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换热及其研究进展
纵向涡发生器强化传热的研究历程及进展
A s a t A b e v w o sac rges f o gt i l ot e ea r( V )w sg e ef s. ae nte b t c : r f e i n r e rhpo rs o n i dn r xg n r os L G a v n i t rtB sd o r i r e e l u av e t i nh i h
1 引言
紧凑式 换 热 器 在 许 多 领 域 都 有 着 重 要 的应
用பைடு நூலகம் 比如 汽车 工业 、 气调 节 、 空 动力 、 工 、 化 电子冷
在增强 换热 的同时也 带来 了很 大 的阻力损 失 。而
另一种强化换热的方式为二次流强化换热 (e. s c
od r f w e hn e et , n ayl n ac m n) 它通过 改变二次 流 o
( . 海 理 工 大 学 制 冷 技术 研 究 所 , 海 20 9 ; 1上 上 00 3
2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0 4 ) . 10 9 摘要: 首先 简要 回顾 了纵向涡发生器的发展历程 , 对前人进行 的关于纵 向涡发生器 的实验研究 和数值分析进
行 了 归纳 分 析 , 运 用 场 协 同 原理 对 纵 向涡 强化 换 热 的 机 理 进 行 了 初 步 分 析 。最 终 得 出 结 论 , 以后 纵 向 涡 发 生 并 对
s mma iain a d a ay i o ep s e p r n a rs a c n u r a n lsso VG , r r x l n t n o h c — u r t n n s f h a t x ei z o l s t me t e e r h a d n me c a ay i n L s a p i t p a ai n t e me h l il ma e o a im fh a a s re h n e y L n s o e t r n f n a c d b VGswa r s n e y u i g te F e d S n r y P n i l.Co ce es g e t n e e p tfr t e s p e e td b sn il y e g r cp e h i n rt u g s o sw r u - i o w r b u h i ci n o e d v lp n d rs a c o k o VG n te e d y tmai n esa d n f h f c o e t a d a o t e dr t f h e eo me t t e o t n a e e h w r f r L si n .S se t u d rtn ig o e ef t n h a h c t e t n fra d p e s r r p c u e y v r u e mer ie fL s i a ot n a i f rma i gs c e sul s fL Gsi r s n rs u e d o a s d b a o sg o t s so VG s n i a e i y z mp r tb sso kn u c s f l u e o V a y n
如何强化传热技术及一些典型的应用
如何强化传热技术及一些典型的应用论文摘要:本文阐明了强化传热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包括强化传热的分类、强化传热的途径、强化传热的应用场合等;列举了一些强化传热的典型应用,包括表面增强型蒸发管、采用波纹换热管管内强化传热、采用超声波抗垢强化传热技术、采用螺旋槽管的强化论文摘要:本文阐明了强化传热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包括强化传热的分类、强化传热的途径、强化传热的应用场合等;列举了一些强化传热的典型应用,包括表面增强型蒸发管、采用波纹换热管管内强化传热、采用超声波抗垢强化传热技术、采用螺旋槽管的强化传热技术、采用小热管的强化传热技术等。
通过分析得出强化传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论文关键词:强化传热典型应用由于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强化传热从80年代起就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表现在设计和制造各类高性能热设备,航空,航天及核聚变等尖端技术,计算机里密集布置电子元件的有效冷却。
正是上述原因促使人们对强化传热进行及为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从80年代到现在近20多的时间里,世界各国的科学领域里,有关强化传热研究报告举不胜数。
一、强化传热技术的分类(一)导热过程的强化导热是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之一,它同样也存在着强化问题。
导热是依靠物体中的质量(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运动来传递能量。
固体内部不同温度层之间的传热就是一种典型的导热过程,但固体之间接触存在着接触热阻,降低了能量的传递,在高热流场合下,为了尽快导出热量必须设法降低接触热阻,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1、提高接触面之间光洁度或增加物体间的接触压力以增加接触面积2、在接触面之间填充导热系数较高的气体(如氦气)3、在接触面上用电化学方法添加软金属涂层或加软技术垫片(二)辐射换热的强化辐射换热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许多生产过程中,只要物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它就能依靠电磁波向外发射能量,所以物体之间总是存在着辐射换热,在物之间温度差别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辐射换热可以忽略,但在高温设备中辐射却是换热的主要方式。
强化传热技术
强化传热技术研究进展1概述由于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强化传热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首先,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以能源为中心的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加剧。
世界各国在寻找新能源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节能新途径的研发。
设计和制造各类高性能换热设备是经济地开发和利用能源的最重要手段,这对于动力、冶金、石油、化工、制冷及食品等工业部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次,随着航空、航天及核聚变等高顶尖技术的发展,各种设备的运行时的温度也不断升高为了保证各设备有足够长的工作寿命及在高温下安全运行,必须可靠经济的解决高温设备的冷却问题。
最后,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密集布置的大功率电子元件在电子设备中的释能密度日益增加。
电子元件的有效冷却,是电子设备性能和工作寿命的必要保证。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促使人们对强化换热进行了极为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力图从理论上解释各种强化传热技术的机理,从大量的实验资料中总结其规律性,以便在工业上加以推广应用,并发现新的更为经济实用的强化传热技术,因此近40年来在世界各国强化传热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而能源生产的发展相对要滞后得多。
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态势,能源供应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节能成为关系到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也在节能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80年到2000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7% 而能源消耗的年增长仅为4.6% 节能降耗年平均达5%。
“九五”期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1990年价由1995年的3.97吨标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2.77 吨标准煤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达4.1亿吨标准煤;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按“九五”期间直接节能量计算节约的能源价值约660亿元;节约和少用能源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820万吨二氧化碳计1.8亿吨。
当前中国在能源利用效率、能耗等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能源节约还有很大的潜力。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及技术进展
。
何防止或延缓垢层 的形成或使污垢层清洗方便。当 h和 h 差别不大时 ,最好能同时提高两流体 的对流 ; 。
换 热 系数 ;而 当两者 差别 较 大 时 ,要 设法 增 大换 热 系数较 小 的一项 。 2 管壳 式换 热器传 热 强化 技术 进展
筒I 1 1 ,增大有效传热面积。
一
8 9—
维普资讯
璺
蠡 醛 热 ¥
塑
SCl —T 日 C H
及管 内液体的沸腾和管外气体的冷却。其强化机理
是流体在管内流动时 ,沿螺旋槽运动产生局部二次 流 ,有利于减少边界层 的厚度 ,还有一部分流体沿 着轴 向运动 ,产生漩 涡引起边界层 的分层及边界层 分离 。其传热性能较光滑管提高 24 。 ~倍
22 强 化壳 程换 热 .
2 )横纹管(。横纹管 其形 状为管壁被挤压成 4 , 5 1
与管子轴线成 9 。 0的横纹 ,在管壁 内形成一圈一圈
突出的圆环。用以强化管 内气体和液体 的传热及管 内气体 的冷凝。当流体流经横纹管的圆环时 ,在管
壁上形成轴向漩涡 ,增加 了流体边界层 的扰动 ,有 利于通过边界层传递热量 。当漩涡将要消失时 ,流
6 )锯齿形翅片和花瓣形 翅片1 8 1 。锯齿形翅片与 螺旋槽纹管相 比,翅片距更密 ,翅片外缘开有锯齿 缺 口,其传热面积更大 ,由于翅片顶部呈错开锯齿
状 ,促进 了冷凝液 体 的对 流换 热 ,是光滑 管 的 6
倍 。花瓣形翅片是一种特殊的三维翅片结构强化传 热管。其形状是翅片从翅顶到翅根都被割裂开 ,翅 片侧 面呈 一定 的弧线 ,从侧面看 ,各翅片成花瓣 状 。其肋化系数是光滑管的 2 倍 ,增 大了换热面 . 5 积 ,冷凝传热系数为普通滑管的 5 1 倍 。 ~ 8
热交换设备传热强化技术的新进展
维普资讯
几种 :对无 相变 的流体 ,可采 用提 高流体流速并减小污垢热
协 同原理 可以发展系列 的传热 强化 与控制 的新 方法 和新 技
术。
序号
.
现有传热强化理论
传热强化的场协同原理
分类研究 , 分别研究不同对流 基于热 流场和 速度场 的协 同 , 换热形式 的换热 规律 。 研究对流换热 的统一规律。
其定义为 : F 数值的大小 ,反映了某个对流传热过程整体上的协 同 c
程度 。 反映某个对流换热过程 中局部 区域 的场 协同程度 ,可用
定 能量的条件下尽 可能多地传递为某 种过程所 需 的热量 。 自2 0世纪 7 0年代以来 强化传 热成 为国内外传热学界研究 的
该 区域的速度与温度梯度 的局部夹角 B来 判别 。其协同性 体
阻, 增大 流体对传 热表面 的冲刷 , 采用粗糙表 面 ( 主要 用于湍 流情况 ) 或产生涡流或造成 湍流 ( 主要用于层流情况 ) 来破坏 流体流动边界层 , 减薄层流底层 的办法 。对有相变 的流 体 , 对 于冷凝传热多从减薄传热面上的冷凝膜厚度考虑 ,对于沸腾
( 无源强化 ) 及主动与被动两种方式的混合强化 。 1 传热强化的场协 同原理 . 2 对换 热物理现 象 的认 识往 往要 经历 长时 间 的探 索与研
究, 随着强化传热技术研究 的发展 , 在传热理论方 面出现 了新 的概念 和思路 , 中场协 同原理的创建 是重要方面之一 。 其 () 1 场协同原理 。19 98年我 国学者过增元院士等对边界 层型的流动进行 能量方程的分析 ,从流场 和温度场相互配合 的角度重新审视 对流换热机制 ,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换热强化
冲击射流及其强化换热的研究进展
到合适的湍流模型能完全有效地模拟 冲击射流 。对 冲击射流的 研究 , 还有许多工作要作 。
2冲击射流 的特点
单 个圆形喷嘴冲击射流的流动结构如 图 1 所示 ,一 般可将
1 自由射流 区。射流从 喷嘴喷出后 , 由于和周 围 冷却或加热 的表面 , 流程短且被 冲击的表面上 的流动边界层薄 , 其分为三个 区, ) 从而使直接受到 冲击的 区域产生很强 的换热效果 ,是一种极其 介 质发生动量交换 , 射流直径不断扩大 , 垂直速度逐渐降低 , 而
D v lp n f h tde b u e t rn fr t ign t e eo me t esu isa o t a a se hi n igi s ot h t wi mp e
G N i ・ , I e— u Z U Hu m n , H O Y -j WA G We — u E G 1e 。 L r D q n, HO a— i S A u i , N i jn e
形成贴壁射流区 ;) 3 滞止区。壁面上正对 喷嘴 中 热, 内燃机活塞的油冷等 。在精密显 象管玻壳 的生产中 , 底模 的 面 向四周流开 , 这里的局部 换热强度特别高 , 壁面 上特别需要 风冷 , 凸模 内部 的水冷 以及制品表面 的控制冷却 , 都是采用 的冲 心处称为滞止区 , 击射流冷却技术。在尖端技术 中,也巧妙而有效地应用 了射流 强化冷却的地点应该位 于该 区内。 其主要几何参数有 : 喷嘴直径 或窄缝宽度) 喷嘴到壁面 间距离 日, , 喷嘴轴 线和入射壁面的 冲击的技术 , 如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冷却 , 计算机高负荷微 电 D( 子元件的冷却等。 射流冲击换热过程涉及到 冲击介质与被 冲击表面 的温度和
状进 行 了较为 详 细的综合 论述 。
强化换热及其研究进展
1 前言 ADDIN NE.Bib当今世界,由于工业,经济的巨大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能量短缺问题,开发新能源以及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能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由于换热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换热器效率,研究强化换热的新技术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传热学新课题。
本文将从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过程、强化传热新技术以及强化传热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几个方面对近几年来强化传热技术的总体进展进行介绍。
[1]2 正文热量传递方式有导热、对流以及辐射三种,因此,强化传热方法的研究也势必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由于导热与辐射传热的强化受到的限制条件较多,所以对流换热的强化受到重视。
因此,强化换热方法中研究最多,涉及面最广的是对流换热的强化。
强化传热的研究从50 年代中期开始增多,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并成为传热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与组成部分。
[2]2.1 强化传热的意义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如动力、冶金、石油、化工、材料、制冷以及空间、电子、核能等,均涉及到加热、冷却与热量传递的问题。
换热器是不可缺少的工艺设备,而且在金属消耗与投资方面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目前,能源危机越来越突出,开发新能源及余热回收显得特别重要。
而在这些工作中,通常都要求采用有效的强化传热措施,以提高传热量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与重量。
可以说,研究各种传热过程的强化问题,设计新颖的紧凑式换热器,不仅是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同时也是开发新能源与开展节能工作的紧迫任务。
[3]传热学的目的是研究热传播速率的问题,而强化传热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改善、提高热传播的速率,以达到用最经济的设备来传递规定的热量,或是用最有效的冷却来保护高温部件的安全运行,或是用最高的热效率来实现能源合理利用的目的。
2.2 强化传热的目的与任务不同场合对于强化传热的具体要求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应用强化传热技术可达到下列任一目的:(1)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体积与重量;(2)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3)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4)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
传热强化评价依据及其进展研究
传热强化评价依据及其进展研究李丽君【摘要】Various methods for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evaluation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evaluation index based on the laws of thermodynamics is brought forward, i.e. firstly, heat exchange standard number method, Webb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method, j/f factor method a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secondly, the entropy production analysis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thirdly, the (exergy) analysis method and energy level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exergy evaluation; and fourthly, thermoeconomics method combining thermodynamic analysis and economic analysis.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above four evaluation basi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on a sound basis with evolution of the thermodynamic laws as the principal line, thu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tandardization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evaluation basis in projects.%对传热强化性能评价的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以热力学定律为依据的传热强化评价指标的分类:(1)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换热准则数法、Webb纵向比较法、j/f因子法以及传热强化综合评价方法;(2)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产分析的评价方法;(3)基于火用评价的火用分析方法和能级分析方法;(4)热力学分析与经济分析结合的热经济学方法.针对上述四类评价依据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种分类方法是以热力学定律的演化为主线,分类依据明确,因此可为工程上强化传热评价依据的标准化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冶金动力》【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传热强化;性能评价;热力学定律;火用分析方法;热经济学【作者】李丽君【作者单位】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河南郑州 4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12李丽君(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河南郑州450007)1.1换热准则数的评价强化换热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热门的课题,为了引导换热器的研究,一定要有换热性能的综合评价方法。
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及展望
提 高液 体 的导热 系数 的一种 有 效方式 是 在液体
中添加金属 、 非金属或 聚合物 固体粒 子。由于固体
1 ・ 究 与 应 用 ・ 8 研
纺织机械
21 0 2年 第 1 期
得 导流筒成 斜 口形 状 , 证 流体 沿 周 向均匀 进 入 壳 保
体 , 图 2所示 。这种 结 构 基本 可 以克 服 等直 导 流 如 简 装置存 在 的介 质进 入 壳 程 时 流 体 阻 力 不 同 的缺
图 1 多孔 介质 材 料 及 空 隙 表 面
减少传热死区及防止进 口段可能 出现的流体振动。
夹套 式 变 截 面 导 流 筒 折 流 杆 换 热 器 由杆 圈 ( 栅 、 杆
1 3 流 动 介质 强化换 热 ] .
圈) 支撑 、 变截面导流筒 与夹套三个元件组合而成。
在很 大程 度上 , 套 式 变 截 面 导 流简 装 置 是对 传 统 夹 的导 流筒 结构 的简 化 。该 装 置 采 用 变截 面结 构 , 使
时可提高 流速 , 利 于 在较 低 处 理 量 : 下 纵 流 壳 有 I 况
程换 热器 传热性 能 的提 高 。 3 2 4 流量变 化 时 , 同直径 的管 内传 热 系数 的变 .. 不 化是不 同 的 , 其 是 在 流 量 突 降 , 内 的 流璇 足 尤 管
点 , 流体能 够 比较 均 匀 的进 入 壳 程 。工业 实 际应 使 用证 明 : 与传 统折 流板换 热器 相 比 , 该新 型纵流 壳程 换 热器 的综合 指 标 aA / p提 高 了 5 %左 右 , 备 重 0 设 量减 轻 了 2 %-4 %。同时传 热 效 率 大 幅度提 升 。 0 - 0 目前 , 该新 型纵 流壳 程 换 热器 已广 泛 应用 于 各 种 生 产实 践 中 , 时取得 了显著 的经济 效益 和社会 效益 。 同
扩展表面在相变储热中的强化换热研究进展
第 4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李 树 谦 等 :扩 展 表 面 在 相 变 储 热 中 的 强 化 换 热 研 究 进 展
17
1 翅片
通过在相变材料和传热流体热量传输路径中设置翅片实现扩展传热 面积,是 应 用 最 为 广 泛 的 强 化 传 热
李 树 谦1,刘 子 苑1,周 晴 晴2,于 东3,张 月1
(1.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河北省沧州市重庆路1号 061001; 2.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后勤处,河北省沧州市重庆路1号 061001;
3.北 京 低 碳 清 洁 能 源 研 究 院 ,北 京 市 昌 平 区 未 来 科 学 城 神 华 低 碳 201 园 区 102211)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能源等领域的传热设备。
在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中,传热效率往往受到传热面积、换热系数、导热系数等因素的限制。
为了提高传热效率,强化传热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能源等领域的传热设备。
它主要由壳体、传热管束、管板、折流板等组成。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两种不同的介质通过传热管束进行热量交换。
管束中的传热介质通过热对流和热传导两种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管壁,管壁再将热量传递给另一种介质,从而实现两种介质之间的热量交换。
强化传热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增加传热面积、提高换热系数、降低导热系数和增大比热容等。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传热效率。
增加传热面积可以通过采用具有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增加传热管的数量或改变传热管的形状等方式实现。
提高换热系数可以通过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减小流体的层流底层厚度、增加流体的湍流度等方式实现。
降低导热系数可以通过在管壁涂覆低导热系数的涂层、采用高导热系数的材料等方式实现。
增大比热容可以通过改变流体的流动速度、增加流体的浓度差等方式实现。
强化传热技术在管壳式换热器中的应用广泛,以下举几个例子:(1)蒸发:在蒸发过程中,强化传热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加热器的传热效率,减小能耗,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采用高频扰动技术可以增加液体的湍流度,减小传热膜系数,从而减少蒸发时间,提高蒸发效率。
(2)冷凝:在冷凝过程中,强化传热技术可以促进水蒸气与冷却水之间的热量交换,提高冷凝效率。
例如,采用细小肋片管可以增加传热面积,同时采用螺旋肋片管可以增加流体的扰动程度,减小传热膜系数,从而提高冷凝效率。
(3)受热面积增大:通过改变管束的排列方式或增加管束数量,可以增大管壳式换热器的受热面积。
采用多程管束可以增加壳程受热面积,同时采用小直径管束可以增加程数,从而进一步提高受热面积。
强化传热技术在管壳式换热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减小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变截面通道内强化换热机理研究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变截面通道内强化换热机理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CO₂)在变截面通道内强化换热机理研究引言:换热是许多工业和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过程,特别是在能源转化和热力学循环中。
近年来,超临界流体已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换热介质,因其具有高比热容、低粘度、低致密度及压缩性等特点,再加上其高致压差,可以显著改善换热效率。
其中,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换热介质,其在变截面通道内的强化换热机理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1.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变截面通道内的性质超临界二氧化碳是当温度和压力超过其临界点(31.04℃和7.38MPa)时形成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CO₂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物性,如高致压差、可压缩性以及能够表现出同时具有液、气两相特性的超临界态(即接近临界点时的物性行为)。
2. 强化换热机理的现有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变截面通道内的强化换热机理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者们采用实验、数值模拟和数学建模等手段,对该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变截面通道内的强化换热机理与流体的压缩性、传热系数以及温度梯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3. 强化换热机理的影响因素3.1 压缩性对强化换热机理的影响: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致压差,因此流体在变截面通道内产生的各种流动现象会引起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从而改变传热性能。
3.2 传热系数对强化换热机理的影响:传热系数是描述传热能力的重要参数,而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传热系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流体动力学、传质能力和传热界面的特性等。
3.3 温度梯度对强化换热机理的影响:温度梯度是导致换热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变截面通道内会产生不均匀的温度梯度,从而形成流体的剪切应力,促进换热。
4. 强化换热机理的应用前景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变截面通道内的强化换热机理的研究为改善换热过程提供了新的途径。
这种机理的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在能源转化和热力学循环领域。
凹坑强化传热的研究进展回顾_刘高文
摘
要: 基于涡流发生的凹坑强化换热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强化换热和冷却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传热强度
大, 流动阻力小, 综合传热性能高. 通过近十年来凹坑强 化换热研究 工作的回 顾, 介绍 凹坑壁面 的换热阻力 特
性和涡流结构, 并讨论凹坑形状、深度和雷诺数等参数的影 响. 通过 介绍凹坑 在旋转通道、圆管 和冲击耙面 等
1 矩形通道内的凹坑传热与流动 特性
在矩形通道内表面上布置多排多列凹坑的强 化换热结构主要模拟涡轮叶片内冷通道的流动换 热情况, 典型的矩形通道内球面凹坑结构尺寸如 图 1 所示[ 2] , 这类通道的高度小, 主流雷诺数高, 流动一般处于充分发展的湍流状态.
40% 的结果. 欧美国家对凹坑传热研究报道始于 1995 年,
fact ors o f dim pled r ectang ular channel[ 8]
能够强化传热的主要原因是凹坑通过壁面的下陷 破坏来流边界层, 并诱导形成不同尺度的涡旋, 这 些涡旋加快了通过对 流方式带走壁 面热量的速 率, 从而达到增大壁面对流换热系数的目的. 凹坑 内的背风面由于气流分离换热系数较低, 迎风面 由于气流的再附着和三维涡旋而换热较强. 由于 凹坑在壁面上的排列是有序的, 其诱发形成的不 同尺度涡旋也是有序的, 并且其凹坑深度一般较 小, 影响区域主要局限在边界层附近, 因此这种方 式在大幅度增强换热的同时, 不会明显地增加流 动阻力[ 7] .
Schukin[ 4] 将凹坑强化传热应用于涡轮冷却, 并分 别在收缩和扩张通道内表面上的单个凹坑下游测 量了 平均换热系数, 研究了 来流湍流度的影响. Chy u[ 5] 研究了 R e 数对表面叉排凹坑的局部换热 影响, 凹坑形状为球面和泪滴 ( T ear- dr op) 形, 两 种凹坑面的换热增强都在 2 5 倍左右, 而压力损 失只有肋结构的一半. M oon[ 6] 用液晶测温技术研 究了通道高度对凹坑传热和流动的影响, 指出换 热的增强和压力损失的增加在所研究的通道高度 范围内几乎保持常数, 换热增强 2 1 倍左右, 凹坑 上游的换热弱, 下游的换热强.
强化换热
强化传热技术综述理工学院装控L081 康世雄08L05031211 绪论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以能源为中心的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加剧,节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当务之急,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能源和节能新途径。
换热器作为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等各个工业领域中,强化传热技术的应用不但节能环保,而且节约了投资和运营成本,所以,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各种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当今世界,由于工业,经济的巨大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能量短缺问题,开发新能源以及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能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由于换热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换热器效率,研究强化换热的新技术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传热学新课题。
(强化换热的方法及新进展)换热器是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造纸、船舶、机电、分区供热、暖通空调、余热利用、核工业、食品饮料、医药纺织等工业领域。
据资料统计,在现代石油化工企业中,换热器的投资约占装置建设总投资的30%~40%,在合成氨生产中,换热器约占全部设备总台数的40%,世界各国不断地从事着对新型高校换热设备的研究,以期提高热能利用率,不断降低对天然能源的消耗,因此换热器在减少企业的建设投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要达到此目的,就迫切需要研究各种高效能紧凑节能型的换热器。
(强化传热节能技术的研究)随着现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和能源问题的日益严重, 必然带来更多的高性能、高参数换热设备的需求。
换热器的性能对产品质量、能量利用率以及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在发达的工业国家热回收率已达96%, 换热设备在石油炼厂中约占全部工艺设备投资的35% ~ 40% 。
其中管壳式换热器仍然占绝对的优势, 约70% 。
其余30%为各类高效紧凑式换热器、新型热管和蓄热器等设备, 其中板式、板翅式、热管及各类高效传热元件的发展十分迅速。
通过改进翅片设计强化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
通过改进翅片设计强化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摘要这篇文章给出了一些仿效翅片管换热器设计的实验信息。
在这个实验中,利用风洞检测了三种不同的翅片(薄板翅片,波纹翅片,混合翅片)。
本文讨论了热交换系数、空气侧的压降,柯尔本系数(j)和相对于风速(1—3 m/s)、雷诺数(600-2000)的风管摩擦系数(f)。
为了能阐明流体流动的现象,实现了流动的可视化,以此观察流体复杂的流动特征。
实验结果显示:波纹翅片相对于薄板翅片来说,压降,换热系数,f系数和j系数分别增加了大约10.9-31.9%,11.8-24.0%,2.2-27.5%和0.5-2.7%。
另外,混合翅片相对于薄板翅片的实验结果显示:压降,换热系数,f系数和j系数分别增加了大约33.5-63.1%,27.0-45.5%,6.9-71.1%和9.4-13.2%。
总之,这个实验结果强烈地支持热交换器采用混合翅片结构。
关键字传热系数,压降,测量,流动显示,换热器,波纹翅片,薄板翅片,混合翅片1.引言合理利用翅片对于提高圆管和薄板翅片换热器的性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在空调,制冷和工业处理过程的多种设备中。
我们已经知道在小型换热器中的空气流动是非常复杂的,这是翅片和空气流之间的复杂的作用造成的。
传统的翅片管换热器,空气的阻力占据了总的热阻力的90%。
所以,增加表面积经常能有效的提高翅片管换热器的整体性能。
在文献[1]中,薄板翅片管换热器的可用的实验信息已经被提出,评价和对照。
许多关于小型换热器的实验研究已经完成,利用紧凑型换热器加强建立在大范围空气流速上的换热性能和压降的协调性。
关于换热器的最新研究重点在于开发新的不规则表面,因此,翅片型的新的设计标准已经被提出[2-5]。
在文献[3]中Dong et al.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翅片间距,高度和长度对波纹翅片和薄板翅片管换热器的热交换性能和压降的影响。
在文献[6]中Metwally and Manglik研究了二维周期性发展的层流和换热,实验在不同波纹比率的正弦型波纹管中进行的。
内插物强化传热及防垢除垢技术的研究进展
20 0 8年 第 1 2期
对 绕 花 丝 内 插 物 强 化 管 内 空 气 对 流 换 热 进 行 了 实 验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绕 花 丝 内插 物 同时 具 有 径 向 混 合 、 旋 流 、 展 表 面 和 粗 糙 表 面 的 作 用 , 临 界 螺 扩 是
维 持 在 诱 导 期 内 , 样 传 热 膜 系 数 不 会 下 降 . 且 这 而
有 所 提 高 : 于此 流 速 . 不 于 防 垢 及 强 化 传 热 低 则
[1 2
。
内插 入 物 技 术 就 是 最 方 便 的 一 种 强 化 传 热 技 术 .
它 的最 大 优 点 是 . 合 旧 的 换 热 器 的 改 造 . 必 额 适 不
产 生 较 好 的 擦 洗 作 用
击 壁 面 .使 传 热 面 的 边 界 层 的 流 动 受 到 了 强 烈 的
扰 动 .因 此 获 得 了在 线 自动 除垢 和 强 化 传 热 的 双 重 效 果 研 究 还 发 现 。 动 弹 簧 在 线 防垢 除 垢 和 强 移
化 传 热 过 程 中 . 体 的 流 速 存 在 最 低 极 限 . 于 此 流 高
中图分类号 :T 0 0 T 7 Q 5 K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8 1 (0 8 1 — 0 5 0 17 — 1 4 2 0 )2 0 1— 5
引 言
流 速 , 簧 受 流 体 冲 刷 振 动 . 污 垢 形 成 过 程 始 终 弹 使
为 了 提 高 换 热 器 的 换 热 效 率 .采 用 各 种 办 法 来增 强 换热 器 内 的传热 即换 热器 的强化 传 热 : 管
型高效换热器发展现状及研究方向
型高效换热器发展现状及研究方向高效换热器是一种能够有效传递热量并具有较高换热效率的热交换设备。
它在许多工业领域和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电厂、化工和石化工业、建筑物和交通运输等。
随着能源效率的要求日益提高,对高效换热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介绍高效换热器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目前,高效换热器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为高效换热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例如,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传热性能,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换热器。
另外,高温合金和高温陶瓷等材料的应用也有望提高换热器的耐高温性能和稳定性。
2.流动优化设计:流体在换热器内的流动情况对换热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优化换热器的流道结构和流动方式,可以提高流体的流动速度和换热效率。
例如,采用微细结构以增加流体的湍流程度,或者设计流道的加热和冷却区域分布,以改善流体的过渡过程。
3.节能优化控制:高效换热器的节能性能是其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算法和智能化设备,可以优化换热器的运行方式和操作参数,实现最佳的节能效果。
例如,采用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来实时监测热源和热负荷,然后调整换热器的运行状态以实现最佳的热量传递。
4.多功能集成设计:随着多种能源和工艺要求的不断增加,高效换热器的设计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功能集成。
例如,设计一种既能实现热量传递,又能实现物质分离和废气处理的换热器。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成本和空间,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5.技术经济性综合评价:在高效换热器的研究与开发中,除了技术上的创新,还需要对技术进行经济性综合评价。
这包括成本分析、能源消耗评估、投资回报分析等。
只有技术经济性得到充分考虑,高效换热器的应用才能得到有效推广和普及。
总之,高效换热器作为一种关键的热交换设备,在能源效率提升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围绕新材料的应用、流动优化设计、节能优化控制、多功能集成设计以及技术经济性综合评价展开。
强化传热元件与高效换热器研究进展
传 热 元 件 与 高 效 换 热 设 备 的开 发 热效 率 、抗 振 与 防垢 效 果 .从 理 高 效 换 热 器 。折 流 杆 换 热 器 是 美 研 究 是 提 高 专 业 换 热 设 备 制 造 厂 论 研 究到 结 构 设 计 等 方 面均 有 了 家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 目
射 槽 管 等 ,强 化 沸 腾 传 热 的 有 烧 机 械 厂 已 进 入 系 列 化 生 产 。 随着
结 形 表 面 多 孔 管 、机 械 加 工 表 面 多 孑 管 、T 翅 片 管 、E R一 0 L 形 C 4 管
各 种 强 化 传 热 元 件 的 开发 ,可 根 据 不 同 的 工 业 应 用 场 合 ,采 用 不 同 的强 化 传 热 元 件 .组 装 不 同换
0 的有 锯 齿 形 翅 片 管 、凹 面 锯 齿 形 6 % .效果 十分 显 著 …。 目前 螺
翅 片 管 、低 螺 旋 翅 片 管 、径 向 辐 旋 槽 管 折 流 杆 换 热 器 在一 些 化 工
1 强 化 传 热 元件 研 究 与 高
效 换 热器 开 发
作者 简 介 :张 龙 (9 7 , 男 ,山 东省 17 一)
可根 据 不 同 的工 艺 条 件 与 换 热 工
新 的 进步 。各 大 专 院 校 对 强 化 传 为 解 决 天 然 气 换 热 器 的流 体 诱 导 开 发研 究 的强 化 传 热 元 件 有 强 化 换 热 器 。其 特 点 是 抗 振 力 强 ,消
前 强 化 传 热 元 件 与 高 效 换 热 器 已 热 元 件 的 开 发 作 了 较 多 的研 究 ,
进展。
【 关键 词】强化传热 强化传 热元件 高效换热器
强化传热技术进展
的各种强化传热技术来分,可分为有功技术和无功技术,
也将其称为有源强化技术和无源强化技术,主动式强化
技术和被动式强化技术。
强化对流传热,它主要在扩大加热管的有效面积但
又不过分增大流阻的条件下,将加热管子内外表面扎制
成各种不同的表面形状,促进流体产生湍流,提高传热性
能。
强化沸腾传热是通过改良传热表面的性能,来强化
强化传热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改善、提高热传播的速
率,以达到用最经济的设备来传递规定的热量,或是用
最有效的冷却来保护高温部件的安全运行,或是用最高
的热效率来实现能源合理利用的目的。
二、强化传热的主要途径
强化传热技术就是当高温流体和低温流体在某一传
热面两侧流动时,使单位时间内两流体间交换的热量Q
增大。从传热速率方程式Q=KA△tm可知,扩大传热面 积A、加大平均温差△tm和总传热系数K均可提高传热速 率,在换热器的研究、设计和使用操作中,大多均从这
4) 提高原有热传递表面。将表面憎水性的涂层或涂上多 孔性的覆盖层等,这除了增加表面积和粗糙度外,还改 变了表面的润湿性和汽化核心数目,对于有相变换热的 增强往往具有特殊意义。如凝汽器的传热管表面即可做 此处理。
2、 加大平均温差△tm的措施
1) 尽量采取近于逆流的传热方式。逆流平均温差大于顺 流平均温差。但对于各种多程折流或交流即有顺流又有 逆流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利。
螺旋管、涡流发生器和机械搅动等,对于层流换热 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但对湍流换热系数的提高却收效 不大;强电场的存在,不仅可以增强单相介质的层流换 热,而且对于增强凝结和沸腾状态下的传热也有明显的 作用;各种不同形状的扰流子和扩展表面,对于无相变 和有相变的换热过程都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其中扩展表 面尤其适合于气体换热装置。
基于相变材料的储热器及其传热强化研究进展
基于相变材料的储热器及其传热强化研究进展摘要: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有关国家的生计和国家安全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繁荣,但也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促进人类全面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向联合国大会发表了相关声明:力争到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高峰,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实现零排放目标需要对中国目前的能源体系进行重大改革。
根据中国能源基金会发表的《2020年中国碳中和报告》,中国实现零碳净排放量的道路必须基于五项战略:可持续能源消费、电力部门碳中和、最终能源部门电气化、低碳燃料转换关键词:相变储热;储热器件;结构优化;传热强化引言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是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的途径之一。
然而,太阳能的间歇性和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易造成能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储热(ThermalEnergy Storage,TES)技术能够缓解上述不足。
相较于显热储热(Sensible Heat Therma lEnergy Storage,SHTES)系统,采用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储热的潜热储热(Latent Heat Thermal Energy Storage,LHTES)系统具有储热密度大、储热过程几乎恒温、系统占地面积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集热、绿色建筑、电子器件冷却、冷链运输等领域。
1相变储热器件结构分类目前来说,基于LHS的研究主要分为3个方面:一是使用高导热添加剂和多孔介质来增强PCM的导热性;二是改善传热流体(heattransferfluid,HTF)和PCM之间传热均匀性;三是储热器件层面的传热强化。
增强PCM的导热性主要是通过复合不同种类的PCM,提升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拓宽PCM使用范围。
总结了LHSS中PCM强化技术的最近进展,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将高导电材料/颗粒用于PCM中,进而增加PCM的导热性,除此以外,级联布置PCM和复合多种PCM也是强化技术的热门研究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前言当今世界,由于工业,经济的巨大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能量短缺问题,开发新能源以及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能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由于换热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换热器效率,研究强化换热的新技术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传热学新课题。
本文将从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过程、强化传热新技术以及强化传热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几个方面对近几年来强化传热技术的总体进展进行介绍。
[1]2 正文热量传递方式有导热、对流以及辐射三种,因此,强化传热方法的研究也势必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由于导热和辐射传热的强化受到的限制条件较多,所以对流换热的强化受到重视。
因此,强化换热方法中研究最多,涉及面最广的是对流换热的强化。
强化传热的研究从50 年代中期开始增多,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并成为传热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组成部分。
[2]2.1 强化传热的意义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如动力、冶金、石油、化工、材料、制冷以及空间、电子、核能等,均涉及到加热、冷却和热量传递的问题。
换热器是不可缺少的工艺设备,而且在金属消耗和投资方面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目前,能源危机越来越突出,开发新能源及余热回收显得特别重要。
而在这些工作中,通常都要求采用有效的强化传热措施,以提高传热量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
可以说,研究各种传热过程的强化问题,设计新颖的紧凑式换热器,不仅是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同时也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工作的紧迫任务。
[3]传热学的目的是研究热传播速率的问题,而强化传热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改善、提高热传播的速率,以达到用最经济的设备来传递规定的热量,或是用最有效的冷却来保护高温部件的安全运行,或是用最高的热效率来实现能源合理利用的目的。
2.2 强化传热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场合对于强化传热的具体要求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应用强化传热技术可达到下列任一目的:(1)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体积和重量;(2)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3)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4)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
上述目的和要求是相互制约的,要同时达到这些目的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采用强化传热技术前,必须首先明确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以及为达到这一目的所能提供的现有条件,然后通过选择比较,才能确定一种合适的强化传热技术。
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的用途多种多样,换热流体在其内的流动形式众多,且其种类,物性与流态差别很大,因此很难定出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强化传热技术,或者得出一些可确定各种强化传热技术的传热系数及流动阻力的通用计算公式。
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解决强化换热技术的选用问题。
(1)在换热流体温度、热负荷及总流动阻力给定后,先从使换热体积、尺寸小,重量轻的角度,确定几种强化传热技术并进行比较。
(2)研究强化传热表面上传热流体的流动结构、热负荷与温度场的分布特点,选定最佳强化传热技术。
(3)强化传热技术选定后,确定换热器制造工艺和安全运行的可行性,从而最后定出适宜于某一换热工艺要求的最佳传热技术。
[4] 2.3 强化换热技术的新进展随着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近几年来出现了很多强化换热的新方法,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发展应用的强化换热新工质,并对其他强化换热新方法做简要介绍。
2.3.1 新型强化换热材料及介质的应用(1)多孔材料的发展应用[5, 6]多孔材料是20 世纪初出现,二战以后发展较快的一类材料。
由于孔隙的存在及孔隙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引发出各种功能特性,是一种集结构和功能于一体的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过滤分离、流体渗透与分布控制、高效燃烧、强化传热传质等领域。
根据材料中孔洞形式的不同,多孔材料可分为蜂窝材料、泡沫金属材料和点阵材料。
多孔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大、刚度高、韧性强的特点,同时由于多孔材料中存在大量有随机性或方向性的孔洞,孔洞中充满低导热系数的空气介质,因此闭孔多孔材料具有优良的隔热性能,而通孔多孔材料应用于强制对流可显著提高对流换热能力。
文献[4]指出,利用多孔材料调整流场分布,可以减薄边界层厚度,有效增强换热。
其中点阵材料不但具有较高的热导率而且强度很大,当传热设备同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时,点阵材料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由于多孔材料具有上述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热性质,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电化学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等领域。
我国对多孔材料的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发展迅速:2006 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启动了由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超轻多孔材料和结构创新构型的多功能化基础研究》973 计划,该项目计划通过五年的实施完成建立超轻多孔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及应用一体化的完整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为超轻多孔材料微观构型与宏观结构的一体化多学科协同设计与制造以及其服役寿命与可靠性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2007 年7 月,科技部公布了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金属多孔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名列其中,该实验室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进行筹建,重点进行金属多孔材料孔结构基础理论、制备理论及技术、性能表征以及应用的研究。
上述项目的启动和实验室的建立反映了国家对于多孔材料研究的重视。
(2)低熔点液体金属及其合金的发展应用[7]将低熔点液体金属及其合金作为散热工质是2002 年由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刘静[7]所在的实验室提出的,同年该实验室在我国申请了这一技术的首项专利。
由于传统的风冷散热手段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电子器件功率的散热要求,液冷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液冷散热虽然效率较高,但是在运行中一旦发生泄露或蒸发会导致器件老化、腐蚀,一旦驱动装置故障,液体流动停止,有可能会导致芯片烧毁,后果不堪设想。
基于液冷散热的上述特性产生了将低熔点液体金属应用于芯片散热液冷系统中的想法。
在这种新型散热技术中,流动于流道中的并非传统的水,有机溶液或其他功能流体而是在室温附近即可熔化的低熔点液态金属。
由于液体金属具有远高于水、空气及其他非金属介质的热导率且具有流动性,导热量和对流散热量都增大,因而可以进行快速高效的热量输运。
采用低熔点液态金属后散热器可以做的很小且仅使用小功率电磁泵就可进行驱动,可实现整体集成化的微型散热器。
虽然可供选择的低熔点液态金属很多,但是目前我国及国外一些相应研究机构的主要目标集中在金属镓上。
自然界中,镓是一种柔软无毒的银白色金属,其熔点仅为29.77℃,在熔点时的导热系数为29.23 W⋅m-1⋅℃-1,远高于空气和水。
而且镓的蒸发温度很高,约为 2 000℃,不像其他液体工质容易在运行中因蒸发而散失。
因此,镓适合作为低熔点液体金属散热工质。
除了金属镓之外,国内外研究者也在努力寻找其他适合的低熔点液态金属及其合金。
由于低熔点液态金属散热装置具有散热能力强、噪音低、性能稳定可靠的优点因而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该技术的出现已引起计算机及半导体芯片业界的广泛关注,低熔点液态金属渴望作为一种理想冷却工质在芯片散热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3)纳米流体的发展应用1995 年,Choi 等[8]首次提出了纳米流体(nanofluids)的概念:即以一定方式和比例将纳米级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粒子添加到流体中,形成一类新的换热工质即纳米流体。
固体颗粒的热导率比液体大几个数量级,因此,悬浮有固体颗粒的两相流液体比纯液体的热率大得多。
纳米颗粒很细,有很大的表面积,因而更适合传热。
大的比表面积不仅改善传热能力,而且增加悬浮液的稳定性。
悬浮在液体中的纳米粒子在布朗力的作用下做无规则的扩散运动,这种扩散运动使纳米粒子所携带的能量发生了迁移,增强了纳米粒子内部的能量传递,增强了传热,同时,在纳米粒子和液体间还有微对流运动存在,进一步加强了热量传递[9]。
影响纳米流体换热性能的因素包括颗粒尺度、表面形状、体积份额以及分布等,文献[9]指出纳米流体一旦发生颗粒聚集,随着颗粒聚集度的增加,纳米流体的换热性能降低。
纳米流体可应用于钢铁冶金生产过程中作为冷却工质保护某些设备不被烧毁,减少电能消耗和冷却水消耗,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除了在钢铁冶金领域的应用,纳米流体也可应用于余热锅炉的能量回收过程,大幅度提高余热回收率,降低能耗。
2.3.2 各种异型强化换热管的应用目前应用的主要异型强化管有螺旋槽纹管,横纹槽管,波纹换热管以及翅片管。
异型强化换热管的强化换热原理是利用各种管的特殊结构产生涡旋,扰动来减薄边界层厚度,增大低热阻区,加强传热。
除波纹管由于加工工艺的特殊性,选材及规格受到限制外,其他三种强化换热管在选材和规格上一般均无限制。
螺旋槽纹管和横纹槽管广泛应用于各种形式的换热器、余热锅炉中,翅片管主要应用在管壳式换热器及空冷器中。
[2]除了以上介绍的四种常用的异型强化换热管外,还有旋流管、螺旋扁管、缩放管等异型管,在实际中也有一些应用,在此不作一一介绍。
2.3.3 内插物强化换热研究内插入物技术是比较方便的一种强化换热技术,它的最大优点是适合旧换热器的改造设计,且加工制造方便,可避免额外增加换热器。
大大节省投资,同时内插物有助于清除管内污垢。
管内插物的种类很多,扭带、螺旋线圈以及绕花丝是三种较常用的管内插物强化换热技术。
内插物技术是通过内插物的作用使流体产生涡流和二次流,促进核心流体与边界层流体的混合,减薄层流底层,达到强化换热效果。
2.4不同强化传热方法的应用及在实际推广中存在的问题2.4.1 不同强化传热方法的应用情况前面提到的那些强化传热技术,有的只适用于某些特定传热介质及传热过程,有些则对所有传热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作用。
从强化传热各类方法来看,无源技术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是各种发展表面,粗糙表面及涡旋强化。
传热流体中添加物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机械搅动是有源强化技术中应用最广的一项。
对于有相变换热的过程,正在引起人们日益广泛关注。
2.4.2 强化传热方法在实际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2]强化传热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不能实现产品的系列化;(2) 强化传热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必要的寿命实验资料;(3) 对于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解决办法:在强化传热方法的应用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强化换热方法的自身特点,通过对强化换热目的,具体条件等的分析比较,确定适宜的方法,以达到预期效果。
我们相信,随着强化传热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提高,有效利用能源及积极开发新能源工作的开展,尤其对于有发展前景的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和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强化换热措施的推广,强化换热技术必然蓬勃开展下去并取得可喜成果。
3小结本文通过对强化换热技术发展过程的回顾以及近几年出现的强化换热新技术新方法及新工质的介绍,对强化换热技术的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希望通过本文对从事强化换热技术研究的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