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劝学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劝学 导学案
劝学——荀子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掌握“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3.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1.熟读、巧记、多写。
读准字音,注意按节奏朗读课文。
2.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
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3.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荀子的思想。
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 ,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观点,并加以分析借鉴。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运用比喻论证来说理。
3.探求本文提到的“求学之道”。
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指出对方读音的错误,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2.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小结。
3.对文中“学”的涵义,可见仁见智。
学生在了解荀子思想的基础上交流探讨后组织语言发表观点,本身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4.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和多角度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辞赋之祖”的文学家。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誉。
2.“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doc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而)、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习难点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学习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思想。
2.注音中()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跤()楫生()畦()鸳()锲()镂()躇()螯()3.熟读课文1-2段(1)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取之于蓝:木直中绳:其曲中规: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虽有槁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和用法糅以为轮:通,释义:。
虽有槁暴通,释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3)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其曲中规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合作探究】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 “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果检测】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古/今)劝学:糅以为轮: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翻译(注意特殊句式)温馨提示:常用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等。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棘使之然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糅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自主学习】1.复习感知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3-9劝学精品导学案
第9课劝学一、实词1.通假字①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虽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君子生.非生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①“”通“煣”,使弯曲。
②“有”通“又”。
③“知”通“智”,智慧。
④“生”通“性”,资质,禀赋。
2.一词多义①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③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④假⎩⎪⎨⎪⎧假.舆马者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乃悟前狼假.寐点拨①形容词,明达/名词,智慧②横渡,横穿/终止/隔绝/到了极点/极,非常③强健/强有力的弓/有余/读qiǎnɡ,竭力,勉强④借助,利用/宽容/借/假装3.古今异义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假.舆马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蟹六跪.而二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①古义:验、检查。
《劝学》 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3、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4、体会荀子对学习的看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难点(1)领悟文中蕴含的学习之道,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2)体会荀子思想的时代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跂()望舆()马舟楫()蛟()龙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埃()土二螯()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学不可以已()木直中绳()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跂而望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能水也()绝江河()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不舍()用心一也()(2)翻译下列句子。
2023年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
2023年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留意通假字。
2译读课文,能娴熟翻译此文言文,积累课文中重要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别句式等3研读课文,深化理解文章的论点、论据,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学问导学】1.关于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同学。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确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见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进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善用比方。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习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品德。
2.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刘过《书院》)◆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准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高中语文《劝学》的教案【优秀10篇】
高中语文《劝学》的教案【优秀10篇】课时1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背诵课文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三个分论点。
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
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著名的古代名篇,它在现代也一直受到广泛阅读和推崇。
这篇文章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勤奋发展智慧、思虑明达、心灵质朴等诸多价值观,为读者指引了一条学习成长的道路。
本文将从导学案的角度出发,介绍如何使用《劝学》这篇优秀的古代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收益。
第一步:阅读理解首先,学生需要进行阅读。
我们可以提供适合年龄段的版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或由老师为学生逐段解读。
在阅读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其中的精髓。
通过此部分的训练,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劝学”的含义,从而激励自己为学习而奋斗。
第二步: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挖掘出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老师可以以例句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使用的言语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此部分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步:心灵修炼的强化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将文章所反映的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发挥出文章对于心灵修炼的正面影响。
他们需要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勤奋发展智慧,思虑明达,心灵质朴”这些精神。
此部分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自信心、建立自我认知,让他们的心灵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成长。
结语通过以上三部分的训练,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劝学》这篇优秀的古代文章,并从中获得收益。
《劝学》所反映的许多价值观仍然具有现实的应用和指导意义,具有启示和引导学生奋斗学习、提升个人能力的深远意义。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可以借鉴古人之智慧,挖掘自己的潜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让中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更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以及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进行心灵修炼的强化,学生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出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吕坤所著的一篇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劝诫青年学习为主题,旨在告诫人们要珍视时间、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本篇《劝学》导学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前导入、文本解析、写作探究、课后拓展。
一、课前导入1. 以“劝学”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何在?如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2. 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介绍作者吕坤的生平和文学作品。
二、文本解析1. 课文语言风格分析《劝学》一文运用了大量的古文风格,语言简洁、意蕴深厚。
其句子结构完整,语言雅致,有很强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力。
学生需注意文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对仗等。
2. 课文主旨内容解析从整个文章的结构上看,《劝学》一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青年人无知”的形容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则阐述了学习的几种方式,包括诵读、研读、模仿等。
第三部分则强调了从学习中得到的好处。
学生需理解这些内容的关联和内涵。
三、写作探究1. 就“学习方法”这一主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议论文,以《劝学》为参考,论述现代年轻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2. 基于课文所表现出来的“乐学”的特点,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劝学文”,呼吁自己的同学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增强自信、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四、课后拓展1. 扩大文章主题。
与“学习”相关的话题极多,可以进一步拓展文章的主题,如职业发展、专业选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个人职业规划对学习的重要性。
2. 听取名家讲座。
请来名家或教授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学习中的经验和心得,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意识和热情。
3. 阅读相关文献。
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著作或互联网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这个《劝学》导学案,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古文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和教育。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班组:___姓名:___组评:_【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1、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勤记、多写【相关链接】1、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了解背景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自主预习】1.注音靛.青()蓼.蓝()中.绳()槁暴..( )..()参省跬.步( ) 骐骥.()埃.土()螯.()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劝学》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重点难点】1.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法指导】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知识链接】文学文化常识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
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学习过程】识记字音中(zhòng)参(cān)省(xǐng)须臾(yú)跂(qì)望磨砺(lì)镂(lòu)刻跬(kuǐ)步理解词义1. 重点词学不可以已.(停止)木直中.绳(合乎)虽有.槁暴(通“又”)金就砺则利.(变得锋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后跟)声非加疾.也(强)假.舟楫者(借助)非能水.也(游泳)而绝.江河(横渡)锲.而舍之(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2. 通假字輮使之然也(“輮”通“煣”)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3. 多义词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 骐骥一跃(一,数词) 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形容词) 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4. 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参考”)声非加疾.也(古义“强”,今义“疾病”)假.舆马者(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金.就砺则利(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用.心一也(古义“因为”,今义“使用”)5. 活用词(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下;下:向下)(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登高而招(高:高处) ②积善成德(善:善行)掌握句式1.判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者,……也,表判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青,取之于蓝(无标志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2.倒装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 劝学1-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够疏通文章大意。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见《创新设计》。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完成《创新设计》语言建构部分的内容。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翻译句子,并思考该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如果是,请指出是什么特殊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明确:“从”/表示转折的连词“却”/“比”/靛青,是从蓼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蓼蓝草的颜色还要深;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状语后置。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猱使之然也。
明确:“合乎、符合”/通“煣”,“用火烤,使物弯曲”/“弯度”/通“又”/晒/木材笔直合乎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轮子,它的弯度符合圆规。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是由于用火烤它使它弯曲变成这样的。
/判断句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砺则利,君子博学明确:“金属制的刀剑等”/“动词,接近、靠近”/“广泛地学习”/“名作状,每天”/通“智”/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刀具等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明确:“名用动,游泳”/“横渡”/通“性”,资质、禀赋/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禀赋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判断句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明确:“名作状,向上、向下”/“数用形,专一”/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可以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定语后置,“之”定语后置的标致。
【目标检测】1.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1)虽有槁暴.(晒)(2)輮.以为轮(使……弯曲)(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5)非利足.也(走路)(6)筋骨之强.(强壮)(7)而致.千里(送达)(8)而绝.江河(隔断)(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10)而闻者彰.(清楚)(11)劝.学(勉励)A.(1)(2)(4)(5)(6)B.(2)(3)(6)(9)(10)B.(1)(4)(5)(7)(11) D.(6)(8)(9)(10)(11)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B.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叹焉C.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3.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①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⑤劝.学A.尽消失快功绩劝说B.到达隔断猛烈功劳勉励C.到达横渡强成绩勉励D.得到渡过锐利成绩鼓励4..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C)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9 劝学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理解比喻的内涵,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2.反复诵读,积极讨论,理解文意,理清思路。
3.领会学习的意义及作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思考,把握文章内容及思路,从而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2.用时30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1、读读记记,积累成语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比喻坚持不懈。
二、【自主学习】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完成下列练习题。
1、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輮以为轮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劝学古义:今义:輮以为轮古义:今义: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而神明自得古义:今义: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3、判断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其曲中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解释多义词的意义或用法: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锲而不舍()于:取之于蓝()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之:取之于蓝()蚓无爪牙之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5、判断下列句子属于何种特殊句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蟹六跪而二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三、【合作探究】1、找出第三段中的五个比喻句,看看这些比喻是用来论证什么观点的(用本段的原句回答)。
本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3、找出第四段中的比喻句,说说它们是从哪些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的?4、请结合第四段谈谈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从句式方面看)。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荀子及《荀子》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总结虚词“而”的用法。
2.能力目标了解荀子的思想,识记荀子有关名言。
课前案【知识积累】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輮以为轮2.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3.蚓无爪牙之利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5.用心一也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四、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輮以为轮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五.一词多义:1.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率妻子邑人来境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④以为妙绝⑤佛印绝类弥勒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⑦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⑧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2.假①假舟楫者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⑤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⑥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3.望①吾尝跂而望矣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③先达德隆望尊④适冬之望日前后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课后案一、翻译下列句子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二、默写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劝学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第三、四段重要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反复诵读,积极讨论,初步理解文意。
3.领会学习的重要作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并勾画疑难点。
2.用时35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热身:填空荀子名_____,人称“_________”,战国末期_____国人,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____家学者,是杰出的_______家、_______家。
他具有朴素的_______主义思想;提出_______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
其许多思想被_____家吸取。
著作有《_______》二十卷,共32篇。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________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_____句,又善用______。
劝,是________之意。
二、【自主学习】预习第三、四段,疏通句意,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第三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活用:)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活用:,)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通,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四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活用:,)成德,而.()神明..(古义:),圣心..()备..(古义:)自得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省略:)十步,驽.()马(省略:)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导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主张。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学习有时候是特别辛苦的,但辛苦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而学,其次才是怎么学。
《荀子》的《劝学(节选)》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二、了解作者,走近文章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思想家、文学家。
名况,时人又尊称为荀卿,因荀、孙音近,故又称“孙卿”。
赵国人。
齐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
后被谗,去齐至楚,楚相春申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遂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
政治上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又主张霸力,法后王,又与孟子异。
重视民心向背,宣称“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
哲学上主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的命题;主张“性恶论”。
文学上,荀子为迄今所知作赋第一人。
《汉书·艺文志》载其赋十篇。
今《荀子·赋篇》中存有《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以四言韵语为主,亦杂有散文形式,颇类谜语。
其文学观点守质尚用,反对繁复,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强调学习儒家的五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学习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三、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1)有yòu通“又”(2)知zhì是“智”的古字(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槁(gǎo)暴(pù)就砺(lì)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跂(qì)楫(jí)生(xìng)非异跬(kuǐ )步骐骥(qí jì)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螯(áo )蛇鳝(shàn)2.给本课重点文言常用实词、虚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
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
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有,通“又”。
槁,枯。
暴,同“曝”,日晒。
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
省,省察。
乎,介词,于。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提起脚后跟。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而,表转折。
(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20)、假:借助,利用。
(21)、舆:车。
(22)、利足:脚步快。
(23)、致:达到。
(24)、水:指游泳。
名词,用作动词。
(25)、绝:横渡。
(26)、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通“性”天赋,资质。
(2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8)、兴:起。
(29)、渊:深水。
(30)、蛟:一种龙。
(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得,获得。
(32)、跬:古代的半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34)、骐骥:骏马。
(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
)驽马,劣马。
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舍,停。
(37)、锲:用刀雕刻。
(38)、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用,以,因为。
(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
跪,蟹脚。
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
另一说,“六”虚指。
(41)、螯:蟹钳。
(42)、躁:浮躁,不专心。
3.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
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
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
“为”,“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做成。
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
“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
“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
“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
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
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
“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
“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
“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
“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四、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A.字词解释(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一词多义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l)判断句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