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专题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西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赏析》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物理学师范年级: 2011级学号: ****************名:***指导老师:**2012年 12月21日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3)摘要: (3)关键字: (3)正文 (3)词语来源 (3)先秦两汉 (3)魏晋南北朝 (4)后汉至唐 (4)唐代 (5)宋代 (7)明清时期 (8)后记 (9)参考文献: (9)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李生宝222011315231231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
在发展初期,是被人们不屑的,然而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洗涤,慢慢的由萌芽发展到了成熟,无数文人留下了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欣赏。
关键字:先秦神话志人志怪唐传奇宋元的“话本” 章回体正文词语来源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中: ”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於大达矣! ”这里的“小说”,是指于社会人生无涉的琐屑言谈,与后来的小说概念相去极远。
西汉时的“小说”,形式上与先秦小说稍有差异,内容有所变化,开始涉及社会人生。
东汉时,刘歆在《七略》中首辟“小说家”一类。
随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这里的小说是指卑微琐屑的言谈, 属於贬义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小说一词指的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当今社会中的名著也已经很大程度上被小说一词等同。
下面我就简单的叙述一下小说是怎样由一个简单的表贬义的词语,发展到现在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先秦两汉虽前有神话,一般我们认为先奏两汉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我国先秦至两汉尚未有近似现代小说的文学创作。
我们知道,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汉代仍不脱这一习惯,因此,先秦两汉出现的神话传奇、寓言故事、传闻轶事以及史传文学,当然不能看成为小说,但它们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后世小说创作做了准备,特别是《史记》,对我国的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高考作文范文红楼梦议论文
高考作文范文红楼梦议论文《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然而,长期以来,《红楼梦》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其价值和意义的争议。
我个人认为,《红楼梦》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首先,《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楚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作者曹雪芹以贾府这个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
在这个家族里,爱情、权力、财富无一不是人们追逐的对象,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贾府内部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斗争,人们为了争权夺利而不择手段。
而在这个社会背景下,追求真善美的爱情也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幻想。
林黛玉即是贾府中最有才情、最有灵气的女子,但她却因为与贾府众人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而备受排挤。
贾府内部的众多婚姻也充满了虚伪和利益的考量,以至于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也最终无法实现。
这些描写深刻反映了封建时代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对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次,《红楼梦》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压迫女性的不满和思考。
贾府中的众多女性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林黛玉、薛宝钗到迎、探春等,每个女性都有不同的命运和遭遇。
林黛玉作为一个才情出众的女子,却因为性格不合、思想不同而被排挤,最终死于忧伤。
薛宝钗则是一个充满聪明才智的女子,但为了家族利益而被迫结婚,失去了自己的真爱。
这些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思考。
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红楼梦》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并启发了她们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和追求。
最后,《红楼梦》通过对于家庭、亲情的描写,展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和传统价值的崩溃。
贾府这个家族本应是一个封建家庭的楷模,但实际上却充斥着私欲、尔虞我诈。
辛勤耕耘垂范后学——读《中国古代小说考论编》所感
苗 怀 明
( 京 大学 , 苏 南 京 2 0 9 ) 南 江 10 3
摘 要 : 中 国古 代 小说 考 论 编》 集 了萧 相 恺 先 生 三 大 方 面 的研 究成 果 : 是 通 俗 小说 研 究 , 水 浒传 》 《 收 一 以《 为起 点 , 逐 步 深入 宋 元 话 本 小 说 、 西 游 记》 其 他 小 说 作 品及 流 派 ; 《 等 二是 对 整 个 古 代 小 说 从 文 献 角度 进 行 一番 梳 理 , 成 果 扎 实 而 厚 其
广东 技术 师 范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 21 0 2年第 3期
J u a fG a g o gP ltc nc Noma iest o r lo u n d n oye h i r lUnv ri n y No3,01 . 2 2
辛勤耕 耘
垂范后学
读《 中国古代 小说 考论编》 所感
成 为不 容质疑的权威观点 。但 这种观点 难 以解 释作 品 中
的诸 多现 象 。对 此 , 相恺 先 生 与 欧 阳健 先 生 在 认 真 解 读 萧
良机。之所 以这样说 , 因为这些论文都经过作者本人的 是 细心斟酌 , 既能代 表其 学术 成就 , 也能体 现其治 学特色 ,
反 映 了 作 者 对 个 人 学 术 历 程 的一 种 梳 理 和 总 结 。对 后 学
元话本小说 、 西游记》等其他 小说作 品及流派 进行了更 《 《 对才子佳人小说问题的思考》 等论 文 即属此类研究 。
后者 同样反映 了 2 0世 纪 8 O年 代 古 代 小 说 研 究 的 新 变 . 就 是 从 最 为 基 本 的 资 料 工 作 人 手 , 研 究 的 新 突 破 那 为 奠 定 坚 实 的文 献 基 础 。这 是 研 究 取 得 突 破 的重 要 前 提 , 也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章回小说;神魔小说;混类现象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混类现象极为突出。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糅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
这种混类现象的存在,同小说类型内部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制于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和接受者审美取向,尤其后者的影响,至为关键。
中国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的混类现象十分严重。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揉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往往一种小说类型的发展,愈到后期混类现象愈为明显)。
这种杂揉,一方面指创作素材的选择上,杂取种种;一方面是手法上,多方借鉴。
混类现象的出现,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但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它极大地模糊(乃至泯灭)了小说的类型特征,使小说类型独特的美学风貌丧失殆尽,把创作推向绝境。
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作品不得不面临无法确切归类的尴尬。
造成这种混类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小说类型发展内在规律的影响,也有创作者主观因素的制约,当然,至为关键的还有接受者的影响,即受众的接受心理,“时尚”的审美趣味的影响。
本文试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例,对此加以剖析。
一说起中国白话章回小说,我们不得不追溯到宋元说话。
因为宋元话本的出现,为白话章回小说体制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已成学界共识。
北宋以来,伴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文艺火爆异常,说话伎艺空前发展。
关于“说话”的记载较多,其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出现较早,颇具代表性。
其“瓦舍众伎”条云: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
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
说经,谓演说佛书。
说参请,为宾主参禅悟道等事。
讲史书,讲说前代史书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项刻间提破。
后来吴自牧《梦粱录护小说讲经史”所记与此大同小异。
关于宋元说话四家的分法,迄无定论,但其中,小说、讲史、说经三家,一般已无异议。
小说论文
论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摘要 :“小说”一词来源于《庄子》,这种带有故事性的说理被庄子认为不可取,小说即小道理之意,事实上,这是小说的本意和本源。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类似于讲故事 ,不够严肃 ,是一种地位稍卑下的文体。
到了南北朝及隋唐 ,小说创作还是以猎奇的志人、志怪为主 ,内容大多脱离日常生活 ,语言以文言为主 ,比较晦涩。
到了宋元时期 ,小说开始兴盛 ,这一文体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出现了诸多小说家 ,小说语言也逐渐走向白话文。
之后的明清二朝则是小说的鼎盛时期 ,小说创作蔚为大观 ,此时出现了如《西游记》、《红楼梦》等传世名作。
中国古代小说孕育于先秦时期的远古神话.经历了汉魏六朝杂史、志怪志人的成长,唐传奇的成熟.宋明话本、拟话本的发展壮大,最后在明清章回小说中展示出辉煌。
关键词 :概念来源、文体、发展过程作为四大文学体裁的小说,它没有诗歌的高雅,没有散文的韵味,没有戏剧的复杂,然而它却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
在今天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网络小说,奇幻小说等等的兴起,给小说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然而随着新派小说的兴起,古典小说却逐渐被人们遗忘,而中国小说之发展历程,需要更多人们去关注。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严谨的笔墨写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曲折的发展趋势,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小说的主体是故事,虚构性是它的本质,新奇是它的防腐剂,通过故事反应组综合创作思想是它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几千年曲折漫长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后来辉煌的成就,它比诗歌散文晚熟,略早于戏曲。
古代小说坎坷的发展,它强大的生命力终于使得它有了成就辉煌的那一天。
中国小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时期 :萌芽期、童年期、成熟期、发展转折期、高潮期一、上古到先秦两汉时期-------萌芽期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红楼梦论文
红楼梦论文以下是一个关于《红楼梦》的论文题目及其概述:论题:《红楼梦》中的爱情观研究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
本论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的爱情观念,分析人物关系、情感表达以及爱情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展示小说对于情爱的独特见解。
论题:官场与情场:《红楼梦》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概述:《红楼梦》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关于社会现实主义的作品。
本论文将分析小说中的官场和情场两个主题,探讨小说对于社会阶级、权力斗争和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的深刻揭示,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
论题:形象塑造与文学意义:《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概述:《红楼梦》描绘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不同性格、背景和命运的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生活和奋斗。
本论文将分析小说中的几个主要女性人物,探讨她们的塑造方式、命运安排以及对于女性地位、婚姻制度和个人命运的反思,揭示出小说对于女性议题的重要意义。
论题:典籍与现实:《红楼梦》中的文化与文学意涵概述:《红楼梦》是一部以典籍为背景的小说,融入了许多古代典籍中的文化元素和思想精华。
本论文将分析小说中的典故、诗词以及对于古代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引用和拓展,探讨小说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化继承的重要意义。
论题:世俗与超脱:《红楼梦》中的人生观哲学概述:《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一家的故事描摹,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生命、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论文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命运、社会伦理观念以及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在探讨中阐述小说对于人生观和哲学思考的洞见。
以上是关于《红楼梦》的几个论文题目及其概述,希望能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具体论文内容可以根据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挥。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以文喻史,以旨达志学院:人文学院专业:中文(编辑与出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学生姓名:方磊学号:指导教师:罗立群2016 年 6 月 20 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文喻史,以旨达志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通过描述或刻画故事情节和环境,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进而来反应社会现象和作者或写作者的心中所感。
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而那时还只是一个简答的幼雏时期,历经朝代的变迁,更迭,和人类思想的进步,婴儿时期的小说体裁也在逐步完善并愈发成熟。
而在我看来,小说与其它文学体裁的基本不同之处分别体现在,首先,它的语言较诗歌,散文来讲,更加平实,普通,浅显易懂,但是较话剧而言,又更加普通容易接受。
另外,小说与诗歌相比较起来,描述的更加具体,而且一定会有核心事件,同时,它描述的东西也更加全面,完整,而与形散意不散的散文相比,小说又更加充实,完全。
总之一句话,小说这样的文学体裁极其大众化,可接受化。
不需要过多的文学功底或文化素养,适合社会各阶人群去阅读,同时,还会给人以发人深思的思考。
本学期,我们这门课重点学习了古代不同阶段,不同朝代,各个时期所具备代表性的小说。
在从先秦时期的小说开始读起,到明清甚至是近代小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发展过程,实则也是历史的推移脚步,不同时期的文章,它的语言特点,描写手法,往往会折射出同时期的社会的风气,人们的心理感受,而其中作者所期待的所希望读者读到的情感,往往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基层人民的生活情况。
这次,我打算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小说的发展过程,来研究小说的发展所折射的历史变迁过程。
一. 秦汉时期—小说问世华夏文明起源于夏商周时期,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夏朝,中华大地首次出现了文字——甲骨文。
有文字寓意着文明的产生,文明实际上就是指人类有自己的独立的区别于动物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水浒传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水浒传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水浒传研究性研究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瑰宝,是一部描写宋朝英雄豪杰的长篇小说。
本文将介绍五篇研究性研究论文范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水浒传这部作品。
1.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这篇论文探讨了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提供了对于这些形象的深入分析。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状况的思考。
论文中包括对于林冲妻子潘金莲、晁盖的妻子李瓶儿等角色的分析,揭示了她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对于男性权力的抗争方式。
2. 《水浒传中的武将形象研究》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水浒传中的武将形象,包括林冲、宋江等角色。
通过对于这些武将在作品中的描写和行动的剖析,论文揭示了作者对于勇敢和荣誉的理解。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这些武将形象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3. 《水浒传中的社会问题揭示》这篇论文以水浒传中的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贫富差距、地方官员腐败等。
通过对作品中描述的社会问题的分析,论文揭示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反思。
同时,论文也探讨了这些社会问题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
4. 《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对比研究》这篇论文通过对水浒传中的不同英雄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他们的相似之处以及不同之处。
论文主要包括宋江与林冲的比较、晁盖与李逵的对比等。
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于英雄的定义以及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5. 《水浒传中的爱情题材分析》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水浒传中的爱情题材,包括林冲和孙二娘的故事,以及其他一些角色之间的情感关系。
论文通过对这些爱情故事的分析,揭示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态度和观点,同时也探讨了爱情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和影响。
以上是五篇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为研究水浒传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水浒传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通过研究来深入了解和欣赏。
《西游记》论文---孙悟空
《西游记》论文《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这部小说记述了师徒四人为了去西天取经,一路跋山涉水,斩妖除魔,历经了千辛万苦,克服了无数困难,付出了无数心血,花费了十四年的时间,终于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这其中的苦和累不是一般人想象得到的。
他们之所以能战胜种种困难,是因为有一种执着的信念,有一种坚强、勇敢、乐观和不服输的精神在支撑着他们。
这让我领悟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我们的生活中也时常会有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只要像他们师徒四人一样不懈地努力,总会成功的。
而在《西游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中,我最喜欢,并且最佩服的便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了。
他是这里的第一主人公,更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好汉,他有着无数的本领,会驾筋斗云,会七十二变,更是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可谓智勇双全。
孙悟空一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若是没有他,那取经便是寸步难行。
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而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
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愣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他的火眼金睛决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妖精,如意金箍棒下决不会对任何一个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孙悟空决不会退缩低头,半途而废。
这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大英雄。
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我认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本书中最为精彩的一个故事了。
这里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路过一座荒山,山上有一个妖精,他听说吃唐僧肉能长生不老,就三次来骗取唐僧。
他先后变成了花容月貌的女子、寻找女儿的老婆婆和年迈的老爷爷。
可都被孙行者的火眼金睛看穿了,最终还是行者一棒打死。
可唐僧却不知情,以为悟空一路害死了那么多无辜的人,就念起了紧箍咒,并且受了八戒的唆使,将他赶回了花果山。
但后来唐僧有难,孙悟空还是毫不犹豫地离开花果山,随着八戒去救唐僧。
看完这篇故事,我从孙悟空身上首先感受到的是他的责任心,然后可以看出他对师父的情深义重,是个非常重情义的美猴王。
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2.6.1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果报应观念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同时也深深地渗透于文学作品当中。
就中国古代小说而言,果报思想对其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就是这样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却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忽略;即便是现有的一些评论,也多因心存鄙薄,而未能深入分析。
这不能不说是小说研究中的一个极大缺憾。
本文拟就果报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包括小说的形成、题材、主题、叙事机制、结构模式等方面),以及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以期能够因此而引起人们对于此问题的重视,引发人们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因果报应,中国古代小说,作用与善晌引言因果报应思想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至迟在唐以后就已不只是一种宗教教义,而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遵从的传统思维模式,在众多人的心目中,它已被当作解释与认知自己及他人命运的固定方式。
今天,这种已然显得相当陈腐的观念,遭致了四面八方的讨伐与攻击。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影响着人们的处世态度及对事物的判断。
作为一种影响颇广的观念,因果报应思想亦长期而广泛地表现于大量文艺作品中,对于中国古代小说,果报思想的影响更是几乎贯穿于始终,覆盖了大部分的作品。
这样一种重要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格外重视。
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表现出明显的淡漠,几乎全部的评论都是简单地以消极视之而一概否定。
陈寅恪先生在谈到佛教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时,曾忿忿然地说到:“尝谓吾国小说,大抵为佛教化。
六朝维摩诘故事之佛典,实皆为哲理小说之变相。
假如后来作者,复递相仿效,其艺术得以随时代而改进,当更胜于昔人。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研究论著、论文目录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研究论著、论文目录说明:本目主要收录20世纪初至2004年间的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研究著述,包括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刊文章等,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主,并尽个人所见收录部分港台及海外地区的相关著述。
全目分论著、学位论文和论文三类,按发表时间先后编排。
资料来源不一,系多年搜集而成,虽大多曾寓目,但未能全部目验,间有疏漏、失真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论著类中国公案小说史/黄岩柏/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包公系列小说/李汉秋、朱万曙/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侯忠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公案小说漫话/张国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包公故事源流考述/朱万曙/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海公系列小说/黄岩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施公案和彭公案/萧宿荣/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孟犁野/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侠义公案小说史/曹亦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三侠五义/鲁德才/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古代小说公案文化研究/吕小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苗怀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百家公案研究/杨绪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学位论文类中国通俗文学中的包公传说/马幼垣/美国耶鲁大学博士论文(1971年)三侠五义探研及其与龙图公案唱本的关系(博士论文)/苏珊·布莱德(美)/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包公故事研究/翁文静/台湾辅仁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89年)《三侠五义》研究/柯玫文/台湾东吴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89年)《三言》公案小说的罪与法/霍建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从公案到侦探--晚清公案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智聪/台湾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 996年)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苗怀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1999年)俗文学中包公形象之探讨/丁肇琴/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1999年)明代公案小说研究/夏启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1年)《百家公案》研究/杨绪容/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古代小说中公案因素的文化探析/吕小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论文类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924年《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胡适/现代评论1925年第1卷第14期、15期《三侠五义》序/胡适/写于1925年,载《胡适文存》第3集卷6,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与胡适之先生论《三侠五义》书/李玄伯/猛进第9期,1925年出版谈谈《包公案》/孙楷第/国语旬刊第1卷第8期,1929年出版包公传说/赵景深/青年界第3卷第5期,1933年出版从石玉昆的《龙图公案》说到《三侠五义》/李家瑞/文学季刊第2期,1934年出版关于石玉昆/阿英/写于1936年,载其《小说二谈》,中华书局1959年版《施公案》考证/赵景深/载《小说戏曲新考》,上海世界书局1939年版明刊《包公传》内容述略/阿英/写于1940年,载其《小说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关于石玉昆/赵景深/写于1940年,载《银字集》,永祥印书馆1946年版古之判语/周越然/写于1943年,载其《书书书》,上海中华日报社1944年版《龙图公案》与《三侠五义》/王虹/文苑第5辑,1940年出版百回本《包公案》/赵景深/1945年《包公案》及其考证/卫聚贤/说文月刊第5卷第3、4期合刊,1945年出版说《三侠五义》/吴晓铃/大晓报·每周文学第19期,1946年施世纶与唐三藏/杜颖陶/华北日报·俗文学第60期,1948年出版看《小五义》/顾随/写于1948年7月,刊于同年《华北日报·文学副刊》以黄天霸为中心推测近代武侠小说的背景/杜颖陶/华北日报·俗文学1948年27/8-24/9彭公案考/卫聚贤/东方杂志第44卷第7号,1948年出版关于《龙图公案》/刘保绵/载李啸仓《宋元伎艺杂考》,上海1953年版《三侠五义》前言/赵景深/载《三侠五义》,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版《三侠五义》的思想和艺术/熊起渭/光明日报1956年6 月3 日评新本《三侠五义》/侯岱麟/光明日报1956年9 月30日略谈《三侠五义》/侯岱麟/读书月报6/1956《三侠五义》再版题记/赵景深/载《三侠五义》,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施公案》是怎样一部小说/傅璇琮/读书月报4/1957读《三侠五义》札记/吴小如/文艺学习4/1957石玉昆及其《三侠五义》/赵侃/河北文学4/1961有关《三侠五义》作者的一首可贵的诗/吴英华、吴绍英/天津日报1961年8月29日《施公案》和施公戏/邵曾祺/上海戏剧9/1962《三侠五义》有人民性吗/周英/光明日报3/8/1963清代公案小说的思想倾向--以《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为例兼论"清官"和"侠义"的实质/刘世德、邓绍基/文学评论2/1964对历史上的"包公"艺术形象和包拯应该"一分为二"/汤志浩/光明日报20/3/1966反叛时期的叛逆者:彭公案小说中的秘密社团/陈杰罗姆/亚洲研究杂志39/1970中国近代短篇白话小说中的裁判/小野四平(日)/宫城教育大学纪要第4卷,1970年正义的召唤--"公案侠义"的世界/庄司格一(日)/载内田道夫(日)编《中国小说的世界》,评论社1970年版关于《律条公案》/庄司格一(日)/东洋文化第25期,1971年关于龙图公案/庄司格一(日)/载鸟居久靖先生花甲纪念论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1972年版龙图公案的主题和性格化/马幼垣(美)/通报卷59,1973年说唱艺人石玉昆和他的清官及侠义故事/李福清(俄)/写于1974年,中译文载《曲艺艺术论丛》1982年第3辑《龙图公案》的传说/沃尔夫冈·鲍尔/东方卷23、24,1974年明代公案小说的版本传统--龙图公案考/马幼垣(美)/哈佛亚洲研究卷35,1975,中译文载《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2),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关于明代公案小说中的僧尼故事/庄司格一(日)/载《加贺博士退官纪念中国文史哲学论文集》,1979年版《胭脂》的启示/宁致远/北京政法学院学报2/1980黄天霸戏产生的时代原因及其思想倾向/郭汉城等/文艺研究5/1980明清说公案/胡士莹/载《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小五义》/谭正璧/上海师范学院学报2/1981《聊斋志异》中的冤狱和推理/庄汉新/法学杂志2/1981评《三侠五义》/张世俊等/青海社会科学3/1981关于《三侠五义》之类/吴颙/读书4/1981评《三侠五义》/华夫/实践5/1981漫谈《小五义》及其续书/张远芬/《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提示》试论《施公案》/谢振东、俞百巍、武光瑞、朱云鹏/《施公案》附录,宝文堂书店1982年版《全像包公演义》补释/马幼垣(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集》(5),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 82年版宋代的"公案传奇"与元代的"公案剧"/胡士莹/河北大学学报4/1982从《三侠五义》谈侠义人物/邓绍基/学习与研究8/1982论《三侠五义》的思想倾向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曲家源/四平师院学报2/1983《三侠五义》评析/周先慎/文学遗产3/1983从公案话本到公案小说集-论"丙部小说之末流"在话本研究中所占之地位/大塚秀高(日)/集刊东洋学74,1982年,中译文载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1988论《三侠五义》的思想倾向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曲家源/四平师院学报2/1983包公说话与周新说话--公案小说生成史的一个侧面/(日)大塚秀高/东方学66,1983年从"四错"看中国早期公案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孟犁野/国际政治学院学报2/1984《老残游记》与公案小说/王德威/中央日报25/6/1984,后收入其《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0年版《彭公案》的作者与内容考/沈香阁/春秋(香港)636/1984整理《新镌国朝名公神断详刑公案》札记/李穆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4/1985中西推理小说的比较/金介甫/联合文学第10期,1985年《龙图公案》新论/黄岩柏/明清小说论丛(第三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龙图公案》编纂的意图/根个山彻(日)/中国文学论集14号,1985年《三侠五义》是一部思想平庸的书/石昌渝/文史知识1/1986公案与侠义合流的产物--施公案/孟犁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2/1986连续体公案类讲唱文学的先驱-明成化本"包龙图公案词话"初探/张登文/东岳论丛5/1986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法制思想/马成生/中国法制文学5/1986《三侠五义》和侠义与公案小说/赵正群/明清小说论丛(第四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记新民公案/牟润孙/载《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明代公案小说的编纂/阿部泰记(日)/东方学73,1987年,中译文载绥化师专学报4/1989、1/1991石玉昆及其著述成书/于盛庭/明清小说研究2/1988惊险性传奇性现实性:《三侠五义》的美学特色/孟犁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4/1988文言公案小说源流初探/卜安淳/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1989《金瓶梅》与《百家公案全传》/周钧韬/明清小说研究2/1989《小五义》等清侠义小说为何能赢得读者/孟越才/明清小说研究3/1989公案侠义小说/齐裕焜/载《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2)
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2)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篇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编撰史考察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知识生产、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则是该渠道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资源。
在汉语文学专业教育遭遇合法化危机的当下,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的审视应在更深的层面上进行,包括知识对象的确定、价值准则的设立和阐释技术的选择等,这是决定文学史建构模式的三大要素。
以此为切入点,梳理、评价并反思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的编撰历程,既是学术研究,又是现实诉求,具有学术史和教育史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史编撰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材文学学科知识是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形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内涵,而文学教育则为民族文化的塑型和延续提供了首要的方式和途径。
前学科时代,由于古典人文教育知识学的整一性,作为古典学的文学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20世纪初,随着现代性工程在中国的展开,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分科立学的轨道。
汉语文学教育虽然凭借自身功能的特殊性在现代性高等教育体制中获取了合法化地位,但已然下降为一种专门教育,即主要生存于中文系或文学院的以汉语文学(用汉语作表意代码的文学)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专业教育。
新世纪以来,由于文化研究的兴盛和影响,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在知识边界、阐释技术等方面日趋模糊,同时学生就业市场亦渐趋缩小,汉语文学专业教育遭遇了合法化危机,学界开始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编撰等各个层面检视、反思之。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知识生产、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的极为重要的渠道,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则是这个渠道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资源。
“在中国,‘中国文学史’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与近代学制有着密切的关联,现知出版最早的,如林传甲、黄人的两种《中国文学史》,就是分别配合着京师大学堂和东吴大学的有关课程编写的”。
[1]自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面世以来,迄今已出版1600多种文学史著作,[2]其中,很多都是出于教学的需要而撰写。
明清小说论文
(2007-03-20 11:16:27)转载 凡是读过明清章回小说的人,都会对其先诗词、再议论,然后才开始正式叙述故事的开头模式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
也许正因为人们对这一明显的文本构成现象太熟视无睹,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
但是,通常人们最熟视无睹的,往往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
笔者通过对200余部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的研究发现,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并非千篇一律,也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的。
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开头模式,尽管有俗套之嫌,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内容寓意及读者接受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
这些开头模式是中国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决不可抛开这些具体的特征而去谈抽象的理论。
这些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审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作家个人的思想、经历及创作习惯有关。
本文将在分析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体形成的角度展开对明清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研究。
一 明清章回小说沿袭了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它的开头也从话本小说的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演变而来。
现代人通常把这一引出小说正文的部分统称为楔子,但如果我们对一定数量的明清章回小说略加考查,就会发现情况远非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因此,我们谈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还要从大量的作品入手,在一定的历史坐标下详加辨析。
本文在参考话本小说入话、头回的基础上,根据章回小说中是否有头回以及头回内容、性质的不同,大致将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划分为三类:引首类、楔子类、缘起类。
(一)引首类。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古代文学课程是弘扬中国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窗口,是后人领略先贤们智慧结晶和深邃思想的门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应用型办学定位下的古代文学论文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大学教学要从课程内容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
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需要调整为以学生为主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上要从研究性、学术性教学转变为应用性教学模式,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种转变的实现是需要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模式,而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出问题并形成观点。
把学生引入到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2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2.1联系现实的启发式教学与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相比,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更能体现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知识讲授与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如,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在讲到某篇文学作品时,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激发同学思考,活络课堂气氛,亦可在课堂讲授结束前,对下节课所讲篇目提些问题,引导同学预习篇目,拓展阅读。
这些都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这些是比较基础的,且目前基本上已经被大多数教师采纳吸收到课堂教学中去了,因此将不赘述。
在互动教学中,联系现实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思维,古为中用,教育传道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基于应用型办学定位,古代文学看似陈腐,实际上,若能古为今用,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现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强调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从哪儿来?不会是与生俱来,需不断从对经典的学习、消化、变为己用中来。
如,《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机智的应用,现代人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是一则很好的例子。
基于此,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启发学生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立场去欣赏经典,走近经典,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浅析《幽明录》中的女性形象 古代小说节课论文
浅析《幽明录》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幽明录》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书中大量故事都与女性有关,而其中的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在早期的志怪小说中可以说灵动而不呆板,真实而客观。
这些女性或是人,或是神,也或是鬼怪,但作者就借助这些动人的女性形象,通过一个个的故事赞美了这些女性勇于反叛旧的制度,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优秀品质。
分析书中的女性形象,有助于更好的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创作思想以及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幽明录》;女性形象女性是文学史上亘古不变的一个主题。
在三千多年前的伟大作品《诗经》中,一位大喊:“髡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大胆追求自己爱情幸福的少女形象就深刻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之后,汉魏六朝人在志怪小说中。
又以异化的形式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女性世界。
《幽明录》是南朝宋刘义庆作的一部志怪小说,书中与女性有关的故事共有五十五则.占全书的将近三分之一。
在书中。
作者以既赞赏又同情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我们从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女性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一、大胆追求,离魂相恋《幽明录》中有些女性形象坚定执著,主动追求自己的婚恋幸福。
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这是魏晋时期任诞风气盛行,礼防稍稍松懈的结果。
《诗经·齐风-南山》中言:“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取妻固然要禀告父母,征求他们的同意,并且要有媒人,要明媒正娶,但还要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有相当的自主权。
到汉代,礼教盛行,“必告父母~匪媒不得”就成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成了父母一手包办的事情.当事人完全没有自主权。
于是婚前恋爱被禁止,至于夫妇之爱,更是掺杂了大量的伦理成分。
到了魏晋时代,礼教在任诞风气的冲击下,有了很大程度的动摇。
《晋书》载阮籍不守“叔嫂不通问”的古制.迳与嫂子话别;甚至醉卧酒家妇身侧而不避嫌疑。
刘伶则赤身裸体。
声言以天地为屋宇,以屋字为挥衣。
论《聊斋志异》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
I
目
摘
录
要 ....................................................... I
Abstract ....................................................... I 绪 论 ......................................................... 1
(一)短篇文言小说的高峰——《聊斋志异》...................... 1 (二)《聊斋志异》研究文献综述 ................................ 1 1.关于艺术形式的继承与发展 ................................. 2 2.关于题材内容的继承与发展 ................................. 3 3.关于人物形象的继承与发展 ................................. 4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5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 6 一、《聊斋志异》在艺术形式上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 . 7 (一)叙事艺术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 7 1.从以情节为核心到以人物为核心的转换 ....................... 7 2.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结合 ................................. 8 3.叙事模式的设置 .......................................... 10 4.叙事意象的使用 .......................................... 11 5.叙述者、主人公与故事受众的微妙联动 ...................... 13 (二)体例格式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 14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流变
随后 到 了春秋 战 国时期 , 时局动 荡 , 家争 鸣是 百 主要特征 , 人们 的思 想千差 万别 , 治 目的和文 学创 政
作紧密结合 。此时的小说一方面发展为政论文和哲 理散文 , 比如 ,春秋繁露》 《 《 , 吕览》 。这些作 品最 等 显著 的特点 是寓 言 小 故事 和讽 刺 小 说 的大 量 出 现 , 都是 情节完 整 , 有深 层 含 义 , 幅 短 小 , 述 简 单 的 篇 叙
生活 , 言 以 文 言为 主 , 语 比较 晦 涩 。到 了宋 元 时 期 , 小说 开 始 兴 盛 , 一 文 体 从 内容 到 形 式 上 都 得 到 了极 大 的 发 展 , 这 出现 了诸
多小说 家 , 小说语 言也逐渐走向 白话文。之后 的明清二朝则是 小说 的鼎盛 时期 , 小说创作蔚为 大观 , 时 出现 了如《 此 西游记》 、
收稿 日期 :09 _ 3 O 20 -o _3 作者简介 : 晶照 (9 2 ) 陕西汉 中人 . 马 18 一 , 陕西省财经 职业技术学院 , 助教。研究方 向: 大学语文、 财经 应用 。
《 红楼梦》 等传世名作。
关键 词 : 中国古代小说 ; 发展流 变
中 图分 类 号 : 0 . l I 7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t 18 ( 0 9 O — 0 8— 0 17 - 5 0 20 ) 8 0 9 2
小 说 这 一 概 念 最 早 来 源 于 《 子 》中 的故 事 , 庄 《 庄子 ・ 外物 》 中说 :饰小 说 以 干县 令 , 于 大达 亦 “ 其 远矣 。 在庄子叙 述 的故 事 中 , 说 的原 意是 不 值 得 ” 小
一
、
《 后羿射 日 等。故事内容大多和 自然有关 , 》 表现了 人 类 的创 造力 和能 动 性 , 以及 神力 的威 严 和 不可 侵 犯 。上古 神话 的特点 是粗 犷纯 朴 , 象力 丰富 , 想 充满 了对未知 世界 的好 奇 和 恐惧 , 也 是 当时 生产 力 低 这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古代小说人物形象对比学号:1150810016 姓名:谢新琪班级:11化学教育班曹雪芹《红楼梦》里众多的出色女子让世人不禁惊叹造物主的神奇,而黛玉和宝钗更是其中的翘楚。
林黛玉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
宝钗的长像在读者的心中应该说是有具体形象的:脸形、眼形、眉形都是具体可想的。
宝钗生得肌肤丰泽,大观园中人多用杨妃比宝钗。
钗黛同为大观园中数一数二的绝色女子,风华绝代,俊美希世,但是在曹雪芹笔下,宝姐姐形容具体一些,林妹妹形容朦胧一些,也许曹老先生认为宝钗还是俗世的美女,而黛玉是灵河岸边的仙草,绛珠仙子的容貌不是人世间的语言可以形容的,只能缥缥渺渺,朦朦胧胧的让人去想象。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是知识分子的中等人家亦为侯门后裔,但到父亲林如海时已降落到只是做一个扬州的盐政官。
薛宝钗则是出身于金陵四大家族之一。
林黛玉和薛宝钗虽都同住于荣府中,但林黛玉并不像薛宝钗在贾府有着「外戚」的优势,且薛宝钗在经济上并非依赖着別人,进退分合中,是留有余地的。
因此薛宝钗在賈府占有的优势之地位,与林黛玉孤女无依寄人篱下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
林如海膝下无儿,对聪明绝顶的黛玉特别钟爱,请了老师把林黛玉当儿子一样的教书,使她具有高人一等的才华,这在当时封建的社会和重男轻女的观念下是很少见的;却又因她体弱,不能严格课读,从这地方就可以说明了黛玉自幼就孤独、任性,而沒有接受一般标准的封建教育。
黛玉的博览群书,只为了满足文艺兴趣,发展性灵;于是心醉于《西厢记》、《牡丹亭》这种浪漫传奇;但宝钗对于求知就有一定的规范,她对于求知上给人的感觉是较偏重于“学以致用”的。
名著《水浒传》中却有着两位英雄好汉林冲和武松,他们有着同样高强的武艺,同样有勇有谋。
西游记论文
西游记论文西游记,它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该小说以孙悟空等主要角色为主线,讲述了他们的冒险旅程,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问题和人性的弱点。
本论文旨在探讨《西游记》中的一些重要主题和意义,并分析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西游记》中的主题之一是人性的弱点。
通过描绘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本书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以及面对诱惑时的无法抵抗的弱点。
在小说中,孙悟空因为贪图天上的仙果而被困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这是对他自身欲望的惩罚。
这种揭示人性弱点的描写在中国文学中非常常见,它提醒人们要警惕自己的欲望,不要被它们所控制。
此外,《西游记》还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亲情的力量。
主人公孙悟空虽然有着贪婪和自私的弱点,但在接受唐僧师徒的任务后,他展现出了无私和勇敢的一面。
他为了保护唐僧等人,不惜与恶魔搏斗,最终取得了取经成功的胜利。
这种展现人性善良和亲情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观念。
另外,《西游记》也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冒险旅程,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小说中,主人公们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种描写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同时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通过这些描写,小说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状况,同时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勇往直前,战胜自己。
《西游记》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道德教育的典范。
小说中展现的人性的善良和亲情的力量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它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带来了娱乐和启发。
总的来说,《西游记》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形象和冒险旅程,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善良的一面,并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反思,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同时,它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西游记》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婴宁人物形象浅析《聊斋志异》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文言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项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具体谁说的暂时还考证不出来,但是对于这样的评价,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婴宁敢说敢笑天真烂漫,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一扫封建闺阁女子形象。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
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
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地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
这种种笑声,时时处处都有:郊游时、会客时、拜见婆婆时、捉弄西邻之子时、走路时站着时、坐着时、下树时……
这种笑声可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 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每一个故事,都隐喻着深沉的含义。
婴宁,其父是人,其母是狐,这种身份的交代,其实也就注定了婴宁的笑声必定不会陪伴我们从故事的开场到结尾。
在山中生活的婴宁,嬉笑于“乱石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的世外桃源之地,无尘世浊俗所累,她的笑声如铃般宛转,她的性情,如泉水般清澈,因此才有故事中最经典的那段问答。
王生拿出上元节游园时婴宁遗落地下的那枝早已枯了的梅花给她看,婴宁接过来,问:
“花已枯萎,你留着它做什么?”
“这是上元节那天妹妹所丢下的,所以存着。
”
“存着这个有什么意思?”
“表示相爱,不能忘记。
自从上元节一别,我看到这枝花便会想起妹妹你。
”
“这个很好办,你若喜欢,等你回去时,将园子里的花摘一大捆送给你带回去。
”
“妹妹你怎么就这么痴傻不懂呢?我爱的不是这花,是拈花的人。
”
“我们是亲戚,说什么爱不爱的呢。
”
“我说的爱不是亲戚之间的爱,是男女之间的夫妻之情。
”
“这有什么不同吗?”
“夫妻之爱,晚上是要睡在一起的。
”
“我不惯与生人睡。
”
相信每位读者读至此段,必定会开怀大笑。
婴宁一句“我不惯与生人睡”,应是整部聊斋中最纯洁的话语吧。
在为王生郁闷的同时,不禁会被婴宁的纯自然性痴憨至极的语言所倾倒。
试将这段对话搬至现代,只怕是要被人骂的。
而心处尘世之外的婴宁,爱花,爱笑,她将最纯最美的性情展现给我们,在她的笑声中,暂且忘却辗转尘世的累。
其次,“爱花”是婴宁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
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
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
在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因为她与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时而大笑,时而哀哭,时而憨语,时而伤感,时而任性。
她比谁都勤劳,她比谁都孝顺。
作者这样对美的构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美的渴望、美的向往和颂歌。
婴宁的形象,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既天真又狡猾。
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是婴宁的真处。
婴宁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笑声动摇一切封建礼教的束缚。
值得注意是婴宁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
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
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她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
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
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
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
直告恐无妨乎?妾本狐产。
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
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
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
九泉辄为悼恨。
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
这也可见当时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婴宁天真狡黠的出发点。
她有意遗花地上,引起王子服的相思,在王子服面前,明骂似贼、却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这一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真是黠得无与伦比。
婴宁是当时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影子,表现了当时人们反对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束缚,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正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聊斋志异》是在当时高压的文化政策下,为了避祸,采取谈狐论鬼的形式,曲折地影射了清初的社会现状,广阔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生活风俗、人们心理。
其中大多数作品,表现了人民群众关于爱情、婚姻、友谊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
从而寄托作者对这样的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批判。
这类作品往往以女性为主人公,《婴宁》就是这样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先着重描写一些表面现象和假象,引起读者的思考,最后才显露出人物的全貌和本质,从而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关于婴宁的憨和痴,可以作以下几种解释:第一,婴宁确实像一块白玉那样纯洁无瑕,她的性格自然有天真烂漫的一个方面,特别是爱花和爱笑,乃是她的美好心灵的一种表现。
第二,婴宁的憨和痴有时候是半真半假,这样做的目的,乃是与自己所爱的人善意地开个玩笑。
例如王子服向她表示爱慕,她装不懂,故意惹得王子服着急,她还把王子服的话告诉秦氏老人,其实她知道老人耳朵聋,听不见,她纯粹是为了使王子服受窘才泄露王子服私下说的话。
可见婴宁的性格还有开朗、活泼、顽皮的一个方面。
第三,憨和痴对婴宁来说也是一种保护色,她刚到王子服家的时候,不宜和盘托出自己的来历,以免引起别人不必要的惊慌和疑虑。
于是她用憨笑来把自己内心的辛酸悲苦暂时遮掩起来,一直到最后才转笑为哭,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
可见婴宁很深沉,富有心机,办事能掌握分寸,绝不会出现漏洞。
这代表了她性格中成熟的一个方面。
总而言之,婴宁一身兼备多种美好的品德,她受到了广大读者由衷的喜爱,是蒲松龄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典型之一。
《聊斋志异》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有许许多多狐鬼与人恋爱的美丽故事。
这类作品往往以女性为主人公,表现了人民群众关于爱情、婚姻、友谊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
每个故事都写得十分动人。
女性作为这些小说中的主要形象,她们在爱情生活中大多采取主动的姿态,或憨直任性,或狡黠多智,或娇弱温柔,但大抵都富有生气,
敢于追求幸福的生活和感情的满足,少受人间礼教的拘束。
像狐女婴宁,永远天真地笑个不停,嬉闹玩耍,绝无顾忌,丝毫未曾受到人间文明法则的污染。
作者能以丰富的想象力建构离奇的情节,同时又善于在这种离奇的情节中进行细致的、富有生活真实感的描绘,塑造生动活泼、人情味浓厚的艺术形象,使人沉浸于小说所虚构的恍惚迷离的场景与气氛中。
小说的叙事语言是一种简洁而优雅的文言,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虽亦以文言为主,但较为浅显,有时还巧妙地融入白话成分,既不破坏总体的语言风格,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通常文言小说的对话难以摹写人物神情声口的毛病。
读《婴宁》时,看婴宁笑,会不自觉想到黛玉之泪,同样是最真的性情,同样是不容于世。
读蒲松龄先生的聊斋,读时常有绝望的心情。
我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追求最美,追求最真,追求最爱,然而奔波了一生之后,回首来看,竟是什么也没有得到。
单个的人始终是如此渺小。
尽管内心在呼喊在嚎叫在挣扎,终究是敌不过迎面滚滚而来的尘土,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带着偶尔袭来的一点痛苦,挣扎着适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