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供给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统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供给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统一

中国实际经济增速下行的原因是潜在经济增长的下行,所以需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统一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一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之中。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变,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还需要转换增长动能,从原来的注重要素投入的方式转变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把提升微观主体活力和促进创新作为核心动能。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逻辑是什么?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何?什么高质量发展需要供给侧改革,而非需求侧改革?本文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厘清新时代中国改革的整体思路。

增速换挡:供给侧还是需求侧

制定经济政策讲究的是问题导向,对症下药。政策所起到的作用,既有周期性的用意,也有趋势性的影响,但各自所对应的政策有较大不同。一般而言,周期性对应需求侧,趋势性对应供给侧。只有首先讨论清楚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的原因是来自于供给侧,还是来自于需求侧,才能确定政策的重心,是需要逆周期调节性的政策,还是从长期着眼,提升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笔者的一个基本看法是,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根本原因是供给侧,一个表现是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滑。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2010年的欧债危机所导致的外部冲击是需求侧的扰动因素,更多的是周期性的因素,中国经济并没有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而复苏。

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下滑,出现在金融危机之前。如图1所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下行,最先表现为潜在GDP增速的下行,其出现的时间为2006年,在这之前的2004年恰恰是刘易斯拐点。这一年,第一次出现民工荒,后来成为常态。实际GDP增速在2010年达到10.6%的周期高点之后,便一路下行。正好是这一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到最高峰,而后不断下降。从2010年之后的路径来看,中国实际GDP增速的下滑实际上是对潜在GDP的一种回归。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决策层做出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的重大判断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在潜在经济增速下行的情况下,若还是一味地通过需求侧的管理来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必将产生更为严重的不平衡。金融危机之后三轮宽松政策所暴露出来的系统性问题,如高杠杆、产能过剩、影子银行的膨胀、房地产泡沫等,已经使得政策层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国经济所积蓄的风险。

经历4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预计在2022年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所以,发展的速度已经不再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能否在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之后,摆脱高水平陷阱才是当前政策的关键。这是因为,中国实际上面临的有三条路:美国、拉美和日本,美国代表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后继续发展,拉美代表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又倒退回中等收入国家,而日本

在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后便进入准停滞状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绕开拉美和日本,选择走美国的经济发展道路。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速度是个定量指标,高质量则是一个兼具定量和定性的指标,前者维度更为单一,后者更为综合。要想了解官方对于“高质量”的定义,还需要了解官方口径的描述。

2018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社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对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社论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这实际上已经把发展的目标、理念、动力和道路等做了很好的概括。

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社论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该稳的要稳,该进的要进”,这实际上是在阐述速度与质量的辩证关系。人们常常用“自行车理论”来阐述经济发展中速度与稳定的关系。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速度是前提条件,速度太慢,只会左右晃动,速度太快,想稳都稳不住,遇到突发风险,只能是翻车。所以,在当前阶段,速度仍然是重要的,一旦速度超过预设的区间,逆周期调节还需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因为增长的速度关系到的是就业、贫困和公平。经验研究显示,发展速度是缓解贫困和促进公平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将关注力放在发展的质量上,如发展中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发展导致的污染问题,以及发展中蕴含的风险等。

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成为第一驱动力,要求从要素投入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转变。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日本所失去的20年,实质上失去的是创新,失去的是伟大的企业,因为迄今为止,在国际舞台上的日资企业,仍然是1950—1990年发展起来的汽车和数码产品企业,传统互联网、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和5G等高新技术领域,尚未出现有竞争力的日本企业。在康奈尔大学等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13)”中,日本的排名落至22位。日本综合创新能力的缺失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85—1991年的37%下降到1991—2000年的-15%的重要原因。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提升经济效率,这就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样才能使得各类要素资源的产出效率得以提升,用较少的投入形成更多有效产出。过去10年,中国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所释放出来的双重人口红利、市场化的红利和全球化的红利,但是,一方面,人口红利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格局正在重构,中国很难再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初期那样享受非对称性的待遇。然而,市场化改革的红利主要取决于国内政策的意愿和决心。虽然全球化面临挑战,但全球化并不可逆,在新的规则体系里,中国依然能够通过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化产业链,分享全球化4.0的红利。

可见,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在供给侧。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

中国实际经济增速下行的原因是潜在经济增长的下行,所以需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