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5生物学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8605”营养粉有关的生物学原理
“8605”营养粉是什么?(及有关的生物学原理)
“8605”是一种食用面包酵母菌的代码。面包酵母菌又名“啤酒酵母”或“酿酒酵母”,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天然分布。在空气、水、土壤、粮食、蔬菜、水果上面常有生存。面包酵母的种类很多,是一类单细胞真菌,要用显微镜放大许多倍才能看得见。形状是一些球形或椭圆形。面包酵母进行着十分复杂的新陈代谢作用,它要不断地从它身边的环境中吸取很多种营养素(例如很多种糖、氨基酸、多种盐、多种维生素等等)在它的体内生成极丰富种类的化合物。而人类从古代就利用面包酵母的某些功能来为生活服务了。例如做馒头或面包,就是利用面包酵母菌的“缺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在面包内造成的小气泡,从而使得面包胀大膨松,形成面包、馒头的多孔弹性。又例如,先用酒糟把粮食或其制品)部分转化成糖类,同时(或稍后)让面包酵母将某些糖类在缺氧条件下转化出一些乙醇,再把这些乙醇蒸馏成白酒或酒精。
大量的实际情况说明:生物之间进行着许多信息的交流,生物可以记忆许多信息,并且可以影响其代谢行为。例如,用一条很细的纤维,勒住某些“变形虫”身体的中部,逐步把它“拦腰勒成”差不多相等大小的两个“小变形虫”。然后把它们放在“平板培养基”的表面,让它们自由地爬行。结果证明,这两个“小变形虫”爬行的道路(轨迹)虽然弯弯曲曲,但是,这两个“轨迹”竟然是高等数学“拓扑学”中的“拓扑等价”图形。这个实验说明:生物的行为,严格
地受自身的某些“逻辑系统”的指挥。由于这两个“小变形虫”原先就是同一个生物(同一个“老变形虫”),它自然就是一套逻辑指挥系统,所以它走路自然就是唯一的一种走法。但是“老变形虫”被“人为”地勒成了两个“小变形虫”,它们的身体结构,特别是指挥系统仍然是“老变形虫”的“老逻辑”系统,因此它们的一切代谢和行为都和“老变形虫”一模一样,以致连“走路”的“轨迹”也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一模一样”。就成了专门研究几何图形的“拓扑学”中的“拓扑等价”。这些道理,其实对人类来说也是相同的。举例如下:人们知道,妈妈和女儿一般情况下二者很相像。其实,她们就相当于上面例子中的两个“小变形虫”。“母亲”和“女儿”怎么可能同时又是“双胞胎姐妹”呢?因为事实就是如此!
一个人的整个身体都是最早由一个卵细胞(合子细胞)经过多次分裂成很多细胞——当然有时也有些动物只有母亲没有父亲也能繁殖——同时各自又分化发育成不同的细胞、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器官。但是最初的卵细胞分裂时生成的原始的卵细胞中,有个别卵细胞居然较长时间不再分裂,不再分化,好像处于一个“等待”状态或“迟缓”发育状态。由于周围的细胞生长发育很快,这个“迟缓生长发育”的细胞就逐渐被包围在新形成的胚胎体内。后来胚胎发育成胎儿,上述“等待状态的迟缓发育的”卵细胞也就成了胚胎或胎儿的“卵细胞”了。这些生长发育的迟缓细胞往往“等待”了二十年,才继续发育成人形,最后成了她原先姐妹的女儿降生到体外。从上面所属的客观事实可以看出,母亲与女儿的身体其实与前述的“一个老变形虫开变分出来的两个小变形
虫”之间的关系——二者原本是一模一样的,甚至是“拓扑等价”的。事实上,人体生下来就具有“拓扑等价”的本能。例如,有人一出生到世界上就是“白内障”瞎子,他的眼球天然就被一块“白内障”给遮挡住了,严重者完全看不见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但是他的眼睛的其他结构可以是完全正常的。只要进行一次高超的“白内障”治疗手术,就可以恢复完全的正常视力了。于是科学家准备了大量的各种图形的画面图片,让刚刚进行了“白内障”手术的人平生第一次看“外面的世界”,要求他把“相同的图形”挑选出来。结果吓倒了所有在场的人:那个“白内障复明者”挑出了全部“拓扑等价”图形!前面提到的两个小变形虫,由于是来自于同一个老变形虫,所以它们的行为(走路)是相同的(拓扑等价)。但是,日后各自的环境不同,食物不同,遭遇不同,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结构和逻辑功能,行为(走路)也就越来越不一样了,也就失掉“拓扑等价”了。这种情况对人体来说,也是类似的。例如,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很小的儿童,当他自动去抓取外界东西的时候,大多是抓“红色的小球”,人类是由猿类进化而成的,老祖宗长期住在树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水果”,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抓“红色的小球”。随着儿童的长大,人类社会的进化,各人的行为特征也就千变万化了。
后来科学研究发现:生物体内有一种控制行为的机构,其作用就像计算机的软件(控制程序),如果改变了这个控制程序(甚至可以通过“食品”来导入新的程序)便可以改变生物的相应行为。举例如下:河沟里水下面有一种小虫子叫“涡虫”。如果人为地在水下面布置一个“迷宫”,“迷宫”
的一面墙刷成浅灰色,另一面刷成深灰色。然后,把一大批涡虫放在迷宫中,任其自由爬行。最后,“浅灰色”与“深灰色”两边的涡虫数量是相等的。这说明,天然的涡虫对“深灰色”和“浅灰色”没有什么“观点”,没有“偏爱”,没有“选择”,没有“认识”,没有“兴趣”。然后,在深灰色的这边放一点“涡虫爱吃的食物”,再放一大批涡虫到迷宫内,任它们自由爬行。后来,全部涡虫都集中到“深灰色”方面去了。如此的“培训教育”多次重复后,今后,不论深灰色的地方有没有食物,受过“深灰色教育培训”的涡虫,都会自动走向深灰色。此时,可以说这些涡虫已经具有“深灰色观点”、“深灰色偏爱”、“深灰色选择”、“深灰色兴趣”了。这是一个由此及彼,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学习,由浅入深,由偶然到必然,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成功案例。涡虫具有了一个“相对真理”(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深灰色方面有食物),或者说,这批涡虫得到了“深灰色”知识。然后,又布置一个迷宫,但是仅在浅灰色方面放有食物,找一批没有“知识”的涡虫放进去,反复地“培训教育”,最终就能培育出来具有“浅灰色知识”的一批涡虫。
然后,用“已经具备深灰色知识的涡虫”制造出一种“食品”或“食品添加剂”,让另一批“没有知识”的涡虫来吃。结果,这批“没有知识的涡虫”似乎获得了一种“深灰色知识”的“天然本能”,只要稍加“启发培训”就可以表现出它具有“深灰色知识”。这种情况正好像是某人原本认识一个外语单词,后来由于多年不使用这个单词就遗忘了。但是只要以后稍加“启发培训和提醒”他就会很快地再次掌握这个单词。比起“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