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天文发展史概要简表二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天文发展史概要简表{含部分西方天文记事}之一
蔺长旺根据网络文章整理
“就有,天乙,太乙,天帝,纽星等一系
列曾经使用过而随时间的退移逐渐被放弃了的极星,由此可见中国天
面遗留下一条与水平方向成交角的隧道。当年,从金字塔的中心,
通过隧道,要望天空,恰好可以看到一夜之间几乎不动的天龙座星。埃及
1
文官,从事观象授时。
BC2100-BC1900仲康日食记录{国际上有争议,无结论。} BC2000春秋时期成书《夏小正》的天象年代为BC2000
BC1600殷商甲骨文中的""意思是立表以测日影;“昴”太阳从东方升起,表示方位。BC1800-
-BC1500
据说在发现的泥板上,有BC1100年亚述人采用的古巴比伦(约
BC1800至BC1500)历的12个月的月名。
BC1400-BC776大约公元前1400年-中国已有规律的记录日食与月食,并有两颗新星
的记录(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辛未酉殳新星)。
传说公元前11世纪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与测出
春分点。懿王元年(前899年4月21日)天再旦于郑(《竹书纪年》)
公元前776年,中国《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蚀之……”,
是世界可靠的日食记事。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铸在铜器(钟、鼎等)上的
金文。金文中有大量关于月相的记载,但无朔字。最常出现的是:初
吉、既生霸(魄)既望、既死霸(魄)。人们对这些名称有着种种不同的解
释。但除初吉以外,其他几个词都与月相有关,则无异仪。
《诗经》中还有许多别的天文知识。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
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他列举的四件事中,有三件都出自《诗
经》,就是“七月流火”、“三星在户”和“月离于毕”。《诗经》中还记载
了金星和银河,以及利用土圭测定方向。如果认为《周礼》也反映西
周的情况,那么在西周时代应该已经使用漏壶记时,而且按照二十八
宿和十二干来划分天区了。到了西周末期,中国天文学已经初具规模
了。
BC1500-
-AD317
前古典期之末{BC1000}玛雅人创立了精确的圣年历(1年260
天)和太阳历(1年365天365.2420)两种纪年方法,将太阳历
刻在石碑上。
玛雅人对金星的会合周期{584{}的计算能精确到每六千年只差
一天。历法也指出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88天,而
现代科技的测量值为29.528395天;经过37960天后,地球和
太阳及银河中心便会在一条直线上。
BC687--BC532《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前687年)四月辛卯,夜中星陨如雨。”
《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前680年)七月,有星李入于北斗。”
这是哈雷彗星的最早纪载。
BC1063BC1063年7月26日巴比伦南部的日食记录.;经今学者验证:
BC1063年7月31日11:43
2
《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出现的记载,是中国
战国时期的中,阐明天文学内容几乎篇篇皆有,所以《通
知天文者”。《鹖冠子》包含有十分珍贵丰富的天文学
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
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
3
365.25度。太阳每天移动一度,这个规定构成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的一个特点。
BC315--BC230阿利斯塔克,萨摩斯人,古希腊第一个著名天文学家。最早提出日心说,最早测定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距离的近似比值。
BC221自秦汉以降,中国大约有一百多种历法。秦统一中国以后,在全国颁行统一的历法——颛顼历。颛顼历行用夏正,以十月为岁首,岁终置
闰。以甲寅年正月甲寅朔旦立春为历元,在历元这一天,日月五星同
时晨出东方。汉承秦制,用颛顼历,一直沿用到太初年间。
BC140汉代的《淮南子》(约成书于公元前140年)。《淮南子·天文训》一开头就讲天地的起源和演化问题,认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后,
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相互
作用,产生万物。《淮南子》这部著作,不但汇集了中国上古天文学
的大量知识BC190--
BC125
喜帕恰斯,古希腊伟天文学家。
算出一年365又1/4日再减去1/300日;朔望月周期为29.53058
天,发现白道拱点和黄白交点的运动,求得月亮的距离为地球
直径的30又1/6倍;编制出{850颗恒星/1022颗恒星的位置和
亮度星表}。喜帕恰斯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所知的关于他的
工作都是从托勒密的著作中得来的
BC134《汉书·天文志》:“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客星见于房。”房
是28宿星的房宿,即天蝎星座的头部。法国人比奥编《新星汇编》将
这颗超新星列为第一星。
汉武帝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颁行邓平、落下闳等人创制的
新历,改此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后人称为《太初历》。
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又改用《四分历》,这时使用的回归年长度
虽和古代的四分历相同,仍为365.25日。
4
BC100---BC32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天官书》详细记载了天象。
《汉书˙五行志》记:“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前89年9月28日),日
有食之,不尽如沟,在亢二度,晡时(15—17点)从西北;日下晡时,
复。”《资治通鉴》“西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八月,有两月相承,
晨见东方”
BC45
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
略·凯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
西琴尼的计算后,采用了儒略历(Julian calendar)
取代旧罗马历法。儒略历中,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
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366日
为在当年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
日。在天文学中,地球环绕太阳转动一圈的时间才
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天,周期约是365.2422天。由
于《儒略历》比回归年365.2422日长0.0078日,
每年多算11分钟14秒,约每128年就误差一日。
400年要多出3.12日。
中国历代以来所有的历法{农历——阴阳合历}都
给予每年一个标准日期,规定每年的阳历元旦(亥
子之交)必须是冬至日,阴历又制定月建规则,阴
历月跟着阳历辰转,超辰之月即是上月之闰月,所
以中国的历法是不会出现西方历法这种现象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