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合集下载

树立法律信仰_案例(3篇)

树立法律信仰_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尊重和信任,是法治精神的核心。

在我国,法律信仰的树立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张三与小明的合同纠纷案”为例,探讨如何树立法律信仰。

二、案例背景张三与小明系某市某公司的同事,两人因工作关系相识。

2018年,张三向小明借款10万元,双方口头约定,借款期限为1年,到期后一次性还清。

借款到期后,小明多次催促张三还款,但张三以各种理由推脱。

无奈之下,小明将张三诉至法院,要求张三偿还借款及利息。

三、案件审理1. 庭审阶段庭审中,张三辩称,自己与小明之间的借款系口头约定,没有书面证据,故不同意偿还借款。

小明则提交了微信聊天记录、短信等证据,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借款关系。

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张三与小明之间的借款没有书面证据,但根据微信聊天记录、短信等证据,可以认定双方之间存在借款关系。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口头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2. 判决阶段法院认为,张三与小明之间的借款合同合法有效,张三应按照合同约定偿还借款及利息。

据此,法院判决张三偿还小明借款10万元及利息。

四、案例分析1. 张三与小明的合同纠纷案反映了法律信仰的重要性。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小明坚持法律信仰,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取得了胜诉。

这充分体现了法律信仰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2. 张三在案件中败诉,主要是由于其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树立法律信仰。

他以为口头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从而逃避法律制裁。

这一案例警示我们,要树立法律信仰,提高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

3.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审理,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这表明,在我国,法律信仰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尊重。

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肩负着维护法律尊严、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

五、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1. 加强法律教育。

通过学校、媒体等渠道,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2. 强化法治宣传。

如何让法治成为信仰

如何让法治成为信仰

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权利
健全法律体系
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法律,保障公民的合法 权益。
强化法律实施
加强法律的实施和执行力度,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完善司法救济
为公民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渠道,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
加强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强化司法独立
01
确保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机关和个人的干涉。
维护社会稳定
法治信仰有助于维护社会 稳定,使人们能够在一个 和谐、有序的环境中生活 和发展。
法治信仰的内涵
01
02
03
04
法律至上
法治信仰强调法律的至高地位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
于法律之上。
公正平等
法治信仰要求公正和平等对待 所有人,不因地位、权力或财
富而有所偏袒。
人权保障
法治信仰强调尊重和保护人权 ,确保每个人的自由、尊严和
全感。
05
当前我国在培养法治信仰 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

存在的问题
法律知识普及程度低
我国公民普遍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对法律条款和法律原则的 理解不足。
法律意识淡薄
许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对法律权利和 义务的认识不清。
法治观念不强
一些公民对法治的信仰程度不够,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度和尊重度不 足。
法治能够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 救济途径,促进公平正义的实 现。
03
如何培养法治信仰?
从小培养法治意识
家庭和学校是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场所。家长和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 ,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以及违法行为的后果。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如遵守交通规则、不随意破 坏公共财物等。

如何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如何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作为政法的一名学生,很快我就想到了“法治信仰”,这是出自政法的“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这16个字也是西法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规格。

当然,16字精神也是很深刻体现了我校“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这对一代一代的政法人我们有很好的敦促作用。

通过一个学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要求。

尤其是从内容上来说,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我进一步地加深了对法治信仰的认识,并产生了一定的思考。

应该说,从宏观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是概括的非常到位了。

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这都是报告的原文,全部摘抄了,因为概括的很精到,所以不便修改,更加重要的是跟法治信仰这个主题是相关的。

当然,上面的是当从高度上概括了法治社会的建立与维护,这里我就再从主管方面谈谈我的简单认识。

主要是从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进行分析。

○1法治信仰是什么?用一种充满激情与理性的口吻来表达,法治信仰就是社会主体对法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主体对法律全身心的理性化了的法的激情和激情化了的法的理性。

坚定法治信仰 弘扬宪法精神

坚定法治信仰 弘扬宪法精神

坚定法治信仰弘扬宪法精神一、引言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宪法是法治建设的核心。

坚定法治信仰,弘扬宪法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全体公民应当践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法治信仰的重要性和宪法精神的价值,谈谈坚定法治信仰与弘扬宪法精神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做到坚定法治信仰和弘扬宪法精神。

二、法治信仰的重要性法治信仰是对法治理念的坚定信仰和信任。

它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观念的高低。

拥有坚定的法治信仰的社会,能够有效维护公平公正、平等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治信仰是公民行为的基石,它使人们相信法律的力量,愿意主动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只有在法治信仰的引领下,社会才能迈向文明与进步。

三、宪法精神的价值宪法是国家的法律根基和最高法律规范,宪法精神是宪法内容的核心和灵魂,是一国法治建设的指导原则和价值追求。

宪法精神包括以人民为中心、法治为基础、民主法治、平等保障、人权尊重等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安排和政治文化内涵。

弘扬宪法精神,能够促进公民的法治意识,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法治体系,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四、坚定法治信仰与弘扬宪法精神的必要性1.维护社会稳定:坚定法治信仰和弘扬宪法精神,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稳定。

在法治的引领下,公民将根据法律规范行事,不侵犯他人权益,避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

2.推进政府执政合法化:坚定法治信仰和弘扬宪法精神,可以推动政府行为合法化、规范化,提高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推动社会的进步。

3.提升公民权益保障水平:坚定法治信仰和弘扬宪法精神,能够提升公民权益保障水平。

宪法是保障公民权益的基础,宪法精神能够引导公民主动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五、如何坚定法治信仰与弘扬宪法精神1.加强法治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加强对基本法律和宪法的教育,让每个公民都能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法治的价值。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福建重宇合众(泉州)律师事务所苏清柱【内容摘要】:“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通过公正审判,使每个当事人受到一次活生生的法治教育,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只有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法治才能成为一种“国家信仰”,法治才有最坚强的支撑。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治人治开篇列举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第一、“一位校友在德国留学期间,在一家图书馆,钱包被扒手窃走,包里有20欧元。

他不准备报警,可是图书馆的保安却报了警,不到5分钟,一位女警察赶到现场,问了情况,便请他做笔录,女警察说:“图书馆的自动安全系统已经录下了小偷的尊容,警察局今天就可以将小偷的照片张贴到全区各个警察局。

如果乃找不到小偷,我们会把录像带送电视台反复播放,直到破案为止。

”“我看算了,只有20欧元,不必兴师动众。

即使抓到了小偷,所花费的代价也太大了。

”他对女警察说。

“不!我们是警察,不是商人,只有商人才讲值不值,而法律的尊严不能用金钱衡量。

小偷触犯了法律,就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

”女警察严厉地说。

结果,当电视台播出小偷偷钱录像的第二天,小偷就落网了。

”第二、“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

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的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的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

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

培养法治信仰

培养法治信仰

培养法治信仰在一个社会中,法治信仰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石。

因此,培养法治信仰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什么是法治信仰以及如何培养法治信仰,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一重要理念。

一、法治信仰的定义法治信仰是指个人对法治的认同和依赖,是一种对法律、法规和法律体系的坚定信念。

它不仅仅是对法治的形式上的认同,更是对法治原则、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遵守。

法治信仰可以促使个人遵纪守法、尊重法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建立一个公正、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培养法治信仰的重要性1. 保障社会稳定:法治信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当社会成员普遍具备法治信仰,他们将遵循法律规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不会以暴力或非法手段解决问题,从而增强社会的和谐共处和公平正义。

2. 推动价值观的形成:法治信仰将引导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具备法治信仰的人更容易坚持正义、自律和宽容,他们将以道德法律为准则行事,不轻易做出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

3. 保护公民权益:法治信仰是保护公民权益的基础。

法律作为保障公民权益和自由的重要手段,只有个人对法治的信仰,才能促使政府和司法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确保公正和司法的公正性。

4. 促进经济繁荣:法治信仰对于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

在法治信仰的引导下,经济活动将更加有序和公正,各方面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从而促进了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法治信仰的方法1. 加强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培养法治信仰的基础。

学校应该加强对法治的宣传和教育,教导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并教授法律知识、法律原则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2. 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培养法治信仰的重要阵地。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纪观念,将法治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教育子女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培养他们的法治信仰。

3. 加强法治宣传和宣讲: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应加强法治宣传和宣讲,提高公众对法治的认知和理解。

法治是一种信仰

法治是一种信仰

试论法理学中的法律信仰卢梭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

法律信仰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备要件。

一、法律信仰的重要性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先生告诉我们,“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对法律的信仰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信念,这种内在的心理信念对法律权威的确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法律信仰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法律本身蕴藏着一种理想,需要民众的认同和尊重。

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隐藏着一种公平正义的价值、代表了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

人类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类必须对法律存有信仰,只有外在的法律诉之于人性,符合人的心理或情感,并从内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时,法律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根,并发挥作用。

2、由服从法律到信仰法律,是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

法治需要相应的意识,而意识从消极服从到自觉信仰的提升才是法治化的动力源泉。

服从法律与信仰法律的关系是这样的,即公众在对法律价值作出认同之后就会去服从法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又满足了主体内心的需要从而在主体内心中产生了对法律的信仰,相应的法律信仰一旦生成又会促使主体更加自觉得服从法律,爱护法律。

正如伯尔曼所说的:“法律只有在受到信任并且因而并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统治者无须处处都依赖警察。

”法治的实现是建立在人们对法的信仰的理念之上,从服从法律到信仰法律是实现法治的必然趋势。

3、法律信仰是法律获得权威性的根源。

法律的至上性、权威性形成所依赖的是公众对法的一种神圣感情,它不是靠严刑峻法下社会成员初于畏惧法律而被动的服从法律来完成,而是寄希望于社会公众发自内心的对法的真诚信仰,一种类似于宗教般的情怀。

只有在这种信仰中,人们对法的信任、尊重之情才会被激发,法律的至上性和最高权威性也才可能得以真正的确立和维持。

二、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当代中国公众对法律缺乏信仰,主要与传统中国的法律文化、政治文化、民众法律意识淡薄等等诸多因素有关。

“我与宪法”主题征文: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我与宪法”主题征文: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我与宪法”主题征文: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我与宪法主题征文: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我从小生活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每天都经过嘈杂的大街小巷,每一条路都有我留下的足迹。

那时,我想过很多种建设家乡的方式,或许会成为一名科学家,或是一名教师,当这一天终于临时,却是一种我从未想过的可能----是的,我成为了一名城管执法人。

从穿上这身制服起,我不忘服务人民的初心,牢记依法行政的使命,在乍暖还寒的春天,查处滴撒抛漏的违章运输车辆,值守在拆违治乱的现场;烈日炎炎的夏天,顶着似火的骄阳,清运臭味冲天的垃圾,修剪模纹,灌溉植被;落叶纷纷的秋天,伴着凌晨的钟声清扫树叶;滴水成冰的冬天,用冻僵的双手铲除积雪。

说起城管,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是小摊小贩蹬起车子赶紧跑的画面,或者是与市民发生口角争执的场景,百姓对我们有误解有偏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不断改进着执法方式。

所谓立良法以行善治,执法就是依法行政,我们的执法水平,直接关系和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因此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们应当做到的。

当然,我们也是这样做的,韩成东,是一位共产党员,同时也是兢兢业业工作20XX年的执法中队长,在xx县乐园五金街拆除违章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工作紧、任务重,我们平均每天值勤都在10小时以上,徒步巡查5、6个小时,还由于工作不被认同,经常遭受谩骂污辱,甚至拳打脚踢,我们遇到过相对人以跳楼胁迫的方式妨碍执法,遇到过他们声泪俱下的哭诉没有了谋生手段,也遇到过集中上访、恶意举报延缓工作进度,在那漫长而又繁琐的的整治日子里,我的心情一度低迷消沉,心中也悄悄的打起了退堂鼓。

但韩队长顶着身心巨大压力,始终冲锋在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让我看到了一名城管执法人应有的风姿,他带头守法、尊法,坚持法理与情理并用,挨家挨户做工作、送文书,深入了解各户的诉求,宣讲政策法规,耐心沟通,主动化解矛盾,顺利拆除了乐园五金街多达64处的外接棚舍,使群众多年的困扰得以消除,既保证了执法效果,最终也赢得了群众的理解支持。

【范文】国家宪法日学习心得:让法治成为信仰

【范文】国家宪法日学习心得:让法治成为信仰

国家宪法日学习心得:让法治成为信仰
今天是12月4日,中国首个国家宪法日,也是我开通博客后第一次发博文!选择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写本人的第一篇博文,我想,这不仅对于我有个纪念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对于真正的法治已到了急迫期盼的地步了,而“12·4宪法日”的设立应该说是顺应了民心。

但是,要想真正步入法治的殿堂,我认为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第一,让法治成为信仰,这是今年宪法日的宣传主题。

我认为,今年的宣传主题有着深刻的意义。

每个民族、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民族和人民是没有精神和灵魂而仅有躯壳的生物人。

要建立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首先要有法治信仰。

如若连法治信仰都不存在,有人会相信这个国家是一个法治国家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当一个国家信仰法治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为了法治而不断奋斗,这个国家终有一天会走向一个完完全全没有人治、充满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大国。

第二,建立违宪审查制,树立宪法的权威。

国外很多法治国家都建立了违宪审查制,由相关机构对效力层级低于宪法的法律、行zd规等作出是否违反宪法的审查决定,主要有三种:宪法法院,宪法委员会、联邦最高法院。

宪法的生
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行zd规有与宪法相抵触的地方,但没有进行违宪审查而作出无效的决定,宪法的权威何以彰显?因此,在一个法治国家,万法之母的宪法必须发挥真正的根本法作用,而这一实现关键在于建立违宪审查制。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生活在一个自由、民主、法治的国度里,虽然现在还不是,但只要我们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而努力,我相信,这一天到来的要比我们想象的早!为法治而奋斗!。

从小树立学生的法治信仰与法律意识

从小树立学生的法治信仰与法律意识

从小树立学生的法治信仰与法律意识法治信仰和法律意识是当代社会中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

从小树立学生的法治信仰和法律意识,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法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从小树立学生的法治信仰与法律意识。

一、法治信仰的培养从小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是很关键的一步。

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他们的法治信仰。

1. 课堂教育在学校的课堂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

通过教学案例、法律知识普及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法律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治的作用。

2. 社会实践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学生可以参观法院、派出所等相关机构,亲自感受法律的权威和公正。

同时,学生还可以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环境保护、志愿者服务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二、法律意识的培养除了树立法治信仰外,学生的法律意识也需要从小培养。

下面是几个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

1. 情景模拟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面对各种法律问题。

比如,设置一些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法律规定来处理。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法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法律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一些法律教育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辩论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除了课堂教育和学校活动外,学生的法治信仰和法律意识还需要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因此,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很重要的一步。

1.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充当好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第一道防线。

家庭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相关法律教育节目、讨论法律问题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法治信仰和法律意识。

2. 社会共治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

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法律宣传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接受到更多的法治影响。

法治教案培养法治信仰

法治教案培养法治信仰

法治教案培养法治信仰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它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石。

法治信仰是一个人对法治的认同和坚守,并以此信仰为依据去行使权利、承担责任。

培养法治信仰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法治教案如何培养法治信仰进行探讨。

一、法治教案的定义与重要性1.1 定义法治教案是指为了培养人们对法治的信仰和理解而制定的教育方案,通过系统而具体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出对法治的深刻认知和坚定信仰。

1.2 重要性法治教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和信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法治素养,还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如果一个社会的公民都能够具备坚定的法治信仰,那么这个社会就能够更好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进而达到社会稳定和法治国家的目标。

二、法治教案的设计原则2.1 渐进性原则法治教案的设计应该从浅入深,层层递进。

从最基础的法律概念开始教学,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构成及运行机制。

通过逐渐加深难度和复杂度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对法治的认知从表面到深入。

2.2 参与性原则法治教案应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课堂讨论、小组研讨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中的法律问题。

通过参与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原则和法令的运用,从而培养出对法治的信仰。

2.3 实践性原则法治教案应该结合实际案例,将法治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法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从而增加对法治的信仰。

三、法治教案的实施方法3.1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或模拟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及其背后的法治原则。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或者个人进行案例分析,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问题的解决过程,增强对法治的认同和信仰。

可以设计一些类似法庭审判、仲裁等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就案例中的法律问题进行辩论和辩驳。

树立法律信仰典型案例(3篇)

树立法律信仰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陈,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因在工作中遭遇不公待遇,走上维权之路。

在维权过程中,小陈深刻体会到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最终通过法律途径成功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以小陈的维权之路为例,探讨如何树立法律信仰。

二、案例经过1. 工作中遭遇不公待遇小陈在某公司担任销售员,入职后,公司承诺给予较高的提成待遇。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公司以各种理由克扣小陈的提成,使得小陈的工资收入远低于承诺的数额。

在多次与公司协商无果后,小陈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2. 寻求法律帮助小陈了解到,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小陈决定寻求法律帮助。

在朋友的推荐下,小陈找到了一家专业的律师事务所。

3. 律师调查取证律师在接受小陈的委托后,开始调查取证。

通过查阅公司工资发放记录、劳动合同等相关证据,律师发现公司确实存在克扣小陈提成的情况。

4. 提起诉讼在充分准备后,律师代表小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法庭上,律师根据事实和法律,有力地维护了小陈的合法权益。

5. 维权成功经过审理,法院判决公司支付小陈被克扣的提成及赔偿金。

公司不服判决,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然而,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

最终,小陈成功维权。

三、案例启示1. 树立法律信仰的重要性小陈的维权之路充分说明了树立法律信仰的重要性。

只有当人们内心深处对法律充满敬畏,才能在遇到不公待遇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法律知识普及的必要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遭遇不公待遇时,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权。

因此,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对于树立法律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3. 律师在维权中的作用律师作为法律专业人士,在维权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能够帮助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定诉讼策略,还能够代表当事人出庭应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 企业依法经营的重要性本案中,公司因违法经营,导致员工权益受损。

法治教案树立法治信仰

法治教案树立法治信仰

法治教案树立法治信仰近年来,法治教育始终是我们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法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法治信仰,使其成为终身受用的重要素养。

本文将探讨法治教案在培养学生法治信仰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

一、法治教案简介法治教案是指在教育环节中根据法治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而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计划和材料。

它旨在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法治的认识,提高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法治教案也是培养学生法治信仰的重要手段。

二、法治教案的作用1.加深对法治的认识通过法治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法治的基本内容和理论知识。

例如,在课堂上引入相关案例,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适用和实际操作,从而加深对法治的理解。

此外,教案还可以引入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材,激发学生对法治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法治教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更关注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法制宣传、法律道德教育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治观念。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进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法治信仰。

3.培养法治素养法治教案的设计应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使他们具备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主动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三、法治教案设计策略1.选材精准在设计法治教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选择符合他们兴趣和实际需求的教材。

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要求,选取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结合法律、伦理、道德等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参与和思考。

2.形式多样教案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讲授、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坚定法治信仰演讲稿

坚定法治信仰演讲稿

坚定法治信仰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法治信仰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稳定和谐的保障,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信仰和行为准则。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坚定我们的法治信仰,让法治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首先,法治信仰是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

作为一个国家的一员,我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尊重法律的权威,自觉维护国家的法治秩序。

只有通过遵守法律,尊重法治,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其次,法治信仰是我们作为个体的保障。

在现代社会,法治是保障我们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法治的保护下,我们的人身、财产和尊严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而且,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下,我们才能够享有公平的竞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此外,法治信仰也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法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明的象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法治,不做法律的挑战者和规则的打破者,而是要做法治的维护者和守护者。

只有每个人都肩负起法治的责任,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更加和谐稳定。

最后,法治信仰也是我们作为国家的发展动力。

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下,国家才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社会才能够实现繁荣昌盛。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社会的进步,坚定我们的法治信仰,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目标。

在现代社会,法治信仰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守的底线。

让我们共同努力,坚定我们的法治信仰,让法治之花在我们心中绽放,让法治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谢谢大家!。

培育法治信仰的深厚土壤

培育法治信仰的深厚土壤

治状态不是乌托邦,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就可以实现。

2.法治信仰首先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3.法治信仰应该建立在懂法治、信法治的基础上,法治信仰是知识论与价值论的高度统一,是知与信的高度统一。

4.法治信仰可以归结为法治观念的范畴,是法治观念的最高形态。

我以为,法治观念有三种形态,第一是法治意识,着重对法律的遵循;第二是法治思维,着重对法律的适用;第三是法治信仰,着重对法治的追求。

这三种形态是一个递进的关系,有法治意识才有法治思维,有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才可能产生法治信仰。

5.法治信仰必然体现人类主体性的张扬。

我们只有胸怀理想,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才能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6.法治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并行不悖。

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培育法治信仰的深厚土壤文/高鑫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有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五章“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导语段的第一句话就是“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法治必须且应该成为一种全民的信仰。

法治信仰的定义法治和信仰分别有许多不同的定义,要给法治信仰一个准确的定义很难。

关于法治,我认为它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方略与制度。

法治论认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决定性因素和条件不在于领导人是否贤明,而在是否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和制度。

关于信仰,我认为它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的尊崇,并以之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1.法治信仰是对理想的国家、社会治理状态即法治的愿景和追求,这种法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112 人民法治法治文化FAZHI WENHUA要组成部分。

7.法治信仰应该是全民信仰。

法治信仰的现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厉行法治,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社会与个人层面,法治信仰是在不断得到塑造、增强并逐渐深入人心的。

法治信仰演讲稿范文

法治信仰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法治信仰。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石。

而法治信仰,则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对法治的敬畏、认同和坚守。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法治的定义。

法治,是指国家和社会治理以法律为准绳,依法行政、依法司法、依法执法,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社会制度。

法治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总和,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信仰。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树立法治信仰呢?首先,法治信仰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稳定,离不开法律的规范;一个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只有当每个人都树立法治信仰,遵守法律法规,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法治信仰是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途径。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是人民权利的守护神。

只有当每个人都坚信法治,尊重法律,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法律的保护下享有平等的权利,过上幸福的生活。

再次,法治信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法治社会能够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发人民的创造力。

同时,法治信仰能够促使社会成员自觉遵守规则,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那么,如何树立法治信仰呢?首先,我们要深入学习法律知识。

只有深入了解法律,才能更好地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从而在心中树立起法治信仰。

其次,我们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时刻牢记法律红线,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越雷池一步。

再次,我们要积极参与法治建设。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关注法治建设,积极参与到法治实践中,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们要弘扬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法治信仰的体现,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弘扬法治精神,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亲爱的同学们,法治信仰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让我们共同努力,树立法治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谢谢大家!。

培养法律信仰演讲稿范文

培养法律信仰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培养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法治精神的核心,是公民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法律信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尊重和信赖,是公民内心深处对法律的信仰和追求。

这种信仰,既是对法律权威的认同,也是对法治精神的传承。

一、树立法律信仰,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当法律得到普遍遵守,公平正义才能得到维护。

因此,培养法律信仰,首先要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让每个人在法律面前平等,让每个权益得到保障。

二、树立法律信仰,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

法律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当法律得到广泛遵守,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培养法律信仰,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法治的维护者,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树立法律信仰,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法律信仰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有法律信仰的公民,不仅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还能够积极传播法治精神,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那么,如何培养法律信仰呢?首先,我们要加强法律教育。

从青少年抓起,普及法律知识,让每个人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法治观念。

其次,我们要弘扬法治精神。

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法治的重要性,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再次,我们要强化法治实践。

通过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让每个人在实践中感受法治的魅力,增强法治信仰。

最后,我们要树立法治榜样。

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以身作则,为全民树立法治榜样。

总之,培养法律信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如何使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

如何使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

姜明安 : 如何使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 国民为什么要信仰法治 , 因为法治优于人治 , 法治能限制公权力的膨胀 、 滥用 、 腐败 , 为国民提供 民 主、 权利和 自由的保障, 提供平等 、 安定 、 可预期的秩序, 提供环境、 生态保护和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机制。没有法治 , 人们就要面临和经受很多苦难 、 灾难。过去人类在几千年的社会里 , 受人治之苦 、 之难 已经是 够多 的 了。人 类从 自己的经历 、 经 验里应 该深 深感 受到法 治对 自己的意义 、 价值, 人们 信仰法 治 应该是 自然 而然 的事 情 。 然而 , 现实并 非如此 。我们 的许 多 国民 , 包 括一 些担任 国家公 职 , 甚 至担任 党和 国家领导 职务 的 国 民, 并不信仰法治 : 有法不依 , 以言代法 , 以权压法 , 信访不信法。有些 国民, 虽然在一些时候 、 一些场合 也依法 , 守法 , 遇事通过法律途径 、 法律方式解决 问题 , 但他们并非相信和信仰法治 , 他们依法, 守法 , 走 法律途径 、 循 法律方式 办事 , 只是在一定 时候 、 一定 场合迫不得 已做 出的选择 , 或仅将之作 为一种博弈 的 策略。只要有非法律途径 、 非法律方式可选择 , 只要非法律途径、 非法律方式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 益, 他们会首 选非法律 途径 、 法律方 式办事 和解决他们 的问题 。
要】 在一个法治国家, 法律必须被 国民信仰 , 且被 国民信仰的法律只能
是和 必 然是 良法 。在 我 国, 要 使 国民信 仰 法律 , 信 仰 法治 , 必须通过 政 治、 经 济、 文化
和社 会制 度 的改革 , 逐 步 形成和 创设起 使 法律 能够顺 畅运行 、 公权 力 受到 严 密制约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作为政法的一名学生,很快我就想到了“法治信仰”,这是出自政法的“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这16个字也是西法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规格。

当然,16字精神也是很深刻体现了我校“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这对一代一代的政法人我们有很好的敦促作用。

通过一个学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要求。

尤其是从内容上来说,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我进一步地加深了对法治信仰的认识,并产生了一定的思考。

应该说,从宏观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是概括的非常到位了。

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这都是报告的原文,全部摘抄了,因为概括的很精到,所以不便修改,更加重要的是跟法治信仰这个主题是相关的。

当然,上面的是当从高度上概括了法治社会的建立与维护,这里我就再从主管方面谈谈我的简单认识。

主要是从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进行分析。

法治信仰是什么?用一种充满激情与理性的口吻来表达,法治信仰就是社会主体对法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主体对法律全身心的理性化了的法的激情和激情化了的法的理性。

当然,关于法治信仰是什么,回答可以很简单,但要真正去理解它,还需知道它的为什么与怎么样。

为什么要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其一,纵观古希腊罗马和西方国家的法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公众的法律信仰的培养对于其法治化的形成,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就能很好地促成一国法治精神的形成,从而达到一国法治化状态的确立。

此刻,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一方面需要自己的不断摸索,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其他法治国家中吸取经验。

而上述的古希腊罗马和西方对法律的崇高追求之情以及信仰之理念正是我们所可以借鉴的,这对于中国法治国家的构筑是不无裨益的。

其二,“法治应当优于人治”,这已成为定论,尤其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需要法治。

从上一点我们也就可以肯定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的一种内在需要。

首先,我们讲一个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足够的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没有社会公众的尊重、认可和接受,即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法律就会丧失稳定性,法律就会没有权威,犹如一纸空文,那么法治就会论为人治了。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讲,“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

其次,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精神形成的重要保证,或者说是法治的“软件”系统设立的基础,其深刻反映了法治的内在意蕴、精神气质;反过来说,法治的这种内在意蕴、精神气质又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情感和意识的反映和表达,而构成整个社会的精神、情感和意识的,无疑是那生活干社会之中的全体社会公众对法律的普遍的、共同的精神、情感和认识,即对法律的信仰之理念。

因而,从这一意义上讲,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有利于整个社会法治的精神的形成,从而有利于法治社会的构建。

其三,从法治本身的内涵来讲,法治所要表达的意义是:法治是社会公众普遍具有的共同的一种精神和信仰、意识和观念,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态;法治的精神在于合法颁布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的行为规则。

然而,这些“公式”所要成立的条件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仰,没有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仰,这一切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诚如伯尔曼所讲,“所有的法律制度都不仅要求我们在理智上承认——社会所倡导的社会美德,而且要求我们以我们的全部生命献身于它们,所以正是由于宗教激情、信仰的飞跃,我们才能使法律的理想和原则具有普遍性。

”当然,既然是信仰,那它就绝大部分是个人的主观上的意思表示,但是如何法治成为一种信仰,更大程度上是要让法治发挥它所有的魅力,让人民觉得它可信,而且信了还有益,那么这样子就会更大程度促进信仰的形成。

怎么样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仅从我来看,我还是习惯了立法、司法、执法、守法这样的思维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立法且立良法。

没有法律,何谈信仰;有了法律,也就有信仰么?这样的问题已不难回答,在古今中外的屡次实践中证明了这样问题的回答方式。

因而回答这个问题要从问题的根源——立法去寻找。

那么为何要立良法?良法众说纷纭,在我看来,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那就是良法必须紧扣本国实际,否则立法就是无本之木。

毋庸置疑,当下国人法律信仰的缺失与我国立法的错位不无关系。

众所周知,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确立,但大都移植西方,与国人的文化及习惯有相当距离。

所以让人们一夜之间放弃内心所信仰的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而去信仰陌生的法律,恐怕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此,我国立法必须立基于本土习惯上的博采众长,方能使法律信仰立地生根!其二,司法且正司法。

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培育国人法律信仰的关键。

有了良法,司法不公,法律信仰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良法,即使司法公正,法律信仰亦是墙上芦苇。

对于实际的一个案子,判的公正,人民就会觉得法律可信,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权利,但是如果判的不公正,这样的失误就会被放大,放大到整个法律的不公,这是得不偿失的。

尤其值得司法机关警醒的是,处于当今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之快令人始料未及;监督司法公正的大众舆论是检验民众法律信仰的一块重要试金石,正则促进,负则阻碍。

既然如此,如何保障司法公正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认为,除贯彻落实宪法原则和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外,法院和法官一是要把严于律己、拒腐防变、心中有天平作为恪守不移的神圣职责,二是要虚心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尤其是媒体和人民大众的监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句箴言应当成为司法机关及其工作者的座右铭,也是保证司法公正的真实写照。

只有如此,法律信仰之水才会缓缓流入民众的心田。

其三,执法且严执法。

严格执法是司法公正的保障之一,因为任何一个法院的判决若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无异于一纸空文。

公正执法是严格执法的应有之意,因为此处的执法机关不仅仅是指法院的执行庭,更多的是指向行政机关的执法权。

严格执法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不仅事关政府的光辉形象,而且关乎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

对普通百姓而言,不管你是司法机关还是行政机关,均认为是父母官应当为他们排忧解难,“有问题,找政府”的思维在当下民众中依然很有市场。

若此,如果人们总是从媒体或生活中看到执法人员动辄砸摊子、乱罚款、强行拆迁,而政府机关总是抱着一个“不出事,就没事”的侥幸执法心态,就难免小事酿大祸,想让百姓相信政府公正执法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了!因而如何做到严格执法就必须做到:无论是司法机关执法还是行政机关执法,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和程序,以尽量劝说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执行为上策;即使要采取强制执行方式,也不能简单粗暴,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的基本执法观。

依此路径,就能逐步培养出民众的规则意识,为法律信仰的形成夯实基础。

其四,守法且重守法。

法律信仰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如果把“法律”看做法律信仰的客体,那么法律信仰的主体无疑应当是人,不仅包括立法者、司法者、执法者,还包括数量众多的守法者。

不可否认,前三者可能对法律信仰的客体影响成分较大,而守法者对法律信仰主体的影响成分可能更深。

当然,这并非说前三者不是守法的主体,恰恰相反他们更应该模范带头遵守法律的规定。

不能因为其是法律的制定者、司法者、执行者就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更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对普通守法者的守法意识影响更为深远。

那么如何培育守法者的守法意识?愚以为,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普法教育,注重送法下基层,尤其要把那些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到位,让普通百姓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守法,也就是让民众做到积极守法,而非被动型地消极守法。

消极守法使民众畏法如虎,只有积极守法才能逐步培育公民的守法意识。

申言之,积极守法就是要让广大民众切实感受到法律给他们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利益或不利后果,亦即对于受害人来说,通过法律维护了其正当权益,实现了其心目中的正义;对于侵害方而言,通过法律制裁使其承担后果,从而使之感受到由于自己的过错给自身带来的物质或精神损害。

如此日积月累,就必然能够在广大的民众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守法氛围,然后才能进一步升华为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法律信仰。

对于一个是政法而又只是非法学专业的我来说,这样的分析肯定是有法律上惯称的瑕疵的,因而这里我也收集了一些其他学者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从这四个点做:1.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重视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这是培养法律信仰和培育法治精神的前提条件。

2.把法治精神的建设同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培养社会公众法律信仰观念的重要基础。

3.现代法治理论要消融国家优位理念,树立起社会优位理念。

4.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是培养国民法律信仰的有效保证,也是培育现代法治精神的重要环节。

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属于其物质层面的制度建设和技术层面的“硬件”系统的完备、周详固然重要,但作为其基础以支撑整个法治大厦的精神层面的意识与观念的确立,乃是最为关键的。

然而我国法治的现实情况是,作为基础层面的法治信仰一直很是单薄,并在长期以来受到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

由此看来,中国的法治之路将是艰辛而漫长的。

尽管如此,艰辛与漫长也正孕育着希望。

已经写进宪法的依法治国方略,已然是一张蓝图,要把蓝图变成现实,就需要人的努力实践。

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实践,而应当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实践。

而要吸引社会全体成员来实践法治,就必须让人们对法治产生信仰。

党的十八大已经吹响了号角,而作为公民的我,求学在具有浓厚法学气息与法治信仰的政法,肯定要好好接受熏陶,在法律的知识中寻找并树立自己的法治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