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名词解释
分食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实行了严格的“分食制”,这是由“周礼”决定的,这种文明在元朝以后传给当时还落后的欧洲。
春秋战国及更早时期,尚无桌椅等物,人们席地而坐,吃的时候食物放在低矮食案或身边的地上,每人一份,各吃各的。
那时也是分食的,如果坐在一起合食的话,便不会发生“饭不等”的误会了。
魏晋时代,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胡床”开始进入中原地区。
胡床,又称交床,类似如今的折叠椅而无背。
从此,人们的坐姿由席地而坐改为垂足而坐。
到了隋唐五代,出现了更加方便、舒适的大椅高足,杯盘碗等食具可以直接摆在桌上,终于逐渐形成了每人围坐一起的合食方式。
深衣:名词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
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
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亦俗称“袍服”。
前朝后寝制: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
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
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浮桥:在并列的船、筏、浮箱或绳索上面铺木板而造成的桥。
浮桥古时称为舟梁。
它用船舟来代替桥墩,故有“浮航”、“浮桁”、“舟桥”之称,属于临时性桥梁。
由于浮桥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
浮桥的结构形式有两种:①传统形式。
在船或浮箱上架梁,梁上铺桥面。
②舟、梁结合形式。
浮桥可说是大型桥梁的先辈。
它是用船渡河的一个发展,又是向建造固定式桥梁的一个过渡,成为介于船和桥之间的一种渡河工具。
打尖:“打尖”一词,常见于清初以来的白话小说。
京津一带行路途中吃便饭叫“打尖”,“打尖”的词义就是“出门人在途中吃饭歇息”之义。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持续了近400年,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文艺繁荣、科技发展、政治变革等诸多方面。
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重点探讨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一、社会分层与等级制度在隋唐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的社会分层和等级制度逐渐定型。
社会等级依次为皇上、皇亲国戚、宗室、官僚、地方豪强、文人、商人、平民、奴隶等。
皇帝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掌握着朝廷、军队等各种资源,其威望和权力不可匹敌。
皇亲国戚、宗室则是皇室血缘关系的成员,享有特权,可以拥有大片疆土或者特别掌管一些事务。
官僚则是依照科举制度考取文官职位的人员,其地位和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
而地方豪强则是以拥有土地和家族权威为主要标志的社会阶层,他们通常掌握着地方军政资源,对本地区有影响力的建筑物(例如城墙、领主府第)也多是由他们修缮建造。
文人、商人则是相对较为自由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地位和财富来源可能是相互重叠的。
而平民、奴隶则是社会阶层中的底层,他们只能依从于上层人士,并且不拥有任何产权。
二、女性地位的提高在隋唐五代时期,女性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
唐朝时期的女性政治地位和社交地位有所提升,著名的女才子如崔莺莺、李清照等皆为无数男性文人的知己,进而影响了晋江程度合度的文学创作。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女性权益保护法律条文,例如唐代东川王李茂贞制定的《女德建章神功》中,规定女性也可补哥哥的位置,这个条款对女性权益保护的普及大大帮助。
三、物质文化的进步隋唐五代是一个相对富庶、繁荣的时代,不仅工艺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物质文化也相应地有了飞速发展。
在农业方面,隋唐时期的灌溉工具得到了明显提升,进而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稳健发展。
在商业方面,唐朝连广汽车都有,可见当时的商业繁盛程度。
而在文化领域,这个时期馆藏的书籍日益增多,又多次修订中华法典,中国的文化与法制水平也不断提升。
总的来说,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社会生活、文化发展都有了巨大地飞跃,纵使商业衰退、战乱风起,此时期的人民仍是潜力无限,文化创新的贡献也影响着后世的走向。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经济生活的变迁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生活方式非常原始简单。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进行农耕生产,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口逐渐增加,社会分工也开始出现,人们开始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到了商周时期,商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人成为社会上的重要阶层,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秦汉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田的规模扩大,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丝绸、陶瓷、铁器等手工制品成为重要的商品,商业交流也日益频繁。
到了唐宋时期,经济繁荣达到了巅峰,城市化程度大幅提高,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二、政治生活的变迁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也经历了多次变迁。
最早的中国政权出现在夏朝,此后历经商、周、秦、汉等朝代的更迭。
这些朝代的政治制度各有特点,但都以君主专制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
到了封建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的政治权力由皇帝掌握,各地设立了州、县等行政机构,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
同时,封建社会中的官僚制度逐渐形成,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也日趋规范。
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政治生活更加规范化。
三、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变迁也十分显著。
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小型的部落中,社会结构比较简单。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增加,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产生了贵族、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的社会群体。
到了秦汉时期,社会结构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贵族成为统治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劳动人民。
到了唐宋时期,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多样化,士人阶层的兴起使得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社会从秦代开始逐渐走向统一,各个时期的社会风俗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家庭、婚姻、服饰和饮食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
一、家庭观念的变迁中国古代家庭观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转变。
在古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以尊重长辈为核心价值观念。
在农业社会,家族制度占据主导地位,儿女们必须尊敬父母和祖先,并且按照家族的规矩和传统来行事。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家庭观念开始向以男性为中心的家族制度转变,儿子的地位逐渐被重视,女儿则在家庭中地位较低。
而到了宋代,家族制度逐渐减弱,家庭以世袭为基础的血缘关系逐渐走向破裂,逐渐发展成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小型家庭模式。
二、婚姻观念的变迁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有着显著的变迁。
在古代社会,婚姻被看作是一种合作关系,以维系家族的延续为目的。
女性在婚姻中通常是从属地位,丈夫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地位逐渐提高,婚姻也开始注重双方的感情和个人选择。
尤其在近现代,婚姻观念逐渐从封建礼教转向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三、服饰的变迁中国古代的服饰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古代,服饰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贵族阶层通常穿戴华丽、充满细节的服饰,而普通百姓则穿着朴素。
然而,从唐宋时期开始,服饰开始注重轻便、舒适,并且更加注重个人的风格和品味。
到了明清时代,封建礼教的影响渐渐淡化,民间的服饰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反映出了社会变迁和地区特色。
四、饮食习惯的变迁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古代,饮食是一种社会等级和身份的象征,贵族阶层的饮食非常讲究,而普通人则以简单的粗粮为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多,中国的饮食文化变得日趋丰富多样,各地区的特色菜肴相继形成。
同时,饮食观念也转变为追求营养健康和兼顾口感和美观。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一、名词解释。
1.分食制:分食制起源原末奴隶社会初。
“分食制”指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户的租税。
如西晋诸侯三分食一;东晋南朝九分食一.2.八大菜系: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
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3.脍炙: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诗文或其他事物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广为称赞和传诵。
4.五谷: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有“五谷丰登”的说法。
对五谷的内容,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稻、黍、稷(粟)、麦、菽(大豆)。
而根据《大戴礼记》的记载,五谷是麻(大麻)、黍、稷、麦、菽。
5.水田衣:又云稻田衣。
即袈裟也。
因衣纹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画,故名。
6.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
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
7.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源起于汉朝,盛于宋、明、清三代。
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
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答:从分食到合食。
①从商周至唐初实行分食制;②唐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合食制,至宋代逐渐普及;③合食制的出现与高桌大椅的关系。
2.简述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本身作为一“文化符号”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它起到满足自我表现的作用。
通过一个人的衣着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社会信仰、经济地位、性别角色、政治倾向、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宋代社会生活史政治教案
宋代社会生活史政治教案。
一、宋代社会生活历史1.社会制度宋代的社会制度有着较强的封建色彩,它与前几个朝代相比有所不同。
在宋代,官僚集团成为了统治阶层的主力,而地方上的豪强则受到了政府的限制。
宋代封建社会不仅存在着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其中,最为严重的要数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活动,例如广大自治权、岭南义军等大规模的起义。
2.经济生活宋代的经济生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宋代的城市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口也快速增长。
在宋代中期,中国的人口数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这也为宋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与市场有关的产业也日渐繁荣,例如茶叶、蚕丝、棉花、瓷器、铁器、漆器等等。
3.日常生活宋代的日常生活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城市中,人们主要以手工业和商业为生。
此外,游艺休闲活动也在宋代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诸如骑马、下棋、唱戏、看戏、听音乐等等都是当时流行的活动。
宋代的建筑和服装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宋代的建筑多使用青砖,而且有很多独特的装饰技巧;宋代的服装同样也非常讲究,以丝绸和棉布为主,讲求颜色和刺绣等等。
二、宋代政治教案1.官府学校在宋代,官府学校是最主要的学校类型,它的教学对象大多是子女官员。
这些学校注重教育的实用性,主要教授诸如礼仪、经学、史学、文学、法学等等的内容。
而且为了有更好的教育质量,官府学校会安排专人来进行教导。
2.私塾宋代的私塾比较普遍,它们的教育对象通常是富人家的子弟。
私塾教育侧重于文化和诗词的学习,以及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为主。
宋代私塾的教学环境比较简陋,通常还需要自己带着一些书籍和文具。
3.民间学堂宋代民间学堂通常由一些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教师们自发组织而成,并且有时候会得到政府的支持。
这些学堂通常位于村庄或者乡镇,主要教授基本的读写和算术知识。
与其他类型的学校相比,民间学堂的教育对象更为普遍。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变革。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农耕文明的兴起、城市的建立、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粮食,定居下来,形成了农耕社会。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第一个重要变迁。
随着农耕社会的形成,农民的生活逐渐定型。
他们开始利用农具进行耕作,种植粮食和蔬菜。
人们开始养殖动物,发展畜牧业。
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建立村落,形成了农村社会。
农民们通过劳动,获得谷物和农产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形成社会分工,出现了不同的阶层。
在周朝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国家将土地分给贵族和官僚,他们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和统治阶级。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又一次变迁。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教的约束。
贵族和官僚享有特权,百姓则沦为低下的农民和工匠。
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农民负责生产农作物,工匠负责生产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文人负责文化艺术的创作和教育。
社会生活围绕着君权和礼仪展开,人们的一生都受到严格的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逐渐兴起,商业活动也逐渐繁荣。
商人通过远距离贸易,带来了各种商品和文化。
城市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城市中的人们享受着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他们参与商业活动,积累财富,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变迁。
例如,在唐朝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了顶峰,诗歌、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宋朝时期,科技和商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元朝时期,蒙古人统治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和习俗。
明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兴起,带动了国内经济的繁荣。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历史过程。
社会生活史
导论中国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指历代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风俗性、地域性、交融性等诸多特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事象体系。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社会学的兴起而出现于西方。
1、1911——1949年成果丰硕,但研究手段粗疏,缺乏理论2、20世纪50——80年代初研究“停顿”时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二、如何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1、明确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指导思想2、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2)参照比较法(3)精准计量法(4)相关学科交融法3、研究历史文献三、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1、加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式学研究范式的革新3、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4、可以为清除现实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及封建残余四、近年国内社会生活史研究趋势——以明清时期研究为例1、家族史研究走出以往家族族权是政权附庸的定位及定性研究,而向全方位开展,特别是宗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探讨。
2、人口史研究人口数字的瞭望、人口行为(生育与婚姻3、士人研究4、商人研究社会地位、商业经营、商业道德,徽商、晋商、海商研究5、妇女史、性别史研究6、民间社会研究7、城市史研究8、灾荒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9、身体史研究第一章饮食生活饮食生活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一、中国传统的食物1、主食“五谷”:麻、黍、稷、麦、豆《周礼》稻、黍、稷、麦、菽(一说)“六谷”:稻、梁、菽、稷、黍、麦《三字经》“九谷”:黍、稷、秫、稻、麻、大豆、小豆、大麦、小麦玉米、甘薯、薯类作物秦以前,主要有干粮(糗、糒、糇)、蒸饭、粥“糁食”汉代有了石磨,出现磨制的面粉,“麵”、“麺”开始了饼食历史西晋时期掌握了发酵技术。
唐宋社会生活史心得
唐宋社会生活史心得
唐宋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唐朝是繁荣昌盛的时代,科技、文化、经济都达到了一个巅峰,这对于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宋朝则是一个更加稳定和精神文化发展较快的时期。
在唐朝,科技进步为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隋唐时期,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大幅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商业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
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士人的地位提升。
唐朝社会生活还表现出文化繁荣的一面。
名士雅士的出现,文人墨客的兴起,使得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高度,士人之间的交往也越发频繁。
此外,唐朝还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吸引了许多外来文化的融合与传播。
宋朝的社会生活相较于唐朝则更加平静和安定。
宋代的经济繁荣使得城市贸易发达,商业活动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宋代商业文化的兴起也为社会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宋代还注重家庭和礼教,家庭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气相对保守,礼仪规范严格。
总体来说,唐宋社会生活的历史非常丰富多样,其中蕴含着无数精彩的故事和文化成果。
这个阶段的社会变迁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我们了解现代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和研究精神,从中汲取智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三、社会生活史的定义、研究内容和 研究方法
day conditions of the lives l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time and place that is specified in the title; but unfortunately the nature of the evidence at our disposal strictly limits the success with which this purpose can be achieved. While it is impossible to invite a reader to enter a Chinese home or farmyard of the period, I have tried to provide a series of views of those aspects of daily life on which the evidence casts light. Michael Loewe,“Preface”, Everyday Life in Early Imperial China,1968Leabharlann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衣食住行 第三章婚丧
第四章社会风俗与精神生活
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爱牡丹;折柳送迎亲
友;投刺;黥体;旅游;三日洗儿;灵鹊报 喜);礼仪;文娱活动;医药卫生与保健; 宗教生活;行第;避讳;休假;节日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其社会生活与文化亦是丰富多彩。
从古代的奴隶主制度到封建社会的兴起,中国人民经历了多个时期的社会发展与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文化成就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并分析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是主要的社会制度。
它由统治者领导,以农业经济为基础。
社会层级分明,由君主、贵族、士人、平民和奴隶构成。
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农耕是当时人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赖以谋生。
此外,手工业也发展起来,人们从事着纺织、陶瓷、建筑等各种手工艺活动。
与此同时,古代中国的文化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在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倡导的是“仁爱”、“忠诚”、“孝道”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对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古代中国还出现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这些作品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成为后世的文化瑰宝。
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还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
古代中国人民崇拜着各种神明和自然力量,如天神、地神、山神等。
这些信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身命运的探寻和寄托。
古代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宇宙观。
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对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废除和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然而,古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仍然对现代社会产生着影响。
例如,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孝道精神仍然扎根于现代中国社会,并且在当代社会中仍然被重视和传承。
古代中国的文化遗产也对现代中国的文化产业和国际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京剧、中国画等,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
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智慧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成为当代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资本。
中国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中国的社会生活史研究专门性质的社会生活史研究,乃是伴随着本世纪初“西学东渐”的历史学理论和研究手段的引入而出现。
早期的社会生活史著作有:张采亮《中国风俗史》(1915)、陈顾远《中国古代婚姻史》(1925)、陈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1928)、吕思勉《中国宗族制度小史》(1929)、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务考》(1938)、瞿兑之《中国社会史料丛钞》(1937)顾颉刚:“中国社会史之著作将造端于是,继是而作通史者亦将知政治之外别有重要者在,而扩大其眼光于全民族之生活矣。
”《中国社会史料丛钞》序《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的198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全书共有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十卷。
关于中国拭秽习俗流变的考证三国魏晋南北朝--厕筹时代唐宋--厕筹与粗纸并用时代元明清--粗纸时代谈谈古人搬家时间越往前,人群的迁徙频率越高“迁徙往来无常处”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生产要素之边际生产力差异有关三代之前政治权力控制的首要目标是人力政治权力是建立在武力权威基础之上的,战争以争夺领导权为目的,最强大的部落的首领成为共主附论:“迁徙往来无常处”与历史地理难题壹花目[1]燕京天气严寒,南中名花多不至。
即有至者,率为巨珰大畹[2]所有,儒生寒士无因得发其幕上,不得不取其近而易致者。
夫取花如取友,山林奇逸之士,族迷于鹿豕[3],身蔽于丰草,吾虽欲友之而不可得。
是故通邑大都之间,时流所共标共目,而指为隽士[4]者,吾亦欲友之,取其近而易致也。
余于诸花取其近而易致者:入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为石榴;秋为木樨[5],为莲、菊;冬为蜡梅。
一室之内,荀香[6]何粉[7],迭为宾客。
取之虽近,终不敢滥及凡卉,就使乏花,宁贮竹柏数枝以充之。
“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8]岂可使市井庸儿,溷[9]入贤社,贻皇甫氏充隐之嗤[10]哉?贰品第汉宫三千,赵姊[1]第一;邢、尹同幸,望而泣下[2]。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年鉴学派:20C30y开始萌芽、40y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y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
年鉴派创始之前,其创始人的思想不过是倡导反对兰克模式的新史学思想的一部分,是反兰克模式的前驱。
第一代:费弗尔、布洛赫,主要强调整体史研究和史学研究的综合研究。
第二代:布罗代尔,从方法论上提出了历史学怎么样进行综合研究,将历史现象置于不同的时间段上研究。
但其最大的不足是人为地割裂了历史事件的联系,很难把握整体历史运行的规律与特点。
第三代:勒高夫,有了明显转变;重新复兴政治史、人物史,因为完整的历史不能忽略政治史。
综合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注重心态史、精神史的研究,史学研究中的计量方法开始引入。
第四代:倡导“问题史学”,主张历史研究就是要回答现实提出的各类问题。
贡献:①否定政治史一统天下的局面。
②提出跨学科研究。
③强调史学的现实价值。
④提出了社会史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社会生活史的学科性质与内容:社会生活史是研究历史发展中,社会成员社会生活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特点,揭示其中的特定规律的历史学门类。
属于社会史分支,生活史专史。
衣服的类别:上衣下裳制,衣裳连体制。
A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东汉以后多为女装b袍产生于周代,中有夹层夹有棉絮,汉代以作为常服使用,一直延续到明清c衫,一种大袖单衣,盛行于东汉,宋代女装多以衫为主,明清以后成为一种女性的礼服,用料主要是纱d裳,最早的下装,滥觞于远古时期,汉代分为裙和裤,裙古代女子主要着装,出现于周代,汉代以后成为女性常服,裤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无男女之分,只有两只裤管。
古代服饰流变的社会意义a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符号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时尚b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其流变和差异历史的形成了反映阶级阶层和职业等社会因素的差异c个性化的符号功能形成了历史上同时期社会时尚的晴雨表d被赋予了情感特点,人性的情感化具有历史性。
服饰的流变a夏商周时期,使用美赋予一种社会意义,护体。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社会生活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生活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那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与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主要围绕农业展开,农民是社会的支柱,他们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来维持生计。
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制度,统治阶层和平民百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
同时,古代中国也是一个重视礼仪和传统价值观的社会,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许多变革。
隋唐时期,中国社会迎来了繁荣的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也经历了许多变革,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更加深刻的变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的中国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同时,中国社会也在不断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如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生活历经千年,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如今的中国社会生活已经与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婚姻生活
如果家庭组织上的第一个进步是在 于从互相的性关系中排斥了父母和子女, 那么,第二个进步便在于对于这一关系 中排除了姐妹或兄弟。——恩格斯
云南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 瑶族的“同年”
婚姻在古代的作用?
原因:1、产生爱情的萌芽
2、夫妻占有共同经营的家庭经 济,使个体家庭从母系氏族中分离出来, 成为现实
石榴花,花儿黄,十八岁大姐九岁郎。白 日背狼下地去,夜晚为郎脱衣裳。想想真 心伤。
又称招女婿、赘婿、倒站门、上门居、 从妻婚,这是传统婚姻形式的一种,指男 进女家同居的婚姻而言。
《汉书》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 “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 风俗。出赘者,未婚时称“赘子”。因为 他们大多是负担不起赋税的贫家子弟,所 以这些“赘子”具有典质、出卖的性质。 这种“出赘”,并非为了获得美满的婚姻, 而多是为了活命。《汉书》还提到“间者, 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
于是罗慕路斯设计以举行祭典的名义 邀请临近的萨宾国民前来参加(除了萨宾, 还有其他一些部族),因为是祭祀日不能 战争,所以萨宾人也没有防备,活动中罗 马男人在罗慕路斯的带领下突然将萨宾的 女人抢走。猝不及防的萨宾人只有赶快逃 走。这些被抢的萨宾女人都成为了罗马男 人们的妻子,并生下了孩子。
后来过了几年,萨宾人积蓄力量前来 攻击罗马想讨回他们的姐妹,但这时他们 的姐妹都已成为罗马人的妻子和母亲,这 些女人带着孩子冲出来调停争斗,因为谁 胜谁负她们都将失去丈夫或父兄。于是罗 马和萨宾化干戈为玉帛,合并为一个国家, 享受罗马公民的待遇。
光武帝刘秀对大将贾复曰:“闻其妇有孕, 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 不令其忧妻子也。
南梁韦放与张率
司马光:及其既长,或不肖无赖,或身有 恶疾,或家贫冻?,或丧服相仍,或从宦 远方,遂至弃信负约,速狱致讼者多矣。
我国古代夏商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现状
我国夏商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现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以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约定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透过其千姿百态的经穿纬插网络,可给人们以察古鉴今的启迪,其烛精剖微的方法论和多棱凸显的视角,又每每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构成一门具有多学科结合性质的专门史,一门缤纷流华的专门史。
这门富态的学术专史,在中国兴起,只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事。
但是中国古人意识中,早已有关注社会生活的传统心态。
如传为春秋时孔子辑集的《诗经》,采诗以观民风,广泛进入社会深层结构,容有大量先秦时期不同阶级、阶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素材,凡邑聚分布迁移、族氏家族组织、衣食住行、劳动场景、男女恋情婚媾、祀神祭祖、风尚礼俗、娱乐教育等等,均有披露。
至如形成于西周的筮占书《周易》经文,还录有原始婚俗遗风及上古人们生老病死、社会构成、商旅交通、人际交往、穿着时尚、卫生保健、行为观念、宗教信仰、盗劫内讧、水旱灾害等社会生活资料。
《十三经》中的《礼记》、《仪礼》,对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庙制、祭法、丧葬制、婚规婚礼、亲属关系、生儿育女、养老教子、起居仪节、服饰等次等等,作了繁缛规范,直可形容为贵族立身处世的生活手册。
不言而喻,诸如此类出于古人有意无意拾掇下的社会生活史素材,对于揭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演进外在表象和内在规律,是难能可贵的,将之视为中国传统历史学中的有机部分,也未尝不可。
惟开宗明义以社会构成系统和社会生活状况为主体,对古代社会生活史进行内外表里多视角、多层面的宏、中、微观的研究,则在20世纪内才掀起。
较普遍的看法是专门性质的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乃紧伴着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手段的引入而出现;甲骨文等地下新资料的出土和现代考古学的一系列进展,为推动这一学科领域的建,特别是再构史前及上古社会生活图景,提供了新的契机;大凡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风云变幻和世界范围内学术思想变迁潮流,是影响这门学术史研究冷热升降的内外部人文环境因素。
西周、春秋战国社会生活史(第一章 第二章)
战国末期,前 256 年,秦国攻打西周, 西周君被迫将36个邑和3万人口全部献 给秦国,从此西周灭亡。前249年,秦 灭东周,将原西周、东周故地,连同成 皋、荥阳,合建成三川郡。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城市与乡村
一、周代的国野制度 国野制度是周代独有的集军事征服、政 治统治和经济剥削于一体的政治制度, 其实质是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周人在灭商之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广大 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封子弟甥 舅等亲属及功臣到各冲要地区建立诸侯 国。
在西周初年,这种国野之间的对立主要 表现为军事上的对抗。新来的分封者占 其土地、治其人民,必然要激起强烈的 反抗。 之后随着周人统治的巩固,国野之间的 对立逐渐由军事对抗转变为政治上的统 治和经济上的剥削。
国人与野人的政治地位是不一样的。 国人的主体是与公卿大夫血缘关系较为 疏远的亲族成员,虽然也遭受到贵族的 经济剥削, 但由于氏族公社的遗风犹 存,因此国人有比较多的参与政权的权 利和机会。西周末年宗周国人放逐厉王 于彘,就是国人干政的典型事例。
原先偏居于西北的“小邦周”,其人口 不会很多, 而就封各地的人口自然更少, 因此周初的封国都不大,仅是一些带有 殖民性质的军事据点。 这些散布于各地的据点,就是“国”, 居于国中的周人及其同盟者就是“国 人”。国也被称为邑。
在国与国之间,则是农田和丛莽间杂的 “野”,在野中居住生活的是被征服的 土著居民或原部分商人,称为“野人”。 相对于防御严密的国,野是被征服的土 地,相对于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野人 是被征服者,国与野的对立就此形成。
第一,夏商是奴隶制度草创和初步发展 时期, 而周代是奴隶制度从高度发达、 逐渐瓦解到被封建制度所取代的时期, 因而周与夏商的社会性质不尽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影响和启示
都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以全面、系统的方式,以农业社会为核心,涵盖先
秦到明清时期社会活动所有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住址分布、官僚制度、税制、行政组织、法律框架等,以及社会状况、诸如战争、财富分配、经济状况、宗教和文化形态、民间信
仰等社会生活和宗教社会状况,以及社会精神风气与社会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主要以农业社会经济和农业文化为基础,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划分
出农耕社会、社会主义运动社会、政府及行政机构组织社会、经过改革的市民社会等几个
时期,并为每个社会阶段的发展及社会历史特征提供了全面的研究素材。
古代社会所运用
的政治手段和其他各种行政职能都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为我们现代社会所不可缺少,以及
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在阐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态上,大多表现了社会风俗的多样性,权力的社会和伦理表现,认识论意义以及早期宗教教义的文化特色;在研究古代社会
的经济性质上,特别是在农业部分,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农业的经济特点,以及古代
社会如何从农业文明形成到今天的综合文明中转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现代社会
发展提供了特别宝贵的启示。
可以说古代社会所具有的社会特点和趋势,是建立现代社会
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