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八讲:社会群体答案
2014物业管理师综合第八章第四节社会群体
![2014物业管理师综合第八章第四节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20454652804d2b160b4ec07e.png)
第四节社会群体知识点一、社会群体概述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社会群体的本质在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由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一)社会群体及其特征(二)社会群体的分类例题:1.根据群体的组织化、正规化程度,可将社会群体划分为()。
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b.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c.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d.内群体和外群体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的是按照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法,对社会群体的划分2.社会学中将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社会群体称为()。
a.初级群体b.同辈群体c.亲密群体d.次级群体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库利的“面对面的结合与合作的群体”知识点二、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或“集群行为”,指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1.恐慌恐慌是一种广为人知的大众行为。
它是面临迫近的危险时为获得安全而进行的逃逸。
恐慌通常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有逃离的路径,但数量有限或是即将消失,因此看起来只有一些人,而不是所有的人能够逃离。
典型的例子是火灾爆发时的剧院、餐厅和夜总会中,人们不顾一切地相互践踏着冲向出口。
这类事件最严重时有数百人丧生。
2.大众歇斯底里大众歇斯底里(masshysteria)是当人们发觉他们处于模糊不定、危险和令人焦虑不安的情形中时,偶尔产生的一种集合行为类型。
在迫在眉睫的危险中,流言在扩散、被接受,并导致怪诞想法的产生。
大众歇斯底里可以局限在一个小社区中,也可能扩散至整个社会。
当人们意识到所感知的威胁实际并不存在时,大众歇斯底里的推动力就会最终消失。
3.灾后行为大众行为的另一种形式是灾后行为(dissasterbehavior),即在自然灾害或其他种类的灾难后的行为。
灾难包括瘟疫、饥荒、干旱、飓风、地震和洪水之类的自然灾害,也包括人为事件如炸弹、爆炸和大火。
社会学概论精编第三版第8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精编第三版第8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8d456078d1f34693dbef3e7b.png)
的符号)网络 ·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网络。
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 生意圈等等。
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初级网络与次级网络
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 按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 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
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 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 “团体格局”网络与“差序格局”网络
二、社会网络的类型
"团体格局"网络 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的社会,
由若干人在权责对等并相互独立 的基础上组成一个个的团体,进 而由团体组成社会。
——《社会理论的基础》
"差序格局"网络 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社会,
其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 从一个一个人分亲疏远近推出去, 由此形成各种类型的私人关系网络, 这种网络的大小由网络中心的势力 决定,各种大小不同,互有差别的 私人网络构成了社会。
目录
contents
01 社 会 网 络 02 社 会 群 体 03 初 级 社 会 群 体 04 婚 姻 与 家 庭
01
社会网络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人际关系网
因特网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你是否听说过六度人脉关系理论?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六度人脉关系理论认为∶ 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可以通过
六层以内的熟人链与地球上 的任何其他人联系起来。
四、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分析法认为社会关系和结构是客观存
在的,行动者之间真实存在的关系可以作 为外在物对行动者产生作用。
网络分析法同时认为,世界是由网络而不
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4401113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c.png)
像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某某学校校友会、业余摄影爱好者协会等组织均属于正式的社会群体。
协同
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之间不“协同”与“协同”是交互作用的系统。例如:甲社会群体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胁或 者损害,乙社会群体没能去关心和帮助,导致矛盾激化,反过来使乙社会群体的利益也受到损害,于是引发更多 社会群体去关心和帮助甲社会群体。也正因为如此,社会群体才能构成社会法的主体,社会群体解决社会矛盾的 积极性才能够得以调动起来。竞争的弱点使得协同论成为现实的必要生存和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然而,由于 生产能力有限,人类生产出的财富难以满足所有成员的需要,于是,总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牟取利益的竞争。 竞争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不断地产生着各种社会矛盾(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问题”),有时这些矛盾 非常尖锐,于是,社会各方逐步形成配合和协助的认识,并采取办法来尽量减少动荡和不必要的损失。这里的配 合、协助,实际上就是“协同”。
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 1.物质生产 2.精神生产 3.人口生产 4.社会关系的生产
类型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社会群体可以划分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
初级群体,又称首届群体或基本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 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初级群体反映着人们员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即初级社会关系。
2.
功能与影响
个人功能
社会功能
对消费者影响
1.完成社会任务,实现社会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通过人类实现的。由人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承担着 不同的社会任务,履行不同的社会功能。
2.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社会大系统是由许多社会群体构成的,社会的稳定取 决于群体的稳定,通过群体的稳定达到社会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群体安定团结是社会安定团 结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学 第八章 社会网络和社会群体
![社会学 第八章 社会网络和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73d8fc1a7cd184254b3535e6.png)
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从社会成员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 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 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 从社会自身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 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
社会存在的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
群体一旦形成,便有自我维持的倾向
社会群体的类型
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初级群体VS次级群体 群体正规化程度:正式群体VS非正式群体 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内群体VS外群体 成员身份归属:所属群体VS参照群体 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缘由:血缘群体、地缘群体、 业缘群体、趣缘群体
约翰·纳斯比特指出,在未来的以高科技 为支柱的现代化社会中,人们会产生“高情 感”的需求。人们将更加渴望与人相聚,生 活于人群中。※因此,为了实现以人为中心 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我们有必要在 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改进发展那些为广大 人民所必要的乐于接受的初级群体生活,使 整个社会充满互敬、互爱、互助的社会氛围。
存在空洞时,连接两者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 为了保持这种优势,第三者会尽力保持结构空洞的存在,从 而使另外两者高度依赖于自己的活动,所以,网络可以帮助 人控制局势,提高讨价还价的地位。
第二节 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 (处在社会关 系中的一群人 的集合体)
什么是社会 群体
社会群体的 类型
社会群体结 构和过程
3. 从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 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 a.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b. 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 整合。※ c. 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 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 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 率,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一个社会走向合理化 的表现。 d. 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控 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 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 情生活,导致了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问题。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社会群体)【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8ac1f7f6c85ec3a86c2c515.png)
第六章社会群体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社会群体的含义社会群体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而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在这个集合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狭义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群体并不是偶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由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
统计群体也不是这里所说的社会群体。
统计群体是社会对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甚至相同身份的众多社会成员的称谓,比如大学生群体、农民工群体、老年人群体等。
这些所谓的“群体”同样没有持续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的支撑,实际上它们是同一类人的代名词,群体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的活动或生活。
(2)社会群体作为人们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形式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之间稳定的互动模式,它是成员之间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反映。
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和社会互动的结果,有了这种社会关系,成员之间才能稳定、有序地交往,他们才构成群体。
社会群体内的社会关系是直接的和持久的,它具体地反映于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之中,这种关系也是稳定的。
②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身份是人们在社会中的某种标识,比如大学生、农民、教师都是身份。
共同的身份是指在某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身份是相同的,比如同是一个大学的学生、老乡、一家人,这些都使其成员具有了共同身份。
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认同感,即他认为自己属于该群体并对之负责,他与这个群体利益相关。
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也包含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并且意识到他们共同属于这个群体,即群体成员获得了一致的身份感。
③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群体边界是不同群体之间互相区分的界限,群体边界是由群体认同感和相互依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的。
同一群体的成员之间具有认同感,而不同群体的成员缺乏认同感,就产生了群体边界。
社区 第八章社会群体1
![社区 第八章社会群体1](https://img.taocdn.com/s3/m/55665ed8bceb19e8b9f6ba0a.png)
化 。每增加一个新的成员,群体中可能的社 会关系数成几何级数增长。
•
我应该与几个人住一屋?
• 二人群体可以保证两个参与者的情感支持,然 而,群体规模可能是一种紧张之源,它可能是 这样一种关系很难维持,两人群体的亲密无间 可能妨碍他们的隐私。
• 当第三个人加入,情况就起了变化。如果第三 个人起调节作用,就会加强群体的稳定性。如 果第三个人试图成为主导者,可能成为关系紧 张的来源。如果其中两个成员经常意见一致, 则有可能将第三者晾在一边。
中国人的群体行为特征
•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 • “一个日本人看起来象头猪,三个日本
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 • “一个英国人,一个呆子;两个英国人,
一场足球;三个英国人,一个不列颠帝 国。”
中国人是否合群?
• 中国人的内耗和不合群
• 我国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 德者何?人群之所为群,国家之所以为
• 次级群体:指有目的、有组织的按照一 定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主 要指社会组织。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比较
初级群体
次级群体
1、包含了每个参与者的多 种角色与利益 2、每个参与者的全部人格 投入 3、包含大量自由的交往 4、充满个性特征与情感 5、别人不容易代替。
1、一般只包括每个参与者 的一种角色与利益。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T.纽科姆的调查
• 对美国贝宁顿学院的女生的学院经验与其社会 政治态度的关系的调查,发现尽管同学和家庭 是学生的隶属群体,但左右学生态度的却是参 照群体。
社会学第八讲:社会群体分析
![社会学第八讲:社会群体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243a1bcc175527072208fc.png)
如何看待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趋势?
一方面,正式组织的兴起和初级群体的衰落是社会发展
的一种趋势,它有着进步的意义,标志着人们从更多地 依赖感情和私人关系处理问题,逐步向更多地依靠分工、 规章制度来处理问题的方向转变,标志着人类群体生活 的效率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初级群体的衰落给现代社会带来了不少社会
心、爱和支持等。
初级群体的互动具有直接的、面对面的特点,互动的频
率较高、时间较长。
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
群体的规模比较小。
成员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互动。 成员间的互动比较频繁和长久。
初级群体的功能
社会化功能:社会成员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的过程中需要接受家庭、同辈群体和邻里等初级群 体的影响。
涉及成员生活的许多方面, 交往深入,影响广泛
人为中心、 互动频繁, 长久。
多方面功 能
次级 群体
根据一定的社会 目标人为建立起 来的组织
成员根据特定的社会任务建 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个人只 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与成 员只保持某个方面的联系, 或交往受到组织规定的严格 限制,不允许个人感 情的 介入。
事为中心、 互动只限于 群体任务目 标的完成。
俗和道德等非正式控制手段组成的群体。
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所属群体:人们实际生活其中的群体。 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人们对自身进
行评价时进行比照、参考的群体。是人们渴望 加入的群体,它对人们的信仰、态度、价值观 和人格形成等方面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正面的参照群体和反面的参照群体
群体规范调节成员行为。它使成员的行为相互配合,
保证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社会学考试及答案
![社会学考试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a3123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4.png)
社会学考试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学的创始人是()。
A. 马克思B. 韦伯C. 涂尔干D. 孔德2. 社会结构是指()。
A. 社会中个体的相互关系B. 社会中个体的行为模式C. 社会中各种社会要素的相对稳定的关系D. 社会中各种社会要素的动态变化3. 社会化是指()。
A. 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B. 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C. 个体形成社会角色的过程D. 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4. 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是()。
A. 社会地位B. 社会资本C. 经济收入D. 社会权力5. 社会变迁是指()。
A. 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状态B. 社会结构的短期变化C. 社会结构的缓慢变化D. 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6. 社会问题是指()。
A. 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B. 社会中个别存在的问题C. 社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D. 社会中不需要解决的问题7. 社会控制是指()。
A. 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约束B. 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引导C. 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激励D. 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监督8. 社会角色是指()。
A. 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B. 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C. 个体在社会中的期望D. 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9. 社会互动是指()。
A.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B.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C.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D. 个体、群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10. 社会制度是指()。
A. 社会中的行为规范B. 社会中的价值观念C. 社会中的组织结构D. 社会中的规则体系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文献法12. 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包括()。
A. 相对稳定性B. 动态性C. 层次性D. 复杂性13. 社会化的主要功能包括()。
A. 个体适应社会B. 个体发展自我C. 社会维持秩序D. 社会传承文化14. 社会分层的主要类型包括()。
A. 经济分层B. 政治分层C. 文化分层D. 职业分层15. 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包括()。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辅导书-第八章 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辅导书-第八章 社会群体【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a4d5f5cf61fb7360a4c6536.png)
第八章社会群体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功能?答:(1)社会群体的定义社会群体是指按一定的行为模式进行互动的一组人。
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基本的、具体的社会结构。
一个社会群体包含了四个要素:①一群人至少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集合才能构成社会群体。
只有具有一定数量的人,才有可能在这些人之间发生社会互动,形成一个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特质。
②社会互动这一群人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其他群体不同的交互作用方式。
通过特定范围内的多次的重复的社会互动,这一群人结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③共同的行为模式这一群人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遵循这个群体固有的行为模式,并以此作为此群体与彼群体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④角色关系这一群人中的每一个人在群体内的互动中都获得特定的地位和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达为地位角色关系。
(2)社会群体的基本功能①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群体在活动过程中有两种手段性功能:a.对社会群体的外部环境的适应,即适应功能。
对于社会群体内的整合,适应功能使社会群体在与环境的交流中不断获得群体活动所需要的资源;b.对社会群体内部维持潜在模式,即维模功能。
维模功能使社会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消除成员的紧张状态,维持群体固有的行为模式。
②群体活动过程中的目的提供功能也有两种:a.目标达到功能使社会群体的预定目标得以实现;b.整合功能使社会群体成员加强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去追求既定的群体目标。
③群体的功能可分为对个体成员的功能和对社会群体整体的功能。
群体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要,使成员的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群体目标。
a.个体成员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需要,群体既可以满足其成员的物质需要,也可以满足其精神需要。
成员可以从群体中获得满足的需要有:第一,交往需要;第二,安全需要;第三,尊重和认同的需要。
b.执行任务、创造成就与满足成员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群体功能的主要表现。
2.简述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
社会学第八章社会群体
![社会学第八章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75176dc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5.png)
权力斗争
社会不公
社会群体之间为了争夺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权力而产生的冲突。
由于社会制度、政策等原因导致社会资源 分配不公,引发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
整合方式
制度化整合
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制度,规范社会群 体的行为,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组织整合
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协会等方式,加 强社会群体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其自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社交媒 体、通讯工具等将不断涌现, 为社会群体的发展提供更多可 能性。
社会群体参与公共事务
未来的社会群体将更加积极地 参与到公共事务中,通过集体 的力量影响和推动社会政策的 制定和实施。
社会群体的自我管理和自 我完善
未来的社会群体将更加注重自 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通过民主 决策、透明管理等方式实现社 群的可持续发展。
满足需求功能
社会群体能够满足个体的情感、安全、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提供 支持和帮助。
作用
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群体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组 织、动员和参与等方式,推动社会进 步和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群体通过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 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增强社会凝聚力
社会群体通过共享价值观和目标,增 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
可持续性和环保 意识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 益严重,未来的社会群 体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 和环保意识,推动绿色 、低碳、循环经济的发 展。
未来展望
社会群体间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 、民族、地区的社会群体将有 更多机会相互交流和融合,形 成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群体格 局。
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群体发 展
社会群体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它既可以是 具体的组织、社区,也可以是抽象的信仰、文 化等。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作业2-4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作业2-4](https://img.taocdn.com/s3/m/576551f3240c844769eaee24.png)
19、对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A)(P.119) A、生产方式 B、科学技术 C、自然环境 D、社会制度 20、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了(C) (P.131) A、温饱型 B、小康型 C、富裕型 D、豪华型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分,总计 15分。多选、少选不得分)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ABCD)(P.5) A、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 B、农村社会关系 C、农村社会结构 D、农村社会变迁 E、农村社会发展史 2、费孝通在《小城镇 大问题》中提出的命题是(ABC)(P.14) A、无工不富 B、无农不稳 C、无商不活 D目前在我国农村干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最主要的是(B) (P.68) A、家庭 B、家族 C、宗教组织 D、民间会社 12、社会组织的灵魂是指(B)(P.73) A、核心成员 B、目标 C、规则 D、物质设备 13、认为工人来厂做工的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多劳多 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提高效率的理论是(B) (P.78) A、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B、泰罗制 C、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D、行为科学和当代管理理论
3.简述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7分)(P.71-72)
答题要点:(1 )一定数量的成员。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能够建立和存 在的基本条件。 (2 )特定的活动目标。组织目标代表着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存在根据,是 组织活动的宗旨和灵魂,是组织制定和修正方针、路线、政策的依据,也 是判定组织活动效率的标准。同时还起着团结、动员、鼓励组织成员为之 奋斗的重要作用。 (3 )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尽管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程 进行活动的,规范大多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是关于本组织的性质、目标、 任务、结构,组织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以及组织活动规则的规 定。它指导着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规范着他们的活动,是保障组织 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 (4 )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其中包括一个权威的领导体系,也包括不 同成员间的职责分工。 (5 )一定的物质设备。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必 要条件,没有它们,社会组织就难于发挥其固有功能。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笔记第八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笔记第八章](https://img.taocdn.com/s3/m/e2e365126edb6f1aff001fd4.png)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八章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概述(一)什么是社会群体1、社会群体的含义广义上的社会群体,反之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只有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的特征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二)群体存在的基础1、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①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七个方面的需要等等。
②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
2、群体得以继续存在的条件①群体必须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状况。
②成员的利益必须受到保护。
③群体能够满足成员的各种欲求并提高其能动性。
④群体赋予成员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并一次谋求成员之间的统一。
(三)群体的类型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度)初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次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互动方式)正是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
非正式的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
3、内群体与外群体(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所属群体,指的是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
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八章 社会群体——第十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八章 社会群体——第十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https://img.taocdn.com/s3/m/baa43c55700abb68a882fb55.png)
第八章社会群体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社会群体的含义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社会群体有广义狭义之分:①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②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的特征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2.什么叫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答:(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①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产生重要影响。
②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
③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
④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这些都对群体凝聚力有很大影响。
⑤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
3.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答: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为:(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2)初级群体可被看成社会的雏形;(3)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发展;(4)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正确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揭示影响人们心理与行为的诸种因素,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
社会学第八讲:社会群体答案50页文档
![社会学第八讲:社会群体答案50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d98c1e34431b90d6d85c770.png)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社会学第八讲:社会群体答案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社会学概论8章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8章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087c93283968011ca300916d.png)
四、社会群体的领导
• 领导:指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它是影 响一个群体走向目标的能力。 • 领导者:指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 领导过程的个人或群体。 • 领导与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社会群体领导的影响力
• 社会群体领导的影响力:指领导者影响和改变他人心 理和行为的能力。 • 不同的权力有不同的影响途径。权力一般通过以下途 径发生影响:
•群体也可分为成员群体及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是指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 •参照群体是个人心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 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常常是个人行为的目标和标准。
四 、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 参照群体通常包含三种含义: –是个人作为比较标准的群体。 –是个人希望加入的群体。 –是个人以其价值和观念为行为准则的 群体。
•水平群体: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又可以分为相同社 会层次成员组成的水平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群体种类 非正式群体 划 分标准 组织程度 群体目标 控制手段 满足需要 低 不明确,泛目标 习俗,道德 多方面的,个人为主 高 明确,目标专一 纪律,规章 部分的,社会为主 正式群体
四 、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人群向社会群体的过渡
• 过渡过程的特征 – 在互动中产生出一个或几个较为明确或逐渐明确的行动目标, 引导其成员活动的方向。 – 在活动中产生出一套行为模式,确定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活动疆界。 – 在活动中形成一套固定的角色关系,使其成员之间相互区别, 使其成员与其他群体的成员区别开来。
– 其成员在彼此“喜欢”或“不喜欢”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 吸引的网络。
社会群体的特征-群体层面分析
• 从群体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初级群体,有下面的特征: –群体规模小。 –体成员的整合性强。 –群体成员面对面的互动。 –群体的持久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关系的计算公式:X=(N² -N)/2
-X为群体的人际关系数目 -N为群体的成员数
基本原理:随着一个小群体的逐渐变大,群体
的稳定性越来越强,但它的紧密性则越来越弱。
群体规模对关系的影响
A A 1 B A B 3 C A B 10 D C F E C A 6 D B C D B
E
15
不同规模群体的不同特征(George Simmel,1958-1918)
“强盗海湾”—默扎菲尔和谢里夫的研究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formal group and informal group)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划分主要根据群体的组织
化程度、群体的控制手段和成员需求的满足状况。
正式群体:具有明确的组织章程、以完成某一或某
些社会任务为目标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要是依靠习
单一特定 功能
次级群体的特征
成员通常承担一个或几个角色,成员的个人感情常常被排斥
在群体活动之外。
成员参与群体活动的程度有限,群体对个人人格的影响也局
限在一定的范围。
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只局限在与群体目标有关的方面。
成员无法在次级群体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更不能涉及 个人的情感和经历。
情感功能:成员对群体活动的参与程度比较高,在
直接的人际互动中建立起较亲密的关系,在群体中 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情感满足。
社会控制功能:初级群体为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
观和行为规范,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另外,初级群 体还通过非正式的社会手段影响成员,使其在行动 中自觉遵守适合规范。
初级群体的衰落
功能的外移
功能的范围缩小 功能不稳定
如何看待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趋势?
一方面,正式组织的兴起和初级群体的衰落是社会发展
的一种趋势,它有着进步的意义,标志着人们从更多地 依赖感情和私人关系处理问题,逐步向更多地依靠分工、 规章制度来处理问题的方向转变,标志着人类群体生活 的效率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初级群体的衰落给现代社会带来了不少社会
心、爱和支持等。
初级群体的互动具有直接的、面对面的特点,互动的频
率较高、时间较长。
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
群体的规模比较小。
成员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互动。 成员间的互动比较频繁和长久。
初级群体的功能
社会化功能:社会成员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的过程中需要接受家庭、同辈群体和邻里等初级群 体的影响。
野餐桌旁聚集的人也可能是一个社会群体。也许是一个
家庭或者亲密朋友的星期日郊游活动。
群体的类型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以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为标准) 内群体和外群体(以群体的个体对该群体的关系和态度为标准)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以群体的社会关系是否存在严格规定为标
准)
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以群体成员的实际归属和内在愿望为标准)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和志缘群体(以联系群
体成员的纽带为标准)
大群体和小群体(以群体规模为标准)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初级群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即一个较小、有多重
目的的群体,在那里互动是亲密无间的,并存在一种强烈 的群体认同感。
库利最早使用这个词,primary=first,初级的意义是多方
面的,表示“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 工具性需要(instrumental needs)
表意性需要(expressive needs)
群体结构—小群体研究
群体规模
群体规范 群体角色
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影响群体成员的互动关系,群体出现
不同的特征,同时群体对成员的影响方式也有 所不同(见下表)。
五人群体
群体规模与人们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行为
责任意识 规模 关系特点 亲密 非正式 疏远 正式 互动模式
小群体
集中
直接
大群体
分散
间接
群体规范
每个群体都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它规定群体成员应
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群体规范是群体区别于 简单聚合体的重要标志之一。
群体规范是群体内的是非标准。
群体规范决定成员的交往模式。
1.
2.
3.
研究结论
专制型领导的群体中的成员表现出较大的敌意和
多得多的攻击性。其群体中相比其他群体有更多 成员在找出气筒—找其他人来责骂。但工作效率 比较高。 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成员的满足感比较高,成 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成员之间漠不关心,群体的整体意识比较差,有 时处于无政府状态。
成员一般来说对于他们的内群体(所属群体)都有特
别的感觉(忠诚感和优越感)。他们用怀疑的目光看 待外群体(竞争感,歧视,仇恨)。
定义群体成员依赖于明显的群体界线的存在,界线经
常以某种特殊语言表现出来,有助于团结感的形成, 并与其他群体成员区分开来。一些群体界线由一些符 号和代码来正式规定和强化。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和志缘群体
血缘群体: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结合成的群体,是最早产
生的一种群体类型。
地缘群体:长期居住在相近的区域里所结合成的群体,基
本形式是邻居。
业缘群体:因某一职业或工作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如工
厂机关等。
趣缘群体:因人们有共同爱好和兴趣而结成的群体。 志缘群体:因人们的志向、信仰而结合成的群体。如宗教
群体角色
思考:在群体中,人的角色行为主要是由其人格决定
的?还是由群体的社会结构决定的?
狱警滥用权力问题的研究:菲利普•齐默巴多(Philip
Zimberdo)
两种主要的领导角色类型(罗伯特•贝尔斯)
1.
工具型领导(任务型领导 instrumental leadership): 指导者提出目标并知道下属完成群体的任务。 表意性领导(情感性领导 expressive leadership): 领导者的目的在于创造和谐的群体气氛,使成员团结 一致。 两种形式的领导对群体的成功都是需要的,通常由不 同的人来扮演。
团体、迷信组织、政治团体和党派等。
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概念宽泛,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组织
是大群体。而统计群体(职业群体、性别群 体和年龄群体等)和利益群体(阶级群体等) 也被看作是大群体,而后两者的活动方式和 组合形式超出了作为实体的社会群体的范围。
小群体:其成员人数之少足以使他们成为能
够作为个人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群体。既包 括初级群体,也包括临时性的小团体。
社会群体(social group)
一个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人类是天 生的社会性动物,人类就是生活在 所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群体之中。
缅甸番红花革命,2007,8
2005年12月15日,世贸组织香港会议进入 第三天,来自韩国的抗议者进行静坐示威。
智利六十万学生罢课示威抗议教育 2006年4月
皇后码头清场活动
俗和道德等非正式控制手段组成的群体。
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所属群体:人们实际生活其中的群体。 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人们对自身进
行评价时进行比照、参考的群体。是人们渴望 加入的群体,它对人们的信仰、态度、价值观 和人格形成等方面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正面的参照群体和反面的参照群体
课堂目标
社会学如何对群体进行分类
群体规模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群体如何对个人形成压力?
群体的定义和类型
什么是社会群体?
群体的类型 我们为什么形成群体?
实例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下午,你如果环 顾一下公园的四周,就回发现许多人群 的聚集。
那么,哪些是社会群体呢?
社会群体的概念
2.
3.
对领导风格的另一个研究
3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勒万(Lewin)、利皮特(Lippit)和 怀特(White)的研究—他们把11岁的男孩组成的群体置 于专制式、民主式、放纵式等三种风格的领导之下,并 观察领导风格对其行为的影响。 领导风格的不同特点 专制型领导:领导是唯一可以决定群体政策和任务分配 的人。对成员的批评常有个人色彩。 民主型领导:政策的决定和任务的分配通过了群体的讨 论,领导在其中能够得到辅助。对成员的批评力求公正 客观。 放纵型领导:成员有完全的自由,领导者极少干预。对 成员的行为很少发表意见,而且也不试图规范群体行为。
民主型领导较受群体成员的欢迎。这种领导风格
放纵型领导的效率最低,成员的工作热情比较低,
J•科曼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分析领导行为时,把任务取向的行为和情感取向的
涉及成员生活的许多方面, 交往深入,影响广泛
人为中心、 互动频繁, 长久。
多方面功 能
次级 群体
根据一定的社会 目标人为建立起 来的组织
成员根据特定的社会任务建 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个人只 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与成 员只保持某个方面的联系, 或交往受到组织规定的严格 限制,不允许个人感 情的 介入。