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的发展简史及属性、特征与功能

合集下载

地方志知识教程

地方志知识教程

地方志知识教程地方志教程第一章地方志基础知识第一节方志的属性、特征和功能一、方志的属性方志的属性,是指方志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特性,是方志学全部理论的基石。

它关系到新方志的编纂质量,也关系到新方志学的创立与发展。

但是,这个问题,历史上方志界颇多争议,主要是围绕着方志是“地理书”还是“历史书”的问题而展开的。

1. “地理派”和“历史派”的争议地理派认为,方志源于《禹贡》、《周官?职方》等先秦地理著作,按一定行政区域,记载山川形势、风土人情、物产艺文、名胜古迹等,所以,它是地理书。

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说:“中古以来,说地理者多矣,或解释经典,或撰述方志……。

”宋代欧阳? 在自己撰述的方志《舆地广记》中更是开宗明义的指出方志属于地理性质:“地理之书,虽非有深远难见之事,然自历世以来,更张改作……,予不佞,自少读书,私尝留意于此,尝自尧舜以来至于今为书三十八篇,命之曰《舆地广记》。

”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王象之亦持此论。

元代黄说“昔之言地理者,有图有志,图以知山川形势、地之所生;而志以知语言土俗博古久远之事。

”(王晓岩《历代名人论方志》,1986年12月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至清代,著名地理学派代表人物戴震、洪亮吉、谢昆等也主张“志乘为地理书”。

民国时期,梁园东说:“中国之地方志,以今日视之,实为不完全的地理书。

”(黄苇等著《方志学》,1993年6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方志为地理书的观点,也反映在目录学上,从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到《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等正史与《四库全书总目》等,都把地记、图经之类的志书,归入地理类。

清代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补逸》、民国时期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今人方国喻的《云南史料目录概况》、王重民的《中国善本书目提要》,也大都将方志归为地理之属。

近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元和郡县图志》《元丰九域志》,首有《中国古地理志丛刊》的提示,仍有人视方志为地理的附庸,而不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地方志名词解释

地方志名词解释

地方志名词解释地方志是记载地方情况的书,属史书体裁。

是方志的简称。

它以地方事物为中心内容,也涉及到当时社会各个方面。

地方志由来已久,汉代以前的历史文献和明清以后的地方志都可算作地方志的渊源,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都保存了大量的地方史料。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地方志,指中国古代一种图书体裁,是指某一地方的全部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官修史书之外,私家编撰的地方史著也是数量众多,影响深远。

这些地方史著或为一个地区的综合性史书,如《史记》、《汉书》等;或为单独某一地区的史书,如各省志等。

历代正史和各种类书、地理书、政书、文集、笔记小说中,散见着不少地方志,仅就其篇幅而言,地方志所占的比重是极小的,但就其所包括的内容和反映的时代特点而言,却居各类史书之首。

【名词解释】地方志,是指我国各地地方政府编修的记载本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史书,地方志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在整个历史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新方志的分类方法,根据其资料来源的不同,地方志分为四大类型:官修志、民修志、访求志、新方志。

官修志:即由地方各级官府主持编修的志书。

民修志:民间私人组织编写的志书。

访求志:又称采访志,系从私家藏书及前人著述中摘取材料编成。

新方志:又称今方志、新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中央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持编纂的一种新的方志。

名词解释:地方志,又称“一方之全史”、“一地之全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方一域的全史,就是对该地的地情资料作一次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总结、储存工作。

包含“记、述、志、传、图、表、录、照”等多种体裁。

【名词解释】地方志的特征,一般认为:内容丰富、广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民族、宗教、风俗、人物、土地、古迹、艺文等内容,历史地反映出该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

地方志的发展简史及属性、特征与功能

地方志的发展简史及属性、特征与功能

地方志的发展简史及属性、特征与功能一、地方志的发展简史我国编纂地方志的历史悠久,拥有方志的资源很多,达8000多种。

江苏方志有1000多种,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徐州市在80年代第一轮修志中除编写了市志和6县1区(贾汪区)志外,还编修了上百部行业志、部门志,同时出版了一大批各类地情资料书籍及百余部乡镇志,可谓成果丰硕。

地方志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可分为渊源、发端、雏形、定型4个阶段和8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方志渊源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其源头较多,有起源于《周官》说,《禹贡》说,《山海关》说等等。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前1046年~前771年)已有外史“掌四方之志”。

《周礼·地官》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方志之名始于此。

时“四方之志”,是记载各诸侯国历史与现状的典籍。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周易·系辞》中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地理一词出于此。

时有《禹贡》,为《尚书》中的一篇,记述疆域、土壤、物产、赋税和风俗等,是我国最早分地域记载各方地理、物产、贡赋等情况的专篇。

《山海经》,记述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师等。

我国传统的方志形式,是在兼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特点的基础上,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完备起来的,起源的多源性和源远性,是我国方志起源的两个显著特征。

(二)秦汉时期——方志发端秦汉之际,杂述中之郡书、地理书、都邑簿,各自以所载内容和形式,开创了后世方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多记郡国及畿辅诸事,所载虽不齐全,叙述亦简约,但于一方山川、都邑、道里、物产、户口、人物、民情、风俗,都有所录,体例亦初备,为方志中人物志、地理志、都邑志之发端所在。

《越绝书》可视为方志正式发端之作。

朱士嘉和陈桥驿认为其是“我国地方志之鼻祖”和“最早之方志”。

(三)魏晋隋唐时期——方志出现雏形方志自东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迄于南宋和元朝,以地记、地志、图经、图志之体通行,而且有些图经和图志发展至后期已是雏形方志,为方志定型准备了条件。

地方志基本知识

地方志基本知识

地方志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性质1、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

方者,方域,地方;志者,记也,述也。

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

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

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

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

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

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

史、志有密切联系。

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

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

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

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

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

中国地方志精读

中国地方志精读

中国地方志精读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地方志的起源与发展三、地方志的分类与特点四、地方志的现代价值与应用五、结语正文:【引言】中国地方志精读,是对我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地方志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的过程。

地方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旨在概括性地介绍中国地方志的内涵与价值,以期引发更多人对地方志的关注与研究。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与发展】地方志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经》等。

秦汉时期,地方志逐渐发展为以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性记载。

到了隋唐时期,地方志的编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名志如《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问世。

宋元明清时期,地方志的种类和数量进一步增加,形成了以省、府、州、县四级志书为主的地方志体系。

【地方志的分类与特点】地方志按照地域范围可以分为全国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等不同层次。

地方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描述详细,包括山川、河流、土壤、气候等方面的记载;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资料丰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三是注重对当地名胜古迹、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四是地方志的编纂具有连续性和地域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地方历史资料。

【地方志的现代价值与应用】地方志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首先,地方志是研究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学科的重要资料来源,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其次,地方志对于地方文化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地方志还可以为地方发展规划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

【结语】总之,中国地方志精读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工程。

深入研究地方志,挖掘其现代价值,将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

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

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1、性质:资料性著述。

2、内容:包括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既反映历史发展,又呈现现实状况。

举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灾异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被称为一方之百科全书。

3、取材范围: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如《祁县志》即记祁县现行区划范围的事情。

驻在祁县的国家、省、市管单位,行政上虽不属祁县管理,但处在祁县地域,应在记述范围。

4、功能(作用):古称存史、资治、教化,今引伸为存史、资政、育人。

存史就是记载当地历史并传之后世;资治就是帮助当政者了解当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并以次作为主政的历史借鉴和制定决策的参考依据。

因为自从隋朝实行地方官吏回避制度后,一直到明清都是不让当地人在当地做官。

地方官到一地任职,必定要翻阅地方志了解当地情况;教化即教育,就是通过阅读地方志,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爱国、爱乡的教育。

今天,又有学者提出了交流的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要实行经济全球化,国家要实行对外开放,从地方上来说,要加强开放力度,引进外资,扩大交流,要走出去。

地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志书可以让外地人全方位地认识本地、了解本地,提高知名度。

所以,志书的功能今天越来越多样化。

有关志书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中所起的作用的例子已经很多。

5、记事时限:即志书的时间界限。

如这次《祁县志》就是从1978年1月1日记起,到2010年12月31日结束,不能超越时限。

6、目的:地方志被称为一方之全史,即通过记载自然、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变化,反映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当今状况,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服务。

历史变迁:写清某一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兴衰起伏,反映事物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历史轨迹。

当今状况:各项事物在志书下限,如祁县2010年底呈现的状况。

例如:记祁县1978年起的行政区划变化,必须反映1978年时实行的是社队制,有多少个公社多少个大队,各自的隶属关系,之后有什么变化,即调整、增减情况;到1984年改乡镇村制,有多少乡镇多少个行政村多少个自然村,各自的隶属关系;之后有什么变化,即调整、增减情况,特别是2001—2002年的撤乡并镇之后乡镇的重大变化情况,移民并村后,行政村、自然村的变化情况以及隶属关系等;最后交代清楚到2010年底的乡镇村变化情况。

中国地方志精读

中国地方志精读

中国地方志精读【原创版】目录1.中国地方志的定义与历史2.中国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3.中国地方志的当代意义4.精读中国地方志的方法与建议正文一、中国地方志的定义与历史中国地方志,是指对某一地区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进行系统记载和研究的书籍。

地方志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汉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从古至今,地方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誉为“地方的百科全书”。

二、中国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1.历史价值:地方志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能够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对于研究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2.地方文化价值:地方志详细记载了地方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是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3.政治价值:地方志中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记载,对于政府决策和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4.教育价值:地方志中包含了大量的科举文献和名人事迹,对于教育后人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三、中国地方志的当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地方志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推动社会进步等。

四、精读中国地方志的方法与建议1.选择合适的地方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方志进行阅读。

2.了解地方志的体例结构:地方志一般分为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篇章,了解其结构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3.联系实际:将地方志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勤做笔记:阅读地方志时,可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日后查阅和总结。

5.参加相关活动:可以参加地方志研究、讲座等活动,与他人交流心得,共同提高。

总之,中国地方志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提升自我的宝贵财富。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地方志发展历史编写地方志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传统。

现在保存在国内的旧志有8700余种、11000多卷,是一笔极其宝贵而又丰富的财富。

关于地方志的源起,则较为复杂,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国史、地理书、地图等逐渐融合,历经成千上百年的发展,慢慢成熟定型,演变成今天记历史沿革、记民生休戚、记百业兴衰的地方志。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产生许多地方性的人物传记和地方性的地望著作,以人物、风俗、山川、物产为主,其中以《越绝书》、《华阳国志》尤为著名。

隋唐时期,方志发展进入图经阶段(是地图与说明文字的合称),留存至今的《诸州图经集》、《区域图记》、《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对后世发展影响极大。

到了宋代,方志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定型阶段,总数发展到600种,成为我国方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其内容和体例趋于完备,“志”逐渐取代了“图经”的形式,著名的《太平寰宇记》、《景定建康志》是方志史上重要的代表性名志。

元代方志的最大成就就是编纂了《大元一统志》,开创了全国性总志的新形式,明清两代均仿其体。

到清代,方志则步入了我国地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所修志书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现存8000多部志书中,清代所修占5700部左右,其中康熙、乾隆两朝为最);在辑录旧志和方志理论研究方面,也远远超过前代;还有许多知名的学者大家,如戴震、章学诚、钱大昕、孙星衍等都参与修志。

总体而言,清代志书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

到了民国时期,方志成书不多,但方志学的研究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方志学家和数本专著。

诸如李泰的《方志学》、傅振伦的《中国方志学通议》、黎锦熙的《方志今议》、甘彭云的《方志商》、邬庆时的《方志序例》等,还有朱士嘉编的《中国地方志综录》。

地方志的发展简史及属性特征与功能

地方志的发展简史及属性特征与功能

地方志的发展简史及属性特征与功能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记录着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地理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它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同时也是了解一个地区的重要途径。

地方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当时已经有地方志的雏形。

然而,地方志的发展真正起步是在明代,明代的地方志首次以“志”作为刊名,并体现了自编者对于地方史料收集、整理、编纂的一种完整、系统的观念和方式。

地方志的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方志是一种地方性的文献,记录的是特定地区的情况。

地方志一般以一个地方的名称作为书名,如《山东通志》、《安徽通志》等,清代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以省或道为单位编纂。

再次,地方志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性文献,记录的内容涉及地理、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学科领域,因此它既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最后,地方志还是一种参考工具书,它记录了大量的地方性信息,包括地名、人物、事件、制度、风土人情等。

因此,地方志在社会调查、学术研究、文化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地方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方志是一种以实物为凭据的文献,它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采集和整理而形成的。

这些实物包括建筑物、图书、地图、碑刻、文物等,通过对这些实物的研究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地方志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文献,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地方情况。

因此,地方志的编纂和内容都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再次,地方志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文献,它既反映了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经验,也反映了具体地区的特殊情况。

因此,地方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象,还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一些具体问题。

最后,地方志是一种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文献,它通过对各种实物和情况的整理和分类,呈现了一个地方的全貌。

因此,地方志不仅是一种地方特色的文献,也是一种整体化的文献。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地方志是我国古代记录每个时代和区域的古籍,其内容全面,包括每个时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情况和重大历史事件。

在我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比较重视历史,像国家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

在古代,地方志就像我们现在的地方档案馆一样,与其相比,地方志的职能比较大、范围比较广。

一、中国地方志起源方志也叫地方志,是对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和描述,其记录过程比较慢,内容上由简单到繁琐,对于它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种说法,大部分人认为其起源于古代历史记录,在《周礼》一书中提到过外史掌“四方之志”,为此很多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地方志的起源。

地方志主要记录的是特定时期内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事件的资料性文献。

而地方志,专门记录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

关于地方志,它还分为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相比而言,这两种书在编写方式上不同,资料内容上区别较大。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其记录内容全面、权威。

地方志,主要就是对这个地方的大事、要事进行记录,在我国,每个县市区以上行政区域都设有地方志编写办公单位,可以分为三种:每年都编辑出版、3-5年编辑1次、10年编辑1次。

而地方通志,是指以某个人物为中心,并对其进行专门记录的纪传体通史,再根据要求编辑出版。

地方志包含地方通志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地方志特征一般情况下每个省市都有地方志办公室,也有资料室和网站,可以在网上进行搜索查看。

在我国地方志的写法为横排竖写,也可以称为横分纵写,即横分门类,纵写事实,它也是我国当代编纂地方志的重要原则之一。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志书内容科学分类,其次,了解和确定各种事实的隶属关系,最后,编辑篇、章、节、目——这就是横分、横排。

对于分类后的内容,要按照时间来排序,了解其开端,并对过程进行记录,说明最后结果」—这就是纵述、竖写。

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横分纵写或横排竖写。

人物志的主要部分就是人物传记,也是重要的内容。

地方志与中国古代地域研究

地方志与中国古代地域研究

地方志与中国古代地域研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文物,而地方志作为中国文献中的重要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地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地方志的定义和发展、地方志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地方志与中国古代地域研究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地方志对于中国古代地域研究的重要性。

一、地方志的定义和发展地方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专门介绍本地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名胜、古迹等内容的史书,通常由当地县、州、府或省辖下的各县、市级行政区划编写。

地方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的政治力量并不强大,各诸侯国互相争斗,缺少一份能够对各自领土进行综合性介绍的书籍,因此地方志的编纂逐渐成为各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地方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自汉代《方舆胜览》开始,到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圆明园雅俗杂记》等编纂的地方志,覆盖了中国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域。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地方志的编纂形式逐渐完善,从传统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的计算机排版,地方志的编纂难度和工作量大大降低,也加速了地方志的普及和传播。

二、地方志的价值和作用地方志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价值。

首先,地方志可以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材料。

它记录了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详细资料,包括土地面积、行政区划、人口分布、商业贸易、名胜古迹等,为后人认识历史、探究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地方志不仅可以反映出某个地域的独特文化和特色,同时也可以揭示出它与其他地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比如,地方志可以记录下某个地方特有的节日、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文化现象,反映出该地域的文化特点和风情;同时还可以比较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揭示出差异性。

最后,地方志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地方志中涉及到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和发布地方志可以促进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也有助于将这些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地方志汇报材料

地方志汇报材料

地方志汇报材料
尊敬的领导:
我将为您汇报我调研的地方志相关材料,以期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1.地方志概述:地方志是一种记载特定地区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著作,它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发展与变迁。

2.地方志内容:地方志内容较为丰富,通常包括地理环境、历
史沿革、人物传记、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科教卫生等方面的资料。

3.地方志的作用:地方志作为一种文献资源,对于了解地方的
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地方的发展变化、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激发地方厚爱之情等。

4.地方志编纂:地方志一般由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或地方志研究
机构牵头进行编纂,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编纂过程中,要广泛搜集、整理和研究各类相关资料,并以统一的编纂规范进行编撰。

5.地方志管理:地方志是国家的珍贵文化遗产,对于地方志的
管理有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如《地方志出版管理办法》等。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志的保护与管理,确保其完整性和准确性。

以上是我调研到的地方志相关材料,请领导审阅。

如果有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请告诉我,我将继续进行调查研究。

谢谢!。

厦门地方志

厦门地方志

厦门地方志方志的性质、功能、种类和发展概况发布日期:2007-04-20.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方志的性质、功能、种类和发展概况姚金祥一、方志的性质1.“方志”一词的由来“志”,《辞海》上讲是“记事的书或文章”。

“志”,也是一种写作体式,除志书外,正史中也有“志”,如《三国志》等。

“方志”,即“地方志”,亦名“地志”、“志乘”、“书契”。

“志”(如《郑志》)、“乘”(如《晋乘》)等乃是春秋时诸侯国的国史。

“方志”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成书的《周礼》(即《周官》,一本关于典章制度之书)。

该书卷十六司徒教官之属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注解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谓之方志。

”意指记载各诸侯国古今情况的典籍(国别史)。

这儿所言“方志”,与今天的志书不能看作一回事,只能看作是“史书”。

古代地方志的功能

古代地方志的功能

古代地方志的功能一、引言古代地方志是一种记载特定地域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信息的文献形式。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功能和价值。

本文将依次介绍古代地方志的分类、功能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内容。

二、分类古代地方志根据编纂时间、地域范围、内容特点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编纂时间可分为古地方志和近代地方志;按照地域范围可分为省志、府志、州志、县志等;按照内容特点可分为地理志、人物志、历史志、文化志等。

三、功能1. 保留历史记忆:地方志记录了特定地域的历史演变过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迁。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某一地区的发展历程,保留历史记忆。

2. 提供地理信息:地方志还记载了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地理分布等地理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地理学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3. 传承文化遗产:地方志记载了特定地域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等。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 促进地方发展:地方志的编纂和出版可以促进地方经济、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宣传地方资源、特色产业和旅游景点等,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的腾飞。

5. 服务社会管理:地方志为地方政府和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它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地方资源、人口、产业等情况,为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6. 促进学术研究:地方志是研究地方历史、地理、文化等学科的重要文献资料。

它为学者提供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古代地方志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通过记录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等信息,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地方志的编纂和出版也为地方经济、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地方志还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决策依据,服务社会管理。

此外,地方志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推动了学术领域的发展。

五、结语古代地方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

方志的性质功能-河北教育科学研究所

方志的性质功能-河北教育科学研究所

方志的性质、功能、种类和发展概况姚金祥一、方志的性质1.“方志”一词的由来“志”,《辞海》上讲是“记事的书或文章”。

“志”,也是一种写作体式,除志书外,正史中也有“志”,如《三国志》等。

“方志”,即“地方志”,亦名“地志”、“志乘”、“书契”。

“志”(如《郑志》)、“乘”(如《晋乘》)等乃是春秋时诸侯国的国史。

“方志”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成书的《周礼》(即《周官》,一本关于典章制度之书)。

该书卷十六司徒教官之属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注解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谓之方志。

”意指记载各诸侯国古今情况的典籍(国别史)。

这儿所言“方志”,与今天的志书不能看作一回事,只能看作是“史书”。

梁启超曾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方志之名后被相沿袭用。

晋代左思所写《吴都赋》中说:“方志所辨,中州所羡。

”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当时的地理著作《括地志》时,说该书“博采方志,得于旧志”。

方志一词遂成为省、府、州、县等所编各种志书的总称。

地方志,在古代称“志”、“志乘”、“方志”的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始有“地方志”之称,如1935年朱士嘉编有《中国地方志综录》。

2.长期来的不同表述讲方志的性质,有个前提,指的是“地方志书”,不包括年鉴。

因为现在对地方志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关于方志的性质,向来众说纷纭。

起码不会少于7种:其一为“方志属地理书”说。

主要代表为清乾嘉年间的考据学家戴震等人。

戴震认为:“地志者,志九州之土也”,“夫志以考地里,但悉心于地理沿革,则志事已竟。

侈言文献,岂所谓急务哉!”(引自章学诚《记与戴东原论修志》)时至今日,仍有人持此种观点,只是较少见而已。

其二为“方志是历史书”说。

清代史志学家章学诚鉴于地理派厚古薄今、取材范围狭窄等弊端,提出了方志是历史书的主张,认为方志是“一方之全史”、“志者,史之一隅”、“方志为古国史,本非地理专门”。

(见《章实斋方志论文集》)如今,历史学家白寿彝认为:“方志是地方之史”。

地方志的性质与功能

地方志的性质与功能

地方志的性质与功能作者:admin方志内蒙古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631更新时间:2011-4-14一、地方志的性质地方志的性质,是指地方志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具体说就是地方志记载的对象、内容究竟是什么。

这是编纂新方志和研究方志学理论首先应该解决的重大问题。

地方志的性质,决定着地方志的编纂原则、体例、体裁、篇目、编纂方法、收录内容等,它关系到新方志的编纂质量,也关系到新方志学的创立与发展。

1.对方志性质的各种看法关于方志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方志是地理书,属地理学范畴。

持这种看法者认为方志源于《禹贡》、《周官•职方》等先秦地理著作。

它按一定行政区划记载山川形势、风土人情、物产贡赋和名胜古迹,所以是地理书。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欧阳忞、王象之都认为方志为地理书。

清乾嘉时期,修志蔚然成风,在探究方志理论方面也超越前代。

不少学者认为,“一方之志,沿革最要”,力主“志乘为地理专书”,于是形成著名的方志地理学派。

毕沅、钱大昕、孙星衍等属于该学术派别,代表人物为戴震、洪亮吉。

至近现代,方志属地理学的看法仍然存在,如民国时期,梁园东认为“中国之地方志,以今日视之,实为一种不完全的地理书”,今人谢国桢教授、台湾学者陶元珍也认为地方志属地理学,但影响已不大。

第二种看法,认为方志是历史书,属历史学范畴。

持这种看法者认为:史有多种,有天下之史,一国之史,一家之史,一人之史。

方志与正史、传记、谱牒本质属性相同,只有记载范围广狭、地位高低之异。

方志不仅记地理沿革,还记人物、文献等许多内容。

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更一再强调“志属信史”,“志乃史裁”,“方志为国史要删”,“方志乃一方全史”。

清末至民国年间,梁启超、傅振伦、吴宗慈、李泰棻、寿鹏飞、瞿宣颖等著名学者,也认为方志属史书范畴。

如甘鹏云在《修志答问》中说:“一省通志,即一省之历史也,一县志乘,即一县之历史也。

”今人白寿彝教授、台湾学者林献堂等也持“地方志即地方史”的看法。

地方志部门的发展历史论文

地方志部门的发展历史论文

地方志部门的发展历史论文
地方志是一种记载地方历史、经济、文化和人文风貌的专著。

地方志的编纂始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地方志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形式。

地方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方志。

方志是中国古代各地方政权或名门家族用以记录其历史、风土人情的一类书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志逐渐演变为地方志。

地方志成为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当地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资料。

隋唐时期,地方志的编纂已相当发达。

唐代杜佑所著的《通典》即包含地方志的内容,成为当时地方志的代表之作。

宋代,地方志编纂更加系统化和丰富化。

著名的《宋会要》、《太平寰宇记》等书均包含了大量地方志的内容,成为后世地方志编纂的重要经验和依据。

明清时期,地方志的编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明代刘伯约编纂的《山西通志》、董其昌编纂的《江南水利》等地方志作品,对地方志编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代的《四库全书》更是对全国各地方志进行了系统性整理,促进了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近现代,地方志的编纂方法和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各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纷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编纂了许多全面、系统、详实的地方志。

地方志在保护和传承地方文
化、促进地方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地方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

总的来说,地方志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料。

地方志的编纂工作还将继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之我见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之我见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之我见摘要:中国地方志,地方的全历史记录。

它属于史学范畴,但不是国史、正史,而是地方史;由于它的记载覆盖面十分广博,地方志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我国自古至今、历朝历代都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地方志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有严格的编写标准,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是对历史开展的一种尊重和重视,本文就此相关内容进行浅论。

关键词:中国地方志;起源;特征:史料价值引言记载地方历史的古籍,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我们国家官方重视修史,国家有国史,比方二十四史。

地方也有地方志。

古代的地方县志就象我们现在的地方档案馆一样,不过他的职能更大,户籍方面,也涉及到的。

1中国地方志起源方志,又称地方志,望文生义,它是专门记述天下地方之事的志书,其内容从简单过渡于复杂,是一个慢慢修编的一个过程,方志起源的问题,历来众口不一,大局部更倾向于地方志起源于古代历史记录开始,就了有地方志,像在《周礼》中就出现过外史掌“四方之志”,被绝大学者认为是地方志的起源。

地方志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鉴,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体例和格式,有严格的选材要求,有各种研究和参考价值,是综合反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状况的百科式要述。

地方,即地域;志,为“识、记、记述、记载”,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鉴。

地方志,是指本地的大事、要事记录,也就是记载地方历史,各县市区以上行政区域都有地方志编写办公室,有的每年编辑出版,有的3-5年编辑一次,也有的十年编辑一次。

地方通志,是指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主要是写当地著名人物纪传体通史,根据需要编辑出版,地方志可以包含地方通志的主要局部内容。

地方志的作用是什么

地方志的作用是什么

地方志的作用是什么地方志的一种形式,主要记载地方历史、地理、资源、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内容,是历史、文化、民族、经济、科技、宗教、人口、政治、民族等方面的资料,是研究中国历史和现状、认识社会的基本资料。

它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载体。

地方志书是地方志的简称,是地方行政、经济、文化部门编纂出版的地方综合文献。

地方志书是中国古代专门记录地方社会历史和自然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其他有关历史和当代事件等各方面情况的记述。

其内容来源于地方志、方志等地方志体例与格式规定,具体内容可参照各地所办地方志参考资料编撰办法。

地方志书是由地方行政区域所记述一定地域内历史和现状变化情况和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资料、志书、人物事迹、事件以及重要文件而编写成的记录历史事迹和其他地理信息总集。

地方志书由记载当地历史名人、自然、社会等有关情况的志书组成,包括志书、年鉴、人物志、环境志等。

地方志工作机构是地方志工作部门。

地方志工作是我国文化事业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方志工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地方志工作在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历史上著名地名志书有《北京志》(1573—1662年)、《天津志》(1632年),《上海县志》(1648年)、《广东顺德县志》、《福建安溪县志》(清乾隆版)等;地方志书体例:共12种(10卷)页;记述某一时期内容与地方情况较多;有多种形式;内容涉及人物事迹;在专志中主要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和发展变化规律等问题。

它既是社会发展趋势的记录和反映,又通过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反映了一、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各地正在进行的志、鉴、年鉴编纂工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些地方还出版了专门的志书,为地方科学研究作出了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培养研究地方志人才,近年来各地相继创办了方志学院,对方志人才进行了较多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方志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当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的发展简史及属性、特征与功能一、地方志的发展简史我国编纂地方志的历史悠久,拥有方志的资源很多,达8000多种。

江苏方志有1000多种,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徐州市在80年代第一轮修志中除编写了市志和6县1区(贾汪区)志外,还编修了上百部行业志、部门志,同时出版了一大批各类地情资料书籍及百余部乡镇志,可谓成果丰硕。

地方志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可分为渊源、发端、雏形、定型4个阶段和8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方志渊源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其源头较多,有起源于《周官》说,《禹贡》说,《山海关》说等等。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前1046年~前771年)已有外史“掌四方之志”。

《周礼·地官》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方志之名始于此。

时“四方之志”,是记载各诸侯国历史与现状的典籍。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周易·系辞》中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地理一词出于此。

时有《禹贡》,为《尚书》中的一篇,记述疆域、土壤、物产、赋税和风俗等,是我国最早分地域记载各方地理、物产、贡赋等情况的专篇。

《山海经》,记述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师等。

我国传统的方志形式,是在兼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特点的基础上,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完备起来的,起源的多源性和源远性,是我国方志起源的两个显著特征。

(二)秦汉时期——方志发端秦汉之际,杂述中之郡书、地理书、都邑簿,各自以所载内容和形式,开创了后世方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多记郡国及畿辅诸事,所载虽不齐全,叙述亦简约,但于一方山川、都邑、道里、物产、户口、人物、民情、风俗,都有所录,体例亦初备,为方志中人物志、地理志、都邑志之发端所在。

《越绝书》可视为方志正式发端之作。

朱士嘉和陈桥驿认为其是“我国地方志之鼻祖”和“最早之方志”。

(三)魏晋隋唐时期——方志出现雏形方志自东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迄于南宋和元朝,以地记、地志、图经、图志之体通行,而且有些图经和图志发展至后期已是雏形方志,为方志定型准备了条件。

地记,是详略不同记载一地古今多种情况的早期地方志书。

一般只记载疆域、山川、古迹、人物、风土,内容较为简略,神话和传说成分较多,发轫于东汉,兴于三国至两晋,大盛于南北朝,有《云阳记》、《蜀记》等。

地志与地记无实质区别,只是名称略异而已,始见于东汉,隋、唐始略有发展,有《益州志》、《吴郡国志》、《华阳国志》等。

《华阳国志》为方志的雏形之作,东晋常璩撰,全书分巴志、蜀志、刘先主志等篇。

所述始自开辟,终于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8年),记其间巴、蜀史等。

李泰棻言:“最古以志名书者,首推常璩《华阳国志》”。

图经,比地记和地志体例更完备、内容更丰富,也发轫于东汉,隋、唐始转盛,北宋盛极一时,有《吴郡图经》、《高丽图经》等,绵阳在宋时即有《绵州图经》。

图志,同图经是一类,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迟至隋、唐,仅一、二种,北宋始略见增多,只能看作图经和方志之附,修有《元和郡县图志》、《隋区宇图志》等。

(四)宋元时期——方志定型时期方志发展到宋、元,进入了一个兴盛至定型的重要时期。

北宋图经盛行并开始向方志过渡,修有《长安志》、《河南志》等;南宋方志基本上定型,修有《新安志》、《吴郡志》、《成都志》等;元代方志稳步发展,上升到占压倒优势的地位,图经接近消失,修有《大元大一统志》、《长安志图》等。

自此后,方志大都成为内容宏富、体例完备、统合古今的正式方志,为明、清方志大盛奠定了基础。

(五)明代——方志发展时期明代修志更趋发展,大多志书取材严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无论是修志数量、质量,还是方志理论探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明永乐十年(1413年),颁布了《修志凡例》十六则,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由朝廷颁布的修志凡例。

修有《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等。

明嘉靖年间,陈讲等修《潼川志》。

(六)清代——修志大盛时期清朝是古代修志大盛时期,各省、府、州、厅、县都设立志馆或志局。

方志的编修一度达到时代的最高峰,共有省、府、县志书4889种,修志制度也较完备。

修志呈现出如下特点:定期修志、编修普及、品种齐全、私撰转盛、宏编巨制多、体例完备而多样、名家辈出、佳志众多等。

(七)民国——继续修志民国方志编修传统并未因政局动荡而中断。

民国方志吸取西方近现代科学方法,方志的体例、内容、文字、修志宗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和创新。

修有《奉天通志》、《冀县志》、《首都志》等。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盛世修志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方志学建设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9年~1980年。

在这个阶段里,全国有近300个县完成志书初稿,有的并已出版。

由于历史原因,志书对于地情的认识与反映存有主观主义倾向,错误地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设上的急躁冒进当成正确的事物,以致在记载和反映上有不少失实之处,加上方志编纂缺乏经验,史志不分,体例混乱,严重影响了志书的质量。

第二阶段为1980年~1986年(以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为界)。

在这个时期里,全国各地掀起修志热潮。

一方面,广大修志人对方志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知之甚少。

另一方面新方志学研究队伍也没有形成。

在这个时期里,虽然也出版不少方志学专著,但这些专著在总体上存在有一个通病:继承有余而创新不足,或介绍修志具体经验有余而理论升华不足。

第三阶段为1986年~1995年(以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为界)。

在这个时期里,数以百计的方志人经过多年的新方志实践,注意把方志理论与方志实践结合,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纷纷撰写方志论文和专著,从而在方志理论上赢得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方志理论研究,既有对传统经验的继承,也有对现实经验的总结。

但其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通病,即注重对修志问题的研究而忽视用志问题的探讨。

第四阶段为1995年至今。

自1995年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广大志界同仁已开始把建设具有现代形态的新方志学理论体系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至今尚未出现具有重大影响的宏篇巨著,但整个方志理论界已经显露出这样几个新态势:一是重视对用志即方志接受问题的研究。

二是注意对感性经验进行理性升华。

三是开始构建具有现代形态的新方志学科。

二、地方志的属性关于地方志的属性,古往今来,可谓众说纷纭。

这一方面是由于方志本身内容形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方志内容的广泛和涉及众多学科。

古代人认为,方志是地理书或历史书。

其中地理说历史最长,附和的古代著名学者也最多,因此又称“老派”。

我国宋代之前的所谓方志,大多为图经、地记之类,以图为主。

当时的地方志与地理书是非常相近的。

到了宋代,方志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许多人物、文艺方面的内容,但大多数学者仍认为方志是地理之书。

到了清代,出现并形成了以乾嘉时期思想家和考据学家戴震为首的地理学派。

戴震认为修志就是考证地理沿革,谈地方文献是多余的,故称“地理学派”。

他们纂修方志注重考证和纂辑经典,没有自己的东西,故又称“考据派”和“纂辑派”。

古代与地理学说相对的是历史学说。

历史学说认为方志源于古代的国别史,“郡有志,犹国有史也。

”清代方志历史说的集大成者,是章学诚。

他与戴震同时代,并与之展开了一场方志属性问题的争论。

章学诚27岁随父在湖北天门县协助修志,一生修志十余部,积累了丰富的修志经验。

他认为:“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修志的根本目的是“志乃史裁”,“方志为国史要删”,是为国史提供史材。

“志为史之积,史为志之成”、“志属信史”、“志乃史体”,认为方志的真实性和体例都属史的性质。

他重视在方志中记载当代文献,提出方志是著述,而不是纂辑,故又称“著述派”。

他一系列的方志理论给方志以全新的解释,故又称“新派”。

章学诚的历史学说影响到清、民国和当代的一些学者。

当代仍有学者认为“方志是分门别类记载的一个地域人类活动的总体史。

”民国以后,随着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中国,我国的地理学已逐渐脱离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部分学者提出了方志“史地两性”的见解。

“史地两性说”融合了方志起源于古地理书和国别史、地方史的说法,又辩证地提出了史与志的区别,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赞许。

这一说法一直流传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80年代初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开展以来,广大学者和方志工作者对方志属性又提出了种种新的观点。

如认为志书是地方的百科全书;志书是行政管理知识的总结,是行政管理之书;“地方志书是一种地情知识书”;“方志是一种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方志是官方编纂的地方文献,或曰综合性资料文献;地方志是一方古今总览;“新编地方志不同于一般的史书,不是一家之言,不是史家的专著,不是史料汇编,资料大全,也不是百科全书,而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是汇集我国各地区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国情资料。

”“志书是记述和反映地方自然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科学资料性著述。

”等等。

2006年5月18日,由国务院签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志书的属性进行了界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资料对于方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这样说,没有资料亦无所谓方志。

因此,方志是用资料构筑的一座地情信息大厦。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不仅包括各种图书和期刊,而且包括的会议文献、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各种类型的出版物,甚至包括用声音、图象以及其他手段记录知识的全部现代出版物,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

地方志当然也包含在内,加上其显著的资料性的特点,因此《条例》将志书的属性界定为资料性文献。

三、地方志的特征地方志的本质特征主要有6个方面,即地方性、广泛性、资料性、真实性、连续性和编纂体例的独特性。

(一)地方性又称区域性。

地方志顾名思义,是以特定区域为记叙的空间范围,大至一国一省,小至一乡一镇,乃至一村;又有一山一水,一寺一庙,一所学校一家企业。

一些部门志、专业志也要以地域来命名,如《江苏省志·陶瓷志》、《徐州市水利志》、《徐州市农村金融志》,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围,一般来说不得“越境而书”。

在地方性这一点上,新方志与旧志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今天编纂的新方志,就是要以志书断限内的现行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越境活动越来越多,如在外地甚至海外的经贸活动。

如果我们不记述这些活动,志书的内容就不完整,也缺乏时代特色。

因此,我们对境外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只要是本地人所为,或是本籍人士,或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也应予以记述。

对驻本地而非本地所辖的企事业单位,也应详略适当有选择地加以记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