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第一编如何读懂诗_宏观中观微观“三观从大时代思考知人论世2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第一编如何读懂诗_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障碍第1讲宏观
个 性
杜审言 宋之问
《和晋陵 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诗作 云霞出海曙, 陆丞早春 以浑厚见长。 梅柳渡江春。 游望》 词采绮丽,对仗工整。
《度大庾 山雨初含霁, 岭》 江云欲变霞。
陈子昂
倡导“汉魏风骨”,主张 “兴寄”,推尊“风雅”, 《登幽州 念天地之悠悠, 台歌》 独怆然而涕下。 重视“比兴”。内容充实, 风格沉着刚健。
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 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 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 之情志,了了可见。
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
盛唐,是指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前后五十 二年左右。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顶峰。诗坛上百花吐艳, 名家如林。 1.时代特征 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 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 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 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 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 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 洁品格的追求。
[应用体验] 1.(2015· 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解析:“谷静风声彻”一句,从听觉的角度,以山谷之静 衬托风声之响,是以静衬动。“山空月色深”一句,是从 视觉的角度,用山的空旷来衬托月色的浓厚。这两句视听 兼具,动静结合,突出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特点。
高考语文:如何读懂诗_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障碍第1讲宏观上_从大时代思考知人论世
2019年5月5日
眼皮蹦跳跳专业文档
19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解析:从题干给出的信息看,本题共分二问。第一问中, 抓住“乱云”“急雪”两个景物,将之串连概述即可。第 二问中,就“用意”的分析,应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作 者所要表现的情感,由于“雪”在此联中是第一次出现, 又要考虑与标题的对应问题。 参考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
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
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比拟的深度。因为
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
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
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2019年5月5日
眼皮蹦跳跳专业文档
23
末了,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至二 载(756-757),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 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 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 “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 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 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 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一“彻”一“深”,照应其“静”其“空”,空旷、静谧
的意境自然形成。尾联应题,以议结情,“一遣”与“唯
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主旨凸显。
2019年5月5日
眼皮蹦跳跳专业文档
12
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 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 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 之情志,了了可见。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词》课件(46张)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 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
参考答案: 1、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
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 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 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 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 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 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 落》。 (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 思而不得的苦闷。
❀ 如何读懂古诗词
方法归纳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 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①表现了诗人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分)结合注释因为诗 人仕途失意,所以“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1分) “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 渴望回家之情。(1分)
总结方法
• (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 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 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 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 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 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讲义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0页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考生感觉难度较大的一个题型。
很多考生面对一首诗歌鉴赏题时,不知该如何下手。
下面就我们面对一道诗歌鉴赏题时,该从哪些方面考虑和下手提供如下的几个切入点。
古代诗歌鉴赏六大切入点一、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点出了诗歌所抒写的人物和事件,暗示着诗歌的类型与意境等。
鉴赏时可以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
二、看作者。
看作者就是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风格来解读诗歌。
每个作者有每个作者的风格。
如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等等。
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看意象。
写诗是为了抒情、言志,而情和志是虚的,需要借助于实物来传达,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四、看注释。
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等重要信息,它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也是帮助我们打开诗歌艺术宝库的钥匙。
五、看所属类别和诗歌风格。
我们有时可以借助内容和风格来把握诗作的思想倾向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1、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时所寄托的感情。
3、边塞诗:鉴赏边塞诗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4、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从而表现作者历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六、看题干。
在诗歌鉴赏中,试题也为我们解读诗歌,得出正确答案,提供了不少信息。
【读文示范】。
最新-全国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第一编如何读懂诗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
1.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 辙的地位。
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 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 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
2.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 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 对苏辙 的担心 。
读正文
(一)明结构章法,知基本特点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 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结构章法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诗近体诗句 律绝抒 诗句情 ::前前第四两四句句句写写最景景重要次次,,后后两有 起的 承诗 转讲 合究
四句抒情主
首句渲染气氛
词上片阕尾主句句过写渡景
[应用体验]
卷别
标题
重要信息
1.2017年 礼部贡院阅 全国卷Ⅰ 进士就试
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 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 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编集拙诗,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
成一十五卷,
2.2017年
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
全国卷Ⅲ
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
戏赠元九、
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
[应用体验] 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颈联所用的两个典故的目的。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五首(其二) 元好问
惨淡龙蛇②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注] ①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 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 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 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 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②龙 蛇:比喻双方军队。③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 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④申包 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 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2019年全国版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第一编如何读懂诗_宏观中观微观“三观”从大时代思考知人论世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第一编如何读懂诗——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障碍第1讲宏观上——从大时代思考,知人论世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
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
全国卷高考古诗歌的选材集中于唐宋诗歌,作者以名家为主,非名家为辅。
本书针对唐宋诗歌进行分时代解读整体风格,旨在帮助考生从宏观上把握诗歌创作的大时代背景,从而快速准确地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
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歌初唐,是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前后约九十四年。
1.时代特征初唐百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太宗的威武神勇和文治武功,武后(武则天)的雄姿英发和精明干练,宫廷剧烈的斗争,关陇与山东及东南等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南北文化观念的急剧碰撞交融,都引起诗人心灵的急剧波动和人生价值的多元发展。
2.代表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沈佺期(宫廷诗人)、宋之问(宫廷诗人)、杜审言等。
3.作品风格[应用体验]1.(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3分)答:(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1)“谷静风声彻”一句,从听觉的角度,以山谷之静衬托风声之响,是以静衬动。
2019高考如何读懂诗歌
表明诗歌体裁
咏柳 (贺不遇 (贾岛)
表明写作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
表明地点类别
书愤 征人怨 春夜喜雨
表明情感
第二步、读作者(知人论世)
回眸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名家名篇是主 打。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 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
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 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诗恬淡平和,王维诗诗中有画,李白诗清新飘 逸,杜甫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放奔放,柳 永、李清照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 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鉴赏诗作。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 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明确情感+具体分析)
第三步:看注释,挖掘暗示信息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注释的内容有: ①提供写作的背景,暗示主旨感情; ②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情感、写作风格; ③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
【高考要考什么(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考了什么】
体裁:五绝3,七绝7,五律4,七律1,宋词4, 元曲1;
题材:写景5,思乡4,咏怀4,咏史2,送别1, 登临1,咏物1;
内容:主旨,情感,意境,诗眼,意象,语言, 体裁,章法,风格;
手法: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直接 胸臆,情景交融。
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特点
1.重诗歌,轻词曲。(但2013宋 词11篇) 2.注重比较鉴赏。 3.注重考察表达技巧。 4.注重情景分析。
(全国通用版)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第一编如何读懂诗_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内部文件,版权追溯第 2 讲中观上——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一)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应用体验]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 分)流莺[ 注]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 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漂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E.这首诗首先描述流莺的恓惶之状,第二联起,转入寄托,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流莺的形象之上。
第三联主要是时间上的跨度,以及境况的对比。
尾联抒发伤感。
解析:选CE C 项,“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说法错误,莺虽然啼鸣了,但是并未实现本意,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栖息的花枝。
E 项,还有空间的跨度。
(2)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 分)答:解析:本诗托“流莺”咏怀,要分析“流莺”特征,再结合注解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的漂荡象征着诗人的飘零身世,“巧啭”象征着诗人的美妙歌吟,本意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说是诗人所抱的政治遇合的期望。
高三语文宏观把握 微观入手 ---高考古诗鉴赏有诀窍知识精讲
第一部分前言很多同学在欣赏古诗词时觉得无从下手,觉得看不懂。
这固然和缺乏积累有关,其实也是我们同学的心理在作怪。
古诗词鉴赏有什么好怕的?它很有规律和方法可循的。
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只要我们大致把握住了方向,如情感、技巧等,再把下列规范语言套一套,蒙一蒙,得它个6分是没有问题啦。
下面开始吧。
第二部分古诗鉴赏专业术语必备(要求:早读读一读)一、关于诗歌中的形象(一)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必须结合诗句来谈。
(二)物象意象: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和思想。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如: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归隐田园的形象,爱民人才的形象,女情长的形象。
二、有关艺术手法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叙事抒情、借古讽今、)3、描写方法:(按不同分类标准)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虚写、实写、虚实相间。
3)动态描写、静态描写。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4)白描、工笔、细节描写5)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暗示、流露、表现)人物心情、为抒情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情景相生(情景相融)、乐景衬哀情、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4、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对偶(主要是前三类)5、诗歌分类(不同分类标准)按表现手法分类:浪漫主义: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现实主义:写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批判,不满、揭露)。
按内容分:边塞诗: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语言豪迈壮阔。
田园诗: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
送别诗:表现和友人的惜别之情,或对友人、对自己的劝勉。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精品PPT共26张)
二读诗人:知人论世功夫深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人,三司盐铁副使陈洎之孙,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 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元祐初年,苏轼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 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 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亦能作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 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
篮舁:即“篮舆”,指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 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也说古时一种竹制的坐椅。《晋书·孝友传 ·孙晷》:“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於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 扶持。” 宋·欧阳修 《丰乐亭游春》: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①从题目上来看,有“酬”“ 和”“赠”“次韵”“答”等 字眼。②或表谢意(含婉拒)情 感,或表深情,或表干谒,或 表心志。
内容 情感
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大致有以下几 种方式: 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 但不必用其原字。 ③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 序都须相同。
诗歌的题目,有的有标志词“酬、和、赠、次韵、答”,有的词带有一定的情感,如“怀、思、送、寄、 答”等词,这些词往往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①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 ②细心寻找隐性“情语”,即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 又”“惟”“空”“可”“岂”等。需要引起注意。 ③明确“情语”出现的位置。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在 中间及小序中;隐性“情语”一般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①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早春之 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 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②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③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 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六章古诗鉴赏掌握关键读懂诗歌能力
专题一掌握要点的读懂诗歌能力[ 专题微语 ]古诗鉴赏,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
关于命题者来说,最近几年来愈来愈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察,淡化模式化、看法化的鉴赏的考察。
关于考生来说,可否全面理解、深刻意会作品的内容和技巧,可否读懂诗歌极其要点。
所以,一定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偏向,而应沉下心来,频频咀嚼,必定要重视古诗自己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渐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优秀习惯。
考场上,终究如何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理解表层意思:能疏导出粗心,掌握如时间、地址、人物、事件、光景等基本内容;二是领悟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境界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感情情绪、心境,反应了什么思想态度、看法等。
考场上,终究如何才能读懂呢?读懂的方法有好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仔认真细地阅读诗歌文本。
一、标题切入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读懂诗歌,第一要借助对标题的剖析窥见诗中储藏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详细内容及感情的触发点2017 年高考卷中诗歌标题除浙江卷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对诗歌的中心事件作了交代,如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江苏卷“秋兴”,对诗歌的内容、事件作了显然的提示或归纳。
像这样的标题好多,如“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这种标题,诗人经常会把诗作表达的时间、地址、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
所以,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即可比较简单地掌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从标题探访诗歌的感情偏向像下边的标题都能够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偏向:“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望鹦鹉洲悲祢衡”。
我们要找准凝集着诗人感情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感情特点、内容、波及对象等。
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企图2017 年全国卷Ⅲ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文字好多,除点明写作缘故外,“戏赠”二字就点了然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戏谑友人,炫耀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第一编如何读懂诗——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障碍第1讲宏观上——从大时代思考,知人论世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
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
全国卷高考古诗歌的选材集中于唐宋诗歌,作者以名家为主,非名家为辅。
本书针对唐宋诗歌进行分时代解读整体风格,旨在帮助考生从宏观上把握诗歌创作的大时代背景,从而快速准确地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
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歌初唐,是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前后约九十四年。
1.时代特征初唐百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太宗的威武神勇和文治武功,武后(武则天)的雄姿英发和精明干练,宫廷剧烈的斗争,关陇与山东及东南等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南北文化观念的急剧碰撞交融,都引起诗人心灵的急剧波动和人生价值的多元发展。
2.代表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沈佺期(宫廷诗人)、宋之问(宫廷诗人)、杜审言等。
3.作品风格[应用体验]1.(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3分)答:(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1)“谷静风声彻”一句,从听觉的角度,以山谷之静衬托风声之响,是以静衬动。
“山空月色深”一句,是从视觉的角度,用山的空旷来衬托月色的浓厚。
这两句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前三联通过所见所闻营造出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尾联“樊笼累”与“松桂心”对比,写出了对仕途凡尘生活的厌倦,“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桂”更以其脱俗之香被历代文人寄寓了高洁幽隐的人格特征。
所以,作者借“松”“桂”的意象表达了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的情感和志向。
参考答案:(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
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2)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诗歌鉴赏]《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一诗为骆宾王的优秀之作。
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
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旨“物外”。
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薰”“槐庭落”的夏日景况,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
颈联转写山风、山月,一“彻”一“深”,照应其“静”其“空”,空旷、静谧的意境自然形成。
尾联应题,以议结情,“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主旨凸显。
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了可见。
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盛唐,是指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前后五十二年左右。
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顶峰。
诗坛上百花吐艳,名家如林。
1.时代特征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2.代表诗人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3.作品风格[应用体验]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得非常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选CE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解析:从题干给出的信息看,本题共分二问。
第一问中,抓住“乱云”“急雪”两个景物,将之串连概述即可。
第二问中,就“用意”的分析,应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由于“雪”在此联中是第一次出现,又要考虑与标题的对应问题。
参考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诗歌鉴赏]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
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
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
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
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
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揭出题目。
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
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
“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
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
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
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
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
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
“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
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
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比拟的深度。
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了,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
至德元载至二载(756-757),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
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
“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三、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歌唐代宗大历初至唐文宗大和末,共六十四年,是为中唐。
1.时代特征“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上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2.代表诗人刘长卿、卢纶、李益、白居易、元稹、李绅、韩愈、柳宗元、孟郊、李贺、贾岛、刘禹锡等。
3.作品风格[应用体验]3.(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参考答案:采地黄卖地黄(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答:参考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诗歌鉴赏]这首诗作于元和年间,此时诗人退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
农民遭遇春旱秋霜之灾,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去田间采地黄,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诗人对此深有感触,写下了这首反映贫民疾苦的诗。
开篇六句,诗人介绍为什么会有采地黄这一行为。
前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辛苦劳作的农民遭遇天灾,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
第三至六句,交代了农民生活的境况。
农民到了年底没有粮食,只好去采地黄,拿地黄换粮食。
第七、八句写农民采地黄的艰辛,再次说明农民生活的不易。
以上八句叙写的中心是农民采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