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c6955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5.png)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能按角的不同给三角形分类.2.培养学生观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三角形及其分类.教学难点正确掌握画三角形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课前调查.课前调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外表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投影展示: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2.出示下列图:3.导入新课.教师导入: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关于三角形你还想了解它什么?整理学生发言,并提出以下学习目标:(1)什么叫三角形?(2)三角形有哪些特征?(3)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4)三角形怎样分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究.1.教学三角形的意义.(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三根小棒,假如把每根小棒看做是三角形的一条边,你们分组摆一摆,并互相交流一下,知道了什么?(2)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教师:看一看哪组和你摆的一样,它们是三角形吗?(3)分组讨论:假如我们摆三角形用的三根小棒看作三条线段,那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4)教师演示三根小棒是怎样摆的,从而使学生知道一根接着一根连在一起的,随后明确这是围成的.(板书:围成)(5)揭示概念.教师启发同学互相补充,口述三角形的含义.(教师板书)(6)练一练: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2.教学三角形的特征:(1)自学:①三角形各局部名称叫什么?②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2)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出示三角形各局部名称.教师提问:什么叫三角形的边?三角形有几条边?同桌讨论:这些三角形都有哪此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三角形的特征.(3)结合手里三角形学具、边摸边说出它的特征.3.三角形的特性.(1)用三角形木框实验.学生尝试:让学生用手拉一拉这个三角形,感觉怎么样?你发觉了什么?同桌互相拉一拉.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木框不易变形.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制成三角形呢?(2)实验:出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用木条钉成的)教具,让学生试拉一拉它们.感觉怎样?你发觉了什么?提问: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加一条边构成一个三角形)(3)揭示特性.(4)师小结:房架、自行车架等之所以制成三角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5)你还能举例子说明吗?4.三角形的分类.(1)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或剪一个三角形)(2)对三角形进行分类.①学生推测:三角形按角的特点可以分为哪几类?②教师揭示:通常我们依据三角形角的特点分成三类.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③小组讨论:你画或剪的三角形属于哪一类?找同学代表把三角形贴在黑板相应的集合图中.④组织学生观看并分组讨论: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几类?⑤教师小结: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⑥认识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教师提问:假如我们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哪几局部组成的呢?(3)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全班同学共同测量课本137页上部的三角形.教师提问:通过测量你发觉这些三角形边、角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都相等,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教师指出并板书: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引导学生比较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使学生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别等腰三角形.5.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画高.(1)画锐角三角形,教师边作图边说明.教师说明:我们已经学过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的方法.现在利用这个知识来认识三角形的高.教师提问:锐角三角形有几条高?假如从B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假如从C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引导学生明确:锐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不止一个,从任何一个顶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作高.这样三角形就有3个底和3个高.(2)画直角三角形.讨论:直角三角形的高应该怎样画?使学生明确:因为直角三角形两条边成直角,所以夹直角的一条边是高,另一条边就是底.教师提问:再找一找另外一条高在哪儿?使学生明确:从直角的顶点向斜边作一条垂线,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高在斜边上.(3)教师演示怎样画钝角三角形的高.(4)教师强调说明:每画完一条高,要标上垂足.6.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演示动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量一量下面每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算一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教师:怎样能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的准确度数呢?(2)实验:指导学生拿一个直角三角形,按下列图的顺序,把∠1和∠2沿虚线折过来.观看一下,知道了什么?使学生明确:∠1+∠2=∠3=90°.指导学生拿一个锐角三角形,按下列图的顺序,把∠1、∠2、∠3沿虚线折过来.观看一下,知道了什么?使学生明确:∠1+∠2+∠3=180°.③指导学生用一个钝角三角形再试一试.(3)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4)依据三角形内角的是180°,假如知道三角形是两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出例如题,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列式计算.(5)练习:“做一做”.在三角形中,已知∠1=140°,∠3=25°,求∠2.四、稳固练习.1.在信封中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锐角,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提问:为什么不能确定?2.推断.①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②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③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④直角三角形只有一个直角.3.操作题.在下面的图形中画出一个条线段.(1)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锐角三角形?(2)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钝角三角形?(3)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4.实践题.小红家的椅子用了许多年了,有点摇摇晃晃了.请同学们帮她想想方法,该怎样修理?5.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画出每个三角形的高.五、教师小结.通过学习,你掌握或学会了什么?六、布置作业 .140页10题下列图是一块菜地,它外面的篱笆围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个篱笆的周长是多少?140页11题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用两块拼一个三角形,你想出几种拼法?用四块拼一个三角形,你想出几种拼法?用七块拼一个三角形,你想出几种拼法?141页14题已知∠1和∠2是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1)∠1=50°,求∠2.(2)∠2=48°,求∠1.板书设计探究活动听指挥游戏地点操场游戏用具皮筋(封闭的)游戏方法1.将全班学生分成各小组.每组4人,其中三人按老师要求利用皮筋围成三角形,另外一人负责举旗,当本组完成时,该同学举起小旗,以示做好.2.老师可以说任意一种三角形.例如:当老师说“直角三角形”,三个同学就开始围(三个同学各在三个顶点位置),另一个同学认为围好了就举起小旗,先举起小旗者为胜.当说出其它三角形时,游戏方法同上.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局部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倍数和因数》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倍数和因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e2024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1.png)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倍数和因数》教案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求法;•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倍数和因数的定义;•倍数和因数的求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备课资料;•学生教材;•黑板、彩笔、橡皮等。
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部分:导入(10分钟)1.导入问题:小明想买一个水果篮,他可以选择20个橘子或者24个苹果,那么他应该选择多少个?2.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已知20个橘子和24个苹果为一个数量单位,那么这个数量单位是什么?可以从这个思路出发,引出倍数和因数。
第二部分:讲解(20分钟)1.讲解倍数的定义:如果一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例如:12是6的倍数,因为12能够被6整除。
2.讲解因数的定义:如果一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例如:6是12的因数,因为6能够整除12。
3.比较倍数和因数的区别,并强调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第三部分:练习(30分钟)1.知识巩固:–给出若干个数,让学生判断是否是某个数的倍数或因数。
2.应用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例如:“小明需要用24支铅笔填充课桌上的铅笔筒,请问他需要买多少支铅笔?”“小华要在课间排队,班里有18个学生,请问最少需要排几行才能让人数相等?”–思考题:如果某个数是6的倍数并且是8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多少的倍数?第四部分:归纳总结(10分钟)1.请学生口述倍数和因数的定义;2.讲解和强调实际应用问题的解法。
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完成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此次课程以“小明买水果篮”为问题出发,引出了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并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在实际应用练习中,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不过,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还需加强概念的区分和联系,以及更具体的应用案例分析。
用计算器计算-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31fea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d.png)
用计算器计算-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学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3.发掘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老师演示,对计算器进行初步认知。
2.老师带领学生探索计算器键盘的基本按键功能,并举例说明。
3.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计算器,熟悉计算器的键盘操作。
2. 简单的加减法运算1.老师以简单的加减法算术题为例,引导学生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2.学生通过在计算器上输入算式,观察计算器的运算结果,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1.学生通过老师带领的数学游戏,了解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分享给全班。
三、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法: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2.学生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计算器,熟悉键盘操作,锻炼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小组合作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总结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教师出示计算器,并简单介绍各个键的作用;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键盘操作示范,学生进行模仿;3.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器键盘,熟悉各个按键。
2. 简单的加减法运算1.老师提供简单的加减法数学题,通过计算器进行演示;2.学生一起模仿老师的操作,进行自主练习;3.学生自行编写简单的加减法算式,进行计算。
3. 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1.老师安排计算器数学游戏;2.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3.小组合作,分享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不规范的问题;2.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和小组讨论,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应用;3.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计算器数学作业,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探索乐园 植树问题|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探索乐园 植树问题|冀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5c49e9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7.png)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探索乐园植树问题|冀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木性质,了解树的功能。
2.学会初步运用倍数和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3.能够在探究中体会“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树木性质,了解树的功能。
2.运用倍数和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5分钟)
•让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兔子问题,加深对倍数概念的理解。
2. 问题探究(25分钟)
•抛出问题:小明在植树的时候,每个月植树4棵,如果小明这个月植树12棵,那他之前植树了几个月?
•让学生先仔细阅读问题,思考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确定植树数量的变化量,通过除法来计算总共植树的月份数。
•让学生自己尝试做出问题,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结果。
3. 相关知识的讲解(1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树木的生长过程,从树苗到成树。
•介绍树木的功用,如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
•带领学生认识植树的目的,号召大家共同保护环境。
4. 拓展练习(20分钟)
•让学生自主完成拓展练习,加深对乘除法的熟练应用。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问题解决过程,并解释自己的思路。
四、教学反思
此节课通过引入问题探究,将阻力降至最少,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讲解树木生长过程、功用、环保的内容时,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3 读.写含两级的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3 读.写含两级的数|冀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9a0a7f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74.png)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3 读.写含两级的数|冀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快速地读出含两级的数并理解其数值大小。
2.能够准确快速地写出含两级的数。
3.能够分类练习数的读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1.含两级的数的读写2.大量的读写练习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师用书、课件、学生用书、练习册;2.教材内容:四年级上册数学6.3 读.写含两级的数;3.学生已经掌握: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读写含一级的数。
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5分钟)1.安排好教室环境,清理黑板;2.通过课件或者教材,展示今天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导入新知(10分钟)1.老师简单介绍含两级的数是由百、十和个等三个数位组成的;2.通过小组讨论,询问学生有哪些以百十个位进行分解的生活常识,如班级里有多少人,班级里有多少本书等;3.引导学生理解同时也注意含两级的数的大小关系。
3. 讲授新知(15分钟)1.介绍含两级数的名称,如236、579等称为含两级的数;2.提醒学生注意百位数与十位数、十位数与个位数之间的读法;3.使用黑板,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教授如何快速、准确地读写含两级的数;4.配合课件演示,强调含两级的数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含两级的数的数值大小。
4. 练习巩固(20分钟)1.开始“看图写数”的练习;2.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数量,写出相应的数,能够敏捷、准确地将三个数字组合起来;3.引导学生检查写出的数字,是否符合含两级的数的数值大小;4.开始“听数填空”的练习;5.要求学生听老师念出含两级的数后,将其写在相应的字母上。
5. 课堂小结(5分钟)1.综合复习所学知识,复述含两级的数的读写方法;2.总结学习内容,导入下一步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课以练习为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写方法,课程中适度增加学生对含两级的数大小关系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含两级的数读写方法。
同时,练习巩固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dcec81c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f.png)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 1 课时升和毫升教课内容:教材第 1~3 页。
教课目标:1、结合详尽案例,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容量看法和认识丈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认识容量的含义,会用丈量工具丈量水杯的容量,能读出包装盒上的液体容量。
3、踊跃参加比较、丈量等实践活动,领悟用工具丈量的必需性,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课重难点:要点:升和毫升的认识。
难点 :容量看法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课准备:课件、水杯、烧杯、量筒、量杯学生采集的包装袋。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师: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三个水杯,出示课件,,请你说一说哪个杯子盛水最多,那个杯子盛水最少?生:第二个杯子盛水最多,第三个杯子盛水最少。
师: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三个水杯哪个盛水最多,那个盛水最少。
下边两个水杯哪个盛水多呢?出示课件,你有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二、新授1、,理解容量的看法。
出示两个杯子。
大小不一样。
: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法?同桌相互一下。
出示件。
生:一多。
左的⋯⋯2、提出小合作,在中考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极配合,共同解决。
:你都想到了哪些方法,生 1:可以把两个杯子放在一起比一比。
生 2: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 3::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水,而后再分倒两个一大的杯子里。
:同学真明,你想出了么多好法,鼓舞的气。
小:哪个杯子装水多,我就哪个杯子的容量大。
出示件。
3、,升和毫升。
⑴出示两个高度一、装着料的高度也一、但粗不一样的两个瓶子。
:老里有两个瓶子。
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料多?你是怎么比的,在以小位相互。
生交流。
生 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去,做一个号,而后倒出来。
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去,和才做的号比。
生 2:分倒两个一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 3::用量杯也可以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同学,你真了不起,想出了多好方法。
那在,我就来按才的方法一吧。
4、实质操作。
师:假如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的工具。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156ac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19.png)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一、教学内容:冀教20xx课标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20—21页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一些探索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4.进一步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规律。
四、教学难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和尚分面包》的故事情境,引入新课1.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大家猜一猜,三种分法,每天吃到的面包数一样吗?3.你会用算式表示出小和尚们平均每天能吃到几个面包吗?(二)探索规律1.板书学生的算式8÷2=4(个)16÷4=4(个)32÷8=4(个)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三次分面包看起来分的面包数越来越多,分的天数也越来越多,其实平均每天能吃到的面包数是一样的。
老和尚是运用了什么知识帮助教育了肥肥小和尚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活动要求:从上往下仔细观察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说一说它们是怎样变化的?(2)结合算式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这一规律。
(3) 举例验证商不变的规律。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4.归纳小结。
师:谁能将你的发现用自己的'语言试着说一说。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幻灯片出示规律)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这里为什么0要除外?生:因为0不能作除数。
5. 同桌讨论,发现规律。
师:从下往上观察,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生:汇报学习成果。
师:你能像前面的发现一样,用你的语言表述一下你的发现吗?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5c679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5.png)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2.能够通过计算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确定数据的总和;2.分析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一下以下问题:如果有5个同桌每人身高分别是120cm、130cm、140cm,150cm和160cm,则平均身高是多少?2. 渐进式教学1.告诉学生上述问题中的“平均身高”就是平均数;2.解释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所有数的总和除以数量,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3.强调:求平均数时,需要确定数据的总和;4.给学生带一批数据进行计算:35、47、52、68、72,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下,这几个数字的平均数是多少。
并让学生自行计算出结果;5.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环节1.请学生计算:10、20、30、40、50、60、70和80的平均数;2.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3.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明每天上学用时45分钟,小红用时52分钟,小李用时37分钟。
这三个人平均用时多少?5. 总结归纳教师对上述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并对学生在拓展应用中的思考进行点评。
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能够通过计算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渐进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线的认识|冀教版 (86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线的认识|冀教版 (860)](https://img.taocdn.com/s3/m/9dee912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2.png)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线的认识|冀教版 (860)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线的定义及特征。
2.掌握识别线的方法和技巧,正确用线将点连成图形。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感知、思考、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自我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
2.让学生在听、思考、回答问题中充分体会到取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线的定义及特征。
2.用线将点连成图形。
教学难点1.线的定义及特征。
2.用线将点连成图形。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内容1. 线的定义及特征•线是由一列紧密排列的点构成的。
•线没有端点,有无穷多的点,且有方向。
2. 用线将点连成图形•将给出的点按要求连成图形。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导入话题:大家知道什么是线吗?2.引导学生欣赏线的形态,并引导学生找出线的定义。
步骤二:讲解1.教师介绍线的定义及特征。
2.范例讲解如何用线将点连成图形。
步骤三:练习1.集体练习:教师以多个点的形式,让学生用线将它们连成图形。
2.分组练习: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用线将多组点连成图形。
步骤四:总结1.向学生提问:“什么是线?有哪些特征?”2.学生回答问题、总结掌握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学生能够听得明白新知识、掌握识别线的方法和技巧,但在练习部分还是会出现点的不连续或者线条粗细不一的情况。
因此,在下一课教学中,我会更注重这些细节问题,帮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识别线的技能。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1f660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7.png)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策略:根据情境图让学生得到信息,在前面画线段图的铺垫下让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有助于理解ax+bx或(ax-bx)可合为一项(a+b)x或(a-b)x之后能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明标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比较直接的引入新知。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教师: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教师强调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引导学生一起板书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4x=180是4个xx=453x=45×3=135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教师引导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看图上的信息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先画线段图。
2.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边听边板书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则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4x=180x=453x=45×3=135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
举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冀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41245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9.png)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冀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概念。
2.掌握数据的整理、分类和展示方法。
3.学会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拓展思维。
教学重点1.数据的整理、分类和展示方法。
2.统计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调查和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5分钟)1.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今天要讲的内容。
2.预测本节课的目标,并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
概念讲解(15分钟)1.介绍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2.讲解数据的整理、分类和展示方法,帮助学生熟悉这些方法的应用场景。
具体操作(30分钟)1.给学生举例讲解调查和统计的运用,并引导学生掌握它们的实际应用方法。
2.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亲自进行一次调查,并根据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分类和展示。
3.对小组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引导学生总结数据分析的方法,提升统计能力。
练习巩固(20分钟)1.给学生布置练习题或习题课,让他们再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精练实践。
2.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总结回顾(10分钟)1.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2.引导学生总结调查和统计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方法,重点强调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老师观察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数据整理、分类和展示能力。
2.对学生的练习、作业进行批评和指导,检查学生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1.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调查和数据的应用场景,发现并总结问题。
2.结合数学教学,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敏感度和思维能力。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39b56c4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c.png)
数学一直是学生们感到比较困难的科目之一,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带动学生情感上的热爱,学生们就会主动地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
今天,我们将分享一些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1.通过游戏来学习数学
很多学生并不是懒惰,而是对于枯燥的数学知识感到无趣。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用卡片或罐子中的数码来计算加减乘除,可以让学生开心地处理数学知识,同时他们还能在不知不觉间提高数学水平。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很焦虑,一旦遇到一些看起来很难的问题就会恐慌和失望。
我们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放心地尝试去解决问题,即使答案是错误的,他们也不会感到失望。
同时,老师应该经常鼓励学生,使得他们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
3.相关的数学实际运用
让学生知道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也能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到购物、看电影、旅游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和应用价值。
4.从不同的角度来教数学
以不同的方式来教授数学,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接受和应用数学知识。
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数学的趣味和实用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动画、电影、歌曲等方式来教数学,这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结论
数学是一个有趣、多样的学科,教学者应该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定制教学计划,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我们相信,如果教学者能够运用以上这些有益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学生们一定会喜欢上数学。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篇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8db23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2.png)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篇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展简洁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挨次和笔算挨次是一样的。
3、让学生擅长观看发觉数学的隐秘,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展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展简洁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看发觉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利用计算器计算:386+179=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去除)自己试试看:26×39= 312÷8=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留意些什么?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198÷49= 50+30=38×79= 201+99=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看发觉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展)9999×1= 9999×2= 9999×3= 9999×4=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看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觉什么规律?生畅所欲言。
师:依据你们的发觉大胆猜想,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9999×5= 9999×7= 9999×9=师总结:遇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做一做。
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竞赛的方式进展,以稳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今日你有什么收获?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1、依据数位挨次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5认识因数质数和合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5认识因数质数和合数|冀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493ec0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01.png)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5认识因数、质数和合数|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 学生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能找出一个数的质因数。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因数、倍数的意义。
2. 质数、合数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3. 求一个数的质因数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找出一个数的质因数。
2.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质因数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因数、质数和合数。
2. 讲解:(1)讲解因数、倍数的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
(2)讲解质数、合数的定义,让学生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3)讲解求一个数的质因数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找出一个数的质因数。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因数、倍数2. 质数、合数3. 求一个数的质因数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教材第67页练习题。
2. 请学生课后思考:为什么质数中,2是偶数,其余都是奇数?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因数、倍数的概念,质数、合数的定义,以及求一个数的质因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部分。
这个部分详细描述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1d063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3.png)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1.师:圣诞节到了,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不倒翁可是你们觉得老师分的公平吗,为什么呢?2.(出示事物:5个同学分不倒翁)因为第一个同学分到了3个,第二同学分到了4个,第三个同学分到了5个,对于老师这样分,有什么想说的吗?生:不公平师:同学们也觉得不公平,那么同学们说说,怎样分就一样多了?生:从多的里面拿出一些补给少的。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3,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你们刚才运用的就是咱们数学上用来研究平均数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
)4.引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平均数,研究它的意义。
二、寻求方法,探索新知(一)出示例题2: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情况。
1.说到平均数,通过观察,四(1)班同学们进行的篮球比赛,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即可。
2.提问:哪一组的成绩好些?可以怎样进行比较?说说看,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可以比较总数,可以比较平均数,也可以用移多补少法)他们的说法你们赞同吗?谁的方法比较合理?3.小结:由于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投中个数,应该求两个组平均投球的个数,也就是它们各自投中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7篇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5bb63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1.png)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7篇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投影出示)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2、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
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
(板书课题)二、教学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的度数。
(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书:直(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
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都是90?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3)画出下列图形。
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的?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是直角。
2、认识平角。
(1)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
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出)(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
(板书:平(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线|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线|冀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ecb27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7.png)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线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线的基本概念;2.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线的特点,如长度、方向等;3.能够根据相对位置判断线段的长短,并能够实际测量长度;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认识线的基本概念;2.掌握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线的特点;3.能够根据相对位置判断线段的长短,并能够实际测量长度。
三、教学难点1.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老师出示一些具有长度和方向的事物,如桌子、门、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2.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即都是由无数个点连线而成的,这些连线就是线;3.老师出示一幅关于线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线段(或直线)的名称和特点。
2. 线段和直线1.老师出示一些线段和直线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区别,并引导学生描述线段和直线的特点;2.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线段和直线的图形,让学生分辨并标明每个线段和直线的名称;3.老师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找出其中有线段和直线的实物,并标明其名称。
3. 线段的长短1.老师拿出两条线段,请学生判断它们的长短,并且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2.老师示范用尺子测量线段的长度,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3.老师出示一些有不同长度的线段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最长的一条和最短的一条,并互相比较。
4. 实际问题解决1.老师出示一些有关线段长度的实际问题,如:“同学们排队,小明站在第几个位置?”,让学生分析、计算并给出答案;2.老师出示一些有关线的实际问题,如:“请用无色笔画出这条线段的延长线。
”,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
五、课堂练习1.根据图片中的线段,判断其名称,并描述其特点;2.用尺子测量几条线段的长度;3.设计一道线段长度的实际问题,并向同桌提出,让同桌解决。
六、课堂小结1.对线和线段的认识;2.学会测量线段的长度;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1.按照老师所给的标准用笔画出至少10条线段;2.完成课堂练习的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册教材分析一、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
2、设计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二)、在数学活动中发展数感1、在数概念的教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
2、在用数表示事物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感。
3、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三)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1、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
2、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答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
(四)、在操作和体验中学习数学1、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学习数学。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掌握测量、作图等技能。
(五)、把读统计图、统计表贯穿在统计学习的全过程如第89页,读统计表了解三(2)班五名同学收集废旧电池的数量,同时认识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特点,并计算平均数;第91页,读统计图,了解光明小学阅览室每天读书的人数,发现统计图的特征。
这样进行的数学活动,把过去“讲统计图”和“教作图”变为学生的自主读书、观察和感悟,使学生既掌握了统计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六)、在“探索规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本册教材结合学习内容设计探索规律活动,如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用计算器探索特殊运算程序下的数学规律;单独安排“探索乐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全册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九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等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一)数与代数●数的认识1、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会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5、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6、知道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数的运算1、会口算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
2、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进行连除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能解决两步运算的简单问题。
4、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运算中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直到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平角、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测量1、能用量角器测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2、通过熟悉的事物,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
(三)统计与概率●简单数据统计过程1、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3、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求出的平均数的意义。
(四)综合与实践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三、主要教学措施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计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计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总之,在新的学期,我将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以推进新课程为动力,以科研课题研究为抓手展开工作。
我们将迎着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东风,沿着我们既定的目标,勇敢攀登,再创教学改革新辉煌。
四、各单元课时安排(一)升和毫升------------------2课时(机动1课时)(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10课时(机动3课时)(三)解决问题------------------4课时(机动2课时)参观植物园----------------1课时(机动2课时)(四)线和角--------------------5课时(机动1课时)(五)倍数和因数----------------7课时(机动2课时)(六)认识更大的数--------------7课时编学籍号------------------1课时(机动2课时)(七)垂线和平行线--------------3课时(机动1课时)(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4课时读书调查------------------1课时(机动1课时)(九)探索乐园------------------2课时整理与评价----------------5课时(机动3课时)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单元分析】本单元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部分测量中的内容。
“升”和“毫升”在过去的教材中都安排在学习体积之后,主要认识容积和单位之间的换算。
本套教材把“升”和“毫升”的认识移到四年级上学期,并安排在第一单元,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和度量单位有关的事物,如一瓶饮料、一袋牛奶、一瓶酒等,这些学生常见物品的包装上都标有容量,学生既有学习知识的生活经验,又有学习知识的现实需要。
第二,考虑到暑期刚过,天气还很炎热,“玩水”是这个季节学生乐于做的事,通过“玩水”让学生了解杯子容量的意义,在测量饮料多少的过程中,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既高兴,也易于学习知识;而且这部分知识也比较容易,因此,教材又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了第一单元。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了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的基础上使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
其次,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和实验,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实验结果。
3、了解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能解决日常生活与升和毫升有关的简单问题。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容量的概念,认识“升”和“毫升”,并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探索“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知道1升=1000毫升,并能解决生活中与容量有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升和毫升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由生活经验到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会用测量工具测量水杯的容量,能读出包装盒上的液体容量。
3、积极参与比较、测量等实践活动,体会用工具测量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升和毫升的认识教学难点: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三、教学准备:课件、水杯、烧杯、量筒、量杯学生搜集的包装袋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个水杯(出示课件),请你说一说哪个杯子盛水最多,那个杯子盛水最少?生:第二个杯子盛水最多,第三个杯子盛水最少。
师: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三个水杯哪个盛水最多,那个盛水最少。
下面两个水杯哪个盛水多呢?(出示课件)你有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二)、新授1、实验,理解容量的概念(1)出示两个杯子。
(大小不同)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出示课件)生:一样多。
左边的……(2)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生1:可以把两个杯子放在一起比一比。
生2: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3: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
(出示课件)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⑴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饮料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
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饮料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
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
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3、实际操作(1)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的工具。
(出示量筒和量杯)(让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发现了什么?)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板书:升和毫升)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
(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2)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
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饮料所在的刻度。
(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三)、练一练1、怎样使两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分小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