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年版)

合集下载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0.5%的消毒液进行皮肤局部消 毒3遍
•消毒范围上下直径≥20cm,
•两侧至整臂,充分待干。
3.4置管后集束干预策略
1. 导管的维护
2. 穿刺点的最佳选择


3. 置入方式的合理选择

管 后
4. 使用最大无菌屏障 5.皮肤消毒 -建议采用含洗必
预 防
泰醇浓度>0.5%的消毒液进行
皮肤局部消毒。
6. 规范的操作流程
3.4. 7评估导管保留的必要性
• 对于导管留置时间大于4周的治疗而言,护士应该根据以
下因素来判断是否需要延长留置时间,包括(但不仅限 于):治疗持续时间和类型、外周血管状况、导管所处 静脉的条件、皮肤完整性以及患者的状况。(Ⅴ) • 应根据患者的状况、治疗的完成或变化情况、是否存在 感染或者炎症过程、导管位置不正确情况、或者导管功 能异常情况来确定是否拔除导管。如果导管尖端位置不 再适合于继续进行治疗,应将其拔除。(Ⅴ)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01
案例回顾
险象环生、警钟长鸣
案例1
2021- 02病人到某三甲医院常规导管维护,当正确冲、封管20分钟 后出现了寒颤、发热。
病房主管医生嘱病人先到发热门诊进行处理,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结 束后,下午突发意识障碍,休克。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essel Catheter Associated Infection,简称VCAI)
3.3.2.导管的选择
• 当治疗持续时间超过6天时,应使用中线导管或经
外周中心静 脉导管(PICC)(Ⅱ类)
• 抗菌涂层导管目前只推荐用于VCAI发病率高而且 采取了其他感控措施无法降低情况下,患者需要 留置导管>5d时( ⅠA)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版)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版)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版)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是在医疗机构中相对常见的一种医院获得性感染,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导管植入、维护和管理不规范。

患者置入血管导管是为了进行静脉输液、营养支持、血透等治疗,因此,血管导管的使用在医学上是必要的。

但是,随着血管导管使用的不断增多,相关感染的风险也在逐渐上升。

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是临床感染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指南就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策略(一)巧妙选择血管导管安置部位1.选择自体静脉和穿刺窗口部位干净:尽量选取洁净身体部位如肱静脉、桡静脉、头静脉等,当到达岁数较大的老人身上时,直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寻找静脉细弱的身体部位,如下肢的浅静脉、颈内静脉或胸内乳突肌内静脉等,才是较为安全的。

2.避免导管会压迫和摩擦的肢体:如果导管需长时间留置,尽量避免放置在易受压迫和摩擦的肢体,以免导致机械性损伤。

(二)简单保持导管留置时间1.尽快拆除无需长时间导管:及时拆除不必要的导管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发生率。

2.严格遵守留置时间:为减少感染风险的发生,需要限制留置时间,使导管的使用在医学上是必要的,也不会有过度的爆炸性使用行为,从而有效地控制相关的感染。

(三)提高医护人员卫生规范1.建立医护人员严格的手卫生标准:严格的手卫生标准应该成为医院中每天工作的必备技能,通过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如使用消毒剂、洗手液等,有效地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2.实施严格的手套愈合规定:在处理血管导管时,必须要实施严格的手套愈合规定,卫生屏障能更好的减少细菌繁殖和传播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感染的可能性。

(四)优化血管导管护理操作流程1.采用一次性器材:尽量使用一次性的医疗器材,避免重复使用,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提高卫生质量。

2.维护血管导管的干净和干燥:保持导管周围的干净和干燥,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避免细菌易于在潮湿的环境中繁殖生长,使导管周围的皮肤干净。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规定(2023版)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规定(2023版)

血管導管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規定(2023版)血管導管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規定(2023版)1. 緒論這份文檔旨在提供血管導管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的規定,以促進血管導管使用的安全性和減少感染的風險。

2. 定義- 血管導管:指透過血管插入人體進行液體輸注、救治或進行醫療檢查的導管。

- 血管導管相關感染:指與血管導管使用相關的感染情況。

3. 預防措施3.1 血管導管操作者應該遵守以下預防措施:- 須洗手並戴上無菌手套。

- 衛生消毒後進行插管操作。

- 選擇適當的插管位置和尺寸。

3.2 血管導管固定措施:- 血管導管應固定在適當位置,以減少滑動和移位的風險。

- 使用適合的固定器材,保持導管穩定。

3.3 血管導管保潔:- 血管導管暴露於外部環境後,每日應定期檢查並更換固定器材。

- 血管導管週期性檢查,確保清潔並無異常。

3.4 適宜的使用時間:- 血管導管應在需要時插入,不得超過使用時間要求。

4. 感染控制4.1 血管導管感染症狀:- 血管導管插管部位紅腫、疼痛、分泌物增多等,需立即進行評估與處理。

4.2 血培養檢查:- 定期進行血培養檢查,以監測血液感染情況,並及時處理感染。

4.3 相關感染處理:- 對於發現的感染,應立即采取適當的處置措施,如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局部處理及感染原因追蹤。

5. 教育培訓和管理5.1 血管導管操作培訓:- 對血管導管操作者進行相關技能培訓和教育,確保其掌握操作要點和衛生措施。

5.2 相關指導文件:- 定期修訂並發佈有關血管導管相關感染預防和控制的指導文件,以保持操作人員的最新知識。

5.3 更新紀錄:- 應定期更新和保留有關操作和管理的記錄。

6. 總結通過遵守以上的血管導管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規定,我們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血管導管感染的風險,提高醫療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操作人員應結合具體情況和專業知識,適應實際需要制定相應的規範和措施。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2023年2月国家卫健委针对医疗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和关键点,明确行业改进方向提出3个领域涵盖10个重大疾病的医疗质量改进目标,其中“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0大目标之一。

国家卫健委于2023年3月17日印发"血流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年版)”的通知,重点改善中心静脉导管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血流感染问题,以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esse1CatheterAssociatedInfection,简称VCA1)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1)。

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

C)、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

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国OCRBS1的危害及疾病负担CRBS1死亡率明显升高,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显示留置导管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或导管细菌定植患者。

Id1F<0.009Aff1UXBff1,/⅛O,O55现f 粉皿侬的IIBmCfi)CRBS1分布科室多,成为常见院内感染之一,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常见类型败血症占20%o 我国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布在ICU,胃肠外科、急诊急救等科室;一项美国全国范围监测研究显示院内血流感染分布在ICU 、内科、普外科等科室。

CRBS1的危险因素导管类型:双腔导管和多腔导管感染率较单腔导管明显升高。

插管部位: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较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 高。

导管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超过2周,导管相关感染明显升高。

患者因素:患者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以及低蛋白血症、因化联血*幽 导f 包他睢摘BSI疗所致粒缺。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1.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需要接受相关教育和培训,了解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因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医疗机构应该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并确保所有医务人员都参与其中。

2.严格的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应该进行彻底的手卫生,包括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者使用适当的洗手液或消毒剂。

3.充分消毒:使用血管导管之前,必须确保导管和周围皮肤充分消毒。

消毒液应该包含适当浓度的酒精或碘酒。

消毒后,应等待足够时间以确保消毒液干燥。

4.使用无菌操作:插入和更换血管导管时,医务人员必须采取无菌操作,包括穿戴手套、口罩和帽子,并使用无菌巾包裹导管和器械。

5.导管选择和留置时间:选择适当类型的血管导管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步骤之一、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同时,及时拔除不再需要的导管也是预防感染的措施之一6.管路关联感染(CRBSI)的预防:CRBSI是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一种类型,预防CRBSI的措施包括在插入导管时遵循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导管和消毒插头等。

7.导管护理:定期检查导管并更换敷料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措施。

敷料应该保持干燥、清洁,并及时更换。

导管周围的皮肤应定期检查并保持清洁。

8.感染监测和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并及时报告和分析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数据。

这有助于指导和改进预防和控制措施。

9.医疗机构的管理支持: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需要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确保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指南得以有效实施。

他们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程序,并监督实施情况。

10.患者教育和参与:医务人员应该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教育,使他们了解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并如何参与其中。

患者应被鼓励主动参与敷料更换、保持插管部位清洁等活动。

总的来说,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需要医务人员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通过严格的手卫生、消毒、无菌操作、导管护理和定期检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导管相关性心血管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性心血管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性心血管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心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在患者进行导管插管和导管留置过程中可能发生。

预防和控制这种感染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建议的预防控制措施:1. 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手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应该经常洗手,并正确使用洗手液和消毒剂进行消毒。

不仅在导管插管过程中,而且在与患者接触前后都应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惯。

2. 选择适当的导管插入位点和方法在选择导管插入位点时,应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要求。

选择干净的皮肤区域,避免有感染、破损或其他异常的区域。

插入导管时,医务人员应完全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减少细菌的感染风险。

3. 提供适当的抗生素预防对于高风险患者,如心脏手术等,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

然而,使用抗生素预防需要准确的判断和合理的使用,以免造成抗生素滥用和耐药问题。

4. 定期更换导管并注意导管护理导管应定期更换,以避免导管周围细菌的堆积和感染。

在插管过程中要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并确保导管周围的清洁和干燥。

必要时,可以使用局部抗菌剂进行导管周围的皮肤消毒。

5. 提高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意识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导管相关感染预防培训,并提高对感染风险的意识。

医院应建立相关的感染防控制度,并监测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6. 加强患者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应该被告知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并教育他们如何正确洗手和保持导管周围的清洁。

定期检查导管周围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给医务人员。

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性心血管感染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

通过严格的手卫生、无菌操作、抗生素预防、导管更换和加强培训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心血管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预后。

2023版: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卫生防控指南更新内容

2023版: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卫生防控指南更新内容

2023版: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卫生
防控指南更新内容
本次指南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感染防护
针对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高发的原因,制定了一系列感染防护措施,主要包括:
- 确保导管无菌化:在安装血管导管前,应对皮肤进行消毒处理,使用无菌手套,确保导管安装环节无菌化。

- 导管插入部位定时更换: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医生应定期更换导管插入部位的敷贴,减少感染发生。

- 抗生素应用:在必要情况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降低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2. 健康教育
引导患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对血管导管护理的重视,是
预防感染的重要方面之一。

建议医务人员加强健康宣教,引导患者:
- 换药换胶时,进行有效的消毒:换药、换胶前,应先进行手
部消毒,确保换药、换胶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 定期更换导管插入部位的敷贴:导管插入部位的敷贴容易受
皮肤污染,如不及时更换,容易导致感染。

- 避免不必要的污染:使用血管导管患者要遵守相关的卫生要求,避免不必要的污染。

细节方面的细心,可以提高护理效果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指南的更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针对血管导管感染预防和卫生
防控的实用方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健康保障。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2023版)主要内容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2023版)主要内容

血管導管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2023
版)主要內容
一、引言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血管導管的使用在許多醫療領域中變得普遍。

然而,血管導管相關感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給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帶來風險。

為此,本文介紹了血管導管相關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標準(2023版)。

二、定義和分類
1. 血管導管相關感染的定義:指在血管導管使用期間或拔除後48小時內發生的感染。

2. 血管導管按種類分為: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動脈導管相關感染、血液透析導管相關感染等。

三、預防策略
1. 血管導管插入前的預防:
- 嚴格遵循手術室和操作室的感染控制指南;
- 衛生人員需執行手衛生;
- 使用消毒劑對插入部位進行消毒;
- 選擇最適合的導管材料;
- 實施固定導管的較好方式。

2. 血管導管留置期間的預防:
- 定期更換導管置換;
- 監測導管使用情況,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 定期清潔導管及插入部位。

四、感染控制措施
1. 根據感染程度和患者的臨床狀況,選擇適當的感染控制策略;
2. 對感染患者採取隔離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3. 執行積極的抗生素治療。

五、檢測和監測
1. 配備必要的檢測工具,對感染進行監測和檢測;
2. 監測由血管導管相關感染引起的並發症。

六、教育與培訓
1. 提供相關感染預防知識和培訓;
2. 指導衛生人員及病患適當的衛生行為。

七、結論
血管導管相關感染是一個嚴重的醫療問題,嚴格遵循血管導管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可以降低感染風險,維護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以上為血管導管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主要內容的摘要)。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血管导管相关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这些感染可能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影响重要脏器的功能,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二、血管导管置入前的准备1、患者评估在置入血管导管之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免疫功能、感染风险因素等。

对于存在高感染风险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激素等,应特别谨慎,并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

2、环境准备置入导管的操作环境应保持清洁、无菌。

操作室应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确保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3、操作人员准备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并穿戴无菌手术衣。

操作前,应熟悉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感染。

4、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血管条件和预期使用时间,选择合适类型和材质的导管。

一般来说,聚氨酯或硅胶材质的导管感染风险相对较低。

同时,应选择合适的管径和长度,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和感染的机会。

三、血管导管置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皮肤消毒在置入导管前,应彻底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酒精等,消毒范围应足够大,以确保消毒效果。

消毒应遵循从中心向外周的顺序,避免来回擦拭,消毒次数不少于 2 次。

2、无菌屏障在操作过程中,应建立最大的无菌屏障,包括覆盖患者全身的无菌巾、使用无菌洞巾等,以减少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3、穿刺技巧操作人员应具备熟练的穿刺技巧,尽量一次性成功穿刺,避免多次穿刺造成血管损伤和感染风险增加。

在穿刺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触摸穿刺针和导管的前端,防止污染。

4、导管固定导管置入后,应妥善固定,避免导管移位或脱出。

固定时应使用无菌敷料,并确保敷料的清洁和干燥。

四、血管导管使用过程中的维护1、敷料更换定期更换敷料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般来说,无菌透明敷料应每 5-7 天更换一次,无菌纱布敷料应每 2 天更换一次。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在医疗领域,血管导管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感染风险。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CV)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成为了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就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实用的预防策略。

一、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患者痛苦:感染会导致患者产生发热、疼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2、增加治疗难度:感染会导致血管导管堵塞、脱落等问题,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

3、增加医疗成本:感染需要额外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增加了医疗成本。

4、威胁患者生命:严重的感染可能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策略为了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在置管和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卫生。

2、合理选择血管导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导管型号和材质,减少感染的风险。

3、定期更换敷料和导管:定期更换敷料和导管,可以避免细菌在导管周围滋生,降低感染的风险。

4、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5、提高患者免疫力:通过饮食、锻炼等方式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可以增强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

三、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控制策略一旦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1、立即隔离患者:将感染患者立即隔离,避免感染扩散。

2、及时更换敷料和导管:及时更换敷料和导管,避免感染进一步发展。

3、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加强护理和卫生管理:加强护理和卫生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导管的选择与置入1、评估患者需求在决定为患者置入导管之前,医护人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确定导管置入的必要性和合适类型。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导管使用,降低感染风险。

2、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治疗目的、预计使用时间、患者血管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材质、管径和长度的导管。

一般来说,聚氨酯或硅胶材质的导管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

3、置入部位的选择优先选择非股静脉部位进行置入,如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

这是因为股静脉部位的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同时,要避免在有皮肤破损、感染或其他病变的部位进行置入。

4、无菌操作置入导管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医护人员应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并使用无菌手术衣和铺巾。

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范围应足够大,以确保无菌区域。

二、导管的维护与管理1、敷料的更换定期检查和更换敷料,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透明敷料每 5 7 天更换一次,纱布敷料每 2 天更换一次。

如果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污染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2、导管的固定确保导管固定妥当,避免导管移动和脱出。

同时,要注意避免导管对血管壁的过度刺激和损伤。

3、冲管与封管在每次使用导管前后,应进行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操作。

使用适当的冲管液和封管液,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以防止血液反流和血栓形成。

4、监测与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寒战、穿刺部位红肿、疼痛等,及时发现可能的感染迹象。

定期进行导管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等。

三、手卫生与环境清洁1、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接触导管和患者前后,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

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2、环境清洁保持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和消毒。

特别要注意对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床栏、床头柜等进行消毒。

四、教育培训1、医护人员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感染预防知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和教育,使其了解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和 登记,及时发现并报告感染病例。
VS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感 染的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 措施。
一旦发生感染,立即采取措施并追溯感染源
对感染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防 止感染扩散。
02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01
02
03
无菌操作技术
在置管、更换敷料、输液 等操作前,必须进行严格 的无菌操作。
无菌物品管理
确保无菌物品的存放、取 用、运输等环节均符合规 范,防止污染。
消毒剂选择和使用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 照规定浓度和时间使用, 确保消毒效果。
规范导管置入及维护操作
2023-11-3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 指南
汇报人:
目 录
• 指南介绍 •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控制措施 • 特殊情况下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 指南的实施、监测和评估
01
指南介绍

目的和背景
0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 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可能导致 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
1 2
设立监测指标
设立明确的监测指标,如感染率、感染防控措施 执行率等,以评估指南实施的效果。
定期检查
定期对指南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收集相关数据 和信息,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
综合评估
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原因,提出改进 措施和建议,持续改进指南的实施效果。
对指南进行定期更新和修订的机制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PPT课件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PPT课件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等。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等)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进行综合 判断。
预防措施重要性
01 降低感染发生率
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管导管相关 感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02 提高医疗质量
重要性。
社会公众普及知识传播渠道拓展
社交媒体宣传
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 交媒体平台,发布血管导管 相关感染的科普文章、视频 等。
大众媒体合作
与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 等大众媒体合作,制作专题 节目或开设专栏,提高公众 的认知度。
公共场所宣传
在医院、社区、学校等公共 场所设置宣传栏或播放宣传 片,普及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的知识。
手卫生监测
医疗机构需定期对医务人 员的手卫生情况进行监测 和评估,确保手卫生规范 得到执行。
04
药物预防与治疗策略部署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使用指征
仅在明确存在感染或高度 怀疑感染时,根据细菌培 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 适的抗菌药物。
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按照药物的抗菌谱、药代 动力学特点、细菌耐药情 况及不良反应等,制定个 体化给药方案。
02 导管材质与特性
考虑导管的材质、柔软度、长度、内径等因素, 以确保导管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03 感染风险
评估不同导管类型与感染风险之间的关系,优先 选择感染风险较低的导管。
插入部位及操作方法规范
插入部位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导管 类型选择合适的插入 部位,如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等。
操作环境要求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 防与控制指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护理课件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护理课件
总结词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导管维护知识,指导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减少感染风险。
详细描述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导管维护的重要性、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指导患者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 ,避免剧烈运动和接触污染物。教育患者自我观察和及时报告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和预防感染。
环境及设备清洁消毒
总结词
保持医疗环境和设备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04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 护理实践
导管护理操作规范
01
02
03
04
导管清洁
使用无菌棉球和消毒液对导管 周围皮肤进行清洁,保持皮肤
干燥。
导管固定
采用无菌敷料固定导管,避免 导管移动或滑脱。
导管更换
按照医生指示定期更换导管, 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导管冲洗
定期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 管,保持导管通畅。
06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 未来展望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前景
新型抗菌涂层材料
研发具有抗菌、防污功能的涂层材料,降低血管 导管表面细菌定植。
智能化监测系统
利用传感器和算法,实时监测血管导管的感染风 险,提高预警和诊断的准确性。
个体化护理方案
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控制 方案,提高护理效果。
患者病情观察与评估
体温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发现异常 升高应及时处理。
局部症状观察
注意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红 肿、疼痛等症状。
血液指标检测
定期检测血常规、血培养等指 标,了解感染情况。
患者自护能力评估
评估患者对导管的自护能力和 知识掌握程度,给予相应指导

心理护理与沟通技巧

2023版: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指南更新内容

2023版: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指南更新内容

2023版: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指南更
新内容
本文旨在概述2023版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指南的更新内容。

以下是主要更新的亮点:
1. 导管选择
- 鉴于导管类型对感染风险的影响,2023版指南强调在选择导
管类型时需考虑感染风险因素。

个体化选择导管类型有助于减少感
染的发生。

2. 导管插入与固定
- 2023版指南对导管插入和固定的技术和方法提供了更加详细
的指导,强调了手卫生、消毒和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此外,建议定
期评估导管固定的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3. 导管护理与更换
- 强调导管护理的规范性,包括定期巡视、保持通畅、清洁和
正确的使用消毒剂等。

2023版指南还更新了导管更换的时机和方法,以减少感染风险。

4. 感染预防措施
- 细化了感染预防措施,包括对导管周围皮肤的特殊护理、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等。

指南还提倡团队合作和标准化操作,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5. 宣教和培训
- 2023版指南强调宣教和培训的重要性,医护人员需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来预防和识别导管相关感染,并提供有效的护理。

总结:
2023版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指南的更新内容主要包括导管选择、插入与固定、护理与更换、感染预防措施以及宣教和培训等方面。

通过遵循指南的更新内容,可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把握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措施。
5.中心导管置管环境应当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医疗机构Ⅱ类环境要求。
6.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主动监测和报告体系,开展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定期进展分析反响,持续质量改进,预防感把握置管指征,削减不必要的置管。
(2)对患者置管部位和全身状况进展评估。选择能够满足病情和诊疗需要的管腔最少,管径最小的导管。选择适宜的留置部位,中心静脉置管成人建议首选锁骨下静脉,其次选颈内静脉,不建议选择股静脉;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时建议首选颈内静脉。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各种敷料等医疗用品应
当符合医疗器械治理相关规定的要求,必需无菌。
(4)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流感等〕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展置管操作。
(5)如为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进展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以下简称PICC〕有困难时,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超声引导穿刺。
2.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线导管、置入全植入式血管通路〔输液港〕时,必需遵守最大无菌屏障要求,戴工作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按《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有关要求执行手卫生并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或无菌隔离衣、铺掩盖患者全身的大无菌单。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时应马上更换。置管操作关心人员应戴工作圆
帽、医用外科口罩、执行手卫生。完全植入式导管〔输液港〕的植入与取出应在手术室进展。
(2)承受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建议承受含洗必泰醇浓度>0.5%的消毒液进展皮肤局部消毒。
(3)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应当记录置管日期、时间、部位、置管长度,导管名称和类型、尖端位置等,并签名。
3.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亮、透气性好的敷料掩盖穿刺点,对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可使用无菌纱布掩盖。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把握指南
〔2023版〕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为患者实施诊疗时常用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血管导管依据进入血管的不同分为动脉导管和静脉导管,静脉导管依据导管尖端最终进入血管位置分为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导管。
一、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血 管 导 管 相 关 感 染〔Vessel CatheterAssociatedInfection,简称VCAI〕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流感染。患者局部感染时消灭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消灭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血流感染试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育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育出一样种类、一样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要点
〔一〕治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把握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职责。
2.应当由取得医师、护士执业资格,并经过相应技术培训的医
师、护士执行血管导管留置、维护与使用。
3.相关医务人员应当承受各类血管导管使用指征、置管方法、使用与维护、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把握措施的培训和教育,娴熟把握相关操作规程,并对患者及家属进展相关学问的宣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