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数学五年级下-《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与课时建议
![人教数学五年级下-《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与课时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9260491964bcf84b9d57bf0.png)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打印版
折线统计图
教材分析
教材课时建议
1.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需要用折线统计图直观的表示数据,并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2)在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感知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认识其特征,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意义和作用。
2.本单元学习时间约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完整版)《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
![(完整版)《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a0518827284b73f342507b.png)
《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是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够看懂折线图中的数据内容,并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够在提供的方格纸上画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态势。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内容安排如下表: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把单式折线图和复式折线图安排在同一个单元里教学。
以前教学单式条形图和复式条形图是分开进行的,单式条形图在四年级教材里,复式条形图在五年级上册教材里.本单元在教学单式折线图以后立即教学复式折线图,是考虑到学生已有单式条形图与复式条形图的基础。
我们知道,虽然条形图和折线图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但条形图呈现数据的思想方法与折线图仍然有本质上的一致,学生已有的利用直条表示数据的经验可以变式应用于折线统计图。
所以,具有同时学习单、复式折线图的条件。
第二,选择有意义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教学折线统计图。
对小学生来说,有意义的统计素材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相对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现象和事实。
因为感兴趣的素材应该是他们喜欢的,比较熟悉的现象与事实,有助于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热情。
本单元例1用折线图表示一名儿童从6岁到12岁身高的变化情况,“练一练”则用折线图表示学生自己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身高变化情况。
例2用复式折线图分别表示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的保温性能,“练一练"则用复式折线图分别表示陶瓷杯和陶瓷碗的保温性能。
练习四里的素材更能吸引学生,有表示病人的体温变化的折线图,表示风信子的根和叶生长情况的复式折线图,有表示某商场去年各月销售电冰箱数量的折线图,有比较两架模型飞机飞行时间与高度的复式折线图,有比较我国上海市和澳大利亚悉尼市2011年各个月平均气温的复式折线图……(一)联系统计表里的数据看单式折线图,体会折线图表达数据的方式与方法例1把张小楠6~12岁每年生日测得的身高数据制成了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其中的数据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
新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新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48f4f828ea81c758f578fc.png)
《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例题1是学习简单折线统计图,教学时要让学生经历由统计表到条形统计图再到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在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
通过对问题(1)和问题(2)的分析,发展学生从折线统计图中读取信息的能力。
对问题(1)的分析,不追求学生得出标准答案,可以认为“0~2岁增长得比较快”,也可以认为“10~11岁增长得比较快”;可以利用身高数据的变化来分析,也可以根据折线“陡”与“缓”的趋势来分析,只要学生能说明自己的分析理由就可以。
对问题(2)的分析,可以认为是“上升”的变化趋势,也可以认为是“逐步增高”的变化趋势。
通过对问题(3)的分析,发展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整理数据的结果进行合理预测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折线统计图在统计分析中的价值。
可以分两步进行预测:第一步,让学生根据婷婷0~11岁身高情况折线统计图预测她12岁时的身高,这一步属于学生自由预测,只要能说明预测的理由就可以;第二步,为学生提供三位18岁女生身高情况折线统计图和北京市女生0~18岁平均身高情况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有依据地预测。
通过两步预测使学生体会到根据北京市女生平均身高增长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更合理。
通过“议一议”,组织学生研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各有哪些优势,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展学生根据数据特点和问题背景灵活选择整理数据方法的能力。
“试一试”以统计表的方式呈现了“2006年至2010年北京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数据,让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从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北京市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练一练”是让学生观看每天《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收集自己所在城市一周内每天的最高气温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
通过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小学数学_《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b9dacd0bceb19e8b8f6baa7.png)
课堂活动一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估计,用手势比划出下面这些数量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1)从春天到秋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画折线统计图应注意什么?
1、描点连线要找准。2、标上数据。3、顺次连线(直尺)
2、课堂活动(根据网格图自己绘制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独立思考
并绘制折线统计图,由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绘制的作品。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估计,用手势比划出下面这些数量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1)从春天到秋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设计意图】
让学生真正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代表上台绘制图形
只要看每条线段的长度与坡度,就能知道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就是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妙的地方吧!
(完整word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案等详细资料
![(完整word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案等详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3906076c8d376eeafaa3135.png)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新世纪小学冯昊卿(初稿)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汤骥(统稿)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课标解读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标内容,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在学习中体会统计的价值这一单元的教学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素材(比如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儿童身高的变化,近十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情况,某地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等)。
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使学生真切认识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
(二)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推理能力和统计意识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目标。
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比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喜欢看的科普读物、所穿鞋子的号码、零花钱的使用情况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在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之后,一方面结合折线统计图解决有关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提供充分的空间;另一方面,让学生感悟数据的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584f8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9.png)
《折线统计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和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如单式折线统计图就是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引出的。
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有关统计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从不同层面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对统计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
学习过程中,尽量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看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能根据需要绘制折线统计图,能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五年级上册《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五年级上册《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f892a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1.png)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五年级上册《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03--112页。
二、教学目标1.双基目标: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或判断,根据需要能合理的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核心素养目标: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3.学科德育目标: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形成独立思考的品格;在引导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判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谨性,形成尊重客观事实、有理有据、求真求实、综合分析、辩证思维的意识与习惯;在让学生了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的变化统计”过程中,进行环保教育。
三、核心素养实施点及教学策略本单元密切相关的核心素养是数据分析观念。
1.数据分析观念在教材中的体现(1)信息窗1“折线统计图”。
教材通过问题“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变化情况怎样?”,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由条形图1统计图的分析引入折线统计图(如图1)。
接着,教材提供了结构完整的折线统计图,要求学生通过已知的数据进行分析,解决统计表中呈现出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图2)。
随后引导学生经历“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通过观察、分析,深化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认识。
(如图3)(2)信息窗2“合理选择统计图”。
教材通过“部分城市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和“A 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两组数据并绘制,思考如何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的选择统计图,进一步感悟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精品文档 (127)《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精品文档 (127)《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71496776eeaeaad0f33045.png)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构建数据分析观念。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1.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从原先的四年级下册改为安排到五年级下册,这样的编排更加有针对性和统一性。
除了条形统计图,还增加了统计表的回顾,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充分感悟,发现各自的特点。
画折线统计图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以“做一做”的形式出现,也是合情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调查对象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比如在研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选取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性的上海老龄化问题为题材展开教学,并且让学生结合全国的人口数据去发现规律,进一步感受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结合上海和全国的数据,感受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3.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要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例如,通过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身高的数据,对照陈东的身高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通过调查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近视的情况,记录自己零用钱的收入、支出情况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积累活动经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二、教材例题分析例1:单式折线统计图例1教材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题材,用统计表给出了最近7年此项大赛参赛队伍的数据,并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集体备课主讲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集体备课主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55d5653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18.png)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集体备课主讲稿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编排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建议这几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单元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会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一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同时,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如何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统计图。
在学会条形统计图基础上掌握折线统计图,不仅有利于学生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折线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还将继续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及扇形统计图等知识。
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将为上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教学折线统计图,这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统计的过程、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安排的。
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认识了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通过把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较,感受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特点,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从而能根据数据信息选择合适的统计方式来统计。
三、编排特点1.教学素材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关注自然、社会学生本身,如: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参加机器人大赛队伍的统计;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2001~2010上海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的统计图;平均身高、平均收入等实际问题。
2.注重调查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数据。
教材前后安排学生在班级里学校内、自己家庭周围收集有关自己的身高、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的近视情况、自己的零用钱的收人和支出情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集体备课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集体备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27a351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6.png)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集体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概念、特点以及如何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学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教材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折线统计图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与其他统计图的区别。
2.绘制折线统计图:讲解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绘制过程。
3.解读折线统计图:教授如何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包括观察趋势、找出规律等。
4.实践与应用: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四年级时学习了条形统计图,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
因此,学生对于统计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在思维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对于图形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强。
他们善于从图中获取信息,并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数据的规律和趋势。
因此,学生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绘制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概念、特点和绘制方法,能够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的概念、特点和绘制方法,以及如何解读折线统计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以及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讲授法:用于讲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特点和绘制方法。
小学数学_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9dc4a612cc58bd63086bd5f.png)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能深切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能根据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看,认识这里吗?接着再来欣赏这两幅图片(出示狮子楼图片),欣赏过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谈话:王叔叔也发现了这一点,想要进行投资,但仅凭这几幅图片还说服不了他,老师帮他搜集了一些资料(出示统计表)【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学生熟知的狮子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你从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为了更好的把这些数据清楚直观的呈现出来,学过什么好办法?(出示条形统计图)回想条形统计图的特征【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谈话:读取数据时是观察长条的顶部还是底部?如果只保留顶部还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如果这样呢?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一段一段的线段连成的一条折线,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课件演示条形统计图的长条变成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引出课题并板书)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点和线谈话:折线统计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你发现了吗?预设:点和线这些点表示什么,这些线又表示什么?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分析学生汇报生1:点能够表示出数量的多少生2:线有上升,有下降,还有平平的,上升的线表示数量的增加,下降的线表示数量减少,平平的线表示数量没有改变小结:点:数量的多少,线:数量的变化(板书)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仔细观察标红的这几段,有什么共同点?预设:都是上升的,表示数量增加谈话:这几段哪段数量增加的速度最快呢?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后教师小结:从2015年到2016年的线段长度最长且坡度最“陡”,所以两点之间,线越长,越陡,变化就越快。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优秀8篇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261d1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1.png)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优秀8篇《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篇一一、联系课标说教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就是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的简单问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第六单元第二项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统计的意义。
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
本单元教材体现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注意所学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
复式统计图是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基础上的拓展延伸。
教材以体育方面的素材为例,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局现性,进而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结合教材说目标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需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把第2个学习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教法与学法预设:情境导入——观察感知——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四、以生为本说流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将是我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
其教学过程预设如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激情谈话:同学们,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性大型体育竞赛中,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嘹亮的国歌冉冉升起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你曾为中国运动员助过威吗?(学生自由交流:高兴、兴奋、激动……)2、深情引导:同学的表现真不错,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
折线统计图教案优秀12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优秀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e44f8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8.png)
折线统计图教案优秀12篇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一一、说教材《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
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
人教版五年级下《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c804b1a32d7375a5178074.png)
第七单元折折线统计图豫办实验学校孟慧敏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书104-110页单元教学位置:“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内容四大块之一,贯穿每册教材。
各部分知识之间承前启后、螺旋上升,前一个知识是对后一个知识的扩展延伸。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一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建构数据分析观念。
为后面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单元教材分析:折线统计图”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并能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建构数据分析观念。
1.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在学习中体现统计的价值。
教材所采用的素材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反映社会发展;如: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儿童身高的变化、近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农村居民年收入情况、某地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等。
让学生体会到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而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
二是突出了使用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优势。
2.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对比。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通过条形统计图导入,在对比中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引出,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人教版 数学 五年级下 第七单元 单元备+教案+反思
![新人教版 数学 五年级下 第七单元 单元备+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3d9c40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e.png)
《折线统计图》单元备一、教材分析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构建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分析(一)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在学习中体会统计的价值这一单元的教学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素材(比如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儿童身高的变化,近十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情况,某地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等)。
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使学生真切认识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
(二)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推理能力和统计意识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目标。
(三)注重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求同存异从事统计活动,教师应该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采取可行的个性化的方法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 认识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条形或折线统计图以便于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通过学习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预测的过程,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知识经验迁移及比较运用的能力。
3.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统计知识的作用,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精品文档 (10)《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精品文档 (10)《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b5a55df8c75fbfc67db258.png)
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构建数据分析观念。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1.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从原先的四年级下册改为安排到五年级下册,这样的编排更加有针对性和统一性。
除了条形统计图,还增加了统计表的回顾,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充分感悟,发现各自的特点。
画折线统计图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以“做一做”的形式出现,也是合情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调查对象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比如在研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选取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性的上海老龄化问题为题材展开教学,并且让学生结合全国的人口数据去发现规律,进一步感受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结合上海和全国的数据,感受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3.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要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例如,通过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身高的数据,对照陈东的身高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通过调查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近视的情况,记录自己零用钱的收入、支出情况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积累活动经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二、教材例题分析例1:单式折线统计图例1教材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题材,用统计表给出了最近7年此项大赛参赛队伍的数据,并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精选5篇)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3feb9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15.png)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折线统计图》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
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83556c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0.png)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视频,请大家观看。
这个电影大家看过吗?(它是电影《超能陆战队》)那么哪位同学说一说这个电影它讲述了什么故事。
哦,主要讲述了天才少年小宏发明的充气机器人大白联手一群小伙伴组建超能战队,共同打击犯罪阴谋的故事。
那么你是否也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大白,属于自己的机器人呢?那我们的国家为了让每个有梦想的青少年拥有属于自己的机器人,每年都会举行“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
越来越多的队伍参加这个比赛,很多优秀的机器人作品脱颖而出。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组数据,大家请看。
(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课件演示)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
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81852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5.png)
《折线统计图》教材解析在本单元学习从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采集、整理、描述、解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依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色和思想,依据折线的变化、特色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解析、判断和展望,更好地认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成立数据解析看法。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同)的主要差别与实验教材对比,订正后的教材更加侧重知识的迁徙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课内容从原来的四年级下册改为安排到五年级下册,这样的编排更加有针对性和一致性。
除了条形统计图,还增添了统计表的回顾,让学生对从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充分感悟,发现各自的特色。
2.画折线统计图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此以“做一做”的形式出现,也是知书达礼,吻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4.5.与实验教材对比,订正后的教材更加侧重检核对象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比方在研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采用拥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性的上海老龄化问题为题材睁开教课,而且让第1 页学生联合全国的人口数据去发现规律,进一步感觉我国人口变化的特色,联合上海和全国的数据,感觉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向,领会统计的实质应用价值。
与实验教材对比,订正后的教材更加侧重要学生经历数据采集、整理和解析的过程。
比方,经过让学生采集、整理自己身高的数据,比较陈东的身高进行数据解析,一方面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比方,经过检查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近视的状况,记录自己零用钱的收入、支出状况等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统计意识,累积活动经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二、教材例题解析例1:单式折线统计图例1教材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题材,用统计表给出了近来7年此项大赛参赛队伍的数据,并用条形统计图体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是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够看懂折线图中的数据内容,并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够在提供的方格纸上画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态势。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把单式折线图和复式折线图安排在同一个单元里教学。
以前教学单式条形图和复式条形图是分开进行的,单式条形图在四年级教材里,复式条形图在五年级上册教材里。
本单元在教学单式折线图以后立即教学复式折线图,是考虑到学生已有单式条形图与复式条形图的基础。
我们知道,虽然条形图和折线图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但条形图呈现数据的思想方法与折线图仍然有本质上的一致,学生已有的利用直条表示数据的经验可以变式应用于折线统计图。
所以,具有同时学习单、复式折线图的条件。
第二,选择有意义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教学折线统计图。
对小学生来说,有意义的统计素材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相对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现象和事实。
因为感兴趣的素材应该是他们喜欢的,比较熟悉的现象与事实,有助于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热情。
本单元例1用折线图表示一名儿童从6岁到12岁身高的变化情况,“练一练”则用折线图表示学生自己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身高变化情况。
例2用复式折线图分别表示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的保温性能,“练一练”则用复式折线图分别表示陶瓷杯和陶瓷碗的保温性能。
练习四里的素材更能吸引学生,有表示病人的体温变化的折线图,表示风信子的根和叶生长情况的复式折线图,有表示某商场去年各月销售电冰箱数量的折线图,有比较两架模型飞机飞行时间与高度的复式折线图,有比较我国上海市和澳大利亚悉尼市2011年各个月平均气温的复式折线图……
(一)联系统计表里的数据看单式折线图,体会折线图表达数据的方式与方法
例1把张小楠6~12岁每年生日测得的身高数据制成了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其中的数据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
学生已经很熟悉单式统计表,能看懂身高统计表里的数据。
在这里首次接触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图,理解图中的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体验折线图的特点,这些都是有待学习的新知识。
教材先呈现统计表,再呈现折线图,它们都表达张小楠6~12岁每年生日那天的身高。
学生可以把统计表和折线图对照着看,从而看懂折线图里每一个点及其数据的实际意思,理解折线逐渐上升所表达的信息。
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独立观察例题里的折线图:先读读统计图的标题,了解这张统计图所表示的内容;
分别看看横轴与纵轴,了解横轴上表示了什么,纵轴上表示了什么;说说折线上各个点及其数据所表达的信息;想想这里的折线为什么逐渐上升。
学生对照着张小楠身高统计表里的数据,通过上面的一系列活动,完全能够把条形图的有关经验迁移过来,理解折线图里的各个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材在引导学生初步观察折线图以后,还提出三个问题,引导他们继续关注张小楠从6岁到12岁的身高。
算出这几年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感受这些年里身高增加了很多;观察并比较统计图里的各段折线,联系有关数据,分析几岁到几岁的身高增加最快,感受哪一段折线越“陡”,这一年的身高增加就快,哪一段折线比较“平”,这一年的身高增加就少;根据折线的变化趋势,估计张小楠13岁生日时的身高大约会是多少厘米,既要看看以往每年身高大致增加多少厘米,又要看看近几年,如10到11岁、11到12岁每年身高增加的情况,才能作出比较合理的预测。
在上述思考与讨论的基础上,教材问学生“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能够直观形象地表现一组数据的变化状况,有助于人们把握数据的变化趋势,作出怡当的预测或估计。
“练一练”仍然以身高为素材,要求学生收集自己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年体检时的身高数据,先填入统计表,再画成折线图。
这里的统计表,有整理和记录数据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画出折线统计图。
与画条形图差不多,折线图也画在方格纸上,一般已经给出统计图的标题、横轴与纵轴,只要学生描点、连线,画出表示数据及其变化的折线。
在画成折线统计图以后,一定要联系其中的数据信息,提出一些问题,作出相应的思考与回答。
要让学生逐渐明白,画统计图表不是统计活动的目的,利用数据解决问题才是统计活动的价值所在。
(二)接着完成一幅复式折线图,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例2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时表达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的保温情况。
先用统计表给出两组数据,一组是不锈钢保温杯注入时的热水温度,以及经过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150分钟后,水的温度各是多少度;另一组是陶瓷保温杯在上述相应时间的水温。
再要求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画折线图,图例规定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不锈钢保温杯与陶瓷保温杯的水温数据;已经画出的表示两种保温杯注入时的水温以及30分钟、60分钟后水温的点与折线,能启发学生照样子画下去,完成这幅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验折线图是怎样表示数据,怎样反映数据变化状态的。
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往往从两个角度进行,教材通过一些问题来组织。
一是注入热水以后,经过相同时间,两种保温杯里的水温相差多少度。
如60分钟后,两种保温杯里的水温各是多少度,相差多少度?第120分钟后呢?二是注入热水以后,水温降到某个温度,两种保温杯各要多少时间。
如水温到达70°,不锈钢保温杯大约经过多少时间?陶瓷保温杯大约经过多少时间?经过上面的数据分析,才能得出哪一种杯子的保温性能好些的结论。
单式折线图只呈现一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复式折线图不仅能同时表达两组数据以及各组数据的变化
态势,而且能方便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进行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活动。
这正是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教材希望学生获得这些体会,因此特别提出问题“与单式折线图比较,复式折线图有哪些特点”,以此作为例题教学的收尾。
“练一练”进行陶瓷杯和陶瓷碗保温情况的对比实验,安排学生经历实验的全过程。
首先明确实验内容:同样多的热水分别倒在陶瓷杯和陶瓷碗中,看哪个容器中水温下降的速度快一些。
接着给定实验方案:把热水同时倒人两种容器里,每3分钟测量一次水温,记录数据并制作折线统计图,在统计图表里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然后是学生开展实验、进行数据处理,并交流实验结果。
与例题相比,“练一练”的统计活动过程更加完整。
学生需要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并记录下来,需要根据规定的图例分别画出表示陶瓷杯和陶瓷碗水温变化的折线图,需要在统计图表上进行数据分析,需要作出白己的实验结论。
完整的统计过程有利于形成数据活动的意识与能力。
大多数实验的结果会是杯子的保温性能比碗好一些,杯子里的水温下降要慢一些。
同样是陶瓷做成的容器,为什么保温性能不同?这是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
(三)在有意义的练习中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现实应用
练习四里的题围绕折线统计图设计,使用这些练习题要注意三点:
第一,练习的主要力量应放在观察统计图的上面,提取并利用图中的数据信息,解决或回答一些问题。
这样的练习题占大多数,有四道之多。
第二,适当进行画图练习,且都在方格纸上进行。
第6题已经给出统计图的标题以及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内容,只要画出表示各个数据的点,并连成折线。
第7题在教科书附页里的方格纸上画一周各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可以仿照第6题的平均气温统计图进行。
教学应提醒学生按步骤画图:写出统计图的标题,简明指出统计图的内容;标注画图的日期,写出相应的年、月;画出折线图的横轴与纵轴,在横轴上表示一周的各天,用纵轴上的一格表示1℃或几摄氏度;规定图例,用不同的线分别表示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先描点、再连线。
即画出表示各天最高气温的点,连成折线表示其变化情况。
一周最低气温的折线也要这样画。
第三,在练习数学内容的同时,了解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
第1题用折线图表示了病人体温“上升——下降——趋于平稳”的过程,正常人的体温在37℃左右。
第2题用复式折线图表示了植物一般先长根、后长叶,根和叶都逐渐生长、慢慢变长。
第4题用折线图表示了家电商场一年中销售电冰箱有旺季和淡季,有节日的月份销售量通常大些。
第5题用折线图表示了模型飞机的飞行过程,先是高度上升,达到最高点以后就逐渐高度下降,有时会有一段时间水平飞行。
第6题的折线图能看出一年中上海市气温较低的那几个月,悉尼市气温较高,这是因为上海在北半球,悉尼在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天,南半球是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