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合集下载

中国百年巨变文案

中国百年巨变文案

中国百年巨变文案中国百年巨变,见证了我们伟大国家的蝶变与飞跃。

从辛亥革命至今,中国经历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焕发出了生机与繁荣的新景象。

华夏大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发展轨迹,掀开了中国崛起的壮丽篇章。

以下是中国百年巨变的60个令人瞩目的里程碑:1. 辛亥革命:逐步废除封建制度,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主革命的序幕。

2. 新文化运动:崇尚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大爆发,推动了社会思潮的变革。

3. 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抗议,开启了中国近代革命的新篇章。

4. 中国共产的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的诞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5. 南昌起义:中国红军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开始。

6. 长征: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保存了中国共产的力量,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7. 抗日战争:全民族抗击侵略,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8. 重庆谈判:中国共产与国民合作,为战后中国的政治进程奠定基础。

9. 人民政协成立:开创了中共与各民主派、各人民团体共同政治协商的新局面。

10. 中共七大:确立了中国共产的基本路线和工作方针,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11. 解放战争:中国共产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

12. 三大战役:平津、淮海、辽沈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与国民政府力量的覆灭。

1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和通过了《共同纲领》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繁荣、和平的主权国家。

15. 第一部宪法的颁布: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

16.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援朝人员,宣示中国对世界和平的坚定承诺。

17. 扎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举措,实现了农民的解放和农村社会主义化的初步进展。

中国历史100件大事

中国历史100件大事

中国历史100件大事1.黄帝战蚩尤——华夏民族的形成2.尧舜禅让——贤能之人的政治交替3.夏朝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诞生4.商汤灭夏——“顺乎天应乎人”的革故鼎新5.西周建立——瓦解残暴的统治6.春秋争霸——追求统一的理想7.孔子创立儒学——流芳后世的人文思想8.三家分晋——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9.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10.战国争雄——轰轰烈烈的争霸战争11.商鞅变法——为秦开帝业12.秦始皇统一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13.焚书坑儒——中国思想文化的大浩劫14.大泽乡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15.楚汉之争——改朝换代的战争16.文景之治——汉时期的太平盛世17.汉武帝抗击匈奴——旷日持久终胜利1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流行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19.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20.司马迁写《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1.汉匈和亲——汉匈两家永结于好22.佛教在中国传播——沐浴佛陀的智慧之光23.王莽改制——“慕古思礼”的改革24.党锢之祸——伤及汉朝国本的祸乱25.黄巾起义——东汉灭亡的伏笔26.三国鼎立——天下大势,分分合合27.八王之乱——同生根,相煎何太急28.苻坚统一北方——少数民族第一次统一中原29.淝水之战——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30.五胡十六国——群雄逐鹿中原31.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的汉化运动32.隋朝统一南北——融合南北文化的国家统33.创立科举制——揭开选官制度的新篇章34.开掘京杭大运河——古代南北水路交通大动脉35.隋灭与唐兴——朝代更替中的盛与衰36.贞观之治——封建社会史上最辉煌的篇章37.文成公主进藏——缔结汉藏友好的使者38.玄奘西游——为求真经不畏艰险39.武则天改唐为周——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40.开元盛世——盛极而衰的转折点41.安史之乱——从繁荣走向灾难42.藩镇割据——唐朝衰灭的重要原因43.黄巢起义——唐末壮烈的农民战争44.五代十国——中国再次陷入分裂45.陈桥兵变——北宋王朝的开始46.杯酒释兵权——权力和平移交47.澶渊之盟——化干戈为玉帛48.元吴建立西夏——北宋时期的“三国鼎立”49.王安石变法——力图改变宋朝社会状况的改革50.靖康之难——刻骨铭心的历史悲剧51.岳飞抗金——精忠报国52.理学的形成——对儒学的一次复兴53.四大发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54.元朝统一全国——大势所趋,反衬英雄55.明朝建立——汉族盛世的又一次崛起56.靖难之役——扭转颓势的内部斗争57.郑和下西洋——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58.戚继光抗倭——给予外来人侵的有力打击59.张居正改革——一个人对国家的力挽狂澜60.李白成起义——推翻腐朽翻身成王的农民61.清朝的建立——奠定中国统一的基础62.吴三桂降清——奠定清朝兴起新局面63.郑成功收复台湾——彪炳千秋,名垂青史64.康乾盛世——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辉煌65.雅克萨战争——英勇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66.平定准噶尔叛乱——剿抚并用,为国家统一而战67.鸦片战争——让中国社会嬗变的西方殖民战争68.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的伟大运动69.辛酉政变——一场争夺执政大权的角逐70.洋务运动——晚清中国的富强之梦71.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兴衰的拐点72.戊戌变法——意义重大的爱国救亡运动73.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辛丑条约》的签订74.清末新政——挣扎中的清政府75.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拉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76.辛亥革命——举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77.中华民国成立——结束封建帝制谱新篇78.袁世凯复辟帝制——称帝的丑剧79.五四运动——反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80.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8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开启合作82.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83.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84.井冈山会师——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巩固85.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86.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87.红军长征——具有伟大意义的光辉历程88.西安事变——由内战转向抗战的转折点89.抗日战争——全民抗战,抵御外侮90.延安整风运动——奠定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础91.三大战役——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9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翻开崭新一页93.抗美援朝战争——捍卫朝鲜独立,维护中国安全94.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国际核垄断95.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9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97.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殖民统治在中国的结束98.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改革开放新纪元99.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实现载人飞天梦100.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百年奥运梦终圆。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中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人类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对初中历史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归纳。

一、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期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在约 170万年前。

2、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二)夏商周时期1、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三)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

2、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

3、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四)秦汉时期1、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2、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在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六)隋唐时期1、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开创了“贞观之治”;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七)宋元时期1、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辽、西夏并立。

2、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忽必烈建立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八)明清时期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2、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如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贵族叛乱等。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和战斗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和战斗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和战斗一、中共历次会议1、党史上的重要会议“一大”: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

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纲,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二大”: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杭州特别会议:1922年、讨论国共两党合作问题“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八七会议:1927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正确革命方针。

六届四中全会:1931年初,在共产国际支持下,王明当上政治局委员,后代理总书记,王任驻共产国际代表后,指定以博古为首,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贯彻王明“左”倾路线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

1937年秋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遵义会议:1935年,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独立自主解决党内的重大分歧,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瓦窑堡会议:1935年,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1945年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七届三中全会:1950.6,争取国家经济基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一届人大:1954秋,在北京召开,首要任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1919年—1949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1919年—1949年)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 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 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 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苏维埃 中央政府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 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 国民党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1919年—1949年)
抗战期间党领导下的重大战役
抗战期间共产党领导下的重大战役
平型关战役—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发生于1937年9月中旬,是对日抗战期间太原会战中 的一场战役,由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所领导, 历时一个月,属中等规模战役。由于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 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 企图进逼太原。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 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 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伏击日军辎重队,打破了日军不 可战胜的神话,从而高涨了中华人民的反侵略志气,打击 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长征转移路线
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 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 —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 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 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 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 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 史斗争。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三大战役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1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京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2解放战争从多少年到多少年解放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新中国的诞生年的胜利之路

新中国的诞生年的胜利之路

新中国的诞生年的胜利之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重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时代正式开启。

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时刻注定被载入史册,新中国诞生的胜利之路亦是中国人民走过的不平凡历程。

一、抗战胜利带来转机新中国的诞生年胜利之路始于抗日战争的胜利。

长达八年的艰苦战争,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这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不仅保卫了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尊严,也加快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二、三大战役铸就胜局新中国的诞生年胜利之路,少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战绩。

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与国共两党合作,实施广泛的土地改革,剥削者被剥夺土地财产,农民得到了社会地位和尊重。

随后,人民解放军展开了三大战役,分别是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这三大战役,先后击败了国民党军队,为新中国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人民政权的确立新中国的诞生年胜利之路,离不开人民政权的正确确立。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方式组建了人民政权,确保了政府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如土地改革、工商改革、教育改革等。

这些改革不仅深入到农村和城市,推动了社会的公平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崛起新中国的诞生年,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从1952年开始,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和政策。

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中国实施了农业合作化和工业化进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村发展农业合作社,工业部门全面实行公私合营制度,有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中国人民通过艰苦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借鉴世界的先进经验,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于一九四九年几月几日在北京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于一九四九年几月几日在北京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于一九四九年几月几日在北京举行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于一九四九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下午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辽沈、淮海与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

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

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

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0月1日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

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当林伯渠宣布开始后,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

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

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共54个单位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如报春惊雷回荡在天地间,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升旗之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庆祝活动到晚上9点多钟结束,但欢乐的人群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国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点,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全面探讨中国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

第一章绪论1.1 背景解放战争前,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

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压迫,使中国人民感到沉重的苦难。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先锋队,毛泽东等革命先驱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

1.2 斗争与胜利中国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为实现自身解放所进行的伟大革命斗争。

从1927年南昌起义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不断壮大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1.3 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封建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中国解放战争的历程2.1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联系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抵抗日本侵略而进行的全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条件,并促成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

2.2 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即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是中国军队迎战侵略者的重要战役。

这些战役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人民军队的壮大中国的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经历了长征、抗战和全面内战的洗礼,逐渐取得了强大的战斗力。

人民军队的壮大是中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第三章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3.1 人民政权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被统治者变为统治者。

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并将政权交给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

3.2 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新中国的建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国有企业的建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

关于新中国成立的故事

关于新中国成立的故事

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历史事件和个人的努力。

以下是关于新中国成立的一些故事:
1. 解放战争:1946 年至1949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人民解放军最终取得了胜利,解放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他们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组织农民和工人参与革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3. 人民的力量: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广大农民、工人、学生和其他各界人士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开国大典: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新中国成立,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这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5. 国际认可:新中国的成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许多国家相继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和地位。

这些故事只是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一部分,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一过程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中国人民通过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

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
三、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 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蔡 和森、瞿秋白、陈潭秋、张太雷、周恩来、 彭述之、李立三、罗章龙等20人,代表 全国994名党员。 中心议题是研究和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 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工人 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南陈 北李)
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举起社会主义革命旗帜 的第一人
三、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
1、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建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2、1920年10月,李大钊等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3、1920年秋,董必武等正式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4、1920年秋,周佛海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主义小组。 5、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等在长沙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6、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 产主义小组。 7、1921年,周恩来等在法国巴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四、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 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参加会 议的代表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 党员,大会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成立 中国共产党。
一大代表
《国际歌》(法文L‘Internationale) 原文(法语)的歌词由欧仁·鲍狄埃在 1871年所作,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 其谱曲。 这首歌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 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上世 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 1944年正式改用新国歌后,则把《国际歌》 作为苏联共产党党歌。1920年中国首次出 现由瞿秋白译成中文的《国际歌》。1923 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 年配歌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行 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 北战场,并制定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 路)攻克锦州,采取关门打狗的战法把国民党军关在东北, 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
作战图
战役过程
东北野战军70万主力倾巢而下,攻克义县后包围了锦州。 蒋介石命令侯镜如兵团从葫芦岛出发东援锦州;廖耀湘 出沈阳西进黑山一带驰援锦州。但是解放军进展神速, 在塔山和黑山阻击了两个兵团的同时很快攻克锦州,生 俘范汉杰。侯镜如兵团见锦州已丢撤回葫芦岛,此时长 春曾泽生部起义,郑洞国集团陷入混乱,相继被缴械。 围困长春的东野部队第十二纵队迅速南下增援。廖耀湘 在黑山被阻试图南下营口遭到重炮部队迷惑被迫撤退沈 阳,途中被6纵阻击,锦州的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冲击廖兵团,两天之内全歼之,俘虏廖耀湘。随后52军 军长刘玉章击败东野两个纵队先头部队成功从营口港撤 退,解放军最后包围沈阳,除青年军206师一部突围之外 沈阳之敌全部迅速被歼,至此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土地和86%的人口,东北人民欢聚解放东北。国民党军 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 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 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 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 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 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国共产党 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 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 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 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
战前计划
中国国民党
蒋介石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对东北战局深感 忧虑,处于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的状态,故将主力辽沈战 役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采取集中兵 力,重点守备,相继打通北宁线的方针。作战目标:放 弃补给不易的长春及沈阳,防止东北野战军进入山海关, 安定关内局势,伺机转攻收复东北。

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的诞生

三大战役示意图表
战役 起止 名称 时间 我方 主力 敌主 主力 主要歼 歼敌 敌地点 人数 沈阳 47万 黑山 锦州 张家口 新保安 52万 天津 陈官庄 55万 碾庄 双堆集 解放 区域 东北 全境
长江以北 的华东及 中原
辽沈 48、9 东北 卫立 战役 48、11 野战 煌集 团 军
平津 48、11 华东 傅作 战役 49、1 野战 义集 军 团 48、11 华北、刘峙 淮海 战役 49、1 东野 集团 战军
敌我力量对比表 军队 人民 解放军
机动 总 兵力 兵力
280 万 365 万 优于 敌军
1948年 7月
形 势
主 动 被 动
装 备
大为 改善 略占 优势
后 方
巩 固 危机 四伏
士 气
高 昂 低 落
国民党 军队
不足
1948年9月到 1949年1月, 人民解放军先 后发动了辽沈、 淮海、平津三 大战役。共歼 灭和改编敌军 一百五十多万 人,国民党军 队的主力基本 上被消灭了。
华北 全境
南京
江阴 江阴
湖口 湖口
2、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949年9月30日,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
派人士、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 各民族、海外华侨等各界人民的代表在北平 召开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国号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选出了以毛泽东为 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决定新中 国定都北平,改名为北京,以五星红旗为国 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在天安 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国共之间的四年内战

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 势。

中国近代战争解放史

中国近代战争解放史

中国近代战争解放史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

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湖北东部等地区的起义。

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37年7月7日爆发抗日战争,8月25日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活动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10月2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45年,同盟国中国战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批下七道抗日反攻命令,并在其中第四道命令中首次提出“人民解放军”一词。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中共领导下的关内各解放区部队大批进入东北地区,10月31日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编成了五大野战军。

经过数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后又进驻西藏,统一了中国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担当保卫国防,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同时开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使之发展成由陆、海、空三军和导弹部队组成的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战之说。

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这样,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

建国以来的大事

建国以来的大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们站起来了。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的返回地面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中国的10年动乱。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1年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龙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生1984年建国后首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取得了优异的成就1985年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成1986年实施“863”计划1988年中国核潜艇发射水下火箭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1994年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世界瞩目的三峡大坝横断长江,缚住苍龙。

现在三峡工程已经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发电的奋斗目标,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祖国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并于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铁路进藏:西藏铁路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中国GDP:13年跨越10个万亿元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北京成功举办2010年第41届世博会在我国上海成功举办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战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革命历经多年浴血奋斗,终于在1949年宣告胜利,中华
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成为了中国历
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但是背后,却有着三大战役的浴血铸就。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三大战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间的
关系。

第一个大战役: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新中国军队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
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

淮海战役的意义重大,
它的胜利,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的起因,是由于国民党军的华东战役失败,毛泽东率
领军队等诸多红军精锐部队乘机挺进,占领了大片领土,形成了
扩大的战略大后方,国共两党在淮海一带的兵力达到了前所未有
的空前规模。

194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淮海
战役行动,双方剧烈交火,国军靠着中央后方的物资优势一度占
据了上风,但是在我军团结一致,矢志奋斗的情况下,逐渐消耗
了国军的冲锋力量,最终在1949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
举攻入南京,成功结束了这场军事行动,彻底挫败了国民党军的
顽强抵抗。

第二个大战役: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又一次重大军事
行动,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的成功,为解放中国的北方及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平津战役的起因,是由于解放战争进入了攻坚阶段,我军发动
了数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场是平津战役。

1948
年11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紧锣密鼓的组织
防御体系进行突破,开始了对唐山、秦皇岛、北平和天津等地的
攻击。

经过长时间缠斗,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终打破了国民党军的
防御体系,在对付残敌中完全控制了这片广阔的领土。

平津战役的胜利,在军政层面重大,代表了解放战争中我军战
略转移的成功,极大地加强了全军士气,同时也使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正式成立成为了现实。

第三个大战役: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主力,极大地升高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影响力。

辽沈战役的起因,是由于当时的东北已经成为了国共斗争的主战场,中国人民解放军亟需扩大解放区的地盘,于是选择了辽宁一带开始了大规模军事行动。

1948年9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发起了进攻,首战告捷之后,徐向前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了锦州市。

在辽沈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重创,追击国民党军队逃窜,最终于1948年11月2日攻克了国民党军的重镇锦州市。

这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直接导致了国民党军队崩溃,并成功结束了这场战争。

总结
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个重要的军事行动,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意义。

通过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辽沈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地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并最终成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主体。

正是由于这三大战役的成功,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