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课题研究论文(五篇):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分析、社会实践在人体发育学课程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实践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分析
2、社会实践在人体发育学课程中的应用
3、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考
4、高校体育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5、高校立德树人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价值
全文总字数:18875 字
篇一: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分析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分析
[摘要]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体悟社会担当、培养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社会实践工作呈现的新特点和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从四个维度分析了高校育人工作的提升方向和改进思路,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校声誉、彰显母校关切以及推动社会进步。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维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1]。当前,社会实践已成为高校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以及服务社会的有效手段,也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
家国情怀以及专业素养的重要载体[2]。随着校地和校企资源的不断整合与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日益呈现出规模大、主题广、专业性强等显著特点,本研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四个维度,以期为此项工作的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一、从加强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
(一)加强领导重视
社会实践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也是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好的补充和延伸。因此,高校需要专门成立院校两级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高处着眼、全面布局、统筹规划,切实加强院校对于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制度的顶层设计,在组队选题、立项申报、工作开展以及答辩总结等环节严格把关,使学生从制度、情感以及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性、关键性以及严肃性。
(二)专职教师随队
大部分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认为,专职教师随队更有利于实践工作的开展,教师可以在指导工作、协调资源、鼓舞士气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虽然每支大学生实践队伍至少配备一名指导教师,但是教师随队参加实践工作并全程指导的比例较低,高校有必要规定实践队伍至少有一名专职教师随队指导,通过现场教学和工作指导加
强正面引导;高校还应当广泛动员教职工积极投身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壮大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切实增强实践育人成效。
(三)网络宣传跟进
在校大学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虽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素材,但是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充分和不全面、教育者对网络传播和新媒体运营规律的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因此,高校有必要在实践过程中培训并组建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掌握新媒体运营规律、有志于传播青年正能量的“实践网军”,充分发掘实践过程中的感人事迹与先进成果,借助网络媒介宣传并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二、从提升学校声誉的广度规范社会实践
(一)注重实践形象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每位师生都是一张行走的学校形象名片,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接收单位与人员对所属高校的直观印象,进而影响高校的社会声誉。本研究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存在待人处事缺乏经验、容易产生实践不适应等情况,尤其是初步进入社会的低年级本科生。因此,高校有必要在实践前全面培训学生的基本适应能力,包括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形、注意事项以及基本礼仪,帮助大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学校声誉。
(二)明确自身定位
高校社会实践工作中确实存在“水一水”的心理,有些接收单位甚至打出“欢迎某某高校师生莅临视察”字样的标语,这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定位,进而违背社会实践的初衷。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端正实践态度;另一方面,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在实践中保持谦虚的心态,虚心求教,将外界的关注与重视转化成自身勤奋和负责的动力。
(三)遵守“四项规定”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依然存在安排食宿、公车接送、吃请等现象,不仅容易滋生工作作风问题,而且带给大学生培养消极的影响,学生觉得走形式、地方觉得有压力,社会实践逐渐变了味。因此,高校的社会实践工作也要严格遵守“四项规定”,一是尊重当地文化,拒绝吃请;二是保持朴素作风,食宿从简;三是体谅当地实际,不添麻烦;四是发掘社会需求,尽力配合。
三、从彰显母校关切的温度筹划社会实践
(一)调动校友资源
由于在校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非常有限,能够调动的社会力量也很少,这成为限制大学生实践队伍深化和提升实践内容的瓶颈,对此,
院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校友是连接在校大学生与社会的宝贵媒介,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缓冲区”,高校可以在学生与校友之间发挥牵线搭桥的纽带作用,校友不仅可以给在校生提供实践过程中必要的帮助和社会资源,而且可以担任大学生实践队伍的社会导师,二者的良性互动可以建立起融通发展的渠道。
(二)推动校地和校企合作
多数大学生实践团队每年的实践主题和实践地点都不同,缺乏传承性。因此,高校有必要拓宽校地和校企合作的范围,创新合作模式,及时响应社会的实际需求,搭建一批实践基地或实践平台,急社会之急,供社会之需,引导学生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已在此方面有所举措,主要面向研究生群体,实现了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化[3],至于本科生资源拓展的力度有待进一步
加强。
(三)学校主动关切
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容易出现环境不适应、实践条件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等现象,进而引发认知落差与厌倦情绪等问题,不利于实践工作的推进。这要求校方实时关注实践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实践开始的适应期、行程过半的瓶颈期以及临近结束的情感波动期等关键的时间节点,结合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适时开展大学生的认知引导和情绪疏导,确保大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和饱满的热情完成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