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与文化(第一讲什么是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言与文化
邓红风:linguisticsouc@
前言:课程目的和目标
中国语言文化课是MTI教指委规定课程。
翻译硕士作为专业硕士,主要目的是培养各个领域的专门翻译人才。
无论是在什么领域做翻译,当然或者是中译外,或者是外译中。
无论哪一种,都会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间的交流。
要完成中外间无障碍的交流,除了过硬的汉语和外语能力外,对交流双方的文化的深刻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我们都是中国人,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文化的了解只是浮于感性的、表面的了解。
我们住在中国文化这个大房子里,对里面的东西可能非常了解,但是,往往缺乏从更高的视角,即到这所大房子外去观察中国文化的视角。
所以这门课就是要补上这一课,使我们可以从更高更远更深的角度去加深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了解。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提高对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兴趣。
学习外语的学生,都对所学外语感兴趣,连带对所学外语相关的文化感兴趣,但是如果我们要做好翻译,仅这样就不够了。
我们一定要提高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兴趣。
这门课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去了解中外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或者说从对比的角度去学习研究中国和外国的文化。
很多文化特点,只有在对比的情况下,才能理解透彻。
当然,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一门课程就能掌握中国语言文化知识。
这门课只是一个引导性的课程,最重要的是学会自主地和系统地学习研究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可以终身不断自觉这方面的知识,为中外语言交流和翻译打下越来越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
第一讲:什么是文化
文化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有点非常多的解释和理解。
不同的学者,对文化有着非常多的解释,不同的定义达数百种之多。
一般人对文化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不同,而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也会有不同的涵义。
我们先看一下从词源学解释得到的字面意义。
“文化”是由文,即书写符号文字保存的知识,中国人通常说有文化,是指能读书写字,受过书面知识训练。
化:转化,变成。
所以文化有通过文字学习得到了转化,一个人通过读书写字,就成了有文化的人。
这一点与英语和许多西方语言的文化一词Culture有一点不同。
这一词有culti-即培养、栽培的意思,如cultivate, agriculture都含有这一词根。
我们这一课程的文化,是指更宽泛意义上的概念,即人类的后天创造,包括物质创造和非物质的创造。
新华字典对文化的三种解释都符合这一定义:1.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 人类历史中的某一群体的遗迹,如仰韶文化3. 知识,特别是语言科学等需要学习的知识
我们这一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更多的是历史及人类学对文化一词的解释,特指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有特定物质、制度和精神产品的人类群体或他们的遗迹,如大汶口文化、玛雅文化、两河流域文化、中华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文化是一代一代人积累、筛选、淘汰和传承的结果,即是某一特定人群的历史积淀,它有物质层面的东西,如建筑,也有非物质方面的东西,如价值观、世界观、行为方式(习俗)和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
或者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做一个类比:硬件与软件。
人的生物本能是硬件,是由基因决定的,虽然生物本能也是进化的,但是这种进化都是数以万年计的,一两千年看不出变化。
人类的文化是软件,可以随时发生变化,有时还非常快。
吃饭进食是人的生物本能,是硬件,但是怎么吃却是软件,是可以改动的,即使一个从没有吃过西餐的中国人,可以在一顿饭的时间里学会,这就是文化。
生物本能的获得要靠几万十几万年的进化演变,而文化的演变则要快得多,而且越来越快!
我们之后所使用的“文化”一词,如果不做特别说明,都中指这个意义上的文化。
文化的基本构成
文化可以细分为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和非物质文化(intangible culture)(还有一种说法叫expressive cultures)。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文化所创造的有形的,可以触摸可以看见的东西,如建筑、如器具(像青铜礼器、人工织物、车船等等)等等,而非物质文化则包括人的价值观、习俗和行为方式、组织机构。
还有很多人造的物品,如艺术品、书籍、乐器,虽然是物质的,但也反映了人类的思想观念,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结合,用英语expressive culture比较恰当。
像建筑,虽然有实用性功能,也反映了人的审美观念和其他的文化观念,也属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结合。
代表性文化和非代表性文化
有一些文化符号,是一种文化特有的,典型性的。
如语言,一种语言常常与一种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汉语和汉字就与中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汉语和汉字,中华文化还能存在。
服装是另一种最常见的代表性的文化,我们可以通过服饰来了解一个人的文化归属。
筷子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个代表性文化。
我们常用国粹来指代中国的代表性文化,如京剧、武术、中医等。
核心文化和一般文化
处于一种文化最核心位置的东西,是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是一种文化的最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代表性文化是一种文化外在表现出的东西,但并不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中国人现在不会唱京剧了,也不听京剧了,但还是中国人。
大多数中国人不穿汉服,也不穿旗袍了,但还是中国人。
但是如果价值观世界观改变了,思维方式改变了,则很难再为中国人了,可能是香蕉人(banana)了,只有皮肤面相像中国人,内核已经是其他国人了。
所以一个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区别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最重要的尺度。
核心文化是一种文化最持久的部分,而非核心的一般文化特征,可能比较快地发生变化。
中国的许多国粹(如京剧)也不过几百年的历史,但中华文化已经有5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文化中群体与个人的关系
在一种文化中,如中华文化,大多数人都会遵从这一文化的基本认同和核心价值观,但也不能排除少数人非主流的行为。
这就有一个文化和个性(personality)的关系问题。
一种文化对其成员有着基本的要求,这些要求可能表现为道德规范、民俗乡约、法律,要求其成员如何行事和做人,即社会对我的要求,the desirable,但作为个人,我的要求(the desired)可能会与对我的要求发生冲突。
文化的规范性和容忍度
文化的规范性表现在一定时期对成员的道德、风俗、个人行为的限制性要求和规定。
典型的
如中华文化从古代起就有孝的要求,这一要求一直延续至现在。
还有一些要求,只行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如妇女要屈尊位下。
当然文化的规范有一定的容忍度,有一些规范仅是道德上的,遵守了会受到尊重和表扬,违反了也不会受到处罚。
有一些规范则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违反则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精英和大众
任何文化都需要人进行传承,精英应当是核心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如果其精英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一种文化可以很快被其他文化征服。
历史上,放弃自己的文化而接受其他文化的事例屡见不鲜,典型如印度土著接受入侵的雅利安人的文化,如南美洲土著接受欧洲文化和语言等等。
大众一般都有从众的倾向,如果精英放弃自己的责任和领导力,一种文化就岌岌可危了。
一个文化的文字经典是核心价值观等核心文化的载体,核心文化的传承,需要有经典、语言和懂得经典及其语言的人,这些人是这个文化的精英。
核心文化与非核心文化
文化的核心要素包括:语言和文字,价值观,信仰(宗教),制度安排,历史记忆(包括传说、神话等)。
语言不但是文化的记录媒体,也承载着核心的文化要素,如价值观、信仰、历史记忆等文化的核心要素。
这些核心要素的长久传递和广泛传播都需要借助文字。
所以语言与文化是很难分开的。
文化的非核心要素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如习俗、娱乐、迷信和一些特殊的技艺。
观察文化的视角
Geert Hofstede文化的五种尺度:
Power distance 权力距离。
即人与人之间权力的大小的差别。
差别越大,权力距离越大。
Uncertainty Avoidance 避不确定性趋向。
每一个人,都有天生的回避不确定性的倾向。
但是有的文化比其他文化更趋向于避免不确定性。
这种不同的趋向性,可以区分不同的文化。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更加强调集体的利益,强调个人服从集体。
这种倾向性强的文化,常被称为集体主义文化。
反之则被称为个体主义文化。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阳性与阴性。
男性比女性有更大的优势的文化,是男性文化,反之则是女性文化
Long- Versus Short-Term Orientation 保时性,即一种文化是否长时间保持一种行为、观念等。
如Hofstede 以中国为典型的保时性长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有:坚忍不拔、保持现状、遵从等级秩序等。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衡量文化的尺度,如下面的七种尺度
1. 层级与平等Hierarchy and egalitarianism
2. 集体中心程度Group focus
3. 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context)
4. 交流方式Communication styles
5. 时间观念Time orientation
6. 对变化的容忍度Change tolerance
7. 动机:平衡工作与生活Motivation—work-life balance.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时间观念:多维与单维Polychronic versus Monochronic
所谓的单维时间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时间计划性非常强。
典型如:美国。
美国人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很多事都是提前一周或几周,甚至一年就定好的,不能随便改变。
美国人说10点开会,就是10点开会,说半个小时的会,就半个小时的会,半个小时必须结束,因为可能下面接着会有其他安排,或者会议室要有其他用途。
所谓多维时间就是指同时做几件事,但时间计划性不强。
如法国、中国。
10点开会,很可能10点10分也开不了,说一个小时的会,很可能开了一个半小时还没有结束。
开着会突然来了电话,可能就去处理电话中的事。
时间观念中还有一个准时性Punctuality问题,一般说来,单维时间观越强,对准时性要求越高。
多维时间观的文化一般说来对准时性要求不如单维时间观的文化,但对有些事情也有例外。
人际关系:High-Context versus Low-Context
人际关系度高的文化中,交流比较含蓄,因为有些话是靠文化解释的,不说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圈子这外的人,则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人际关系度低的文化中,交流要非常明确直接。
一般亚洲国家,理解人际关系更重要,欧洲要稍差一点. 一般种族比较单一的国家,人际关系更重要一点。
高低人际背景相关性
高低
说话比较不直接,听话听音
间接理解
同时与多件事相关,要考虑多种因素
重长期关系,重友谊
边界性强,圈子明显
知识是相对的,在一种场合适用,到另一种场合可能就不适用了
重人与人面对面决策按明确规则办事
大部分知识是公开的,有规则可依的。
行为和关系时空是分段执行的
人际关系是短期的,分段的。
知识常常是可转移的
以任务为中心的
高信任度文化与低信任度文化High Trust vs. Low Trust
高信任度文化相信规则,相信契约,并且遵守规则和契约。
而低信任度文化更相信自己认识的人,亲属和朋友,还不太相信制度安排和规则。
在高信任度的国家,公路上划一条黄线,就可以基本保证没人穿越,但是在低信任度国家,如果要保证不穿越,往往需要在路中央加上护栏。
文化的演化和文化的交流
文化演化(Evolution)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说任何文化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变化最快的一般是非核心的部分,如服饰、习俗、一般观念,而核心的内容一般都是最难改变的。
文化演化往往是由于文化引进和文化适应(Cultural adoption and adaption)而产生的。
文化引进的例子如佛教引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文化适应则是非主流的人群或外来人群改变自己以适应主流文化。
文化演化也可能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文化交流包括贸易、战争、文化(包括宗教)传播。
产生文化演化的其他原因
自然环境的改变往往需要一种文化对自身进行改变以适应改变了的自然环境。
地球长期的温度变化,人类为了适应,采取了不同的文化适应,如使用火,住山洞,或者像因纽特人那样发明的冰屋。
饮食文化也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导致了人类文化的变化。
如从狩猎采集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文化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代,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逐渐改革着人类原有的一些文化传统,并且产生了新的文化。
文化也可能受到本文化外部的压力而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包括文化引进与适应。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实例,如胡服骑射,如佛教的引进,现代人着装的变化,中国音乐很多乐器来自西域,如二胡和琵琶。
到近代更是引入了西洋音乐。
制度上的变化也很明显,为了应对西方列强,中国近代史上引进了很多的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和机构,如现代学校,大学。
外交上由朝贡制变化到现代外交。
各文化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变化,典型的如哥伦布大交换,大大改变了现代中国人的饮食成份。
针对文化研究,产生了很多学科,典型的如人类学、社会学,当然,其他很多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都与文化研究有很密切的关系。
还有所谓的文化研究,实际上是跨学科的研究,它用各个学科的知识,用于文化的研究。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最后我们讲一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能力是人类文化的生物学基础,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语言,人类文化能成为什么样子。
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构成文化的大多数东西,都是建立在语言之上的。
有很多文化只能通达语言才能显示出来。
甚至有人假设,如沃尔夫假设(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受到所使用的语言的限制的。
许多文化的成品,如文学作品,诗歌,本身就是语言的记录。
文化的核心部分,价值观、宗教信仰,也只能通过语言才能精确表达、传承。
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大多也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
很多这类文化的要素,也需要通过语言记录下来,保存并代代相传。
所以,我们在讲文化的时候,时时离不开语言,而在讲语言的时候,实际上也离不开文化。
正是因为这样,没有基本的文化知识,也不可能学好一门语言。
我们生活在中国文化之中,
母语是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的,语言的习得和文化的习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往往可能意识不到母语文化在我们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翻译不仅是语言与语言间的转换和交流,也是文化间的转换与交流。
没有文化知识,准确的翻译是很难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