓洗涤液用前置于37℃水浴1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作20倍稀释;每支标准血浆用2ml稀释液准确复溶(稀释了20倍,设定此时VWF:Ag含量为200%),取200ul 用稀释液做5次倍比稀释,得到200%、100%、50%、25%、 12.5%、6.25%六个标准点;将待测血浆用稀释液作40倍稀释 (25ul待测血浆+975ul稀释液)。 2)加样:每孔加不同浓度标准血浆或待测稀释血浆100ul,空白对照孔加稀释液100ul,37℃孵育75分钟。 3)洗涤:弃取反应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3秒钟,甩干,反复3次后拍干。 4)加酶标抗体:每孔加酶标抗体100ul,37℃孵育45分钟。 5)洗涤:弃取反应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3秒钟,甩干,反复3次后拍干。 6)显色:临用前每片OPD用5ml底物缓冲液溶解。每孔加底物液100ul,37℃孵育10分钟。

人(huma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ELISA试剂盒说明书

本试剂盒只能用于科学研究,不得用于医学诊断 人(Huma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ELISA检测试剂盒 使用说明书 检测原理 试剂盒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往预先包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体的包被微孔中,依次加入标本、标准品、HRP标记的检测抗体,经过温育并彻底洗涤。用底物TMB 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计算样品浓度。 样品收集、处理及保存方法 1.血清:使用不含热原和内毒素的试管,操作过程中避免任何细胞刺激,收集血液后,3000转离心10分钟将血清和红细胞迅速小心地分离。 2.血浆:EDTA、柠檬酸盐或肝素抗凝。3000转离心30分钟取上清。 3.细胞上清液:3000转离心10分钟去除颗粒和聚合物。 4.组织匀浆:将组织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捣碎。3000转离心10分钟取上清。 5.保存:如果样本收集后不及时检测,请按一次用量分装,冻存于-20℃,避免反复冻融,在室温下解冻并确保样品均匀地充分解冻。自备物品 1.酶标仪(450nm) 2.高精度加样器及枪头:0.5-10uL、2-20uL、20-200uL、200-1000uL 3.37℃恒温箱 操作注意事项 1.试剂盒保存在2-8℃,使用前室温平衡20分钟。从冰箱取出的浓缩洗涤液会有结晶,这属于正常现象,水浴加热使结晶完全溶解后再使用。 2.实验中不用的板条应立即放回自封袋中,密封(低温干燥)保存。 3.浓度为0的S0号标准品即可视为阴性对照或者空白;按照说明书操作时样本已经稀释5倍,最终结果乘以5才是样本实际浓度。 4.严格按照说明书中标明的时间、加液量及顺序进行温育操作。 5.所有液体组分使用前充分摇匀。 上海笃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血管性假血友病(VWD)

血管性假血友病(VWD) 什么是什么是血管血管血管性假血友病性假血友病性假血友病(VWD)(VWD)(VWD)?? 血管性假血友病(VWD)是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最常见类型。该病患者的血液中帮助控制出血的一种名叫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的蛋白质出了问题。 当一个血管受伤出血,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帮助血液中名叫血小板的细胞结合起来形成血块来止血。血管性假血友病(VWD)患者没有足够的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或者它不能正常起作用。因此凝血和止血时间变长。 血管性假血友病通常没有其它出血性疾病严重。许多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可能不知道自己有这种病,因为他们的出血症状很轻。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此病对他们的生命影响很小或没有损害,除非严重受伤或需要手术。然而,所有形式的血管性假血友病都可能有出血问题。 据估计全世界大约千分之一的人口有血管性假血友病,但是因为许多人的症状非常轻,所以只有少数人知道他们有这种病,而大多数患者没有诊断。 血管性假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的类型的类型的类型 血管性假血友病有三种主要类型。在每种类型中,此病可能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每种类型中出血症状可能差别相当大,部分依赖于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的活性。 知道一名患者的血管性假血友病是什么类型很重要,因为各种类型的治疗是不同的。 第一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最常见。第一种类型患者的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水平比正常人低。症状通常非常轻。然而,第一种类型的某些患者有可能严重出血。 第二种类型 第二种类型包含了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结构上的一个缺陷。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蛋白质不正常起作用,导致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活性低于正常值。第二种类型有不同种类的缺陷。症状通常为中度。 第三种类型 第三种类型通常最严重。第三种类型患者的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非常少或没有。症状要严重得多。第三种类型患者可能会肌肉和关节出血,有时没有损伤。 更多资料,请访问 https://www.360docs.net/doc/8717853176.html, ,中文资料请访问https://www.360docs.net/doc/8717853176.html,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是人体内一组具有引起血液凝固、具有止血功能的生物活性蛋白,主要的凝血因子有十三种,常用罗马数字表示为:I、II….XIII(即凝血因子一、二…至十三)。如果血液中缺乏某一种凝血因子,血液就不容易凝固,从而引起出血性疾病。 疾病分类 血友病依其缺乏凝血因子种类之不同,可分为:(1). 甲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八(即Ⅷ)缺乏引起,亦称作血友病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血友病,约占血友病人数的80%-85%,在某些高发地区甚至更高。(2). 乙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九(即IX)缺乏引起,亦称作血友病B,临床较甲型血友病少见,约占血友病人数的15%左右。(3). 丙型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十一(即Ⅺ缺乏,国外又称作Rosenthal综合征)。Ⅺ缺乏症在我国极为少见。(4).获得性血友病(即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常由于自身因素导致某些凝血因子水平下降,或活性降低,如获得性凝血因子八(Ⅷ)缺乏症,常由于自身产生Ⅷ因子抗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获得性血友病(甲型血友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血友病A、B均属于性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而丙型血友病(遗传性Ⅺ缺乏症)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在我国多数为甲型血友病为主,致病基因位于女性X 染色体上,也就是女性携带基因,导致下一代男性发病,而下一代女性均为正常人。所以,血友病患者常有家族史,常见的遗传模式是:女性从上一代获得发病基因(携带者,不发病),然后遗传给下一代男性,也称“隔代遗传”。 临床表现 典型血友病患者常自幼年发病、自发或轻度外伤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不能自发停止;从而在外伤、手术时常出血不止,严重者在较剧烈活动后也可自发性出血,特别是出血关节、肌肉等出血,导致严重的关节肿胀及肌肉缺血坏死,长期发作可以影响骨关节的生长发育,导致关节畸形及肌肉萎缩,以致四肢(主要为下肢)活动困难,严重者不能行走。血友病的出血特点为:(1)出血不止:多为轻度外伤、小手术后;(2)与生俱来,伴随终身;(3)常表现为软组织或深部肌肉内血肿;(4)负重关节膝、踝关节等反复出血甚为突出,最终可致关节畸形,可伴骨质疏松、关节骨化及相应肌肉萎缩(血友病关节)。(5)出血的轻重与血发病类型及相关因子缺乏程度有关。以甲型血友病为例,根据血浆Ⅷ的活性(即Ⅷ凝血活性,正常人为100%),可将甲型血友病分为4型,见下表:甲型血友病严重程度分型 分型Ⅷ活性(%) 临床出血特点 重型<1 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关节畸形,假肿瘤;可有咯血,呕血,颅内出血

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瑞斯托霉素辅因子 (VWF)

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产品编号:E0833h

自备物品 1、酶标仪(建议仪器使用前提前预热) 2、微量加液器及吸头,EP管 3、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滤纸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1、血清:全血标本请于室温放置2小时或4g离心20分钟,取上清即可 检测,或将上清置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血浆:可用EDTA或肝素作为抗凝剂,标本采集后30分钟内于 1000 或-80 g离心20分钟,取上清即可检测,或将上清置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4、样本处理:血清或血浆标本推荐稀释10倍,如:稀释10倍,取100uL血清或血浆加入 900uL样品稀释液。标本使用0.1 M 的PBS稀释(PH=7.0-7.2)。 注:以上标本均应密封保存,4不应超过1个月,-80 溶解;试剂或样品配制时,均需充分混匀,混匀时尽量避免起泡。实验前应预测样品含量,如样品浓度过高时,应对样品进行稀释,以使稀释后的样品符合试剂盒的检测范围,计算时再乘以相应的稀释倍数。1、加样:分别设空白孔、标准孔、待测样品孔。空白孔加样品稀释液 100 ,注意不要有气泡,加样时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酶标板加上盖或覆膜,37 (临用前配制),酶标板加上覆膜,37 /每孔,甩干(也可轻拍将孔内液体拍干)。 4、每孔加检测溶液B工作液(临用前配制)100温育1小时。 5、弃去孔内液体,甩干,洗板5次,方法同步骤3。 6、每孔加底物溶液90避光显色(反应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当 标准孔的前3-4孔有明显的梯度蓝色,后3-4孔梯度不明显时,即可终止)。 7、每孔加终止溶液50 '(。 注: 1、试剂准备:所有试剂在使用前应平衡至室温,使用后请立即按照说明书要求保存试剂。 实验操作中请使用一次性的吸头,避免交叉污染。 2、加样:加样或加试剂时,第一个孔与最后一个孔加样之间的时间间隔如果太大,将会导致不 同的“预温育”时间,从而明显地影响到测量值的准确性及重复性。一次加样时间(包括标准品及所有样品)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推荐设置复孔进行实验。

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血友病

“疑难病”之称谓,医学界或普通民众都常习用,但疑难病的概念和范畴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统一公认的认识,一般是指在诊疗中,病因复杂未明、诊断难以统一、医治难度较大、容易被误诊、给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危害的一类疾病。为了加强读者对“疑难病”的认识,本刊开辟“每月一解”栏目,旨在对疑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是人体内一组具有引起血液凝固、具有止血功能的生物活性蛋白。如果血液中缺乏某一种凝血因子,血液就不容易凝固,从而引起出血性疾病。 疾病分类 血友病依其缺乏凝血因子种类之不同,可分为: 甲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八(即ⅷ)缺乏引起,亦称作血友病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血友病,约占血友病人数的80%~85%,在某些高发地区甚至更高。 乙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九(即ix)缺乏引起,亦称作血友病b,临床较甲型血友病少见,约占血友病人数的15%左右。 丙型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十一(即?缺乏)。?缺乏症在我国极为少见。 获得性血友病(即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常由于自身因素导致某些凝血因子水平下降,或活性降低,如获得性凝血因子八(ⅷ)缺乏症,常由于自身产生ⅷ因子抗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获得性血友病(甲型血友病)。 临床表现 典型血友病患者常自幼年发病,自发或轻度外伤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不能自发停止;严重者在较剧烈活动后也可自发性出血,特别是关节、肌肉等出血,导致严重的关节肿胀及肌肉缺血坏死,长期发作可以影响骨关节的生长发育,导致关节畸形及肌肉萎缩,以致四肢(主要为下肢)活动困难,严重者不能行走。血友病的出血特点为: 出血不止,多为轻度外伤、小手术后;与生俱来,伴随终身,常表现为软组织或深部肌肉内血肿;负重关节和膝、踝关节等反复出血甚为突出,最终可致关节畸形,可伴骨质疏松、关节骨化及相应的肌肉萎缩(血友病关节);出血的轻重与血友病类型及相关因子缺乏程度有关。 可以出现血肿压迫症状及体征的还有:血肿压迫周围神经可致局部疼痛、麻木及肌肉萎缩;压迫血管、输尿管引起症状;压迫胸腹腔等脏器,影响内脏功能。 诊断 血友病(常为男性发病),除根据上述遗传病史及出血症状外,还需要进一步作如下检查: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测;临床确诊常需要检测ⅷ凝血活性。 此外,尚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症:如灭鼠药物中毒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出血,抗凝药物如华法令等引起的出血。 疾病治疗 一般止血治疗。如使用抗纤溶药物及一般促进血小板聚集的止血药物等。对于严重出血导致的关节及肌肉血肿,可以用绷带加压包扎或者沙袋等局部压迫和冷敷止血。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此为主要疗法,即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主要方法有:新鲜冰冻血浆;血浆冷沉淀物(主要含ⅷ及纤维蛋白原等,其中ⅷ浓度较血浆高5~10倍);凝血酶原复合物(含x、ⅸ、ⅶ、ⅱ),为一般的替代治疗;血液提取的ⅷ浓缩制剂,或基因重组活化的ⅷ制剂;重组的人活化因子ⅶ:可用于预防或治疗ⅷ或ⅸ缺乏的严重血友病患者的出血。 药物治疗。疗效低于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如使用去氨加压素、达那唑以及糖皮质激素改善血管通透性等。 家庭治疗。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属应接受有关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知识的教育,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诊疗常规 在凝血性疾病中,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发生率远大于先天性或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凝血因子消耗过多和血液中存在异常抗凝物质是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的主要病因。但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比较,则更多的存在有复合凝血因子缺乏、多种类病因共存和临床表现复杂等特点。 本节主要介绍较常见的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缺乏症、肝脏疾病所致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 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缺乏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维生素K是参与肝细胞微粒体羧化酶的辅酶,传递羧基使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因子Ⅶ、Ⅸ、Ⅹ)和蛋白(蛋白C和蛋白S)前体分子氨基端的谷氨酸残基羧基化,形成г-羧基谷氨酸。г-羧基谷氨酸是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所特有的分子结构。在维生素K缺乏情况下,肝内合成的依赖维生素K蛋白即可成为脱羧基化的凝血因子和蛋白C或S,是一些缺乏凝血生物活性和抗凝作用的异常蛋白。人体维生素K主要来源于食物,部分由肠道内细菌合成。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凝血障碍常见病因如下: 1.合成障碍: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可以引起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合成障 碍。 2.吸收不良:常见肠道疾病,如肠瘘、广泛小肠切除、慢性腹泻;其次为 胆道阻塞或胰腺疾病致胰液分泌不足;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等,均可引 起维生素K吸收不良。 3.口服抗凝剂:如临床常用的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误服含抗凝成分的毒鼠 药等。 4.新生儿出血症:由于脂溶性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新生儿肠道缺乏可以 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菌群;新生儿肝脏合成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的功能不完善;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低;母亲在围生期服用过口服抗凝剂、巴比妥类或抗癫痫类药物均可导致新生儿出血症发生。 【诊断】 (一)症状、体征: 临床出血轻重不等,常见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血尿、黑便、手术或创伤后伤口渗血。严重者有腹膜后出血。新生儿以脐带残端出血、胃肠道出血及血尿多见,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二)实验室检查 1. 筛选实验:PT、APTT延长。血栓形成试验(TTO)延长,TTO对于诊断早

凝血因子V缺乏症

凝血因子V缺乏症 凝血因子V缺乏症是一种由凝血因子V异常导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体内生成的凝血因子V比正常水平低或者由于凝血因子V 工作异常,导致凝血反应过早受阻,无法形成血凝块。凝血因子V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这意味着父母双方必须均携带缺陷基因并将其传给他们的孩子。同时也意味着男女均可患该疾病。凝血因子V缺乏症非常罕见,但像所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一样,它在近亲结婚较常见的地区中较为常见。 症状 凝血因子V缺乏症的症状通常较轻微。有些人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但是,严重凝血因子V缺乏症儿童患者可在年龄很小时便发生出血。有些病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出血。 常见症状 鼻出血(鼻衄) 易瘀伤 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月经过多) 口腔出血,尤其是在牙科手术或拔牙后 已报道的其它症状 肠道出血(胃肠道出血)

肌肉出血 外伤,手术或分娩期间或之后发生异常出血 罕见症状 关节内出血(关节腔积血)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出血 诊断 凝血因子V缺乏症通过各种血液测试诊断,这些测试应由血友病/出血性疾病治疗中心的专家进行。凝血因子V含量异常患者应同时检查凝血因子Ⅷ的含量,以排除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Ⅷ联合缺乏症,该联合缺乏症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疾病治疗 通常在发生严重出血时或在手术前才需要对凝血因子V缺乏症进行治疗。新鲜冰冻血浆(FFP)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因为没有仅含有凝血因子V的浓缩剂。输注含凝血因子V的血小板有时也是一种选择。凝血因子V缺乏症女性患者的月经过多可使用激素避孕药(避孕药)或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进行控制。 本文出自:血友病治疗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717853176.html,/

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vonWillebranddisease,vWD)分为两种: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cvWD)和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avWD)。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多为显性遗传。以自幼发生的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性降低、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缺陷,及血浆vWFAg缺乏或结构异常为特点。在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中,其发病率可能仅次于血友病,约为4~10/10万,但在我国本病的发生率较低。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可在多种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少数患者可无基础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vWF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理功能:①与FⅧ:C以非共价键结合成vWF-FⅧ:C复合物,即FⅧ。vWF增加FⅧ:C稳定性、防止其降解,并促进其生成及释放;②vWF在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结合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血小板活化时,vWF的一端与血小板糖蛋白Ⅰb结合,另一端则与受损伤血管壁的纤维结合蛋白及胶原结合,使血小板能牢固地黏附于血管内皮;③vWF 可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 vWF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当其缺陷时,vWF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伴随FⅧ:C中度减低,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障碍。 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涉及多种发病机制。最常见的是产生具有抗vWF活性的抑制物,主要为IgG;其次为肿瘤细胞吸附vWF,使血浆vWF减少;另外,抑制物可与vWF的非活性部位结合形成复合物,加速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 【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是本病的突出表现。与血友病比较,其出血在临床上有以下特征:①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瘀斑等,外伤或小手术(如拔牙)后的出血也较常见;②男女均可发病,女性青春期患者可有月经过多及分娩后大出血;③出血可随年龄增长而减轻,此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而vWF活性增高有关; ④自发性关节、肌肉出血相对少见,由此致残者亦少。 【实验室检查】 (一)出血时间 BT延长是vWD最常见的实验室异常,阿司匹林耐量试验多呈阳性。口服阿司匹林0.6g后2小时及4小时测BT,比服药前延长2分钟以上为阳性。 (二)血小板黏附试验 多数患者血小板黏附功能减低。 (三)瑞斯托霉素血小板聚集试验(RIPA) 患者血小板对瑞斯托霉素的诱导不产生聚集,为vWD的特异性诊断试验之一。 (四)vWF抗原(vWFAg)测定 在多数vWD患者降低。 (五)FⅧ:C活性测定 多数患者FⅧ:C活性中度降低。 【诊断与分型】 (一)诊断要点

以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儿童凝血因子Ⅹ缺乏1例

以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儿童凝血因子Ⅹ缺乏1例 发表时间:2019-03-12T10:10:35.0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1期作者:何开峥梁卓信 [导读] 先天性凝血因子Ⅹ缺乏是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国内相关报道很少,总结因凝血因子Ⅹ缺乏致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1个病例治疗体会。治疗要点包括: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充分镇静预防因哭闹导致出血加重。何开峥梁卓信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545000) 【摘要】先天性凝血因子Ⅹ缺乏是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国内相关报道很少,总结因凝血因子Ⅹ缺乏致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1个病例治疗体会。治疗要点包括: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充分镇静预防因哭闹导致出血加重。 【关键词】儿童,凝血因子Ⅹ;颅内出血;治疗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1-0124-01 引言: 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因血浆中某一凝血因子缺乏造成凝血障碍并引起出血的病证。常见的如维生素K缺乏症、因子Ⅱ、Ⅶ、Ⅸ、Ⅹ缺乏等。FⅩ缺乏是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我科 2018年 09月收治1名儿童因凝血因子Ⅹ缺乏导致颅内出血,经过 22 d 的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2个月27天,婴儿,住院号:900012781,体重6.4 kg,因“发热4天,精神差1天”于2018 年09月22日22:10入住我院儿科病区,父母体健,否认近亲结婚。否认家族中有出血不止病史,入院查血常规:WBC 26.12×109/L,RBC 2.45×1012/L,HB 67g/L,PLT 682*109/L;查头颅CT示:左侧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部分脑实质出血不除外。初步诊断“颅内出血”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科。患儿入科精神反应差,烦躁不安,鼻导管给氧1L/min,T 36.9℃,P 168次/分,R 45次/分,BP 87/44mmHg,前囟大小 2.0cm× 2.0cm,稍隆,双瞳孔等大等于,对光反射灵敏,口唇、甲床、结膜苍白。小儿危重症评分82分,血气分析:PH 7.42,PO2 74mmHg,PCO2 34mmHg,K+ 5.1mmol/L,Na+ 135mmol/L,Lac 2.2mmol/l,葡萄糖5.9mmol/L。凝血七项:凝血酶原时间 25.1s(正常值11-14.5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81.7s(正常值28-43.5s),D-D聚体 0.83 ug/ml(正常值0-0.55ug/ml),抗凝血酶III 70.0 %(正常值80-120%),纤维蛋白原C 5.17 g/L(正常值2.0-4.0g/l),凝血酶时间 16.4s(正常值14.0-21.0s),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3.94 ug/ml(正常值0.0-5.0 ug/ml)。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请小儿颅脑外科会诊后,考虑患儿影像学提示颅脑解剖结构无明显位移,采取保守治疗。 2.1治疗及检查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处理。转入我科后考虑维生素K1缺乏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性大,充分镇静、镇痛,限制患者活动、哭闹,予补充维生素K1(1mg/kg.d)连用3天,小剂量甘油果糖(5ml/kg,qd)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予酚磺乙胺、氨甲苯酸止血,根据血常规及凝血功能,考虑患儿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及中度贫血,申请输注鲜血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输注同型去白悬浮白细胞提高机体携氧能力。经上述治疗,第2天复查凝血功能提示:凝血酶原时间 16.1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42.3s,D-D聚体 1.20 ug/ml,抗凝血酶III 86.0 %,凝血功能较前明显好转。第3天复查凝血功能APTT明显延长,予再次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等对症治疗,期间APTT波动范围达59.4-81.3s。经输注维生素K及血浆后凝血功能异常不能纠正,考虑可能为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入院第3天查外源性凝血因子4项:凝血因子Ⅹ活性测定 27.70 %(正常值77-131),凝血因子Ⅱ活性测定 83.30 %(正常值79-131),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 91.20 %(正常值62-139),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 90.10 %(正常值50-129);内源性凝血因子4项:凝血因子Ⅷ活性测定 62.60 %(正常值50-150),凝血因子Ⅸ活性测定 62.80 %(正常值60-150),凝血因子Ⅺ活性测定 101.70 %(正常值70-120),凝因子Ⅻ活性测定 93.90 %(正常值70-150);提示凝血因子Ⅹ缺乏。临床根据FX ∶ C水平分为轻、中、重度。重度患者 FX∶C<1%,中度1%~5%,轻度 > 5%~10%[2]。建议家属完善基因检查,经治疗后复查头颅B超提示颅内出血基本吸收,患儿转普通儿科治疗,建议家属加强患儿护理,避免碰撞,定期到医院复诊。讨论: 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确诊须靠特异性凝血因子活性和抗原测定,该类患者呈常染色体阴性遗传,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其出血症状比血友病甲患者轻,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即可止血。主要为对症治疗,急性出血时治疗,因输注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使得FX水平维持在10%-20%;严重出血,可补充含X因子血制品,如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但应警惕诱发血栓及DIC。FX 处于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通路,FX 生物半衰期为 24~40 h,故每日输注1次即可,当血浆中FX达到正常的10%-40%时可达到预期的止血目的。维生素K对本病患者无效[3]。本例患儿于确诊后连续应用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出血控制,病情好转。 通过对本个案的治疗,我能体会到,对患者症状、体征的严密观察是发现患者病因、病情变化的关键,因儿童没有语言沟通能力,不能明确指出病因及各种不配合因素,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患儿的护理,消除焦虑情绪,另外在治疗方面应积极通过症状、体征寻找原发病因,横向发散思维,不能局限于表面治疗,如本例患者PT、APTT明显延长,经治疗后无好转,需警惕先天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柏均,王红美.小儿出血性疾病.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438-439 [2]熊婕,何莉,胡宛如,张乾忠,胡潇滨.先天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1例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25(7):571-572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9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