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优质课大赛

合集下载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三《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三《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问题引领,自主导学——《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教学设计摘要:近年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以问题为引领的自主导学模式悄然兴起。

教师通过课堂问题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并主动建构。

关键词:问题引领、自主导学、合作交流一、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3-1第三章第5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的内容。

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洛伦兹力的方向和大小”、“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在前一节学生学习了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安培力,会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并计算大小,这为本节课进一步研究磁现象的电本质——洛伦兹力打下了基础。

对洛伦兹力的方向和大小的探究过程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在进步,电视机向薄发展,所以电视机显像管原理可以简单带过或用其他实例替代。

教学思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以自然现象(极光)为切入口引入新课,结合实验探究,采用问题引领,启发学生对洛伦兹力的方向和大小进行探究。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体验过程中,合作学习、深入讨论、总结提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场对电流作用(安培力)实质是磁场对运动电荷作用(洛仑兹力)的宏观表现。

(2)知道洛仑兹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定,并会熟练地应用。

(3)能根据安培力的表达式F=BIL推导洛仑兹力表达式f=qvB,并能够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洛伦兹力的方向的判断方法;(2)通过理论探究让学生总结洛伦兹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透过现象认清本质的认知能力;(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分析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利用左手定则会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2.掌握垂直进入磁场方向的带电粒子受到洛伦兹力大小的计算。

六、板书设计3.5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微观宏观七、课后作业1.上网查阅资料:极光的形成2.课第2、3、4题教学反思有幸上了一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在设计教学流程、改进实验装置、思考问题导学的学案、课堂教学、课后观摩及专家点评过程中学习到不少新的理念、新的知识。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获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获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摩擦力》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3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的先后顺序考虑,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具体讲述产生原因,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介绍的。

摩擦力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整个力学、甚至是整个高中物理中最关键的知识点之一,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

在今后学习受力分析时,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之一。

因此学好摩擦力,就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本节课中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等一些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只有掌握好摩擦力的特点才能准确找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解决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

三、设计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由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笔者计划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探究摩擦力特点为主,第二课时以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按“一构建三探究” (即以“构建摩擦力的概念→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通过游戏激趣、猜想验证、分组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提升等过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对各种情景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摩擦力概念的知识脉络和内在联系,实现学生对摩擦力规律的深层理解和建构。

高中物理习题课探讨PPT课件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

高中物理习题课探讨PPT课件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

物了解题程序
实际问题
状态分析
过程分析
物理模型
作用分析 规律分析 关系分析
数学模型
模型化解题旳基本环节
示意图
文字
情境
分析 特点
抽象
模型
规律
讨论 成果
运算 操作
关联 决策
解题思绪
审题
搞清题意 挖掘隐含条件 建立物理图景
找临界、关联点
联想物理模型
解题
拟定研究对象 选择研究过程
分析受力情况
分析运动情况
△思维习惯 △审题习惯 △体现习惯 ●良好旳解题习惯旳养成 ●处理问题旳措施
●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旳科学态度
△看待复杂问题旳态度是“分析”还是“回忆”
搜索脑海中老师讲过旳例题类型,看本题和那种类型旳例题吻合 ,套用解答这种例题旳公式,或者直接用这例题旳结论进行解答。
——思维方式是“回忆”
根据题目旳文字论述,把它转化为详细旳物理情景,并进一步转
v2 2a1x1
x1
1 2
a1
t
2
对桌布:
x 1 at 2 2
5.写出圆盘在第二个过程中旳动力学方程
`2mg ma2
v2 2a2 x2
6.由图找出两段过程之间旳关联,即盘没有
从桌面上掉下旳条件
x
1 2
l
x1
x1
x2
1 2
l
7 g
复杂问题简朴化旳好处 1、增强学生旳学习爱好和学习信心。 2、磨练了学生旳性格,形成良好旳学习习惯。 3、提升学生旳解题能力。 4、培养学生形成规范旳解题表述。
①分析A旳运动过程;
化为详细旳物理条件或数学条件,明辨题目情景所体现旳物理变化特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优秀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记录纸+教学反思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优秀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记录纸+教学反思

弹力设计思想弹力这节在力学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力学的基础内容之一。

认识弹力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本节课内容中,对形变的认识,是认知弹力产生原因的前提。

通过研究形变来建立弹力概念,认识其产生的原因,理解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常见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演示实验中,微小形变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微量放大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巧妙。

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能主动分析、解决问题。

在学生课堂活动记录中,设计了空白表格,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找出有用数据,逐步形成思路,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知道利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经历探究过程,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技巧。

本节内容教学中,作为隐性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较多的体现。

利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培养其科学探究的精神。

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发现规律,让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常用方法。

学情分析心理特点(1)高一学生好奇心强;(2)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发展。

知识基础学习了力的概念,重力和基本相互作用认知困难(1)欠缺理性化的思维过程(2)弹力的产生判断(3)实验探究中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较弱教学目标1.知道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

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指出常见弹力的方向。

3.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学会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4.知道胡克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并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2.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画出物体受到桌面或绳对它的作用力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力?这个力的大小、方向有什么规律?引出课题《弹力》新课讲授一、物体的形变1.几个小实验注意观察:下面物体都发生了什么变化?1)拉弓射箭;2)拉伸压缩弹簧;3)彩纸揉成团;4)揉捏粘土;5)松软的面包捏成团。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获奖教学设计+学案+教学反思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获奖教学设计+学案+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设计课 题§3.2 弹力课 时 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分析:《弹力》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承接之前学习的重力,并且为接下来要学习的摩擦力打下基础提供铺垫。

弹力本来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力,又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是力学部分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材内容分析: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及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互相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学情分析1心理特点 (1)高一学生好奇心强(2)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发展2知识基础 学习了力的概念,重力和基本相互作用。

3认知困难 (1)欠缺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2)认为凡是物体接触就会有弹力产生。

(3)对弹力的方向有误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弹力的产生原理。

2:探究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正确判定弹力方向。

教学方法教法 实验,讨论,探究 ,启迪创新。

学法联系实际观察合作归纳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形变的种类和形式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的判断,会画弹力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实际情况认识形变的存在2.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物理与自然的美2.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3.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创造热情。

教学用具教具准备压缩弹簧、拉伸弹簧、橡皮泥、扭曲线槽、氦氖激光器、小平面镜、橡皮塞插有细管的扁玻璃瓶、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教具,等等。

教学活动(一)教学过程第一步:观察、体验形变师:同学们都看过蹦床运动,蹦床运动开展了40多年,我国在短短10年间进步飞速,2008年北京奥运会包揽男女两枚金牌。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变压器-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变压器-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课题:变压器滁州中学胡忠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及变压规律。

(2)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变压器的理想化。

(3)了解变压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和思考讨论,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享受成功的乐趣,体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二、教学重点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压和匝数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四、教学仪器演示用可拆变压器、小灯泡、钳式电流表、交流电表、学生电源、C型铁芯、多用电表、导线、小刀等。

五、教学过程/这是我们亲手绕制的第一个变压器,可能有些粗糙,但离我们很近。

1.分别在两个C型铁芯上绕制线圈,2.为了电源和线圈的安全,请至少绕50匝,3.为了下面实验的顺利进行,两个线圈的匝数应有较大的区别,4.两个线圈的匝数分别为:n1= 匝n2= 匝5.用小刀将铜线端部的漆刮去,以便接线,可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档检验,6.制作完成请举手示意。

用学生电源给其中一个线圈供电,这个线圈叫,另一个线圈叫,2 通电后你观察了什么现象: ,3 用多用电表的交流电压档测两个线圈两端的电压,提醒:(1)学生电源电压的输出值和标称值可能不符,以测量为准, (2)多用电表的探针一定要与导线接触紧密。

4 两个线圈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 1= V U 2= V 5 试着计算=12U U ,=12n n(注意对应关系) 6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做这一次,我们可以参考其他小组的实验数据,综合分析得到结论:。

///你能画出 工作原理的电路图吗导线用电器电源导线用电器电源。

2024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精品5篇)

2024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精品5篇)

2024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精品5篇)2024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精品5篇)。

2024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篇1一、实验探究1、学生体验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得出定性结论全体同学体验:每个同学用力在口腔中摒住一口气,然后用手去压脸颊,你会怎么样,思考为什么?小组体验:每桌同学用一只小的注射器体验:一个同学用手指头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另一个同学缓慢压缩气体,体积减小时第一个同学的手指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呢?反之当我们拉动活塞增大气体体积时,手指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呢?要求学生体验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和结论(即压缩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反之,体积增大压强减小)2、猜想引导学生猜想:我们猜想:在一般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定量关系呢?学生:压强与体积成反比例关系(从最简单的定量关系做起)师: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是否是成反比例的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这节课我们用实验探究这一课题。

3、实验验证:(1)实验设计:首先,要求学生完整的复述我们的实验目的:探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情况下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要求学生根据放在桌上的器材,思考试验方案,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取一定质量的气体?实验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条件?学生讨论回答:研究对象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用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注射器内以获取,实验条件是气体质量不变,气体温度不变;活塞加油增加密闭性,推拉活塞改变体积和压强;不用手握注射器;缓慢推拉活塞,稳定后再读数。

(或者有其他的实验方案)问题2:数据收集本实验中应该要收集哪些数据?用什么方法测量?学生:要收集气体的不同压强和体积,用气压计可以测量压强,注射器上面的读数可以得到体积。

问题3:数据处理怎样处理上述数据才能得到等温条件下压强与体积之间的正确关系呢?(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常用数据处理办法有计算法,图象法等。

高中物理交变电流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高中物理交变电流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P有=mgh/t =0.03×103 ×9.8 ×20/1
=5880(W) P泵=P有/ 55%=10690(W)
P电=P泵/ 80%=13400(W)
因此14KW较适当
第18页
×
U
A
× B×
11、如图所表示,抱负变压器原副线圈接有相 同灯泡A、B,原副线圈匝数比为2:1,交变电
源电压是U,则B灯两端电压是( D)
e= εmsin ω.t若线圈电阻
为 R , 则 感 应 电e 流 瞬 时t
0
5 10 t
εm
第5页
6、交流电 有效值 是依据电流
热效应来
要求.正弦交流电有效值与峰值间关系是
ε= m 、U= U m 、I= Im.通常所
说交流电数2值,假如没有2 尤其阐明,2普通都是
改变一次: 3000转每分钟, 改变两次: 1500转每分钟,
第14页
7、如图,能够将电压升高供应电灯变压
器是( B )

A
B

C
D
第15页
8、为了安全,机床上照明用电压是 36V,这个电压是把220V电压降压后 得到,假如变压器原线圈是1100匝, 副线圈是多少匝?用这台变压器给 “36V、40W”灯泡供电,原副线圈 电流各是多少?
第12页
5、一交流电压U=311sin314tV,加在一 个“220V、40W”白炽灯泡上,请问: (1)这个灯泡能正常发光吗?

(2)假如用多用电表交流档去测量通过 这个灯泡电流,读数应当是多大?
I=P/U=0.18 A
(3)写出电流瞬时值表示式. i=0.26sin314t A
第13页
• 6、大中型汽轮发电机有两种,它们差异是 转子每转一周,电枢中感应电流按正弦规律 周期性改变次数不同,一个是改变一次,一 个是改变两次,这两种发电机产生正弦式交 流电频率都是50Hz,它们转子旋转速度各是 每分钟多少转?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一《力的平衡》获奖课件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一《力的平衡》获奖课件
力的三角形法
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处于平衡,平移三个力构成闭合的三角形。
F1
F2
F3
三、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
例题:用绳子将鸟笼静止地挂在一根栋梁上,OA与横梁的夹角600,OA与OB垂直,如图所示。若鸟笼重为19.6N。求⑴绳子OC对鸟笼的拉力;⑵绳子OA和OB对结点O的拉力。
解:
⑴由鸟笼静止受力分析如图
刹车时,
减速运动, a≠0,人往前冲,非平衡状态;
保持静止中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些物体各受到几个力?
图1加速上升的火箭
图2静止的碗
图3两人匀速向上拉起的牌匾
图4沿水平地面匀速拉动的皮箱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只有物体所受到的力平衡才能处于平衡状态
表依据
由三角函数关系得:
受力分析
例题:用绳子将鸟笼静止地挂在一根栋梁上,OA与横梁的夹角600,OA与OB垂直,如图所示。若鸟笼重为19.6N。求⑴绳子OC对鸟笼的拉力;⑵绳子OA和OB对结点O的拉力。
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 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2.分析研究对象的状态。判断是否平衡,是静止 还是匀速。 3.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要画出力的示意图。 4.依据平衡条件列式。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 合成或者分解,再列出力的平衡方程。 5.求解答案并对结果作必要讨论。
T
由二力平衡得: OC对鸟笼的拉力: T=G=19.6N
⑵对结点0分析
G
F12
T
F1
F2
600
由共点力的平衡得:
F12=T=G
F1=F12cos600=Gcos600 =19.6 cos600=9.8 N

高中物理弹力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弹力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弹性力的概念、性质及其作用。

2. 掌握计算弹性力大小的方法。

3. 能够分析弹簧的伸缩现象及其应用。

4. 能够解决与弹力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弹性力的概念、性质及其作用。

2. 弹簧的伸缩现象及其应用。

3. 弹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弹性力的概念1.1 弹性力的定义1.2 弹性力的性质1.3 弹性力的分类2. 弹性力的作用2.1 弹性力的作用对象2.2 弹性力的作用方向2.3 弹性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弹簧的伸缩现象3.1 弹簧的伸缩过程3.2 弹簧的弹力与伸缩量的关系3.3 元素弹簧和复合弹簧的弹力计算4. 弹力大小的计算方法4.1 弹簧弹力的计算公式4.2 弹簧系数的计算公式4.3 弹簧弹力的实际应用四、教学方法1. 形象化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示意图等形象化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弹性力的概念、性质及其作用。

2. 实验演示法: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弹簧的伸缩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3. 讨论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和解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利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实例或问题,激发学生对弹性力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弹性力相关的现象。

例如,“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弹簧可以弹起来?”2. 概念讲解(15分钟)介绍弹性力的概念、性质及其作用,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演示,让学生对弹性力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3. 实验演示(3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弹簧的伸缩现象,理解弹簧的弹力与伸缩量的关系,并且计算弹力的大小。

可以使用弹簧和不同重物的组合,通过改变重物的质量来观察变化。

4. 计算方法讲解(20分钟)介绍弹力大小的计算方法,包括弹力的计算公式和弹簧系数的计算公式。

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计算弹力大小的技巧。

5. 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实际应用,并举例说明。

高中物理教案- 弹力-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高中物理教案- 弹力-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4、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通过对比,分类等方法能够确定弹力的方向2、培养学生从实际中抽化理想模型的能力。

3、思考并应用实验中的放大法(三)德育目标: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能力,结合实际的求实精神。

2、引导观察生活中物理现象,体会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研究,又能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胡克定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2、弹力方向的确定四、教学方法:实验演示、讨论答疑、学生实验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利用砸核桃神器演示砸核桃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核桃被砸碎受到的力即为要探究的弹力。

(二)新课讲授教师活动:观察砸核桃的第一步,拉伸弹簧,使弹簧发生形变,给出形变的定义,并引导学生使实验盘中的物体发生形变,体会形变,思考物体不同形变的特点。

提出问题:尽自己的可能让物体发生形变,并找一找,你觉得哪个物体的形变与众不同呢学生活动:动手实验,感受不同物体的形变。

教师活动:提问,让不同的小组说说自己的观点。

学生回答1:橡皮泥,因为发生形变后不能恢复原状了学生回答2:玻璃瓶,因为不好判断有没有发生形变。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1的回答,指明按照发生形变后能否恢复原状,可以把形变分为两类: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

并指明弹性形变也有一定的弹性限度。

根据学生2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像玻璃瓶这样坚硬的物体受力时,有没有发生形变有的话,微小形变如何显示出来”利用“激光在平面镜的反射”实验验证微小形变的存在,并指明“放大法”这种实验方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数据处理(片断)》获奖教学设计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数据处理(片断)》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数据处理(片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是结合高三实验复习课的特点进行的讲评课。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复习并掌握了伏安法测量干电池电动势与内阻的基本原理、仪器的选择、电路图以及实物图的连接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的学习。

本节课首先利用伏安法在课堂中实测两节新干电池电动势与内阻实验引入,发现电压示数变化较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分析电表示数变化范围过小带来的读数误差对数据处理结果的影响,同时归纳复习了实验数据的几种常用处理方法。

教学中紧扣“福建2014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第19题的第2小题”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处理实验数据,以及一定的实验误差的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伏安法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基本原理。

(2)会用图象法、公式法和逐差法等几种常用数据处理方法求解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3)学会根据实验原理与实验仪器等因素进行误差分析。

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处理实验数据,以及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规范操作实验并能科学、合理地处理数据的习惯。

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锻炼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数据误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2、教学难点:(1)学会利用逐差法求解电源内阻。

(2)学会分析电表示数变化范围过小带来的读数误差对数据处理结果的影响教学资源待测干电池两组(每组电动势约为3伏)、滑动变阻器(0~20Ω)、电压表(0~3V)、电流表(0~0.6A)、电键、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知识回顾,复习巩固【PPT展示】1.实验原理:E= U+Ir2.实验仪器:待测干电池、滑动变阻器、电压表(0~3V)、电流表(0~0.6A)、电键、导线若干。

3.实验电路图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为新课教学打好基础。

高中物理实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班

高中物理实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班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小班导语: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技能。

本文将介绍一份适用于小班物理实验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提供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实验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爱。

2.掌握基本的实验技巧与操作方法。

3.深入理解物理实验背后的原理和科学道理。

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实验步骤:(1)准备物品:小白板、平面镜、直尺、激光笔。

(2)将小白板固定在桌子上,放置平面镜在小白板上方的适当位置。

(3)打开激光笔,使其垂直射向平面镜。

(4)观察激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5)记录下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2.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实验步骤:(1)准备物品:小球、平滑水平桌面、弹簧测力计、标尺。

(2)将小球放置在平滑水平桌面上。

(3)在小球上方放置弹簧测力计,用标尺测量弹簧伸长的长度。

(4)用手指轻轻推动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5)记录下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牛顿第一定律,增加对力学知识的理解。

3.电磁感应实验实验步骤:(1)准备物品:铜线圈、磁铁、电流表。

(2)将磁铁放置在铜线圈的中心。

(3)连接电流表到铜线圈的两端。

(4)快速移动磁铁,观察电流表的变化情况。

(5)记录下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加深对电磁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提供足够的实验场地和设备,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和分析得到正确的结论。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高中物理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与现代科技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高中物理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与现代科技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返回
第22页
2.磁感应强度与磁感线关系 (1)大小:在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地方磁感线密; 磁感应强度小地方,磁感线疏。即磁感线疏密反应了磁感 应强度大小。 (2)方向:磁场中某点磁感应强度方向沿通过该点磁 感线切线方向。
返回
第23页
3.磁感应强度与电场强度比较 电场
磁场
描述场特性 的物理量
电场强度 E
返回
第25页
[思绪点拨] 解答本题时可按下列思绪分析:
返回
第26页
[解析] 依据磁感应强度定义,B方向就是磁场方向, 磁场方向能够有三种表述:一是磁感线切线方向,二是小 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三是小磁针N极受力方向,故A、B、 D对,而C中忽略了小磁针“静止”条件,故C错。
[答案] C
返回
第27页
解析:由磁通量及磁感应强度之间关系Φ=BS可知,磁通 量与磁感强度和磁场中面积相关,因此A、B都是错误。 由于磁通密度就是磁感应强度,因此C项错误。对于一个 拟定磁场B,穿过1 m2面积最大磁通量就是在数值上等于 磁感应强度大小,因此D项正确。 答案:D
返回
第14页
2.关于匀强磁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是
()
A.在匀强磁场中,磁感线是一组平行且等距直线
B.在匀强磁场中,穿过一个面磁通量等于磁感应
强度与该面面积乘积
C.在匀强磁场中,互相平行相等面积里通过磁 感线条数相同
D.某一区域里,磁感应强度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
这个区域叫做匀强磁场
返回
第15页
解析:由匀强磁场定义可知,A、D正确。由Φ= BScosα可知,B错误,C正确。 答案:B
返回
第16页
3.有一匀强磁场,它磁感线与一矩形线圈平面成30°角, 线圈面积为10-2 m2,穿过此线圈磁通量为1×10-3 Wb,则 该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________。 解析:磁感线与线圈平面成 30°角,则 α=60°(α 为线圈平 面与垂直于磁场的平面间的夹角),由 Φ=BScosα 得 B= S cΦosα=10-12××1c0o-s360° T=0.2 T。 答案:0.2 T

邯郸市高中物理教师优质课评选方案

邯郸市高中物理教师优质课评选方案

邯郸市高中物理教师优质课评选方案一、评选内容1.本次优质课评选主题为“还原真实的学科过程,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用以适应自身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基石,要求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中心,要求物理教学以思维为中心;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要求物理教学以过程为主线;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是物理核心素养的灵魂,要求物理教学以育人为目标。

2.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优质课评选课型选定为物理概念课和物理规律课,选手需要从以下列表中选出参赛课题。

高中物理优质课评选课题目录物理概念是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是一类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在人脑中概括和抽象的反映,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与核心。

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

概念教学必须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避免将物理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经验感觉或字面理解的混淆,避免陷入通过大量重复机械记忆或者课后大量训练使概念清晰的错误教学模式。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着力将原本浓缩而成的概念充分“稀释还原”,使概念的形成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和运用过程(由抽象到具体)尽可能完整、生动地展现开来,以便于学生对所学概念能够正确理解(消化),并会灵活运用(活化)。

届高考一轮物理复习抛体运动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届高考一轮物理复习抛体运动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第四章 第2节
第32页
高考调研
高三物理(新课标版)
二、类平抛运动问题 规律方法 1.类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 物体所受合力为恒力,且与初速度的方向垂直.
第四章 第2节
第33页
高考调研
高三物理(新课标版)
2.类平抛运动的运动特点 在初速度 v0 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合外力方向做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a=Fm合.这种运动, 只是恒定合力 F 合代替了平抛运动的重力,其研究方法跟 平抛运动相同.
高考调研
高三物理(新课标版)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1页
高考调研
高三物理(新课标版)
高考一轮物理复习课件(人教版)
第2节 抛 体 运 动
第四章 第2节
第2页
高考调研
高三物理(新课标版)
一、平抛运动 1.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 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①____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叫平抛运动. 2 . 性 质 : 平 抛 运 动 是 加 速 度 为 ② ________ 的 ③ ________曲线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第四章 第2节
第3页
高考调研
高三物理(新课标版)
3.研究方法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根 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可以把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 的④________运动和竖直方向的⑤________运动,然后 研究两分运动的规律,必要时可以再用合成方法进行合 成.
第四章 第2节
第4页
第四章 第2节
第25页
高考调研
高三物理(新课标版)
(1)物体 A 上滑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 t; (2)物体 B 抛出时的初速度 v2; (3)物体 A、B 间初始位置的高度差 h. 诱思启导 (1)物体 A 沿斜面上升的最大位移跟 B 平抛的水平位 移有何关系? (2)A 沿斜面上升的时间跟 B 平抛的时间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二 三
核酸

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整合点

教学重点 1. 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2. 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 胞中的分布。 教学难点 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 中的分布的实验。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二 三
核酸

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整合点

教学流程
BA200显微镜若干,通过 USB接口与电脑连接 计算机网络教室 多媒体展示平台
该系统有效的将计算机、网络和显微镜 三个模块有效整合在一起
DigiLab-学生端
DigiLab-教师端
利用DigiLab,解决实验难点
常规显微镜 显示效果 不佳 操作性 共同点 眼睛容易疲劳 DigiLab 良好 舒适
Flash展示DNA和RNA的异同
课堂小结
一、 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1.种类:DNA和RNA 2.功能:携带遗传信息 二、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真核细胞: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原核细胞:DNA分布在拟核中。 三、核酸的分子结构 1.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2.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3.DNA与RNA的区别 4.遗传信息多样化
新闻报告引入课题 CCTV 新闻联 播报道 人类基 因组计 划的消 息,引 入核酸 的概念
核酸基本概念的给出
核糖核酸(RNA) 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DNA)
观看实验步骤的三个视频
取样
烘干 染色
盐酸处理
学生在开始取样品做实验 以洋葱内 表皮细胞 代替口腔 上皮细胞, 效果更加 明显,且 取材方便、 卫生
学生在操作显微镜
BA200 显微镜 的操作, 与不同 显微镜 步骤一 致
学生在讨论实验
教师给学生展示较好的结果
利用 DigiLab 系统, 通过大 屏幕, 展示学 生实验 结果
学生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DNA 主要存 在于细 胞核, RNA主 要存在 于细胞 质
Flash动画讲解DNA组成及结构
2.3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二 三
核酸

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整合点
整合点
1、常规整合要素: PPT演示文件的制作 网络视屏截取及编辑 Flash动画应用 2、整合亮点: 应用“网络版数码显微镜互动 教室(DigiLab)”,有效解决显 微镜操作及显示效果的不足
DigiLab的组成
谢谢指导
周剑波
深圳市福田外国语高级中学
2011.12.3
海南三亚
分享能力 弱

操作一致,不影响考试
DigiLab的基本功能 1、显示教师图像、学生图像以 及调用学生屏幕
2、屏幕显示参数
3、实时交流、提交报告、下发 作业、考试 …………
教师端教师图像界面
图像参数调整
教师端全部学生图像界面
教师端特定学生图像界面
信息技术整合效果
视频引入——创造场景,引入课题 视频讲解——明白实验操作流程 DigiLab系统——大幅提高实验效果 Flash动画讲解——复杂知识,形象理解 Flash动画总结——知识点清晰明了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姓名:周剑波 学科:高中生物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外国语高级中学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核酸
人民教育出版社 生物必修一 2007年版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二 三
核酸
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整合点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二 三
核酸

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整合点

教学分析
1、对核酸有了解,但不深
2、微观内容较抽象,难理解
3、是必修二遗传部分学习的基础
4、学生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二 三
核酸

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整合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核酸的种类及他们之间的区别,简 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学会作细微的观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形成生物体内遗传信息多样化 的观点。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科学文化精神。 (3)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