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第1章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第一章绪论1.雷敩《雷公炮炙论》——修事;李时珍《本草纲目》——修治;张仲岩《修事指南》——炮制。
2.“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制”: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技术。
3.【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4.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后才能入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
5.【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6.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①研究炮制原理及理论②改进炮制工艺③制定饮片质量标准7.中药炮制的起源: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四条件)③酒的发明与应用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8.中药炮制的发展:①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四时期)②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③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④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邪客》篇中有“治半夏”的记载。
●《素问·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序录中记载:“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用也。
”、“药有酸咸甘苦心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处,真伪新陈,并各有法。
”●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中指出:药物“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开创了生熟异用学说。
●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作了系统归纳,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
将“㕮咀”改为切制。
●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是世界最早的药典,记有作蘖、作曲、作豉、作大豆黄卷、芒硝提净等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收录了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
1中药炮制学第一章绪论

33
《药典》与《炮制规范》对规范化生产和质量控制 起到指导监督作用。
在炮制生产中逐步推行机械化,实行规范化生产。 2007年12月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
饮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临床或制剂生产 使用的药品。
中医用药的特点:复方& 炮制 饮片 VS 成药:饮片更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加
减的要求,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中药行业三大支柱: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4
2.中药炮制学 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
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传统质量标准客观化、数据化
色泽:标准品系列、标准色度盘、浸出液色度检测; 气味:电子鼻、气相色谱
增补新的质量标准
基础:杂质限度、浸出物限量、有毒/有效成分、重金 属含量、农药残留量
特色:制炭得率、发酵黄曲霉限量等
多指标综合评价:
饮片外观、色泽、气味、性状、组织粉末; 理化鉴定、水分、灰分、浸出物、药效成分、毒性成分; 农药残留量、重金属残留量、溶剂残留量、辅料残留量。
《种杏仙方》4卷(1577)、 《万病回春》8卷(1587)、 明·李时珍《本草《纲复目明》眼:方18外92科种神药验,全33书0种》有6卷“修 (1591)、《云林神彀》 治”,20多种炮制(方15法91。)、《鲁府禁方》4卷 明龚廷贤(明朝内((府1156大9145御))医、、)《《小寿《儿世寿推保世拿元保》方元1脉0》卷全:书对》 炮制方法理论进3行卷论(述16:04“)炒。以缓其性,泡以剖
中药炮制学提纲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组成部分之一。
中药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种商品形式。
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三大行业的中间位置.在中医药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中药材是指符合药品标准且除去非药用部位的原植物及动、矿物的商品药材。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中药饮片以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基本概念:一、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
今多用―炮制‖和―炮炙‖。
《药典》---药材炮制系指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炮炙处理,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玉函经》:证治总论例中药物用―炮炙‖《雷公》:书名用―炮炙‖,正文用―修事‖《纲目》:药物是―修治‖《指南》:正文炮制―修事‖《蒙筌》:药物炮制称―制造‖《局方》:―修合‖经验有称―修制‖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探讨炮制原理——炮制原理研究是炮制研究的核心内容–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炮制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性质改变,并因这些改变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炮制工艺改革及创新•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一)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
(二)火的发现和熟食方法的处理及应用是中药炮制形成的雏型。
(三)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中药炮制的内容。
(四)陶器的发明与应用丰富和拓展了中药炮制的内容。
二、炮制的发展(一)春秋战国至宋(公元前722-1279):起始与形成时期1. 汉以前为萌芽阶段——《黄帝内经》:―治半夏‖;燔治左角发。
——《五十二病方》载有炮、炙、燔、煅、切、熬、酒醋渍等方法。
中 药 炮 制 学

中药炮制学炮制:又称炮炙,修制,修事,修治。
炮炙-----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
炮-----毛炙肉;裹物而烧;炙-----炕火为炙;把肉在火上。
第一章绪论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二、中药炮制的发展:(一)春秋战国至宋代: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方法。
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金元、明时期:元、明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三)清代: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多,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四)现代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斅《雷公炮制论》。
第二部炮制学专著:缪希雍《炮制大法》。
第三部炮制学专著:张仲岩《修事指南》。
第二节炮制的分类一、雷公炮炙十七法:二、三类分类法:三类: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净制、切制、炮炙。
三、五类分类法:五类: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炮---将药物埋在灰火中。
2,褴---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
3,煿---以火烧物,使之爆裂。
4,炙---药物加辅料后,用文火炒干。
5,煨---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慢慢令熟。
6,炒---汉以前多为熬。
7,煅---在火上煅烧。
8,炼---药物长时间在火上烧。
9,制---为制药物的偏性,使之就范。
10,度---指度量物体大小长短。
11,飞---水飞。
12,伏---伏火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在相应温度下达到一定要求。
13,镑---利用多刃刀具将药物刮削成极薄片。
14,摋---打击之意,使药物破碎。
15,嗮---晒。
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根据中药理论,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来进行。
历史上,中药炮制有不同的称呼,如《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修事指南》等。
分类法主要有火制、水制和水火共制,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的制则包括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和相喜为制。
此外,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
中药炮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经脉来进行,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同时,炮制还可以通过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来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主要包括溶媒、易溶于水、易水解和防酶解。
同时,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如少用醋炮制。
在饮片切制前,药材需要进行软化处理,以便切片更加均匀。
软化的要求如下:1)药材应选用新鲜、质地较硬的品种。
2)软化时间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切片效果。
3)软化过程中要注意水温和水量的控制,以免影响药材的药效。
4)软化后的药材应及时晾干,以免影响后续的加工和保存。
15.切片的要求:1)切片应均匀,大小适中,厚度一致。
2)切片应避免损伤药材的有效成分。
3)切片应保持干燥,避免受潮霉变。
4)切片应按照药材的不同部位和用途进行分类和包装。
1)软硬适度是指药材的硬度与合水率成反比关系,规定了药材的平均合水率。
药材软化需要控制含水率,以避免因水而伤害其药性。
2)药透水尽是指药材在适当水处理后,药材内部各部分水分的渗透速度为零,即各个部分的含水量相同。
15.片1)按厚度分类:极薄片为0.5mm以下,薄片为1~2mm,厚片为2~4mm。
2)按照片类型分类:顶片又称顶头片,斜片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的片,特点为个细、质地坚硬,直片又称顺刀片,特点为个粗、质地疏松,刨片又称压片。
中药炮制学绪论部分12次课 课件

1.制其形:一般指切制加工,即变外形和分药用部位。如:
•
a. 全草类药物,细长状的药材切段
•
b.种子炒黄炒爆
•
c.矿物药煅制
2.制其质:一般指通过加工炮制,变性能及其质地。如:
•
a.炒黄:增香气,“香能醒脾”。增开胃醒脾作用。
•
b.炒焦:能减刺激性,如焦山楂。
• c.炒炭:增强止血作用,如:槐米,地榆。
(3)教学方面:
在不同的章节及炮制法中,都有现代研究内容新增加进来。
槟榔:
• 传统:大:15~20天,小:10天;夏天腐烂变质
• 研究:槟榔中的槟榔碱含有N原子,且分子量小,
•
易溶于水。
• 结论:槟榔长时间水泡的软化法不合理。
• 改进: “粉碎成米” “硬木刨片机”
第三节 学习中药炮制学的目的任务
➢ 1.要热爱该学科 ➢ 2.善于发现问题,为将来的工作和研究打基础 ➢ 3.要掌握传统炮制的基本内容 ➢ 4.要掌握一套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 研究的原则
1.以中医医药理论为指导
• A.大黄:药物升降沉浮
•
B.砂仁:药物归经
第四节 炮制研究
• 2.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 文献研究--来龙去脉--变化的全貌--精华--发现问题--打下基础--立题找突破点。
炒炭:苦温,温经止血。 (3)蒲黄 生品:性滑,活血行瘀止痛;
炒炭:性涩,止血。 (4)益智仁 生品:温脾止泻,收摄力强。治呕吐、泄泻、口涎自流。
盐炙:缩尿固精。治尿频遗尿,白浊崩漏。 (5)甘草 生品:泻火解毒,润肺止咳。治咽喉肿痛,痈疽,疮疡,痰
热咳嗽,解药消毒。 炙品:甘温益气,缓急止痛。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
中药炮制学绪论

中药 炮制 的基 本理 论
炮制学与炮制的含义。 炮制的目的。 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炮制对药性及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药物炮制的作用和原理。 炮制工艺及设备的研究。
《中药炮制学》
中药 炮制 的基 本技 能
净制、切制、炮炙的操作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P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宋代)
2.《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
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有使用中药炮制品的记录:
① 生铁落饮(煅法) 小金丹(炼丹) 鸡矢醴(烘焙)
② 治半夏 ③ 血余炭(燔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宋代)
第一章 结论
第一节 概述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1.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炮制学与中医临床各学科密切相关 3.中药炮制学与现代多学科知识密切相关 4.中药炮制学的研究将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章 结论
第一节 概述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1.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 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现代 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改进中药生产工 艺和质量评价体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P3)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三)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
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第章中药炮制的分类和辅料

4.方法:炙、蒸、煮、炖。
5.药物:黄芩、大黄、白芍、当归、白花蛇等。
(二)醋
古称酢、醯、苦酒、米醋,习称苦酒。
1.来源及特征:米、麦、高粱及酒糟酿制而成。
含醋酸4%-6%,尚有维生素类、高级醇类,有机酸类、醛类、还原糖类、 浸膏质、灰分等。
质量要求:澄明,不浑浊,无悬浮物及沉淀物,无霉花浮膜,无 “醋鳗”、“醋虱”,具醋特异气味,无其他不良气味与异味。总酸
第二节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一、辅料的概念 1含义:中药炮制辅料是指除主药以外具 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 2作用: 一是与药物协同、缓和药性,去除 毒性,增强药效。 二是作为一种加热介质,使中药受 热均匀(砂),达到炮制要求。 3分类:液体及固体辅料
4区别
(1)制剂辅料:药剂中除主药以外的一切 附加物料的总称,它必须具有较高的化学 稳定性,不与主药起反应,不影响主药的 释放、吸收和含量测定。
主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及维生素、酶类、 谷甾醇、卵磷脂等。
2.性味功效:甘、淡、平。健脾和中。
3.炮制作用:增效、缓和燥性、消除腥臭气味、附 加判断指征。
4.方法:炒。
5.药物:枳壳、枳实、苍术。
(三)白矾(又称明矾)
1.来源与特性:硫酸盐类明矾矿石经提炼而成的不 规则的块状结晶体,无色,透明或半透明,有玻 璃样色泽,质硬脆易碎,味微酸而涩,易溶于水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铝钾。
质量要求:一般要求用新鲜生姜汁(1:1),不得有酸 败、变色、沉淀等质变现象发生。
2.性味功效:辛温、温中止呕、发表散 寒、开痰解 毒等。
3.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寒性、增强疗效等。 4.方法:炙、煮。 5.药物:厚朴、草果、竹茹、半夏、天南星、黄连等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炮制学习题参考答案

中药炮制学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中药原始社会2 .炮制3 .净制切制炮炙4 .制造适中功效难求气味反失5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发现和应用酒的发明和应用陶器的发明与应用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邪客》篇8 .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1 . C2 . B3 . D4 . C5 . D6 . E7 . A8 . B9 . D 10 . A( 二 )B 型题11 . B 12 . C 13 . A 14 . D 15 。
E 16 . D 17 . B 18 . C 19 . E 20 . A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二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炮制2 .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3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4 .药物的偏性5 .饮片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1 。
E2 . A3 . A4 . B5 . A6 . A7 .8 . D9 . B 10 . c 11 . B 12 . C 13 . C 14 . A 15 . A 16 . B 17 . A 18 . B 19 . B20 . B 21 . B 22 . A 23 . B 24 . D 25 . A 26 . B ,( 二 )B 型题27 . A 28 . C 29 . B 30 . E 31 . D第三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滑肠致泻去油制霜2 .配伍炮制转变或缓和3 .辛散解表辛散止咳平喘4 .炒麸炒蜜炙5 .活血化瘀止血清热解毒补中益气6 .化痰止咳润肺止咳协同7 .制剂调剂煅煅淬砂烫 8 .发汗止汗9 .沙土杂质芦头粗皮头足10 .有机酸无机酸鞣酸盐草酸盐醋酸复盐11 .槟榔碱季铵类生物碱少泡多润 12 .还原剂氧鞣红13 ,油树脂胶树脂油胶树脂 14 .巴豆白扁豆蓖麻子15 .碳酸锌氧化锌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1 . C2 . B3 . B4 . E5 . E6 . B7 . D四、简答题1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游离生物碱一般不溶或难溶于水,而能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亦可溶于酸水 ( 形成盐 ) ,大多数生物碱盐类则可溶于水,难溶或不溶于有机媒 , 所以常用酒 , 醋等作为炮制辅料 . 大多数生物碱不溶于水,但有些小分子生物碱如槟榔碱易溶于水,一些季铵类生物碱如小檗碱也能溶于水,在炮制过程中如用水洗、水浸等操作时,应尽量减少与水接触L …在切制这粪药材时,宜采取少泡多润的原则—尽量减少在切片浸泡过程中生物 - 碱的损失 , 以免影响疗效。
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 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此种分类方法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点,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的洁净和软化处理等未包括其中。
)火制:煅、炮、炙、炒水制:渍、泡、洗水火共制:蒸、煮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4. 制则(定义、举例)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酒制大黄】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资,有资助之意。
【盐制知母】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姜制半夏】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
(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壳、煨木香】5)相喜为制5.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6. 炮制对重要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的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
如:川乌、草乌等。
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
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的辅料。
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
(可降低毒性的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
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整某些药物的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
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
中药炮制学学习课件第1章节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中药炮制的基本知识 • 中药炮制的历史沿革 • 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概况 • 中药炮制与临床应用 • 中药炮制的规范化和产业化
01
中药炮制的基本知识
中药炮制的概念与分类
总结词
中药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剂型前,进行必要的加工处 理过程。这些处理可以改变药物原有的化学性质,使其在医 疗应用时更有效、安全、稳定。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这个 过程的学科。
详细描述
中药炮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医疗的需要,中药炮制有多种不同 的方法和工艺。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作用
总结词
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是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增强药物疗效,提高药 物质量,改变药物性能和形态,便于制剂和贮藏等。
详细描述
通过中药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化学性质,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效果,从 而达到提高药物疗效的目的。同时,炮制还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减少 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中药炮制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中 药炮制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取得 了重要进展,为自动化和智能化
中药炮制提供了可能。
纳米技术、微纳制造等前沿科技 为中药炮制过程中的物质提取、 分离和纯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
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 交叉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新的
理论和技术支持。
炮制工艺优化
针对不同中药材和药物剂型,优化炮制工艺参数,提高炮制效率和 成品质量。
炮制质量控制
建立和完善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原料药质量、炮制工艺 流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确保炮制过程的质量稳定。
中药炮制学第章煅法

中药炮制学
[质量要求] 1.生石膏:不规则块状或粉末,白色、灰色 或淡黄色,纵断面呈纤维状或板状,并有 绢丝样光泽,半透明,质坚硬,无臭,味 淡 。 2.煅石膏:不规则块状或粉末状,洁白或 粉白色,纹理破坏,光泽消失,不透明 ,表面松脆,易剥落,质地轻松。
中药炮制学
[炮制作用与应用]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1.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力胜。用于外 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咳喘,胃火亢盛, 头痛、牙痛。 2.煅石膏——炉膛煅或平炉煅。 辛甘涩寒,产生新疗效,能收湿、生 肌、敛疮、止血作用。多外用。外治溃疡不 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4)反射炉煅:将药物置反射炉内煅烧至一 定程度。 适用药物:与炉膛煅相同。 5.明煅法适用药物 除闷煅法以外的各种需煅制的药物。 (1)含结晶水的矿物药。 (2)矿物药。 (3)贝壳、化石类药。
中药炮制学
6.注意事项 1)大小分档,以免煅制时生熟不均。 2)一次煅透,中途不得停火,以免夹生。 3)控制温度、时间:根据药材性质而定。 主含云母类石棉类、石英类——温 度高时间长。 主含硫化物类、硫酸类——温度不 需太高,时间稍长。 4)易爆溅——加盖(但不密闭)。
中药炮制学
(二)牡蛎
[来源]牡蛎科动物长牡蛎 ostrea gigas thunberg、大连湾牡蛎 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 或近江牡蛎 ostrea rivularis gould 的贝壳 。
中药炮制学
[炮制品种与方法] 1.牡蛎:洗净,干燥,碾碎。 2.煅牡蛎:炉膛煅或平炉煅。 置无烟炉火上,或打碎投入耐火容器内→用武 火加热→煅至酥脆→取出碾碎。 [质量要求] 1.牡蛎:不规则片状或碎块,灰白色,具光泽,分层 次,质坚硬 。 2.煅牡蛎:不规则碎片状,大小不一,灰白色或青灰 色,质地 酥 脆。
中药炮制学.pdf

中药炮制学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 中医炮制的起源二 中医炮制的发展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研究一 研究内容二 研究方法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第二章 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三节 传统只要的原则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一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二 炮制对升降沉浮的影响三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四 炮制对毒性的影响第五节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一 饮片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二 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要求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第二节 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一 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二 炮制对含甙类药物的影响三 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四 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五 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六 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七 炮制对含树脂类药物的影响八 炮制对含蛋白质 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九 炮制对含糖类药物的影响十 炮制对含无机化合物类药物的影响第四章 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第一节 炮制的分类一 雷公炮灸十七法二 三类和五类分类法三 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四 以药用部分的来源分类法第二节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一 液体辅料二 固体辅料第五章 炮制的质量要求和贮藏保管第一节 炮制的质量要求第二节 中药及炮制品的贮藏保管一 贮藏中的变异现象二 变异的自然因素三 贮藏保管方法第六章 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及饮片厂的设计 第一节 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一 中药饮片工业的发展概况二 饮片工业改革的思路与改革方向三 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第二节 中药饮片厂的设计一 中药饮片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 厂房 设备及技术力量的设计三 饮片车间设计第三节 饮片厂的废水处理一 废水的预处理二 活形物泥法三 生物膜法第七章 净选与加工第一节 清除杂质第二节 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第三节 其它加工第八章 饮片切制第一节 切制前的水处理第二节 饮片类型及切制方法第三节 饮片的干燥第四节 饮片的包装第五节 影响饮片质量的因素第九章 炒法第一节 清炒法第二节 加辅料炒第十章 灸法第一节 酒灸法第二节 醋灸法第三节 盐灸法第四节 姜灸法第五节 蜜灸法第六节 油灸法第十一章 煅法第一节 明煅法第二节 煅淬法第三节 扣锅煅法第十二章 蒸煮燀第一节 蒸煮法第二节 煮法第三节 燀法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魏晋南北朝
成就:炮制理论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代表著作:《雷公炮炙论》(雷斅)、《本草经 集注》(陶弘景)等 (1)炮制理论方面 ①陶弘景将炮制技术进行归纳,是最早的炮制分 类方法; ②南北朝刘宋时期的雷斅《雷公炮炙论》第一部 炮制专著,总结了当时炮制成就、创建了炮制新 方法、运用辅料炮制药物。 标志着中药炮制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
?
黄柏丝(饮片)/黄柏片(饮片)/黄柏药材
中药炮制学
理论课时数:36
学时 实验课时数:18 学时 授 课 教 师: 王 光 宁 E-mail:wgnim@ 中药药剂学教研室
中药炮制学
Science of Processing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cessing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Preparation Processing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cessing Methods of Chinese Medicines
修事指南
张仲岩 清代
232种
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分两级标准: 国家标准:首先要执行《中国药典》
省、部(局)级标准: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如国家与部级标准中未收载的品种或项目,可 执行各省、市、自治区的炮制质量标准。
(四)现代
继承:对民间、历代医籍中和各地的炮制方法 进行了系统整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献资料。 发扬:主要是科研和生产方面, “七五” “八五” “九五”期间对40味饮片进 行了系统研究; “十五”期间,开展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实 行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管理; “十一五”期间,开展中药炮制共性技术与相关 设备研究;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1.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
2.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
3.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
4.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现代(1911年至今)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1.春秋战国时期 《五十二病方》 提出了“止血者燔发”,收载有“炮、炙、
(2)炮制技术方面
①广泛应用辅料炮制药物; ②炮制工艺合理性、实用性加强; ③炮制工艺水平更加细化 ④炼丹术的发展丰富了中药炮制的品种和内
容;
4.隋唐五代
(1)炮制理论方面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指出:“有需烧炼 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顺方者福,逆之者 殃。……”明确了炮制的重要性。
燔、煅、熬”等炮制术语。 《黄帝内经》中“治半夏” “角发”、“燔治” 是最早的炭药-血余 炭 口父咀—当时的切制饮片
2.秦汉时期
成就:初步提出了中药炮制的理论 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365种)、《金匮玉 函经》、《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等 (1)炮制理论方面: 炮制的目的和原则初步建立 《神农本草经》:①首次提出了生熟异用 ②炮制降毒 ③强调产地加工 (2)炮制技术方面: ①与临床密切联系; ②方法日趋成熟; ③重视毒剧药物的炮制
(2)炮制技术方面 ①首次将炮制列入法定范围; 《新修本草》:世界最早的药典 ②炮制技术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作蘖法-发芽法,作豉法-发酵法,作大豆黄卷 等。
5.宋代
(1)炮制理论方面:整理保存 (2)炮制技术方面: ①巩固了中药炮制技术的法定地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是宋代第一部国家 成药规范,(类《药典》),依法炮制,法定 了制药标准。 ②炮制目的多样化 ③炮制方法的多样化:应用固体辅料 ④出现了“分剂合用”的炮制品
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 药物。 与原药材的区别 与天然药物区别
天麻饮片及药材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 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 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要点:①理论依据 ②炮制的目的要求 ③强调根据药材自身的性质 ④制药技术 举例: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酒黄连—引药上行,清上焦之火 姜黄连—缓和药性,清热止呕 吴萸连—清肝胆实热 黄连炭—清热止血
2.改进炮制工艺:
要求: (1)炮制工艺科学化、规范化 (2)生产工业化; 内容:具体的工艺参数、辅料、质量管理措施、设备等
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 首先 传统质量标准客观化、数据化 其次 研究增补新的质量标准
饮片质量标准包括:外观、色泽、气味、性
状、组织粉末、理化鉴定、水分、灰分、浸 出物、药效成分、毒性成分、农药残留量、 重金属含量、溶剂残留量等。
(2)炮制技术方面
① 根据炮制理论选用炮制品进行组方 , 如
“十灰散” ②以药制药,如吴萸连、甘草水制远志、生 姜制半夏等
2.明代
成就:①炮制理论有显著的建树; ②工艺技术有较大进步; 代表著作:《本草纲目》《普济方》等
(1)炮制理论方面
①提出了三类分类法和“雷公炮炙十七法”的分类 方法; ②丰富完善了炮制理论 如进一步阐述生熟异治的理论; 《本草蒙筌》 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作用;
三、中药炮制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中医药信息学 生物技术
中药学
中药炮制学 中药药理学
方剂学
中药资源学
中药化学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历史:原始社会 条件: 1.中药的发现和应用 2.火的发现和应用:炮生为熟 3.酒的发明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炮制辅料 4. 陶器的发明与应用:提供了工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 2.熟悉中药炮制的起源、现状和炮制在临床 中的作用以及常见中药各种炮制品的炮制方 法和作用; 3.了解历代炮制著述和中药炮制的现代化研 究情况。
总成绩: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
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实验考核
其中包括课堂考勤
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药传 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 学技术进行整理、研究,探讨炮制原理, 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提高 中药饮片质量,同时应加强对中成药中药 物炮制的研究,保证医疗用药的安全和有 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学科。
基本任务有三个方面:
1.探讨炮制机理: 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 的作用。探讨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中药在 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 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以及 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科 学的评价。 研究内容:减毒、增效、缓和药性、产生新药 效,如何首乌及延胡索的炮制。 研究方法:化学(物质基础)和药理(疗效、 毒理)
炮制的专业术语
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制”、
“修事”。现多用“炮制” 一词(炮:指与火有关 的加工处理方法,制:指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 《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炮炙 《本草纲目》:修治 《本草蒙筌》:制造 《修事指南》:修事
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
包括各种具体 的炮制方 法,如炒、 炙等
净选加工
饮片切制
炮炙
(二)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 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 方向的学科,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理论:“红见黑则止”,为炭药止血的理论 工艺:如马钱子 规格:片型及质量要求
二、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③缪希雍 《炮炙大法》为第二部炮制专著, 共载药439种。
(2)炮制技术方面
①炮制技术更加合理化 如《本草纲目》 ②出现了新的炮制方法 如“百药煎”、水飞珍珠等
(三)清代
(1)炮制理论方面 张仲岩 著《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炙专著,载药 232种,较为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 成就:①叙述了辅料炮制的原理和作用; ②完善了净制理论; (2)炮制技术方面 ①炭药品种的丰富 ②重视应用鲜药:进一步完善了生熟异治的理论 ③炮制加工体系产生:丰富了炮制技术,提高了饮 片质量
第一章
课时:2学时 教学要求:
绪论
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概念及任务; 中药炮制的三部专著; 熟悉: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概况及有关法规; 了解:中药炮制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第一节 概 述
一、中药炮制及中药炮制学 (一)中药炮制及其名称来源 1 炮制是传统的制药技术; 2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才能入药,这是中医临 床用药的特点,名
雷公炮炙 论
作者
雷斅
成书年代
南北朝刘宋时 期
载药
主要特点及贡献
①总结当时的炮制成就 ②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 括炮制作用 ③运用辅料炮制药物 ①总结归纳了雷公炮炙十 七法 ②提出药物贮藏保管之法 ①系统叙述各种炮制方法 ②进一步深化炮制理论
300种
炮炙大法
缪希雍 明代
439种
(二)金元、明时期
1.金元时期 成就:炮制理论不断发展和提高,炮制技术不断 扩充与完善 (1)炮制理论方面 ①总结炮制方法的共性作用; 如:葛可久《十药神书》 炭药止血的理论,“十 灰散” ②探讨炮制方法对炮制品临床应用的影响; 如:张元素《珍珠囊》 “酒浸行经,止中腹痛” 王好古《汤液本草》 “生泻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